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关于爱情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就以16世纪法国诗歌,尤其是十四行诗为例,对法国16世纪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做一些初步探索,从而进一步研究法国诗歌文学的特点。
16世纪法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是欧洲人文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为灿烂的现代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中世纪以“神”以“上帝”为中心的时代,走向了以人为思考中心的新时代。在哲学、美术、文学、建筑等领域内,都产生了伟大的作品。从整个法国文明史的角度来讲,文艺复兴是唯一一个产生了众多文化巨人的时代。
法国在文艺复兴的潮流中,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后来居上,受到了英明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Premier)的大力支持。他将许多意大利的大艺术家请到法国,从而讲文艺复兴的精神传遍了整个国家。
由于中世纪的僧侣和学者都用拉丁语进行写作,所以对法语的发展与完善十分不利。法国学者们迫切地希望法语能够达到与拉丁语一样的地位,与已经发展起来的意大利语平起平坐,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文学创作来丰富法语,通过文学规则来规范法语。当时的主要文学体裁是诗歌,所以诗歌就成为文学创作与规范最重要的阵地。
龙沙(Ronsard)是“七星诗社”中最重要的诗人。他精通多国语言,对古希腊罗马文学十分了解。他在结识了另一位诗人杜贝莱之后,志同道合,共同提出了许多诗歌见解, 与1549年成立了“七星诗社”,成为法国第一个诗歌组织。他们发表了著名的宣言《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提出了诗人关于丰富、发展法语,进行诗歌革新的基本观点。
七星诗人强调摹仿古代,并在摹仿中进行创新。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如爱情诗、圣诗、科学诗、宫廷诗、史诗、诗歌评论、喜剧、悲剧、文艺批评和翻译等,他们的诗歌声望很高。他们要用法语创作民族新诗,创作出可以与古代诗歌相媲美的法国诗歌,从而达到统一,完善法语的目的。具体而言,他们提倡运用“亚历山大体”进行诗歌创作,奠定了许多诗歌的原则,对后来法国诗歌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发展语言方面的贡献相当具体,从词汇的变迁,到修辞的运用,在他们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他们的诗歌韵律优美,形式精巧,融自然与艺术为一体。
一、抒情诗
在现代人的思维中,抒情诗即指诗人用来抒发对人类、社会、大自然等思想感情的诗篇;这些诗同英雄史诗等其它诗歌体裁一样,只能用于阅读和朗诵。然而,如果探究法国抒情诗产生的根源,我们会发现抒情诗(Le lyrisme)一词是由古希腊的竖琴里拉(La lyre)演变而来。事实上,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古希腊,抒情诗最初都是一种配乐诗,它的诗句往往伴有一种固定的旋律或曲凋。因此,音乐性强就成了抒情诗的一大特征。
杜贝莱是一位抒情诗人,以十四行诗的巧匠载入法国诗史。十四行诗是一种短小而要求严格的诗体。法国式的十四行诗由四节诗组成(4+4+3+3),杜贝莱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他善用跨行、倒装、中间停顿,韵律丰富。喜用对比和词语重复(如“罗马是罗马的唯一纪念建筑,也只有罗马才能将罗马制服”),产生特殊效果。时而用一个明晰的画面描绘罗马的壮美或衰败,时而用细节的罗列表达事务的繁琐。开首以比兴手法,借神话比喻;结尾常用一个判语、一个警句或一个引人回味的画面,议论雄辩有力。
龙沙也是个抒情诗人。他的抒情诗渗透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爱情和人生乐趣的爱好和追求。龙沙被称为爱情诗的圣手。他用最美好的、最高级的形容词去赞美意中人,也用启发的方式委婉的描绘爱情,时而也描绘感伤式的爱情。这类诗歌在赞颂之中有劝告,平静的语调带感伤。
龙沙的诗歌感情真挚,流畅自然,韵律和谐,节奏多变;他发现了十二音节诗行的价值;他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神话传说了解深入,有多方面的诗才。
二、讽刺诗
16世纪早期的诗人马罗(Clément Marot)是个讽刺诗人。《地狱》鞭挞司法机构施行酷刑,把沙特莱监狱比作地狱,把酷吏写成魔鬼。《重罪法庭法官和桑布朗赛》(1527)指斥法官为“地狱判官”,认为他才该上绞刑。《流亡斐拉拉,致国王书简诗》(1534)怒斥法官将一文不名的无辜者判刑,索邦学院敌视文艺,教士饕餮嗜酒,自称“为了替神圣的教会效劳,理应有些恶习”。
