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业资源论文

渔业资源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渔业资源论文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东南亚、大洋洲的热带沿海地区渔业经营的特征是,以珊瑚礁和红树林区域的多种生物为对象,利用丰富的渔具和捕鱼法从事小规模渔业。尤其热带沿海区域是可明显观察多种生物的海域,因此是研究利用这些生物的小规模渔业的重要对象。

从经济观点来看小规模渔业,其特征有:个体经营或家族、小集团(最多为10~20人)经营形态,采用机械化和动力化程度低的渔具和捕鱼法、使用独木舟或5吨级的小型渔船、低资本积累、低产量及低收入等等。

而在捕鱼活动方面,围绕热带沿海小规模渔业中的渔场的利用及鱼获物的分配和利用方法等,存在着各地区特有的种种习惯和规定,如珊瑚礁海域渔场的所有权问题和禁止捕鱼期、禁止捕鱼区等问题。因此有人指出捕鱼活动本身不单是一种经济活动,它还具有社会和宗教的意义。

此外,利用小规模渔业所获取的各种水产资源还被广泛地用于自给用的食物及在地区市场或国际市场流通的商品等。资源被利用于生活用具、装饰品、货物等非食用目的,是因为其具有各种可利用的价值。这一点充分表明了小规模渔业所具有的复杂性质。

1、印尼东部摩鹿加群岛的传统的资源管理

摩鹿加群岛位于印尼东部,行政上属马鲁古州管辖,16世纪以来作为香料贸易的中心地发达起来。群岛中的安汶、塞兰等各岛均实行着以村落为单位规定沿海资源利用的称为“证人(sasi)”的惯例。

据调查,“证人”制度的对象以海参、浅滩贝、夜光贝、珍珠贝等瑚瑚礁海域中的海底生物资源为多。这些资源是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各村均禁止随意捕获。这称为“证人封闭(sasitutup)”。而每年或几年一次解除“证人”制度,又称为“证人解禁”(sasibuka)”。“证人”的解禁和封闭时期由村会议决定。

但有些地区并不实行这种制度;信仰基督教的居民则收集解禁后捕获的资源出售,并将所得资金用于建设教会、修整道路、改建学校等村落的公用事业;另有些地区规定了个人应得份额和公用部分的比率,分割渔场按日轮流采捕;等等。可见各村的“证人”制度的作用和社会意义显然已多样化。

而“证人”制度的对象也已扩大到回游性鱼类,如安汶岛东部每年一次从沿海区域逆河川而上的一种沙丁鱼也已成为该制度的对象。不仅水产资源,陆地上的椰子树、西谷椰子树等植物及极乐鸟、海燕窝也成为该制度的对象。

如上所述,摩鹿加群岛所实行的“证人”制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已经具有多重意义。因此,在论及传统的资源管理时,除了对其对象及适用范围和机能加以探讨之外,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整体具有何种作用。

2、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渔场利用及其变化

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东北部有一个称为“劳·拉贡”的环礁湖。在环礁湖中用珊瑚石灰岩造的人工岛上,居住着称为“劳”的渔民。渔民们在陆上几乎没有耕地,他们通过向居住在马莱塔岛的居民出售鱼获物换取芋头、甘薯等主食及蔬菜等维持生活。他们以辽阔的环礁湖为中心,合计用96种捕鱼法进行捕鱼活动。重要的一点是环礁湖海域的主要部分归特定的个人和集体所有,其利用受到限制。通常有归属的海域被封闭,只有大量需要鱼获物时才开放。例如举行祭祖仪式和葬礼时、或马莱塔岛农民为举行教会建成仪式和喜筵需向其购鱼时。这种由特定集体拥有环礁湖并限制其利用的习惯在大洋洲地区普遍存在。

这样,“劳”的渔民们利用渔场的习惯在限制不规则的资源利用的同时,也通过物物交换对维持与农民的关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上的作用。

