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加速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高校的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外界因素对大学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所以根据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转变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以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主要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实效性

一、实效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现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促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到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1.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主要衡量标准。认为,理论要结合实践,所以大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充分地结合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理论转化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学生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帮助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所以在高校中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放在实践中去检验其成果。只有用实践来检验过之后,才能够使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促进其更为全面发展。

2.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人为本是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转变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把塑造健全人格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把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团体意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和独立人格的发展。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大学生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3.实效性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长久发展的永恒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的是,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是否能够达到当初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放在实践当中去检验。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顺应时展趋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进,扩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薄弱的原因

1.大学生思想逐步解放,外来思想的影响,社会的变革,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有极大的困难。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使西方一些思想对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思想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扭曲了他们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导致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加以指导和解决。学校的学习压力和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压力,以及家庭方面的压力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巨大的负担,如何采用有效方式缓解自身压力,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当中使大学生不至于迷失自我,成为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集体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下降等问题。所以高校的政治教育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转换自身的教育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着较为薄弱的环节。首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缺乏连续性的培养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没有针对性。第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现象,教育的方式也是以课堂说教为主,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高校思想政治专业课老师或辅导员的素质差异较大,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第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机制也需要健全。第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从而不能够很好地对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进行有效指导,高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高校在思想教育课程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许多高校都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把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的目的,在课程管理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强化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分层次管理。高校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行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思想政治理论更好地与实际相联系,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 "

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应当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安排每一个人员到位。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阶段,有针对性地安排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如,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同学,可以重点培养其对人生目标的规划,以及对自己学习的计划,使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合理引导,开拓他们的思维和眼界,促进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安排其进行职业培训,使其能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与能力。

2.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组织保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保证高校思想教育质量和实效性的基础。高校在教师的聘任过程当中,应当采取考核机制,安排阅历丰富的老师给学生传授思想政治课程。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充分地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给辅导员更大的发展平台,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加强对各年级学生的辅导工作,要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辅导员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自身素质和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当中,激发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高校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能够不断进取,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集体性的活动当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使其在高校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能够充分运用到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去。另外,学校要不断开拓创新,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大学生投入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高校开展的活动当中,可以组织红色创联活动,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进行奖励。这样既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成绩得到提升,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能够推进学校的党建工作,在学生当中营造思想政治学习的氛围。也可以定期开展优秀学风班级评选活动,这样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形成良好的学风。其余的活动例如文明校园、文明寝室的评选等活动,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4.学校的思想政治管理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解决学生生活和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首先,学校应当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做好困难学生的助学工作。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困难学生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学校应构建完善的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机制。鼓励困难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在学校的指导下,磨炼其坚忍不拔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其次,学校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网络资源,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帮助和解答,使学生能够合理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的调整,促进人格的完善。第三,对于受到学校处分的学生,应当对其加强思想政治的再教育,保证这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高校应当帮助落后学生进行合理的再教育,改善其学习成绩。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高校要对其进行专门指导,培养其的就业理念,使其能够认清就业形势,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五大”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扎实、系统的举措,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统筹城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祖荣(1966-),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程华

(1971-),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重庆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大学生素质教

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27-03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了严峻的挑战。新农村建设需要掌握改造、创新农业、农村经济

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现代化社会的一元的才能和实践技能的、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的现代高技

结构。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各地高校要切实承担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点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的智力、人才资源库的任务,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发展农

政策,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长效机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需要经济杠杠对工农业产值的干得好”的大学毕业生。

调节,需要政府对工农业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需要政策对农业一、地方本科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倾斜,以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所在地方的最高学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

府,集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于一身,理应承养模式上倾向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只注重学生的基础

担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智力、人才资源库地位和作用。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训练;强调理论型人才培养,忽视实践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观提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注重知识传承,忽视创业精神和创新

能力训练;注重专业素质提高,忽视综合素质形成①。忽视生源

知识能力差异,忽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立体考察即忽视大学

生个体知识结构受社会需求、岗位变化的影响,忽视对大学生个

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错位培养和特色发展,构建与学术型、研究型

大学一样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采用“推荐教材”进

“规划教材”,

而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的严重偏离,造成

大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高度重叠。

地方本科院校的这种传统做法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人

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存在与老牌本科院校严重同

质化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

的严重同质化问题。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城市寻找学术性、研究

性工作且不说他们将以理想的就业单位、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和

工作舒适度等作为择业标准。他们看不起也根本不能适应基

层一线的岗位。调查显示当前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往往盯住

大城市的公务员和高薪白领等职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

成为就业首选……而去农村的仅占

4.0%,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大

城市明显过剩②。由此可见高校要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培养“下

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

智力支持还十分困难。

二、以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

标,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重庆文理学院是经历了由升本之初简单模仿传统本科院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艰难探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终

于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学校接受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此为契

