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专业技术职称缺乏机制保障
受传统的观念、政策和其他因素制约,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太过于模式化,职称与工资与各种福利挂钩,都实行终身制,能上不能下,且这些人所谓的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并不能划等号,造成了职称的贬值;同时,由于对医生专业技术缺乏科学的考核手段和标杆,使考核太过于注重形式,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人才人浮于事。
1.2医院盲目的追捧外院医生
在一些医院,放着自己的高素质人才不用,而是热衷于追捧其他医院的“骨干”,即使是一些小手术也过分信任其他医生,却视本院人才而不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厚此薄彼,既不重视本院后备人才的培养,更不重视设备的更新,使得发展趋势呈现恶性循环。
2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途径
十报告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要合理选拔人才,任用好人才,党和国家的事业才有智力支撑。针对上述不足,医院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全面建立科学、严格、规范的人力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2.1实现管理队伍职业化
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当前,我国的卫生改革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层次的提高,客观上向医院的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医院的管理层应该职业化,各级党委政府应严格坚持政企分开,不能插手医院业务和专业干部的任用,不切实际地调配一些根本不同业务的人去担任重要管理层,要注重把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并重的人安排到管理岗位。众所周知,综合能力体系的完整构建非经长时间的管理实践和有效学习难以完成。长期把医院管理实践当作副业来对待,形成医院领导任职体系的兼职形式,必然导致医院在经营运行过程中追求短期效益,这将极大损耗原已匮缺的卫生资源,严重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不仅是国外先进经验的总结和应用,也是我国新形势下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制度创新,将人力作为医院这台“复杂机器”中的“零件”进行管理,追求“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作正确的事”,并将人力投入作为医院的成本进行控制,以“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为重点,结合环境变化因素,设计并调整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并根据岗位工作分析,设定工作标准、工作能力要求、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实施员工更新、招聘和选拔。
2.2坚持择优考核机制化
坚持把选优、择优作为医院人才建设的关键,加快推进人才聘用制度建设,着眼于优质元素的引进,重点克服选人视野不宽,知人不全,走群众路线不够的状况。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比较,择优而取,广泛吸纳各方面人才,切实改变医院管理落后于管理科学发展的局面,切实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的管理运行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给医院带来生机和活力。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将给决策者起到直接导向的作用,公正科学的考核机制是筛选、调控机制的基础,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既要看有无让群众高兴的政绩,又要看是否干实事,还要看是否廉洁。要健全定期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推行立体型考核办法。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潜能;对于相关科室重点人才,要在职务晋升、学术活动方面给予支持,在生活条件、经济待遇和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树立推广先进人才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关心人才的政治生活,在政治待遇和提拔重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优秀人才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建立竞争择优机制。破除选人用人“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束缚,在人才使用上公开竞争、择优任用;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科学分类、依法监督;建立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努力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晋升靠才干的用人导向。要从现有员工中提拔,可以节约招聘的成本,缩短招聘时间,更重要的是可提高内部员工的士气,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方法。内部提升的员工,熟悉医院内部的运作和情况,较易应付新的工作,缩短新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工作效率。从外部选聘可扩大选任范围,找到更适合的人选,有利于医院的创新和发展,因新加入的员工带来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新气息。
2.3注重情感留才人本化
出台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吸引急需的高层次专技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要坚持做到招才和引智两手抓,切实制定引才政策,建立“人才特区”,对优秀人才在薪酬、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向优秀人才倾斜,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从而使医院成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高地。利用联动共建挖掘现有人才优势资源。要坚持特殊人才引进、院校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专业人才交流会、网上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多渠道大力的引进人才,在待遇上给予同等住房公积金、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同等探亲休假政策、同等社会保险、同等职称评聘、同等进修培训等同工同酬政策。建立特殊人才培养政策,可在住房补贴、提供新建学科平台、聘任科室主任、每年享受2次探亲、协调解决配偶工作上下功夫,通过聘用、兼职、技术入股、学术交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各类紧缺人才,以“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为重点,采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资源共享基地等方式,形成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为医院解决技术难题,不断壮大医院人才队伍实力。依托现有人才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化人才信息网络和人才数据库,尽快实现与国内大型医学人才信息库联网。
2.4强化素质提升培训化
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学习型医院,对员工进行终身的持续性培训,提高每个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岗前培训、专业训练、轮科培训和管理训练等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员工认可医院的目标与核心价值观、对医院的忠诚度和专业知识,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训练操作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士气、减少监督,使员工能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保持医院工作的稳定性,降低运行的风险。采取委托代培、对口培训、短期轮训等形式开展岗位培训等活动,通过新入员工岗前教育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派进修培训、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创新型中青年卫生人才培养、聘请疆内外知名专家培养院内人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承担政府指令性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要发挥离退休人才“传帮带”作用,应对不同专业的离退休人才进行梳理、分类,为离退休人才和医院牵线搭桥,建立人才结对帮扶制度,既为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人员提供用武之地,又可以缓解医院人才缺乏的矛盾。依托名师、名医、名人等优势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创造条件让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医院每年选送到内地进修学习。鼓励科主任参加全国各类专业学术交流会议,名额与次数不限制。
2.5人才管理特色化
