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个案调查报告

学生个案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个案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个案调查报告

学生个案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学校及其周边农村的学校,城区学生与乡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多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欢乐。防止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厌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分别到达其思维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2)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互补来促进合作学习数学的有效开展。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此实践经验推广到学校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时间安排:2010.4—2010.8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数学影响的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时间安排:2010.9—2011.6

(1)设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调查问卷。三个小组分头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

时间安排:2011.7—2012.3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选取七年级11、12、13、14、15、16班,八年级9、10、13班、14班,九年级5、6班,作为研究对象,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把我组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都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学生个案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业岗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社区工作站的社区事务员和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等一线岗位,即社区工作站的党群服务专干、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专干、综合治理服务专干、城市管理与爱国卫生服务专干、劳动保障服务专干、社会救助服务专干、住房保障服务专干、社会事务服务专干、公共事业服务(经济服务)专干等岗位以及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必备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工作事务流程及方法等理论专门知识,具备政策执行和社区事务受理能力;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开展不同人群和不同领域的服务能力;社区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的能力,具有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等专业品质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1.社区常规事务受理。包括管理和服务基层党员,做好育龄群众的分类管理及辖区内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社区环境整治,协助做好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审核工作;负责辖区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家庭医疗救助、精神病人救助、临时应急救助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等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党建、计生、综治、社会救助等事务内容及受理流程,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的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农村社区管理等。

2.社区各项工作相关政策宣传教育与执行。包括宣传教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规章,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劳动保障方面的接待、政策咨询,宣传贯彻关于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各项工作及服务人群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宣传教育与执行能力及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社会管理概论、社会政策与法规等。

3.社区常见公文写作。包括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介绍信、证明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写作规范和要求,具备文字写作能力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对应的课程包括社区公文写作、申论、档案管理实务。

4.社区关系沟通与协调。包括协调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工作,发挥计划生育协会、计划生育议事委员会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全面化解民事矛盾,组织协调街道、社区、城管执法大队、城市协管员、驻辖区单位等各条线做好城市管理整治及执法工作;负责社区内物业服务公司的管理衔接,加强社区与物业公司、业委会的联系,积极受理、协调处理有关物业纠纷,指导业委会成立和改选工作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人际沟通等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矛盾调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局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区管理沟通、物业管理实务等。

5.社区个人、家庭的个案辅导及管理。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及家庭开展长者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维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开展困难家庭帮扶、家庭暴力、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情绪心理辅导、矛盾调解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技巧,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个案辅导、资源链接的能力以及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的职业素养。对应的专业课程有个案工作、老年健康照护、现代家政、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

6.社区特定人群的小组工作。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文体康乐、社会支援服务;针对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开展430学校、兴趣小组、专题培训、拓展活动、健康娱乐、能力提升、亲子活动、儿童教育培训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娱与社交、社区共融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文体服务、关怀支持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特定人群特点及小组工作流程及方法,具备小组招募、计划、实施与评估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小组工作、成长小组、矫正社会工作等。

7.社区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包括社区公益活动、娱乐活动、民俗活动、科普活动、专题活动、观念活动等和社区针对特定人群服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工作。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工作行政、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的类型及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方法等知识,具备组织策划能力、资源整合与拓展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应的课程有社区工作、社区活动策划、社区服务、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等。

8.社区问题与需求的调研。包括掌握分析社区的社会治安和安全形势,降低刑事案件发案率;组织开展治安巡逻,及时收集、汇总有关综治工作数据,做好资料的整理、归档及保管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状况、本人就业条件和就业愿望等情况进行核实;定期对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及时掌握其家庭动态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各楼宇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使每项工作有原始记载,资料齐全。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问题分析及社会调查程序与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及开展调研的能力以及热心为民服务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当代社会问题等。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设计

1.根据课程性质分类,构建模块式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具体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基础课应适当综合化,按照培养“职业人”和专业价值观来设计,包括社会管理概论、成长小组、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概论等课程。专业核心课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按照岗位需求和运用性来设计,包括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区公文写作、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策划等。此外,专业拓展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所以专业拓展课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申论、手语、人力资源管理、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课程。

2.根据社区工作任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每个工作任务之中。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定位要准确,要以社区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课程,实现个人成长和岗位需求的双重目标。二是工作任务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及步骤的理论知识、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章节和实践项目。三是课程内容的重构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的知识体系,从社区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依据每一个任务的具体步骤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四是课程实践任务要符合课程要求,严把实践环节确保课程实践的效果。

3.凸显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环境熏陶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社会服务推动教学,服务与学习相互促进,逐步建立“义工服务―寒暑假实习―阶段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递进式的实践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注重由一般服务逐渐发展到专业服务,由引导参与逐渐内化为自身意识,继而转变为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陈增荣,王星飞.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探微[J].职教论坛,2008,(10).

