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作品欣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不是简单地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体会,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自身素质是影响幼儿欣赏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倡导的宗旨。
一、美术欣赏在幼教活动中的意义
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样,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能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欣赏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范畴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性的,什么样的物象他们可以感知、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需要了解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对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幼儿在出生2-3个月时就对生活中的光和声有了明显的感知,并能够逐渐熟悉某种形象和声音,过了4个月,它就会主动寻找光源和声源,5个月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并能通过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声来体验人生最初级的审美乐趣。
2-3岁是幼儿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幼儿情感是单纯的,他们为之陶醉的事物都带有某种幼稚的特征。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都能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很少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经历有限,他们的内在情感比较单纯、自然,审美体验也是单纯的,已有经验的参与比较少,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对物象感知的认识及伴随着的感性愉快。
幼儿过了6岁以后,大脑机能日趋完善,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就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了明显增强。精力的充沛给幼儿的审美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相当成熟,艺术才华也逐渐显露。历史上许多驰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都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一般来说,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
2.儿童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
3.幼儿的绘画: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幼儿的欣赏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使幼儿欣赏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儿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而对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幼儿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幼儿、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似与不似的审美评价
幼儿对美的感受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对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儿一般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们也总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就单一色彩的物象与五彩斑斓的物象来说,幼儿一般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并且能够激发幼儿多方面的联想,也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凭借好听好看韵标准来判断对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儿在审美力发展提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审美毕竟是一种宽泛的精神活动,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这种初级的标准当中,粗犷的造型、滞重的色彩在绘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从不同角度传达着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儿能够真正切实地欣赏这样的美就要跳出初级标准的束缚,向更高层次升华才行。
似与不似的审美标准是幼儿美术欣赏中一个很重要的层次。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是以道德为价值判断准则的。中国传统历来讲究作道德文章,把绘画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劝戒”、“著生沉”这一辅翼道德的层面上。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笔墨的,但在作品的内涵上也是借物咏怀,抒写胸中逸气。因此,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达兴趣和情绪的痕迹。幼儿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从似与不似的角度,由教师悉心引导去观察,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抛开具象的束缚,主观地去理解作品。因为幼儿的思维还处在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一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之,让幼儿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必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作品须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赏美术的似与不似不能以对错的观点来评价,不能随便否定,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提高。
四、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
在幼儿欣赏活动中,涉及美的内容是宽泛的、多彩的,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幼儿美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调查显示,幼儿园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开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把这种活动列入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美术教育的研究是预期要达到建立一个美术教育评价平台的成果,通过这个评价的规范模式,教师可以科学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美术态度、审美价值,从而对于乱评和不科学的评价现象有帮助。研究将使学生和老师在美术审美中建立和谐平台,使学生美术能力和美术素养得到整合发展。确立此目标,意在将科学美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构建出进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科学美学价值得以体现。
美术评价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课堂中学生自主完成的美术方面的成果进行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在美术评价中有批判性、有鼓励、激发和研究性的。它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本身又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参与学生中的教育,体验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在美术科目中总体的审美趋向、自主创新能力、自我评价和对他人合理评价的多元技术等各方面的素养。它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首先是美术评价与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美术和日常生活连接,如何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效果的研究,错误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后果,以及两者的比较分析。
其次是美术评价与激发学生互动情感:研究学生情感的变化,美学评价如何使学生通过美术与情感相互作用,利用学生成功例子与实际例子相对比得出差异,正确的评价获取途径和手段研究,结合美学评价西方历史研究,对比不同学生的反映效果。
然后是美术批评与文化教育的渗透:美学评价如何与现代思想相互的连接,增进对多元化思想的了解,加强现代美学思想认同感和美学意识。如何建立正确的评价世界平台标准。
美术中的审美标准不仅仅依靠“像”与“不像”或“对”“错”来进行评价,美是人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一次否定将极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精神。不论是美术的哪一门学科,中国美术高考的标准可能是学生对美术的第一个台阶,但是在跨过这个台阶以后,大学美术教育是要深刻挖掘学生的财富,让他们在自身条件限制下,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有些学生会因为老师一次对自己作品的肯定而转变学习观念,转变他的一生。在具象与抽象中,不要总是用画的逼真去评价学生,因为照片真实的效果并不是美术。
美术教育评价的目的是育人,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美术素质教育。美术教育有别于其他科目,它有自身的独立性,这些独立的内容和方法运用在美术教育评价手段上,就明显地有别于其他专业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在这渗透审美和创造美的美术教育中,作为美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就相对困难一些,容易产生一些评价误差,使学生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