关 键 词:艺术设计 复合型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人类的科技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倍,现在每3—5年增加一倍。各种学科门类,出现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艺术设计专业就是学科门类高度综合的产物。学科的最大特点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相融合。因此,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有两种生存模式,一种是生存在建筑设计的工科院校,另外一种是依附在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然而,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各个院校纷纷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其中有诸如南京财经大学在内的多所文科院校。当各高等院校开办的专业门类大致相同时,要想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就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抓住自身特点,形成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创造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信息时代”的21世纪又可以称为“设计时代”。艺术设计成为当今世界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纽带。然而,普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中转型而来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转型期的种种迷惑和困难。众多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一样,还处在新开办期的模仿和摸索阶段。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社会不满意,认为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教育者自己不满意,症结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尽快为社会提供必需的现代设计人才,以适应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高起点、批量化的需求。
现代设计的实践,需要艺术设计教育构筑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或培养模式回应社会的需求。设计教育的重点要从过去单一的技法和造型训练向掌握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从只关注美感和设计语义的形态研究转向对生活形态、产品策划和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文科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其学校金融和管理等文科众多学科专业的背景和优势,设计战略和设计管理教育既然已经成为设计教育体系新的发展趋势,而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一专综合”型的设计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那么,文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既对艺术设计专业精通或熟练,又对相关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地综合各方面资料来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即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对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能全面掌握、运用自如,对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也能了解和掌握,融会贯通,并能有效地综合各方面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即“一专综合”型人才。“一专”就是对自己的主要业务方向做到精通或熟练,“综合”就是要对相关专业做到了解和掌握,并能够有效地综合各方面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目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全面的素质和科学创新精神,即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题实践的一专多能型的高效率人才。
一、 文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的特点,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即:终身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知识整体化、国际化观念。
1.终身教育观念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产物,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要求从业者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美学修养的培养,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基本艺术设计方面工具性知识的传授,例如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方法;注重培养继续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注重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的传授。
2.素质教育观念
“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他人相处,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教育应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当今高等教育中过弱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提出的一种观点。素质是个体获取知识的内在力量和能力,因此,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方面,突破专业面过窄的状况,进行学科复合,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观。 转贴于
3.创新教育观念
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实现从传授知识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转变。首先,要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知识,所谓有效是指这些知识能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奠定基础,因此,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科知识的选择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活动中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等的原动力。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各门课程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都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培养不同的有个性的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4.知识整体化、国际化观念
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交叉,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知识构架上要体现整体化、国际化的特点,认真制订培养方案,确定具体的知识结构框架,正确吸收和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真正做到各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简单的叠加,以拓宽专业面,增加适应性。
二、 文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二是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三是教学与管理方式。按照科学的教育观念,构筑合理的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框架可参见下图。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艺术院校、理工科院校、综合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有所不同。根植于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要从学校的全局出发,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寻找不同于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环节是专业学科的复合,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依托,寻找和其他专业学科的契合点,对相契合的专业做认真的剖析,然后融入到培养模式中,形成学科复合后的综合课程。例如,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通过与管理学科的复合,构建设计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理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和计算机学科课程复合。进行学科复合后产生的结果可以多种多样(如下图中标有“”的位置),因此,在培养模式中会有不同的体现。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对四年制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的重组与整合,即把培养某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多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新的、复合的整体,而不是把各个学科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学科知识的大拼盘。高等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淡化专业界限,形成互相联系的学科群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具体到文科院校的人才复合培养模式来说,要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其他学科的课程,课程要和艺术设计专业有一定的关联性,课程的知识内容应该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所具备的,并符合社会需求的;此外,复合的学科课程,要冠以“设计”,即在授课内容上要进行整合,在课程中以“设计”为主线,把复合的学科内容扩展到“设计”领域,进行“设计”的专项研究和研讨。
