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分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真正的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在一个绝对的高度上,对企业进行高瞻远瞩的控制,才能做出与时俱进的决策。
(二)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通过对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是否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是否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在监控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和改善,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企业建立健全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服务。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防范信息系统风险中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的存在,很多是由于管理不善或控制不严造成的。一方面,缺乏一套统一的安全策略体系来指导安全管理工作,无法建立系统内部明确、全面的安全规范要求。从现有管理制度规范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可操作性差,条理不清、重叠或遗漏等;另一方面,现有安全管理制度的管理对象基本是网络系统管理员等技术部人员,管理对象没有全面涵盖所有信息系统技术相关人员,包括所有网络系统上的内部终端人员和外部人员。
(二)内部审计在信息系统风险防范中的角色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而逐渐转向事前和事中审计,主动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即承担着评价硬件和应用信息系统安全的任务,如果又同时有参与了系统的开发和实施过程,那么内部审计人员就却乏独立性。反之,如果处于对丧失独立性的担心,内部审计人员有可能会拒绝参与系统和软件的开发,那么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又无法得到控制。
(三)内审部门技术力量薄弱造成对信息系统审计形成风险
审计稽核部门的技术力量薄弱,不熟悉业务系统的流程和功能,对信息系统缺乏必要的认证能力和标准。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审计稽核的手段和方法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不适应信息系统管理的要求,大部分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二是审计稽核部门对计算机账务系统实施审计的依据仅依赖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打印资料或事后资料,计算机账务的真实性审计很难得到保证。
三、加强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对策
(一)构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组织及规范体系
加强信息系统的自我风险评估体系,让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自身的职责范围之内正确识别和评估潜在操作风险,主要包括内控制度的查漏补缺、工作流程的整理和规范、应急预案完善和演练等。同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规范操作程序。一是加强密码管理,明确规定操作人员的权限,操作员必须在规定的权限内办理业务,用户口令及密码必须专人专用,严禁公开口令及密码;二是要建立健全操作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对网络操作人员要明确目标任务,规范操作程序,严格落实奖惩制度。三是要严格岗位设置,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严禁系统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和前台操作人员混岗、代岗或一人多岗。四是要加强系统内部的稽核监督检查。稽核监督应贯穿于网络操作的全过程,重点是加强对系统设计开发、内控管理制度落实、操作运行等方面的(二)关注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审计
首先,审计人员应运用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识别系统的完整性,该过程包括检查、测试、评估系统的内制,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审计人员应评价系统存在的风险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成为审计的核心工作和基本内容,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根据审计的标准和准则,评价控制环境的和IT基础设施的安全,确保系统满足组织的业务需要,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非授权使用、泄露、修改、损坏或丢失;最后,还应鉴别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必须理解并熟悉操作环境,了解系统技术的复杂性及其对决策的影响;对来自内部的安全隐患,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系统诊断、检验、测试,评价其有效性及效率,以支持组织业务目标的实现
(三)改善内审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培养信息系统审计师
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信息系统审计师也称lS审计师或IT审计师,是指那些既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维护、管理和安全等),又熟悉经济管理的内部审计人才。
(四)聘请专家进行协助
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虽然有助于信息系统的风险防御,但现实中必须承认,在企业中同时具备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专业知识的人才非常短缺。再出色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面临一些系统内的专业问题却无法解决,因此有必要聘请外部专家。可以通过专家的协助测试运用其专业技能测试系统安全,进一步防范和解决信息系统风险的存在。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系统风险防范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而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已在企业中广泛使用,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如何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信息系统化的运用,原来的手工控制则变为手工与电脑控制相结合或全部由电脑自动进行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与技术管理相对薄弱和稽核监督的长期空白已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信息系统风险控制能力差的现状,迫切需要我们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控。
通信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控制活动分为两部分:信息化管理层面、业务层面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
信息化管理层面、业务层面控制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但其形式和控制手段相对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嵌入于公司信息系统之中,对业务的控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信息系统控制是公司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对象是公司信息系统,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系统控制还必须考虑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控制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层面、业务层面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对控制活动有着不同要求,内部控制必须根据公司业务流程的情况和具体的控制点进行设置,因此,控制活动受到公司信息化的直接影响。
二、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内部审计采取的应对措施