机,以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为指

导,确定了以推动项目试点进展为抓手,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指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学

校内涵,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思路。

1.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选择了与成熟本科院校

进行错位发展的创新之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

任务,以提高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庆城乡统筹的能力和水

平。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

练,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

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实践工作者,如

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教师、律师和管理干部等简称

“师化”人才。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可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

配、维修保养、质量检验与控制、营销、管理中从事多环节工作。

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强调的

是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学校传统是一个师范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类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这不利于学校进行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利于学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城

乡统筹的能力。针对此学校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按照“需求导

向、新兴交叉、应用优先、结构优化”原则,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

工作,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重庆高新技术

产业专业……进行新专业申报;按照“停、拓、限”原则对传统专

业进行改造,严格控制传统的、在全市乃至全国布点较多的专业

进行新专业申报,有效降低了师范类专业比重,逐步增大了应用

型专业比例。近三年,学校成功申报的

13个新专业中工学占了

8个,理学

1个,约占成功申报总数的

70%。专业类型结构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了过去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的局面,这从专

业类型上根本改变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见图能力训练;注重专业素质提高,忽视综合素质形成①。忽视生源

知识能力差异,忽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立体考察即忽视大学

生个体知识结构受社会需求、岗位变化的影响,忽视对大学生个

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错位培养和特色发展,构建与学术型、研究型

大学一样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采用“推荐教材”进

“规划教材”,

而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的严重偏离,造成

大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高度重叠。

地方本科院校的这种传统做法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人

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存在与老牌本科院校严重同

质化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

的严重同质化问题。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城市寻找学术性、研究

性工作且不说他们将以理想的就业单位、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和

工作舒适度等作为择业标准。他们看不起也根本不能适应基

层一线的岗位。调查显示当前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往往盯住

大城市的公务员和高薪白领等职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

成为就业首选……而去农村的仅占

4.0%,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大

城市明显过剩②。由此可见高校要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培养“下

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

智力支持还十分困难。

二、以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

标,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重庆文理学院是经历了由升本之初简单模仿传统本科院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艰难探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终

于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学校接受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此为契

机,以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为指

导,确定了以推动项目试点进展为抓手,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指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学

校内涵,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思路。

1.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选择了与成熟本科院校

进行错位发展的创新之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

任务,以提高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庆城乡统筹的能力和水

平。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

练,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

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实践工作者,如

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教师、律师和管理干部等简称

“师化”人才。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可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

配、维修保养、质量检验与控制、营销、管理中从事多环节工作。

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强调的

是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学校传统是一个师范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类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这不利于学校进行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利于学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城

乡统筹的能力。针对此学校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按照“需求导

向、新兴交叉、应用优先、结构优化”原则,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

工作,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重庆高新技术

产业专业……进行新专业申报;按照“停、拓、限”原则对传统专

业进行改造,严格控制传统的、在全市乃至全国布点较多的专业

进行新专业申报,有效降低了师范类专业比重,逐步增大了应用

型专业比例。近三年,学校成功申报的

13个新专业中工学占了

8个,理学

1个,约占成功申报总数的

70%。专业类型结构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了过去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的局面,这从专

业类型上根本改变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见图1、图2)。

3.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重新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新人才培养方案的

目标是重点强化“实践教育”分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系。

制订新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两个“往回找”思路,一是坚持从

毕业生的出口往回找,从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要求返回来制

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坚持从行业岗位、城乡统筹发展所需人才

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返回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每个专

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

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区域经

济社会和本专业领域科技的发展趋势;要根据各行各业的职业

标准和实际需求确定能力标准,再根据能力标准确定课程模

块,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

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实践教育的地位,以“应用为导向”加

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形成技能过硬、实践能力

强、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新的人才培养方

案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的办学定位。该方案中课程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实践教育得到

明显强化,实践教学比例上升至

38.11%;选修课比例达到

18%。这大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

综合素质的发展。

4.推行“五大”教学改革。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

才,就必须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

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推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本科教学向应用

型教学的转变,学校围绕本科教学的几大要素——课程教学内

容、教学方式、公共课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毕业论文(设计)等,

展开了全校范围内的“五大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全校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

职业能力要求重组课程单元、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应

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各专业中大力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和课时

量;广泛采用探究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努力提高学生在城乡统筹发展

中所需的素质和能力。

改革公共课教学。公共课程教学是一条培养学生人文与科

学素养、批判与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的

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改革采取讲座、

红色文化体验、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等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服务城乡统筹、服务家乡的素质提

升。大学英语采取分类分层教学,努力提高各类各层次学生的

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体育采取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在提高

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某方面的体育

特长和“终身体育”意识。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课程考核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考

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

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

特点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

用能力。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体

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

知识与技能考核并重的考核模式。采取操作、项目训练、口试等

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

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学校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

