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报业广告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推广项目策划、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指导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生产中问题的能力。选题过程中力求做到与本人所学专业及在岗工作性质紧密结合,选题应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论文选题依据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1、要写明立题背景,即国内外趋势及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为什么要立此题,通过你所做的研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有何种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1、要求查询相关领域国内外近5年有代表性,能反映学科前沿水平的研究文献(主要是研究论文)不少于25篇;
2、通过阅读文献对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有基本的掌握,并做出评述。
3、在综述文献基础上,结合本人所在区域的实际,提出目前你所研究的问题。对于前人的成果可以借鉴也可以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但不能重复他人的工作。
(三)文献引用
开题报告中凡引用他人的资料要按要求加以注释,并按引用先后顺序列于文献综述之后,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最好不少于25篇。
三、论文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目标要明确,一般是通过什么方法探讨哪方面的问题,最终达到你要研究的目的,目标不易多,文字要精练。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应与研究目标一致,紧紧围绕研究目标确定研究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写的具体。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要科学,应与内容相对应,紧紧围绕每项内容列出采取什么方法,方法要写的具体。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是反映研究的整体思路,可用方框图表示,也可用文字叙述。
(五)预期进展
要求写明在规定期限内实施和完成论文写作的具体计划,为保证论文按期完成,把整个论文的研究工作划分为几个部分,按工作顺序排列,写出进度时间表。
1.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报业集团的网站。由于各个报业集团在组建之前的情况不同,有的在组建集团时自身已经有较为完整的网站,集团组建后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版;有的则与省委/市委或相关的单位多方合资组建,报业集团只是主办方之一;有的则只承办本省的主要新闻网,报业集团的刊物可以链接到该网站上;还有的由于建立时间短等原因,迄今还没有网站。这些情况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如何鉴别究竟某网站是否是该报业集团的网站呢?本文采用如下标准来判断:
(1)主办方必须含有该报业集团。无论是独资还是与其他单位合资,只要主办方包括该报业集团即可;
(2)网站要含有该报业集团纸质媒体上的内容;
(3)该网站不能仅仅是报业集团中某个主要报纸的电子版,应该含有该报业集团所属的多种报纸/刊。这些报纸/刊物的电子版可以通过报业集团网站链接进入。
2.调查时间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的起止时间为2005年4月底至5月17日。在此之间,通过清华大学局域网接入互联网,利用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省略)和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省略),键入已知报业集团的名称,或“报业集团”进行搜索,最终在50家报业集团中选择了有效报业集团网站45个。我们以WWW方式对各个网站进行浏览,调查分析报业集团网站的功能和内容设置。
3.报业集团网站内容设置现状
报业集团网站,受报业集团是新闻单位的影响,其基本而主要的刊载内容是新闻,区别于电视媒介的网站,报业集团网站的内容也有所侧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在内容上,主要有如下四种――新闻(包括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介上的新闻和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广告、特色内容和一般性信息。
(1) 新闻
我们调查的45家报业集团网站中,所有都含有静态报纸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一般称之为报纸的“电子版”或“网络版”。动态新闻则是网络传播优势的充分体现,一般以实时更新的“滚动新闻”和“网上直播”等形式呈现给受众,45家报业集团网站中,只有47%含有滚动新闻,而能够实现网上直播的网站则不足20%。
我们调查的报业集团网站中,所有网站都和不同网站建立有转载关系,不同网站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转载网站。
(2)广告
报业集团网站的广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报业集团自身的广告,意在宣传自身、宣传所在地域或者公告等,一是其他企业的商业广告,这部分广告才是侧重盈利的。目前一些报业集团网站尚没有网络广告,有的只是在“分类广告”的栏目中,有广告内容。
(3)特色内容
特色内容指报业集团网站由于独特定位或所在各地地理、人文、景观等千差万别的情况而增设相应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能够形成网站的特色,甚至形成网站独特的风格,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如: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京报网”的“为民服务”栏目,它是北京日报社会调研与群工部和北京日报信息网络部共同举办的“报网联动”活动,包括“调查”、“求助互助”、“一种教训”、“百姓感受”、“有问有答”、“表扬感谢”等小栏目,百姓可以将自己的教训、心得写到上面,或者查看别人的感受,非常贴心。