随着国内四大通信运营公司在海内外上市,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经营业务、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公司管理的难度、跨度、层次比以前更加复杂,面临的风险更多,管理层更关注公司政策、制度在集团所属单位的贯彻执行情况,关注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关注信息是否失真,关注权力是否失衡,控制是否缺失等。
(一)审计观念的转变
观念问题就是认识问题,通信企业必须积极转换审计观念,将审计目标不仅仅局限在查错纠弊,而应全面树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观念,理解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一个在信息化环境下,完善、良好的控制系统,应该能够防止、发现或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审计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促进被审计者建立、健全这种机制,而不应该是代替被审计者去履行他们的“管理责任”。
1.内部审计应积极参与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项目
内审人员应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在审计中可以保持客观态度,有助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2.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实施,对内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通信企业应以上市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为契机,以效益为中心,以内控体系为载体,以外部审计为驱动力,通过各种培训,使全体审计人员对企业信息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明确信息化环境稳定后内审工作的新方向
内审的职能应从查错防弊逐步向为强化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方向转变。通信企业审计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应向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型,应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风险的分析,协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二)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应统一审计项目计划,统一调配审计资源,统一审计办法。主要审计工作方法可归纳如下:
1.计划阶段
(1)深入了解、分析业务流程,寻找内控薄弱环节,确定审计重点;
(2)分析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
(3)确定审计重点;
(4)进行穿行测试,评估信息化系统控制的实现情况,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审计重点;
(5)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中相关查询功能,搜集所需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6)导出所需的业务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7)编制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进行合理人员分工。
2.实施阶段
(1)追溯原始数据的来源,抽样核对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2)分析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以及前后期是否一贯执行;
(3)对集成部分数据形成的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异常,并抽查验证;对非集成数据从系统中导出相关凭证,抽样查阅原始凭证;
(4)利用信息化环境提供审计线索的功能,查阅相关修改记录并进行追查;
(5)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为了便于以后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内审工作,将审计过程所涉及到的审计发现以“实事描述”“信息背景”“风险影响”“审计建议”为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形成相应的工作底稿,以待备查,为撰写审计报告打下基础。
3.报告阶段
(1)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
(2)根据相关业务统计数据、审计结果,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编写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
(三)消除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职能的削弱。有人认为,实施信息化内部审计部门没事干了,原先很多审计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流程的整合,内审工作职能就相应削弱。
误区二,按照传统审计思路开展审计工作。有人认为:信息化环境下,只需将所需数据从信息化环境下系统中导出,然后按传统的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核对,不加分析,不加判断,继续按照旧环境下容易出现的错误及舞弊为起点进行审计,其结果可能是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成效。因为许多核对工作信息化环境下系统已经能自动完成,或者说通过添加一些程序能较快地完成,能大量地减少核对工作。
在新的环境下对通信企业内审人员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研究工作,将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进行转移。从现实意义上讲,信息化环境下内审活动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控制系统,审计的职能从查错防弊逐步向如何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分析与控制等方向转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观念和做法还不是很成熟,同时,随着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逐步完善,内审工作的重点和方法也需逐步调整,这就要求通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切实提高审计能力;为适应信息化时代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更应该改变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思路和方法,跟踪信息环境下内审工作的新方向,使通信企业内审工作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和审计理论的发展,信息化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讨论了信息化对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并分析了内部审计应采取的对策;旨在引起通信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影响和内部审计对策的重视,尽快加强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
【关键词】通信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影响审计对策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通信企业由于传统业务收入下滑,也正在积极探索业务转形,而信息化的发展是公司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信息化提高了公司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改变了数据和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同时也造成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环节随之发生变化,使传统的控制手段逐渐失去意义;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必须以信息系统的运转为基础,而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会导致管理风险日益增长,与之对应的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成为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2003,(11).
