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

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

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1 重管理,重建课改新制度

1.1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一系列保障制度。为使课改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成立了不同层次的实验组织机构,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为了把《方案》落到实处,中心校建立和完善了《新课程学习制度》、《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教育教学评估方案》等。此外,中心校还要求各校依据制度,冉修订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在教育教学中认真执行。

1.2 在奖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保障。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都筹措了一定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为满足课改实验需要,中心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和配套政策。如设立了课改先进奖,奖励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把通识培训作为新一轮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是否参加通识培训及考核成绩与教师评优、晋级挂钩等。

1.3 加强调研,及时指导。中心校依照各项制度,狠抓新课程实施中的调研与指导。中心校人员经常到分包学校,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各校新课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导,使新课改在我乡得以顺利有序的实施。

2 重过程,春风化雨勤耕耘

万事开头难,但坚持不懈比开头更难。为使新课改在我乡尽快进入健康有序的快车道,我们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即:具体指导、课堂调研、总结交流。

2.1 具体指导。我们以一中、乡小实验年级为切入点,狠抓具体指导。在中心校校长的领导下,发挥中心校每个成员的优势,分包到一中、乡小实验年级各学科之中。一抓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课改实施能力的调查了解,全面考核、物色新课改骨干教师。经过多次理论培训、上课指导、课后交流与研讨,李瑞静、陈玉燕、范增玉等老师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以此引领其他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抓集体备课。由骨干教师提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不定时随机抽查、了解与研讨,以便给教师实实在在的指导。三抓资源的共享。鉴于学校和教师缺乏新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学习资料,为了帮助教师系统地理解新课程,借鉴新课例,中心校多渠道搜集资料、案例,通过新课改专题报告、下发新课改案例、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明晰的认识,达到了借鉴与吸收的目的。

2.2 课堂调研。我们对新课程的指导与建议应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为确保教学过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我们深入学校、教师,吸收课堂“活水”加以提炼,形成指导性建议。对此,中心校成员经常深入到课改实验的每一个班级,听课调研,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实情,随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难题。

2.3 总结交流。教师是新课程实实在在的推进者,没有一线教师对问题的发现、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新课改就不可能整体有序的推进。因此每学期,我们对实验年级的教师至少召开两次课改实施情况交流会,让教师讲困惑、谈体会、谈经验,人人发表看法,个个参与交流。我们分层次举行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改论坛,论新课改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与教学管理,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交流、总结,相互借鉴与吸收,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

3 常培训,提升实力壮群体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败。基于此,我们坚持“乡校结合,研训一体”和“边实验,边探索,边培训”的原则,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训活动。

3.1 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①进行宏观通识培训。秋期,中心校召开了新课改实验动员会、新课改专题学习会,利用课改学习日,以校为单位组织了通识培训。中心校定期抽查教师学习笔记,并对教师学习掌握情况进行了理论考试。③微观针对性培训。小学以乡为单位,初中以校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牵头,分别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具体解决各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新教材的准确把握等。③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开展“备、讲、说、评、论”为主线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思想指导课堂教学。中心校组织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程论坛,举行了实验教材示范研讨课、优质课竞赛及说课比赛活动。

3.2 注意改进培训形式、方法和内容。不论是中心校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相结合,培训方法上采取中心校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研讨与个人探究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中,让教师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小组研讨,集中交流。

3.3 注重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一人培训一人受益的弊端,对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目标,规定任务,完成任务方可报销培训费、车票和伙食补助。即让他们回来后搞好乡级、校级培训,登台汇报新理念,示范讲课传授新经验,使外出教师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做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在乡、校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笔记、有心得体会、有案例分析、有

实施课改的新思路。同时,中心校不断加强对教师学习的考核和检查力度,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要我改”为“我要改”、“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氛围。

4 重探索,建构教研新体系

课程改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实践过程。这对当前颇为流行的灌输式教研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因此,我们着眼于“三变”,逐步建立民主和谐的主体参与式教研体系。

4.1 变表演为探索。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其着力点在于探索,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不知始于何时,这种探索却成了一种一厢情愿的表演,教研课演变成了表演课。教师只有听和看的权利,少有参与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我们从新理念出发,还教研以本来的面目。我乡举办的研讨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达到以研讨课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