但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无偿提供保冷库及运往城市的鲜鱼流通机构的开发、以及80~90年代商业性渔业的开发,渔民们的渔场利用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平素封闭的渔场有时会开放几天供采集浅滩贝,并将一部分贝送给所有者,其余用于赚取现金;以往禁止的夜间利用电灯捕鱼也开始在自由海域进行,产卵期的蓝子鱼被大量捕获,冷冻后被运往城市;在专属海域利用解禁捕获的珊瑚礁鱼类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也就是说,以往在与农民交换或举行重要仪式时才开放的渔场已被用于赚取现金,即具有了鲜鱼流通这种经济性目的。

这种变化显然是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产生的,这不单对资源利用,对传统习惯所具有的意义的失去和生活时间或集体关系的变质等所产生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并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围绕渔场利用的新规定和人们的对策今后将受到注目。

3、印尼西部的廖内群岛

廖内群岛位于印尼西部的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海域,该群岛有着许多鱼村。在较平稳的海域,红树林和泥质地带相当发达,沿海部分盛行钓鱼和撒网捕鱼。

19世纪后,该地区拥有了作为国际贸易港得到发展的新加坡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廖内群岛捕获的鱼介类除用于当地消费外,还被运往可高价出售的新加坡。

鲜鱼则由周边小岛的渔船利用绳钩、刺网、撒网等捕获,并且开始出现利用鱼塘饲养的活鱼。这些活鱼不仅运往新加坡,而且由新加坡华人运往香港。尤其在7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人与印尼华人达成协议,开始直接运输活鱼。其种类主要是石斑鱼,其中被称为“驼背鲈”和“拿破仑鱼”的波纹唇鱼的价格特贵,是中国菜肴的上等材料。活鱼的收购和运输与华人网络密切相关。其中潮洲人在印尼西部、新加坡及香港的流通机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运往中国的水产品除了海参、鱼翅、燕窝等之外,还有海蜇、海马、干贝等。这些资源均是在珊瑚礁海域通过小规模渔业捕获的。他们通过捕获商品价值高的水产品出售给华商等以维持生计。他们的资源利用战略是否几百年间保持不变?或者从某时开始已产生何种变化?此处没有足够的资料加以论证,但围绕石斑鱼等的资源利用动向今后仍有必要加以注意。

讨论—水产资源利用及其变化

1、70年代的转换期

从以上叙述可知,珊瑚礁海域的水产资源由诸多种类组成,同时利用该资源的目的和流通网络也是多方面的。70年代后半期以后,3个地区的资源利用情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行“证人”制度的印尼东部海域的浅滩贝需求量的增加并不仅仅是印尼的问题,东南亚至大洋洲各地在这一时期浅滩贝的捕获量也大有增加。

所罗门群岛的独立及其现代化的推行始于70年代末期,而70年代又是自1973年联合国第3次海洋法会议后提出200海里问题和地球环境问题的时期,可说是海的问题受到全世界注目的时代。香港和新加坡的活鱼需求量的增大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可以认为与某种时代背景相关联。

70年代后又过了15年的现在,全世界都在呼吁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往从事的渔业是极小规模的,而增加捕获量又会引起滥捕。这一点海底生物资源尤为严重。而且在推行现代化和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人们采取何种对策也因地区而异。资源状况或恶化或改善,不尽相同。因此今后也应对各地区所采取的各种对策加以注目。

2、传统性管理问题

从印尼和所罗门群岛的传统性渔场利用惯例,可以知道在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小规模渔业中并非毫无条件地利用珊瑚礁资源。但这种惯例和限制绝不会长久存续下去。当发现周围海域中的资源具有商品价值时,便出现了围绕所有权和势力范围的纷争,或者是居民的资源利用意识有了提高。例如在所罗门群岛,当知道浅滩贝的商品价值后,便有其他地区的人进入该海域捕鱼,以至出现了明确划定海域界限的动态;再如“劳”的渔民在发现海参有商品价值后,产生了滥捕海参的现象。因为原本就没有理想的资源利用方法和具体的所有形态。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作业基础预算(ABB)作为一种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目前在钢铁、石油等国家支柱型行业都有相关的应用,并在企业资源有效配置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而煤炭企业作为国家重要能源企业在预算管理上已经滞后,阻碍着各种推进现代煤炭企业发展的力量,因此十分有必要将ABB引入到煤炭企业以适应其发展需求,使煤炭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

