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特点;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已经成为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共同认识。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重心由沿海向中西部以及边远山区的转移,山区复杂地理条件下高速公路里程呈现增加的趋势,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难度。如何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方法,是保证山区高速公路质量合格以及行车安全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就具体作一下分析。

一、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

山区高速公路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相比,其面临着不同的地质、地形、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条件,受此影响,山区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展现着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落差较大,需要填埋和深挖的情况较多,工程量大。

(2)山区高速公路路过地段的地势陡峭,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严重,加上工程施工造成岩体剪应力增加,形成的稳定岩层较少,山体不稳定因素较多,需要大量的护坡、护沟以及完善的给排水工程设施,同时还要营建大面积植被以保持水土。

(3)受山区地形的阻挡等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经常需要蜿蜒曲折,转弯较多,造成公路里程增加。

(4)受山区的地势起伏的影响,需要修建大量的公路桥梁和隧道来减少地形对高速公路的影响,路桥相间的施工形式较多,因此,造成桥梁和隧道的总体长度在公路总里程中的比例较大,并且高空作业的形式较多,不安全因素增大。

(5)由于山区的特殊的施工环境导致交通不便,因此材料和设备的运输成本较大,并且是施工后期的一个棘手问题。

二、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技术

在山区建设一条既要质量合格,同时又兼有环保生态效益的高标准的高速公路,应该重视和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地质勘察工作贯穿于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整个过程,其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分析和制定施工技术的基础和关键。

1、勘察设计阶段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因素,山区高速公路穿行在自然地质环境中,并且对地质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地质条件,尊重地质条件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尽量减少山区高速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2、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制约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经常遇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岩、软弱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崩岩、溶岩堆(坡积层)、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在本阶段中,要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区域构造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岩石地层、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资料。一般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遥感卫片和航片提供的资料,编制满足工程需要的工程地质图和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在图上应该重点标注大的地质构造比如断层等重大的地质灾害病害体,利用这些资料分析区域性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进行地质灾害的初步评估。结合已经收集到的地质资料,在路线的选线方案设计中,要进行必要的现场勘探和调查 ,反复与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选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地质灾害最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最小的路线,真正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除了遵循地质选线的原则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对山区土地的占用,并且一定程度上照顾沿线的经济点。

3、施工图设计阶段---详查施工地点地质条件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的各种地质勘探工作,已经基本上了解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地质条件,但是还没有达到工程设计施工成熟的条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详细检查施工点地质(桥位、隧道深、路堑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挡、构造物)条件,采用调查、测绘、槽探、坑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性质、分布以及风化层、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在路线纵横方向的变化。

4、施工阶段

这一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补充勘察、动态设计原则。由于山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受勘察周期的制约,有些复杂的场地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充分完成或者完成不够仔细、全面,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在施工阶段,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当然,在施工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现新的地质问题,遇见这种情况也要补充勘察,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所以说,勘查工作应该贯穿于山区高速公的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

三、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

1、高填路堤的质量控制

控制高填路堤的施工质量主要是确保高路堤的稳定性,影响高路堤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路基填料、边坡坡度、地基性质和水文状况,所以在高路堤填筑时采取的主要质量控制措施为:①设计时,应对高路堤进行稳定性验算;②高路堤填筑前仔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彻底处理下卧层确保地质承载能力;③通过试验检测选择适宜的路基填料;④严格执行路基施工规范,加强对密实度的控制与检测;⑤加强对高路堤的沉降观测与监控;⑥加强高边坡的超前防护。

2、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

除了传统的质量控制外,对桥梁特别是大型桥梁采取施工控制措施是确保桥梁施工宏观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也是桥梁建设的安全保证。大型桥梁施工控制是一个施工、量测、判别、修正、预报、施工的循环过程,施工控制的最基本要求是确保施工中结构物的安全,其次必须保证结构物的外形和内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影响桥梁施工控制的因素主要有结构参数、施工工艺、施工监测结构分析、计算模型温度变化、材料收缩与徐变施工管理等,所以,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系统才能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3、公路隧道的质量控制