【关键词】 公共问责机制; 机会主义; 同体问责; 异体问责; 政府内部审计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我国中央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主要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要求;较少政府部门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数量少;多数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以财务合规性审计为主(刘力云,2007,200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内部审计:有明确的法律要求;多数政府部门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较多的人员;较强的独立性;绩效审计与财务合规性审计并重(齐献忠,2006;范文萍,2010)。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呢?我们又如何改变这种差异呢?本文从公共问责的视角来探究政府内部审计的生态环境。首先提出一个公共问责与政府内部审计关系的理论框架;然后以这个框架为基础,分析中美两国中央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公共问责决定政府内部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一)公共责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公共责任是指政府及管理当局作为人接受公共资源的所有者——社会公众的委托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并负有不断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和效果的责任。它是一种在政府与公众间的动态社会经济关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主要包括公共财务责任、公共管理责任和公共社会责任三种不同形态。公共财务责任是人在财务方面对委托人所承担的责任,公共人的财政收支要合法,保证公共资源使用的安全、完整,并按照公认政府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公共财务责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财务责任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数据指标等进行计量、确认和报告,对于非财务信息涉及较少;第二,财务责任关注的是各项支出是否合法、合规。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及政府管理职能的变革与扩大,仅强调公共财务责任已不能满足公众对人管理行为了解与监督的要求,社会公众注意到政府的管理效能对公共资源消耗及对公众服务质量的影响,要求政府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加关注政府绩效及其责任的执行情况,这就是公共管理责任(也称为公共绩效责任)。公共社会责任是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公众希望生活在稳定安宁、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中,并能更加公平合理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作为公共人的政府行政及管理机构必须承担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及促进公平正义等社会责任(马睿,2009;钟晓敏、高琳,2010)。然而,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人有可能背离委托人的利益或不忠实委托人意图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于是随之而产生的委托成本就困扰着委托关系的良好运行(Williamson,1981;Fama&
Jensen,1983;Jensen,1993;Hart,1995;Shleifer&Vishny,1997)。同时,公共选择理论发现,在选择公共物品时,每个个体都是按照经济人假设的理性进行利弊分析,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公共物品支出方案。一般来说,并不存在一种超越特殊群体利益之上的公共利益。因此,政府也会失效(布坎南,1988;刘燕,2010;黄汝娟,2010)。
(二)公共问责机制
委托人应对人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建立公共问责机制。问责机制是责任履行的追究机制,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人的责任目标;二是获取人责任目标运行情况的信息;三是评价人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根据责任目标实现程度给予奖励或处罚(王光远,2002;宋涛,2005;马睿,2009;马骏,2010)。问责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前提条件来发挥作用的。首先,问责机制通过责任目标清晰地表达了委托人的期望,为评价人的业绩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也为人的努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与委托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其次,问责机制通过人报告其责任目标履行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最后,问责机制根据人的业绩进行奖励或处罚,可以减少人的激励不相容程度。虽然问责机制是对应机会主义的手段,如果委托人本身对自己的利益不关心,对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介意,则问责机制也就不一定需要或者不一定会真正发挥作用。我们不能指望人自己来执行问责机制,这是委托人的责任。现实生活中,一些机会主义很严重的领域长期不能得到抑制,主要原因是委托人不作为或没有作为能力。
论文摘要: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是适应现代企业目标的要求而产生的,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它很好的将内部审计与价值增值联系起来。目前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还未普遍的运用,企业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此对我国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作了分析,并阐述了提高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水平的策略。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概述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对传统内部审计理念的深化与扩展,是以改善企业运营,实现价值增值为目的,利用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组织内外部资源为被审计对象提供认证与咨询服务,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实现与企业目标的一致。企业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企业价值受内部与外部风险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内部审计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完善公司治理,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增值型内部审计更是将内部审计与公司价值增值联系到了一起,强调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提出增加价值的审计建议,帮助企业减少损失风险,从而促进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优点使其在西方国家中广泛运用,而在我国,虽然对其认识有所提高,并且很多大企业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但鉴于我国国情及经济环境,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基础薄弱
