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必然提升人们在地位平等、社会公正等方面的期待值。大学生作为思想意识尤其活跃的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感受、对平等公正的追求和期待更为超前和敏感。这种意识的生长,使得新时期的大学生对单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抱有某种逆反心理,他们更希望教学者能够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个人看法,并重视他们的思想观点,以此获得某种平等的地位、公正的对待。在这种状况下,要推进新时期高校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就必须高度重视新时期大学生的这一思想特点。首先要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新时期的教学者应丢弃高高在上的旧有思维,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展开思想交流。一个平易近人的教育者,往往具有学生所喜欢和爱戴的亲和力,学生也愿意与之建立朋友关系并说出心里话。这类教育者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在观点的撞击中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促使学生真心信服其观点并接受正确理念。其次要着力于打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思想品德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树立民主、平等、公正的理念,造就符合本质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公民。在课堂上,教学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学习的帮助者和抉择的建议者,而非命令者和强制者。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求在教学手段上,多采取对话式和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师生在彼此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中,平等地交流、沟通。在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弘扬真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进程,开展多方对话,本质上是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平等要求,引导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中,撞击观点,纠正偏见和错误,显扬真理。事实证明,大学生在平等公正意识得到实现和满足的状况下,其对真理的接受和认可将远超传统课堂氛围下的学习效果。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变化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顺应这个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某种主体地位,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高校思想品德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教学者的主导性有所下降,而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有所提升;教学者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方式有所改变,教学矛盾双方的互动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沉闷无趣将被鲜活积极的氛围所取代,学生的压抑无聊将在平等氛围的激发下变得积极主动、兴致盎然。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自立自主意识不断高涨
首先,教育者应当读懂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在目前特定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学生自主意识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开始利用一切机会打工赚钱以增加收入,他们在人生抉择、就业方向、婚恋选择方面更为自主而较为拒斥外部的过多干预,他们在人生理念的选择及发展方面有着独立探求的渴望。大学生自立自主意识的高涨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物质化、商品化及其带来的各类不良现象泛滥,相当部分的现代家庭在承担大学生的教育费用方面压力比较大,或者难以承担。这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上有着深刻的影响,相当部分的人不得不提前走向社会,为筹集学费及生活费用而努力打拼;二是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向前一步即是步入社会,这促使相当部分的学生提前开始磨练自立自主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开展崭新的人生事业做准备。其次,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重视大学生不断增强的自立自主意识,并加以合理引导。在物质化、商品化色彩较为浓厚的大环境下,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物质利益的过度诱惑,远离拜金主义误区,在满足个人合理需求的情况下,还要对社会、对集体负有责任感;给予新时期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指导大学生的人生定位、职业选择。大学生自立自主意识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思想意识、人生理念的抉择及发展方面。他们不愿再单纯、简单地接受他人及社会给予的思想理念或观点看法,而是更加愿意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观察和思考去认识问题,得出结论。对于其他思想理念,则会选择性地取舍,即便这种选择未必正确、科学。这就需要品德理论课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研究这一思想特点,予以积极应对。最后,教育者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现实需求,予以分析解读,增强教学效果。新时期大学生自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很直接地促使他们渴求了解和掌握做人处事方面的知识。笔者身处高校,在接触到的大学生中,很多人对人际关系处理、人生抉择、职业定位、事情处理技巧方面表现出某种迷茫和渴求。这使得大学生对于那些能够充分讲解做人处事哲理及技巧的课堂更感兴趣。思想品德理论课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因而在讲授思想品德理论课的同时,把握住上述重要原则,扣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现实案例,予以分析解读,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新时期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新时期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主要来自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未来就业的要求。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层面的变化发展为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也为其能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时期的大学生不再按照某种计划指令或者他人的具体要求进行单方面的发展,而是面向诸多领域、诸多行业主动地进行综合性的自我规划和设计。另一方面,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学历的人员很多,但高学历的人才欠缺。大学生为求得更好的发展岗位,就必须面对这一就业形势,不断拓展自身能力的开发空间,突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增强就业创业的竞争力。有鉴于此,高校思想品德理论课应当在综合素质发展、政治法律素养、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给予大学生以某种指导。事实上,高校思想品德理论课基本具备了大学生自我发展要求方面的指导内容。思想品德理论课体系中的思想修养及法律基础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品德及法律意识的形成做好铺垫,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打开人生视野,以及理解社会历史变迁规律、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为大学生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以及预见未来走向提供丰富的理论及现实材料,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对自己人生定位作出合理判断而提供参考。指导下的思想品德理论课还贯彻着鲜明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探求的精神理念,这有利于塑造新时期大学生在自我发展道路上所应具有的进取品格。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在于社会实践的欠缺。思想品德理论课应加强社会实践内容,引领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亲身感受真实的社会生产环境,并积极思考一些社会问题或某一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中的具体问题,设计解决方案,锻炼动手能力。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导致学生了无兴趣,甚至逆反;理论结合现实案例的充分解读会引起学生相当的兴趣和关注,并使得理论步入学生头脑之中;而付诸实践,且要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则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他们会自觉地深入领会理论并积极思考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问题。要增强高校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要求高度重视实践课环节,切实在制度设计、经费保障、考核机制方面拟定出可操作的方案来。