根据公路隧道建设的实践,应将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质量、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隧道施工监控测量作为主要质量控制目标,公路隧道的质量控制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①严格实施信息化施工,公路长大隧道主要是按新奥法设计和施工,新奥法是一种现代先进的将设计与施工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方法,基本特征是采用现场监控量测信息来确认和修正预设计的依据,并对隧道施工方法、断面开挖步骤及顺序初期支护参数等进行合理调整;②加强隧道地质勘察,超前预报水文地质情况。为减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和事故发生率,保证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应对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距离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验证,及时超前预报,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措施,预报内容是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探明前方可能出现的坍塌、冒顶、涌水、溶洞断层、瓦斯等地质灾害,并分析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程度;③安全生产,制定险情预案。隧道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地下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组织管理体系,层层检查落实,每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确保人员和工程安全;④综合治水。隧道病害大多与水有关,隧道施工中防水、治水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隧道的运营安全,公路隧道防排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总体上应遵循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防治。

四、结语

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他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地形、水文等地理条件,还要顾及山区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点的分布等人文因素,同时采取必要的合适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总之,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兴建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相信随着中国山区高速公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经验以及质量控制方法应用到实际中来,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JTJ 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 霍明.建设生态公路考虑的几个问题.见: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公路勘察设计技术论文集[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8.

[3] 孔祥金.当今山区公路边坡治理新技术见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公路勘察设计技术论文集[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26—229.

[4] 王新宇.浅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设计、施工问题[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5] 高峰,等.浅议几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科技创新导报,2007,35:69.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公路路基边坡的是否稳定,对在建公路的施工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施工的安全性及施工能否顺利开展,同时也关系到现有道路的运营安全。通过对公路路基边坡的设计特点及存在的不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防护措施,以提高公路路基的稳定性。

【关键词】公路路基;边坡稳定;影响因素;防治工程

1.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道路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在公路建设中,边坡建设也是重要一环,但是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表现在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的道路修建上论文交流,请加,谢谢。由于在道路建设中出现高边坡是无法避免地,从而边坡稳定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整体进度,也关系到场地周围的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建设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对造成公路边坡失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适当的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是使问题得到化解的关键。

2.路基边坡设计的特点

2.1非标准设计

不同地段的边坡有着不同成长因素,会因为其成因机制、稳定状态及形成条件等存在差异,所以对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在边坡防治进行设计时,对所有边坡的范围、治理部位都要进行计算,并制定出分别与之相适应的措施及方案。所以,边坡治理工程的设计没有固定的设计标准,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边坡加以设计。

2.2风险性设计

缺乏稳定性的边坡一般都位于比较复杂地形内,边坡体承受着外界巨大的荷载,在所有的治理工程必须对其进行承受,其本身必须具备充分的抗变形能力及抗破坏论文交流,请加,谢谢能力。但迄今为止,边坡防治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其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不严谨性,因此,边坡治理工程的设计还具备着一定的风险性。

2.3应急设计

边坡灾害的发生时常存在着突发的性质,为了减少其危害程度,必须对此进行有效的预防,但很多形式下都存在着应急的特点,其边施工、边监测、边勘察、边设计。

2.4综合防治设计

公路路基边坡的设计和施工,必须根据边坡的具体特点,同时采取不同的技术办法,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因此需要对原有治理方案进行合理的分解,选择分步、分期实施,从而实现综合防治。

3.对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进行分析

剥落、崩塌、滑坡是公路边坡失稳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一般由风化、雨水、爆破、地震等因素造成的,其中长期的风化、雨淋等因素致使边坡的抗滑力减弱,出现滑坡等现象,而爆破地震等可直接导致边坡失稳。

3.1边坡的成分和强度参数

目前我国的公路边坡以土质边坡为主,其强度由土的的内摩擦力及粘聚力决定,土的类型不一样,其颗粒大小也会不一样,含水量不一样,对边坡的承受强度也会造成直接影响,从而影响边坡的强度系数。同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依照土的冻结状况其强度也会出现差异。