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鼓励学生以问

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把毕业论文(设计)做到社会组织和企

事业中去,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毕业论文

(设计)不仅能真正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能真正

接触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

5.搭建特色人才培养平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充分认识到

只有通过办学特色建设,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发展

方式,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顺应不同社会需要,通过局部率先突

破,才能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增强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实

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设置特色学院。学校设置了服务外包学院、文化遗产

学院等特色学院,搭建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外包学院瞄准了重庆三大服务外包园区以

及学校毗邻的永川服务外包园区对软件工程(英语、日语)、英语

(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外包)、计算机动画(服务外包)等服务外

包人才的需求,本着“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和“来源于产

业、根植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行业标准,不断引进企业教育资源和工程实

践资源,实行嵌入式教学。文化遗产学院以植根地方为发展战

略,致力于对本土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转化的研究、实践与人

才培养。在研究对象上,立足重庆,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

研究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以教育传承为自身特色;

在自然遗产范畴,以四面山生物多样性为研究支点,突出自身

地域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构建核心课程、专业方向、

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四个层级的合作教育模式。几年来,文化遗

产学院已完成了对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状况的田野调

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并在调查、整理的基础上初步

完成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简明图集的编撰,提出了重

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带的划分及其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

梳理;通过对重庆的分析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经济理论。

第二,设立特色人才辅修项目。学校设立特色人才辅修项

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现

有专业不能满足需要而社会又急需的、在相关行业中具有驾驭

能力的领军人才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特色

人才辅修项目坚持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学生个性发展、理论与实

践一体化、特色办学、交叉复合、鼓励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原

则。目前已开设了礼仪(礼宾)、服饰形象设计与表演、非物质文

化遗产管理教育传承、数字摄影师、导游技术与艺术等八个项

目,其教学实践促成了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为学生跨学

科跨专业修读辅修课程、拓展就业空间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结语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乡统筹

为指导,通过发展应用型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五大”

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扎实、系统的举措,开展

应用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学生服务统筹城乡协调发

展所需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基础,

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城乡统筹需

求,增设了一批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

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

程与工艺、金属材料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方向、酒店

管理方向、财务管理、生物技术(检验检疫方向)、社会体育(保健

康复方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探索了以

辅修项目教学为支撑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交叉专业为方

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与工业园区互动的服务外包人

才培养模式等。

[注释]

①林伟连,伍醒,许为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J].中国高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导师制 思维独立 导师选择

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责无旁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随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天,无论是理论界、学术界,还是各高等院校,导师制的研究、实施都呈现出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从目前实施情况看,本科生导师制成效显著,但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高校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导师制的真正作用。究其原因,除了学校特别是一些新升本院校的教师(导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了解不够;教师(导师)缺乏责任心,师生之间的交流少等来自教师本身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一、导师制实施流于形式,源于对导师制的生存与发展文化脉络理解的匮乏。

就渊源而言,导师制是绅士文化下孕育的独特产物,它与公司文化是不相兼容的。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在迅速市场化――尽管它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还不高,公司文化正日益渗透到我国高校中,功利主义不断占据大学生的心灵,商业色彩不断填充大学生的头脑。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环境下,导师制很难发挥出真正的效用。除个别坚持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尚可维持导师制外,其他各层次、各类型院校实施导师制是存在问题的。马丁・特罗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指出,大众化阶段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质变,精英阶段的导师制只能存在仍坚守精英理念的大学中。由此可见,导师制的失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附生的现象,根源在于文化的不适,而不单纯是导师的懈怠。这要求学校根据校情大力改造导师制,重新确定导师制的工作性质和目标,不能一味照搬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目前,有些高校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但尚需努力。

二、对导师角色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书院的影响,更兼近代中国大学以前的辉煌,现代学子对导师有一种过高得近乎不切实际、刻板的良好印象和无限期待。导师往往被描述或想象成真理的化身、道德的榜样和社会的良知。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流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梅贻琦看来,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和谐的“从游”关系。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通论》中提出,中国的学术传统由三大系统组成: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即中国人所说的“学者所以学做人也”。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第三系统是“学统”,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为学问而学问”也。实际上,钱先生的这一见解不仅是传统中国人对导师角色的认识,而且与绅士文化下的导师制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做人”、“为学问而学问”,正是英国绅士文化下导师制的精髓所在。正是这个原因,部分学者倾向于拿英国的导师制和中国的书院制做比较。换言之,我们对导师的理解仍停留在绅士文化下对导师制的认识。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公司文化的浸染下,导师日益成为“知识工作者”和“专业生产雇员”。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反差,必然引起人心理的失衡和不满。这种失衡和不满,自然而然会引来对导师的指责与诟骂。然而,文化变迁给导师制带来的变迁是导师不能承受之重。因此,重新定义导师角色的时机渐趋成熟,应该把导师从圣坛上解放下来。

