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训质量保证
1、实训形式
建立一系列高水平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实施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进行校内外实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零距离”教学。围绕专业的教学与实训需要,建设有基础课程实训工作室与核心课程实训工作室。在建立校内系列专业实训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梯次布局、相互衔接的实训基地,构筑“校内校外相互补充”教学的合理体系。
(1)建设校内工作室的实训体系
按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应作为重点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实施建设与专业配套的艺术设计工作室群。实训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让企业参与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和实训课程开发。学校定期派教师或实训管理人员到企业了解最新技术信息和提供技术服务,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梯次布局,相互衔接的实训基地,构筑“校内校外相互补充”的合理教学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2)走出校园入企业
学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企业提供适用人才,让学生在校期间结合学习直接到社会企业进行实训,积极向企业学习与交流,使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完全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新科技方法首先是在社会企业中得到应用的,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企业生产前沿,能第一时间能学习到新的东西。
(3)邀请企业进入学校建立研发机构
院校邀请企业把其事务所或研发中心(机构)入驻院校能使教学课程结合企业产品开发项目进行,学生实训可直接受企业派出人员和教师的具体指导,实训条件以学校工作室为主。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可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实训教材开发,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形成科学的分配和管理,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这一系列专业配套校内、校外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保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同时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结合,为全面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质量保证和走上社会后的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2、制定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1)实训目的、目标
实训教学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培养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熟悉职业生产实践的应用人才。根据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和企业要求的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为日后学生进入社会就业服务;实训目标是使学习知识技能与企业工作实际和要求的“零距离”。
实训目标:一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生产的技术、技能。
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社会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知识。
三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规律。
四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为以后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
(2)实训项目、科目
艺术设计专业种类繁多,实训项目各异,但总体而言应包括下列三种实训项目:
一专业基础技能实训(针对专业技能要求设定)
二是模拟企业产品研发程序、生产过程实训(选择典型或一般性产品开发设计程序)
三参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实训(直接参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过程)
实训项目模块化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教学应以本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为主线,以专业课程群为基础,以项目模块的方式开展。即以学生完成某个具体综合项目为目标,将完成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划分成几大类,每一门专业课程必须解决相对应的某一类问题,具体以实际生产“课题”为规定。
实训项目的主题式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应以主题为中轴,围绕实训教学主题而展开,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引导下,以实训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围绕主题互动。
在实训科目上应有两个原则:一是实训科目内容必须涵盖专业关键技能点的应知、应会训练;二是实训科目随实际实训项目课题灵活调整设定。
(3)实训内容规定
一是掌握基本专业工作方式、方法;
二是掌握基本专业技能;
三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工作程序;
四是对本专业生产加工做到应知、应会。
(4)实训管理方式
为了保证实训教学质量,实训的管理方式上实行二级管理,总体由学院统一调控,但各学科实行系主任负责制,由系主任总体负责,各工作室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与实训管理指导人员。工作室人员队伍包括:从事工作室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及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并配有工作室一整套的管理规章制度,各工作内容的工作室应分别根据实际情况,由具体负责人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共同制定严格、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定人、定时与随时检查执行情况,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得以实施。
对工作室的仪器设备、材料、低值耐用品等技术物资按工作室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工作室评估标准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重点实验室评估标准,除按要求进行定期评估、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
各实训工作室由实训教辅专人负责日常管理,任课教师参与和协助管理。
除此以外,在学生入企业实训管理上,学校与企业签订实训合同约定权力与义务。实训企业必须制定实训培养计划、安排企业导师、落实项目内容,项目内容主要根据学生的实践制定实训课题与内容,采用“项目制”与“主题制”,使学生能得到实质性训练。实训中采用项目管理和技术双导师制,日常管理由带队教师主要负责,企业人员协助的方式进行,确保学生在外的实习质量。
(5)管理人员职责
实训工作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工作室人员队伍包括:从事工作室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及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工作室工作人员与教师、管理干部一样是学院教学、科研的基本力量。工作室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岗位职责,遵守法规制度,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各项基本任务。负责实训课教学的教师和实训技术人员,必须熟悉工作室的各种设备和工具的功能,具备正确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及维护方式,并具体负责对工具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每次课前应依据实验指导书,结合实情,认真备课。