3.2边坡的坡度及施工因素

边坡的高度与其底部宽度的比即表示边坡的坡度,坡度的大小对稳定性造成直接的影响,坡度越小稳定性越高。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为了给施工带来方便,通常会筑起比较高的边坡,而且对边坡土质缺乏实际考虑,开挖方法、开挖深度及施工规范也缺乏认知,甚至还出现了随意在边坡顶部摆放废石残渣的现象,造成边坡过载。同时在工程施工中缺乏具体的勘察设计,也没能及时的采用加固及支护措施,这都会给公路边坡的稳定造成隐患。

3.3人类活动及工程建设

人类频繁的工程活动,存在着许多的违章挖填土行为,对坡脚待填土进行任意的开挖,在坡顶建造房屋,公路附近进行大工程量的建设,这些都会给公路边坡增加压力,坡体的下滑力得到增加,稳定性也就受到了影响。同时在工程建设中无定向、无防护的爆破,也会给边坡水文地质和力学性质造成影响,致使抗滑力下降,下滑力上升。

3.4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

不同地域的边坡其自然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自然条件对其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含水量,地表的降水会渗入边坡,使软弱夹层的摩擦力被降低,同时会对坡体进行侵蚀,提高坡体的重量,使下滑力上升;再加上风化作用,土体的抗剪强度也会受到影响,使裂缝扩大造成土体剥落脱离;要是发生地震,就会直接使坡体的力学性质得到改变,使土体变得松弛,其整体强度会受到影响。

4.公路路基边坡稳定性预防和防治措施分析

4.1因地制宜

公路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边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从现场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出发,合理设计坡度,适当的选择材料,对边坡实施防护。可以利用锚杆支护及水泥抹护等,必要时进行削坡减载、设置挡土墙等。此外还需要制定并实施施工规范,实现边坡防护的规范化。对降雨多发的地形,可以设置粘土垫层及止水帷幕,减少地下水及地表水的侵蚀,并在坡顶建设排水沟,第一时间将雨水排除,降低边坡的危险因素。

4.2喷锚加固及土石拦截

喷锚支护是当前边坡支护的主要的措施,土质边坡具有间隙大、强度低的特点,比较实用的措施有锚杆、支撑、灌浆等。对可能会出现较大规模滑坡的自然坡体,则可以修筑锚固桩、抗滑挡墙等较大型的防护工程,也可以选择对土性进行改良,采用动力固结、电渗及喷射注浆等措施。同时需要在坡面实施拦截措施,预防石块的下落及岩体的崩塌,减少对行车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设计勘察时就必须依照岩体滑落、翻滚、弹跳及落点的位置提前作出预测,通常的拦截办法有修建拦石墙、金属网及落石槽等。

4.3边坡生物防护及绿化

对边坡的稳定加以防护其生物防护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在边坡的修筑过程中,植被遭到损坏,加重水土流失,影响边坡的稳定性。通过对栽种植物的挑选,栽种时机的把握,对边坡沿线实施生态防护,这样不仅保持了水土还美化了环境,同时它还具有造价低、经久性强实用性高的优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4.4实施监测,及时预防

随着公路边坡事故的频繁出现,其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工程建设时必须加大对边坡稳定的防护,其监测技术也有待提升,如数字摄影、地震勘探、放射测量及探地雷达等的运用;目前主要是对边坡的位移及变形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分析出边坡的破坏特征及变形机制,从而对边坡的稳定性提前做出预测,及时采取适当的办法对边坡实施防护,使灾害在初始状态就得到控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同时对人们的生活也不会造成困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倜,陶双成,孔亚平.表土在彭湖高速公路低缓边坡生态恢复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 2012(01).

[2]赵冰华,张士萍,沈振中.岩质高边坡开挖应力与蠕变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2(01).

[3]杨光华,张玉成,张有祥.变模量弹塑性强度折减法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07).

