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尽管经济活动分析会议能按期召开,但是对于领导提议问题的整改情况不能有效追踪监控。经营业绩与职工收入关联度不够紧密,不利于增强员工的经营意识、效益意识;从业务到价值的指标分解和责任传导路径尚不清晰,不利于激发各级单位、各业务环节形成工作合力。
围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深度磨合的工作要求,以开展管理提升工程为载体,以问题整改落实为主线,推动经营分析由汇总记录型向分析管理型转变;以同业对标为导向,实现经营决策支持能力显著提升;强化专业化分析,切实增强各业务板块的盈利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覆盖全业务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加快计划管理从分散粗放向集约精益、从条块分割向全面统筹、从敞口管理向闭环管理转变,不断增强计划的调控力、执行力和精益化水平。实现四个百分百:即经营分析报送质量百分百,经济活动风险防控百分百,问题发现及时率百分百,问题整改完成率百分百。
三、供电企业经营分析的主要做法
(一)变革引领,经营分析专业化管理
1.强化专业培训。提高部门专工从业资格门槛,发挥优秀人才专业分析的辐射作用。培训内容上,基于对岗位能力标准的培训需求分析,设计每一专业培训课程,科学安排岗位知识、电网生产、企业管理、综合技能等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采用在岗培训、内部导师、外部教练、轮岗学习、管理模拟等多种不同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提高部门专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开展“三亮”活动。以“三亮”活动规范工作程序,一是亮标准,实现与省市公司标准制度的无缝对接,做到事前分析有章可循、事中控制有人负责、事后处罚有据可查,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亮差距,找准短板,亮出与标杆单位、省市公司的差距,有针对性的制订提升措施;三是亮承诺,分层签订承诺书,明确专业管理责任,公示承诺内容,以醒目的警示作用推动工作持续发展。
3.建立“三评”机制。一是部门互评,即部门之间互相点评,以局部视角针对专业性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领导点评,即公司领导对分析报告做点评,以全局性视角对总体进行协调推进;三是专家审评,即适时邀请行业专家进驻公司现场切脉,以行业的视角挖掘根源、优化流国网山东莱西市供电公司青岛莱西266600程、固化成果、快速提升。
(二)甄别风险,打造财务风险预警链
建立起通过对报表、帐套的分析,借助财务数据和ERP平台,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监控,揭示财务风险的机制。财务预警涵盖了电费管理、资金管理、物资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全方位多层次的跟踪研判公司运营指标、盈利能力等指标。出现警情后,限时排除警源,建立起纵向集约、横向融合、重点集中的业务管理新模式。一是推动业务整合,建立预警蓝图框架。完善业务体系,推行专业化预警,配套推进营销、物资、基建、人资等业务应用横向集约管理,结合同业对标体系建立一体化指标框架,作为预警蓝图。二是重塑业务流程,保证预警绩效。打破部门界限,以价值管理为核心,以ERP管理为平台,从前端业务到财务终端进行整体预警,并强化流程控制,保证预警信息及时传递。三是强化重点资源集中预警。以财务资产部为主体,根据各级专业部门的分段预警结果,对公司整体运行预警。四是设定预警界限,明确排警督办时间。警情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四种类型,公司根据不同的警报层级传递相关部门处理,在排警时限内给予解决,并纳入公司业绩考核范畴。
(三)锁定目标,打造精准的指标数据链
将经营分析与同业对标提升有机结合,锁定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建立数据联动机制,以数据量化效益,形成指标链与业务链互动增长的格局。
1.公司以管理工作目标化和经营指标系统化为依托,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等有效手段,将资产经营指标细化到部门、班组和员工。深入挖掘影响指标的关键业务动因,将利润、EVA、资产负债率等综合性指标细化分解为业务指标,层层传导管理责任,推动指标有效落实。
2.将经济指标划分为弱势指标、优势指标、潜力指标三类,设置指标预警边际值,修订考核奖惩办法,强化对经济活动过程预警,提升整体管理水平,营造学先进、找差距、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3.公司为每项专业选树最优标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向标杆学习。通过认真对照标杆,分析查找主观和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提升措施,明确整改期限。
(四)三位一体,打造全过程计划追踪链
1.建立全面计划管理机制。公司建立全面计划管理制度,理顺计划管理链条,强化计划环节控制,发挥计划龙头作用,将所有收支和项目纳入预算管理,杜绝计划外项目和预算外支出。落实“三节约”要求,严格控制各类成本开支,会议费用压减20%以上。对干什么、谁来干、何时干、怎样干、如何考核等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有效地把各部门、各流程和每个人的工作全面组织起来,打造经营目标上下“一盘棋”的管理网络。
2.建立综合计划预警机制。公司建立起综合计划预警机制,全面推进综合计划指标的过程管控,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确保各项计划安排可控、在控、能控。该机制根据各类专业管理的要求,以年度计划安排为基准,对照指标完成进度的合理范围进行评价,通过对偏差幅度较大的部门提出预警,督促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努力解决计划执行中“重安排、轻跟踪、弱评价”的现象,确保年度计划安排顺利实现。
3.建立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机制。坚持突出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树立“无预算坚决不允许付款,有预算也要尽可能节约”的观念,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现金流控制为核心,按照“年计划、月平衡、周预算”原则,实施资金集中调度,特别是加强了大修、技改等大额资金支出管理,压缩办公费用支出,使资金使用真正做到“张弛有度”。通过定期召开经营分析会议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分析与考核,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
(五)落实为重,打造问题整改落实执行链
1.强化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对于经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一是确定工作重点,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领导、细化到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限。二是建立销号制度,切实做到整改一项、结束一项、报告一项,力求项项有落实、见成效、出成果、可考核。三是对未完成整改的问题采取重点辅导、专家会审、月度考核等措施,确保整改到位。
