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优化对策;教学质量
针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来说,目前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一线的教学中还存在若干的问题。例如,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仍然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这些问题必须给予正视,否则将会阻碍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发展。
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来说,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势必会严重阻碍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发展。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仍然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每学年度都举行统考,各个学校相互比对,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层层施压,最后教师要晋级晋职也要拿成绩说话,自然而然,成绩仍然成为目前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临近期末考试,各学校各教研组,层层施压,想尽一切办法,大搞题海战术,定做复习提纲,让学生走上“背多分”之路。在新授课上,教师首先完成的教学设计就是知识点的落实和作业设计,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提升学生成绩服务的,素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这与化学实验课程改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化学实验课程培养的不是读书记忆的机械,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拥有是非观念的现代公民。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是当前教育的问题之一。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起引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学”不学跟兴趣的浓厚度有直接关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师的“教”有关联性。为此,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技能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这个行业圈子比较窄,工作之后很多的教师没有及时的开展“继续学习”。通过自学来提升教师的素养在一般教师身上很难完成,那么在职培训就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一些学校每周都会召开教研组会议,也会有公开课交流,但是起到的效果不太明显。化学实验课程内容毕竟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一些老教师和没教授过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师也没有办法给出很好的建议,这也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不高。
二、新形势下优化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对策研究
教师可以透过文献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促进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作为教师要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从个人、教研组到学校都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学教法,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存在的教学困惑,通过集体的力量给与解决。化学实验课程是我国倡导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唯分数是从”的理念,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强化动手能力和德育教育。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评价学生上也要做到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质发展,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正确认识化学实验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记忆相关知识,而是在课堂上,开展道德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上也要适当的扩充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化学实验课程针对的是全国或者全省的学情,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授课,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在评价学生上,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还要强化校际合作,学科融合,加快校本研修。
(三)做好相关培训,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
针对化学课程来说,做好相关的培训就必不可少了。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专家培训、教师经验交流、赛课等形式。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强化理论培训,突出实践交流。让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教学理念新、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现身说法。强化与省教科所的联系,发挥州、市教科所的作用,举办相关的培训活动。另外,各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各扫门前雪”,校际之间基本上很少有往来和联系,这是不利于化学实验课程长远发展的。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是短时间内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选择,其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编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和手册,给一线的教师答疑解惑,强化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使已建立的教师微信群和QQ群发挥它们的作用,让这些交流的平台成为促进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加油站。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要有担当的勇气,创新的意识和奉献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学会总结和反思,自觉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我们相信,化学实验课程一定会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发展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徐静.初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制创新”这一主题开展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的总体目标。根据上述思路,新的一年里,学会将以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文化创建为抓手、突出教研课题研究和教研机制创新两个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名师培养”、“引领帮扶”、“资源建设”三项工程,努力提升会员的教学与教研水平,推进中学化学教学、科研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
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
一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
(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龙岩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和教研论文;另一方面,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计划,为名师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等机会,进一步拓宽名师的视野;再一方面,积极推荐我市优秀会员参在各级各部门组的专题会议上开展学术专题讲座。
2.对于“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3.设计多样培训形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培训形式虽然多样,但从单个培训活动来看,培训形式也有需有所突破,比如专题讲座也需要设计,增强专题讲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伍正翔.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61-65.