[4]杨成忠,刘新荣,王淑芳,方涛.加筋高填石路堤填筑过程动态稳定性分析与监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S1).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

1 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的对象是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场地岩土的岩性或土层性质、空间分布和工程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存贮、排泄特征和水位、水质的变化规律,以及场地周围地区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情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任务是查明情况,提供各种相关的技术数据,分析和评价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并提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建议,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高效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

2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界面划分,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2.1.2 地质形态,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2.1.3 岩土参数,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

2.1.4 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2.2 探讨问题的对策

2.2.1 可以利用工程物探可连续加密测点的办法来获得连续的地质界面。从而有效的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带来的漏判、划分不准确等缺点;并且可以利用综合工程物探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勘察手段难于解决的诸多岩土工程问题。

2.2.2 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和施工检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所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

2.2.3 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勘察单位施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

3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应用实现的关键技术

3.1 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数字表面模型)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规则格网法、等值线法、不规则格网法等,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将做详细分析讨论。不规则格网法(TIN)是将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所以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TIN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边的记录有四个

指针字段,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X,Y,Z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

3.2 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

基于GIS的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原始数据主要为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数据来源包括:

3.2.1 基础地理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a.自然区划图。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地理区划、河流、道路、居民区、山川、公共设施等等自然地理信息。b.地形、地貌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自然地貌情况。

3.2.2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所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勘探资料。经过筛选、处理的各勘探点包括地理、环境、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在内的所有信息。 各类建筑场地的地层信息,比如液化等级、液化指数、特征周期、年代、沉积相等。

3.2.3 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构建:a.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表结构。b.数据库建立实现。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三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由测点数据组成,而测点数据又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位置)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根据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还可以进行各种信息查询操作;最终数据种类繁多,主要是根据用户需要由中间数据生成,包括图形资料和文档资料如,地质勘察报告等。

参考文献:

[1]戴一鸣.工程物探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04.

[2]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谭克文.建设工程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地丘陵地区 公路路线设计

线形作为公路的骨架,其设计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好坏、里程长短、投资多少、效益高低,更直接影响到公路运行安全。公路是线状构造物,线形设计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而且还决定着运营阶段的使用质量,即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性。线形设计的好坏,对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经济以及公路的通行能力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线形设计时,必须对公路具有的性能与作用进行充分而慎重的分析研究,以免留下后患。平纵线形组合,应该综合考虑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工程造价以及营运费用的经济性,驾驶员的视觉、心理状态以及与公路周围的环境与景观的协调。论文重点针对山地丘陵地区公路路线的设计进行探讨,旨在能够为山区公路设计提供借鉴。

1山区丘陵地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选择的特点

山区地质复杂、地形陡峭、地势险竣的特殊地理环境,使穿梭其间的高速公路平面布线、纵面定坡、平纵指标选择等影响因素多,布线自由度和空间小,与平微区相比,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选择具有以下特点:

(1)特殊性:山区复杂特殊的地形环境,决定了穿梭其间的高速公路必须长距离展线克服高程障碍,越岭线、山腰线、侠山线是高速公路的主体。路线纵面指标是路线方案的决定因素,也是路线展线的条件,是路线方案成立的基础和依据,纵面指标的综合应用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规模、投资,甚至走向等。路线纵坡指标有时具有决定路线方案的特殊性。

(2)复杂性:山区复杂陡峭的地形,错综复杂的构造体系,多变的立体性气候,切割剧烈形成的相对高差等自然环境,决定了布设其间的高速公路跨越的各类地貌单元,地层岩组,构造体系、气候环境复杂多变,路线方案选择比选的重点具有随路段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即各路段方案比选论证的主要因素变化频繁。

(3)反复性:山区高速公路因沿程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复杂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渐进过程,决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比选具有随对影响因素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理念的更新,工作阶段和深度的不断推进而反复的特点,甚至相互否定。

(4)综合性:山区高速公路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以及高速公路的空间性,决定了其路线方案选择具有非单纯一个平面或者平纵两方面能判定的,必须将平纵横三个方面有机的组合才能下结论的特点,特别是山区斜坡陡基路段。

(5)逼近性(理想性):山区高速公路纵面受高程障碍的限制,自由度和空间较小。平面由于地面横坡陡,路基宽等原因,平面线位与工程投资关系较为密切。决定了山区高速公路平面线位具有象平原区纵面标高一样,只有反复试线,才能逐步逼近理想线位的逼近性特点;