杜贝莱(du Bellay)是“七星诗社”的另外一位领军人物。他出身于安茹的名门世家,自幼父母双亡,身体羸弱,生活悲苦。1545年在普瓦蒂埃大学攻读法律,学会拉丁文。1547年与龙沙相遇,到巴黎求学于多拉,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1549年起草《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1550年发表《橄榄集》(Olive)。1553年,他作为总管跟随亲戚红衣主教到罗马,眼界大开。他在意大利写出几部诗集,1558年回国后发表了《罗马怀古集》(Les Antiquités de Rome)、《怀念集》(Les Regrets)和《村戏集》(Les Jeux rustiques)。他看不惯佞臣,写出《宫廷诗人》(1559);他关心人民疾苦,写出《关于法兰西王国四个等级呈国王的时论诗》(1559)。
杜贝莱是一个出色的抒情诗人,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讽刺诗人。他虽然生活在恶浊的上流社会,却决不愿同流合污,他以清醒的目光观察世事,在笔端流露自己的愤懑。在《怀念集》中,在罗马教廷,他随处看到阿谀逢迎、耍弄权术的奸佞,他们“步履稳健庄重,眉宇严肃认真,/对每一个人投以莞尔一笑,/仔细字斟句酌,回答摇头晃脑,/或说声‘不,先生’,或说声‘是,先生’。”他们用稳重的外表掩盖空虚的心灵,而假冒为善“是宫廷最大的美德”。
杜贝莱对红衣主教毫不留情,描写他们权欲熏心,觊觎教皇的宝座。杜贝莱对法国宫廷的那些“宫廷的老猴子”也嗤之以鼻。大臣衣着华丽,举止模仿王爷,只会拍马奉承:“如果主子嘲弄,他们一样照办;/如果主子撒谎,他们不反其意:/为了取悦主子,他们看到的是,/正午升起月亮,午夜太阳灿烂。”杜贝莱的讽刺善于勾画形象,写出奸臣的虚伪和丑态,笔锋犀利。行文中常插入议论,显示出诗人正直的、疾恶如仇的品格。
三、宫廷诗
龙沙1550年发表《颂歌集》(Odes),模仿品达和贺拉斯,歌唱爱情和故乡美景。《颂歌集》是他的成名之作,使得“颂歌”这一体裁在法国流行了很长时间,龙沙诗名大振,受到宫廷垂青,1558年他接替了宫廷诗人的位置,创作应酬诗和喜庆诗。他长期担任国王的宫廷诗人,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王子”。但作为宫廷诗人,歌功颂德之作经不起时间考验。
16世纪早期的诗人马罗(Clément Marot,1496-1544)。他十岁时他来到宫廷。1519年成为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侍从和喜爱的诗人。马罗的成功在于他不是循规蹈矩地当他的宫廷诗人,而是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并在诗艺上不断进行探讨和摸索。他强调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简练,他的诗语言简朴而灵活多变,形象生动而很少用夸张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
16世纪法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宫廷有关。掌权者将文人请到宫廷,同时他们的命运也与宫廷联系在一起。诗人的大部分作品也都反映了法国16世纪王宫贵族的生活。
在欧洲各国文学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都非常紧密。但文学与政治的联系方式却有所不同,英国作家相对超脱,德国作家比较逃避,法国作家则对政治十分关注并全心投入。英国作家之所以相对超脱,是因为英国除了上层的宫廷贵族文学外,还有民间下层的市民文学。再看德国,由于落后的政治专制,德国一直到了19世纪都缺乏起码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作家只有流亡到英国等其他国家才能发表自由的言论,呆在国内,就只能思考一些与现实政治无关的形而上学问题,于是导致了德国相对超越现实的思辨哲学的发达,而关注现实政治的文学相对滞后和贫弱。
法国的情况却大有不同。法国作家对政治非常关心了,与政治的关系很紧密。长期以来,由于法国文学艺术的中心在宫廷和贵族府第沙龙,文学艺术家依附宫廷或达官贵人、靠赏赐和俸禄维生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但依附政治,依附权力,作家寄人篱下,生活不稳定,甚至也不安全,目睹政治腐败,或失去恩宠后很容易产生绝望与反抗情绪,形成了作家与宫廷政府、与达官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
16世纪法国诗歌,无论是抒情诗、讽刺诗、还是宫廷诗,无论描述爱情,赞美大自然还是讽刺宫廷的虚伪,都是法国灿烂的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古代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都是多种多样,兼容并包的。另一方面,从文艺复兴法国古代诗歌开始,法国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即文学的“介入现实性”,就已经逐步显现出来。通过对16世纪法国诗歌艺术的学习,我们大致能够感受到法国诗歌文学的这一鲜明特征。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法国文学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董强.