首先,从制度层面来看,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制定独立的内部审计法规,对于内部审计的法规制度大都包含在《审计法》等法律中,实施细则较少,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能、服务领域等方面还没有上升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层次。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也不完善,没有把其纳入公司治理的制度层面加以重视。其次,技术支持方面,我国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审计的应用并不多,仍以手工审计为主,既缺少效率,也浪费成本,很难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要求。在审计方法的运用上,多采用账项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方法运用较少,不能及时发现企业内控中的风险。
(二)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
机构设置方面,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审机构不能实现完全的独立,而且企业多是为迎合证监会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而实施内审管理制度,影响其权威性;在内审机构的隶属层次上,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成员设置等问题,内审机构的隶属问题仍难以解决。人员配备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也不合理,综合知识水平比较低。有些企业内审机构人员是由会计部门转到内审机构,或由会计人员兼任,导致内审人员素质低下的同时,也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其他方的利益牵制。
(三)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效果差
首先,实施思路不明确。企业领导层对于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价值增值仍然很模糊,因而思路难以把握,导致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很好的运作。其次,很多企业名义上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实际内部审计仍集中于财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深层问题涉及尚浅。第三,内部审计大多还是事中及事后的查缺补漏,事前预测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四)增值型内部审计控制与考核不力
第一,缺少完善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大部分企业仅重视内部审计计划的实行,忽视实施质量,控制标准不合理甚至没有,从而无法保障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效率。第二,虽然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要求企业安排后续审计工作,但实际中企业并未落实,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对企业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第三,内部审计部门业绩考核体系不规范。考核业绩可以为内部审计实施的成果提供证据,目前很多企业对内审部门业绩的考核标准设置的不科学、不规范,打击了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增值型审计的积极性。 三、促进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建设,支持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
第一,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一方面,从企业外部来说,首先要尽快制定独立的、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内部审计法规,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并从制度层面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纳入到法律规定,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等制度结合,有关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的细则。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来说,也要强化增值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在原有内部审计制度基础上融入增值理念,重视制度的结合与创新。
第二,企业要从组织体系入手,健全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良好的组织体系是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而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则是良好组织体系的关键。国内外审计实践证明,企业最理想的内部审计组织形式是在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下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从而提高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的同时,也可以与高层直接接触,实现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因而提倡企业采取。
第三,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专业素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效实现的保障。一是要从审计人员的聘任上严把关,提高对聘用人员学历更重要的是综合知识及能力的要求,不断优化人员的素质结构;二是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审计人员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的驾驭能力。三是要注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防微杜渐,减少内部审计受利益牵制而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四,加强技术及方法支撑,促进审计信息化。增值型内部审计要求企业更深入的实施审计,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操作平台,重视内部审计数据库建设,并适时更新电子档案,更好的为企业预测与分析提供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审计信息技术及系统,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创新。
(二)加强实施管理,积极发挥增值职能
一是,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增值型审计理念,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目的,促进内部审计从单一的监督、评价职能向咨询与服务等多种增值职能的转变。二是,企业要明确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的途径,结合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状况的、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与审计部门协作建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良好框架。三是,深化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促进增值职能的发挥。企业日益多变的外部环境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在企业实现目标价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适应这种要求,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对财务、经营业绩的审计,而应该扩展到公司治理层面,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甚至企业战略中来。要强化对企业治理各个层面的审计,发现不足并加以更正,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最后,注重内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建设。内审部门要经常与被审计部门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积极采纳其他部门的意见;与被审计部门及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提出改进措施。
