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绪论课教学论文

绪论课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绪论课教学论文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师引领不够

一青年教师执教《跨过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课后,我们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做到九个“尽可能”、四个“不先”,明白四个“不等于”。九个“尽可能”是: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四个“不先”是指: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教师要明白的四个“不等于”,即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

在这十几节课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读、一背、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当这样理解:(1)新课标中提出的“致力于”要花更多的是时间和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培养”;(2)新课标中所提的“语文”,是作为一种文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所提的“语言文字”,不只强调其工具性;(3)新课标所指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不同于“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要求,而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4)“形成与发展”表达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

新课标中“语文素养”的内容包括:(1)热爱祖国语文;(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丰富的语文知识(字、词、句、段、篇);(4)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5)语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语感不是小学界解决的主要问题);(6)思维水平(要求学生不仅有所知,而且要有所思);(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增进学生现代的人文素养。

鉴于上述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规范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而且,这也不排斥在适当的时候作出硬性的规定。比如有些优美的语段,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矛盾的。

三、偏离教学目标

一教师在上《蝙蝠的飞行》(人教版老教材)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读课文后,按课文所说的,分小组在组内某一个同学身上做实验,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上“探究”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是: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这个奥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较明白的,做了这个实验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了。二、就算学生做完实验终于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难道学生在课中得到的实验技能是语文课的应负责任吗?回答是否定的。

关于探究学习,教师也应当明白: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如:1+2=?如果只要求知道等于3,这是“接受学习”;如果要求弄清楚是等于3吗?这是“问题学习”;如果要求搞清楚为什么是等于3?这就是“探究学习”了。

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科学课的探究性学习,两者的教学目标是大相径庭的。提倡学科的融合,并不等于非语文课的内容都可以充塞进语文课。在语文课上,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深入思考:这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为语文服务?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偏离这一目标,再热闹的活动,也是无效的。

四、忽视智能培养

在十几节语文课中,几乎无一教师进行文章脉络、层次的理清工作。语文课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中感悟。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忽略了对文章结构、行文线索的领会,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自己写起文章来也会结构不清、思路不顺。这是非常需要引起教师们注意的。

逻辑思维-数学智能,是人的八种智能之一。教育要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优势智能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优势智能,所谓关注,就是要及早发现,及早培养;不同的学科发展不同的智能,语文课同样负有发展学生智能的责任,特别要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方面抓住机遇,经常培养,不能只教“纯语文”。

五、教法图新怕旧

一位教师上《飞夺卢定桥》(人教版老教材)时,对于课文的时代背景只字未提,导致学生学习课文时,出现了理解偏差。那么对学生不够了解的时代背景,这位教师为什么不作个介绍呢?课后,我们与他交流,才知个中玄机。他说:“如果我讲了,不就是用老办法——传授式教学了吗?”

当然,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是有其缺陷的。特别是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把知识往里塞。学生变得厌学、怕学,招致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片讨伐声。探究性学习的出现多多少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我们有时总是矫枉过正,该讲的不敢讲。其实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守一法,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实事求是地运用适合学生、文本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六、课堂虚多实少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地理学理论基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介予大气、陆地、水域的交合面,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所构成,是融和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课程的体现

地理课程具体反映了缝理教学内容,也是对地理教学内容作是的安排和设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影响,对自然灾害防范教育,各地的文化习俗、宗教,经济差异,国际合作,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内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等自然地理要素,工农业生产及其分布地区,海陆分布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但却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要求“让学生认识刭环境变化的规律,认识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能分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了解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以及环境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了解和认识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及其他地方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有关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内容在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所以通常高中地理课程所设立的环境知识都体现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环境主题”要求。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素材,尤其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内容标准中直接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共22项,占内容标准的20.95%,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理教育的理念,也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任务。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教学课程的目标结构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融入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成。老师需要通过教授课程把知识和教学技能应用到高中地理课程,再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一个准则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过程与方法旨在教会学生在学习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如何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表达和交流,起主导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地理的教育目标要点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系。经济的发展是核心,社会的发展是终极目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全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经济来实现的,因此,环境、经济、社会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中要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的运用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中包含“关于环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性教学,与此同时还强调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强调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态度和行为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而教学方法变化的前提是教师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方法、途径重在“在环境中学习”,强调参与,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把生活、社会相结合,加深这样的模式转变。在地理教学方法中应充分体现与实践的联系。地理新课程提倡“研究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进行“研究或探究式”学习的最好领域之一。“研究或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能做出独立的判断,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做出决定的机会,教会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学会交流与合作,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我们提倡把“研究或探究式”学习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推进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与社会及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因此可在地理研究性或探究学习中充分展开,这对于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价值观以及培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在课堂渗透教学外,体现与实践结合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途径多种多样,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中,适时引入竞赛活动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其全身心投入活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各项目标也会得以实现。竞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理辩论;环保征文竞赛;环境知识竞赛等活动竞赛。或者以国际和国内的环保热点及中学生关心的问题来确定主题,如:“年度环保”主题征文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组织学生野外实习考察,以加强学生地理课堂中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按照文件规定的撰写要求及格式规范认真完成。指导教师应加强指导,严格把关。