如何去寻找正确的美的价值?如何建立正确的评价世界平台标准?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效果的研究,错误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后果,以及两者的比较分析,如何正确的评价学生的能力和作品,这些才是我们要研究的。
关键词:高中美术;文化素养;教学方法;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3-011.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美术学科专业性是很强的,教师对美术专业的技能技法、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专业知识要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站的高,望的远"。首先,美术教师应该多阅读美术史、美术理论、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来提高对美术课程的认识。其次,应从多种渠道接受美育信息,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多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等,懂得鉴赏、学会评论,来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为了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交流,加强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适应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美术修养与美术专业水平虽然是很重要,可美术教育还要突出"教学",也就是,拥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才是重中之重的,不容忽视的。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无疑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这不仅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和应用,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听课我们可以学习其他教师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对不合适的方法引以为戒。通过评课,我们美术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是广大教师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更好地提高备课质量,减少各种教学失误的发生。工作十几年来,我在听课、评课与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中受益非浅,这让我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2.逐步完善美术教学方法,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2.1过去课程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所以,美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的直观教学手段,把学生的被动听课行为改变为主动学习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具体到高中美术欣赏课,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正确掌握美术鉴赏的理论知识外,更应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欣赏那些中外著名的美术作品,努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深入开展艺术分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感受艺术美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2.2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深入开展对不同艺术作品的比较和评论,组织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在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中不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3.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感性材料较少,理性知识较多,很难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让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把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改变为由感性材料到理性知识逐步过渡。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让美术课堂发挥陶冶学生、感染学生的作用,寓教于乐。
4.人文素养的提高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只有热爱读书,而且读经典书的教师,才会具有独立、自由、宽容的思想去培养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美术教师作为教育者,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它促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存等方面的关系。
传统教师只需懂得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教育工作的情况,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根据学生爱好、兴趣和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系列或研究课题的要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还要明确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要把其视为一种科学的文化学习。教师仅仅对本专业的知识的熟练掌握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当今尤其强调美术与社会的联系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通过对艺术的学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社会性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终身、可持续性的学习基础。教师应具有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在内的其它学科知识,应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必须不断的"充电",扩大知识领域,增大知识储备,提高学习、研究、实践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使学生领会人类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其人文精神。
5.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
美术作品欣赏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形象表达能力和认识功能的训练,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使学生通过美术课程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努力提高创造力。以美启真,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以美引善,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以美怡情,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强健体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全面和谐发展。美术教师的审美水平,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有直接影响,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才可能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审美教育。教师在充分把握审美价值客观性的基础上,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有实效性的审美评价。参考文献
[1]申连红. 浅谈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206.
[2]郭其俊. 追寻美的教育[J]. 江苏教育研究,2011,26:4-7.
[3]赵利. 浅议高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S1:36.
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32-02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Public Art Clas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Liu-Jing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ne art school,HuBei XiangYang 441053)
Abstract: The public art classes are generally opened in universities. They m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students' art quality and shaping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ublic art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to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rt classe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几种主要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二、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三、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沿袭着专业艺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完全放在艺术史论上,具有本土化和地域特征的地方艺术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把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艺术、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和传承结合起来,既是高校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又是丰富公共艺术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五、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4):46-47.
