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于民族节俗活动构建的民族风情旅游新模式
随着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民族风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民族风情游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方向的转化,通过民族节俗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开发,民族旅游附带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从民族节俗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来看,大部分地区把节俗文化活动作为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节俗,如苗族有花山节、吃新节、龙船节、姐妹节等;侗族有集体做客的“行年”活动、多耶祭萨、尝新节以及农历立夏前的18天开始的大戊歌会等;回族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种类繁多的节俗文化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另外,不同民族在丧葬、婚俗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形式和讲究,不同民族、形式各异的民族节日活动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各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情感。通过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节俗活动,游客可以感受到民族旅游产业中异样的民族特色,为游客带来新鲜的体验,并使游客领略到多样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并因此衍生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活动,如回族的伊斯兰教教义是回族人生产生活的基本准则,通过回族教堂,回族人完成了人生的各种学习;苗族的信仰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多数苗族人信仰原始宗教,他们崇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秋后的“西松节”是苗族的祭祖节日。宗教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经济中也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如宗教教义的哲理性、建筑的艺术性、氛围的神秘性等,不同民族宗教祭祀形式的神秘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宗教文化增加了民族旅游产业的魅力。
(二)基于饮食、建筑等民族特色文化开发的特色旅游产品
不仅民族工艺品、节俗活动、宗教祭祀等活动具有一定的旅游经济价值,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体育等文化载体在民族旅游开发中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以民族建筑为例,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习俗、技术水平不同,不同的少数民族的民族建筑有不同的特色。南方地区的苗族、侗族有别具特色的干栏式吊脚楼,还有纯木结构建筑的侗族鼓楼,集中体现了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特色。回族清真寺更是民族建筑的典范,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民族建筑结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区域地理环境条件,与其他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为游客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享受,也使游客从建筑中体会到了民族建筑文化的魅力。从民族饮食来看,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民族饮食是民族民众结合民族文化及自然饮食条件创造的富有特色的民族饮食和饮食制作模式,如甘肃回族的兰州拉面,宁夏回族的臊子面、油香、馓子,北京天津一带的回族卷果等;侗族的苦酒、侗粑、酸汤鱼等;苗家的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这些饮食都是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游客在品尝饮食及观看民族饮食的特殊加工工艺时,可以深切感受到别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增添了旅游乐趣,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吃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民族饮食在民族旅游产业中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民族旅游产业的特色旅游产品,为民族旅游创造了更多的旅游商机。另外,具有本土风情的体育文化等文化现象也为民族旅游增加了更多的看点,也是民族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经济中延展的限定性
虽然民族文化以各种方式与旅游产业结合,可以形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从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实践结合经验来看,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经济中的延展也有诸多限制,如节令时限、资源保护、文化的私密性、游客的认知等。
(一)民俗文化节令时限带来的时间限定
