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四)作者现今水平有限,信息搜集有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读者在浏览本报告时请有选择的进行参考。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2006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 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2000-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
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2000-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2000-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商业银行调查 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密切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银行招生基本是大类招生,金融专业的口径大,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无论任何职位刚开始都会到营业部从柜员等基层做起。
银行支行主要负责负债业务、咨询业务、理财业务的执行,因此职位设置有柜员、信贷经理等,如今任何新职员都会被安排到这类工作中熟悉基层情况,学历要求基本是本科生,工作工作跟人打交道很多,相对会比较忙,工作压力和竞争会比较大,因此需要职员有耐心,细心的特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2、稽核合规王处案例采访
工作内容:银行操业务作规范监督检查
工作坏境及地点:稽核合规部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金融常识、法律法规知识;耐心、细心的人格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年薪15万左右
3、小结
同样,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银行业基层、中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银行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四、报告总结 因此对于金融毕业生就业而言,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点建议:
1、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在平时学习中,多多注意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二法门。
2、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参加一些实习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很大帮助,在工作时也能够快速上手。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缺失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83-0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形成较大的冲击,就业率呈下滑态势,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下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加上历年积累未就业的大学生,共有700万以上大学生需要就业。在当前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从表面上看,高校的不断扩招,是造成当前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的原因,其实,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还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形成即时、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当前社会及高校所面临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原因
1.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并在就业工作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保障就业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相对来说更注重于提供就业信息,而非就业方面的指导,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当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在分析大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因素基础上,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帮助学生选择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2.高校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滞后
高等院校的教育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紧跟时展的变化。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枯燥无味的事,忽视了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逐渐使大学沦为文凭的“加工厂”。
3.大学生实践环节逐渐流于形式
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步入真正社会的缓冲期,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分制实习几乎流于形式,学校对实习学分的给定也仅限于实习企业出具的实习鉴定和学生的实习报告。[2]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报告显示,能获得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并不多,我国仅有11.7%的学生有实习经历,其中包括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有实习经历而找关系盖章却未真正实习的学生。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1.树立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培养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建立之后,“自主择业”就业制度开始逐步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就业制度已经完全市场化。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毕业生、社会(就业市场)三者之间是“生产者――产品――市场的关系”,即PPM(Producer-Product-Market)模式。[3]就业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试金石,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推进科学发展的核心环节,因此,高校要树立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培养方式。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意味着传统大学生培养方式的转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由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化定位、由学科取向转向职业取向,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社会相关性,毕业生要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看考试成绩、大学生身份等。基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标准应采用“非标准化”的培养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潜力、志向、兴趣等设置多层次、开放式、具有选择性的模块式课程与教学方案,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2.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目前高校普通采用的就业指导教育形式。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4]高校应当借鉴国外有关大学生职业培养的一些好的做法,推进就业指导教育的建设。
(1)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由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的局面。建立专业化的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聘请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做职业规划导师,创新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机制。
(2)合理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了体现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和理论的完整性,《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和法律法规;第二,人才素质要求、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人职匹配理论;第三,择业技巧与方法;第四,职业发展与职业适应。在课程结构上,避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纯课程化”而缺乏操作性,应当结合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思想实际,举行系列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演讲赛、辩论赛,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
(3)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新模式。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因而产生不同的需求和接受程度。[5]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分别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新模式。高校的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性格等因素帮助大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选择,并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对大学生分年级、分阶段,以心理测试指导、就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主线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经过大学四年持续的职业指导教育,大学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结合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进行严格的就业磨练,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要加强专业建设的科学性。高校在专业设置的问题上未将专业设置与就业充分的结合起来,缺乏专业建设的科学性。主要问题有: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特色性不强;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论证步骤;还存在计划经济的影响。[6]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先做好细致地调查研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在专业设置建设上要有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保证学生就业,使学校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对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也要根据需求控制规模,量力而行;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冷门专业应加强引导,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2)改革教学方法。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知识的传播变的越来越容易,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更应注重对大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现行的以已有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笔试为主要评估手段的大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7]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教学方法应以研讨式教学为主、注重课外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在研讨式教学中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的或实践的问题,形成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造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创造实践的过程。加强大学生的课外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活动有利于打破课程界限,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
在封闭式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失去了在社会大环境中成长的机会,学生对社会运行规则和人际交往缺乏了解。调查显示,有4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了社会。[8]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而且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和职业角色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实践环节,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制不流于形式;积极创造条件、避免大学生社会实习时间与找工作时间重叠,为学生走向社会,投身实践,提供帮助;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掌控的社会部门资源,对企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向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任重道远。当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保障就业率,仅靠高等院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更应得到社会的重视、企业的支持。例如,各地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企业可就业能力的开发,高校、劳动力市场、企业三者间信息渠道的通畅,都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姚 霞、姚秀芬.浅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与提升[J].新西部,2010(4):68
2 曲秉春、金喜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9):43~44
3 周晓涛、马建欣.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初探[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10):136~138
4 赵国霞、李山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105~107
5 任雁敏.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6 虞凯、李杏花.从学生就业视角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问题[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3):99~101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E.
