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业调研报告

毕业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毕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毕业调研报告

毕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此次问卷调研的对象为今年的高校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最终回收有效样本58996个。

创业不只为了挣钱

与XX年、XX年相比,XX年选择就业的学生比例有所降低,比例由XX年的76.3%降低至XX年的71.2%,而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比例整体变化不大。此外,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比例由XX年的3.2%上升为XX年的6.3%,创业意愿比去年翻番。在社会整体的创业热潮影响下,大学生也受到这股洪流的影响,XX年毕业生的创业热潮开始兴起。

在选择创业的原因中,调查显示,27.4%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0.8%表示创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此外,19.3%的毕业生选择创业是为了挣钱,工作自由也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一个重要理由。理想、兴趣、财富、自由等,都凸显出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仍有5.4%的大学生选择创业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人均获得2个工作机会

在综合比较近三年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获得面试机会、获得录取通知的数量后可以发现,今年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平均24.9份,低于XX年;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获得5.9个面试机会,高于XX和XX年;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获得2.0个录取通知,高于XX年。这说明,尽管XX年毕业生的数量仍然在增加,但在经济发展平稳,劳动力市场职位供给充分的情况下,毕业生的求职难度并未显着增加。

毕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大局。多年来,XX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突出做好实名登记、就业推介、创业引领、技能培训、扶贫援助等各项重点工作,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充分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XX区位于XX市东北部,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9镇、1街、26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52万。2011年,全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实名制登记497人,实现就业457人,就业率91.95%;2012年,实名制登记613人,推介就业547人,就业率89.2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完善责任体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作为就业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写入了各镇(街)年度考核目标责任书,逐级签订,层层落实。健全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与对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整体联动的良好机制。

(二)发挥政策效应。出台了《XX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要求人社、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通力合作,从拓宽就业渠道、扩大扶持范围、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和社保补贴标准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坚强支持。2011年以来,累计支出专项见习经费、就业补贴和扶持资金80余万元,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00余万元,减免各类税费26万余元,拨款额、覆盖面越来越大,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三)强化就业服务。将全区高校毕业生纳入劳动99ⅲ版系统管理,实现了一点录入,全网共享,定期更新,动态管理,按照五年培训规划,定期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推介力度。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安装了大型电子信息屏,各镇(街)设立了信息公开栏,定期求职、招聘信息。2011年以来,走访企业50余家,组织座谈20余次,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大中专技校招聘周、周三招聘日等系列主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区内外用工岗位2000多个,达成意向800多人。

(四)加强创业引领。深入开展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的认定工作,结合ybc工作开展,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各镇(街)特色产业园区,选定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20余家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培训,以自主创业带动积极就业。目前,已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35人,其中,2名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固定资产突破了1000万元,解决就业200余人,回馈社会提供见习岗位40余个。

(五)开展扶贫援助。把零就业高校毕业生家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逐级落实援助责任,积极实施结对帮扶,确保动态消零。2012年,根据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有关精神,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5名就业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了区、镇两级基层平台。

(六)多方促进就业。近年来,积极开展公务员、事业编招考工作,先后招录400余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努力响应省、市关于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开展三支一扶活动的相关通知精神,结合区情实际,累计提供三支一扶接纳岗位95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岗位供求矛盾仍然存在。我区目前总人口52万,其中,近30万人生活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方式和技术的革新,一部分农民成为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由于农业产能比较低、农村环境比较差,新达到劳动年龄的一部分农村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开始向城镇集中;受金融危机影响,通过劳务输出到外地务工的一部分农民又陆续返乡;受企业破产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增多(近期,仅东风毛巾厂、农机二厂等老企业一次性进入失业程序的人员就达600多人)。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甚至有愈来愈多之势,我区作为一个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薄弱,区内厂矿企业就业岗位挖潜有限,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有限,新增就业难度较大。

(二)能力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从当前产业转型趋势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新上的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较高,体力型劳动者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间相对来说大大扩展。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一些高校毕业生校内所学专业与生产实际根本不对接,纯属花拳绣腿,有些高校毕业生校内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综合能力不突出,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厂矿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

(三)就业期望与客观实际冲突严重。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走出校门后,自身期望值偏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不愿吃苦受累,追求虚荣面子,一是想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二是想到大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三是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不能准确自我定位,不愿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从工人做起,因此丧失了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就业、成长的机会。另外,不排除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问题,让高校毕业生不能接受。

(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区、镇(街)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套,由于财政紧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功能还不是很完善,社区就业平台没有实现全覆盖,制约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开展。由于经济薄弱、财力有限,不能完全按照政策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