(6)双重性: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勘察设计理念、建设规模与时代观念、认识水平和经济实力、国家财政政策息息相关,并且由于其单元(每公里)平均投入比平微区高,投资回投比发达地区低和山区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联系更为紧密,决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选择具有社会期盼和经济实力,发展与建设不能兼顾等多重矛盾,顾此及彼的特点。

2山区丘陵地区公路路线方案设计

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选择,是公路建设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内容,穿插渗透在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的全过程。路线选择的步骤可分为公路走廊带(通道)选择、路段方案比较和局部线位优化论证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公路走廊带(通道)选择又可分为走廊带选择和工程建设规模研究两步,主要应用于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第二阶段路段方案比较是工作量最大,比选深度较深的阶段,也是三个阶段中较为重要而关键的一步,主要应用于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第三阶段局部路线线位优化论证是路线方案研究的最后一步,主要应用于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优化设计。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较多,比选研究的重点和内容随项目的特点,路段特征,路段所处地理环境以及研究阶段不同而各不相同。但从其基本思路分无外乎“投石问路法”和“撒网捕鱼法”两种。本文限于篇幅,仅以撒网捕鱼法为主线论述其思路和方法。

所谓“撒网捕鱼法”是根据拟建项目特点和要求,分析确定研究范围后,拟定研究范围内的所有可行方案,结合时代要求、建筑水平、经济实力,依据常规经验,初步定性分析,筛选可行方案,而后详细充分收集基础资料,加深分析比选深度,细化比选内容,层层逐步筛选从而确定经济可行的最佳方案的方法。此方法具有比选范围广,逐步收缩逼近,避免遗漏路线方案,比选层次清晰,目的明确,规模性强,程序化高,比选结论科学,论证论据充分,主观因素少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初期工作量大,定性分析与设计者经验、能力、工作态度等有关和基础统计资料不全,影响定性分析的结论等不足。本方法主要适用于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

工程实例:保(山)一龙(陵)高速公路是CZ65位于云南境内的末端,地处保山市境内,怒江峡谷东西两岸,在工程可行性研究中,首先根据项目任务依据初步确定起点为保山大官市,即大(理)一保(山)高速公路终点,终点考虑项目建设的延伸,由龙陵延长50km至必经之地―德:公州府芒市,为项目起迄控制点。其次在南北近80km范围内拟定了南线、中线、北线、老路四个仅有的可通走廊,收集相关基础资料进行论证分析:从路网结构和建设条件分析,由于老路走廊平行并相临于运营主动脉-G320线,路网结构不合理,施工干扰大,保通困难,建设附加费用高,辐射影响面小,沿程开发余地和空间小等原因否定;又从区域地质构造,串连经济带等分析,由于南线走廊跨越地貌单元多,构造复杂,影响断裂带多(34条),特别是小角度交叉路段(50km,占35.2%),辐射影响面小,影响人口少等而放弃,最后从工程经济,社会运输效益等分析,由于北线总投资大(比中线多21728.75万元),路线里程长(比中线长29.22km),构造断裂带、断层多(比中线多5条),小角度交叉断裂带、断层多(比中线多11条),路段长(比中线长27km)而否定,从而确定采用中线走廊。从以上应用情况看,项目走廊带选择不仅比选论证思路清晰、明确,论据论证充分,而且科学合理快捷。

3山地丘陵地区公路路线设计优化

1)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较多,选线定线中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实力,项目和路段特点以及勘察设计阶段,灵活应用,不断总结和探讨;2)路线方案选择应注意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统计和掌握其规律,充分利用阶段性成果和各种初步成果反映的实质和揭示的问题(如高边坡揭示的潜在风险和投资),提高比选深度和效率,减小工作量,避免不必要的反复;3)“曲折逸回求直法”不仅要注意不同比例尺地形图所反映的曲折逸回程度以及求直尺度,而且要把握好工程的经济的发展;4)应用“平均纵坡合理法”要注意道路等级和路线克服高程障碍的相对高度以及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营安全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等级越高平均纵坡越小;5)工程经济合理性比选的几种方法是统计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结晶和总结,其应用的成效不仅与项目的特点、目标有关,而且与设计者经验的积累有关。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院;人才管理;创新;揽才;育才