4.2 变指导为服务。我们的职责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常常把个人的思想观点强加给教师,不经意中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善于有效利用《课堂评价标准》,常常对照《课堂评价标准》严格要求教师,逐条评价课堂教学。殊不知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没有“特级”的潇洒,更没有“专家”的脱俗,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评价形形色

色的课堂教学。要使新课程真正在现实中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抛弃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也许这一堂课只有一个闪光点、只有一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但只要是符合新课程思想的、只要有创新的东西,就应得到肯定和赞赏,使教师感到欣慰、得到满足,以保护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强化服务意识。我们的目的是服务课改、服务教师,引领教师逐步成长,逐步走向新课程。

4.3 变观众为主角。课程变了,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角色也应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的主角之一。我们的做法是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和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每次教研活动前,我们都要求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熟悉教材内容、组织参与式讨论,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在理念创新上鼓励百家争鸣,让每位教师都有述说自己感受的机会。

5 重验收,总结反思促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尽善尽美,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领导、教师、学生所改变的点滴就是良好的成绩。为了了解课改实施情况,我们根据实验进展情况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检查、验收、评估、总结活动。首先,对校本培训、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考核。然后,以“三优”、“四课”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实验年级教师说课、讲课比赛活动.又进行了新课改优质案例、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心校选取实验优质课在全乡观摩,予以推广,将部分优质教案和优秀论文打印下发各校相互借鉴。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深化,中心校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阶段性检查和验收,重点查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程开况,查教师对学生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优秀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在全乡推广。今年4月,我们在乡小召开了课改实验现场会,会上校长介绍了本校在新课改培训、教研及评价方面的尝试:教导主任介绍了在落实教学常规中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做法:会上对乡小教案、作业、听课记录、教师学习笔记进行了展览。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学校在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反思和交流,并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制订措施积极整改。5月,课改评估小组深入学校对各校课改实施情况又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检查和评估,评出了一批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除了制度环境,一位老教育家说,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课程改革本身是否成功;二是师资条件是否具备。因此,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是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程实验推广两年多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师资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从今年秋季开始,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又有"#$%个县(区)进入新课程,全国实验区达到"&’%个,学生数达到()##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到%##)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到%##$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将基本进入新课程。同时,从明年秋季将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到%##$年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根据新课程推进计划,今后)年新课程师资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仅今明两年,全国预计就将有数百万中小学教师开始实施新课程,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推进新课改师资培训应当先行。能否进一步做好新一轮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将关系到整个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全局。鉴于新一轮新课程教师培训涉及面广、人数多、内容新、要求高、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地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攻方向和主要任务。按照教育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各地在新课程师资培训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针对存在问题,不断改进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力求更扎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新课程师资培训,为成功实施新课程提供师资保证。

二、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进一步提高新课程师资培训水平

统筹规划,以点带面,分层次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

各地要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新课程实验推广的全过程,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分区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分对象、滚动式,逐渐展开。

首先,加强新课程培训者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课程培训者队伍。教育部今年"#月继续组织了第二轮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同时组织了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教师进行新课程研修,为各地输送了一批新课程骨干培训力量。明年上半年还将计划组织高中新课程实验区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校长、骨干教师和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培训。有关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选拔好骨干培训者按期参加国家级培训,同时充分发挥这批骨干培训者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新课程骨干培训者队伍,并通过他们推动本地区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带头和辐射作用。

再次,从拟进入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抓起,根据新课程实验推广的进程,有计划地展开全员培训。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拟进入实施新课程的教师,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不低于!"学时的新课程岗前培训,凡未经新课程岗前培训的教师原则上不能实施新课程。同时,还要注重对已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不断的跟踪、指导,帮助他们在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提高,促进专业发展。

第四,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改革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特别是要加强新课程师资的综合性和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为中小学输送能胜任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师资。

明确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新课程培训的过程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讲求培训实效。要坚持通识培训与具体学科培训相结合,优先保证通识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然后再开展教材培训。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帮助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重点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研究不同教材在设计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逐步提高教师结合本地实际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高度,认识和指导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通过新课程培训引导和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如,辽宁研训一体模式;福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江苏建立并落实过程化培训制度;安徽积极培养和发挥本地专家开展以校为本新课程培训;浙江加强综合课程师资培养和培训等)