WANGHao-jie
【Abstract】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E. mainly are talent demand, major setting and employment concept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E. are widening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hannels, deepeningcurriculum reform and transform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s. By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E..
【Keywords】P.E. maj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3-09-13;修回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豪杰(1979-),男,河南周口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相对降低的高校入学门槛使得高校毕业生逐渐失去了往日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代的荣誉与光环,一时间拿着大学文凭而徘徊在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以百万计。由于迅速增长的大学生劳动力规模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劳动力市场矛盾的日益突出,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体育专业大学生也不例外,就业创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且影响因素复杂。为此,积极探索应对措施迫在眉睫。
1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比2010届略有上升,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约70万人“用非所学”,自愿或非自愿地处于“低就业”状态〔1〕。报告预测,近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未减,形势依然严峻。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其大学所学仅仅限制在与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内容及由此形成的单一的就业能力,其就业出路相对较窄,加上严峻的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短时间内增加的相对有限的社会岗位,造成了较非体育专业更加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本研究在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旨在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寻找出路。
2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
21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人才需求因素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前进,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和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体育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之路,必将为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些既有高等教育背景又有专业技能的新型综合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社会岗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用人种类也日益增多,总的来说,从“体育人才”的分工上讲,社会要求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毕业生增多,从事体育教育的毕业生增加不明显,从事体育竞技的毕业生逐渐下滑,从事管理的毕业生数量将显著降低〔2〕。因而,社会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需求通过调节体育人才的就业创业趋向,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起到了无形的指挥棒的作用,这一因素,简称为“人才需求”因素。
22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专业设置因素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直接因素。一是由于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过细,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切入口不宽,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体育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选择。二是由于部分高校为追求办学规模与经济效益,确定专业及决定专业规模并没有严格地基于社会调查基础,有关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高等院校的培养计划仍然按照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没有革新,不顾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实,造成培养的学生“学无用处”,从而解决不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在“教育部门”〔3〕,但是限于教师的编制及其它如教师待遇、学校地理位置等原因,体育专业毕业生去“教育部门”就业依然是棘手的难题。另外,由于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目标的学校并不重视或者根本就没有开展体育课的愿望,大部分还是把教师缺口让给了其他科目,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23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就业理念因素
“就业理念”,通常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就业理念”也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因素。由于依然存在浓厚的所谓的“精英意识”,对自我没有一个恰当的认知,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有相当一部分体育专业学生仍然坚持有了高等教育背景就有机会当国家公务员,就应该能够很容易地得到不菲的工作报酬;大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是去公共事业机关;在就业的空间分布上也热衷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而相对偏远的西部和农村地区,很少能够吸引待业大学生的目光;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思想仍然与时代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这种就业理念严重影响了其就业成功率。
3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31拓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经济的“发展规模”将日益得到充实,其“应用空间”也将逐步得到扩展〔4〕。日后为体育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升职机会的既有专业单位、非体育专业单位也会与日俱增。然而,多年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变少的状况,致使大部分招聘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的素质现实严重脱节,产生了不顾实际的攀比现象。因而,有关高校及培养单位必须认真研究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所遇到的难题,积极拓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以提高其就业创业率。