插图本法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DD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文; 诗歌教学;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22-001`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诗歌,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涵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和赏析诗歌,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能够快速的把握诗歌中关键字、词、句
古代诗歌都是经过诗人的反复凝练而成的,在诗歌的字词之间可以说凝结了诗人大量的心血和考虑。学生如果能够快速的找出诗歌中的关键点,通过这些关键点来赏析诗歌,更容易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以诗解诗”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在用字、词以及句方面的能力。
例如:《诗经》里面诗人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的关键字词为“苍苍”和“霜”,只要找出这两个关键点就能够更快速的融入到白露苍苍这样凄美秋天的景致当中,还可以体会到当时诗人的心境也同样是凄凉的。将诗人当时的思念之情和寒霜浓重的凄凉景象更加形象的融合起来。换句话说,诗人这种困在相思当中不能自己的心境,是借着这样凄美的秋天景致烘托出来的。再例如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来自著名的诗人杜甫,整首诗当中“潜”和“润”两个字就将整个春天幽静的雨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除此之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自于著名的诗人马致远,虽然字数很少,但是将九个名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足以让我们联想到深秋的傍晚那种淡雅的景致,虽然诗歌当中没有用到一个华丽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美好的景象,但是将这九种景物巧妙的联系起来真的叫人连连称赞。
二、将自身融入到诗歌营造的图画情境当中
虽然有些诗歌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是经久不衰。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中,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当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的目的。可以说诗人的情感是极为丰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设置一些情境模式,学生更能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历程,例如图画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当时的自然风光,音乐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爱情这个主题虽然一直备受欢迎,但是以学生目前的年龄还是无法正确的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例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山陀尔德写过一首名为《我愿意是急流》的爱情诗,在这首诗当中诗人重新定义了爱情,那就是爱情是朴素的,是自然的。在讲授这首诗之前,我先为学生们介绍了诗人在创作这首诗之前所处的历史背景。23岁的裴多菲·山陀尔德在参加一次舞会的时候,邂逅了一个伯爵的女儿,名叫森德莱·尤丽娅,尤丽娅非常的漂亮,有着美丽的大眼睛,身材更是好的没话说,而且个性方面非常的率直天真,裴多菲在第一眼看到这个美丽的姑娘时就爱上了她,可是富有的伯爵却无法接受一个没钱没势的穷诗人,想让他把女儿嫁给裴多菲是完全不可能的。裴多菲在现实的压迫下觉得非常的痛苦,于是经过了半年之后,写下了很多的关于爱情的美好诗歌,而《我愿意是急流》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在讲解诗歌之前先介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感情经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诗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更多的内容,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写景的诗歌,教师可以真实的将诗人所要展现的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然后再把美好的情境跟诗歌所要营造的意象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比较鉴赏法提高学生在诗歌方面的阅读能力
