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贸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关键词】:安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SWOT分析
随着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加工贸易耗能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安徽近年来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3年安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9.5亿美元,占外贸总值比重由原来16%增长至19.6%。但伴随低碳经济的发展,安徽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显现出重多问题,如安徽加工贸易的“三高”企业较多、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等。因此,应如何实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更好承接东部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是安徽加工贸易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安徽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安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良好的经济区位优势
安徽地处中部区域的最东部,沿江近海,位于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在中部地区无疑是最具优势的。周边市场容量超过4.5亿人口。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尤其是,安徽是六省中距离上海最近的省份,可以更好的吸收上海辐射的能量。
(二)丰富的要素禀赋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安徽是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有用矿种138种,探明储量的有70种,开发利用49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省内的两淮的煤矿,铜陵的有色金属,马鞍山的铁矿以及安庆的石油化工产业都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农业资源优良,现有耕地425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盛产粮、棉、油、桑、果、菜、茶等,具有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安徽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名山胜水遍布全境,其中黄山是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秀色与人文灵气交相辉映,是中国品味极高、特色鲜明的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2、劳动力资源优势
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持续动力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的差异,而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安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劳动力供给能力较大,根据安徽《2012年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安徽省劳动力资源(16周岁以上)总数5165.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4357万人,其中农业富余劳动力1449万人。此外,2012年度高校毕业生27.9万人,预计2013届高校毕业生近30万人。劳动力素质较高,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500万劳动力流向省外打工后又返回家乡,这为安徽储备了大量的具备一定劳动技能和产业工人素养的劳动力。
(三)文化、科教基础优势
安徽科教资源集中,科教产业发达。拥有科研院所200多家,普通高等院校118所,职业学校591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10多万人。省会合肥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和科教实力非常强,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3个.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0多个,各类高校53所。两院院士近30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四)后发优势
近年来,安徽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农产品深加工、能源、原材料、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5大支柱产业。全省煤炭产量已超过65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境内,丰原集团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首位;马钢集团是中国5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铜陵有色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加工、特别是电解铜生产企业;海螺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型材生产企业,同时也是亚洲第二、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安徽汽车产量居中国第5位,叉车、挖掘机产销量均为中国第一;安徽家电综合生产能力居中国第三,西门子、日立等著名家电制造商均在这里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由此可见,安徽虽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其加工能力已有所提高,具有一定承接外来产业的后发优势。
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一)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加工能力弱
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虽从数量上看,加工贸易企业由2005年的263家增加到2010年的500多家,但体现有进出口实绩的不到300家,低于中部周边省份,如湖北、江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企业规模不大,且加工能力偏弱。2010年安徽省从事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的企业共有62家。其中l亿美元以上企业仅11家,共实现进出口额20.7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0.3%。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在5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的企业只有8家,加贸进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之间的企业有43家。而江苏早在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就达到85家,出口额379.4亿美元。由此可见,安徽加贸易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有待增强。
(二)加贸招商引资效果欠佳,缺少龙头型大企业