一煤炭企业现行预算体制分析

煤炭企业现行的预算管理是以财务预算为核心,以“命令一控制”为导向,按以职能划分的责任中心(部门)编制资源计划。

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预算失真。现行预算把各种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与产量联系起来,而实际生产中很多成本不可能被严格划分为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都按与产量呈线性关系和经验数据进行简单估计进行预算很容易使预算数据失真,造成煤炭企业功能失调。

2.与企业战略脱节。现行预算管理只重视短期效果,侧重成本是否超过费用预算,没有把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导致战略与预算不协调,阻碍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3.忽视非财务指标。现行预算只注重财务指标分析,难以对像煤炭质量、生产效率等重要的非财务指标进行预算和控制,这就容易诱使管理人员忽略这些因素,使企业遭受损失。

二ABB的基本原理

ABB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为起点,在资源消耗观的观点下,以作业为核心,以企业各环节生产流程为基础,通过成本动因分析来确定资源成本额,在达到经营平衡和财务平衡后,再将资源成本额分配到预测产品或劳务上。

其先进性表现在:

1.以作业分析为基础,建立在“多成本动因”之上,体现的是成本与资源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把成本与产量联系在一起,有效提高了成本预算的准确性,解决了现行预算中数据失真的问题。

2.加强了预算与战略规划之间的联系,将ABM引入到预算管理过程中,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业作业,优化作业链,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3.在预算过程中融入非财务性指标,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出企业运作中无效作业、财务不平衡的原因及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因素,从而有利于预算控制的实施和企业资源的配置。

三ABB在煤炭企业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从生产流程来看,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可以划分为多个环节,多个工序,每道工序又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可以按照ABB的方法以工序为作业,把每一环节确定为作业中心,按工序、环节汇集作业成本,从而实现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2.从应用条件来看,煤炭企业已基本具备了应用ABB的条件:

首先随着煤炭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作业思想的引入,这种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的先进预算管理方法是容易被掌握的;

其次,国有煤炭企业目前已基本实现局域网管理,预算操作起来准确快捷,虽然ABB与现行的预算管理方法还有些出入,但已不会造成操作上的困难。

四ABB在煤炭企业应用的基本框架

ABB编制可以简单描述为:先确定年度预计产品/服务销售量(即产出需求量),根据作业动因按照作业消耗率确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各作业的预计作业需求量,再根据资源动因按照资源消耗率确定预计资源需求量(如图1所示)。

1.ABB的实施步骤

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出煤炭的产出需求量;

其次,按生产流程划分出作业中心和作业,并分析作业动因,确定作业动因率;

再次,用作业动因率乘以成本标的,预测下一经营期满足成本标的消耗需求的作业量;

然后,分析资源动因确定资源动因率,用资源动因率乘以预测出的作业需求量,计算下一经营期满足作业消耗需求的资源量;

最后,用资源需求量乘以资源的预计单价,预测资源需求的成本数据,最终把成本数据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完成ABB的编制。

完成ABB编制后,为便于数据的统计和资料收集,使预算编制更加直观化和清晰化,需按照编制流程制定预算编制表。

2.ABB的管理

(1)分辨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确定作业消耗比率时,须通过作业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消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非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在增值高效的基础上配置未来经营期的资源。

(2)进行成本控制与差异分析

将作业中心的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额进行比较,使业绩评价成为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然后进一步计算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确定降低成本的潜力以改善成本配置。