四、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生活方式,网络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多彩的网络精神财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网络,网络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深入分析并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才能正确利用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途径
1.网络文化通过影响社会环境而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
网络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网络文化逐渐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知识和信息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步伐,而知识和信息也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并推动着网络文化的蓬勃快速发展。网络文化的繁荣使世界的产业格局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网络文化渗透到人们社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开始发生改变,不在追求物质上的需求,更多的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网络文化就是通过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并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网络文化通过影响校园文化而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
随着大学校园的网络普及,大学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步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高校传统的办学理念,现代高校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实行开放的校园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高校的学习环境,现代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学生不再受专业、课堂和学校的限制,自由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校园网络文化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学校内部搭建网络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扩大学生的事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机理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作用机理来实现的。这些机理与网络文化之间相互联系,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
1.凝聚与向心心理
文化本身就具有凝聚的功能,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很容易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并产生共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认同。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认同层次,区别在于文化的内在品质不同,特别是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深远。人们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信念和信仰,网络文化就是通过一定的信念和信仰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人们在广泛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融合多种不同层次的文化,达到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2.渗透吸引机理
网络文化对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就是通过日常的行为方式参与并接受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则通过人们参与进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网络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认为一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道德观。
3.自主构建机理
自主构建就是受教育者能动、自主的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受外界干扰。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之中,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就是受到自主构建机理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在网络文化里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加工,这是一种内化的过程,不受外在的强制力量。人们通过自主构建机理接受网络文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将外在的文化形态转化为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认识,进而树立自己的思想道德观。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对策
1.确定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原则
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网络信息者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为本,保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方向。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培养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净化网络环境,保证网络文化教育的质量。同时还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行为,提高自身对网络空间的鉴别力,保护自己不受不良网络信息的毒害。学校更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正确学习,提高自身网络思想政治素质。
2.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培养
在网络文化条件下,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质培养,加大信息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和鉴定能力,倡导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得可靠信息,掌握驾驭网络信息的主动权。改变大学生传统的信息观念,让大学生认识到信息的强大功能和作用,提高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大学生遵纪守法。
3.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护大学生不受有害信息的侵害,依法打击网络犯罪,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加大技术设备和资金投入,确保高校信息安全;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各负自责,及时沟通,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陶金铭.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2005
[2]王淑芳.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培育期;定向期;就业实践期