三、工作建议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一)大力发展经济,扩展就业空间。稳步推进区内企业转型,扎实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力;不断加强镇域经济建设,支持各镇(街)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营销、餐饮、旅游及生产服务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

(二)特设公益岗位,提供就业机会。积极挖掘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继续加大人才支农、支教、支医的力度,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一线、社区基层和困难边远地区工作,完善相关人员的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和业务支持,加强考核培训,健全机关事业单位面向基层服务人员定向招考的提升机制,确保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公益岗位上去,呆得住、干得好。

(三)完善基层平台,优化就业服务。完善人才资源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优化,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与周边区(市)人才市场的通联互动,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就业服务效能。积极筹措资金,打造设施设备标准化、人员队伍专业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工作手段网络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就业)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加强就业推介和劳动维权,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引导帮扶,推动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创业思路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服务,结合ybc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力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指导、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电子科技等各项产业。加强见习基地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跟踪服务指导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成功创业、持续发展、稳步提升。

毕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基层中的工作现状

在基层,特别是偏远的农村,需要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和畜牧等行业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教师。

按照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规定,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生师比为xx:xx、xx:xx和xx:xx,初中生师比为xx:xx、xx:xx和xx:xx。此标准致使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编制大幅减少。特别是由于编制标准的城乡倒挂,更加剧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

xxxx年某县教育系统共缺老师221名,在教育局多次要求下,县编委最后给了xxx个编制名额。因为受编制限制,一些有心到基层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被挡在了门外。

前些年,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每个单位,尤其是乡镇一级,每增加一个工作人员,就多一个人吃饭,财政就多一分压力。许多乡镇入不敷出,拖欠工资严重。山东肥城市桃园镇教育办公室主任雷印迎说,“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是回避不了的事实。在同一县内,城乡教师收入相差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农村教师不享受住房公积金等政策,甚至有的县农村教师没有医疗保险,有病不敢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实行县市工资统筹后,保证了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发放,乡镇有了增加人员的积极性,但多数地方总的财力还是不足,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大量增加财政供养人数,只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视财政收入状况,先急后缓,先上边后基层,在有条件的时候逐步充实基层人员。

在一些偏僻边远地区,即使来了大学生,也常因为交通、通信、生活等方面费用高,且岗位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而很快流失。

二、基层信息匮乏

由于基层信息网络不健全,因而造成基层就业信息匮乏。先后调查了某市举办的xx场大型人才招聘会,没有一场是针对农村所需人才的。至于农村到底需要什么人才,什么专业,什么水平,数量是多少等,从没有专门的介绍。因为在相当多的地方,有关部门根本没有意识到建立关于农村权威、动态、和经济发展对称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缺乏对基层就业的引导,尤其是缺乏面向基层人才需求状况的及时分析,导致供求脱节、冷热不均。有的大学生一毕业就涌入了求职大军,时而南下,时而北上,有的连考试面试的机会都争取不到,就是想去基层也找不到门路。

三、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

从当前的农村来看,最急需的是教师,其次是临床医生和护士,再是农林水方面的技术人才。而教师中最缺的是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人才。由于缺少对基层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报,很多大学都愿意把培养方向定位在大中城市,很少有针对基层的。从高考选择志愿,到大学专业设置,到毕业生的流向,都没有为到基层就业做好准备。本来专业对口的就少,能来农村的毕业生就更少了。

四、社会上对于基层工作的不良评论

在一些人的习惯和意识里,基层单位就是偏僻、落后、艰苦和困难的代名词。在基层工作的人好像低人一等,不如在城市就业的人能力强、水平高、本事大,不如在城市有发展前途。

多年来,政策性歧视也是有增无减,不管是资金安排还是发展机会,不管是资源配置还是人员分配,人们总是习惯把城市放在首位,然后才想起农村。更可悲的是,为了填补城市缺少的某类人才,甚至公开从乡镇选拔优秀人才到城市补缺。如,某些地市,除了每年优先选拔大学生外,还不定期地从乡镇优秀教师中挑选一部分到市直中学任教。虽然被选中的教师求之不得,但这却加大了城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剪刀差”,人为制造和加大城乡差距,让本来就缺人才的乡镇雪上加霜。

一方面基层缺人才,要人要不着;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想去基层去不了。这个难题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形成的。要破解这个难题,单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思路,放低身价是不够的,只让大学生和各高校去努力也不能奏效,各级政府必须担起责任来,制定并实施更积极、更科学、更具吸引力的基层就业政策,把每项鼓励和帮助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大学生下得来,留得住。