比较鉴赏法通常是将一些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作品存在很大不同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还能够将更多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更多,学到更多。学生可以在同中求异再到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歌所营造的情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还要利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在其他事务方面进行正确的比较,通过概括的手段、抽象的思维来逐渐提高学生各项综合水平。比如说,《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教师可以将《沁园春·雪》引入进来通过两首诗之间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其他的技能。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沁园春·雪》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进行回忆和讲述,让学生在对比之后说出自己更加喜欢的一首诗,讲出喜欢的原因,加强学生之间的探讨。教师还可以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词句、意境等找出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分析这些美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创作思维。即使学生目前在创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稚嫩的,不过这种比较鉴赏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理清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在创作方面的兴趣和自信。
总而言之,在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再现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将学到的诗歌知识真正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卢翠兰.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中国农村教育,2005,(05)
【关键词】花语的由来;花语起源;花语发展
当时的花语所包含的种种细腻的感情并没有原原本本的传到现在,很多花语所包含的特别意思已经为人们所忘却。而且,花语在各个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所包含的意思也有较大的差异。
本篇将举出一些事例,和读者一起比较一下关于花语的中日差异。
1.向日葵的花语
在中国,向日葵的花语是:爱慕、光辉、忠诚、高傲、太阳,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沉默的爱等等。
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向日葵的美丽传说: 古代有一位农夫的女儿名叫明姑,被后娘百般虐待。一次惹怒了后娘,夜里熟睡之际被后娘挖掉了眼睛。明姑破门出逃,不久死去,死后坟上开着一盘鲜丽的黄花,终日面向阳光,它就是向日葵。向日葵表示明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之意,这传说激励人们痛恨暴力、黑暗,追求光明。
在日本, 向日葵的花语是: 憧憬、热爱、关注你、爱慕、光辉、敬老、热情、光辉等.具体来说:
白色:代表着热恋 紫色: 代表着悲哀
黄色:代表着持假币者或憧憬 大朵:虚伪的财富
小朵:代表着光辉和爱慕 高株:代表着傲慢和光辉
矮株;代表着敬慕和崇拜 东北八重:有活力
意大利风格的白色; 一直思念着你
在日本的徘句等文学体裁中,作为夏季的季语,深收人们的喜爱. 甚至有些词曲家,还把它创作成歌曲。
2.的花语
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今日仍然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清净、高洁、长寿、吉祥、我爱你、真情
(红):喜恋 (白):诚实君子
(黄):失恋 翠菊:追想、可靠的爱情、请相信我
春菊:为爱情占卜 六月菊:别离
冬菊:别离 法国小菊:忍耐
瓜叶菊:快乐 波斯菊:野性美
大波斯菊:少女纯情 坚强 万寿菊:友情
矢车菊:纤细、优雅 麦秆菊:永恒的记忆、刻画在心
鳞托菊:永远的爱