三、对导师制精髓的理解与吸取不够。

在许多高校,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简单地把导师理解为生活指导、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往往单方面注重学生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导师制的精髓在于导师的引导能力,导师不仅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要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如牛津大学教授David Palfrey・man编写的《牛津导师制》一书的副标题为“谢谢,你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因此,真正领会英国导师制的精神与实质,跳出当前狭隘、刻板的认识,并创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中国导师制”,才是当务之急。那种忽视文化变迁、割断历史、依样画葫芦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

我在接触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后,开始被安排担任学生的导师。至今还记得当时给我们安排工作的系副主任说的一句话:“导师制,就是要求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他特别强调师生的共同成长,我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2012年6月,有幸聆听了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宗杰教授的讲座,在听了吴教授关于英国高校“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做法的介绍之后,我更感受到在中国、特别在西部地区一些新升本的院校中实施的“导师制”实在有些“四不像”:导师的责任意识和素质水平有待考虑;学生很多时候感受不到来自导师的气息,有同学甚至说一个学期过去了,还没有跟自己的导师见过面,只知道有一个叫什么什么的导师,但这个导师长什么样却不知道。而学校或系(部、学院)似乎没有更好、更有效的管理、考核、评估办法。所以,我们有必要看看别国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和做法。

吴教授在关于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教育文化(模式)即“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介绍中,总结了这种教学的基本理念如下:1.导师制的灵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2.选择最好的老师做导师(师生兴趣一致),3.课堂只是一种见面制度,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汇报,4.要求导师和学生制订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学生兴趣引导),5.强调教师的作用是“诊断”和阅读引导,6.强调提问甚于答案(即提问更多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鸣,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指出,课堂结束时,学生不是带着知识,而是带着需要研读的问题走出去(他们会去向哪里呢?哪里才能帮他们解决头脑中的疑问或困惑呢?图书馆。)。

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好像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最好的老师”应该有一些共同特征要求。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德才兼备”,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理解,是不是“智商+情商”呢?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一个人成就的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才”相对于“智商”,“德”相对于“情商”。这里的“德”不仅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还包括“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如果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指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话,那么“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就应该对应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热爱教师职业和热爱学生”。最好的老师应该除了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素质”之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当然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执著的爱(意志品质良好),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爱(师生人际关系协调),应该是一种充满期待的爱(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充满期待)。这是我理解的最好老师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兰英,周克勇.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2]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9).

[3]赵吉勇.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6(03).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孝义市新阳煤矿初中《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具有矿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特点的、可能进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活动,并保证思想品德课程顺利进行的素材和条件。一般来说,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本学科内容来开发地方资源的内容。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等。

然而,通过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笔者所在学校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主要依靠个别教师(如各教研组组长)而没有发动教师团队的作用;二是仍局限在应试考试的范围内;三是忽视学生、家长资源。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缺乏开发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缺乏整合和筛选,同时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缺乏领导与统筹规划。

因此,我们要利用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并联系《思想品德》课教学,努力探索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初中《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课程改革;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54

一、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特点

1.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内容

对于课程资源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但从教师便于理解和掌握的角度,可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及信息化课程资源。(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第十章第一节)

2. 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可以利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学校文化、教材、设施设备及各种软、硬件环境等。

(1)从创造性地拓展教材内容来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最常用、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取代的,所以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但我们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圣经”不加任何开发加工,而应当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与其他课程资源一起共同支撑新课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活的文本,教师要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案例一】

例如:在讲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一框《我知我家》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分别让学生谈谈英文字母“家”和甲骨文中“家”所代表的内涵;接着,让学生通过:感性理解“家”并“遐想家”;“话”家并“画”家;展示我们的全家福;话“恩情”夸夸我的“家”等活动把教材知识转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通过创造性地拓展教材来促进教学。

(2)从教师本身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要发展、充实自己,是自己在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知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要扬长避短,扬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再开发,设计适应的方案。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朋友。教师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从教学目的出发,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案例二】

一次外出公开课讲首都师范大学版七年级思品第八课《我是谁》,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有时也需要他人的眼睛来做镜子。笔者从自己认识自己的经历说起,上课中笔者有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老师结合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总结(我刚才也照了魔法镜:我看到我人到中年,身材矮胖,皮肤蜡黄,说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形象值为负。有人也常说我:“生活中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但在工作中总能精益求精、严谨治学;有人说我很‘二’,我的学生有的直接称呼我为‘二姐’,但我总能带给他们欢乐和知识。因为我的不拘小节,与世无争我的同事们觉得我很好相处;因为我的‘二’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他们可以跟我无话不谈,做知心朋友;因为我的治学严谨,我得到了家长和领导的认可。这时我才知道我的魅力并没有与我形象成正比,相反还很高耶!所以我甘愿把“二”进行到底!)――内在美比外在美更有魅力!“这样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教育学生,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就是充分利用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既走进了教材又超越了教材。运用自己的事例来比喻举例子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从学生现状来开发课程资源

