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8)05-0060-02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各种刺激下身心产生的紧张、不适,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导致个体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就业困难、学业竞争、贫富差距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却普遍不具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压力疏导能力,从而使得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一支得不到缓解,给其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不断出现大学生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的崩溃的事情,给其造成了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基于上述分析,当务之急就是要正视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完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从而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更加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以及危害

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是多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较高,并给其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具体阐述如下。

1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很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学习任务很重,不仅仅要通过各个学科考试,同时还要努力通过各种注册考试以及完成学业论文,可以说学习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大学由不同于高中阶段,大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自觉,学习氛围、模式等都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大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加大。二是来自就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要想找一个好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一些大公司招聘、机关单位招考,往往都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可以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方面的压力很大,找工作被拒绝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三是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个学校、班级的大学生往往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的个体在经济条件、个体性特点、生活阅历等方面是各有不同,这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少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情感问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

2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

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同时又一直得不到疏导、发泄的话,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将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危害。从心理健康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让大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之中,情感、态度会失衡,心理抑郁、焦虑暴躁等问题会比较突出,大学生情绪层面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会让大学生出现失眠、体质变差、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身体将会出现各种不适。当然上文所探讨的心理压力危害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身上,除了对学生个体带来危害之外,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带来很多的社会危害。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甚大,这就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的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之下,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进行探索,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不过由于能力、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壓力疏导机制并不是很完善,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心理压力书疏导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认知教育相对落后

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认知方面的教育非常落后,学校没有做到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来将心理压力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对于心理压力方面的正确认知,有的学生包括很多的家长都简单地认为有一定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很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并带来身心健康的受损。同时因为心理压力疏导教育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掌握压力纾解的基本技巧,面对巨大的压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纾解、发泄,从而使得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击垮自己。

2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心理压力方面,没有掌握相应的调节技巧,自我调整能力不足,因此在心理压力的过大的时候,往往都是默默地去承受,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不知道借助于运动、听歌、交际、积极暗示等方法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而做出来一些不当的行为,放大了心理压力的危害。大学生平时对于自身压力缺少评估,没有主动去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技巧,学校也没有在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压力疏导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有效的去化解各种压力。

3校内人际沟通氛围不佳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压力疏导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客观上存在交往的需求,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有心理压力的时候,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谈,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导,减少心理承受的压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校内人际交往沟通的氛围并不是很好,具体的表现就是缺少各种社会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学生很少有沟通的机会。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与人交往,加上学校也没有积极创造更多的人际沟通交流机会,使得很多大学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很多心理压力无法通过人际沟通来加以化解。

4校园文化建设不够理想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行为规范的综合,校園文化对于广大师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压力的疏导。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校园文化更多地强调努力拼搏、竞争向上等,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没有强调学生之前的和谐共处等等,这样的校园文化,使得每一个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了压力,将每一个同学更多的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亲密伙伴,从而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工作的专业性、系统性很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种种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加强心理压力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可以开设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课程、讲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纠正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压力的错误认知。另外就是在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等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加心理压力方面的教育比重,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保证自身情绪的积极乐观。

2完善校内人际沟通

在校内的人际沟通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创造人际沟通的机会,依托学校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高校学生能够积极沟通,广泛的结交各种朋友。这样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压力的时候,可以求助于朋友帮忙,顺利的去解决各种难题。另一方面就是有更多的倾诉机会,让朋友倾听自己的烦恼,实现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

3提升大学生适应性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的根本还在于学生个体,只有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疏导能力方面有了根本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需要主动地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在遭遇各种心理压力的时候,需要能够依据掌握的技巧来化解心理压力。举例而言,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看书听歌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压力的化解,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加强人际沟通来化解各种压力。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高校要做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打造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团结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校园文化熏陶下,更少的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竞争,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关爱,从而减少心理层面的压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学校兼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同时采取更有实效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心理压力疏导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无需过多地强调。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的研究,让这一课题引起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学校也好,还是大学生个体也好,都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并重点兼顾心理压力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内人际沟通等几个方面,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能力,在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时候,能够自行化解,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天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疏导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 

[2]李红丽,张艳琼.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34). 

[3]王瑾.浅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落实方法和具体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8). 

[4]张金娟.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中的朋辈辅导[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实践和查阅各种资料等方法,发现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认知疗法的运用.