为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根据工作室的岗位职责,定期对工作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考核。对工作室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予以表扬和奖励,按学院规定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对不遵守安全规程造成损失和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员按学院规定给予处理,工作室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规和制度,定期检查防火、防盗、防爆、防事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确保实训教学的安全与质量。
3、实训教学质量控制
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实训教学改革具体体现是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训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在对实训教学质量的控制上采用三段制教学模式。首先是实训前的准备工作安排,指导教师精心编制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认真制定实验、实训计划表。其次是在实训中间阶段做好实训的教学与辅导工作,用单独辅导与实训抽查等结合的办法来实施教学。最后,在实训结束后,提交学生实验、实训报告与成绩。不仅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也为今后的实训教学提供资料。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在教学大纲中要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明确实训教学课程的目的、任务及要求,各门实训课程都应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必须清楚课程的定位和实训的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2)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为了科学进行实训活动秩序、步骤进程的规划,实训教学的计划必须根据《实训、实习的教学大纲》和实际实训科目,对具体的时间、空间进行合理的专业教学规划,使实训教学做到主题明确,有步骤的进行。
(3)教案
课前教师认真钻研本课程的要求、教材、教参与分析学生情况,在头脑里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教学环节和方法的表现形式,预先设计好教学方案,认真填写好教案。教案编写应体现根据实训内容、形式要求等进行科学的准备。教案是否实用、是否符合实训教学实际与突出主题性,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对教学质量控制与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切实防止实训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控制好教学质量。
(4)实训地点与时间确定
根据专业课程大纲的实训要求,认真确定具体的实训地点与实训时间。实训地点的选择应该本着切合实训目的,舍远求近,方便管理和合理节约为原则,同时要符合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训练教学大纲要求,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的实训,校外实训学生要充分考虑好交通的方便性与基本的住宿、生活条件,实训时间确定应按实训内容、形式、课程、目的等灵活科学的进行安排。
(5)实训地点场地要求:
地点场地安排应有符合实训技术要求的房舍设施及环境,要有足够数量、配套的仪器设备。除在企业工厂车间进行实训外,建立一定数量的模拟企业实际环境的实训工作室或生产型实训车间,实行教室与实训工作室或车间的一体化,模拟企业生产、管理环境的实际进行课堂教学,使其课堂教学能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实训教学场地的“全真化”。
(6)实训时间要求
实训时间根据专业课程与大纲的课程要求,合理安排学生实训的内容与时间比例,并制定详细的实习专业课题所需的时间计划进度表,确保实训时间的正常开展。
(7)阶段检查与跟踪
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质量保证和实训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保证实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规范实训教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学院对实训教学工作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实训中,根据实训要求应做到实训初期、中期、后期个阶段检查与跟踪。
做好阶段检查与整个过程的跟踪。认真落实实训教学质量保证监控体系,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训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训教学质量的监控过程同时也是研究实训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的过程。在整个实训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过程中,应实行“教师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
①、根据《听课评课制度》,制定听评课计划。系领导及教研室主任、教师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含实验实训场地)听课,开展“教师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不仅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②、在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建立分阶段检查制度,并做好相关的记录。通过检查与跟踪把握学生实训的主题方向,掌握学生实训的进展状况。细心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学生考核工作,确保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
4、实训教学服务与管理
为更好的保证实训教学的服务与管理,除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外,还应辅以表格法、观察法、询问法等来进一步完善实训的教学服务与管理。
其中,表格法具有在实训前规划的功能、在实训中的管理功能、实训后的档案功能。是指利用简明特点的表格方法来分析学生实训的时间与课程类型,确保学生得到全面的实训技能。指导教师在实训前,也利用表格法安排工作计划,使实习顺利进行。实习结束后,利用表格法可使各实训教学文件完整归档,为以后的实训教学总结做好循环性的质量保障。除此以外,还可利用表格法对工作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实训活动基本要求和规律制定各种常规表,如:质控进度、评估表以及根据实际实训项目要求制定相应的各种质控表等是实训教学管理中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观察法是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实训的动作规范、操作技巧等,通过观察的方法分析与了解学生在实习中常出现的问题,有问题做到及时解决。运用观察法可以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实训中的实际情况,以便及时和正确对学生调整实施“因材施教”与“对症下药”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法还可发现,反映在管理和相应软硬件等设施的不足与漏洞,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
高职院校一般从重点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因为这些专业与地方产业结合较紧,有较好的校企对接基础,具备开展工学结合的条件。但由于是试点改革,学校各个教学部门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互方面,往往采用“特事特办”的方法,高职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特设”的试点方式创建了校企合作的条件。如广东的部分国家示范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建立起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答辩和用人单位现场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但这成功模式并不能被其它众多的高职院校移植、复制和推广,其实践的模式显然缺乏共性的土壤。在没有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外在因素的支撑下,我们更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是:更多非国家示范院校的毕业设计怎么做?更多非重点建设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过程怎么控制提高?这也是本文的切入点,探讨的是在现有基础及可行条件下,不同办学条件的院校专业如何有效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质量。这种可行性方法,显然适用于更多的高职院校、更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二、基于“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对策