2.公司按照“定人、定责、定时”要求,明确整改责任,强化协同督导。强化问题追责制度的执行,建立健全各单位问题档案库,对于存在违规违纪、问题屡查屡犯、工作态度不端正的单位,在部门负责人业绩考核中进行扣分。公司建立了“菜单”管理坐标图,横向为责任单位,纵向为工作得分,根据整改情况,及时更新图表,进行公示,使每个单位都能够及时了解本单位得分情况和本序列的位次,形成“分析—问题—改进—反馈”闭环管理机制。
四、结束语
关键词:协议收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一、引言
企业的收购能否真正创造价值呢?由于收购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企业的协议收购是否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将2015年我国完成协议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收购方公司收购前后的经营绩效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5年已完成协议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协议收购前一年与协议收购后一年的报表数据,对其收购前一年和收购后一年的经营绩效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会计研究法,通过Stata统计软件构建模型,分析各样本公司协议收购前后绩效变化情况。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二)研究假设
原假设H0:协议收购会降低收购企业经营绩效。研究假设(备择假设)H1:协议收购会提高收购企业经营绩效。
(三)变量选取
净资产收益率(y)作为被解释变量,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协议收购(x1)作为虚拟变量,收购前取0,收购后取1。总资产周转率(x2)作为控制变量,评价企业营运能力。销售净利率(x3)作为控制变量,评价企业盈利能力。
(四)构建模型
模型:企业绩效=β0+β1协议收购+β2总资产周转率+β3销售净利率+uy=β0+β1x1+β2x2+β3x3+uy=0.0526857+2.012969x1+4.728831x2+0.5071879x3协议收购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影响不显著。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影响显著。销售净利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影响显著。AdjR-squared为47.2%,表明企业经营绩效的差异有47.2%可以由协议收购、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来解释。实证结果: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协议收购会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但影响不显著。所以,协议收购并未真正提高收购方企业的经营绩效。
三、结论
企业在进行协议收购时,通常是基于友好协商的态度,收购企业和目标公司签订合同,实现控制权的转移,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一部分企业的协议收购未能如愿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增强企业竞争力,实证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原因是收购方企业在收购之后的资源整合不合理,导致没有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因此,收购企业在完成协议收购之后,要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提升企业价值。
作者:曹娟楠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新.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2003(6):20‐29.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经营决策;作用
一、引言
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做出的每一个经营决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合理有效的经营决策离不开与财务分析的相结合,财务分析能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剖析,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经营决策。
二、财务分析内容与方法
财务分析是指通过利用相关会计资料以及报表等,采用相关的分析技术或方法,对企业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相关投资、筹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进行分析评价,为企业下一步发展需做出的经营决策提供一定参考的经济管理活动。
(一)财务分析内容
1、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用其自有的资金去偿还其长期及短期债务的能力。一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反映了其能否发展得长远,若偿债能力不好,可能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进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因此,企业应当做好偿债能力分析,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营。企业的偿债能力又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指标有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产权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低,利息保障倍数高,表示企业长期的偿债能力比较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有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以及现金流量比率,这些指标越高,表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2、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主要通过对资产循环利用率进行计量来反映企业营运的好坏。营运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企业资产利用率的高低。企业要想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其得到高效运转,便应当注重对营运能力的分析,将各营运能力指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营运能力分析指标有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这些指标的比率越高,说明相对应的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例如,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越充分,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可观。3、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众多利益相关者都会尤其关注的一个内容。它表示一个企业利用其自身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股东通过盈利能力分析来评估能获取多少利益,债权人通过盈利能力分析来评估企业能否有能力偿还其债务。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通常与利润有关,有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其中,净资产收益率表示企业所有者通过对企业进行投资能够获得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表明企业所有者的盈利能力越好。通过这个指标,企业的经营者可以看清自身公司的盈利水平,清楚所处的定位,进而更好地为下一步的经营做规划。