近年来,由于安徽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加工贸易的重视度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使其在招商引资中无法吸引大型企业入驻,缺少龙头型加工贸易领军企业。而中部其他省份纷纷把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如河南2010年政府对加工贸易提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发展战略,使河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河南成功引入富士康、惠普、UPS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使在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就富士康一家就能带动加工贸易进出口达200亿美元。而安徽省加工贸易一直缺乏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建设和制定促进政策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于中部相邻省份,导致引资效果不佳。
(三)产业配套条件不足,物流成本较高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突出的瓶颈是离出海口比较远,交货周期较长,直接导致运输成本偏高。安徽省运输方式主要以运输费用较高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水运占比重偏小,其铁路和公路货物周转量占到了全部货物周转量的近80%。据统计,2007年,公路货物周转量542.8亿吨公里,占全省货物周转总量(1988.7亿吨公里)的27.3%,而当年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0.5%、16.0%和9.9%。公路货运量62065万吨,占全省货运量(83361万吨)的74.5%。据此估算,全省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为238.6公里,而当年上海、江苏和浙江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分别只有23.8公里、65.5公里和50.0公里。这表明,安徽不仅公路运输比重大,而且运距长,造成综合物流成本偏高。
三、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Opportun iti es)分析
(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要求
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达到了饱和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将部分加工贸易对外转移,从而节省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企业利润大幅度减少,原有优势消失,急需将产业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区域。
(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省内优化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如2010年8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为安徽加工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而安徽为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在财政资金方面也给予了一定支持,如2011年安徽商务厅提出设立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专项扶持资金,2014年安徽商务厅与财政厅专门对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包括进料、来料加工)的固定资产投入给予贴息支持等。此外,合肥海关进一步优化了保税监管管理模式、台账管理制度,以促进关区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四、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威胁(Threats)分析
(一)低碳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往往是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高耗能、高耗材产业。安徽作为产业承接地,如不加选择地盲目承接这些被淘汰的落后产业,必然会造成其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状态,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区域产业结构的失衡,最终可能会陷入“引入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困境。此外,承接这些高耗能、高耗材产业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如处理不好,资源破坏的代价会超过资源开发的收益,环境污染的速度会超过环境治理的速度,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增加安徽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
(二)科技创新力不足,高技术人才稀缺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目前,安徽加工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力较弱,而高技术人才资源稀缺又成为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虽然安徽教育资源丰富,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差距。专业从事科研(R&D)活动的人员数不多,远低于上海、江苏等省市。尤其科技领军人物和高端创新团队尤其稀缺,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安徽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多,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较少。截至2008年,全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1家,安徽不到10家。
姓名: 李先生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78年09月24日
学历: 大专
技术职称: 中级
毕业院校: 洛阳大学
所学专业: 市场营销
联系方式:13888888888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建筑、房地产、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
期望职位: 区域销售经理、渠道经理/主管、销售代表、业务拓展经理/主管、业务拓展专员/助理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不限/面议
教育经历
1999.9-2002.6 洛阳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
培训经历
2002年6月在杭州颐高数码集团培训计算机技术,并取得电脑维修职格证书
2005年11月在杭州科技培训学校培训市场营销课程,并取得中国市场营销经理职格证书
2006年取得机动车驾驶证C1照.
工作经验
一.2006/42009/10:浙江康达汽车工贸有限公司
职务:销售顾问,销售主管,市场营销主管
a. 按照公司的营销政策开展工作,执行公司的年度销售目标,合理的细分市场,协助销售部开展有利销售的促销活动!
b.对一些汽车消费政策上的一些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的变化,及时上报,并提出市场分析报告及建议,供上级领导销售决策用!
c.每月对销售任务的完成进行总结,对销售部进行打分考核,分析销售过程的不足,制定如何改进计划!
d.配合公司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维护品牌形象,提高客户满意度!
e. 跑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拉单采购,竞标,与省市采购办主要领导关系良好!
