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和要求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做准备。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
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教案应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及时反思、归纳总结修改。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补充习题。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操作
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设置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尽量让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突出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备课思路过程要有特色。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注重师生情感互动,让学生有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习效率打下感情基础。
树立“团队”精神,注重发挥集体力量,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并及时在课后记下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并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
2、授课要求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的观念。
(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5)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3、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量性
(2)层次性
(3)针对性
(4)实践性
(5)探索性
课外辅导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形式可以有一般辅导、个别辅导、学生互相辅导。各班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竞赛辅导小组等。
5、测验评价
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各专题及时过关考试,认真对待。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建议》,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重点,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提倡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使教学工作课题化。教师要努力提高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讨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实验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活动中,要把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确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与评估、课内外辅导活动中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思考设计。
3、做好调查研究,真正了解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分类指导,正确处理对不同类学校和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要求,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反对加班加点磨学生的低劣教学方法。
4、注重知识的落实,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关键词:高中化学;以学定教;要求;设计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指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的目标,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主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一、“以学定教”化学教学设计的要求
1.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提出新要求
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是从关注知识本位到注重发展,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并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上,使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教师要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将学生的差异视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弹性,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对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设计提出新要求
化学教学内容不仅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还要体现出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渗透STS教育,依据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和重新加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
3.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设计提出新要求
教学设计过程也有所变化,从过去的以教为本过渡到主体参与,又分为以下的三点:第一,把学生看成真正的学习主体。对学习的起点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起点和教学过程以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进行确定。第二,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三,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程。从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过程、选择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让学生积极参与。
二、“以学定教”化学教学设计的举例
以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设计为例:
1.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1)学习的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可逆反应。例如: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氯气溶于水。这些内容为本节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入平台。本节课将利用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对此类反应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了解相关内容并对化学反应产生新的认识。
(2)学生的分析。①学生起点能力分析。要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应具备如下的起点能力:了解几个简单的可逆化学反应;能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有一定的化学计算能力;对新知识有好奇心并能积极参与课堂;能阅读书本内容并有分析问题和归纳结论的能力。②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化学基本概念,接触过简单的可逆反应,对简单的可逆反应之间的物质变化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3)教材的分析。“化学反应限度”是在高中阶段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此概念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联,被人们广泛应用。但是,此概念与学生以往所涉及的概念有所不同,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学好“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特点,有利于学生较快地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各类化学平衡。
(4)教学重难点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可以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化学史话法展开。教学难点是:要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分析反应速率图表,可以采用图表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加以突破。
2.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化学史介绍,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通过设计实验,认识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炼铁高炉的化学史导入,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通过设计实验,初步形成运用探究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3.教学过程的设计
(1)史话激疑,发现新知(8min)
炼铁之谜:大家都知道工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标准之一,而钢铁生产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高炉炼铁工业。
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Fe2O3+3CO=Fe+3CO2(高温)
CO产生的反应:C(焦炭)+O2(空气)=CO2(放出热量)
C(焦炭)+CO2=2CO(吸收能量)
可是,炼制1吨生铁所需要焦炭的实际用量,远远高于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所需的量,而且从高炉顶端出来的气体中总含有没被充分利用的CO气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刚开始,大家认为是CO与铁矿石接触不够充分,于是就增加高炉的高度,但是事与愿违,高炉升高了,但是高炉尾气中的CO的比例还是没有改变。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
引燃火花……
讨论解密:在19世纪下半叶,一位名叫勒夏特列的法国科学家进行过深入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C+CO2?葑2CO是一个可逆反应,并且后来研究发现,在高炉中Fe2O3与CO反应也不能完全转化成Fe和CO2。增加了高炉高度只是延长时间罢了,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导入新知:那什么是可逆反应呢?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通常情况下,把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为正反应,把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为逆反应。大家要注意,可逆反应一定要满足“同一条件、同时进行”。
交流讨论:2H2O=2H2+O2(通电),2H2+O2=2H2O(点燃)是互为可逆反应吗?说明理由。对比表一表二,比较两个反应的区别,得出结论。
表1 实验数据
■表2 实验数据
■
结论:由上看出,表一为可逆反应,表二为不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反应物不能全部完全转化,而且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2)急中生智,巧设实验(15min)
激发能力:怎样通过实验来证实反应存在限度呢?在设计实验时,我们又该注意什么呢?现提供以下试剂和仪器:0.1mol・L-1KI溶液、0.1mol・L-1FeCl3溶液、CCl4、KSCN溶液、小试管、胶头滴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判断FeCl3溶液和KI溶液反应,反应能否进行到底呢?