(4)一般性信息
一般性信息包括网站动态、网站简介、版权声名、联系方式等,各个网站都有,详细程度有所不同。这些信息是读者了解网站的基础,可以说,网站上的内容可以调整和变更,但是这些基本信息是不可以缺少的,而且要不断完善。
上述分析展示了目前中国报业集团网站的四种主要的内容,从各内容的重要性看,新闻是构成报业集团网站的核心;特色是打造网站风格的重要内容;一般性信息相当于网站的“名片”,起到身份识别作用;而广告,在当前形势下,仍然是起补充作用。
4.报业集团网站功能设置状况分析
网站必须有自己明确的用户。报业集团网站的用户一般可以分为读者、广告客户、作者、求职者等等。一个好的报业集团网站,一方面要为这些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互动沟通功能,而且能有效地通过网站获取大量的读者数据和作者数据并对其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保证网站便于用户使用和查询。
(1)读者服务功能
读者服务功能的基本原则,一是要便于读者使用,使读者更加轻松地阅读和查找到所需信息;二是便于网站与读者沟通,使网站成为沟通读者和报业集团的平台。经过对45个报业集团网站的调查,发现共涉及到13个读者服务功能。其中有31%的被调查网站有相关文章链接功能。有91%的被调查网站有专题报道栏目,将针对某一专题的本集团报纸所刊载新闻、自己的记者为本专题采写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其他媒体对此专题的相关报道集合在一起,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有8.9%的网站设有新闻精华荟萃。36%的被调查网站提供往期纸质媒体的电子版(含PDF格式下载)。71%的被调查网站提供网站内部检索功能。62%的被调查网站提供互联网搜索服务。73%的被调查网站提供非纸质报纸内容的公共信息或生活提示,包括本地区主要的火车时刻表、主要医院的值班电话、主要政府部门的服务电话、银行网点的地址等,或者是股票行情、天气预报、穿衣指数等。67%的被调查网站提供论坛/聊天室功能。38%的被调查网站有读者调查栏目。47%的被调查网站提供短信和彩信服务。24%的被调查网站订阅信息。
(2)作者服务功能
作者的服务与沟通是中国大陆报业集团网站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目前报业集团的稿件来源主要是记者,而大多数报业网站是没有采访权的。开发更加广泛的作者群,是报业网站的重要作用之一。
而中国报业集团网站仅有33%设有网上投稿、投稿信箱等内容,而且非常简单,提供的相关信息也非常少,一般只是提供各编辑部的邮箱。这使得读者不知道网站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无从下手写作。而“光明网”由于其特殊的定位,它设置了“中心”,公开向读者约稿,提供给读者在“光明网”上发表自己论文的机会。
目前报业集团网站的另一个作者服务功能,是向读者征集新闻线索。然而只有8家报业集团网站在主页上提供“新闻报料”、“新闻热线”服务,仅占18%,大多数的网站在主页上没有此链接,而必须进入到具体报纸的电子版中才能够找到联系方式或者电话。总的来说,报业网站的作者服务功能亟待加强。
(3)广告客户服务功能
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在网站主页的上设有“广告刊例”“广告服务”等链接,里面提供报业集团各纸质媒体的广告位置和报价,有的还包括报业集团网站不同位置广告的报价。甚至有的网站只提供广告联系电话,广告商不能从该报业集团网站上得到任何信息。而只有“中国宁波网”等少数网站,才提供有关广告的千人成本、覆盖区域等较为具体的说明。另有部分网站开设商务联动或竞价广告等功能,更便于吸引广告客户。
(4)求职者服务功能
报业集团的另一个服务对象是求职者。对于提出“事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中国报业集团而言,它仍然是很多人向往的工作单位。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报业集团自身的招聘信息可以经由网站。而目前只有7家报业集团网站设有此项功能,仅占16%。其中“南方报业网”最为规范和全面,在网站主页的“加入南方”栏目中,含有对应届毕业生招聘各个流程的信息,提供应聘须知、空缺职位、在线简历、笔试名单、面试名单等多种信息,十分便于求职者了解和查询。
而另有5家报业集团和当地的劳动力就业网站合作,利用报业集团网站本地或者外地的招聘单位、应聘者等信息。此项内容不算作报业网站对求职者的服务中。
(5)易用性相关的功能
此处的“易用性”主要指为方便网民在网页上浏览而设计的诸种功能。如:非简体中文语言浏览、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评论、email推荐、打印等等细节上的功能。有51%的网站拥有非简体中文浏览功能,
鉴于翻译成英语或其他外语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其中有7家网站只提供将简体转换成繁体功能。而“人民网”则提供8种语言的浏览,“青岛新闻网”提供6种,其他大多提供繁体和英文两种语言;在庞大的网络中,“站内导航”功能能够方便读者尽快找到信息,但事实上只有6家网站关注于此,只占13%;提供“设为首页”和“加入收藏”的网站分别占44%和31%,这尽管是一些小的功能,却依然可以增强读者对网站的忠诚度;有17个报业网站提供对文章的直接评论功能,既便于读者及时发表见解,又便于网站对读者意见的了解;另外,还有一些网站提供文字大小缩放、打印、Email发送等功能。
5.问题与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报业集团网站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进行报业集团网站建设之前,必须清晰报业集团网站的定位。
(1)报业集团网站不等于报业集团各个网站相加。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虑,报业集团应该只建立一个互联网站点。而且内容必须重新整合,网民浏览起来应该是浑然一体,而不是分别浏览报业集团下各个报纸刊物的网站。
(2) 报业集团网站不等于报纸的电子版。互联网传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服务,为报纸吸引读者,为报纸留住原有读者。
(3) 报业集团网站不等于综合性新闻商业网站。报业集团网站的建设方向不应是综合性新闻商业网站,它应有自己的风格和定位,充分体现报业集团的读者定位和编辑方针。