1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动向

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几年发展很快,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近几年来,采用体育手段干预心理障碍的方式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把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定为“亚健康”,对其采用不同的体育运动手段,也就是开出“运动处方”.例如: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者建议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者建议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通过许多的实践都证明了运动能有效调节大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使积极的情绪得到加强,同时又能够释放、转移、缓和情绪的负面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目前如毕秀淑等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丁庆建等的研究采用12min跑练习10周,心理障碍患者的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等比练习前均有显著性降低.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运动处方对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起着积极的作用.

2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作用

通过运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可以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消除情绪障碍,达到心理平衡.运动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便易行,不受限制,而且便于自我控制.所以运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预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3运动处方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2001年本人在刚人校的新生体育课中,发现两名学生经常不上体育课,而且体育运动能力很差,体质测试总是不达标,并且很少与人说话,性格内向.通过与她们交心谈心,了解她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根据她们的身体状况及爱好,安排运动项目及运动量,针对她们在运动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适时的引导,从而克服生活中的其它难题.经过两年的调适,她们的心理障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并且体育运动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两例及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可分为三个阶段:

3. 1第一阶段:缓解心理压力阶段

由于心理障碍患者心理压力本身就大,而且大多数人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力较差,体质状况不是很好,因此对体育运动缺乏自信.所以安排运动处方时,不宜安排过于复杂或对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因为一旦患者不能完成,会影响运动处方的锻炼效果,甚至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安排处方时多以动作简单,容易控制的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为主,如长跑运动、爬山等.负荷量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而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注意根据患者练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每周练习次数应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min二这一阶段的治疗要达到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增强患者对运动处方疗法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治疗打好基础.

3. 2第二阶段:矫正心理障碍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很大缓解,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而且对运动处方的疗效更加坚信,那么就可以进人这一阶段的治疗.在这一阶段中要根据患者心理障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强度、速度、方向和节奏的变化干扰,破坏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消耗患者因患心理障碍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以达到心理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具体地说: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集体性的练习项目,像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重点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同时要注意观察速度、强度、节奏的变化;焦虑症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且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运动,练习时强度要大,速度要快,每次练习完后要做好放松练习;而对于神经衰弱患者可以选择速度稍慢的长跑或重意念的太极拳等运动,且运动量要适中,速度和节奏要稍慢些.最后要注意这一阶段的治疗初期要与上一阶段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的情况慢慢过度,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予鼓励,使患者产生一个良好的心态.

3. 3第三阶段: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阶段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地矫正,则可以进人第三阶段的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的治疗.这一阶段的初期仍然要采用矫正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进行练习,以后逐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难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练习的项目和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让患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和方式长期进行练习,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治愈后一般不易复发,因为患者会把治疗的运动处方当成习惯方式长期进行.本人对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的两名01级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她们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现在仍然每天锻炼身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很好,并且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4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4. 1对认知疗法的认识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3].认知疗法强调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发端于想法或信念,这些想法或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人们长期持有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因而处于不良的情绪中,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假如消除其不合理信念,改变或修正其曲解的认知,则可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

中国人是一个重理性的民族,注重说理,所以认知疗法从总的倾向看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认知疗法对那些能够接受理性分析过程、具有较好智力水平的人尤为适合.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心理障碍主要是以学习、人际关系及爱情方面的问题为焦点的情绪障碍,因此认知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

4. 2认知疗法的作用

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刚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病,因此选择认知疗法的切人点非常重要.渴望成才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而大学生要想今后有所作为,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使其认识到心理素质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帮助患者分析其所特有的对已、对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从中去发觉其所与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看法”或“态度”,并协助其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不合理性与病态性.在患者能正确认识其心理障碍并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后,最后通过分析运动调节治疗心理障碍的原理、效果以及运动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接受以上的运动处方治疗.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问题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6-02

一、引言

90后大学生是当前高校的构成主体,是国家未来的缔造者,然而,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却在逐年上升,也不乏才华卓越的大学生难以承受心理压力而与难得机遇擦肩而过,为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必要全面把握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索心理创新教育方式。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与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年级主要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专业认知问题、集体生活问题、自主学习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主要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目标确立问题、自我表现与能力发展,情感与恋爱等问题。四年级主要表现为择业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高校大学生很潮,是新生事物的尝试者和引领者,他们喜欢从着装等方面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希望用独特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1],他们喜欢自由,不愿意受到家长、老师的过多干涉。向师性欠缺,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老师就应该上课,缺少了对老师的崇拜和敬仰,很多学生考试的时候不知道任课老师的姓名。功利性很强,上课就是为了拿学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学习积极性明显减弱,不少学生失去了求知的欲望。