小组活动……
代表汇报:①取5ml0.1mol・L-1KI溶液放入试管,滴加5~6滴0.1mol・L-1FeCl3溶液,振荡、静置、观察。②继续加入2mlCCl4溶液,再次充分振荡、静置、观察。③取上层溶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
教师总结:设计这个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反应物的用量该如何控制?②选择怎样的试剂能够有效地证明反应的发生和进行程度?同学们对照这两个问题,再反观自己的设计,有什么问题吗?
解决疑惑……
演示实验:按照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我们实践操作一下,同学们拿出草稿纸,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解释实验现象。
学生发言,说明实验现象和原因……
■
教师总结:实验一可以看出反应发生。实验二得出反应物中有碘单质,证明正方向反应发生。从实验三可以看出少量的FeCl3溶液与过量KI溶液混合后,溶液中仍有Fe3+,说明正向反应不完全,即反应有一定的限度。此实验的关键就在于要控制两个反应物的用量,要求FeCl3溶液少量,KI溶液过量。
(3)深入探究,了然于心(17min)
思维火花:如果将2molSO2与1molO2混合于2L密闭容器里,充分反应后,能否得到2molSO3呢?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火花绽放:请同学们根据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对此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探究,画出两张表格:c-t、v-t,根据图标解释说明这两个问题。
■
①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哪个大?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反应速率大?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怎样变化?(提示:正反应速率由反应物浓度决定,逆反应速率由生成物浓度决定。)
学生活动……
■
导入新知:由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温度、压强下,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时,反应体系处于一种表面静止的特殊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结合同学们画出的图表,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你争我抢地回答……
教师总结:①化学平衡发生的前提在于,此反应为可逆反应。②达到化学平衡时,v(正)=v(逆),且都大于零。③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都还在不断的进行中,并没有停止,处于动态平衡中。④在化学平衡状态,任何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⑤影响平衡的条件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发生变化。但是一段时间后会达到新的平衡。
(4)回顾旅程,学以致用(5min)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概念比较抽象,而且教学内容比较多,所以此环节主要是以练习为主。
总之,以“以学定教”在强化了生本思想的同时,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将化学还原于生活。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完善了教学目标、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围绕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乐学善学素养;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53-03
【作者简介】张玉荣,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学术带头人。
依据2016年9月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乐学善学素养是学会学习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该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习惯、方式、能力、意识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指明了学校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向,明确了学生学习发展的目标。普通高中承载着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责任,乐学善学素养的养成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案一体化”文本是教案和学案的统一体,它具有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探究、课堂笔记本、课堂演练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思考订错等多重功能。该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流程为主线,突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流程是:“教学案一体化”内容的设计、编写――课前使用――课堂使用――课后使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下面以化学学科为例,谈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育学生乐学善学素养的几点策略。
一、“教学案一体化”文本的设计指向乐学善学素养
1.“教学一体化”文本的设计要激发学生“乐学”。
乐学善学素养的培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案一体化”中设计了“预习自主探究”栏目。依据所学内容,在此栏目中提供对应的课外资料,例如氯气的发现实验、晨雾中的丁达尔现象、氯气漂白自来水、侯氏制碱法的简介、金属铝的冶炼史、神奇的光导纤维、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生活生产中钢铁的腐蚀,等等。在课前将“教学案一体化”的文本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这样就创造出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达到养成乐学善学素养的要求,激发学生“乐学”。
2.“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养成学生“善学”。
乐学善学素养中要求: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案一体化”中设计了诸如教学目标、预习自主探究、典型例题精析、课堂小组讨论、小组成果分享、教师答疑、课堂检测、课后探究与拓展、课后问题反馈以及学生自我归纳与反思等栏目。随着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栏目设计,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掌握了知识的应用、领会了思考问题途径、了解了小组合作、锻炼了质疑能力、提高了学习反思意识、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善学”素养。
二、在“教学案一体化”文本的应用中培育乐学善学素养
1.课前应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案一体化”的“预习自主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同学交流等手段来进行。“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预习学习行为,把口头预习变成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在上课的前一天发下讲义,上课前教师将“教学案一体化”收起,批改“预习自主探究”内容,并在上课时进行点评。刚开始学生有些不习惯,甚至有少数学生不完成这部分内容,但是通过一段时间教师的督促、教育和训练,学生就慢慢养成了预习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学会了如何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另外“课前思考探究”“课前拓展思考”提出的问题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分析、归纳、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2.课中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了一些由基础知识引发出的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点拨、引导,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有了初步认知;再通过“教师追问”“小组思考讨论”“小组交流回答”“学生总结分享”“学生提问”“学生评价”“当堂练习反馈”等环节的教学,达到将认知逐步转变到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简单应用和知识的延伸应用上。此外也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思维展现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如下列教学片段中的“课堂演练”:
【教学片段1】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0-41有关内容,2分钟后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各学习小组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
1.工业生产氯气(氯碱工业)的原理是________,电解过程中,与电源正极连接的石墨棒称________极,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与电源负极连接的铁棒称 极,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电解过程中,电解液(NaCl)中离子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向________极移动,________向________O移动。电解后阴极区产物是________,阳极区产物________。因此在阴极区滴加酚酞溶液后的现象是________,检验阳极区产物的方法________。多余的氯气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相应的方程式________。
这部分是氯碱工业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演示和知识归纳让学生了解氯气的工业制法,促使学生完成对基本知识的认知。
【教学片段2】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1有关内容,3分钟后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各学习小组解决下列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气的收集实验)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________________;
(2)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当浓盐酸的浓度下降,反应就会________,因此尽管二氧化锰足量,浓盐酸中的HCl也不能________。
教师追问1:比较下列两种情况下产生的氯气体积大小________:①用含有HCl 146克的浓盐酸和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②用87克二氧化锰和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同况下进行反应)
(3)发生装置中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
(4)氯气中常见的杂质是________,除杂方法是________用________除,________用________除,除杂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追问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中最常见的杂质是如何分析的?除杂质的原理是什么?
(5)氯气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追问3:①气体收集方法常见有几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②如果已知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是难溶的,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收集氯气?
(6)氯气的检验是用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追问4:检验气体的依据是什么?根据你的预习,你了解到有哪几种检验氯气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本课的核心,通过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介绍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延伸出4个思考问题,将学生从对知识的认知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利用问题导入形式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分组讨论”的学习形式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提出疑问”给学生充分发挥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教师追问”将学生追进了知识的应用层次。
【教学片段3】
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制氢气和氧气的原理、发生装置,各小组完成下列表格。
知识回忆: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________,发生装置________;
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对应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__;
比较填表:(中学化学实验室制气体三种典型代表发生装置比较,表内容略)
学生总结分享:
(1)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不同的依据是……
(2)启普发生器装置是属于上述 类;
(3)制取气体的整套完整装置包括________装置、________装置、________装置、________装置和________装置,其中________装置和________装置的顺序不能交换。
第三部分是升华课堂知识,将中学中类似的知识进行对比总结,让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对比学习法;“学生总结分享”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本课学习的高点。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学是利用栏目中的问题引导和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使学生对基本知识从认知―理解―应用―延伸拓展不断升级,期间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即乐学善学素养的培育得到了落地。
3.课后反馈,养成学生学习反思、自主整理意识。
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我们在“课后巩固提高”栏目选题时有不同层次的题目:基础题、理解应用题、能力展示题等。前两类题是全体学生都需要完成,能力展示题是自选完成。课后练习学生必需独立完成,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总结到作业后的“本课总结反馈表”中,该表中还可以写入上课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或自己提出的疑问等内容。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自学和上课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应用、提升、归纳,自主学习反思能力和自主整理意识得到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乐学善学素养的养成。
三、校园师生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教学案一体化”深度应用的保障
要充分发挥“教学案一体化”的作用,真正让学生“乐学善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依托校园网,与软件公司合作,构建了校园师生网络学习平台。我校的校园师生网络学习平台分为教师平台、W生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三个部分,各学科平台负责教师将上课的“教学案一体化”内容、课件、资料等上传到相应的栏目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平台进行活动。