总之,报业集团网站与纸质报纸之间,不能是完全独立,也不是网站完全依赖纸质媒体。从现阶段实际情况看,网站有很大一部分是为纸质报纸服务,但同时必须有独立的管理体制和收入来源,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界和业界正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多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本文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关于“媒介融合”的文章180篇,并以这180篇为样本,从不同视角对我国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
媒介融合的驱动力量很多,其中最主导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周志平认为“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体及媒体生态环境,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所有传媒存在的基础并决定着其未来发展方向。”②杨娟认为“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我们想要寻找其根本原因时,答案是:需求。”③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的驱动力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比如蒋晓丽和石磊认为“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④王亮也认为“驱动媒介融合的力量更多来自媒体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而数字化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实现手段。”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是前提,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动力, 产业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媒介融合冲击了原有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正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蒋晓丽和石磊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影响。”⑥他们还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⑦笔者认为,报业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壮大,不可能单打独斗。当前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是报网融合和手机报,这是报业发展新媒体的一种运用,媒介融合拓展了报纸的生存空间,并为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电视媒体来说,“以制播分离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以新技术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借助资本市场完善电视媒体管理结构和壮大产业规模。”⑧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是电视业媒介融合的新形式,这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所以有研究者从产业视角分析认为“手机电视既然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手机所属的电信产业和电视所属的广电产业的通力合作,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合作,消除成见,以竞争为辅,以融合为主,共同达到互惠互利。”⑨此外,手机电视还必须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理的内容设计,只有加强自身的内容建设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出版业来说,“全媒体出版模式被业界所看好,被认为会是图书出版业变革的一种趋势。未来的每一本书都将是全媒体出版。”⑩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
媒介融合,不仅造成了媒体间的重组,同时给媒体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李莉认为“根据美国的经验,符合媒介融合发展要求的新闻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⑾她还认为“传统报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匮乏,但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力度与速度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要求。”⑿杨娟认为“我们缺少的是具有战略意识的媒介管理人才。”⒀
对人才的需要最终要落实到教育上来,蒋忠波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紧跟媒介融合趋势,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实验平台。”⒁同时还有研究者认为“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 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新闻人才, 不是高校单方面力量能够培养的,只能与媒介合作, 共同培养。”⒂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成为新闻教育阶段性目标的重中之重。媒介融合发展催生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全媒体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闻教育储备高层次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动下,传媒产业自身不断融合也加速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从自身来看,“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产业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媒介产业结构的转变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媒介集团可以不断做大做强,整个媒介产业结构逐渐向知识集约型、多元化、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⒃