2.集体意识欠佳

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缺乏与兄弟姐妹的交流,再加上父母的忙碌,与同伴交流也很少,最终形成了不懂得谦让,不愿与人交流、分享的习惯。大学集体生活中,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个人自扫门前雪,过分关注自我,缺乏对别人的关心和谅解,导致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挑剔,难以与同学和谐相处。

3.心理素质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等教育入学率普遍提高,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考上大学,因此,90后大学生以前的生活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再加上物质生活丰富,父母的无限宠爱等因素,90后大学生普遍没有经受过挫折,心理素质普遍低。大学生活中常有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失恋、与宿舍同学吵架等情绪波动,心理失衡。如2016年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10%的四年级学生因老师对学术问题的质疑而发挥失常。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 社会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但网络信息时代使得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海量、及时的信息,且纷繁复杂,良莠共存,严重充斥着学生的“三观”,一旦学生智力支持不足,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重大差距,就会动摇理想信念,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大学生也切身感受到了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容易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2],形成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首先,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后开始过独立的集体生活,90后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再加上宿舍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情况也相差很大,生活习惯难免不同,如果没有包容、谦让,室友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孤独、寂寞、无助等负面情绪难免产生。其次,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阶段以自主学习为主,缺少了任课老师的督促,班主任的作用也弱化,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如果考取的学校与理想不一致,更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质疑大学的美好。如果学校再疏于管理,一些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沉迷于网络游戏,出现多门课程不及格而休学或退学。

3.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价值取向,对待生活的态度、家庭成员的构成和人际氛围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每个人都会被他成长的环境打上深深的烙印。如某学生因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坐牢,从小在大伯家长大,在校期间表现得很外向,但内心很自卑,多次出现情绪失控,想通过谈恋爱找到心里的寄托,但发现谁也不是自己终身的依靠,后因违反校纪而休学。

4.自身因素

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希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因不能及时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而陷入矛盾冲突之中。另外,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需要情感的慰藉,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甚至爱情,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一致导致需要爱与理解爱之间的偏差,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就会产生心理失衡。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创新教育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其内心点燃,实现个体的人格和谐和幸福。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影响因素;认知态度

2005年陈励的调查发现,与全国青年组SCL—90常模相比,湖南省大学生各因子的得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1],因心理疾病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25%和40%[2]。近年的高校极端事件屡见不鲜,以上情况足以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趋尖锐。为此,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了有关工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成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直接影响受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另一方面的研究显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高而实际求助程度低,即多数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压力时,即便是在很方便获得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3][4];心理健康服务脱失率偏高、服务盲点相对普遍[5][6];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信任度低、学校心理辅导效果欠佳等等[7]。那么是哪些原因阻碍了困境中的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从而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效果呢?赵崇莲认为缺少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方——大学生的角度考量建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不足与缺陷是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绩效的重要原因[8]。大量研究还表明,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帮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个体自身因素来讲,影响求助的原因既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受教育程度、来源地、种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也包括对专业心理求助的了解程度、认知态度、自我表露、自我隐匿、情绪管理能力、治疗恐惧等心理因素[9][10][11]。本研究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从大学生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拟探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态度和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信任程度与其服务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为该校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对策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实证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问卷375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问卷有效率91.2%,所调查对象涵盖院内各年级、各专业类别,生源地含城市、乡镇及农村,调查对象性别比例相当,充分保证了研究样本的代表性(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表

(二)调查工具

采用赵崇莲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4,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80-0.91之间。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从服务质量、服务队伍、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同时采用五点自评量表考察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态度,以期考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施测时间为2012年3月-10月。对所回收问卷的真实性进行了认真甄别。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总体状况分析

1.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总体需求是比较强烈的(M=3.54±.45)(问卷采取1-5五点计分,3分为理论中值,均分超过3分),从服务的内容到服务的形式,以及服务的专业队伍都表现出了比较高的需求,特别是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均值超过了4分,见表2。

表2 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

2.让大学生感到困惑、最希望得到帮助解决的心理难题依次是:择业和就业的问题(91.2%)、人际交往问题(89.8%)、情绪问题(87.7%)、自我意识方面问题(87.5%)、学习问题(81.2%)、恋爱与性心理问题(78.1%)。表明当今的大学生很多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特别是在就业、人际交往方面,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事业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大学生在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如何处理同学、朋友关系方面普遍感到茫然,这与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纪录也是比较一致的。

