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化学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化学教学;初三化学;创新性教学方法;化学知识点
初三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也是化学素养和化学理论培养的关键时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时段。因此,对于初三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该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进行完善的教学准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的传授给学生。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伴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课业要求的升级,有必要探索更为人性化、时代化和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这既是化学课的本质诉求,也是化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巧设创新化的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三化学教学方法之所以需要创新的缘由,是因为初三化学知识是较为零碎、繁复和庞杂的,所以,这时期的教学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授课和“干巴巴”的理论讲述来进行,应该更多采用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化学的美妙世界中去。设置合理、巧妙的化学情境,将理论知识点融入到情境中来,进行意象化、生动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去,而且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样也可以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帮助学生提升主动思考、实验和操作的能力。因此,采取上述的教学方法,是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式,值得借鉴思考。
如,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中,主要教授“溶解现象”,其中包含“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本章、本节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情境设置、模拟或实验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选取一些食用盐和水,然后在容器杯中进行实验和情景模拟,通过把食盐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食盐的溶解,这说明食盐是可以溶于水的;尤其是通过味道的改变,学生会很容易懂得原来的食盐和水就变成了盐水混合物,不再是单纯某一种物质。由此,可以引申到其他的事例,如高锰酸钾溶于水颜色的变化、蔗糖溶于水味道的变化等,说明它们都是可溶于水的,都发生了溶解现象,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溶解”这个知识点,再通过类比,将食用油和泥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就能得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等等。
通过类似的情景化,并经由学生们亲眼观察,他们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更加牢靠。再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内容核心是围绕“开启化学之门”进行的,这时教师其实可以通过巧设教室情境,布置化学物质,装点教学氛围,来说明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存在着。要通过意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初三的学生们明白,学好化学,应用化学知识,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总之,通过类似的情境模拟、创设和再现,可以创新过往单纯的授课模式,生动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保持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不应该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也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本着创新的原则,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度。事实证明,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注意保持初三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转变,要把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技能培养的重点,要加强对学生的“主人公”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化学课的中心。例如,可以对班级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趣味小组的化学实验比赛,可以进行化学竞赛比拼,然后对优胜者进行适当的鼓励。再如,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参与抢答,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是很有好处的。
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有一个重点内容是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分,教师在“化学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寻找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现象。例如食物储放久了会腐败变质,铜器生锈会变成绿色,蜡烛的燃烧、酒的酿造过程、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注意对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正是因为这些物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某种新物质,才是真正的化学变化。
也就是说,化学课的教学应该尽可能的生活化,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人性化的思维重新整合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指导者和引领人的角色,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验器材、用具的完好无损,其次要保证化学实验、操作的正常、正确进行,要点拨疑难,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要适时解除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化学知识走进生活,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课本的理论记忆,而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这一点来看,要创新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让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实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结合,社会即学校,教育即实践。根据陶行知的理论精神,我们可以对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总结,首先要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要在实践动手中更好的理解化学现象,并为人们所用,最后要师生互动,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和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
化学是应用性的学科,在生活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现象,如何把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进行总结,得出理论知识点,并加以理解和记忆,是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关键。例如,CH4+2O2 =CO2+2H20(甲烷燃烧),4P+5O2 =2P2O5(红磷燃烧),C2H5OH+3O2 =2CO2+3H20(清洁燃料),这三个初三教材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理论表述,但是透过化学分析和实践解读,其中的科学道理是可以用以指导实践的。如上述的三个方程式,分别可以应用于天然气做燃料的原理,烟雾弹的制造原理和清洁燃料的制作、使用等。这些化学知识不仅存在于工业生产、社会生活中,而且是具体可操作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综上所述,运用创新性的化学教学方法,不是书面的空话,而是要在实践中探寻化学现象,总结化学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探索生活印记,找出化学规律,最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才是二者的最高境界。总之,要进行生活化的初三化学教学,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习最真实的“大化学”,这或许才是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大萍.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浅谈化学探究性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景成文.论化学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3]方保中.乍看异常,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
[4]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5]那旭,廖志刚.中学生化学实验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方法分析——以假设法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存在[J].现代交际,2012(7).