一、。电子版毕业论文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应与印刷本一致,不得省略;毕业设计(论文)必须整合为一个Word文档,毕业设计(论文)文件名格式:姓名+学号(如:张三0511112299)。

二、毕业设计(论文)文本规范化要求

1、统一封面、采用A4纸张、标题(宋体、三号)、目录(宋体、小四号)、中英文摘要(宋体、五号)、关键词(宋体、五号,不超过五个)、文本正文(宋体、小四号)、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工程设计说明书、实验数据、图表、外文译文、附录和评审意见表等。其中工程设计说明书、实验数据、图表、外文译文等项目是否要求由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字数要求:文、经、管、法类一般6000字左右,理、工、医类一般5000字左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特别要求的除外)。

3、页面设置:纸张大小:A4打印纸,页边距:左3cm(装订),上、下、右:各2cm;页眉:1.5cm,页脚:0.75cm;

4、页脚格式: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2页格式为“―2―”)。

5、题目:应能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汉字,可用小标题加以说明。

绪论课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意识形态 政治化功能 人文涵育

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改革活动,进行教学的创新性研究,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时代使命。围绕这一话题所展开的讨论,引起近年来人们更加深人地关注、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问题,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无疑将会起到一个良性推动的作用。本文尝试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受教特点为逻辑起点,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这二者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对教与学的各相关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需要对受教者的受教状况进行分析和深入了解,以此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在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受教状况,以寻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的相关因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主流。比如,思维活跃、关注现实、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是有用的知识等等,但是也存在着如上所述的影响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而任其消极发展,那么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失效局面则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基于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者存在上述特点的分析,提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当针对以上受教特点来研究和确立其总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

2.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

近些年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于改革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究竟以什么为其核心内涵,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达到这一目标,却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为其总体目标。而发挥该课程应有的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和人文涵育功能,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受教者施加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与国家意志相一致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担当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就在于这二者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同一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都反映了社会上一定阶级和群体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者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其目的是达到社会整合。

由于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官方规定的必修课,近年来主管部门还对该课程的质量进行了专门评估,这自然是一个旨在提升该课程应有地位凸显其重要性的努力之举。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普遍的重技术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取向,尤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自然是更加注重强调现成技术的应用与技术训练,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有的育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失效的,该课程所具有的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涵育功能被政治功能所遮蔽,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实际情况是:口头上的高度重视和思想上的不认同以致实际上的边缘化在同步进行,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化功能自然是不能得到有效实现。应然与实然之问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可以说,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被片面化教条化的理解不无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涵育功能,其出发点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根本,视学生为有目的性、能动性的主体。以传承人类文化的价值资源为载体,以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价值,探索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崇高的信仰理想,追求超越的人生境界。使之成长为有自觉、自决、自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涵育功能的假定前提是施教对象--学生,是有旺盛的精力、无止境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执着精神的主动追求者,而教师则以自己的领悟、信仰、思想与之对话,培养其独立健全的人格、感知世界的灵性以及生命的悟性。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日前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性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比如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生命教育、才情教育等等,这些有益的探索是富有深远意义的。本文认为,上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标能否实现,还应当要解决好以下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认知社会现实与涵育和谐人格的关系和意识形态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一是认知社会现实与涵育和谐人格的关系。这其实也是解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高等学校对于学生而言,不应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毫无关涉的“静地”,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即时进入作为全面性人格塑造的情境之中。学生所学当为学有所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与社会和职业环境建立起和谐共生的关系:即善于积极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为此,了解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及其发展变化是必要的前提。这就需要不仅仪了解显性的宏观社会关系轮廓图景,还应当深入体察社会生活中各种微观具体的 隐性的真实样貌。并埘此进行正向和负向的区分,接受正向的社会生活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潜在的负向规则及其发生机理进行积极能动地改造,从而铺设业已初步建立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路径。

相关期刊更多

语言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作家协会

物理与工程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