3.网络(93%)、课堂教育(91.8%)、心理活动(80.4%)是该校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网络以它的快速便捷性已位居其首。这一方说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阵地上还需要更多的投入,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力上都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数据还显示,他们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依次是:个体咨询(89.6%)、心理健康专题讲座(85.1%)、课堂教育(84.2%),这与之前的分析不约而同,也正好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的方向提供了依据。

4.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大学生除了找朋友诉说进行排解外,最希望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咨询人员(90.3%)、德育老师(72%)、受过培训的朋辈辅导员(67%)、学生工作者(64%)、精神科医生(46%)。能够接受的服务机构依次分别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93%)、网上心理健康服务中心(79%)、私人心理咨询所(74%)、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70%)、精神科医院(37%)。这说明大学生对求助专业人员是接受并认可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求助模式,这一现象可能与近年来该校频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关。

5.在对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需求的调查中,98.2%的大学生希望服务费用不要太贵;96.5%的大学生希望专业人员能保守秘密;92.9%的大学生认为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是提升心理素质,其次是进一步发挥潜能(92%),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发展性咨询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能否“真诚的关心来访者”(100%)和是否具有“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个人素质(98.2%)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专业素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人口学特点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就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来说,女生的服务需求要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具体到服务内容方面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见表3):择业与就业的压力问题的解决是让大学生感到最需要求助的内容,这点并无性别差异;其次排在前三的男生想求助的分别是人际关系问题、性格与情绪管理、自我意识方面问题,而对应的女生想求助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性格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

表3 性别差异分析

2.年级差异分析。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服务需求及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服务质量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的服务需求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在需求总分及四个维度上得分最低的是大二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缘于大一新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临新的目标、新的人际圈,一时还难以适应,所以是服务需求最大的群体,而大三的学生马上面临就业的压力,所以其需求也是比较大的。

表4 年级差异分析

3.区域差异分析。据统计数据显示(见表5):生源地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乡镇与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要强烈一些,具体体现在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这两个维度上。通过多重比较得知,这两个维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大学生与乡镇、农村大学生之间,而乡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他们受到的压力更多有关,相对于城市群体大学生,农村大学生要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更大的家庭期待和人际交往经验方面的贫乏,这些在大学期间更易激起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表5 区域差异分析

(三)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态度的分析

1.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态度的分析。在对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了解程度作调查时发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了解程度并不高(M=2.5965),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态度无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存在差异,经多重比较,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之间,见表6。

表6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态度分析

2.对心理健康服务信任程度的分析。在是否相信心理咨询能有效地帮助解决生活中的烦恼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否认可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程度是比较高的(M=3.3728)。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接纳程度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接纳程度存在差异,经多重比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之间,而且男生与女生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方面也有差异,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见表7。

表7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分析

(四)服务需求状况与认识态度的相互关系

由表8可知,(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态度与服务需求中的服务队伍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与服务需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且这种信任程度与其对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越了解、认知态度越积极、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越信任,就越有可能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表8 服务需求与认识态度的相互关系

三、结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挠是比较多的,就业与择业已经成为对该校大学生心理产生压力最大的因素。不太理想的学校层次、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生源状况以及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能使他们承受了较大的择业压力。总体来说,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特别是一年级大学生,刚刚步入人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人生目标,强烈的适应需求下产生了强烈的服务需求。虽然在众多的心理困惑面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真正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比例却不高,原因何在?结合该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程度分析,可能与学生对学校的心理服务的性质、原则等不够了解有关,鉴于此,高校应更加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树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认知态度。同时也可以推论,对心理健康服务了解程度是影响大学生求助的因素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以网络搜索为首,但他们同时表示,如果遇到心理困扰,除了找朋友诉说进行排解外,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90.3%),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是个体咨询(89.6%),这说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程度还是较高的,怎样将这种求助的愿望与求助行动统一起来?可能需要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的服务来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同年级、性别、区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存在区别的,特别是在服务内容方面。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可考虑按年级设置分阶段的专题内容,比如大一新生适应训练、学习动力训练,大二人际交往训练、恋爱与性心理教育、情绪控制训练,大三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面试择业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陈励.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117-119.

[2] 张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之

友,2010,(9):113-115.

[3] 邓志军,蔡水清.当前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特征、影响因素

及教育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7(5):114-117.

[4] 江光荣,王铭.大学生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社,2003,(3):180-184.

[5]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

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6] 刘大卫,金其强,宋晓华.南京高校心理咨询室为何“门

可罗雀”[N].新华日报,2006-08-04.

[7]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9.

[8]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 余晓敏,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4,(6):426-428.

[10] 陈英俊,尹蓓莉.国外关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主要影响

因素的研究述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

(1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