———要积极研究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要广泛发动和组织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机构、教研和科研等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培训者,深入中小学进行调研,指导校本培训,针对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利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新课程培训。逐步构建“天网、地网、人网”有机结合、系统集成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集中和共享优质教师培训资源,高水平、高效益地开展教师培训。

三、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理顺体制,形成合力,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扎实有序地健康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是政府行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行政各职能部门、师范院校、教研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等方方面面。各省(区、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理顺体制,有效协调各职能部门和机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教师(师资)教育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在教育部师范司和基础司密切配合下,相互支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会商计划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各省(区、市)师资培训部门都要明确定位,以强烈的责任感,在各省(区、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会同基础教育部门,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组织好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教科研等相关教育机构要整合利用最优的资源进行师资培训,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的优势和作用,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成事,合则两利。

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建立有利于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管理机制

各地要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要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与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建立有利于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管理机制,将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学分管理档案;要建立新课程培训工作监管制度。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新课程的有关标准和要求,制定相关学科新课程师资培训标准,并对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采用项目招标的方式,遴选了解新课程、参与课程改革实践、具备新课程培训资源和能力的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教研部门和其他有条件的高校承担新课程师资培训任务。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培训质量。凡未经教育行政部门资格认定和授权的单位和机构,不能举办有关新课程的师资培训班。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防止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以赢利为目的的乱办班、乱收费和重复办班现象的发生,促进新课程培训工作扎实有序的健康发展。

加强指导,加强监管,确保新课程培训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和管理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资源开发和使用工作。在资源形式上,要体现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要建立严格规范的新课程培训资源建设、遴选和评审机制,确保将优质资源应用于教师培训。要按照“编审分开,公开招标,专家评审,严格把关”的方法建设、评审培训资源。要建立资源建设评审组织。教育部成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主要责组织规划、评审和推荐供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从今年开始教育部将定期举办“全国教师教育优质课程教材资源征集、遴选、展示活动”,并公开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今后凡未经“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不能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未经省级“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师课程资源不得在全省范围使用。对于粗制滥造、误人子弟的不合格教材实行封杀。各地在组织教师新课程培训时,应建立有教师代表、师训部门和教研部门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本着共享优质资源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择适合本地区需要的新课程教师培训资源。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在教师培训资源建设、遴选和推荐工作方面要防止和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硬性摊派,强令教师购买等不良做法,切实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整合优化教师教育,为新课程师资培训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区(县)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要以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其他综合性大学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优势,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

要重点加强市(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教师!"##$%"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教师!"##"%$号)精神,积极整合和充分利用县级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院校,下连中小学校的新型市(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使之成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和联系纽带,成为“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基础支撑机构,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从而为广大教师研修培训,包括开展校本培训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教育部将研究制定“示范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标准”,并组织开展示范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评估创建工作,推动市(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建设。

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一、更新农村教师教育理念

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农村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第二,要建立现代课程观。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一刀切”的内容,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第三,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对学生的关爱不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第四,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现代教育不主张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发现和发扬自己的长处,向自己能够成功的方向努力。要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拘一格育人才。

二、帮助农村教师探索新教法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首先要改变农村教师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以项目培训和校本培训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首先,组织好教师岗前的课改校本培训,要结合本校特点,通过培训让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以及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意义及方向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组织教师观看有关课改方面的影碟及资料,加深感性认识,从而使其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寻找课改中的闪光点,多渠道开辟教学途径,并与学校教师考核挂钩,从外力上促使教师进入课程改革。其次,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新课程实施标兵,创造各种机会,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使广大教师充分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师生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等。

四、构建农村教师知识结构

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的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教师在博览群书之外,还要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精通专业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要多面涉猎,努力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五、创新对学生的评价制度

新课程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而不能让“分数”毁了孩子。针对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其增强成功感、成就感,让其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