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在信息时代,由于活动空间的增大,学生知道的东西远远超过教师所能想象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这一资源,丰富思想品德课程。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也可以互为课程资源。

【案例三】

有一天早晨笔者急匆匆地往学校走,途经一户外早餐摊,摊位上上早班的矿工们都在讨论一件事:“人生下来就是等死的”。笔者没有时间逗留也没有与他们一起讨论的兴趣。但是笔者第一节上课的内容正好是九年级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的第一框《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其中有一个知识点就是认识到“理想总是指向未来,变现为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如果缺乏理想,就会使人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果缺乏理想,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会迷失方向。”笔者的预设是运用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感悟。但是笔者听到矿工们的那句话的时候决定改变这一环节的预设。(笔者带的学生就是矿工的孩子,如果家长是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学生的理想会有多远大呢?所以笔者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就必须起到自己的教育作用,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课堂上,笔者引入本课后,就说:“今天老师在路上听到一句话:‘人活着就是等死的’,你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的举手。”全班共38人,调查结果是:赞同的17票(均为男生),不赞同的19票(女生居多,有个别男生),中立的两票(也是男生)。也就是基本是一半一半。为了弘扬正能量,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发言的同学大多控制在持反对态度的同学中。通过激烈的辩论,笔者帮助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节课,笔者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有效地开发、挖掘学生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及时对学生需求的一种满足,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发展的一种关注。“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让思想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生活,让一种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的,并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学生生活丰富多姿,他们的加入,思想品德课内容才更丰富。

(4)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每所学校的办学历史、设施条件等实际情况不同,必须从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对于一些文化积淀很深、人才辈出、名声显赫的百年老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应结合思想品德教学所需,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历史,从而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我们孝义市新阳煤矿学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内容是丰富的。

【案例四】

在讲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时,是这样导课的:“为了解多彩的生命,让我们先从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始寻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校园里都有哪些生命吗?”(学生回答)

“课前,一个小组的同学专门对我们校园里有关生命的信息进行了收集管理,我们请他们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展示学生成果)

“看来,我们校园里的生命还真不少。要是走进广袤的大自然,那生命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因为各种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在本节课中,笔者从学校的自身特色出发,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让学生关注学校,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类似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给大家一一列举了。

3. 校外资源

校外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

(1)家庭资源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也是他们情感的栖息地,是他们物质生活的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他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所以,我们开发家庭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这个资源也是学生谈起来最有话题,最想说、最容易开发的。

【案例五】

在讲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二框《我爱我家》时,笔者让学生课前分别用智能手机摄一段“爸爸/妈妈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关爱的瞬间,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录一段视频”每组的视频交由组长整理并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这样让学生在观看与比较中感悟反思父母对自己的爱,更好地理解如水的母爱和如山的父爱。并且更好地激发每一位同学的爱家情感,更好地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本节课笔者从家中父母对孩子点滴瞬间的视频入手来挖掘资源,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每一天的平凡的付出是那样的珍贵,并激发他们的爱家情感,通过表白父母更加地明确自己的家庭责任感。既培养了孩子们发现美的眼睛,学会感恩,也为我们家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2)社会资源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的人力、物力等教育资源。资源的品种类型繁多,资源量的深度和广度均远远大于学校所能提供的,能拓宽学生各方面的视野。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的课程资源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社会蕴涵的课程资源为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案例六】

在讲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进法律》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有一个父亲,因为离婚而把怨气发泄到儿子身上,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有时还不让孩子去学校学习。记者采访他时,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结果,他因滥用监护权而被依法剥夺了监护权。”

“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父亲不懂法。有相当一部分犯罪分子就是因为不懂法才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的第一节《走近法律》”

接着情景表演 “如此下棋”――学生课前“利用平时楼下一位老悔棋的老王的事例”排练了一段情景剧,课堂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并因此设问:为什么“老王”再也找不到棋友了呢?生:因为他老悔棋,不讲游戏规则师:是的可见我们生活中离不开规则。那么我们谁能归纳一下我们“为什么生活中离不开规则呢?(踊跃抢答)

这节课中笔者从课程资源中选取典型事例,围绕教学目的,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导入新课,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促进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自然资源教育是指将教育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基于资源保护战略下的中国义务教育教学发展,增强资源与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使自然资源教学体系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学,使教学的发展更深入地研究保护自然资源。

【案例七】

在讲人教版初中思品七上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二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学生课前去山上、去公园、小区搜集了多种不同的树叶,就是同一种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有的拍的校园中几株侧柏松对比它们的不同形状得出一个结论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

在后来有的同学还把自己搜集的各种动物的独特性:“比如鸟的翅膀可以使它飞上蓝天;鱼的腮鳍,可以使它遨游海洋;马的利足,可以使它驰骋草原;蜘蛛的丝,可以织出大大的网……而人恰恰能运用和模仿他们的特性来为我们所用,所以我们人是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