陶喜红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给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带来的联动反应,“媒介融合加强了传媒产业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联系,同时也增加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⒄肖叶飞认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传统媒介产业之间的边界从清晰变为模糊, 这些变化将推动传媒、电信、出版、娱乐、信息、文化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⒅
邓青、牛静指出了当前我国传媒业在盈利模式上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媒业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虽然传统媒体也尝试过短信新闻、手机电视、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媒介融合形成的新产业链以及衍生出的新的盈利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⒆同时也提出“针对已有的媒介产品,建议实行收取订阅包用费、数据库查询费、广告征订等多元的盈利模式。”⒇邹琳就期刊的盈利模式指出,“融合媒介将使传统期刊业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我国传统期刊业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盈利,模式单一。而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博客等拥有巨大消费群体的融合媒介使盈利渠道越来越开阔。”(21)可见,在融媒时代,任何媒体都不能仅仅靠广告来盈利,而是要实行媒体互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格局,媒体间的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成为必然。2010年我国学者从媒体发展、产业、盈利、教育等不同视角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研究,在梳理现状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周志平,《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闻爱好者》,2010(8)
③⒀杨娟,《对我国媒介融合现状的人文思考》,《新闻界》,2010(5),2010(10)
④⑥⑦蒋晓丽、石磊,《从媒介融合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大学》,2010(3)
⑤王亮,《反思媒介融合》,《传媒观察》,2010(9)
⑧王伯群,《论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体的产业化之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⑨罗茜,《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⑩周山丹,《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编辑之友》,2010(2)
⑾⑿李莉,《媒介融合环境下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今传媒》,2010(1)
⒁蒋忠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新闻窗》,2010(4)
⒂吴闻莺,《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⒃⒄陶喜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结构转型分析》,《当代传播》,2010(4)
⒅肖叶飞,《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中州学刊》,2010(6)
⒆⒇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和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1)
(21)邹琳,《浅谈媒介融合与我国期刊的发展》,《社科纵横》,2010(9)
关键词 报纸消亡论 新媒体 中国报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报业发达的欧美各国在遭遇金融危机后,报业经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而新媒体的出现,又进一步加深了报业的生存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学界和业界都出现了“报纸消亡论”的声音。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慈用“死亡气息”来形容报业发展态势,而美国《时代》周刊资深编辑丹尼尔·奥克伦特在2000年发表的演讲《纸媒的死亡?》中更是肯定而明确地说:“所有印刷品的形式,已经死亡。完结了。过去了。”①国内学界亦结合我国报业的现状,对此作了诸多回应与反思,仅中国知网可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即有100余篇,另外还有一些专著论及这一问题。本文试对这方面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总结与梳理。
一、两种态度:支持与反对
国内学界对“报纸消亡论”的回应意见不一,有支持者,亦有反对者。