学生个案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创造能力;问题;培养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以创造力为代表的各项能力,这是近年来高中音乐教学中被普遍关注的话题。但在诸多的研究成果面前,我们似乎陷入了“迷茫”,并通常会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一是高中音乐与创造能力两个相差很远的概念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二是如何在高中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解开这两个“迷题”,本文以高中音乐教学为研究对象,拟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解答之。

一、高中音乐与创造能力的“问题”联系

虽然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功能,但在实践中,对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却还存在些许迷惑。首先《高中音乐》作为必修课成为了高中课程的一部分,其价值功能随着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而被“放大”,创造能力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其次创造能力指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上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法、实践方法、检验方法”的系统过程。综上,高中音乐课程可视为是设置、分析、解决“音乐问题”的过程,而创造能力则致力于发现、解决、创新“方法”的目的。据此,本文认为“问题”是高中音乐与创造能力联系的核心。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解决”与“方法”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不完整的,只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阶段;而没有“问题”的解决只是课本中的“总结”,是没有方向与生命力的。至于“方法”,它则在手段实施上给予了解决的正确方向,使之更具体系化与科学性。此外,“问题的解决”也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解决”只是用常规方法处理了问题,而不属于创造的范畴;高层次的“解决”则既属“处理问题”,也具有创造性属性。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体系构建中,我们需要清晰何为“常规问题”,何为“创新问题”。

二、“培养创造型学生”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分析教材,寻找常规问题

新的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共有18个单元,34个小节,内容涉及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拉丁音乐、非洲音乐、轻音乐、爵士乐、民歌、戏曲等。与以往教材不同,在每一小节内容的后面都会设置有“拓展与探究”版块,通常会讨论关于小节内容的知识,而我们要寻找的“问题”就隐藏在其中。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问题挖掘出来。我们以《高中音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例来寻找“问题”:

“寻找常规问题”是我们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第一步,它初步深入了音乐知识的内核,是创新型问题的基础。譬如我们可以基于“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的问题来拓展“形成背景”、“历史渊源”、“地域特色”等问题。

(二)去粗取精,设置创新问题

我们认为,创新型问题是基于常规问题提出来的,因此,去粗取精就是就某方面问题“直线深入”或“交互”研究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设计“创新型问题”时应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独自或组队完成。下面我们以《高中音乐》第三十三节“流行风”为例来说明:

“流行风”探索活动。

1.学习内容:欣赏《思念》、《懂你》、《好汉歌》,学习通俗音乐知识。

2.学习目标:体验流行音乐,感受流行文化。

3.问题设置:“你最喜爱哪首流行歌曲?”;

“流行文化背后的社会因素”;

“流行文化对于高中学生的影响”。

4.采取方法:问卷调查,理论研究,思考撰写。

5.活动实施:由学生自由组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上街做社会调查。调查完成后,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并以“数据图”的形式呈报。由小组成员分头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影响流行文化的社会因素”。由学生个人体验撰写对于流行音乐的感受以及对其生活、情感的影响。

6.活动评价:教师对于调查活动、调查报告、撰写文章做出公正评价。

(三)多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个案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工作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

二、总体要求

在现代教育改革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来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学校领导和各教研组长要积极成为实验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成为教学研究的帮助者、实践者,建立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推进课题实验。

三、具体制度

1、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制度。学校领导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实验,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课题实验专题研讨制度。各课题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课题开展以总结、交流、反思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次研究内容为重点的研讨活动。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实验的实施水平。

3、课题研究组教师示范制度。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参加实验的老师每人每学期上1次公开课,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4、课题实验工作学期小结制度。各课题实验组成员要坚持写实验札记,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供集体研究、交流和存档,每学期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下阶段实验作准备。

5、家校联系制度。为了使课题研究中好的理念、好的设计让每一个家长都知晓、认可,进而引导家长支持和参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实验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对家长进行普及性培训,同时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利用家长的覆盖面宽的优势,为课题实验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帮助。

6、校际协作交流制度。要积极参加各级教改研究和交流活动,与兄弟学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期举行课改研究与交流活动。

7、领导小组监督制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监督课题研究工作。

8、经费保障制度。学校根据课题实验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9、课题实验奖励制度。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按有关规定通过对课题实验实施情况的综合考核,根据学校的考核制度,视情况予以奖励。

石门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我校教育科研课题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整体水平和效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现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办法。本办法仅对课题研究过程及课题档案管理结合本校实际作具体规定。

一、课题开题。

1、课题开题工作由学校教研室与课题组(负责人与执笔人)共同完成。自立题通知下发之日起2个月以内,课题负责人应召开开题会议,形成开题报告(或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或课题实施方案)应上交学校教科室并上报上级备案。

2、课题负责人要认真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准备好以下材料方可开题:课题的立项通知、课题的背景材料或调查报告、课题方案、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前期研究总结等。