本人所在的高职院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国内其它一般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毕业设计选题与社会企业设计项目匹配度低;具有实际工程经验、企业经历的指导教师偏少;教学条件滞后;过程管理难度增大,质量控制亟待加强等。在缺乏“特事特办”的国家示范院校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下,在缺乏“优势专业”、“示范专业”诸多“政策”“、人力”、“财力”优势点的支撑下,借助“校企合作”这种外力是一种可行的推广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已经在本人所在院校专业群实施多年,在连续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已引进了多家优秀毕业生自己创业的公司入驻分院,学校给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免去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店面房租费用等,作为回报的是:这些企业的老总,要参与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建设。在平时的专业实践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企业的老总也是设计各专业的“兼职教师”,学校也给予他们一定的课时津贴补助。另外,分院的部分设施也与入驻企业共享,如广告制作与输出设备、会议室、图书资料室等。学校与企业在“双赢”的前提下,达成了利益上的一致。在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很多。我们紧紧抓住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需求出发,在优化毕业设计流程,精心建设毕业设计项目库,引进设计单位一线评价标准,重新量化毕业设计答辩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现阶段适用一般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可行”“、有效”“、规范”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运行模式。
(一)毕业设计流程的优化与监控。
就是强化整个毕业设计各个过程环节的控制,构建由分院、系(教研室)、合作设计企业组成的过程控制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如选题、实践指导、成绩答辩等严格把关。一般而言,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前期阶段包括毕业设计动员、选题申报、审核、公布设计课题库、学生选题、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完成开通报告等。中期阶段包括学生按计划进行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设计任务,包括设计进度及文本表格进度的控制。后期阶段包括学生完成课题任务,二级分院做好毕业教学环节的答辩资格审查、答辩和成绩评定、总结评优及资料归档等工作。无论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还是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专业,整个项目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策划、设计、制作、展示四个基本环节,直接入驻分院的设计公司,是全天候开放式的平台,方便学生预约校外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特别是在草图方案绘制、确定最后方案等重要的阶段节点,当然这需要学校对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设计辅导的管理进行弹性的调控,而不是简单的“一周主动约见校外指导教师一次”的考核。而校内的专职指导教师,更多的是整个设计过程时间节点的控制;后期展板制作与答辩准备;表格文本的规范性书写表达等方面的推进。整个毕业设计实施耗时长,加上学生在外实习,管理难度大,因此其良好运转,离不开合理的系统化流程设置。作为毕业设计整个系统实施的基层部门,包括二级分院、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校内及企业指导教师,除了学校层面制度的制定与考核,更需要“校企合作”模式下有分工、尽职责的投入,由此构建扎实的毕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改变目前毕业设计大多面临放羊式的松懈应付。
(二)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点的落实。
具体包括:选题要求,如何设置有效、可行的毕业设计命题,筛选出与学生职业岗位的内容、深度、强度贴近的项目;如何加强企业力量的导向,形成共识性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在明确评分指标的前提下,以定量的方式规范评审标准,消除评分过程中自由度过大的问题等。
1.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笔者之前在浙江省湖州、宁波、温州等职业院校进行的调研显示,常见的选题方式有:专业教师给出设计项目。这些项目均来自教师承接的真实社会项目,指导教师结合毕业设计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定数量的命题;二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单位进行的选题;三是合作企业提供设计项目为载体的命题。毕业设计具体的选题方式,与各自院校二级分院开展的“校企合作”情况有直接的影响。整个分院营造的设计产业环境真实、运行良好,基于“校企合作”方式推进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更为有效。就笔者所在的地方高职院校,十一届毕业生的社会积累,尤其是毕业生成功创业者越来越多,。在长期稳定合作的机制下,专业教师与入驻企业及时进行互动,以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贴近度为评价标准,共同建设毕业设计课题库,选题保持一个基本的更新率,每年对其中的项目进行及时的更新,尽量控制与往届重复的课题数量。教师在阶段指导过程中,严禁将往届毕业设计的成果作品借给学生参考,避免出现抄袭的现象。另外,用“信息化”方式建立符合用人单位实际质量需求的毕业设计项目选题系统。在建设、更新毕业设计项目库的基础上,方便学生和教师在网上系统进行前期的课题预报与互选。
2.毕业设计质量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基本形式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过程考核、毕业设计答辩小组负责答辩考核,答辩完成后进行校内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笔者在浙江省三地市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三:一是以校内专业教师的评价为主,设计企业设计师参与的社会评价少,系统的开放性不够;二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特有的,有别于传统文科或理科的毕业实践评价标准还没有建立与运行。浙江省所有的高职高专专业毕业实践评价标准参照的是省级教育行政单位制定的《高职高专毕业综合实践评价标准》,这个文理科并用的任务评价、成果评价模式,很难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以社会真实设计项目为表现形式的命题实践。三是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应付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表格填写,文本规范性盖过设计内容。除了前期书面文本的逐一沟通修改外,后期所有毕业设计文档要上传到毕业设计网上系统,教师需要在一定时间节点内做出学生毕业设计网上各项内容的评价和考核输入。在“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机制下,在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驱动下,对传统毕业设计的运作策略、教学组织、评估方式等要素进行变革和创新。在开放性的原则下,引进设计企业的评价力量。二级分院的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协同设计公司的一线设计师,共同制定并执行校企共识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判标准,以“定量法”制定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评判标准。将设计企业的用人需求融入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调控。