(二)财务分析方法
1、比率分析法。这是基于同一财务报表上的一些重要部分的数据进行相互比较求出比率,进而用来分析以及评价公司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预测公司发展前景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将净利润与销售收入进行比较,可以衡量出一定的销售收入可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2、因素分析法。这是通过统计指数进行分析总的变动中每个因素单个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可以分为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等。通过因素分析法可以将一些相同性质、特点的项目简化成少数几个反映出来,使管理层能够直观地看到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特征。3、比较分析法。这是分析财务报表时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通过不同时期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计算其变动率或差异额,进而分析和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通常对财务报表中一些重要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三、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决策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发生的业务有关的数据为来源通过进行财务分析,可以了解公司的薄弱环节,更加有利于公司进行绩效考核,以及发现企业经营的特点以及规律。通过这些规律,能有效地揭示出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给企业日常的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投资者和债权人通常根据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这为以后是否追加投资和退出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销售部的业绩通常也是根据财务分析来进行考量,有利于对员工业绩考核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让企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在其发展经营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对企业以前期间发生业务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借助财务分析方法来分析出企业过去一个期间内的财务经营状况。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的指标数据,预测出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而掌握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律,也更有助于企业清楚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对于不足的地方给以调整,降低潜在的风险发生率,提高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
四、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时存在的不足
(一)财务分析不全面
在实际操作中,财务分析是对其本身的数据进行分析,反映不出来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根源。例如,同期的工程成本增加,会进一步通过财务分析将该项目工程成本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等进而发现具体的某个成本的变动情况,这样会导致分析的结果仅仅是数据表面的分析,因为没有结合其市场情况以及经营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因此需要将财务分析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发现问题存在的本质,才更有利于企业经营。
(二)管理层重视度不够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里,管理者通常掌握着发言权与决定权,一些企业的外部报表由于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而比较受到重视,比如审计、税收等。但是,内部报表却常常被忽略。如今,一些大的上市公司认识到了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程度,但是一些中小企业的认识还不够,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单一的只注重利润往往会使管理者做出的决策过于短浅,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轻财务而重业务会导致企业忽视管理上的建设,使财务分析得不到有效的应用。财务分析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财务分析能够使管理者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其发展状况和市场环境,对以后的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合理的预测、规划,给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可靠真实的数据。
(三)财务人员技能不高
一些企业的财务工作者没有很高的业务水平,使得不能将其财务工作发挥出相应的效果,进一步使财务分析失去了意义。一些财务人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财务分析,总觉得只需统计一些财务指标就可以做财务分析,缺少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与业务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导致分析结果不够准确。同时,财务分析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熟悉,通常被动地收集企业的营运信息,不能保证其真实性以及时效性,导致分析的结果不足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以及有价值的信息。