在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那么,这一切取决于什么呢?我想莫过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事业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变动性的整体,各个因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都会造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每年都在做着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好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职业道德行为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系的远大班、中联班、博世班等。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职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打好基础。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准备
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长期规划。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大学生们在大一学期间就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各类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职高专类毕业生企业普遍表示更欣赏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据了解,参加招聘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产集团、酒店、IT行业等等,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业“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有所改变,有不少企业就表示:“能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这说明,学得一技傍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正逐渐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更加推崇“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择才理念。
因此,大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事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每学期为了考试而学习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就业打基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在职场上拥有过人的实力,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最终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好基础。
2.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
大二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我院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学生积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招聘会上,参加应聘的人成千上万,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在同等学历下,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展示别人没有而你拥有的东西。作为大二的学生,不妨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一项专长。它会为你今后就业增加一项砝码。HtTp://
3.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培养是养成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
[关键词]影视;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石家庄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14)。
当今时代影视作品以其多元化的形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更多地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使得他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为便捷和快速地获得影视作品,这是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带给青年人的福祉。但是由于影视作品在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往往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影视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对大学生的影响亦是令人喜忧参半。因此深入研究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对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人的心理是行为的内在主导,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研究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首先应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入手。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心理过程的形成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部分,这些又最终决定了人的外在行为。因此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也就是从人的心理过程的形成、发展、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等角度来考察影视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人的认知过程即人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正面看,影视作品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社会知识,而中国的大学生成长经历都比较单纯,大学之前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几乎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对鲜活的社会生活了解甚少,亦缺乏有效的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影视很好地充当了社会知识传递载体的角色。首先,就形式而言,影视作品以其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不断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影视作品充分借助声光电等各种元素,用夸张的手法和绚丽的场景强烈刺激着大学生的视觉,加之影视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和个性,能够迅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当今的影视借助网络这一形式,突破了传统影视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能够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观赏。因此影视可以称得上是大学生可以轻松获得、愉悦欣赏的知识获得形式。其次,影视作品呈现的信息量大、涉及领域广泛、与社会联系紧密,因而成为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历史、法律和关于文化的知识大学生更愿意从影视中获取,这是由于影视采用了再现的手法,借助栩栩如生的场面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和生动化,使本已遥远的历史场景生动地再现于眼前,那些抽象化的知识概念也借助演员的表演生动、形象。同时,对于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又为时间和金钱所困的学生而言,影视又为他们体验各种风俗和文化提供了便捷、直观、经济的平台,因而影视作品可谓是大学生的重要的文化知识来源。影视在传递科学文化的同时还是大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与科学文化相比大学生更为欠缺并更迫切要学习的是社会知识,即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的环境中,影视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生发展的模型和堪比现实的丰富的社会环境,从中大学生可以看到学习各种人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学习不同类型人物处理事务的方法和不同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在不同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经验或者教训。
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认知,弥补了学校知识教育中的不足。但是影视作品本身良莠不齐,而大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尚未完善,难免会出现副作用。首先影视作品的传播是一个单向过程,大学生对影视作品传递的信息实际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接受,以他们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很难对影视中传递的信息进行理性判断,因而一些影视作品中片面的、虚构的乃至歪曲错误的观点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历史误读与英雄消解”,容易“导致对历史的片面认识和误读”[1]。其次,受经济利益驱动很多影视作品片面强调娱乐性,弱化了大学生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严肃认真的思考和判断,特别是频频出现的戏说历史剧,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判断。