二.2002/07--2006/3:杭州麦芝西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职务:业务员,直销部经理
主要从事IC门禁,考勤消费一卡通,以及安防监控设备。
期间从2004年11月之2006年3月任河南分公司经理一职负责河南市场销售
针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实践导向下的训练绩效差的问题,依据调查了解和教学总结,以工学结合为宗旨,从课程整体设计,立体实训教学,能力目标达成三方面入手,探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立体商务“实境”,使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商务氛围中,通过参入,操作以便能更直接,真实,完全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氛围,内容并获取岗位知识、技能。
【关键词】
高职教学;商务英语;立体实训;实境耦合
1 引言
商务英语在高职或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者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以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尤其是经济贸易等知识技能的综合叉学科。从语言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中的一种,也称为特殊用途英语,而非普通英语(EGP)。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务英语就是从事或即将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士所要学习和掌握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商务英语承担着为各类企业输送有关商贸,涉外岗位基层管理者的重任。
据教育部16号文件指示,如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如火如荼开展。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目前商务类毕业生缺少的4个项目(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外语水平)中认为缺少合理的岗位知识技能的比例最高达56%。由此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学,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凸显高职高专的“学以致用”本质,培养出适应市场岗位群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高职院校把商务英语作为商贸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而开设的课程教学问题。笔者基于充分了解及多年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心得,结合多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明确指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论文重点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内涵和深化实训容量,实施新的沉浸式立体实训教学,引进或修正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的立体商务“实境”,在突破传统的角色模拟情景教学活动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尝开展“实境耦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朱节光,2008)。“实境耦合”并非简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它特别强调校内外训教环境的“实境”,从而行动导向教学,教-学-岗位操作实训立体统一,真正培养商务类的应用型人才,飞越学校与岗位之间长久以来固存的难以逾越的学而无用的障碍。
2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内涵要求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是以商务为本,英语为语言载体,综合经贸多种知识的一门课程。不能为学英语而学习,成为英语专业的翻版,而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用英语成功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英语为辅则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的内部机制学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语言基础上。当然,也要重视这方面的基本功,只是这种在语言能力上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不应过高,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应该定位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超越“语言能力”的束缚,走向语言学习的更高阶段一一交际能力的培养(张慧,2005)。所以商务英语的教学要以商务为纲,英语为语言媒介来开展。
2.2 基本现状
理论上而言,我们乃至整个社会都已意识到,高职教育应遵行“学以致用”的根本原则。而现阶段,商务英语教学实际上还是老旧地在课堂上培养语言技能,间或采用语言情景下模拟训练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而学生商务实践动手能力却十分差。基本现状归纳如下:
(1)课程设置仍停留在“英语+商务”的阶段且侧重英语而非商务。英语专业课累加商务理论课,不整合,不设实务,应试多多;学生累且没有亲身实践商务活动,踏上工作岗位后对实际工作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又往往持“证”如单证员,跟单员等证书却不具际技能。
(2)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常言道,教师一桶水授生一捧水。言外之意是说,教商务英语的教师,自身懂英语,但是未必懂商务,故教之不详。合格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通英语晓商务且有实际从业经验,方可教出合格的商务人才。
(3)实习实训内容空泛,流于形式。许多高职院校为应付评估,或者是出于其他一些原因,象征性的与一些商家或企业签署空头协议,建立实训基地,实习实训也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个别院校的智能仿真实验室更是摆设。结果是培养了一大批只能纸上谈兵却手脑麻木的的毕业生,背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4)符合高职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培养的教材亟待出笼。各类商务英语教材玲琅满目而以高职能力为本位的综合训练为内涵的教材却没有。
2.3 解决存在问题的突破口及对策
鉴于以上现状,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竭力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校企融合、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有效的进行应用能力的培育。工科类院校当然比较顺利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对于文经管尤其是贸易类如商务英语而言,工学结合的模式基本难以企及或不可能深入开展,也不可能订单式培养。目前我们任教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与岗位,市场环境相差太远,教与学基本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要突破固有的局限,笔者认为首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导教学改革。其突破点和对策有:
(1)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立足区域经济特点,确立培养目标为通实务的复合型商务人才。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浙教高教[2007]188号)文件,在丰厚的外经贸需求土壤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培养外语强,商务技能强,上岗后融入性强,知识技能应用力好的商务英语高职生。