(三)加大控制与监督,努力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要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首先,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企业要加强制度约束,明确具体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及一般审计人员的责任,奖励先进,严格追究过失。要积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予以评价,以保证控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特别是要重视检查内部审计项目创造的价值,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及时对质量控制的效果进行反馈,更新质量控制系统信息,提高控制效率。
其次,后续审计要做到位。通过后续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真正采取了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效果进行评价,分析落实纠正措施的成本与效益。同时,后续审计还要关注未纠正的问题,弄清原因,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再次,规范内部审计考核机制。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对内部审计过程的考察,也是对增值结果的评价,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内部审计过程的考核可以参照质量控制过程,对与增值效果的考核要全面,分别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领域实现的内部审计增值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考核方法上,充分利用平衡计分卡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审计中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根据其提供的内部和外部的评价,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来全面、客观的反映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沈翠玲.基于EVA视角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年第7期
论文摘要: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务物资管理、队伍建设、内部审计等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引言
财务管理是单位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因此,在搞好会计核算的同时,必须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使单位的财务工作进入一个定性的运行的状态。
2 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保证资产完整性、保证财务活动合法性、保证业务目标实现的主要措施。健全内部会计制度包括建立严密有效的内部会计制度,健全的会计核算规程,合理的会计帐簿组织,凭证组织,及时的财务报告制度,定期的财务盘点制度,必要的预算控制制度和重大投资决策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的执行包括:①授权批准控制,即每次经济业务都必须经过授权。②职责分工控制,即实行职责分工,以防止或减少有意无意的错误或舞弊行为发生。③会计记录控制,建立表格的凭证制度。凡经济活动所涉及的事项必须要有合格的凭证,规范标准的会计记录,严格的定额核对。
3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监督管理
坚持依法理财,就是使财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实现财务收支活动的规范化,做到“取之有据,用之有道”。气象部门的财务管理要从以下4个方面抓好工作:第1,要从自身抓起,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各级气象部门要制定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增强预算分配的透明度,建立内部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第2,要建立健全气象部门财务规章制度,凡有预算资金运行的地方,就要有相应的制度去规范、去约束。制度要跟支出走。第3,要切实加强对分管预算单位的财务监督检查工作,除州局内部审计直接监督检查外,还要充分发挥县局兼职经检员的作用,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重要监督相结合。第4,要加强对各县局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培训,提高各单位有关领导和财务人员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和业务素质。
4 加强财务物资的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实质上是国有资本金的管理,国有资本金换一种说法是国有产权,包括产权的界定确认、计量、产权纠纷的调处,产权转让、交易、资产评估,资产统计及重大的资产处置的监督管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国有资本金的保值增值。由此可见,国有资产不是一种具体存在形态的经济资源,而是能够(或者期望能够)带来最大增值价值。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价值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一般情况下全部国家投入的,就是该资产构成是单一的,所有资产即是国有资产。把财产物资管理和货币资金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财产物资的管理工作,对保证气象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用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拨款的资金建设,购置和调入的各科财产设备,仪器器材等数量总值即在不断增加。所以,我们要结合黔南州气象局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做到会计凭证建立帐卡,实行数量、单价、金额3核算,原则上1年清算1次,实现了从以物资量度为主到以货币量度为主的转变。运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分析的各种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专业设备、仪器等的物资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帐、总帐,定期检查,做到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帐卡相符,做到认真清查、认真制单记帐、认真管理、认真交接、认真报送报表等5个认真。
5 大力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气象部门财务管理与改革工作做得如何,人员素质是关键。在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财务干部队伍建设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力,认真学习《会计法》及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次,要加强作风建设。一支队伍的作风如何,关系到这支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所以要形成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再次,要加强业务建设,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尤其是要结合工作需要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加强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逐步建立计算机管理的网络系统,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