32深化体育专业大学生“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改革”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而轻视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既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又是学习态度上的根本革新,因此是一个渐变的需要深化的过程。深化体育专业大学生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深化体育专业大学生“课程设置改革”是形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策略。高等院校应该按照用人单位招聘所反映的对大学生成功求职的要求,整合体育专业内部各个方向的课程内容,遵照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从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出发,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指导工作。高校应该革新课程教育过程,重点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课程实习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之间的契合度和一致性,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教育;更新革新教学工具,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增加学生实习所占的比重;出资鼓励各科教师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养成能力的研究。高校只有从深化体育专业大学生课程设置改革入手,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5〕。
33转变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
第一,改变一步到位的就业创业理念,做好“随时移动”的就业创业思想准备。体育专业毕业生在择业途中,应该从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及所选择单位的发展状况出发,经过不止一次地选择而实现自己的就业创业梦想〔6〕。第二,正确地认识自我。具体讲就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应该有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客观恰当地分析自身所学知识及大学期间所习得的本领,根据社会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社会所提供的岗位情况、自己的职业规划及人生理想,践行“先就业,后择业”的求职理念,抛弃那种不切实际的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偏狭的落伍的就业理念,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第三,彻底转变非大型企事业单位不予考虑的就业创业理念。第四,改变“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想法。第五,锻炼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就业创业。
4结论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才需求因素,专业设置因素和就业理念因素;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主要有拓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深化体育专业大学生课程设置改革和转变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
参考文献
〔1〕陈亦冰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不能放弃理想〔N〕中国教育报,2012-7-20
〔2〕李英玲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2-103
〔3〕张艳霞,等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渠道的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42-43
〔4〕高亮,李慧云浅谈体育大学生就业渠道与实践
〔J〕科技信息,2011(15):153-154
〔5〕李龙江对体育大学生就业对策的探析〔J〕科技信息,2009(11):505
〔6〕李娟河南省体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4):172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培训;教学模块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55-02
引言
随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2008―2009年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据统计,在未就业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占到60%―70%。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女生近400万人,虽然用人单位一再强调没有性别歧视,但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女大学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处于劣势,据厦门大学的有关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因此,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女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上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新华网北京2010年2月16报道(记者李菲),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发展部部长崔郁表示,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二是劳动力供需总量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欠发达的第三产业不能给新生劳动力包括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三是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影响着女性的就业发展;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创新精神也是重要的因素。四是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五是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如存在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对今后女性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因此,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引起社会关注。大学生求职应聘往往因缺乏实践经验、职场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而失去机会。有许多女大学生求职应聘一再受阻,从而因身为女性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愈来愈受到高校教育专家的重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师范类院校。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在校男女大学生的人数比例为3:7,由于近年来中小学校的用人数量在逐年递减,这就更为女师范生就业,走向讲台平添压力。
女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而内在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主客观因素等多角度探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从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应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势在必行的。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类别分析
据笔者调查分析,现在的女大学生就业遇到障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重视理论学习型的毕业生。沿袭应试的学习习惯,只是重视书本知识,应对考试很出色,进入现实社会中,往往出现接人待物不够得体,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弱,适应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欠缺。
2.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型毕业生。这类学生总是认为经历了四年寒窗苦,一定要找到优质高薪的岗位才肯签约,否则宁缺毋滥。
3.没有社会经验缺乏自信型毕业生。大多是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自身具有内向、消极、悲观的个性,进入社会后往往出现自卑心理,人际关系紧张,惶恐不知所措。
4.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型毕业生。在大学四年中,从不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计划,对所学专业的市场行情也不做调查,就业求职碰壁时,茫然无措。