五、今后发展建议

如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一是优化政策,拓宽人才入口。要加强城乡统筹,充实和增加基层用人编制。目前,在许多地区的基层,不但缺资金,而且严重地缺老师、缺技术员、缺医生等各类专业人才,如果我们的政策能再优惠些,放宽对这些地方的编制限制,允许更多大学生得到去农村工作的机会,不但有深远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有志于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只要有专长,符合农村需要,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减少考核程序,简化录用手续,取消可有可无的公式化、机械化的套路,尽可能多的吸收过来。

毕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对调查企业的样本企业数据的整理报告

(一)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1.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研向农产品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41份。样本企业出口额8.21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7.1%;涉及企业员工总数13 262人,其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如下:

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15家,外资和合资企业23家,分别占样本企业的7.3%、36.6%和56.1%。

流通型企业2家,生产型企业39家,分别占95.1%和4.9%。

自营出口类型28家,加工贸易型12家,型1家,分别占68.3%、29.3%和2.4%。

涉及的主要产品为杂粮类4家,水海产品16家,水果蔬菜类4家,干坚果类5家,其它类12家,均为加工类企业。

企业出口规模划分:年出口额2 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4家,年出口额1 000万美元以上,2 0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15家,年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下的12家,占比分别为34.1%、36.6%和29.3%。

2.出口综合情况调查

因汇率变动影响企业销售净利润总计7.2亿元,影响现金流量1.99亿元,影响当年出口26.51亿元(折美元3.46亿美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7.656计算)。

受人民币升值影响,41户企业中,7户在2007年已亏损,占样本企业的17%;如果人民币再升值,预计2008年1~6月的利润“一栏中,有13户企业预计会亏损”,占样本企业的31.7%。

3.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与行为调查

在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方面,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开拓销售渠道影响”弊大于利的29家,占71%;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调整贸易结构影响”利大于弊的26家,占63.4%;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影响”利大于弊的只有8家,仅占19.5%;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传统产品企业的影响”弊大于利的31家,占76%;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基础薄弱的农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影响”弊大于利的多达35家,占85.4%。

企业行为调查方面,对“企业是否会趁人民币升值扩大海外投资的”,选择会的只有4家,不会29家,没考虑的8家;对“哪种汇率调整企业更能接受”,64%的企业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对“人民币继续升值,企业是否考虑放弃对外贸易业务”,选择不放弃的16户,占到24.4%,选择放弃的23户,占56%。

(二)机电产品出口样本企业调查问卷的情况反映

1.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对机电产品出口调查的样本企业共计66户。其中:企业性质方面,民营企业30户,外资及外资合作企业27户,国有企业9户,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45.4%、41%和13.6%;出口形式方面,自营出口36户,加工贸易出口12户,分别占样本企业的54.5%和18.26%;出口产品种类方面,成套装备出口的28户,单机出口的22户,零部件出口的10户;企业类型方面,63家为生产型企业、样本企业2007年出口额51.19亿美元,出口额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值的57.23%。其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出口额分别占样本企业出口额的5.1%、87.2%和7.7%。

2.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的综合影响(见下表1、表2、表3)

3.其他因素对出口的影响

在汇率、产品价格、反倾销及其他因素中,31户企业选择汇率因素,23户企业选择产品价格,1户企业选择反倾销,2户企业选择其他项。选择汇率因素和产品价格因素的分别占到47%和35%。其中,选择汇率因素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近50%。

在“2007年包括汇率在内的各项因素对出口销售成本的变化影响程度”一栏中,27户企业选择了汇率因素,4户企业选择了退税率调整,26户企业选择了原材料价格变动,5户企业选择了人工成本调整。其中在选择汇率因素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15户,占比达到56%。

在选择“原材料价格变动”因素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占比达到62%(16户),其次为民营企业(5户)占比达到19%,国有企业排位再次。

4. 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与行为调查

在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方面,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开拓国外销售渠道”弊大于利的企业38户,占58%;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外资进出口企业在华追加投资或进行再投资的影响”弊大于利的企业20户,利大于弊的11户,其它为“没影响”或未予填列;选择“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调整贸易结构的影响”利大于弊的11户,弊大于利的18户,无影响的13户;“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的影响”利大于弊的企业26户,弊大于利的4户,无影响的12户,其余未填列;选择“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影响”中的利大于弊的25户,弊大于利的16户,无影响的13户;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传统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影响”中的利大于弊的10户,选择弊大于利的31户,选择无影响的10户。民营企业选择弊大于利的企业占填列企业的61%。