(2)教学中重知识,但更重实务训练,要以各种有效的立体训练带动商务综合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夯实外经贸的外语知识基础,然后以从语言技能的模拟商务情景训练转向有目标的以实际产品为轴线的立体商务实务训练。这一环节是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要紧密渗入岗位能力训练,让学生从晓理论到基本熟悉主要商品的专业知识,课堂训练、实习实训实时进行,让学生对专业指向的岗位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沉浸式立体式训练,基本实现毕业后在行业上岗独立操作。这就是说商务英语的学生不仅要懂点英语还要熟练地以英语为载体进行商务活动,摒弃入世后在岗位上仍需较长时间的艰辛的训练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笔者思考的有效教学模式也就是“实境耦合”的立体综合实训教学模式。
3 突破性的商务英语“实境耦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理念及原则
依据教育部16号文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深深体察到,高职的教育必须走职业技能优势化发展,知识能力为岗位应用服务的基本路线。在充分了解现状和学习工学结合等高职教改模式理论的基础上,从商务英语课程个体特征出发,首先是认同并且很大程度上接纳工科类“工学结合”的模式,尝试企业经营内容进教学内容,坚持语言和商贸理论为基础,侧重商务实践教学的开拓,突破传统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商务情景模拟实训,把企业,岗位,教学内容纳入到整体设计中,实行学工贸融为一体的立体实训模式,既所谓的“实境耦合”教学模式。其根本理念为“学以致用,应用导学,氛围熏陶,技能为本”十六个字。
3.2 “实境耦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建设
首先,该教学模式尝试以大量的真实商务活动和情景下的知识技能融合性的训练。依托课程整体设计,较大程度地剥离了理论教材,采用仿真加真实情景下的系统训练为方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商务英语知识向商务英语能力进行转换和实际应用能力。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课程设置划分为三个模块:语言基础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商务应用能力模块。三个模块呈递进式推进。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评价或衡量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是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处理并解决问题。因此,课堂内校园内实训基地内无时不有学生参入的真实活动如English Party或者English Corner,以及营销实训,专业展销会等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积极促进社会性和岗位活动的参入度的提高。
其次,根据课程设计方案,引进或编写学工贸融合,产品导向项目活动为基础的大量融入实训的新教材。如设想“Trade Fair”这一模块设14课时,其中4课时用于课内教学,2课时用于模拟展会,2课时用于网上填写参展申请表和网上资料搜索,6课时用于实地参展,在这一模块中,实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高达70%。
再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教、学、做融为一体,师生企业员工兼具一身,教室,贸易公司,实习基地协作进校园。设想我们以纺织品为主要产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某纺织品公司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参与整个外贸出口业务流程,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同时,基地公司在专业教研组设置分公司办公场地,师生依托公司商务平台以实训项目为内容真正融入到现实的商贸活动中,实现教学-商贸-产品服务一体化的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
当然教师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下一步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作好铺垫。口语实践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顺利地使学生从单向表达向双向交流过渡,并成为商务活动的主体,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教师或学校则最大程度的创造模拟环境或真实环境,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企业活动企业专家时时地进“教室”,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真实的商务活动开展高度融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最后,我们应在核心部位既教学实训环节做到如下几点:1)单项实训过渡到综合实训。单项实训是针对某一岗位的需要而进行的某一项技能的训练;2)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课内实训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如示范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习得基本的语言技能技巧和问题处理方法。课外实训指的是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独立进行的商务实训;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尤其是我们要将校内与校外实训结合起来,把学生组织起来,到工厂、企业、外贸进出口公司、银行、码头去参观,也可以请那里的有关人员、专家来校讲学,使学生对于商贸活动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还要企业活动进校园,学生学习进企业,参与环境下的岗位事务。这些活动要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情景下应用技能上,从而实现以语言为翼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积极培养,有效弥补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实践,重模仿轻融入的劣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尝试“实境耦合”的教学模式。
4 结语
实境耦合式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更使实训具有实际可操作管理性;它证实了文经管类专业借鉴工学结合经验的可行性。商务英语课程应该而且必须走出三尺讲坛为中心的教室,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在单纯的情景模仿上深化到专业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特定产品或服务为人才群的特定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把文科经贸领域的人才培养成好“技师—熟练商务师”,毕业即成为经贸领域直接上岗的应用型人才。
毋庸置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我坚信,凭着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求索和共同努力,我国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一定会赶上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水平,培养出一批批真正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来。
参考文献:
[1]谭惠娟.商务英语教学与功能法教学[A].外国语学院学报[M].1999.6
[2]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3]]杨盛林.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4]陈勇,肖云南.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及教学目标确立问题[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106.