3、开题过程: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背景介绍、介绍课题方案、宣布课题研究工作计划时间表、前期研究小结、课题咨询与论证、开题会总结等。

4、课题开题应视研究领域邀请有关人员参加开题会,会议所涉及的问题要有记录,会议所有的材料应进行整理并存档,开题情况用简报形式报上级部门。

二、课题实施。

1、由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实施,按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各种研究活动。活动中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均应承担一定的任务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活动后,认真分析得失,做好记录,并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2、做好课题组活动记载工作。以上表格由学校教科室统一印发,由课题组负责人或执笔人记载并形成电子文稿,学期结束将电子文稿上交学校教研室存档。

3、课题阶段进展报告。学校教研室及课题负责人对各级科课题进展情况应进行认真阶段登记;原则上要求学校各级课题都要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并上交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三、结题管理。

1、课题研究期限已满,课题负责人应主动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结题,并向学校教科室上交结题报告;若需延期,需提交延期报告说明原因。

2、课题申报、结题鉴定、及其他研究费用由校长室决定调拨。

2、学校教研室负责人应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提交结题申请报告。请求鉴定的成果应报齐鉴定材料: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或专著)、附件等。

四、档案管理。

1、选题阶段。包括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立项申请与审批手续、申报方案等。

2、研究阶段。各种原始记录、音像资料、工作日记、会议记录、进展报告、研究方案及其修改记录、经验总结、有关论文、教育教学效果检测情况、阶段报告等。

3、总结鉴定阶段。立项文件及通知复印件、结题证书复印件、结题报告、申报方案等。

4、成果获奖材料。学校教研室应将获奖课题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公布文件、结题鉴定证书、结题报告、推广应用方案进行存档。形成成果获奖汇总表。

5、档案管理以打印文稿与电子文稿并存的方式进行。

石门中心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有效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研究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特制定本方案,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一、指导思想:

本方案以研究有效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为核心,遵循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注重发挥教师的自育自学能力,以把教师培养成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为目的,追求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寻找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在克服问题中不断提升、进步,明确学校发展目标与方向,形成学校发展的行动方案,从而有效推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讨这一课题,树立全校领导、教师新的学校发展观,从有效学校的认识观入手,不断调整学校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进行学校管理的改革创新,以质量求生存,以学习求发展,建立学习共同体。

2、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构建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框架,研究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努力实现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我校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3、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办学理念。明确我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研究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制定学校可持续性发展规划,把我校建成学习型学校,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研究理念

1、立足我校教育教学现状,突出针对性,体现层次性,注重实效性。

2、坚持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指导教师在理念更新上有所突破,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改革的反思中成长。

3、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求得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四、组织管理

为加强对本校课题研究的管理,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决定成立领导小组。

名单如下:

组长:辛常福

副组长:袁振华刘元泉

成员:杨亚起李姗姗邬宽香王英业

王立友魏文忠孙金龙

五、研究内容

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研究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形成有效学校的评价观,掌握实践层面的运作方式。

1、研究有效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引导教师以办学思想讨论为铺垫,总结自己的工作,组织对学校发展进行展望,提出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的机遇与挑战等,将这些讨论归纳并形成意见和建议。在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教研组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部门制定分管工作规划的基础上,提炼、汇总,形成学校发展规划。

2、研究有效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包括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现在发展状况的分析、学校发展对教师个人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要求教师在制订规划时要将现状分析与愿景的追求结合起来,要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思考今后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为自己设定发展目标。

3、研究制定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1)教师的评价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而教师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教师的认可态度及对教师的工作评价。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成就教师的集体归属感,如何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有效、科学地进行教师评价,使之积极地投入教学研究实践,适应并参与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来,是学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2)学生的评价

有效学校评判的核心在于学生个体的发展,研究有效的学生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六、研究难点

1、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落在实处、起到实效?

2、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投入教学研究实践,反躬自省,内在升华,适应并参与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来。

七、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座谈研讨、专题讲座、自修反思、经验总结。

八、研究步骤

1、组织学习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前期资料准备及相关理论研究阶段,构建组织体系,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认真学习,使教师们在理论上有初步的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课题意识,形成研究计划,确定落实实验研究人员。

2、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2月):按子课题分工,明确职责和实验要求,全面付诸实践,及时反馈,随时调整,经常总结,形成随时记录,个案分析和阶段报告。

3、自我评估阶段(2019年10月~2019年1月):综合整理,总结成败,调整改进,反馈校正,使每个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更清、方向更明,升华思想境界,掌握研究方法。。