五、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应用中的应对措施
(一)财务分析与多种业务相结合
财务分析情况是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经济业务好坏与否的衡量。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为了避免财务分析片面导致的分析结果不准确,应当紧密地与目前的经济环境、季节性因素以及国家政策等相结合,考虑到可能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在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也应当联系相关的业务部门进行考虑,对于相关数据要分析其产生数据的原因,同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做到财务分析指标与具体业务紧密结合,进而更好地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二)加强管理层的重视
财务分析的作用及价值在于其分析结果能够被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经营者所接受,通过分析结果调整企业的发展及经营战略。企业管理层应当认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加强财务部门的重要性意识,既注重企业的业务水平发展也要了解财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使企业内部管理经营形成以财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同的系统性工作,对在经营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者决策进行深入分析。逐步建立起对财务分析的重要认知,从管理者开始,提高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提高公司整体员工对财务分析的认识。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技能
因为财务分析这项工作专业性较强,使得财务人员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财务工作经验,并不是随便就能胜任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注重财务人员的培养与选拔,招聘财会专业毕业的人员,由有财务工作经验的人来进行选拔,选取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拔尖的人才。同时,对于一些国家新的财会政策,企业要鼓励财务人员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必要时可以组织一些专业的技能培训,同时也可以鼓励财务人员多进行财务分析的学习与研究,积极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职称考试,实行奖励制度。鼓舞和激励员工多加学习,最终实现学以致用,更好地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出来。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准备团建活动,丰富员工生活,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归属感以及凝聚力,这样更有利于财务人员将自己视为公司的一分子,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更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于对企业有较大贡献的员工,可以实行股权激励制度,以更好地留住人才。
关键词:企业成本;遇到问题;调研;企业环境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在逐步上升,在社会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为了彻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企业在经营成本方面的预算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成本控制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的关键点。企业经营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高效创造利润的同时,建立起绿色循环理念,促进社会健康长效发展。
一、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1.企业环保责任存在的问题。保险责任制本身指的是保险双方在发生环境污染问题时对各自责任而签订的协议。协议形成了以环保责任为主的制度。现今环保责任制中,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完善,有些环境污染发生后,不能第一时间明确双方的责任,不愿赔偿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或者赔偿得不彻底,这让许多企业对此失去了兴趣,还有的会跟相关单位产生纠纷,不能达成一致。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加。
2.企业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深刻认识到企业环境成本的重要性,只是把一味地关注在能够为自身带来大量利润的项目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企业成本管理不仅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还包括内部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以达到资源利用率最高,从节约资源这个角度来降低成本。许多企业忽略甚至无视了这一点,不对资源进行合理调控,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外加本身的生产工艺也没有得到更好的改进,所以经营成本很高,使得在市场竞争中因成本偏高而失去了企业竞争力。
3.外环境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负责企业的监督工作,除了确保企业内部财务的真实可靠之外,还对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制约,但是,许多企业却只注重财务而忽略了审计,忽略了对外部成本的控制,无法科学地对企业外部环境做出准确的评估。这样导致企业在资源分配方面出现漏洞,间接提高了经营成本。
二、经营成本方面问题的解决办法
1.进一步完善环保责任制。企业环保责任制度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划分双方的责任,让企业能够在经营过程中规避风险,减少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赔付损失,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环境的管理,降低资源的浪费。我国现有法律在环境污染所造成的赔付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上限压得太低,导致在问题出现之后,受害者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所以我们在经营中,要注意这些方面,一旦发生问题的时候,可以减少损失。