这些例子无一不是来源于大自然,自然资源教育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中,为资源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开展自然资源教育,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将教学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文化教育转变为更贴近于生活的文化与思想冲击教育,引导国民关注生活,关注未来,一方面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使教育教学进一步结合生活,另一方面使自然资源的可贵进一步深入人心,未来的教育更显魅力。

4. 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资源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划分,打破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界限,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信息技术有利于情境的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生成,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数倍于以前的课程内容。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是教师对学生实现不同步教学的有利平台。所以,要利用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把他们整合到思想品德学科课程中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案例八】

例如在讲人教版初中思品七上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笔者引用了《武林外传》中的一段视频《吕秀才说死姬无命》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电视情节来感知;在讲八上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第一框《竞争?合作?》笔者引用了《熊出没》中《黄包车》那一段,通过熊大、熊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导致害人害己的后果让学生感受我们在竞争中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遵守竞争规则的重要性;在讲九年级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第三框《实施可持续战略》笔者引用了大型公益视频《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蒋雯丽――大自然母亲,姜文――海洋,陈建斌――土地,周迅――水,汤唯――花”一个8分钟的视频感受到我们资源的匮乏以及人们依然无知盲目浪费破坏自然资源的现实,激发学生保护资源,尊重自然的意识;在讲九年级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第二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笔者引用了一段《公务员向宪法宣誓》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类似上述的教学手段和行为数不胜数,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我们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学校的硬件资源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我们要想开发信息化资源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了。

二、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孝义市新阳煤矿初中《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既是实体性的,也是观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映和体现这些复杂联系,并借助这些联系,才能客观地阐述问题,从而帮助人有效认识、改造自我与社会。具体来讲孝义市初中《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自然资源丰富

孝义市新阳煤矿位于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吕梁,山西吕梁,山西省孝义市高阳镇,群山环绕,依山傍水。对学生积极投身大自然及了解红色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初中《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革命先辈的故事无疑给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既可以利用所处的地理位置推动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教育也可以利用我们当地的革命资源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本地文化博大精深

孝义市新阳煤矿建矿42年虽然没有其他源远流长的文化,但是矿区地处孝义市,矿区居民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孝义当地的悠久传统文化和开发各地方人们的当地文化。

孝义市玉泉山雷音寺,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孝义木偶戏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是扎根于民间,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地方特色剧种之一。孝义木偶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传承了孝义的民情风俗、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文化元素,起到了增强民族团结、激励民族斗志的社会作用。

例如在讲到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既可以利用我们当地的资源让学生以小见大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又可以利用我们当地的革命历史和矿工们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让学生树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孝义市新阳煤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 从教育主题来看,孝义市新阳煤矿学校初中《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个别人员而没有充分发动教师团队的作用

走访调查了孝义市新阳煤矿周边的几所初中和类似的两家厂矿学校,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本校的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个别研究人员,而没有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能动性。

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教师团队开发具有强大的优势。教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可以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的合力。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地方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即使用到地方课程资源也是个别教师结合教材的需要而穿插其中,更谈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地方课程资源,而且没有形成开发的团队。

2. 从开发的内容来看,孝义市新阳煤矿学校初中《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仍局限在应试考试的范围内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依然为应试的需要。如有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根据中考内容的需要,仍然按照习惯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把需要考试的内容作为地方课程资源,更多的是关注教材本身。这实际上就是缺乏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仅仅关注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把教材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周围大量鲜活的资源进不了他的视野,难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走访调查中,政治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确取决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如果考试需要,教师会有意识地去挖掘,如果考试不涉及,教师一般不会去花时间,也不会引导学生去了解。

3. 从开发的对象开看,《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不能忽视学生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根本原因是学生是课程主体之一。一方面学生的存在是课程资源存在的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创造着课程。从理论上看,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含义,课程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课程来实现建构课程的意义。从表层看,课程由特定的社会成员即教育专家、课程专家或教师设计,但从深层看,课程是由学生创造的。课程实施并不完全按照设计者预定的发展路径,不同的课程实施者和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实施过程。

学生不是完全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少年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课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不应该把学生看成课程和教材等毫无保留的接受者,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建构能力和鉴别能力,使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和课程实施的主角。因此,我们在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调查中的众多教师中发现,有大约66.7%的教师认为《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是地方的德育资源,忽视了学生这一群体。学生是地方资源的生成者,一方面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地方资源,另一方面学生是地方资源开发的主要探索者搜集者,例如:笔者在讲九年级思品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第一框《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这一框时设计了一下对话来搜集利用学生资源:

【案例九】

我:“孩子们:我们今天是几月几号了?”

生:“2015年12月21日”

我:“那我们离2016年还有几天呢?”