民族节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延伸和传承的通道。以回族的节日习俗为例,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是他们的民族节日,特别是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的开斋节是回族民众纪念回族人民克服重重坎坷仍然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民族节日,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开斋节当天,回族民众要穿着节日盛装,点燃芭兰香,共同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开斋节既是回族的节俗活动,更是回族强调其民族意识的特殊时段,因此,开斋节是隆重而庄严的,不能随意进行调整。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中的延展会受到节令日期所限,民族节俗并不是在所有的旅游时段都能开发。苗族也有很多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按照苗族的习俗所进行的节令节日,有一定的时限和文化内涵。与回族的开斋节一样,虽然苗族的过苗年等节日有浓重的苗族风情,但在民族旅游开发中,承载着苗族文化的苗年活动一年只能在限定的时段内进行,民族旅游产业只能在这个时段内对民族节俗活动的旅游经济效益进行充分延展,同样,其他少数民族的节俗活动都有时令限制。
(二)文化旅游资源需要进行适度性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适度,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不例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文化和旅游的双重属性,因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适度性开发主要基于两个出发点:第一,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相对于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再多的旅游资源也有枯竭的时候,且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受到开发时期、开发技术和开发模式等因素限制,并不能一次性开发到位,容易形成资源浪费,缩短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期限。因此,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民族文化的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适度开发,从而使民族旅游产业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第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当民族文化被参与到民族旅游产业中后,往往会因为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对传统民族文化歪曲或分割,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民族文化保护。特别是节庆文化资源,节庆活动作为民俗事象中文化因子最多、形式及内容开放性最强的民族文化,最容易产生变异。在文化通过民族旅游产业商品化中,要保证文化的“根”不变,保证“这些文化的基本形式不变。因此,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应当适度地、有限制地开发,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经济中的延展应当以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前提。
(三)宗教文化的私密性需要维护
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可以共享和进行公众演示,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民族旅游产业会把民族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尽可能地进行开发,使得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经济中被过度延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族文化的神秘性、独立性,以及民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以宗教祭祀为例,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活动。由于宗教源于人类对周围环境、生死的认知并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宗教祭祀活动具有深厚文化的内涵。有些还具有私密性,不宜公开。如果为了使民族旅游产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不加选择地对民族宗教活动进行公众展示或评论,往往会使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宗教祭祀失去其神秘感或受到外界的批判和指责,损坏其在民族民众中的神圣地位。另外,部分民族风俗也不宜进行过度展示,虽然部分仪式活动对旅游者而言,有一定新鲜感,但是从民族个体本身而言是不合适的,如民族家庭的丧葬活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很多习俗承载着民族民众的文化认知意识,对外界而言这都是新奇的,有一定的旅游经济效益,但是对丧葬家庭而言,这是家庭的伤痛,不宜对外公开,如果为了展示民族文化而罔顾别人的伤痛而进行旅游开发,就违背了人理伦常。
(四)文化承载主体与游客之间存在认知分歧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民族文化;表现
1.园林景观设计中引入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意义及价值的精神层面的物质,是不断总结历史,并加以艺术升华的结果。园林景观设计者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并适当引入相关因素,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形象气质,还能使设计本身更具底蕴。通过引入民族文化因素,园林景观的“美”将得到极大地延伸。民族文化不是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可以代表的,也不可单纯认为源自民族内部的文化就是所谓的民族文化。事实上,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少不了变化、糅合以及创新:某些文化的特征可能会逐渐减弱,而并非消亡,只是承载方式,还有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某些文化虽然由国外传入,却具有鲜明的本土特I生。以上说明,民族文化元素是不可以局限地归纳为若干符号、人物或者器具,而是应该在宏观方面予以把握。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本国民族文化的某些重要特质可能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2.园林景观设计中如何表现民族文化