2.进一步增强可循环利用。想要将企业环境成本做好,最重要的就是要设计出合理的产品,在产品效果一致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而要设计出高效合理的产品,首先就是要清楚产品的各方面性能和质量,它有没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在可循环利用方面有没有更多的可以发掘的地方;其次是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同行业企业的各项指标,分析自己产品与其相比的优劣,有针对性地改正不足的地方,发行长处,将产品做到最优,提高行业竞争力。
2.1在生产原料方面。许多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企业使用的原料本身就不环保,加上再利用率方面低,导致企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长期下去,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这样一来,使用绿色原料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原料指的是既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又能够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绿色材料,可以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从根本上降低经营成本。
2.2在生产工艺方面。产品制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原料的甄选、工艺制造和完成产品销售这三个阶段,对于竹业企业来讲,原料选择更有重要。在合理的选择原料的前提下,想要更好的减少成本,还要把握住工艺这个关键点。优质的生产工艺除了适合产品自身特点之外,还存在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工艺不是一层不变的,工艺的逐渐提高,不断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必须要牢固树立起绿色经营观念,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理念,优化设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2.3在产品完善方面。有些公司在产品被研发生产出来之后,会迫不及待地将之投入市场,以求创造利润,这其实就无意间产生了资源浪费。因为,这样不经完善地将产品投入市场,其实就是忽略了对产品的包装,如今的企业竞争中包装至关重要。有些企业仍旧使用老式的塑料包装袋,在耗费更多资源的同时,还造成了环境污染,最终还会赔付环境款项而增加成本。所以,在产品包装上必须坚持绿色循环理念,应该选择可降解塑料袋,或是一些生物材料制成的包装。这些包装物都可以回收利用,对人体无害,既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3.进一步做好外环境审计。不管是外环境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都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行科学分析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供给企业管理者进行参考和决策。因此,外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外部环境进行成本预算,对各方面的损耗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得出的各类指标中,想出好办法使提高资源利用率。审计能够有效找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足,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是完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竹业公司来讲,客观地评估外环境压力,科学的分析企业经营成本,更是尤为重要。
三、三种创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1.科技驱动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重要是通过科技手段,完善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技术,进行设备技术改进,提高员工素质和采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管理,以实现管理的最优化,减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带价值,扩展利润。
2.战略驱动型经营模式。在英、美等国家一些大型企业中,战略驱动已经成为加强成本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我国一些大中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时间中,也逐步摸索出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管理有段,积累了很多战略成本管理的经验。战略驱动就是企业利用成本信息进行合理的战略选择,对成本进行组织管理,站在战略的角度,对企业成本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以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精益驱动型经营模式。精益驱动型经营模式,是以客户的消费价值为导向,将其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其精髓之处就是追求最小的供应成本。从采购、生产等方面全方位控制企业成本,从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要建立完善的采购体系,必要时要进行招标采购,把采购的价格降到最低,如果有合适的供应商,要与之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保证供应的低成本和渠道的长期稳定。
四、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稳定、发展,想要长期利于不败之地,甚至是独占鳌头成为行业的领军,就必须要学会转变。思路的转变决定企业的成败,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正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企业环境成本在原料、工艺、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改进,在保持原市场价格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减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让企业在经营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持久,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阮芹.基于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6:130-131.