支持“报纸消亡论”的,以刘建明、匡文波、王君超、郭全中等人为代表。刘建明教授在《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及《重提报纸消亡的话题》中依据媒介消亡演变规律,阐明报纸必然消亡的命运,并指出其消亡的时间大约在2025-2035年间。他认为:“中国报业自然也面临一场生死抉择,不可能逃脱报业崩溃的趋势,报纸确实在走向消亡。”②匡文波的《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则从新旧媒体的优劣性出发,指出新媒体具有纸媒不具有的优势,纸媒会在50年至100年内消亡,甚至大胆的预言,100年后,纸质媒体只能在博物馆里才可以看到。王君超在《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一文中,从传媒的发展规律、传播技术的替代性、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产业成本四个方面对报纸消亡进行学理性的分析研究,提出报纸在不久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性。郭全中在《报纸消亡,信息长青》中指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介必将替代旧媒介,报纸这种旧的媒介形态在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之后,终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另外,他还从理论上说明,发达国家的报纸将先行消亡,继而是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宿命:一是转型,二是关门大吉。
反对“报纸消亡论”的,以陈力丹、喻国明、杨保军、范以锦等人为代表。陈力丹教授在《报纸印刷版停刊不等于“报业消亡”》中指出,进入“融媒”时代后,从传播形态角度来看:“传递信息,只要接受者和发送者都乐于接受,选择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各种媒介的外在形式,都会有不同的人群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纸质媒体也不会消亡,可能未来的总体发展中,会呈现下降趋势,但不会消失。”③喻国明认为,虽说出现了新媒体,报纸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报纸也不会被完全的吞没。因为传统纸媒在原创性、阅读习惯等方面具有着明显的优势。杨保军在《新闻理论教程》一书中强调:“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迭加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互相彻底取代的过程。”④作为一名资深的报人,范以锦认为报纸不易消亡,它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媒体的传播形态,总有人会喜欢,特别指出就我国国情而言,中国报纸不会快速消亡。此外,学者曾振华在《报纸不会终结的几道屏障分析》中也态度鲜明反对“报纸消亡论”,认为“互联网的兴起,在世界上远没有达到消灭媒体的能力”,⑤他还分析了我国报业的特殊情况,指出报纸是我国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出于政治上的保护,它具有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一个共识:必须要变
国内学界对于报纸是否会消亡的看法虽不一致,但是他们有一个共识,即在新媒体时代,报纸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不能不有所改变。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学者都意识到传统纸媒若“按兵不动”则必是“全军覆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鸿铎在《评“报纸消亡论”》一文中分析了媒介整体发展的基本走势,指出各类媒介的融合是一种规律,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在新媒介环境下新的生存和发展途径。翁忠英则在《我国报业发展现状、困境及出路浅析》一文中,提出传媒业的未来将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共赢局面。苏林森在《中国报业:谨慎中迎来小阳春》根据我国报业近几年发展的相关数据,指出只有积极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才是报业发展的王道。
此外,赫岩在《“专题化”报道为报纸增色》中提出了“专题化”报道,袁丽萍以《南方周末》为例,指出传统报业要想赢得视觉新闻时代的竞争,报纸要想在这个年代不走向消亡,重视自身视觉形象和视觉品牌的建设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些观点和论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反映了报纸为应对新媒体挑战、趋利避害而主动求变的方法和态度。诚然,传统纸媒要想不被取代,就必须在激烈的新媒介环境中进行改革和转型。
三、我国报业的现状与未来:在危机中寻找出路
任何理论的探讨都必须立足实践,面对现实,国内学界在回应“报纸消亡论”时,也对我国报业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国内报业现状
对于中国报业的现状,学者们大多持忧虑的态度,对危机的关注超过了对成绩的肯定。王君超在《“报纸消亡”与报业的对策》一文中指出,国内报业虽呈一定的发展势头,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三十四年之后的报业前景依然光明。范以锦的《“寒流”中唯创新才有出路》论述我国报业的特殊情况,指出“报纸是国家重点掌握的舆论阵地,许多保护性措施依然在起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危机。这种危机最大的就是受众危机。”⑥郭全中在《2012:缘何重提“中国报业拐点论”》一文中提出传播技术的革命是报业衰退的根本原因,“基于新传播技术的新媒体可以对传统媒体在功能上起到完全替代,新媒体必将对传统媒体带来更为致命的根本性生存危机。”⑦
我国报业经营从2005年起为“拐点”步入下坡,国内各主要报纸的广告与发行量呈普遍下降趋势。2008年可谓是我国传媒的盛典之年,然而这也不能将陷入困境的报纸拯救出来,当年8月国内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中华新闻报》宣布停刊。《传媒蓝皮书: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国内报业业绩不佳,这是继2005年“报业冬天”之后,中国报业又遭遇的一次困境。从报业广告数据看,报纸广告刊例价下降7.5%,创下广告恢复以来三十多年的最大降幅。东部地区部分报业集团主业收入普遍下滑,整体经营陷入困境。而从发行数据看,部分地区、部分报社的报纸发行量呈上涨态势,党报等主流媒体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发行量未受大的影响,但是晚报、都市报等靠市场发行的报纸“整体销量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