一、复习阶段,也不能忽视化学实验
初三化学由于复习的时间很短,在复习期间,学生很少有机会再动手做实验了。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不是真正的化学教学。学生们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已经对化学实验产生了兴趣。因此,没有实验的化学复习,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此,在初三化学复习期间,我们化学老师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些实验的机会。偶尔去一次实验室最好,即使不能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重温以前做过的实验操作程序。笔者在复习期间,经常播放一些实验“微课”,也能够达到一定的复习实验的效果。
二、复习阶段,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三化学复习阶段,有些老师只注重化学知识的梳理、归纳,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的。其实,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比复习化学知识更为重要。笔者在复习“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一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探究。他们通过泡糖水实验,发现并提出了很多疑问;他们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了“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的问题还是次要的,关键是提高了学生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初三化学的复习,第一轮大多进行单元知识梳理。由于距离中考的时间较短,课堂上复习的化学知识容量很大,节奏很快。成绩较好的学生还能够跟得上复习的节拍,但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很吃力了。这部分学生有时会产生厌学甚至放弃的情绪。如此复习,怎能高效呢?这时,我们老师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效果就会好得多。首先,利用多媒体梳理化学知识,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比较直观、形象,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能够用上,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如此复习,怎能不有效甚至高效呢?如复习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时,仅靠空洞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让这部分抽象知识直观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四、践行合作精神,发挥集体备课优势
初中化学总复习通常按照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综合训练的顺序进行,课堂教学要求容量大,节奏快。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许多教师都存在困难或不足。尤其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初中化学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受到正规、系统的化学专业训练(即非科班出身)。虽然他们有着比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很想把学生教会、教好,但限于个人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等因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初中化学课程每周只有四节课(有的学校更少),每节课只有45分钟(有的学校是40分钟)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有时就是一天的教学。”为了确保复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集体备课”在总复习中就显现出它的生命力。我校的化学教师,在总复习期间每周二集体备课雷打不动。大家坐在一起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研讨近几年中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精心进行选题和编题,真诚地交流自己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用集体的力量来提高全年级的化学成绩。实践证明:教师务实合作,复习效果提升明显。
五、实施分层复习,关注差生学习进步
初三化学复习课所复习的内容是刚刚学过的,许多学生对复习课有一种吃剩饭的感觉。而徐州市近几年化学这一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只有60分,有的学生思想上越来越不重视,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越来越差。初三化学复习要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的网络化,提高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因此,一定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
初中化学总复习进入综合训练阶段,许多教师总是不加选择地利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或综合模拟试卷,让全体学生进行训练,根本不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和可接受性,学生完全被淹没在题海之中。结果也就出现了下列情形:基础差的学生根本不会或不做,中等成绩的学生疲于应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因试题的大量重复而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复习课怎能谈得上有效呢?当然,更谈不上高效了。
在复习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采取分层复习。作为有责任心的教师,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以“扶”为主,为他们编制基础性的作业,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中等成绩的学生,简单、基础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鼓励指导他们解决一些能力题和综合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3学年,我们学校初三化学学科在中考中取得了区里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总结了几条经验:
①.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
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信息卡 有效课堂 即时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10-01
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对“有效课堂”的讨论。“高效”的确是对刚入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说既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线化学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虽然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珠玉在前,然而因为学科的差异、学习内容的差异、生情的差异、教师素质的差异,甚至每一节课情境的差异,作为一线化学教师的我依然很难找到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套路”。直到我2008年参加了越秀区第一学区开展的“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普适性研究课题组”,接触到由冯旭初老师创立的“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该模式引入的信息即时反馈机制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为提高课堂效率保驾护航。
1 小小信息卡让反馈更有效
依照“四合一”即时反馈的原则,建立学习状况反馈系统,我在初三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上引入信息卡:每位学生有四张不同颜色的单面卡(背后一律为白色)。
上面卡片正面分别有A、B、C、D字母各一个(仁、诚、礼、义是我校德育特色,这样也潜意识将教学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可作多种用途:(1)在堂上做选择题时,学生举卡回答,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即刻了解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2)教师进行不同的题组训练,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基本原则是:伸手可摘;跳一跳可摘;帮一帮可摘。每一大题分成几道小题,各小题之间具有一定梯度,分别由4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逐题解答后,可请学生再按下列要求举卡:三题全对举A,二题对举B,一题对举C,三题全错举D(完全不懂举白牌),这样,教师马上就知道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及时采取对策。(3)当教师让学生口答某一问题后,可以请全班举卡评分。这样,不仅可以让全班学生都注意解答,还可问问举A卡和白卡的学生的意见等。如此,课堂上形成一个师生间互为信源、新宿的动态多边的信息流动系统,能够快速反应,即时甄别评价。
实践中,信息卡功效十分显著:(1)信息卡的使用,可以改变化学课堂形式“单一呆板”的局面,特别是概念和理论课,课堂上不仅“有声”而且“有色”。信息卡的好处在于它变课堂“隐性信息”为课堂“显性信息”,从而,少数带动多数,形成良好鼓动效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优化了课堂信息反馈机制。(2)此信息卡是信息的载体,教学时教师可机动灵活的赋予其更多的信息来融入这A、B、C、D字母中,A、B、C、D字母承载的信息可以在课堂出现,可以在作业中出现,也可以作为某种沟通信号来传递。在操作使用中,往往会有教师意料之外的发现,增强了教师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2 有效反馈能加快知识在课堂中的“周转”
