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情况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旅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2重体验式,轻讲解式从某种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中国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叶芝;诗歌;概述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11-01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艾略特评价叶芝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敢说,他也是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诗人。”
国内研究叶芝诗歌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尔兰主题 作为英裔爱尔兰人,叶芝对英国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他返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寻找灵感,创作转向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题材。这方面的论文有:涂年根的硕士论文《梦想仙境的人――爱尔兰民间故事对叶芝诗歌的影响》、董红缨的硕士论文《叶芝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张莉,马佳佳《矛盾的爱尔兰歌者――叶芝的民族主义思想分析》、何林《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等;二、面具理论 对叶芝而言,面具既是伪装和防护,同时也是自我克制和超越;它不仅展现了叶芝积极的生活态度,还反映了叶芝式的民族主义立场。这方面的论文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张文会的硕士论文《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On Feminine Masks in W.B.Yeats’s Poetry》、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毅的硕士论文《叶芝的三副面具》、李静《叶芝的“面具说”》等;三、神秘主义与东方因素 傅浩《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杜平《超越自我的二元对立――评叶芝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接受与误读》、柳青《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董洋《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等;四、象征主义 傅浩《叶芝的象征主义》、陈遐《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叶芝着西方现代主义大学》、杨晨音《从摹仿到构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转向》、李超《象征:介入还是逃逸――叶芝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初探》等;五、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 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陈伟娜《叶芝性别意识研究》、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王林英《父权制的囚徒――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李婷《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蕴含的追求母题》等;六、对《当你老了》的解读 龙琳《真爱不会老去――叶芝赏析》、李小均《诗人不幸诗名幸――叶芝名诗中的张力美》、张烨《恒爱之境――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和他的诗》等;七、对《因尼斯弗里岛The Lake Isle of lnnisfree(1888)》的解读 傅浩《身在尘嚣 心向净土――叶芝赏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诗琼《迷失・遐忆――对叶芝诗的历史主义误读》;八、拜占庭 李潮《――叶芝精神归宿的象征之路》、郭月霞《叶芝赏析》、刘治良《生命之春在艺术 艺术之美在永恒――叶芝与济慈主题之比较》、方杰《叶芝“拜占庭”诗中的再生母题》;九、悲剧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惠锋《黑暗中的狂欢―一叶芝所创悲剧世界之研究》、张浩《艺术的异质空间与快乐的悲剧精神――评叶芝的》等等;十、生态观 甘文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张明兰《叶芝诗歌生态观解读》等等;十、意象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静《在韵律和舞姿之间――叶芝的抒情诗与舞蹈意象探幽》、华南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甘文婷《W.B.叶芝爱情诗歌意象研究》。
叶芝不仅在文学备受瞩目,在其他领域亦被人推崇;比如一些歌曲或直接以他的诗歌为歌词,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妻子、意大利歌手卡拉・布鲁尼・萨科齐的专辑《No Promises》中有一首《Before This World Was Made》,这首歌中的歌词就是叶芝的组诗《一个年轻又年老的女人》中的第二首《创世之前》。我国流行音乐组合水木年华那首经典歌曲《一生有你》就来源于叶芝的《当你老了》 。来自爱尔兰的摇滚乐队The Cranberries (卡百利乐队)是带领爱尔兰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专辑《No Need To Argue》中有一首Yeat's Grave。叶芝逝世后葬在斯莱戈的Drumcliff墓园。由韩国第一化妆品集团AmorePacific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潜心研制的自然主义化妆品Innisfree悦诗风吟,由来于叶芝名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心灵小岛的品牌名称。
参考文献:
[1]傅浩著.叶芝[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2]百度百科:卡拉・布鲁尼.
[3]百度百科:水木年华.