三、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一)将就业指导培训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鉴于以上出现的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应倡导职业能力培养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应接受职业定位的指导,要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有意识地接触与专业、职业定位有关的学习,如听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进行职业潜质测评、性格心智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面谈辅导等;同时,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如应聘面试的礼仪训练课程、求职面试指导、应聘时化妆与着装指导、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等。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开辟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校企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特色班,增强了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同时,将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开设到企业,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流程等,通过企业、商会、协会等多方面的努力,让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三、四年教育的培训过程。通过企业、商会、协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也可以成为学生就业的实践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更好地适应工作增加“筹码”,缩短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再教育的时间。 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内容如表1所示。
(二)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课程》实训教学模块设计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就业辅导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案例教学与模拟面试现场参与性缺乏,因此,大学生求职应聘没有实践经验,往往因缺乏应变能力而失去机会。所以《就业辅导课程》教学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调整教师教学方向,增加实战训练内容,改变学生就业态度,疏导就业心理危机,培养适应市场、企业需求的大学生。同时,增加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如就职面试前的准备、心态调整、服装的选择、临场应变能力培养等。针对不同类别的女大学生,培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
结合各行业用人的衡量标准,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应聘的面试考核测试内容,针对《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设计如下实训模块。
1.求职心态培训模块:就业危机意识培养、求职心理辅导、应聘挫败心理减压疏导等。每学期以灵活的企业家讲座、成功人士心灵成长工作坊的形式培训。这种职场能力提升训练教学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调整教师教学方向,加强学生参与性实战训练,改变学生的就业态度,疏导就业心理危机,形成系列教学体系。
2.大学生性格心智测评模块:设计建立一套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在线测试,即时获得一份测试报告。这份报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3.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职业定位与个人差距分析、职业目标与职业成就感。
4.应聘面试的礼仪模块:投递简历、个人形象、自我介绍、接人待物仪态仪表;与人谈话礼仪、接听电话、行为举止肢体语言训练。
5.职业能力拓展训练模块:心态培训、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职业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及挫折承受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
6.求职应聘的模拟演练培训模块:主要针对面试环节中的应对、解答、应变、即兴发挥等内容进行角色演练,使学生犹如亲历面试现场,亲身感受现场的气氛、压力、挑战,获得最直接的经验,能够了解面试流程,提高求职成功率。
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劳动力将逐步向科技型、创新型、实践型转变,因此,高校的教学改革,将紧紧围绕着市场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时时刻刻以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为中心,把高等教育的教学与人才需求结合起来,真正为社会输送有用、适用、好用的人才。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模块设计,笔者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侯丽娜.浅议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9).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模型 因子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的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转型逐步加快,高等教育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高等教育缺乏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受到雇主的质疑,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9.8%)比2010届(10.4%)下降0.6个百分点;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0%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有10.4个百分点的毕业生为自愿低就业,有3.6个百分点的毕业生为非自愿低就业;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52万,非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18万。王培君指出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就业能力严重不足。从能力结构上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和培养,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基于职位分析而构建的“任职资格模型”。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90年代以后,就业能力成为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成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核心驱动力。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没有统一和清晰的表述,通常采用就业通用能力、可雇佣能力、转移能力、关键能力等概念来表述个体的就业能力。从内涵看,一部分从与个体相关能力的角度来界定,一部分从个体能力和影响个人获得就业机会外部因素结合的角度来界定。不论哪种视角界定,都比较认可就业能力核心内涵为个人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能力。我国学者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采取了经验总结法、统计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等提出了从二因素、三因素到九因素模型。现有能力模型侧重静态分析,忽略了教育这一外在动力对就业能力的作用,难以适用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文试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高等学校任课教师等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就业能力动态变化的特征,在现有侧重静态分析的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追加了教育变量,从教育视角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高校教学提供建议。
二、研究设计和方法
1、量表设计和初始量表施测