随着工程项目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设计院的传统经营模式,许多设计院都纷纷走上了战略转型升级的道路,从以设计为主,向全产业链方向拓展,这也意味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人才的要求将更高。要想在市场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必须要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设计院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坚持把人才发展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多措并举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逐步实现人才梯队、人才储备的均衡发展,为设计院做大业绩、做强品牌、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一、人员结构与人才管理现状

F设计院是集科研、勘察、设计为一体,以农林工程咨询、林业调查规划为龙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政交通工程、岩土勘察工程、园林景观为支柱,其他专业为配套的产业化业务体系的综合性甲级设计院,拥有较多素质高、技术精、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营业务遍及国内主要省市,并拓展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伊朗等海外市场。截至2022年3月,拥有职工42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0人,本科学历279人,高级职称62人,中级职称124人,国家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师及咨询工程师等共计85人。可以说,在行业内,F设计院是一个人才济济、综合实力较强的设计院,也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发展平台。但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人才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招不满。在人员招聘上,还是以被动式的网络招聘为主,个别专业存在招不到人的情况;高精尖人才短缺,无博士学历人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仅为1人且已退休。二是育不实。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在开展培训的方式上也不够多样化,多以外送培训和开办讲座为主,形式较为单一。三是留不住。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年底,共离职15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31%,存在留人难的问题。

二、加强企业人才管理对策

(一)摸索揽才良方,招引最急需的“千里马”

1.找准需求,创新人才管理模式为有效满足设计院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部门要以各生产所的人才发展诉求为前提,与各生产所建立人才发展伙伴关系。在人才管理模式上要逐步从以经验为主向数字化人才管理过渡,在设计院现有人才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人才管理平台,对设计院经营情况、人员基本信息、人员流动情况、人均产值分配、人员薪酬水平、各专业人员配备、绩效考核情况等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交叉分析,得出准确的人才需求,实现人与组织建设、人与岗位需求、人与产业发展需要、人与资质升级的高度匹配,帮助设计院在人才招聘、人才引进、人才识别等方面做出正确的人才管理决策,为设计院转型升级找对人才打好基础。2.紧贴实际,创新招才引才方式要坚持围绕设计院发展所急需和紧缺的各类专业人才,结合人才需求预测,进一步细化人才的引进标准进行精准化引才。通过直播带“岗”、猎头公司、校企合作、企业宣讲、内部推荐、网络招聘等多渠道方式,重点引进有专业技术特长,能够起领军作用的技术型人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经济增长点的创新人才;在重点产业领域,能够实现突破的专精尖人才;了解国外项目模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在新的经营模式下,有总包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国际商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进行人员招聘时,除了采用传统问答式的面试方式之外,还可借助于人才测评技术(是通过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对人的能力、个人特点和行为进行系统、客观地测量和评估的科学手段),全面了解应聘者的素质,提高人岗匹配度。3.提质增效,增加企业聚才吸引力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要想吸引人才,必须进一步提升设计院的品牌影响力。以深化院企、院校、院院合作为抓手,积极打造跨领域、跨区域的人才创新联合体,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等转型升级工作,力争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经营效益,不断提升设计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为人才发展提供沃土,吸引更多的人才主动加入,增加人才技术储备。

(二)改进育才手段,着力提升人才“含金量”