据说产生于中国的唐朝,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初期传到日本.在日本,有很多幽雅的词语.比如:”初菊、百菊、白菊、青菊、大叶菊、线菊、赏菊佳日、菊和、菊宿、菊友、菊露、菊主、园菊、篱菊、菊时、菊地”等。
在日本,的花语是;高贵、高尚、高洁、请相信我、女性的爱情、清净、破碎的爱、真爱等.具体来说:
红色:代表爱情 黄色:代表着高洁、妇女美丽而文雅的思绪
白色:代表着诚实、真实 色浓:代表着请相信我
和相关的传说,是和中国的长寿相关联的.从叶子上滴落的露水和河水夹杂后,下流的人们喝到那河水,就会长寿,每天喝此露水的老人不会变老,象少年一样变得朝气勃勃。
3.山茶花的花语
山茶是中国传统名花,世界名花之一,也是中国云南省省花.因其植株形姿优美,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全世界园艺界的喜爱.南宋诗人范大成曾以 “门巷欢呼十里寺,腊前风物已知春”的诗句,来描写当时成都海六寺山茶花的盛况。
山茶:质朴、希望 山茶(白):真情
茶梅(红):清雅、谦让 茶梅(白):理想的爱
在日本,山茶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以兵库县最为有名.早在江户时代就有好多品种,现在已经达到300多种.当时,来到荷兰馆的德国学者兹恩贝鲁克,看到山茶花,把它带回德国,由此,它的种植得到了普及。
山茶花:执着的爱、理想的恋爱、妩媚、谦虚。
4.牡丹花的花语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自古文人墨客以“不独芳姿艳质足压群芳,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来赞赏她;更有白居易的诗词在流传――“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牡丹花语
牡丹:圆满、浓情、富贵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爱
在日本,牡丹花,又被称为”富贵草”、”富贵花”、”百花王”、”花王”、”花神”、”花中之王”、”百花之王”、”天香国色”、“深见草”、”二十日草(廿日草)”、”萱草”、”铠草”等。
花语: 富贵、壮丽、害羞、诚实。它的绚烂多姿,无与伦比,因而也被成为“百花之王”,正好比貌美的少女,深受女性的喜爱。在日本,有「立てば芍、座れば牡丹、く姿は百合の花(站姿如芍药,座姿如牡丹,走姿如百合)的说法。之所以说“座姿如牡丹”,是因为花株较矮,花枝四处伸展,开花的时候最宜观赏。
通过一些对比,不难发现:
首先,日语花语的继承性.也就是说,很多花语来源于中国,并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深入日本社会的角角落落.人们在赏花的时候,常常吟诵中国诗人的诗句,例如:
白居易(白天)
『牡丹芳:「花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花き花落つ二十日、一城の人皆狂ふが若し)
其次,日语花语的独特性。很多日语的花语虽然来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却得到了独特的发展。例如,芍药在中国的花语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在日本却是”羞怯、害羞、腼腆”。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 苏轼 悼亡诗 比较
“死亡是最高的美学命题”,虽然死亡意味着肉体生命的结束,然而死亡这个话题,却因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某种意义上令爱情获得了永恒。本文选取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悼念亡妻的诗,这两首悼亡诗,虽然国别时空不同,但都是中外悼亡诗歌的典范。笔者在主题、表现手法、意象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对两首诗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有着相同的主题
两首诗都是悼念亡妻的诗歌作品,表现着诗人感人至深的爱情诉求。爱伦•坡一生历尽坎坷,这首诗是他一生的绝笔。这首诗堪称世界文学史上最美的、最打动人心的爱情绝唱。诗中安娜贝尔•李的原型被认为是坡的妻子弗吉尼亚。诗人以回忆开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边一个王国里”,住着诗人和他的爱人安娜贝尔•李,他们的爱情如此之深,引起“天堂中的六翼天使”的妒忌,天使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夺走了他爱人的生命,让她那些“高贵的亲属”抬走了她的遗体,诗人却发誓不让任何力量把他爱人的灵魂和他的灵魂分离。每晚他都会睡在安娜贝尔•李的墓旁,伴着潮水的起落,星星月亮都会让诗人想起自己的爱人,这种忠贞不渝的爱令人动容。