生:“还有十天”

我:“是啊,那么我们有什么话对2016年的自己说呢?”

生1:“我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能够有进一步的提高”(类似的答案还不少)

生2:“我希望在期末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

生3:“我希望能考上理想的高中”(代表了好多同学的心声)

我:“那老师现在给大家30秒时间闭眼幻想一下自己十年后的模样,好吗。”

(……)

生4:“十年以后的我估计是一位志愿者,我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给山区的孩子们上外语课”

生5:“十年以后的我估计是一位教师,我可以随心所欲的虐我的学生”(学生大笑……之后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写了)

生6“十年后的我估计还在读书,或许已经是博士后了。“

生7:“我是一位成功的企业老板,拥有很多money”

生8:“我已经和我爱的那个塔结婚了,有了我们可爱的宝宝,一家人其乐融融”(有好多男生响应,他们也是这样的)

生9:没有想……(班内有的男生是这样的)

我:“刚才我们谈到的2016年的愿望我们可以说成是我们的一个心愿,也可以说成是我们近期的一个目标。我们谈到十年后的自己时,有同学说到了自己的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甚至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标,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理想。

这样,通过与孩子们简单的对话,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本课,并且为下面讲解有理想和没理想的后果也做了铺垫,利用学生资源来挖掘本课是不是让学生学起来既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讲解也不是感觉这些知识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很遥远。拉近了学生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的距离。这难道不是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吗?

四、孝义市新阳煤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师缺乏对《思想品德》地方课程开发的兴趣和积极性

笔者任教十几年来也会去搜集一些资源。但都是一些碎片,从来没有整理成系统的资料,而且想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还要浪费很多休息时间和大量的精力来完成,所以笔者对地方课程的开发也就在走走停停中毫无进展。现在有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所以才开始着手整理和开发研究。研究过程中才发现确实有很多的困难。

事实上思想品德课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地方资源,教师的个人兴趣爱好、知识储备、人文素养决定了地方课程开发具有鲜明的个性倾向,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与教师素质紧密相连的特点、风格。如果教师在个人素质当中的某些环节有所缺失,比如人文关怀,也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大打折扣。

2. 教师缺乏对《思想品德》地方课程开发缺乏资源整合和筛选

在调查和实践中可以发现,初中教师对思想品德课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整合和筛选。没有系统的研究,这直接影响到初中《思想品德》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3. 《思想品德》地方课程开发与利用缺乏领导与统筹规划

从目前看来,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有效的领导和倡导,广大初中思品教师虽然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但没有组织,大家力量分散,一个学校的政治教师一般会就教学进行集体备课,在教研方面一般是单独作战,没有发挥团队精神

4. 教学设备落后,缺乏开发研究资金

我们孝义市新阳煤矿学校俗称孝义市教育界的“棚户区”,办学条件与城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确保地方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比如学校电脑短缺,多媒体设备陈旧,图书馆的书目种类也不够多……对于地方资源的发现和引进课程都存在客观困难,

五、孝义市新阳煤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必然引发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变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创建特色学校,促进教育决策的民族化我们必须利用与开发一切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地方资源。下面笔者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来简单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对地方课程开发利用。

1.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做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教育部们要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如果政府出面牵头,其他相关的部门如文化局、档案局、博物馆、地方文化研究所,甚至社区等就会全力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领导就会更重视,资金就会更有保证,教师就更为积极,研发队伍就更加稳定,开发效率就会更高。

2. 培训教师

大多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大多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经过加工和转化后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有的教师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十分狭隘。也有教师知道地方资源的重要性,但缺乏开发的方法和途径,需要培训引导。所以,培训教师如何开发本地的资源迫在眉睫。

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策划者。教师可以制定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一方面,一个学校的思品教师可以形成一个课程开发团队,另一方面,以教师为首带领学生形成一个课程资源开发的团队。

策划者:教师

开发者:教师、学生

目的:课程与地方资源的结合,学以致用

要求:以学科为载体,从兴趣出发,与学科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涉足学科领域的专题研究。

步骤:(1)调查地方经济政治文化,调查与学生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收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2)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种各样《课程资源登记表》,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登记造表,分类存档,归口管理,以便查找和使用。

笔者所在学校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近几年准备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教师布置好任务,学生搜集相关素材,学生将社会新闻材料与课程内容结合,让学生挖掘地方资源中锻炼能力,教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册,编成校本课程。

4.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学生及其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出发,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搜集到很多具体的地方经济制度方面的材料。但是相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可提供开发和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我们矿区学校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地方,每一个孩子的出生地、成长经历、生活经历、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很少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基本都是随父母到这里来的,他们在一起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他们一个个鲜活的资源会给我们的课程资源开发带来新鲜的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建构能力和鉴别能力,使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和课程实施的主角。因此,我们在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十】