通过参考现有文献所形成的概念界定,并经过课题组成员与相关专家的论证和分析,参考了罗峥等、陈洪余、郑天驰、杨旭华等文献的调查问卷研究成果,提取和分类汇总相应的测量变量,编制相应的访谈提纲和开放式问卷。根据访谈提纲对天津城建大学部分主管就业的教师(2名)、班主任(6名)、已经工作的毕业生(10名)、大四学生(10名)、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领导(4名)进行实地访谈和开放式问卷填写。访谈过程中针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潜在影响因素、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辅以具体的情景描述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将开放式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合并,提炼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50个测评项目,并请3名心理学教授和3名企业中层领导对题目的适当性、合理性和准确性等进行评定,进一步修改,最终得到包含45个测试项目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初始量表。采用分层抽样方式抽取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大四学生300名,并组织填写大学生就业能力初始量表,回收有效问卷2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3%。
2、项目分析和正式问卷施测
利用SPSS21对初始量表测得的数据进行初步的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及高低分组T检验等项目分析。将区分度大于0.2,决断值大于3且达到0.05显著水平作为项目保留与否的依据。据此,共删除区分度在0.2以下(P>0.05),决断值小于3(P>0.05)的项目6项,保留39个项目。然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去因素负荷值小于0.3、共同度小于0.2的项目4项,最终形成含35个项目“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四所大学的大四学生进行为期5天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610份,剔除未回答完毕以及数据明显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共10份,有效问卷共600份,回收率为96.7%,问卷有效率98.36%。
三、研究结果
1、探索性因子分析
利用SPSS21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检验样本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判定标准:KMO取样适当性度量,当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因素利特(Bartlett)球形度检验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是否有共同因素存在。本研究KMO值为0.898,根据Kaiser的观点,KMO>0.8属于很好;Bartlett的球形度值为4852.211,Sig.=0.000
在本次探索性因子分析中,根据以下标准来确定因素的数目:(1)因素特征值大于1,并结合碎石图检验来提取因素;(2)该项目在某一因素上的负荷必须大于等于0.3;(3)每个因素至少包含一定的项目,项目数为大于等于3。根据以上标准,经过3次探索因子分析,剔除3个项目,结合碎石图结果共提取7个因子。用保留的32个项目进行主成分提取、最大方差旋转的因子分析,得到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32个变量可提取7个公共因子,公共因子解释了变量大部分变异,累计解释总方差的56.748%,每个变量都在其中的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值(大于0.5),而对其他公共因子的载荷值较低。分析各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指标,可以用以下因子进行解释。
因子1:包括教育对工作能力的提升作用、教育对实践动手的提升作用、教育对应聘方面的提升作用、教育对内在品行的提升作用、教育对团队合作的提升作用、教育对情绪控制的提升作用,共6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教育在大学生大学期间起到的提升作用,可以解释和命名为“教育接受的提升作用”。
因子2:包括自我营销能力、自我包装能力、准确定位能力、竞争意识和能力、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共5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用到的基本能力,可以解释和命名为“应聘能力”。
因子3:包括团队精神、团队配合、团队影响力、角色扮演能力、规划和组织能力,共5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大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可以解释和命名为“团队合作能力”。
因子4:包括道德品质、正直、社会公德、责任意识,共4个指标,这些指标放映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解释和命名为“内在品质”。
因子5:包括进取能力、抗挫力、抗压力、心理调适能力,共4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心理的承受调节能力,可以解释和命名为“情绪管控能力”。
因子6:包括感染力、倾听能力、就业信息获取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共5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后的基本工作能力,可以解释和命名为“基本工作能力”。
因子7:包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解决方案的能力,共3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大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要求,可以解释和命名为“实践解决问题能力”。
2、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正式问卷的总量表和分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对信度的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eh’)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来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探索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因素负荷矩阵中的因子负荷值比较高,结果结构清晰,因子载荷大多数在0.428―0.724之间,对总体方差的解释量也很高,达到56.748%。模型的各拟合指标达到拟合优度的条件,说明了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四、分析与讨论
1、构建了合理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
研究首先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前期半结构化访谈和开放式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的初始量表;其次,采集预试样本,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问卷的修订,形成包含35个项目的正式调查问卷;再次,采集正式调查样本,通过探索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7因素模型,并通过了拟合度检验;最后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从教育视角提炼出就业能力由基本工作能力、教育接受的提升作用、内在品质、情绪管控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聘能力构成,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作为一种概念模型,用作管理工具对政府政策制定、高校教育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注: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与对策研究(HEYP6034)。)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
[3] 杨伟国: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2008-11-05.
[4] HARVEY L.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
[5] 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32).
[6] 王爱兰、金戈、马文菊: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J].甘肃高师学报,2012,17(1).
[7] 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1).
[8] 陈洪余: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初步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
[9] 郑天驰: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