[关键词]投融资方式 高速公路 企业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投融资当中,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看出企业在投融资方面需要哪些改进,进而可以改变企业投融资的策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专业能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直接对企业进行投融资的效率有了影响。
一、投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方式单一。现如今,银行贷款是高速公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因为银行贷款速度较快,且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对于一些需要大量资金的企业来说,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资金利用充分,可使企业发展迅速。银行贷款对获得所需资金的及时性也是有保障的,同时作为企业资金融通的首选,银行贷款还有税收挡板的功能,可以免交利息税,这样一来,又为企业降低了成本。
2.投资收益率低。目前,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除却一些偏远地方的交通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善,其他主要城市之间已经建立起了高速公路网。这些地方的河流较多、山路较多,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这些条件无形中都会增加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与之同时,近年来征地拆迁的成本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石料、沥青、水泥和钢材等用于高速公路的建材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这些地方的车流量少,经济欠发达,这些条件都决定了企业的收益较少,也会使企业的投资收益逐渐降低。
3.政府主导融资功能有限。企业都希望将项目建设在经济发展程度高,车流量大的地区,反之那些地区偏僻,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无人问津,这不利于国家和地方公路网规划建设的实施。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由政府主导的,能够滚动发展的融资平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筹措资金将一些效益好的公路转让给企业经营,并没有对其合理的投资回报加以限制,致使投资者攫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损害了公共利益,如果再进行政府回购价格会大幅度上升,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也不允许。同时那些由于政府压力而在车流量小的地方兴建高速公路的企业却饱受资金短缺之苦,而无力兴建新的公路。政府要在企业的融资上发挥主导的作用,对那些已经获得优良路段企业的再融资要征收额外的融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行业滚动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投融资对策
1.参与地方金融经济建设。因为银监会要求适度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和境内投资人入股农村地区村镇的银行。所以,因此建议企业与相关的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与地方政府或者是农村合作银行共同出资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投资建立村镇银行。这种投资方式可以同地方政府和银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当企业要进行高速公路建设时,将会得到地方政府或者是合作银行的大力支持,这样会不仅使企业有较强的资金支持,还会缩短工期的筹备时间,同时,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把剩余的资金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式,降低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2.企业应注重多元化发展。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成功,主要是看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规模。一般情况下,在选择国家政策扶持行业的时候,要尽可能选择企业所处行业的延伸,坚持谨慎性和内部发展兼并。跨入一个行业最重要的是看企业长期规划战略中的经济规模是否可以支持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而不是单单的看企业短期的发展。同时,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价值,只有企业的多元化围绕着核心价值发展,企业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并适时的调整经营战略。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必须要在主营业务基础上寻求企业的滚动投资,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会为企业带来风险。无论在国外企业还是在国内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的过程当中,成功案例少之又少。失败的缘故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对企业所涉足的领域和自身具备的特点有更明确的认识,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高速公路经营企业首先要了解自身公司的特点,再决定要不要进行长期投资。
3.建立行业协会性质的同业拆借系统,调剂企业资金。建立行业协会的可行性。现如今,各个省份的高速公路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都已经实现了联网收费。根据各个省份的模式、设置现状和特点以及运用管理模式大概分为三种模式:(1)为政府特许批准的联网收费专营公司,由该公司统一负责高速公路各路段的收费管理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自行设立与该公司业务相关的机构。(2)是由政府主导的联网收费管理中心,其特点是:“及时结算,一票到底,统一划拨,集中管理,联网收费。”它应由本省的高速公路较为密集的地区交通局或者交通厅组建,该中心属于事业单位性质,无偿为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服务。(3)以高速公路各路段联合组建的联网收费管理中心的模式,这种管理中心是负责联网公路的收费集中管理,具有其行业性质。
三、结语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投融资分析角度是多元化的。本文从实践出发,主要从联网收费下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手。强调整个行业内部的合作与发展,在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时,也寄望于行业下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本文通过分析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指出了高速公路行业发展的局限性、优良地段的高速公路项目资源的稀缺性及特许经营权有效期限制与企业自身存在的多元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现象的发生要求改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发展方式,只有注重精细化管理,审慎的多元化投资策略和最佳融资方式的组合,才能使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郑振龙,林海.《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