教师平台包括“教学案一体化”内容、练习题内容和答案、学习方法指点、重难点突破、知识拓展、信息提示、相关的学习资料等内容。学生可以进入教师的平台,查看教师提供的资料。目的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
学生平台有各任课教师按学科提供的学习资料、上课内容、相关练习等内容,也有学生自己的天地:同学间的交流、学习心得和总结、学习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探究和拓展等栏目。在这里可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也可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平台的应用,养成了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与学;新课程
中学生最早接触化学这一门学科是在初三,我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每次教到高一新生时,给我的印像是高一新生学习化学知识感到非常吃力、难学,刚开始我自己也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备课我也备得非常详细,讲也讲得很透彻,学生练也练得不少,学生也按我的要求养成了自觉预习、及时复习的好习惯,但学生们总觉得化学不太好学,概念很模糊,每次考试下来,除了尖子班学生成绩还可以外,其它班学生的成绩都不够理想。老师认为很简单的题,但学生却感觉很难,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一、普通高中学校高一新生学习化学的现状
我经过认真思考和在学生中多方了解后,我认为原因有多方面:(1)学生刚进入高中,思想有所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竟争意识不强;同时高中化学一周的课比初中减少,而许多学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缺乏自觉性、自主性;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特别是复习、总结、钻研不够。再加上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因此如果在学习策略上不能较快适应,容易造成学习成绩的较大分化,甚至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2)高一新生刚进校,面对的学科比较多,特别是还要应付历史、地理两科会考;(3)高中扩招后,虽然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增多,但真正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多;(4)学生普遍厌学,学习的风气不好,特别是普通班的学生,感觉自己考学校无望,干脆混日子过一天算一天。(5)部分想读文科的学生根本不重视化学;(6)初中化学知识掌握得不牢、基础打得不好,关于这一点原因很多①由于受中考分值的影响,化学所占的比分不多,没有引起学生对化学足够的重视;②初中教材涉及到以基础知识为主,知识面广,且综合性强。但知识的连贯性和层次不强,理论上不够完善,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特别是一进入高中就学的如:“物质的量”、 “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且又有难度。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造成学习困难、成绩分化的重点知识。有时候学生们还会造成了一种错觉,他们会认为很多重要知识,只需要作一般性的了解就行了,其实初中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完全理解和必须记忆的东西,比如说什么是酸、碱、盐的定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等等,而这些知识和高中化学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比如说高一第一章第一节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就与初中的元素化合价就有很密切的联系,金属的还原性强弱关系就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关;③我们学校面对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这部份学生在乡级中学所能看到的演示实验不多,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而化学这门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和内容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和加深映象的。
二、做好高一化学的教与学的几点体会
基于以上的几点原因,我个人认为真正要想提高高一学生的化学甚至其他学科的整体成绩,学校、教师和学生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取消尖子班和普通班的分班制度,把尖子班的学生分散到其他普通班中去,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干劲,形成一个良好的“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2)适当增加高一化学的课时量,因为我认为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给学生复习,强化初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与高中化学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3)化学,相对于数学、物理来说,偏重记忆的东西较多,特殊性质多一些,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何把貌似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这是学好化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记忆要及时,并注意反复巩固,但如何强化记忆,总体说:要归纳、概括,使其尽可能条理化,抓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对常见气体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可归纳为:常温下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毒性等。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可归纳为:与非金属反应、与水反应、与酸反应、与盐溶液反应等。常见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可归纳为: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盐溶液反应等。记忆也要讲究方法。如金属活动顺序表可分类三句: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为了帮助记忆,课堂上要适当做笔记,主要是准确记下老师板书的课堂小结、得出结论和讲解的特例等。对重点和疑难点要标记,课后研讨要突破疑难,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在头脑里条理分明而有系统,就达到了听课的目的。(4)学生要学会听讲。和其它学科一样,听化学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即思想集中)、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这四到各有其特点。对于眼到,除以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看得全面外,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分清主次现象,能迅速捕捉一瞬即逝或现象不够突出和不够明显,而又属于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这就要求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要记住这些现象。不论好看有趣与否,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自觉提高和发展观察能力。关于耳到、心到,着重点是开动思维器官,听清和思索教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过程,以及说理、论证过程和操作及装置的原理等,也就是那些属于理解的内容。切实克服和改变不注意听和想的过程,而只记住结论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耳到、心到的关键是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当然,在此前提下该记住的内容,还是要记住的。手到,主要的是按要求和规范,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至于笔记,要学会记要点、记提纲,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看、听和想。(5)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要告诉学生高中的教师在上课传授知识给他们的同时,主要是教给大家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而考试主要是考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教某一个知识点;(6)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是化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去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学生实验,因为这些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实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问题意识;提问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44-1