三、结语
进行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目标的,应该把相应的规章制度运用到管理过程中,依据实验室工作的规律和性质进行实验室的管理,并且统一要求学生、教师以及技术人员的行为,建立一定的行为准则。现阶段,实验室管理规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规范。虽然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比较缓慢,没有多少的管理经验,但是由于其具有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因此,就需要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管理,不断协调各种工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可以说是把行为、思想、意志等合理的融入到实验室工作中,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提高实验室的效率。现阶段,大部分院校没有一定的实验室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导致实验室与实际设计施工、规划使用以及维修之间出现脱节问题,不能合理的进行使用实验室设备。很多实验室由于施工不合理以及不能进行技术维修等从而降低使用年限,甚至出现刚成立的实验室,需要进行和换地方或者重修的问题,导致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实验室不能进行合理的使用。所以,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以及使用人员的行为,保证在以后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管理结构的完善,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保证实验室具有协调、有效的管理秩序和系统。
2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1课前培训不合理
实验室的主要参与人员就是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因此,他们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也具有一定规定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的作用,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相应的课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专业老师进行分析和讲解,主要分析使用规则、上下课时间以及管理规范等,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制度不是很上心,仅仅当做一种形式。
2.2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
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工作能力也不高,大部分实验室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既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行政人员,在学校管理的边缘,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自身积极性不高,当做一种闲职来看,还会有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也不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此以往,使得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始离职,从而造成人员混乱和流失。
3实验室设备陈旧
由于目前大部门实验室设施比较老旧,在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进度和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资金不足,更新速度比较缓慢;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的修复设备,导致不能正确的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使用速度;三是,大部分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实验室管理。
4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现阶段,大部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拥有不少的专业人才,但是在管理实验室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管理内容不够完善以及管理规定比较松散宽泛,没有明确处罚损坏设备人员的制度和处罚,从而会出现纵容损坏问题,此外,很多管理人员对于这项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工作不重要,因此,不能积极的进行工作。
5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5.1合理进行课前培训
在课前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候的素质,增加学生对于实验设备的重视,主要管理表现在学生使用设备时候的认真态度以及责任意识,可以通过进行一定的课前培训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态度和意识,合理的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僵化模式,可以使用正确的视频等方式来介绍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以及使用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加强使用器材的责任与意识,还应该充分了解仪器使用记录,主要有使用人员、使用地点、使用时间等,来对学生使用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使用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和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使用设备过程中出现的磨损。
5.2建设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建设实验室制度的力度,为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大致可以把实验室管理制度分为实验室设备情况、实验室学生使用设备规范、实验室人员管理规范以及实验室日程管理制度四大部分。应该不断从细节着手,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还应该创新管理的张贴方式以及公布手段,也应该注意使用语言,最好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5.3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建立相应的专业管理团队,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教学的质量,实际上实验室教师与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就变得尤为重要。想要发展这种规划就需要首先解决实验室归属的问题,在管理之前,需要学校进行严格明确实验室的所属情况,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可以定期的把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积极鼓励相关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和进修,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第三,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与考核制度,进行不定期考核,并且把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加薪和升值进行密切联系,激发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态度,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
6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