[2] 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融通
如何加强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间的相互融通与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我校一直以来注重并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主,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一.确立职业素质中心的理念
高职院校必须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什么是职业素质?它是指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通过遗传、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综合作用并通过一定学习、实践和体悟形成的从事社会职业应该具有的包括身体、心理、知识、能力、品德、性情、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在内的基本品质①。我们改变了以“技能为中心”、“能力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了“职业素质中心”的新观念,统筹规划好公共课程与专业课,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融通与配合的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职业素质教育更多地考虑技术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一线岗位所需要的素质。我们进行大量的调研,与行业专家一起进行仔细的分析,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应该包括基本职业素质,如身体、心理、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核心职业素质,如沟通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还包括从事的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我们还考虑到学生将来适应职业岗位更换所需要的继续学习、创业、职业迁移等方面的素质。总结起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为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精神的、心理的、知识的、技能的、能力的基石。
二.改变课程体系与标准
根据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规律,我们设计的大融通课程体系由四大课程模块群组成:通用性素质课程模块群,专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拓展性素质课程模块群、融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
1.调研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它有形象设计与时装表演两个方向,它面对的是形象设计师、美甲师、服装模特、化妆师、时装表演与策划等行业岗位。通过行业调研,与行业专家、骨干教师共同分析,确定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养,并且开发出相应的专业课程群,精心地设置好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表1,形象设计师所需职业能力分析表。
表1:形象设计师所需职业能力分析表
专业基础素质模块主要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等,专业方向素质模块主要有基础化妆、发型基础、化妆效果图技法、美甲设计、影楼化装造型、人物摄影与图像处理、时装表演造型与训练、年代妆人物造型设计、老年妆造型设计、影视特殊化妆造型等。
2.专业课程融合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每门课程都落实培养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任务。以《美甲设计》这门课程为例,知识目标:1.了解美甲的起源与发展;2.了解艺术美甲的分类与基础美甲理论;3.了解指甲的医学知识;4.了解美甲产品与美甲工具;5.掌握美甲制作步骤与程序。能力目标:1.熟悉基础美甲的基本知识与具体步骤;2.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3.能熟练操作标准的手部护理;4.提高学生在指甲上进行平面彩绘的能力;5.掌握光疗甲、花式彩绘甲、贴片光疗指甲等;6.提高学生的整体形象设计能力。素质目标:1.具备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实训任务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3.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4.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善于交流、沟通,具有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主要的教育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练习为主,通过对美甲设计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美甲技法,从而提高人物整体形象设计能力,并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知识传授和作业安排,为学生以后成为全面的形象设计师打下基础。美甲设计作品完成后,通过学生上台陈述个人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统筹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在通用性素质课程选修课程设计上,有针对性的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拓展需要的课程及相关内容,需要掌握古代风俗文化,开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需要掌握服饰特征,开设中国服饰史;需要根据影视进行人物化妆设计,开设影视作品欣赏和美术作品欣赏(中国传统人物画);时装表演需要个人形体训练、音乐配合,则开设形体训练与舞蹈、音乐欣赏等。专业兴趣性的课程,开设如时装摄影、服装表演与策划、中外品牌服饰鉴赏、图案设计等拓展性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对行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兴趣性的拓展。
4.重视融通性素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中国古代传统的许多技艺教育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总结继承,典型的师徒制,师傅带着徒弟在身边,边教边做,言传身教,“做人”与“做事”是同时进行的。现代的大学教育当然有更多的学科分类,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所以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难以配合,各唱各的调,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教书的不管育人的事,教书育人本是一统一的过程。职业教育要想有个大的突破,必须将实践性教学作为重点来突破。
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其融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采用必修+选修的形式,规定必须修满28学分(总学分为146学分),其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是必修的,有23学分,实训类、活动类是选修课程,有5学分。每门课程都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操作标准和考核标准,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指派了专任或者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或者带队指导。选修课程尽量满足学生人需求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甚至可以特事持办,如获得省级或者国家级技能大赛、设计大赛的大奖,可以将参加比赛时期内的专业和文化课程免考并获优秀等级;学生在各类文化艺术体育类的各类活动、社团类活动中的获奖也可以申请免修相应的选修课程。
5.建立素质评价新体系。与本课程体系相对应的职业素质教育,建立新的素质评价体系,包括知识、能力和技能,包括参与的各项实习、实训和活动等都应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进行固定下来。建立学生素质评价的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来进行素质评价,形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每门课程形成素质评价量表,建立学生成长、成才的档案,学生高职三年形成素质总体量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学生不足提出成长成才的建议,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给予必要的建议。
以《美甲设计》这门课程为例,教师在结课时,不只打分数就完事了,而是以量表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人员由班干部、小组成员加上教师组成,以等级的形式打出来。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等,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列举重要的方面,打出等级来。一年累计下来,会有一个数据分析,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可以针对性的开展思想工作和专业辅导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是职业教育的宗旨,也是我们真正必须思考的问题。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统筹配合,推行全方位育人,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念各的经;并且要建立相应的素质评价体系,指导学生的进步,督促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德渝.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0-42.
[2]刘明星.基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2).
[3]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4]丁德渝.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0-42.
注 释
①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