2、探寻未来出路
对于我国报业来说,新媒体的冲击虽然带来了种种现实的危机,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发展机遇。学者们在清醒地认识到危机的同时,纷纷出谋划策,为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发展寻求可行之路。这些对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报道内容要优化。在以“内容为王”的时代下,报业必须要注重在内容上下功夫。王君超在《未来报业何者为王》中强调报纸内容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内容,才是拯救这艘“泰坦尼克号”的方法。报纸固有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内容为王”的时代,报业应审时度势的运用自身的优势,打造以深度、分析、解释见长的报道。且将最具新闻价值的精华内容融入其中,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及时省时的新闻餐。
二是传播渠道要创新。除了注重内容外,传播渠道的创新也为报业发展加分。当前国内报业转型发展中,新媒介技术的不断产生,出现了众多的“融媒体”形式,包括新闻APP、二维码、官方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等。人民网研究院于2014年2月19日的《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传统纸媒纷纷走向移动终端传播,积极开拓“报网屏”互动模式,以减少读者的流失。
三是经营方式要多元。当前我国报业主要以单一模式经营为主,因而受广告市场的冲击大。学者们建议纸媒应该要试图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力主多元化经营。袁德渠在《“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的挑战与应战》中强调“受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的限制,中国报业长期处于无”业“状态,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存在严重缺陷”,⑧并建议中国报业应该要调整步伐,以资本为纽带,力求向其他产业延伸,诸如建筑业、房地产、旅游、制作业等。
四是报业人才要全能。康虞在《对“报业寒冬论”的思考和分析》一文指出我国报业的发展急需适合市场的新型报业传媒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人才是报业发展的保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报业转型发展急需一流的新型专业人才,具有极强的文字采编能力和专业知识,懂得运用各种媒体技术的全媒体记者。除内部机制拥有外,还可通过外聘等方式来储备这些人才,如发展公民新闻记者、自媒体人、聘用高校学者、专栏作家等丰富报业的人才资源。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建议,诸如体制改革、发行免费报纸、政策支持、公益性办报等。李良荣先生曾在《“双转”:中国传媒业的一次制度性创新》中提及体制转轨和形态转型是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免费报纸的发行及政府扶持在西方部分国家已经成功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报业可取其长补己短。
参考文献
①范东升:《拯救报纸》[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3
②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J].《新闻界》,2006(1)
③陈力丹,《报纸印刷版停刊不等于“报业消亡”》[J].《新闻与写作》,2009(1)
④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7
⑤曾振华,《报纸不会终结的几道屏障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8(7)
⑥范以锦,《“寒流”中唯创新才有出路》[J].《中国记者》,2012(1)
⑦郭全中,《2012:缘何重提“中国报业拐点论”》[J].《新闻前哨》,2012(11)
⑧袁德渠,《“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的挑战与应战》[J].《今传媒》,2011(5)
关键词:报业经济 市场经济 经营 战略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距今,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年之久。在这短短几十年之间,中国的报业由最初的财政拨款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业化道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报业集团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在2013年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数量已经达到49家。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挑战也越来越大。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是以重庆日报为龙头的党报集团,成立于2001年,在重庆日报、晚报和晨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十五种报纸,三种刊物和十六个网站的综合性报业传媒集团。在这个“群雄争霸”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把握住时展的脉搏,站稳脚步,脱颖而出,成为报业集团探索的新方向。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目光受限,缺乏整体战略