/
关键词:作业现状;作业设计;作业实践;作业反思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6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1.1 作业的重要性
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反映课程的理念和价值。作业可分为预习作业、课内作业和课后作业三大类。预习作业有利于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的迁移;课内作业促进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也用于知识的当堂反馈,及时把握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为布置课后作业及后续教学提供依据;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作业应用存在的问题
2008年开始,二期课改在上海全面推开。为了配合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就作业的种类和来源、内容相关性、目标一致性、作业时间、作业分层、作业兴趣与作业效果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以了解全区作业的现状。
从作业的来源看,教师选择的作业有教材配套的练习、购买的教辅书、学校教师自己选编的练习等。教材中的练习质量相对较高,但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多数学校以购买教辅资料为主,部分教师虽然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作业,但质量不高,也不成体系。
从发现的问题来看,归纳起来有:作业内容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缺乏一致性;作业数量缺乏适度,重复现象较多;作业选择缺乏基础;作业布置缺乏分层,作业的育人功能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作业的教学功能低下,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不利于新课程的推进。
1.3 区域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可见,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是提升作业质量的重中之重。然而,教师日常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全身心地参与作业设计培训,也很难花费大量时间用于作业设计。为此,从区域层面出发,编制有效的作业系统,对于提升教学和作业有效性无疑会很有帮助。于是,我们组织一批区内优秀教师研究设计适合区域实际情况的作业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校本研修,最后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校本作业系统。
2 区域作业设计的实践
2.1 初稿设计阶段
初稿设计经历了组织学习、整体构思、分工合作等不同阶段,形成了初步的区本作业系统。
2.1.1 组织学习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它指导着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是针对目标的测量。为此,我们组织编写组解读课程标准,逐级分解课程目标,明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
以作业设计理论为基础,明确作业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分层性原则,针对不同学校或同一学校不同学生的学情;二是选择性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三是一致性原则,即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四是基础性原则,即新授课更多的检测学生目标达成;五是趣味性原则,设计灵活新颖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且富有趣味的作业;六是价值性原则,在新课程的今天,还要突出作业的育人功能。
2.1.2 整体构思
在明确作业目标和作业设计原则后,开始整体构思整个初中化学的作业系统。为提高设计作业的有效性,在构思各类作业时,主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考虑基于作业目标的合理作业难度,也就是考虑根据课时作业要求、阶段性作业要求还是学业考试要求来设计相应的作业难度;二是考虑要达成作业目标的作业数量,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所以我们根据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精心选编作业,力求精准,在课堂作业外,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每次完成作业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三是关注作业的分层,由于校际间及班级间学情的差异,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们把设计的作业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两部分;四是考虑到不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设计选择性作业。
在设计各类作业时,我们还注重作业的形式对发挥作业育人功能的影响,设计与学生的能力发展所需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作业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趣味性作业。
2.1.3 分工合作
在前期组织学习和整体构思之后,我们组织全区骨干教师分工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首先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完成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从而形成相应的作业目标。在编写方式上,建议教师更多地选择和改编试题来提高编写的效率,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性、应用性及创新性作业的设计;在时间安排方面,首先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设计,而后再开始单元作业和学业考试复习作业的设计。
在各位教师完成初稿后,根据单元或主题把编写成员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研讨。研讨围绕教学目标与作业目标一致性、作业的难度、作业的数量、是否分层及分层是否恰当、作业的形式等多个方面展开。通过研讨,调整个人作业设计。
在小组研讨并修正的基础上,我们聘请学科专家审读,在整体审读的基础上,重点从一致性、科学性、作业的精练程度以及从作业的功能角度看是否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根据专家的审读意见进行修改,最后形成第一阶段的作业系统。
2.2 实践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的作业系统毕竟只是反映一种理想状态,能否达成预期效果,有待实践检验。为此,我们通过公开课教学等多种途径收集证据。
2.2.1 公开课教学
几年来,在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时,我们要求教材使用作业系统中的习题,听课教师专门针对习题问题进行记录与思考,指出作业自身以及作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2 校本研修
要求一线教师结合学校学情进行校本研修,使之成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作业。我们还要求各校教师在研修过程中,根据调研中所涉及的作业问题,及时整理作业系统中的问题。
2.2.3 集体研讨
在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后,积累了一定的问题,我们定期组织编写组成员就前期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和适切性。
2.2.4 收集证据