企业行为调查方面,选择“会趁人民币升值扩大海外投资”的8户,不会的14户,没考虑的34户。没考虑占填列企业总数的61%;选择“缓慢渐进,小步慢跑升值”的企业49户,占比78%。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的14户;选择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企业会放弃外贸业务的16户,占被调查样本企业的24%,其中民营企业12户,占被调查的民营样本企业数的40%。外资合资企业4户,占被调查的外资合资样本企业的14%。选择不会放弃外贸业务的46户,占被调查样本企业的70%。其中9户国有样本企业有8户企业选择不放弃。民营企业60%选择了不放弃;在16户选择“放弃”的企业,选择汇率升至6.9:1时放弃的3户,选择6.5:1时放弃的10户,其中6户为民营企业,4户为外资企业,选择6.0:1时放弃的2户。民营和外资企业各1户。

(三)对钢材出口企业调研情况的综述

1.2008年上半年,钢材出口价格一涨再涨,钢铁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的反映相对平淡。近几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开始贬值,到2007年,美元进入了快速贬值期。美元的贬值刺激各国对钢材等主要商品的进口。2008年6月,随着国内CPI上涨和国际铁矿砂的进口价格再涨,钢材主要品种的出口价格再创新高,且出口的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国内销售的盈利水平。热轧卷板、冷轧板的出口价格均超过1000美元/吨,价格增长同比超过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出口积极性高涨,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状况不再更多地关注。

2.人民币汇率升值使依赖原料进口的钢铁企业成为汇兑的受益者。随着国内铁矿资源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对铁矿原料进口的依赖性加大。辽宁省进口的铁矿砂逐年增加,到2007年已超过1 500万吨。由此,本钢集团和鞍钢集团等钢铁企业成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受益者。

3.企业反映,当前在出口中,他们最关心的是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包括对部分出口产品是否可能再加征出口关税,是否会进行数量限制。同时,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国际钢材价格的走势,特别是出口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经营风险。贸易摩擦的增多,也是钢铁企业关注点。

综上所述,钢铁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之所以反映比较平淡,主要是因为当前国际市场钢材价格高位运行,出口利润率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企业出口效益突出所致。

二、我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当前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出口增速逐渐受到抑制,进口增速趋向逐年提高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是基于以下4方面的表现:

一是出口的增幅变化。2005年至2008年前7个月,辽宁省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20.8%、20%、24.72%和18.5%。虽然2007年在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了13.39%的情况下,辽宁的出口增幅不降反升,表面上看,背离了汇率水平变动与贸易发展之间变量关系的常理。但如果深入分析,出口受到抑制这一现实仍然存在。2007年,辽宁出口实际高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机电产品和钢材出口的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了34.3%,钢材出口同比增长31.5%,两项对辽宁出口增幅的拉动就达到了12个百分点。相比下之,辽宁省的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负增长在持续加大;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的增幅继续回落,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实现了高增长,但其当年的增幅较2006年增幅还是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因此,仅是机电产品和钢材产品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高增长所拉动的地区贸易增长,并不能说明出口受到抑制这一现实状况的不存在。2008年辽宁省出口增长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今年前8个月,辽宁出口虽然同比增长了18.5%,但纺织品出口的增速继续在下滑,机电产品出口的增幅仅达到22%,同比减少了13.2个百分点。农产品的出口增长仅实现了11%,增幅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可见汇率升值强度的增加对我省出口的抑制能量仍在持续增大。

二是从样本企业反馈的数据分析。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到2007年影响辽宁省农产品样本企业的出口3.46亿美元,影响机电类样本企业的出口16.11亿美元。预计2008年1~6月影响辽宁省农产品样本企业的出口6.34亿美元,影响机电类样本企业的出口28.6亿美元。这些数据从侧面证明了辽宁省今年出口增长之所以困难重重与人民币汇率升值有直接关系这样一个现实。

三是随着3年来人民币汇率的逐步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能还在不断加大。近10年,中国的出口像一辆高速飞奔的火车,在外向型经济和汇率高估作用的推动下,以从未有过的高速度行驶。这种高速行驶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并不会在汇率制度改革一出台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初期就会嘎然刹住。汇率的传导机制也决定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将经历一个过程。样本企业的数据证实了这样一个原理。机电产品类企业提供的数据表明,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其对出口的影响也在逐年加深。每年减少出口依次为6.44亿美元、7.02亿美元、16.1亿美元。预计2008年1~6月将达到28.6亿美元。而那些中小型农产品出口企业,不仅仅要面临着汇率持续升值对经营的冲击,还有更多的困难迎面而来。