一、学生化学问题缺失的原因剖析
1.课程的原因。
传统的化学课程关注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对化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揭示,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激发和培育。
新课程的无奈是诸多因素迫使许多老师仍在按老的模式教学,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越学越刻板,越学越没有劲,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弱。
2.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现实教学中,提出问题往往是教师的专利。大家往往认为课堂秩序好,教学过程组织严密,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会优秀。所谓的优秀课表现为:老师的提问一个接一个,问题的设计一环套一环。设计的问题越天衣无缝,就越是显得成功,学生越是接连地回答,忙碌地解题,课堂就是越高效。
3.学生素质的制约。
提出一个问题本身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困难。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往往都不能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和有活性认识的认知结构,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会认识问题的意义,很难说出比问题更加明确的见解。
有的学生对化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概念和理论以及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但是缺乏提问的技巧,又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或太过简单,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成为同学的笑料。有的学生化学的基础较差,平时懒得思考,知识匮乏,根本提不出问题。
综上所述,多种原因导致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只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境地。而提出问题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维的开放,这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在化学课堂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应该帮助学生冲出,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二、确立学生化学问题意识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确立问题意识。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观念。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能真正启动。
作为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的时候,不光要设计老师的提问,更应尽量考虑能否通过“精心安排”,让学生自己去提这个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动学生的“提问能力”,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不问―敢问―会问)。作为学生,应该认识到,在课堂学习中多尝试、多开口,思维就活跃,精力就集中,不应过分依赖教师的“权威”,要相信自己是行的。
学生的提问往往带有随意性、突发性,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计划颠覆进而影响教学进度。但是,如果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样能够另辟蹊径,达到教学效果。
2.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愉悦,就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一个学生如果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那么,他(她)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种问题。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和主动心,善待每个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强他们提问和质疑的勇气。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会迸发出无穷的潜力,老师只要正确引导,适当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还真包含了有关知识的系统问题呢!课堂中学生提问,学生充满了好奇,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他们会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主动性,正像有的同学说的:现在我提问,有当了一回老师的满足感,我解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信心更足了。
3.实施素质教学,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敢问只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善问才是关键。也就是“怎么问、问什么”的问题。
(1)从思维法则出发提出质疑。
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求同(联想)思维、求异(发散)思维、对比思维、创新思维等。如:
①“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
②“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
③“你有别的看法吗?”、“你有更简洁的办法吗?”――联想、发散、创新。
④“与上面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联想对比。
⑤“你能小结一下该一类问题的解法思路吗?”――抽象概括。
⑥“如果要这样的话,必须要……?”――假设想象。
(2)从化学原理、方法提出质疑。
化学课堂上学会提出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根据“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化学教师工作的真正意义,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启迪思维,使学生学到解决化学问题的办法和获取化学知识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讲,化学课堂上需从化学原理和化学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提出有效问题。
①多对“化学原理、变化规律”提问,从中提高思维的认知水平。
②多对“解法”提问。
③多对事物发生的“过程”提问,强调过程参与,学会反思、发散,不仅仅是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