2.1了解民族文化
了解民族文化指的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首先要明确将要表达的民族文化内容,然后再对历史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最后选择能够较好表达出民族文化精髓的设计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园林景观中更好地表现民族文化。特定的历史时期将会形成特定的民族文化,所以,要根据民族文化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我国民族文化不仅表现方式多样,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对历史时期进行精准的确定是客观需要的。另外,要深入了解该时期的文化精髓,可从政治背景、文化名人、重要文化作品等角度人手。了解民族文化,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才能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2.2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自然和人为景观的有机结合、浑然天成。植物、建筑以及其他物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实际上如此精心安排还是为了构建出一个自然和谐的世界。一切看似未经人工雕琢,而是自然形成,却能有效唤起视觉上的美感。所以,园林景观的构建要巧妙结合人工技巧,从而保证一种自然美感。人工技巧和自然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进一步升华,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传递以及各国人民情感的沟通。
2.3讲究实用
体现民族文化是园林景观的—个重要功能。园林景观设计时,不可置物品的实用性于不顾,换而言之,一方面要考虑相关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还要立足实用。如石凳、长椅在安排距离时,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如果仅仅重视形体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实用价值,那么它们将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无法称之为成功作品。立足实用,才有机会表现出民族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
2.4合理布局
综合考虑园林景观的占地面积、采光需求、视野范围等要素之间关系,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想要把握好宏观布局和细节布置,需要以科学的事先考察为基础。一部分设计师的想法出人意外、天马行空,也极为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但是具体操作时,却很难实现,也可以说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不能符合当时当地环境和人文的特点。所以,园林景观建设中,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2.5追求意境
意境美可以被认为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设计方法,它能够利用相对有限的视觉条件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就是意境深远。意境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与民族文化共同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时,通常重视暗示性的作用,即通过含蓄委婉且富有想象力的构造方式以实现新颖别致的效果。一些设计中的事物往往看似具有矛盾性,这种方法比较冒险和前卫,和传统设计原则是不相符的,然而,如果运用得当,有可能带来意外的惊喜。
3.案例
深圳万科第五园虽是住宅小区,但其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是非常优秀的,万科第五园的身上有徽派元素和晋派元素的影子。但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营造出了适合中国人审美观的园林景观。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的粉墙黛瓦、青石铺就的小巷、密集的青竹林、富有文化色彩的石雕等与现代生活不背离的设计手法得到了继承。万科第五园这样独特的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容易让居住此地的人产生共鸣和归属感。中国民族文化以现代的手法得到提升和进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 土家 经济 保护 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五十五个,大半在边疆,其中人口达百万以上而又都不在边疆的,只有一个民族,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位居第六,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武陵山地区。聚居地境内高山延绵,河流众多,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对于这个民族的族源,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土家族的先民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2、土家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土家人形成了憨厚朴实、勤劳坚韧、古道热肠的山民性格和气质,他们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他们的建筑、语言、歌舞、服饰、美食、舞蹈等等无不散发着民族血缘的风致和神韵。
2.1 土家民居
土家的民居非常有特色,大多数是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就是干栏式建筑典型的代表。《旧唐书》称土家居住地“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吊脚楼就是为了避开瘴气毒蛇,保持通风干燥,依山而建的土家民居。吊脚可以适应山坡地形的变化,不仅安稳实用,而且不用大面积开垦山石,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楼一般有二到三层,一层养牲口储藏粪便,二层住人,三层还可堆放粮食杂物。屋檐和踩楼悬空部分正好解决了玉米、辣椒、大蒜等农产品的悬挂和存放,既实用又美观。吊脚楼装饰古朴,飞檐翘角,木窗的窗格上还有万字格、喜字格等美丽的图案,透光透风,造型典雅。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于一体,是土家多种传统艺术的集合体。