苏轼的《江城子》是诗人悼念妻子王弗所作。苏轼19岁时和16岁的王弗喜结连理,恩爱至深。可惜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苏轼痛失爱侣,精神上的创伤可想而知。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此年正月二十日,他与爱妻王弗梦中相逢,创作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夫妻恩爱虽被生死阻隔,可是过去生活的场景确是“不思量,自难忘”。诗人将千里孤坟的凄凉、对妻子的思念、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在一起,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全诗表达的主题跟《安娜贝尔•李》相同,都是对已故爱人痛彻心扉的思念之情。
二、两首诗运用相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首诗作者都是将梦境植入诗中,在梦中表达对亡妻的哀思,以求得到爱的延续。“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虽然梦是虚幻的,却成为诗人的精神动力。《安娜贝尔•李》开篇便把人带入一个遥远的、梦幻般的世界,“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用过去式讲述了一段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使人感受到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和虚幻之美。诗中苍白的月光、苍茫的大海、孤寂的坟茔这些如梦似幻的意象的描写反映出爱伦坡的创作主张:即主张诗歌脱离现实,在纯粹的梦幻和怪诞想象世界中追求心灵的宁静。诗人在梦中在明澈的月光下和安娜贝尔•李相会,“因为月亮的光总叫我梦见/美丽的安娜贝尔•李。月光带着诗人在梦中寻找爱人,梦安慰了诗人悲苦寂寞的心。虚幻的想象和凄清的梦境让诗闪烁着灵异动人的色彩。从梦的角度出发使诗笼罩上奇幻而又唯美的色彩,形成了异乎寻常的风格特色。
苏轼的《江城子》也不是写清醒时的楚痛,而是以记梦之由表达十年来的生死难忘之情。以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伤感为主线,诗人随着潜意识的引导,恍惚又看到了爱妻“小轩窗,正梳妆”,仿佛看见王弗沐浴晨光对镜理妆。紧接笔锋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一任泪水涌流。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恍惚,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伤感,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在梦中,诗人的诗魂摆脱现实的桎梏,尽情地表达伤逝和哀痛。
三、两首诗入梦的意象不同折射出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论一开始就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认为是神给予了诗人灵感,是神让诗人迷狂。《安娜贝尔•李》中的“天堂中长翅膀的仙子”即六翼天使,来自圣经《以赛亚书》第六章第二节。六翼天使是所有天使九阶中的最高位,即赞美上帝的天使。再如,诗中第五节的“无论是天上的圣使,/ 还是海底的恶魔, /都不可能把我灵魂,分割于/美丽的安娜贝尔•李。”这种宗教思想也来源于《圣经•新约全书》中的《罗马书8:38-39》,原文是:“因为我深信无论是生,是死,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教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里的。”在西方,夫妻之爱常被看作是沟通一个人与上帝的桥梁。
而苏轼的这首词,意象选择带有极普遍的特征,以平常语出,从细微处见真情。入梦的意象乃是平淡的家庭琐事。如“小轩窗,正梳妆”这一典型的生活片段,一幅恩爱夫妻平居的生活画面进入到梦中。诗人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象,从“身边事,儿女情”这些细处着眼,表达对亡妻的爱。朱光潜先生说过:“中国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江城子》中所传递出的夫妻相敬如宾的恩情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这是与古代婚姻的特点相关联的,古代的婚姻不是自由恋爱的结合,真正的爱情只是在婚后的相互扶持中产生的,爱情也带有浓浓的亲情成分在里头。中国诗教传统是“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在这种文化氛围,诗人别无选择,只能通过人伦亲情来表达悼亡之情。
四、结语
文学是反映真实的、富于想象的语言艺术。它至少包含三个要素:真实(truth)、想象(imagination)和美(beauty)。一个作品有了这三种品质,它就可能有感人的力量和永恒的价值。《江城子》和《安娜贝尔•李》皆反映了真情实感,富于想象和美感,诗人用语言文字使自己对亡妻的爱得到了见证,并永存世间。这两首诗犹如两朵不同风姿的花朵,盛放在诗坛,并将因为有万千读者的钟爱而不朽。
参考文献:
[1]金道友信. 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