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1.教材选择多样化,地方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实验首先就是改变了过去全国使用同一版教材的局面,要求各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高考也命题也不再依据某本教材,而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种版本的教材争相出炉。现在全国普通高中教材的版本不下于十种。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不能只选择一种版本的教材,而是要选择多种版本的教材。广东省在教材选择上就遵循版本不少于三个的原则。而广东省的各个地区选用的版本也不尽相同,都是由各地区相应的教材管理委员会(由主管领导、教材专家、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投票决定的。必修部分统一要求,选修部分各校参照《广东省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自行决定。我们考察的两所学校选用的教材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粤教版。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某一学科上,虽然学校选定了某版的教材,但是他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参考指定的教材,而是采取“一本教材为主,多版教材为辅”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每位老师手里都有两三本,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参考。这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建议学校在进入新课程之前,应该让我们的任课教师提前拿到多种版本的教材,提前熟悉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总结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和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课程设置灵活化,学生拥有选择权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改革后的高中课程由八个学习领域、十二门科目和若干个模块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按照国家的要求,高中学校必须开足开齐8个领域的必修课,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努力开设多样化、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各学校实际情况的限制,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变通,灵活的执行国家的要求。首先,选修课程必修化,由地方或学校代替学生选课,统一上课,采用的这种所谓“配餐制”。这也是现在我国新课程实验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我省刚刚出台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选修Ⅰ的内容一是所有学校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进行选择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了这些内容的必修的。我们考察的深圳、济南两地的学校基本上也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只不过有的是省里规定的,有的是市里统一的,还有的是学校自己选择的。几乎没有学校能达到让学生开放式的选课,上课实行“走班制”。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牵制,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的限制,采取这种做法也是符合实际的。要真正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学校活动课程化,为了达到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学生兴趣,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至少获得6学分的要求,很多学校都灵活的将学校活动课程化,例如将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等学校活动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表现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管理,又完成了国家对开设校本课程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再次,研究性学习灵活化,国家规定研究性学习是15个学分,如果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可能效果不会太好,更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所以大部分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灵活话,既有集中授课,又有分散研究;既有理论学习,又有个别指导。有的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开学初用几个课时,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选择题目和导师,学生们课后研究,教师进行指导,期末再利用几个课时验收成果。或者是在放假前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假期里进行实践研究,开学来进行验收展示。总之,以上这些都是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的一些做法,对我校以后实施新课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师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更加个性化。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的新的课堂教模式。。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入到深圳实验学校和山师大附中的课堂,分别听了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十余节课。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标准下,任课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课程实验的成功与否。无论教材编排,还是课程设置怎么改革,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授课方式不变革,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空谈。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实验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我们进行新课程培训的最重要的任务。

4.学生评价多元化,学校拥有选择权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改进传统的校内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是大势所趋。在考察中发现,虽然所有学校都采取了综合的评价方式,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各学校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学分认定上。由于国家规定学分认定权在学校,所以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出本校的学分认定标准。以深圳实验学校为例,他们将学分认定分为考试和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考试成绩占60%,评价成绩占40%。考试成绩又分为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成绩又分为个人评价(10%)、同学评价(5%)、家长评价(5%)、和教师评价(20%)。最后他们规定只要学生的学分达到1.7分,就认为这个模块通过考核,给2学分。同时,他们还按照国家的要求给学生建立了成长手册和成绩手册。因为虽然学生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理念很好,但是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评价标准,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二、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实验,虽然广东和山东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上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期阶段。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领导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政府行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行动到位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是落实新课改的组织保证。我校已经成立了由符校长直接领导的新课程改革委员会,并指定了具体分管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的副校长。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形成运行有序、功能完善的课改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积极做好课改宣传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支持,因为新课改不仅仅涉及到学校的问题,同时也直接涉及到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为了让学生家长能了解新课改,认同新课改,最后达到支持新课改的目的,学校要在进入新课改之前,必须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学校的标语、墙报等形式,广泛的宣传动员,营造课改的社会氛围。二是,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家长学校”为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课改新理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十分必要的。

3.科学制定课改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我省出台的《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制定我校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明确我校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等内容,对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同时,还要制定各种计划和方案,包括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学分认定方案、学生成长手册制定方案、选修课设置方案、综合实践课实施方案等各种方案,使新课程有效实施有章可循,保证新课程实验在整体框架内稳步、有序的推进。

4.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为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我们有必要将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立项研究,以保障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建议学校选择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对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5.精心组织教师培训

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一、加强领导,转变管理方式,保障高中新课程实施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为了使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能在较高标准下扎实有序地运行,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课程实施工作;教研室——提出新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新课程实施搞好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及校本课程开发;教务处——根据新课程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课程计划安排,搞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管理;德育处和团委——配合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予以跟踪管理;总务处——负责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各科室分工明确、通力合作、高中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新课程运行机制,使新课程实施工作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和较为明确的工作目标。