1.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人才管理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执行者,其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设计院人才发展成效。设计院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养,大力支持、积极选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加各类HR能力提升实训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心理学、法律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数字化管理、AI面试官等新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同时,也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设计院主营业务、生产经营情况、市场行业动态、勘察设计施工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只有了解设计院、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经营业务知识,才能在人员招聘、配置及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2.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设计院发展的重要支柱,设计院的发展离不开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要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短板、弱项和培训需求,针对行业热点、难点、方向、趋势,搭建专业论文交流、技术技能培训、创优项目分享、项目实践、设计成果汇报观摩等平台。强化“3S”技术、无人机航测、建筑信息模型(BIM)等行业前沿技术的培训和应用,大力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使专业技术人员真正学为所需、学有收获。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撰写论文、自主研发、申报科研课题、参与行业标准编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向其他专业领域渗透、转型,为专业技术人员创建项目管理、设计、采购、施工、控制、财务、合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平台,努力打造专业知识集成式的核心团队,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设计院转型升级的新需求。3.中层管理人才中层干部往往被定义为企业中的腰部力量,是设计院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为各后勤部门主任、各生产所所长和各专业副总工程师。一方面,要加强中层干部岗位轮换,增加中层干部多岗位工作经验,避免中层干部出现工作安逸、思维固化等舒适圈现象。多岗位轮换不仅能持续激发中层干部的工作活力,也有利于创新优化各部门的管理流程,打破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和界限,使各部门凝心聚力助推设计院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的中层干部都是技术出身,所以还要加强中层干部在政治理论、国家战略规划、行业动态、市场营销、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人际关系处理、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全面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管理技能,使他们在各业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生产运作中做好“指挥员”,在落实领导决策和开拓业务中做好“战斗员”。4.青年人才截至2022年3月,F设计院干部职工平均年龄为34岁,40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四分之三。青年是人才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最具创新活力的“黄金期”,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事关设计院发展的未来。要充分发挥设计院多元资质的优势,依托重大重点综合性项目,通过“传帮带”“师带徒”、专业业务培训、项目实操锻炼等多措并举,促进青年人才在承担重大项目攻关中成长,帮助青年人才提升专业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要加强与青年职工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职业发展诉求,帮助他们找准职业定位,引导青年职工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鼓励他们为做实做细专业技术培训建业献策。

(三)优化留才生态,筑好最优人才“安乐窝”

1.健全人才激励体制,浓厚用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在薪酬管理方面,要根据设计院实际情况,结合岗位职责、技术水平、产值效益等制定相对合理的工资福利体系和奖励体系,既要考虑到同行业的工资水平,也要考虑到各个岗位的重要性及职工个人的贡献。对一人持有多个不同类型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职业补贴可累加发放,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对特别引进的高端人才,要给予一定的人才补助,并签署服务协议,保证引入人才的稳定性;对特别优秀和有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骨干要给予相应的待遇、褒奖,形成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要敢于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现象,坚持不看资历论能力、不看年龄看本领的原则,建立后备干部制度,积极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形成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导向。要拓展用人渠道,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组织推荐、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上述人才测评技术,择优任用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特长鲜明的人才,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发挥其自身潜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2.打造特色企业文化,营造尊才爱才的企业环境一流企业,文化管人;二流企业,制度管人;三流企业;人管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立根之本,是企业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一方面,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逐步建立健全企业识别系统(CIS),从建设官网、建立微信公众号、更新宣传册、打造宣传展示墙等多渠道多方式,塑造富含哲理、员工认同的特色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深度贯穿于设计院日常管理和生产经营之中,引导职工增强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之心,将自身发展与设计院发展紧密结合,自觉维护设计院声誉和形象,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倾听、多关心员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竭尽全力帮助解决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有效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心无旁骛干事业。要根据员工需求,开展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文体活动和团建活动,帮助员工树立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增强员工归属感,减少人才流失率。要定期开展优秀人才评选,积极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对工作有成果、技能有提升、思维有创新的人员给予及时表扬和奖励,在设计院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环境,营造识才、爱才、容才、留才的浓厚氛围。

三、结语

人才是强企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在设计院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将人才作为设计院求生存、谋发展的核心资源,不断强化队伍素质,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将设计院资质升级维护、业务拓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依托重大重点工作,切实发挥项目实践提升实操技能的积极作用,应用更灵活、更多元的激励机制和育才、惜才的企业文化环境,强化人才力量的自我孵化,培养锻炼一批年轻、有活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为设计院健康持续发展浇灌人才活水。

参考文献:

[1]赵月松.新形势下设计院人才管理模式亟待升级[J].行业观察,2020(6):19-21.

[2]付珺.人才薪酬管理及激励措施[J].人社天地,2022,1(1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