(3)产能分析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才开发规划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开发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开发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开发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技术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零开发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认为开发是万能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开发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样会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效果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应地也会需要更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希望自身的价值在薪酬待遇、工作职位、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认可,如果管理者不关注员工变化了的需求,企业内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自我追求受到压抑,在较长时间的失望过后,其产生的结果或者是辞职转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开发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开发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

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1.1企业文化的特点

1.1.1人本性人本性是企业文化最为显著也最具突破性的特点。企业的发展是以人为基础的,人是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如果企业文化和“人”相脱离,那么企业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企业在塑造自身企业文化的过程里,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对于员工地位的重视程度,使员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会到自身的认同感,更好的发挥员工的主体性作用,让员工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企业建设中来,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推动企业的发展。

1.1.2创造性创造性是企业文化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创造性能够帮助企业塑造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从而使企业在打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向心力、凝聚力以及吸引力。所以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把“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化规划,并将企业发展的规划和企业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相互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1.1.3和谐性除了创造性与人本性之外,企业文化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环境和谐化。环境的和谐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企业的科学管理和企业员工的健康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融合“和谐文化”的理念,通过加强企业高层领导与企业普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员工之间的信任度和理解度,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氛围,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1.2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人力资源课程,以及实施体系和评估体系。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员工素质的培训以及理论知识的培训等。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可以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适应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层次的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获得能够充分适应职位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源培训企业可以从全局对员工的职业兴趣以及才能特长有一个主观的判断,从而能够为员工安排更加合适的职位以发挥其能力与创造性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培训企业还能够定向获取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人力资源培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需求导向性。

2、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2.1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培训涉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最根本部分就是围绕企业的价值观进行培训。人力资源培训中培训的主体、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形式和培训的地点都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助推的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培训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全体的员工都可以更加清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忠诚度与依存度,从而使得企业文化能够更加深刻的贯彻到经营行为中。

2.2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推进

企业文化能够正确的引导企业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也能对人力资源培训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有效推动人力资源培训的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过程必须能充分的结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人力资源培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企业在探索人力资源培训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逐渐在员工心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员工时刻以一种追求进步、紧跟时代步伐的心态参与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达到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实现高效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

2.3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人力资源培训能够帮助新员工更好的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更快的融入到企业的氛围中,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推动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了打造企业健康的价值体系,培育出更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应该坚持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是培育素质更高,品质更佳的员工,这一点也是和人力资源培训的最终目的相互契合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培训是共通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特点,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于企业发展的双重推动。

3、企业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培训的措施

3.1以企业文化为先决条件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培训的规划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的培训也要紧密的结合时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培养工作之前一定要从全局角度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培训规划的制定一定要和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紧紧的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员工进步与企业发展的双丰收。人力资源培训规划的制定要把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保证人力资源培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人力资源培训规划的制定还要把企业发展的目的和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相互结合。不仅要立足当下还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要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所以说,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一定要把企业文化的传播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让员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企业的文化价值体系,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持续助推企业的发展。

3.2形成以企业文化为背景的人力资源培训氛围

人力资源培训一定要创造出健康、科学、突出企业文化的培训氛围,党的十“人才强国”的战略提出后更加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企业一定要不断的在内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使企业的员工充分的认识到学习进步的重要性[4]。另外,企业还要构建高层领导与基层职工交流的平台,让领导能够及时的了解员工的需求,同时也能在第一时间解决企业职工的紧迫问题,这样能够促进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化发展。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积极的开展座谈会、意见汇报和评比表彰等活动来培养优秀的企业人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打破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的人才培训模式。建立良性的人才使用机制,为所有有能力、有想法、有抱负的知识型员工提供广阔的舞台以及发展的机会,使其能够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3实行以企业文化为背景的人力资源职业设计