[5]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6]张慧.“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情景的模拟[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
[7]侯云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04).
[8]郑淑媛,郑辉英.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探讨与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9]牛节光.学院“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发展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
[10]基于能力、面向岗位群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2009,11(2).
(注:本文荣获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09年年会交流论文三等奖)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信用管理 教学现状 改革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政府监管部门和一些经济行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步增长。目前,我国只有十余所大学设有信用管理专业,信用管理人才还很缺乏。在高职高专学历教育中,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自2008年以来,目前已经培养四届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对信用管理人才有何新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高职层次人才的培养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等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重点。本文通过总结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为高职院校培养信用管理人才提供经验与借鉴。
一、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及就业现状
(一)专业前景拓展差异较大,少数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缺乏良性互动。
目前,社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政府监管部门及金融行业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二是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主体。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小额信贷企业输送人才。全国共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其中三所在浙江省,一所在广西省。浙江省经济发达,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保持较为旺盛的态势,就业形势尚可,三所院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发展较平稳。广西省地处中国西部。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来看,2008级招收信用管理专业学生49人,2009级52人,2010级27人,2011级13人,生源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广西经济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受益于专业名气的程度很低。
(二)信用管理专业教材缺乏,与当前经济现状接轨的教学内容偏少。
信用管理专业属于经济类应用学科,在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对于该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有《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助理信用管理师实务》、《应收账款管理与商账催收》和《信用管理实训》等,前两门分别使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和2007年出版的《助理信用管理师》,这两本是用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自从出版后没有再推出新的版本,不少新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对于《信用管理实训》这门课,完全找不到相应的教材,我院教师根据以往在信用评级行业的工作经验,编写了《信用管理实训》校本教材。而《应收账款管理与商账催收》这门课则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国内并没有相关教材出版,我们所能找到的相关书籍,多是侧重企业回款策略和回款技巧等实践操作的书籍,如《捂住你的钱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实用策略》、《销售回款实战教练》等,其中比较适合的一本《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回款与客户关系维护》,在2006年、2008年出版后没有再版。这些核心专业课相关教材的缺乏,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
(三)信用管理专业专业教师数量少,师生缺乏社会实践,使得学与用脱节。
由于高职院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时间较短,现有信用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转任,接受过系统信用管理专业培训的教师很少。信用管理学科是交叉学科,信用管理知识与技术应用性极强,高职院校教师如果没有信用管理相关的从业经验,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存在一定困难。另外,当前市场主体中从事信用评估和调查主要有银行、征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小额信贷公司。但高职院校与这些企业之间缺乏人才定向培养及输送机制,使得信用管理专业师生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信用管理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一是上述企业往往热衷引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二是引进的信用管理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
二、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
(一)尽管毕业生数量较少,但就业职位与专业相关度较低。
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用管理专业2008-2011级四届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141名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在广西区内,也有学生在东盟国家就业。但是根据连续四年对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信用管理专业的相关度较低。
已经毕业的学生有三届,2011级毕业生目前在实习阶段,根据我们掌握的4届学生就业数据来看,就业职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除了以上数据外,我们还对其他省份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得到的就业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就业职位与信用管理专业的相关度不高,一般能达到35%,财务会计类、金融类和销售类职位相对而言与信用管理专业还是有所关联,但是经过进一步了解,在这些职位中,学生们需要用到信用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却比较少,只有1位学生进入到商账催收公司进行工作,会用到较多的信用管理方面的知识,而这位学生半年后辞职换了其他工作。此外,学生在就业时经常跟我们反馈的一个信息是:很多用人单位没听说过信用管理专业,都不知道信用管理专业是学哪些知识的,在招聘的专业要求上不会增加信用管理专业。这使得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收窄,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给他们的就业增加了不小的困难度,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2012年信用管理专业招生工作遇到困难,生源急剧下降,学院在2012级没有开设信用管理专业。