关键词: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素质教育;功能分析;完善策略
音乐教育一直被大学教育所忽视,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的推行而有所起色,其从表面上看,与帮助学生就业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教学的实际影响力来看,对于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展更加全面,还可以兼顾学生的心理与个人审美。
一、大学生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功能分析
大学生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其人文素养,而且有助于提升审美水平,疏导学生心理以及优化德育工作,提升学生情操。
(一)增加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成绩、知识掌握情况代表着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专业程度,而人文素养则代表着学生的精神文明、个人涵养等。大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一直存在缺失,而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则可以对这一缺陷进行弥补,通过增加课上的人文关怀,带领学生深挖音乐之中的情感内涵等,让学生可以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人文教育,最终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
(二)提升审美水平,疏导学生心理
大学生在思想方面不够成熟,但是在行为上却大胆前卫,因此很容易被社会上不良因素所影响,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是非判断能力,能够时刻保持正确理性的思考。音乐本身是就一门高雅艺术,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的审美会有所提上,对真、善、美的感知也会更加的敏感,可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寻到美好、质朴的东西,而避免学生被一些缺乏艺术底蕴、没有审美价值的文化所影响。并且,音乐能够进行情感上的宣泄,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心中的负面情绪也能有所减少,具有疏导学生心理的功能。
(三)优化德育工作,提升学生情操
拥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是教师对于学生美好的期望,因此大学的德育工作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从实践角度来看,随着素质教育的出现,音乐欣赏教育也可以对德育工作进行促进,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音乐家的高尚情怀进行学习。并且经常进行高雅音乐的欣赏,学生的情绪会一直保持在愉悦的状态,用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二、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完善策略
(一)确定教育方向,提升教学水平
素质教育是一个大的前提,在素质教育这一前提下各学科都会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因此对于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也不例外,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水平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弊端。鉴于此,大学音乐教师应该加大对素质教育的了解,明确音乐赏析教育的发展方向,将培养学生素质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自身的音乐鉴赏水平进行提升,进而促进大学音乐赏析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合理利用资源,提升利用效率
现代大学可以用于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并且很多学校因为教育资金有限很难为音乐欣赏课提供完善的教学条件。鉴于此,音乐教师应该发扬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对学校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掌握,并结合欣赏内容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可以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下载音乐欣赏资料以及搜集一些与欣赏作品相关的信息;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音乐的播放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音乐进行欣赏等等。
(三)迎合教学需要,完善教材内容
当前很多大学都没有专门的音乐欣赏教材,音乐欣赏往往与音乐授课结合到一起。而部分院校虽然有音乐欣赏教材,但是教材内容在丰富性以及先进性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足。所以,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对音乐教材进行重新的编订,针对大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设置音乐欣赏板块,选取一些代表性强,个性突出的音乐作为音乐赏析的对象,并且适当的加入一些现代的音乐元素,让音乐欣赏可以与时俱进,不再停留在歌剧、民歌的范畴。
(四)加强教师培养,打造教师队伍
音乐欣赏在之前的大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的比重并不大,因此很多大学音乐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音乐欣赏的教学,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作为支撑。鉴于此,大学院校若想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对素质教育进行落实,那么就要在教师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首先,要组织大学音乐教师接受音乐欣赏方面的教育,弥补教师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其次,要让教师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避免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出现失误;最后,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同进步,在欣赏一个音乐作品时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和讨论,听取学生的意见,进而对音乐欣赏产生新的认识。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关注,可以更好的达到音乐赏析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有着共通性,强化音乐欣赏教育就是对素质教育的实现和深化,能够让大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这不仅有益于大学生增加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同时还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用一个更加阳光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工作之中,对其今后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学音乐教师应该注重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并且充分的将二者的功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又丹.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及其素质教育功能研究[J].北方音乐,2011(01).
[2]李英玉.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论文摘要: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课程所要求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必须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的扎实开展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帮助。
作业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效果的检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是学生能力的反馈,作业评价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反思过程。作业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巩固当堂课所讲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感,并了解自己尚需改进之处,促进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作业布置要求:
1.立足各学科育人特点,根据学科特色布置作业。
2.作业布置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学生能力提升。
3.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布置作业。
4.不要超前或过量布置作业。
5.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课堂内完成。
6.课堂中为学生预留适当完成作业的时间。
作业批改要求:
1.纸质作业要留下批改痕迹,比如评语、勾画、等级、分数、批改日期等。
2.其他形式作业批改要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作业情况登记表》中进行体现,记录分值、等级或评语。
3.随堂批改与课后批改相结合。
4.评价方式可以有:等级、评语、有趣的符号或形象进行点评
5.可以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做必要的专业性、启发性、针对性、客观性的点评和引导。
作业量:
一课一布置,一作一批改?
按周次、按学期总量?
作业形式:
纸质作业:绘画作品、学科理论知识、课堂笔记、小论文、文字赏析
非纸质作业:
美术学科:期末美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