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法不可违》时有一位孩子就在课堂上放了自己在回老家乘坐动车时列车长所说的一段录音:“太原客运段担当的动车组列车旅行,我们全体工作人员向您问好!您乘坐的这趟列车为全封闭式列车,全列禁止吸烟。吸烟不仅有害健康,更会触动烟雾报警器报警,有可能会导致列车停车。因此,请您不要在卫生间、车厢内、车厢里等任何区域吸烟,更不能将烟头投入垃圾厢内,在列车上吸烟影响列车正常运行的,民警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扰乱公共交通安全秩序等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或拘留的处罚;在列车上吸烟,导致发生火灾等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段录音放完后,他就说我的疑惑是:“为什么有一种是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来处罚的,而有一种是按照《刑法》来处罚的,我对此当时不明白就录下来了”

笔者感觉自己的这位学生特别棒,能够处处留意生活,并把生活中的资源更准确地说是他的困惑带到课堂上来解决,他的困惑当然也帮助我们这节课突破重难点积累了很重要的资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我们矿区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自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经历和阅历及不同的风俗习惯等特点,不是更方便我们的教学吗?刚才那个资源就是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不是靠教师,也不是靠已有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自身去参与了解自己与他人及社会。如果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遇到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内容如:七年级的“心理品质”及八年级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每一单元的题进行探究,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学生分小组,每小组有各自的任务:如搜集自尊、自信、自强的例子;调查本校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及人际交往现状等等;进行板报比赛,演讲比赛,通过学生全员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的各种素材整理,学生和教师完成对这一内容的课程开发,师生通过共同活动,达到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能力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案例十一】

在讲七下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先让学生举一些在校园内外发生的侵害学生权利的事件,同时也举了本校门口,经常有社会青年聚集,向学生要钱。“有一学生遭遇那帮人追赶时,无奈从宝宏饭店对面马路的垃圾堆滚下河滩,结果因为地势过高而碰的鼻青脸肿,小腿骨折。”“还有一学生,因要钱未果,被拖到医院后面的僻静处被围攻、殴打”……身边类似的现象很多(2008年之前,现在好多了,但仍有已辍学的学生来校骚扰校内同学的现象),但是面对类似的情况矿派出所觉得是小事不会插手;学校因为是校外的青年不方便管理;孩子的家长苦于每天上班没时间天天接送孩子而无可奈何。笔者让学生开展讨论:“在这些事件中,受伤害的都是我们青少年。面对这些事件的存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讨论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的成长需要法律的保护,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学法、用法,树立法律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在这节课中,围绕教学目的,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导入新课,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5. 充分利用矿区的课程资源

在矿区内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敢于并善于挖掘社区课程资源。

(1)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

矿区文化资源很丰富,大致可分为四层:矿区的物质文化资源,包括矿区的自然、人文景观等;矿区组织文化资源,包括矿区内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矿民公约及地方的风俗习惯;矿区的精神文化资源,包括矿区成员在长期的矿区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道德水平;社会活动文化资源,包括矿区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吸纳矿区的文化资源到教学中,这样不仅拓展了课程内容,还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撷取矿区文化中的核心或精华,设计一些校本课程,增进学生对矿区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矿区的感情。

(2)利用矿区的人力资源,协助教师教学

在矿区内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矿区内党政机关领导,他们可以为教师教学比如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可以邀请他们做创业报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矿宣传部或者团委、工会等,他们中有很多学生渊博、受人尊重的人,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智力支持。比如:邀请学校已毕业的高中学生(曾经是笔者所在学校的中考状元);在读的大学生(考入名牌大学,而且在学校发展一直不错);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功自主创业);我矿工会主席等来校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请他们向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介绍最新的学术前言的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离退休老干部有丰富的阅历,他们身上保持着中国优良传统,可以请他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新阳矿派出所可以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新阳矿医院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和防治。新阳矿“出局劳模”“先进矿工劳模”可以给学生讲讲他们身上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事例。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思想。

(3)利用矿区的物质环境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矿区内有一些可供学校使用的设施和设备,能解决因学校教学设备和设施不足而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矿区内的环境资源如公园、文化宫、万亩核桃林、洗煤厂、印刷厂、图书馆、街道办、环保科、污水处理站等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体验。

对于地方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方方面面的支持,学生在调查中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如在调查中遭到一些矿民的嘲笑和不配合等,所以考查的不是很充分,给出的建议也不是那么具有特色和很强的针对性。但是我们至少在这方面做了很努力的尝试,保留了个别难得的资料和视频,这次活动也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掌握了部分环保活动的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相信我们的活动会更成功。

参考文献:

1. 著作类

[1] 邹尚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2] 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冯根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论文类

[1] 朱小蔓.当前中国中学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创新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2] 王 军,朱宗旭.开发利用地方德育资源的三大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3. 网站类

[1] 百度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单晓红.

[2] 百度网:开发利用农村初中思品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