(二)高职信用管理人才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匹配度低。
由连续4年对用人单位使用信用管理人才的跟踪情况来看,不论是高端信用管理人才,还是低端信用管理人才,需求量都不太大。以广西人才网2014年3月26日数据为例,招收学历为专科的信用管理人才岗位有47个,其中对工作年限没有要求的有22个。尽管招聘的岗位不多,但我们培养的信用管理毕业生也不多,可是真正能走上这些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却非常少。2012年在学院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曾经有一家机械公司专门为了信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来,公司需要招信用管理专员助理,可是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个毕业生被录用,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培养的信用管理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匹配度不够: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沟通并做了大量市场调查后发现,几乎每一个招聘岗位,都会有其他的专业要求,而信用管理技能只是岗位技能中的一部分。下面我们通过表格对几个典型岗位进行分析:
从上面所列的几类职位我们可以看到,想要成功应聘这些职位,除了掌握信用管理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掌握营销、法律或者财务的专业技能,对于高职类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掌握信用管理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足够的营销、法律和财务的专业知识,这是难以做到的。在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配置了少量的财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营销类课程也开设《营销师(五级)培训教程》,但是学生仅仅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是无法达到上述岗位中的要求的。因此,在人才市场上就出现了用人单位招不到需要的信用管理人才、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等现象。
三、如何对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根据调查结论不难发现,大部分信用管理岗位需求中,都有对财务类知识技能、营销技能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在现有信用管理专业教学中加大财务管理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综合信用管理能力。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人员时提出“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熟悉相关财务软件、准备融资资料、开展客户信用调查、收集信用信息、制定信用政策”等要求,这给高职院校信用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教学内容。当前,社会上小额信贷公司大量出现,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小额信贷公司的业务员是比较典型的信用管理人才。这类公司要求业务员在放贷前,对借贷小微企业的账目进行查验,实际上就是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其中工作之一就是从账面上了解借贷企业的经营状况。业务员想通过账目查清企业的真实状况,必须具备较高的财务知识和查账技巧,这正是现有信用管理教学当中所缺乏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基础财务知识较为薄弱,这个专业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三门财务类课程,但是通过给他们讲授《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就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财务知识方面的欠缺。我们建议在财务类教学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强度与深度,以此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
另外,多数公司的初级信用管理人员实际上在从事销售或与销售密切相关工作。比如大型工程机械销售公司,绝大多数客户都是贷款购货。这种销售模式需要销售人员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售前调查。售后,销售人员还担负着维护客户的职责。这些工作岗位必须具备必要的沟通、交流技能。在教学中,可以开设《营销实用礼仪》、《市场营销实务》等课程,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增设《信用管理基础》等相关课程,达到间接培养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目的。
当前大多数财经院校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该专业生源多、质量高。在高职类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能力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中,都是紧紧围绕会计、出纳、财务管理等方面开设的,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涉及信用管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导致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信用管理类工作岗位时,不具备企业要求的“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完成客户的资质审核及信用状况评估、收集信用信息、应收账款催收”等信用管理相关技能。
由过去几年对于《信用管理基础》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相应的教材可以选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或者其他信用管理专业的教材,以《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为例,教材内容包含:
从以上内容看来,这门课程能较全面涵盖信用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根据这几年的授课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之前进行过财务类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因此在学习信用管理课程时难度不大。
从广西人才网的《2013年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中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可见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这些热门职位竞争十分激烈,其人才供求比达到4.47,毕业生想在求职过程中顺利就业,就要增强竞争实力。经过信用管理课程的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就能够有较为充足的信心和能力选择信用管理岗位,拓展就业岗位,同时也为那些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学生将来可能需要的信用管理技能打下坚实基础,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出贡献。
作为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技能的学生,更是培养能够真正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我们国家对于信用管理人才出现了一定的市场需求,信用管理已经成为新的就业点。针对当前高职信用管理专业出现的招生、就业瓶颈,我们提出对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以此解决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相关就业岗位的矛盾,实现院校与学生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朱明.高职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