2.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为保证新课程实施的顺利推进,制定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工作制度,如:《精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精河县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校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开展规范而有序,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做到了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布置、有总结、有督查。

3.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下的全员参与机制

针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师资力量、生源结构等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有利形势,学校进一步下放年级管理自,实行了年级主任负责制的基层管理模式。年级管理以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为核心,各备课组实行集体备课,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进度,分工准备集中研讨,再根据班级差异和学生差异,在授课方式上做到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形成了优质高效的学科教研机制。

4.实行了学段循环的全程推进机制

高一年级阶段注重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强化师生对新教材、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认同,严格实行学分认定制度。将实践新课程新理念和落实高考目标并重。年级组、备课组和各科任教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严格评定学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高二年级阶段注重把新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专业选修方向,加强模块教学,严格学分认定;另一方面,对照新课程下的高考考纲和考试方案,组织广大教师认真研读,把课程实践与高考目标对接。高三年级阶段以新课程目标为方向,以高考备考为支点,将知识系统化。关注优秀生、薄弱生以及美术、音乐、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等。

二、加强培训,转变理念,促进高中新课程实施

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这次课改的理念、原则、要求、方法等并以此指导实践。因此,学校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途径,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层面的有关人员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培训。在经费极端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积极选送教师到疆外、乌市等地去参加有关课改的培训学习。学校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与“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新课程实施后,还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后续过程培训。我校校长、分管校长、教研主任、教务主任参加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组织的各类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培训,并及时将有关新课程的精神传达给全校教职工。学校先后派出多批次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和自治州级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回来后就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校本培训。

三、狠抓常规教学,积极推动新课程亮点,强化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1.加强课程开发与教学指导

开发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指导,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分学段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重点指导必修、选修等课程编排与开设,在学生选课指导、学分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和高考新方案接轨。

2.加强教学常规落实的指导

在完善教学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精河县高级中学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3.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科教研中心的作用。通过开展教学开放周、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骨干教师辅导讲座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我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4.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

我校按照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校本课程选修。高二下学期以国家选修课程为主。

5.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实施课程方案

我校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对三类学校的要求,开足了各种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各种常规课程在我校得以全面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研究新学习课程也全面开设,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高三每周又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6.重视教案编写

要求教师教案编写科学规范,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有知识的传授,更有能力和情感道德的培养;既有教法的设计,又有学法的指导。要求有教学反思。学校对教案定期检查,并向全体教师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促进整改与完善。

7.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

校领导、教研室、教务处负责人经常推门听课,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并及时向相关教师反馈学生的要求与建议,使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增强了授课的针对性和被接纳性。

8.重视对学生作业效率的监控

学校随时抽查家庭作业的布置批改情况,向学生公布投诉电话,定期在学生中进行对科任教师做批阅情况的问卷调查,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超量的巩固练习,或毫无针对性地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练习的现象。要求教师精心选择习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等,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面临的困惑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在实施新课程中依然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1.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

进一步完善“轻负担、高效益”的学校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如何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提升教案和学案的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2.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多维目标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在全国上下都强调校园安全和校园责任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活动、探究如何突破学校围墙走向社会,如何有效利用开发校外资源,这是目前大家都非常关切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3.来自教师本身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目前班容量过大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师生的准确定位?如何实现整体目标的达成?这也是我们经常思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另外,教研力量薄弱,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等专业支持方面也面临很大困难。

4.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

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一大瓶颈。由于新课程对学校教室、实验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走班制需要更多的教室,物理、化学、生物探究式实验需要更多的实验装备,通用技术需要设备和教室。这些方面亟须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校能达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5.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困惑

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自增大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更灵活了,但是文、理分科后,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功利性选课,与高考无关的基本不选;课改的味道越来越淡,应试教育的气氛越来越浓。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新课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组织教师研究课标、研究教材,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加工、整合教材,研究学法、研究教法,力求把教材变成教师的思想和行动。

2.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更重要的是课堂操作层面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积极开展以学法、教法改革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3.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评价问题

针对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加强过程性评价,强化过程性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力争取得好成绩。

4.进一步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配套的行政、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我们将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加紧制定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教研的管理制度,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5.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新课程实施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经费投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成效,办学条件是新课程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