报业集团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多数的管理者只重视眼前的销售数量和收益情况,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和发展规划,对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评估分析不足,导致报业运营成本过高,收效差。另外,管理者对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之路定向不明,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度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二)经营体制僵化,竞争力不足
报业经济发展的优劣,不仅与报刊的内容质量相关,还与报业的经营体制有关。传统报业将工作的中心放在了办报上,对报纸的经营不太看重,造成了二者关系的失衡。在人员管理体制上,报业的编制稳定,工作人员把职位看成是铁饭碗,对报业的改革发展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僵化的经营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从侧面反映出这种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三)报纸类型单一,市场适应度不高
就一个地区而言,报纸发行数量种类的多寡是评判报业竞争能力的可靠指标。相比于其他大城市来说,重庆地区发行的报纸种类还有些单一,竞争力不足。以2003年为例,重庆地区的报纸种类仅仅占到上海地区的一半。在重庆地区的30种报纸中,综合类报纸占到了三分之二,但是专业类的报纸仅仅占了三分之一。由于综合类报纸的市场需求有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如专业类报纸高,而重庆地区的报纸综合类的刊物又占据了大量的刊号资源,偏离了市场的发展需求,不能与群众需求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不利于报业的市场化发展。
三、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思想要求,把握舆论方向
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报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形成了双轨并行的模式,即行政调控与市场调节共同决定了报业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在政策的约束下,国家的相关条例成为报业发展的指导要求。市场经济环境中,报业要找到自己的发展规律,协调好经济利益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更要把握政策的方向和要求,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报道,将正确的舆论思想传递给民众,这是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基本思想要求。
(二)适应市场需求,创新管理模式
报业集团的发展与管理者的决策息息相关。处于上层的领导者追随时代前进的脚步,更新观念,找准定位,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变更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满足市场的内在需求。一般而言,报业集团的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突破局限,对市场、风险、效益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量,才能提升战略的科学性。在管理模式上,可以吸取国有企业在管理中的有益经验,加大考核评估力度,从内在推动报业的发展。以往报业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发行成为报业经济繁荣的一大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将资源转换为经济效益。
(三)拓展产业类型,促进多元发展
重庆报业的主要核心业务当属报纸经营,其中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最为有名。这两种报纸的发行数量最高,占整个报业集团发行总量的一半以上,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长远发展。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平面媒体在市场中受到了强烈冲击,但也为传统报业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报纸业务的基础上,组建了网站,整合引进了多元化因素,既在优化内容的基础上打造报业品牌,积极推进新闻事业发展,又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为主、多元产业并举”,形成传统媒体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旅游产业、体育健康产业、资产资本运营等五大领域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扩大了产业的经营规模,提升集团的综合实力。
(四)加强融合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传统媒体与多媒体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报业集团要开拓视野,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依据市场动向,变革生产方式和流程,将报纸与印刷、创意、数字媒体(如电影、电视),特别是网络相互融合,找准读者的需求点,形成内容和形式的互补,吸引更多的广告商赞助,扩大报业阵地,提升经济价值。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报业经济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为此,管理者必须放远眼光,适应市场需求,变革僵化体制。只有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多元发展和融合发展,才可以提升报业的竞争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强有力的位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