以文科院校的设计与管理学科的复合为例,对于艺术设计学校的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拟定设计策略之能力,决定设计政策之能力,撰写设计专案规范之能力,监督与控制设计专案进度之能力,界定、分析设计问题,评估设计资讯及评价研究方法之能力, 选择设计师之能力等。为艺术设计学生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企划、设计控制与设计执行管理等管理设计的能力。
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包括三方面结构的培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在知识结构上,要体现文科院校的特点,除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应借助学校优势,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养;在能力结构上,要在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在素质结构上,要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着重培养。
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了完善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是具备了宽广胸襟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是具备了融合与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面对新的需求和变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成熟完善的理论指导,艺术设计的复合型人材培养也需要努力探索前行的方向,在实践中寻找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恩明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关键词: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 考试模式 改革思路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革、校本教材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初步形成了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作为教育评价的基础与重要管理工具的考试,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模式,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和评价,使高职教育考试改革远远滞后于教学改革。园艺技术专业作为农业类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季节性强、操作量大的特殊性,现行考试模式严重影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艺技术专业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
(一)考试形式单一,技能考核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园艺专业大部分学科考试主要采取终结式考核,即在学期末组织闭卷笔试,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这种考试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差异来进行。虽然目前园艺专业的部分学科已经开始探索技能考核,但由于季节条件的限制,很多技能考核项目难以在期末进行,即使部分考核项目能够完成,也会在土地使用、考试材料利用、人力、物力等方面造成很大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园艺专业高职院校的技能考核项目大大减少,或者在室内完成,难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收获,达不到技能考核的评价效果。
(二)考试方法片面,重结果、轻过程。
在目前学科结业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占学生总成绩的60%―80%,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过程考试,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部分学生平时得过且过,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作弊。可见这种考试方法导致学生成绩不能体现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目前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大,善于记忆和努力记忆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这样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显然,这种考核方式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真实能力。
(四)评价主体单一、效果不佳。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对于标准化的命题考试,客观题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技能操作、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的考试,由于考试都是在校内进行的,教师存在大量的“感情分”,或对“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只在及格分以上拉开档次,缺少严格的评分标准,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考试应该有企业的介入来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五)缺乏考试反馈机制。
由于考试是期末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与学生及时进行反馈与交流,不利于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也就难以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效能,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树立能力本位考试观。
考试观念的更新是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前提,将过去“以知识为本”的传统高等教育考试观念,转变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试理念;由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变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即转移考核重点,不去简单地考核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考核学生“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重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使考试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步,充分发挥考试效能,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二)调整考试时间,注重过程考核。
高职教育的传统考试模式为期末的终结性考核,这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而且园艺专业随着季节的转换,其主要工作任务会有很大不同,农时错过,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具体工作条件将无法再现,因此对于园艺专业结合农时调整考试时间是完善技能考核内容、体现考试全面性的必然。而且通过调整考试时间实施过程考核,能够调动学生进行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丰富考试形式。
由于各学科的教学目的不同,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考核形式上应结合不同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借鉴澳大利亚TAFE教育考试模式,重视实践能力考核,丰富考试形式,结合园艺专业各学科自身特点,选用论文、案例分析报告、观测、口试、现场操作、开卷笔试、闭卷笔试等方法中的几种,不应唯书面考试为重,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表述能力、记忆能力的考试形式,则背离了“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改革考试内容。
目前,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要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上,不应停留在“应知”的层面上,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作为考核的依据,而应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安排考试内容。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题的应用性、操作性和技能性。
(五)加强考务管理,完善考试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考试方案,在切实抓好过程考核中命题、制卷、考核、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同时,理顺教务、师生、企业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和素质;建立考试反馈机制,使考核发挥导学促教功能。
综上所述,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模式的改革必须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因此,我们课题组把“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作为研究课题,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研究不同课程的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探索出适应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7.
[2]王振龙,朴素艳等.农业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97-14799,1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