信息卡的使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况的反馈,而反馈是心理学家认为影响有效学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初三化学教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信息反馈机制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剂。它体现的是一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课堂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尽可能多的传递给教师,供教师灵活处理。2009年,作为越秀区初三化学中心组成员的我临危受命,教研员要求我在第八周区教研活动中上一堂全区研讨课,课题是《原子的构成》,我写好了教案和制作好了课件,在第一轮试讲的前一天,我反复问自己,这一堂的亮点在哪里?当时我自己找不到答案。后来我尝试并迈出了利用“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初三化学教学的第一步。上完那堂课后育才中学黎老师问我“这个班是不是实验班”,我心里一愣,这个班可是全级成绩最差的班呀!她的话给予了我继续深入开展“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初三化学教学的动力。
化学教学引入这一有效信息系统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人人参与,全员参与。信息卡可以在化学课堂上发挥多维立体反馈调节的功能,有整体性回答,也有个体性分析;有参与过程的得失检查,也有参与结果等级评定。根据学生之间信息卡反馈评价的信息,教师归纳总结,或让学生话题演讲,或让学生信息诠释,或让学生登台板演,“举卡投足”之间实现课堂活动的有效,学生参与的有效,信息反馈的有效,教师指导的有效。
3 信息卡反馈机制成效
(1)开启学生的兴趣大门。让学生学好一门功课,关键是让学生对它有兴趣。而体验成就感,更是其持久的动力。“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就通过小组得分制等反馈激励机制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2)学生经常获得激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我行,我可以”。课堂解题时,如果学生有更简便的方法,就让学生讲。小组问答题时,组员回答正确加100分,学习成绩较弱的同学回答,全班同学会自发为他鼓掌,对学生鼓舞很大。
(3)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和即时反馈既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又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学生在教学上信服你,生活中大家是朋友。学生从“以前期盼快下课”,到现在觉得“上课时间很短”。教师不再是很“辛苦”地讲授,而是快乐地上课。
(4)初见成效。经过去年几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在自主、合作、竞争学习氛围中,重新找回了自信,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虽然初三化学只有一年的学习,但我发现我初三刚接手时候,实验班的学习成绩比非实验班的成绩差,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实验班的学生实现了整体的滚动发展,在2012年广州市中考中,实验班的各项数据都远远超过非实验班。
“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和及时反馈的实验给了我一个不断自我改进、提高和完善的机会,当然,其中某些细节还需不断斟酌和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冯旭初.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江霖.心理学概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赵方勋.“四合一”反哺新课程有效教学阐释[D].广州市第七中学.
关键词:初三;化学;创新
当今社会,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力保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创新教育的步伐,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性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地推进创新教育。
一、教育观念要更新
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只是关心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应树立积极的教改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做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师。
二、尝试情境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初三化学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零散、繁杂,比如,关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反应规律、反应现象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引进情境教学法,设置合理、有趣的化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来,进行意象化、生动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去,而且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初三化学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乏味,效果极差。例如,对PH=6的盐酸稀释1000倍,为什么PH≠9,理论讲述,计算推导都十分复杂,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甜水无限稀释,能变成苦水吗?”这样启发,学生就会在哈哈大笑中会迅速理解。
教师应根据初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类似的情境模拟、创设,改革过往单纯的授课模式,生动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活动氛围中,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心理学家克拉克研究表明:讨论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主动发展的最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创造讨论式教学的氛围,当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马上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每个学生认真地独立思考,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别出新裁,标新立异,发挥创造性思维,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学生经常处于学术讨论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
四、开设探究性的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等特点,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有按部就班的详细实验步骤,虽然熟记这些实验步骤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提高熟练操作程度,但是不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三学生普遍对化学实验课很感兴趣,如果教师把实验内容设计得巧妙灵活,把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教师准备好食盐晶体、蒸馏水,启发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方法试验两种材料的导电性,结果有些学生直接测试食盐晶体、蒸馏水的导电性;有些学生把蒸馏水缓慢倒入食盐晶体中测试导电性;有些学生则把食盐晶体缓慢加入蒸馏水中测试导电性,教师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如氯化钠,在干燥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昵?”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并总结出溶液导电的原因。
五、创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单纯依据一张试卷的成绩高低来进行,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性评价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大部分学生因成绩排名不靠前而失去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极大地打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他们长期无法感受化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久而久之,索性就不愿意再努力学习化学了。新课改要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要多几把衡量的尺子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何将“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评价理念,更要有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和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找出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共性和特性,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从而激励每个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越差的学生,其可能进步的空间越大,怎样认可和评价他们的相对进步,使他们看到和相信自己的进步和潜力,始终以一种饱满高涨的情绪去继续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已是国家、社会和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化学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坚决摆脱以往那种“填鸭式”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发散性的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淑田、王俊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
2.景成文,《论化学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途径》 [J],《高等函授学报》,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