2.2 土家语言
除了优美的民歌,土家族的先人们还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多都没有书面记载,这些语言就成了具有极高价值的“活化石”。土家族的语言最早出现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上,那时并不称作“土家语”,以“土语”“土人语言”来称呼。“改土归流”(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后,土家族地区被归入统一的行政管理,他们的“奇风异俗”才引起了“流官”的注意,文献中才大量记录了土家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就包括土家语。《永顺府志》有这样的记载,“土人云:衣服为体亚,晒衣服为体亚洒,拿扇子为拿切,扇扇子为拿切牙……”。
渝鄂湘黔边许多地名至今还沿用了土家语的命名,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先前土家语使用的地区是广泛的。
2.3 土家
复杂封闭的自然环境,相对贫困的经济和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使土家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崇拜白虎,认为白虎是祖先的化身。有些地区建有祭祀的庙宇,川东、鄂西一带土家族家里还安有白虎神位,以及现在土家小孩都兴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就是土家白虎崇拜最好的证明。
我们说武陵山一带具有神秘的色彩。除了上面提到的敬奉鬼神,另外一方面就是敬畏巫。巫本来是原始氏族社会中主持祭祀的酋长,后来脱离政务成为祭坛的祭司,俗称“巫师”,也叫“土老司”“梯玛”,后来巫师被人们神化了,人们非常迷信他们,因为据称巫师肉体虽为凡身,但灵魂能超凡脱俗,往来于人间和鬼神两个世界。还说巫师在施法术的时候,可以使自己变为飞禽走兽、山川草木,可以使人刀枪不入,甚至撒豆成兵。他们呼风唤雨、捉精降妖、治病招魂,总之非常神秘。
传闻是否可信有待考证,但至少绝大部分巫师在施法的时候穿巫服戴巫帽甚至面具,手持“法杖”“宝刀”等法器,配合锣鼓敲打,念着诗一样的咒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场面本身就相当神奇,不能不给这种职业增添神秘和神圣之感。其实我们撇去巫师身上宗教迷信的色彩,发现他们不过就是集氏族首领、歌手、舞者、医生及神话故事大王等身份于一体的普通人。
2.4 土家礼俗之“哭嫁”“歌丧”
关键词:经济发展 龙纹 新华白族银器 楚雄彝族服饰
1 鹤庆新华白族银器与楚雄彝族服饰中的龙纹
1.1 鹤庆新华白族银器中的龙纹
云南大理鹤庆县新华村是“茶马古道”上一个古老的白族村寨,从南诏时期就已是云南银铜器手工艺中心,至今已有上千年的金、银、铜器加工历史。新华银器在明清时期已具一定规模。据《清代经济》记载:“凡银,中国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唯滇中可永,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胜。”新华银器的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是龙纹。1999年白族银匠寸发标因设计制作九龙壶(银器雕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而得名)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此后,寸发标相继设计制作出九龙工艺捅、九龙火锅、九龙水烟桶等“九龙系列产品”,成为新华银器的代表。龙纹在新华白族银匠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1.2 楚雄彝族服饰中的龙纹
云南楚雄相对多山的环境较完整地保存了楚雄彝族服饰的原汁原味。楚雄彝族支系繁多,服饰各具特色,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形成不同风格。楚雄彝族各支系服装色彩斑斓,图案形式千变万化,但具有民族图腾崇拜的龙纹却始终贯穿其中,上到贵族、祭司,下到平民百姓的服饰中均有体现,是彝族人民喜爱、敬仰的吉祥图案。
2 经济发展对龙纹运用的影响
2.1 龙纹的来源及意义
2.1.1 新华银器中龙纹的来源及意义
龙,是云南大理白族最受崇拜的神灵之一,白族先民自称为“九龙族”之后,与汉族自喻为龙的子孙有殊途同归之义。此外,大理在历史上曾有“泽国”之称,海、河、湖、溪甚多,“深山大泽必有龙蛇”是古代人民笃信的观念,白族人民相信海、河、湖、泽必居住龙王,通过对龙王的祭祀、敬拜可以保证“五谷丰登、庆祥保安、六畜旺长、百姓安乐”,使白族人民过上好日子。大理鹤庆地区天然湖泊星罗棋布,是滇西北高原上的鱼米之乡。这里的民众对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所带来的富裕稳定生活无比向往,处于三个自然湖泊之间的新华白族自然村,在湖泊出水处建有龙王庙,每年有庄重的祭拜仪式。
新华银铜器加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自古以来,新华银器装饰中多有对龙纹的表达,在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新华老银器中,不乏龙纹雕饰的精品。随着社会逐步稳定和经济不断发展,银铜器加工制作的种类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大,产品甚至沿着茶马古道大量销往中国藏区、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地。银铜器加工制作推动经济发展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同时,经济发展又促进了银铜器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到了近现代,涌现出大批设计制作银器艺术品的艺人。银匠艺人代表寸发标谈到“九龙系列”银制品的创意选定龙纹的原因,其一便是为了纪念鹤庆龙潭湖泊星罗棋布、祭祀龙王带来风调雨顺好年景的意愿深入人心,而物质生活富足、经济发展也必然会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2.1.2 楚雄彝族服饰中龙纹的来源及意义
彝族崇拜龙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则始自氐羌龙氏族部落炎、黄氏族,近则始自汉晋时期的西南夷哀牢龙氏族。彝族人崇拜虎龙,以龙虎为图腾,自称“罗倮”。罗,彝语为虎;倮,即为龙,意为虎龙图腾之人。白族与彝族同为古彝系民族,在古彝系民族的心目中,龙乃是主水的神,有水必有龙。彝族人民把水里的石头看做是龙的象征物,妇女在洗澡时要坐在石头上,或把衣服放在石头上,这样才能平安和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