为收集使用过程中的意见,便于后期的作业优化,我们在使用阶段同时进行了三项工作。一是问卷调查,对全区所有使用该作业的教师以及部分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问卷重点围绕作业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辅助程度、作业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馈效果、作业对教学的反思、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及学情的一致性如何等;学生问卷重点反馈作业难度、作业量、完成时间、作业兴趣、对完成学习任务的帮助和效果等。二是选择部分学校进行跟踪,通过阶段性的测试和学业考试来比较使用前后教学质量的变化,并利用现有全区质量分析系统分析知识点的得分情况与作业中对应试题的关系,为后续修改提供依据。三是请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及时记录出现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2.3 作业优化阶段
以实践阶段收集到的证据为基础,梳理问题、分析研讨并及时修正。
2.3.1 梳理问题
通过前期的实践反映出了不少问题,通过汇总,发现主要的问题如下:有些不在课程标准范围内;有些虽然在课程标准范围内,但超出了要求;还有些是后面的知识点出现在前面教学内容的作业中;有些作业分层不够,在兴趣性和学生发展方面也有待提高等等。
2.3.2 分析研讨
针对梳理出的问题,组织教师对照课程标准及阶段性的教学要求,分析作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为基础修改作业。这里通过几个案例加以说明。
问题1: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案例:实验室制取氧气,取MnO2和KClO3混合粉末Mg,其中MnO2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占a%,加热一段时间后,KClO3部分分解,MnO2的含量增加为b%。有同学列出如下等式:M×a%=(M-MO2)×b%。对这个等式的最合理的分析是
A.依据了质量守恒
B.依据了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C.依据了元素守恒
D.依据了原子在反应前后个数守恒
分析:课程标准中对催化剂的性质和带字母的计算不作要求。
问题2: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不一致
案例: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新鲜的空气、天然气 B.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C.汽水、红磷 D.液氧、石灰水
分析:混合物、纯净物的知识是第一单元的内容,该题的选项中涉及的天然气、红磷、石灰水等物质的成分要在以后的单元中学习,所以学生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
2.3.3 定期修正
有了问题的梳理和分析研讨,为后续的修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我们每个学年对作业系统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修改,不断优化区域作业系统,到目前已经完成了5稿。
3 总结与反思
3.1 成效
应该说,区域作业设计与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具体表现为:
第一,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目前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是比较繁重,他们除了备课、上课,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区域作业的形成一方面有效解决了教师没时间设计作业以及作业低效的问题,同时也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的过程设计,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有效的作业提高了学生课前预习、课内知识的形成与当堂反馈、课后巩固的质量,从教与学的角度都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
第二,推动了校本研修的开展。由于各校的学情有所差异,形成一个符合本校学生的校本作业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区域作业系统为各校校本作业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也为各校校本作业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抓手。
第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区域作业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再次研修及对作业设计理论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课堂教学实践及作业问题的研究与反思的过程,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实践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2 启示
要设计出较为理想的作业,需要强化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与集体合作。
第一,强化理论学习。通过区域作业系统的设计的实践,我们觉得要形成高质量的作业系统,既要研究作业设计的意义、作业设计的方法、作业设计的原则及有效作业的内涵等,还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如何设计适切的教学目标和作业目标等等,而这些都需经过理论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方法、认知心理学及一些学习动力理论等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作业设计提供科学指导。
第二,强化实践反思。设计的作业虽然基于一定的理论和优秀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能否体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是否能够体现作业的多种功能,必须在实践中检验,然后通过反思,优化设计的作业。所以这个实践反思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特别是在校本化进程中,这个过程尤为重要。
第三,集体合作。建立一个有效的作业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靠个别学校,显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只有整合区域内优秀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才有助于缩短作业设计完成的周期和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另外,在实践反思过程中,研究的问题更具有广泛性,作业的分层更具有合理性,也有利于形成区级教研的主题,从而更具有推广的价值。
3.3 反思
虽然我们的区本作业已经较为完善,但仍然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处,具体而言:
第一,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还需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有所差异的,认知过程维度和学习结果的分类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编制和选择相应训练形式和要求的作业,以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后续我们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二,作业的育人价值功能还要进一步挖掘。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作业的育人功能,但由于研究力度不够,作业还是更多地体现作业的认知功能、评价功能,今后我们还要积极挖掘学科内涵,在落实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加强研究。
第三,通过反馈监测区域教学质量。区域作业也为区域教学业务管理部门了解区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供了帮助。下阶段我们尝试通过阶段性的作业进行抽测来反馈全区教学情况,使之成为区域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地发挥作业的评价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