新时代的人力资源培训要深入的贯彻落实“特色化、分类化”的培训特点,要更好的发展员工的个性,提高员工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发挥。同时企业在进行职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员工的需求同企业的需求相互结合,深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从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层次对企业员工的要求与职业兴趣等问题出发满足员工发展的个人需求,达到人力资源培训在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的一致性、合理性与全面性。要让员工充分的体会到主人翁的优越感与自由感,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的放松,更加的自如,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优势,既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4以企业文化背景为依托,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人力资源的培训是一个长久、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但是人力资源培养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业壮大的必经之路。通过人力资源培训能让企业员工紧紧的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所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完善人力资源培养的机制,并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的重要依托。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一定要不断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的体系,要不断的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大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在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对培训的课程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培训的课程内容一定要和工作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培训过程中,让培训和高效的信息时代产物建立联系,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另外,企业还可以把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员工的表现以及培训考核的结果作为员工晋升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以促进员工更加认真的投入到人力资源的培训之中,提升员工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视程度。

3.5以企业文化为标准,建立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估机制

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好坏以及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否能够切实地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需要相关的评估体系进行检验与认证。所以在企业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于评估体系的建设。新时代条件下以企业文化为背景的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估机制中必须把员工对于培训的评价,以及培训结束后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度作为考量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于这一系列数据的获取与分析能够清楚的得到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使高层了解培训的有效性。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可以对企业员工的工作习惯、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工作的满意程度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样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是否贯彻落实到了员工的工作之中,有没有切实的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企业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培训应该更能够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更能适应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求,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4结语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1.1温州大学创业学院模式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说,研究和认识地方高校创业学院运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温州大学创业学院创办于2009年6月,笔者认为该校创业学院模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具有示范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创业学院的主体地位,该校明确创业学院是一个实体部门,是专门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等工作的主体机构;二是建立健全创业学院运行机制,该校创业学院具有健全的组织机制,根据学院运行需要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创业学院有力运行;三是主动对接地方创业教育资源,该学院积极吸取地方创业文化,整合地方创业教育资源,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有效促进了该校创业学院的发展。

1.2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模式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这类高校办学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走在了前列,成为其他高校学习借鉴的范本。西安外事学院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较早设立创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现已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帮扶+风险投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该校创业学院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服务对象多元化,其不仅为在校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而且还服务于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二是课程体系多层次,该学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丰富多样的创业课程,其教学模块分为普适教育、重点培养和精英教育三个层次;三是实践孵化多渠道,该学院实践锻炼模块主要包括四大实践基地,分别为:来比西餐厅、阿里巴巴服务站、网易大学生实践基地和业务呼叫外包等,有效促进了创业项目的孵化。

1.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模式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院校。实用、高效、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特点,这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成立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正式成为二级分院,现已成为一个集教学、实训、销售、培训、仓储、快递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教育和实战平台。这所创业学院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典型示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业与专业联系紧密,该学院所培养学生大多属于工商管理类,如所开设的电子商务创业班,分别来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四个专业,而且其创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基地建设等都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紧密结合;二是规章制度健全完善,该学院在组织机制、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保障了创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三是承担创业教育探索和示范的特殊使命,该学院在为全校创业师生提供平台支持的同时,还承担着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创新以及带动学校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2创业学院发展的基本要求

2.1夯实条件保障创业学院平台的建立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保障。首先要树立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健全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支撑,特别是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的支撑,因为“脱离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会停留在单纯的技能和操作层而,让创业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要推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吸收校内外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创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此外还包括高校在机构、人员、场所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创业学院高效运作。

2.2完善运行机制创业学院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否则会影响学院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制,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包括创业学院行政机构以及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等业务机构,负责创业学院日常管理、政策制定、工作规划、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创业实训等事务。其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创业学院规范运行保驾护航。创业学院虽然与其他二级学院有所区别,但也涉及教学、科研、师资、基地、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加强运行制度建设,为学院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创业学院总体运行情况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以科学细致的考核机制推进创业学院运作的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