(二)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因素分析
1.焦虑与忧郁的弥漫
焦虑是对不确定危险的一种反映,一种极度恐慌却又不知如何逃避的内心状态。而贫困生恰恰来自家庭岌岌可危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些家庭把子女送到学校之后,本身已是家徒四壁、负债累累。这就使得在校的学生无时无刻不产生一种负疚感,希望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加之对于未来就业的恐惧,使得贫困生过多沉浸于远在家乡的愁苦当中。现实中,贫困生一方面省吃俭用,什么活动都不敢参加,另一方面更多先进技能的学习又需要经济作基础,这就使得贫困生既不敢从家里要钱,又要承受甘愿落后的煎熬――他们是很多学习机会都不敢报名参加的。弗洛伊德说严重的童年创伤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内心阴影,影响他日后的成长。然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贫困的存在,无疑是一个成年阴影,把焦虑慢慢沉淀成一种忧郁的气质,沉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中。整天郁郁寡欢,难得一笑,做什么事都似乎有所牵挂,不得尽兴。
2.自卑与敏感的并存
自卑是对挫折的一种消极反思。进入大学后,贫困生面对巨大的环境反差,与周围同学产生了心理距离。当同学聚餐、郊游、过生日时,贫困生因囊中羞涩而退避一旁;当同学纷纷报名参加各种社团时,贫困生苦于没有一定的特长而退缩,他们渐渐地体会到了贫穷的涵义。由于大学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地域环境,同学间深入的沟通理解存在障碍,久而久之,贫困大学生学会了用隐藏来保护自己的骄傲,用排斥甚至主动嘲笑去防止自己陷入尴尬。这就造成了贫困生敏感的性格两极:一方面贫困生特别渴望他人的关注,另一方面过激的反应行为。一方面他们会从一个很细小的行为当中反复向你述说他的感受,臆想他人的目光;另一方面对于他人无意的刺痛,他们会显现出不可理解的暴怒,似乎要把心中长久的压抑一股脑的发泄出来,却的确不合时宜。
3.缺乏积极行动的精神却又执著于精神的追求
贫困, 滋生敏感,敏感加重对痛苦的感受。同时,又由于贫困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感觉,所以,贫困又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很多贫困由于无法外溢自己的痛苦,所以很容易形成忧郁悲观性格。并且在长期贫困环境压迫下则又极端容易形成缺乏积极行动的精神――经常渴望生活中有些不同寻常事情的发生,却又由于经济贫困,无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对现实生活困境的突破,故此产生消极等待的情绪。一面怨天尤人,一面却又不知如何行动改变处境。同时,由于现实生活的匮乏,校园生活给贫困生留下的唯一财富只能是完美的理想追求,故此,他们非常重视精神世界的探讨,甚至给人留下过于耽搁于情感的印象。
4.行为与规则的冲突
由于贫困生处于群体生活的边缘,这种处境产生了特殊的认知思考习惯。处境加之认知习惯,使得贫困生一方面需要主流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对主流群体规范又不认同。这就造成了贫困生特立独行的特点,既有需要学校帮助的现实渴求,又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处境,通过正规渠道取得帮助。这些致使很多贫困生在主流群体的行为规范内显得怪异且不可理喻。而贫困生越是融不进规则、得不到学校的帮助,越是加剧了他们对规则的偏离。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贫困是导致贫困生思想问题的物质基础,环境和自我认知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而贫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他们要加强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关爱,心灵上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与校园、社会环境实现良好的接轨。
1.加大国家投入、社会帮扶力度,帮助贫困学生解除经济压力
物质贫困是导致贫困生思想问题的现实基础。针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贫困生的物质条件入手,关注贫困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贫困生给予帮助,保证被高考录取和已在校的贫寒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活动当中,一方面是积极吸收助学资金,鼓励企业、民间团体、个人设立助学金项目,展开助学活动。另一方面则是如何鉴别谁是真正的贫困生,以期使得有限的资源发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现实校园生活中,不乏穿金戴银的学生领助学金,而贫困大学生却得不到助学金的事实。这一方面体现了部分大学生素质的低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助学金在发放过程中鉴别工作的重要性。邪气不灭,正气不生。只有强化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才能在学生中确立良好校园风气的威信,为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展开贫困大学生心理认知上的矫正工作上,起到真正的保障。
2.重视组织资源,强化针对贫困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宣传
首先,入学前准备。学校应通过查阅新生档案,初步掌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同时给每位贫困生致函,详细介绍本校的具体经济解困措施,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这种方法密切了贫困生与学校的关系,使贫困生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心理上减轻了负担。其次,入学教育。入学伊始,是大学生确立自己行为观念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良好氛围的重要契机。因为良好的态度原本就是一个坚信的过程,再多的理由也不可能成为错误的合理解释,所以,在新生入学之初,强力灌输积极的人生态度则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把握这一契机,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尊重个性差异,能够理解他人的群体氛围。同时大力宣扬正确的人生观,灌输积极主动阳光的生命态度,帮助贫困生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帮助贫困生理解规则,树立主动行为的生活态度。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可以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为贫困生指明正确的方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困境。
3.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恰当的行为反应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在贫困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境的消失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的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学校应主动地加以心理引导,使贫困生对因贫困产生的感受有正确的认知。贫困是一种细微的感受,非有相当的理解力,无以恰当的表达这种感受的真实涵义。有鉴于此,作为教育者才更应该从师长的立场,积极做好引导工作,让贫困生清晰自己的感受,恰当的做好情绪的抒发。同时,还应该对贫困生进行必要的行为训练。比如,针对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人际交往训练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训练,通过采取强化的训练方式,让贫困生掌握和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成功交往的个性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还应将团体辅导、障碍性心理咨询与发展性心理咨询结合起来,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建立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档案,为日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考
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建立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档案,便于日后有针对性的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同时为学生思想工作积累不可替代的一手材料。
总之,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贫困大学生特殊心理底蕴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为诸国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困 [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8).
[2]薛娟.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J].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