4、成果阶段(2019年10月~2019年12月):依据课题研究实验,总结得失,推理归结,为最终课题的成果形成做好全面准备

九、实施意见与考核办法

a)广泛宣传,全员参与;

b)教师参加研究的年度记录,是教师年度考核、晋级、晋升职务的必备依据。

学生个案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信息网络环境下,“浅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抓紧校园阅读环境的建造,避免学生时代的浮躁。作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还是要回归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当前多种因素的滞后性造成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本研究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试图在前人的智慧之上有所突破。

1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势在必行

当下,多种因素正激发着我们重新审视阅读素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新语文课程对我们的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及时性等等。下面文章就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必要性。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同样要求初中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准备。因此,我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是一个对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的专项训练,它能做到集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于一身。阅读教学占据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发生多重对话的最有效途径,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最能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作为学生,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既能满足他们兴趣的需要又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拓宽他们的眼界,这种文学散发出来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丰富人格的塑造都起着重要作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这两个阶段是学生储备知识、培养人格的关键期,所以要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黄金期,及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学科素养。因此,语文作为一门具备工具性特征的课程更是应该得到重视。现今网络冲击下,“浅阅读”模式固然便利省时,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只会形成他们浮躁的心态。因此,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需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2中学阅读教学现状窥探

语文新课程改革虽已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气象,阅读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取得进展,但当下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学习主体性的缺失: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在应试教育功利性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对教材美感的欣赏,失去了自我阅读鉴赏的耐心,将完成学习任务代替了审美感知的培养。当然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习的畏难情绪导致一遇到稍难理解的文章就浅尝辄止,以致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已无心坐在那里作深入的专研,凡事尽做走马观花。其次是部分教学主导性的僵化:中学阶段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教师在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声筒,教学的模式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与学的分离,教学范围的狭窄化,教学过程的固定化,学生的被动接受化,重总结性教学评价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大多是被陈述性的教学内容代替了程序化的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法,不论课文题材和体裁一律都采用三段论式教学法———预习、讲读、练习与运用,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这看似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层层递进,实则是将各部分完全割裂开来的。最后是读书策略的失当: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学会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鉴赏美的能力,若不细细品读,怎能体悟出文章之美,因此教师的启发指导也要及时出现。阅读是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阅读教学则有助于这种人生状态达到顶峰。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主要的还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而当下阅读教学的现状即是我们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

3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发展目标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使全体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

3.1尝试品读多类文本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以上两个方面都要求高中学生具有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多种文体的阅读素养。以往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的是对文学类文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解读,忽视了理论类文章(论文、杂文、评论等)和实用类文章(人物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的阅读教学。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非连续文本(以其他方式呈现的文本,例如清单、表格和图表等)是在近几年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越来越多文本形式。因此,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清单和图表等这类形式的文本来组织和呈现信息,既简洁又能考察学生的捕捉、分析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出传统的阅读模式,体现经济、简约、高效的时代特征。通过对PISA2009测试的研究发现,上海学生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下,运用非连续文本材料的能力却显著低于OECD平均值。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阅读能力的劣势所在。因此,语文课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能够阅读多种文本,具有分析不同阅读材料的能力。单一文体文本的阅读已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能品读多种文体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

3.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就是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中学生已逐渐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所以语文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发展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书籍已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了,因此,当代学生完全具备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了。例如在讲述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杂文特有的论辩色彩就决定了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但是在讲述文章时我们却不能一字一句的分解开来讲授。初读文章时,我们需要整体感知“拿来主义”指什么,作者要“拿来”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而不是“送去”等。因此,当学生看到这篇文章时,需要自己独立阅读此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鲁迅杂文的“驳论———立论”的风格学生自是不感到陌生。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后所遗留下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才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要真正发挥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鉴赏美的能力。

3.3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努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实现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达到阅读的高峰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主体的体验不以阅读对象的固定化而缺乏色彩。学生不以大众化的解读为标准,教师也不以教参的标准解读而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在初中阶段学习鲁迅的《风筝》这篇课文时,关于文本主题的解读,留给学生深刻印象的只有“鲁迅回忆儿时对弟弟的幼小身心造成伤害的现时自责和反省”这一持久的主题解读。但随着鲁迅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对这篇文本主题的解读不断有新的发现。当代学生也能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外杂志的阅读指导,对这篇文章做出自己新的理解。或关于“兄弟亲情的”,或关于“批判社会大环境的”,或关于“反抗绝望的”等。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在阅读体验中一定要主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个性化的阅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而阅读的根本就在于为人的开放性、创造性发展提供精神食粮,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因此,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既要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化的解读自由,又要承认阅读对象的开放性,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语文“选文”教学的传统决定了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又是最具综合性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教学,能完成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任务。基于此,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资源。中学生正逐渐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下一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课堂需要新课程理论作为指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科学发展,让学生将阅读的知识习得转变成实践的理论武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对于每位语文教师来说,语文阅读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学,高尚德.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6,(12).

[2]孙霓.阅读教学,从心开始———浅谈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制定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广角,200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