建立一定的专业实验室,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现阶段,很多问题并不是技术和制度问题,而是内部设备老化问题,导致设备功能不齐全,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掌握和了解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以及一定的市场需求,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学校可以与相关艺术设计企业进行联合,形成实验室,学校成为企业培训的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从而不断把优秀毕业生引入到企业,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
7结语
(一)沿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雷同
在历时较长、资历较老、名气较大的艺术设计院校中,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其内涵稍有改革和丰富。这些经验直接为高职所借鉴,在课程设置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几乎以之势迅猛发展,“示范性建设”成了各高职院校追捧的目标,考察交流、培训学习为各院校普及了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标准化的课程开发流程,按照工作能力和工作任务制定课程,势必造成同一职业工种培养课程的同一性。笔者通过对珠三角部分高校网络调研、考察交流发现:大多数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名称大同小异、课程结构基本相似;高职院校有实训内容的特别说明,包含实训项目、实训场地等,本科院校则加入“工作坊”“大师营”等特色环节。
(二)课程开发中“重项目、轻能力”的情况较为普遍
“项目”是高职课程推进的动力,“项目导入”也只是课程开展的第一步,后续的实施方案才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网页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以具体项目命名的课程比比皆是,这类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由于师资、场地等多方原因造成能力训练的不系统或者不深入,导致教学结果并未达到预计目标。
二、“能力训练包”操作性方案初步构想
(一)“能力训练包”的提出
针对上述开发现状,我们不禁思考:既然在实施中的项目有诸多影响因素,那能否在课程体系中就明确要求呢?“能力训练包”的提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包含一系列课程,而这种组合是通过项目课程和科目课程的配合来明确“能力”培养目标。
(二)“能力训练包”的构成
“能力训练包”基于常规课程模块,操作灵活,最直观体现就是课程计划表。以室内设计专业的“居住空间设计训练包”为例说明、分析。小户型家居空间设计、样板房空间设计、SOHO空间设计为项目课程,手绘效果图、电脑制图、风格与流派、电脑效果图、电脑编排设计等为科目课程,这些科目课程既可以作为项目课程的支撑课程,又能结合项目开展教学。科目课程安排的时间可以根据项目课程的进度点适时插入,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多个项目课程实施阶段出现多次,这种通过反复操作提升技能的训练模式也符合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能力训练包”的分类和编排
1.“能力训练包”的分类
模板式能力训练包:这类训练包的项目要求符合特定的标准,一般已有固定的形式、形态或结构。学习者必须按照这一标准来进行,教师通过考察项目产品是否满足既定的规格要求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这类训练包比较适合初学者全面系统地掌握项目设计的整套程序和方法。强调式能力训练包:这类训练包要求在训练中加强对某些能力的拓展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该从项目本身重、难点出发,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主题式能力训练包:这类训练包对项目有特定的要求,比如文化创意类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设计大赛项目等。除了项目课程外,还需要开发针对性辅助课程。对于当今各大艺术院校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这类训练包的开发尤为重要。
2.“能力训练包”的编排
对于设计师及设计专业的学习者来说,职业能力不是短时间集聚的,只能一个阶段、几个阶段地成长。设计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同的,“能力训练包”的编排应该参照设计师职业发展阶段的技能要素,可以按照“初级能力训练包———中级能力训练包———高级能力训练包”的层递关系来构建。“能力训练包”一方面反应了职业能力培养是综合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单项能力的重要,只是单项技能所占比重不同,但绝不能割裂两者。因此,“能力训练包”模式的课程体系开发对岗位分析要求更深入精确、对项目课程的选定也应多方面综合考虑。
(四)“能力训练包”的开发事项
1.立足现实,依靠集体力量
首先,各个院校有不同的政策、师资、环境、生源、设备等,复杂繁琐,甚至出乎意料。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借助全体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整合优秀资源开发课程。其次,“能力训练包”的建立,打破了以往按课程组教师团队的形式,专业基础类、技术类、方案类教师都会为了一个项目集合在一起,增进教学交流、提升教学效果,也更利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发展。
2.重视课程表的编排
课程表作为“能力训练包”的直接体现,从项目选择、课时分配、插入节点、教师安排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研究,以保证资源最大优势化。
3.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其特殊性,学校出于多种考虑,更多采用将企业“引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建立一套双赢有效的课程体系就很关键。这要求一方面既要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企业的专项要求,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质而言,也需要两者兼顾。在“能力训练包”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吸收企业项目融入“能力训练包”,形成稳定的课程资源,保持校企合作的长效活力。
4.将传统文化与课程体系融合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性语境,各大院校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创意产品开发,以此培养“文化创新型”人才。借助“能力训练包”平台,提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项目的内涵,整合原有课程,开发文化创意课程,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程体系。
三、结语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广泛接纳和吸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大多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投入,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无形的、本源的物质本身所遵照的运动规律;“器”是有形的、现象的技能、技法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犹如“道”和“器”,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根本、源泉。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1.艺术设计理论概述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内容。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专史专论——中外广告史、中外服装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原理等。设计批评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对象的评价和判断。艺术设计实践理论是针对每一门具体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简单的对技法和工艺的概述,而是对技法和工艺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技法和工艺本质及外延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因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2.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①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李砚祖先生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①诸葛凯先生也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艺术”。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出艺术设计的两大要素:“造物”体现的科学精神,造物之“美”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艺术设计实用功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造物,因而科学精神是艺术设计的内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视。若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渗透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中,需要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学习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研究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相关内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树立、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渠道。
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想设计出既符合大众需要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包含艺术设计史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知识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而丰富,所以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传授技法、技能,同时也应传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艺术设计创新的本质、内涵),重在授之以“渔”而非“鱼”。 艺术设计理论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
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现状
1.对待艺术设计理论不够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可有可无。这与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开。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设计成果,较少受到学生的喜欢、重视。事实上,没有艺术理论知识做支撑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视觉元素的简单组合。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能创作成果,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创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规律和内涵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培养的是设计师的气质、创造意识和设计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应加强学生的理论意识。同时,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意识也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可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授技的同时,也要传“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
2.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大科学
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只开设了设计史、设计概论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科学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等;艺术设计史论课,包括通史通论(如中外设计史)和专史专论(如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相关的设计批评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理论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学效果较差。现在多媒体引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多媒体成了第二黑板。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理论课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限制了互动式、灵活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多媒体教学依然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学生缺乏消化理论知识的身临其境的客观环境条件。
三、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就相当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也同样要具备。由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双重的:既要懂设计理论知识,又要会从事设计实践活动。专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在专心研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艺术设计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专职的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在掌握和教授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设计实践课的专业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及设计批评等。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大计。
2.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范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作品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艺术设计理论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要和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要提炼出设计观、美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与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写论文或闭卷笔试。写论文并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因为历年来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实质性内容;试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论文加设计作品或试题加设计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论文加设计作品,是在写论文的同时,要学生根据所写论文的论点,设计出能反映论点思想或与论点思想相关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论文后面;试题加设计作品,就是把传统的题型变化一下,把纯文字型的试题,改为根据已知理论来设计相应作品的画图题或者是分析图片作品的分析题。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价值。
结语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中很大一块是艺术设计理论修养。设计师不可能都是设计理论家,但只要是在专业设计上有一定成就的设计师,就一定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人。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抛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应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3.
②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5.
参考文献:
[1]曾小红.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