四是进口增速在逐年提高,但进口产品的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2005年至2008年7月,辽宁省的进口增速分别达到13.2%、14.2%、20.32%和34.1%。进口增速逐年提高。2008年前8个月的进口增幅不仅大幅提高,且超过出口增幅15.6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汇率对贸易的传导机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然而,这种进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动力,并非主要来自政策制定者设想的重大装备和技术进口的扩大上,进口产品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二)美元大幅度贬值,使出口统计掩盖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冲击强度的真实性

根据大连海关提供的情况,我国目前海关出口统计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出口企业报关单的外币币种与当日美元与其币种的汇率,直接折算成美元加以统计。2007年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分别贬值了17.7%、12.3%、6.1%,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升值或贬值都将对出口统计发生影响。在我国,虽然贸易结算货币中,美元依然占较大的比重。但是欧元、日元、英镑等可兑换货币在出口结算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近几年,在人民币兑换美元大幅度升值和美元不断贬值过程中,出口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在出口成交中积极寻求以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为结汇货币。一些企业还常常在出口成交中通过用美元与欧元等其他外汇“混合组价”方式来减少汇率风险。我们通过对一些外贸公司以及一些出口国际市场需求较旺产品的企业的调查发现,欧元、日元等外汇的结汇量有明显上升。因此,在我国海关的出口统计中,这些对美元升值的外汇折算成美元时,由于美元对这些货币的贬值,会增加我国以美元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海关出口统计额,形成出口统计中的“虚高”现象。

另外,近两年美元大幅度贬值也会形成我国海关出口统计的“虚高”现象。随着美元的贬值,其作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的支付能力随之下降。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由于这一因素的变化而提高,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产品交易价格中,购买者必须以支付更多的美元来补偿美元贬值对出口产品的“价值”损失,这也会使我国海关出口统计表现出“虚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海关出口统计的虚高,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作出定量的分析,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会掩盖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产生的冲击强度的真实性的实质是存在的。

(三)不同产业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承受力的差异性

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承受力的差异性是由复杂且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般而言,企业承受力的强弱除了受行业特点、国际市场供需关系、进出口占经营的比例、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等因素影响外,根本的还是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成本)的相对优势这两个要素。出口价格是产品成本的价值转移,而在价格的相对优势中,企业的技术含量是形成相对利润的最主要的竞争力来源。这种竞争力又恰恰是企业应对汇率升值的最主要支撑点。通过对样本企业的调查,可以发现,在外部环境相同条件下,企业产品成本中包含的技术价值转移程度越高,对汇率升值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辽宁,农产品出口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为最弱。辽宁省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是以原材料加简单整理和粗加工为主要特征。在价格的组价中,主要是原辅材料价格加上人工成本,技术价值低。因此,薄利和高度依赖市场价格走势是其产业当前最重要的出口竞争力所在,因而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也最弱。2007年,全省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的大量鳕鱼加工,因汇率问题使成本无法接受而全部退出市场。辽宁省水海产品出口的重点地区丹东市水海产品出口企业也因承受不了人民币汇率的一升再升而出现全地区性的负增长。

与之相反,我省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虽然也在承受着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较大压力,一些企业的出口也有萎缩,但总体上仍维持着较好的经营规模。有的企业甚至还实现了高增长。这种承受力的差异性,可以通过样本企业反馈情况的对比反映出来:一是机电类样本企业在选择各种因素对出口销售成本的影响时,只有27户企业选择了“汇率因素”,仅占样本企业的40%。而农产品样本企业选择此项的占31家,占比达到了76%,与机电产品类样本企业的选择比重多出了36%。二是机电产品类企业在选择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会放弃外贸业务的只占样本企业数的26.2%;而农产品类的样本企业选择此项的企业比重占样本企业的71%,差异性更加明显。三是同属机电类产品出口企业,由于技术价值含量的高低,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也有差异。如电讯设备零件、电动机虽属机电产品类,但由于大多为传统的出口产品,其新技术开发的价值含量较低,在人民币升值的冲击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双重夹击下,出口出现下滑。相反,沈阳机床厂的组合数控机床,由于拥有德国的专利技术,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状况下,出口仍然连续3年持续增长。预计2008年的出口增长将超过60%;大连造船厂由于拥有制造海上活动式钻井平台新技术,2007年的出口增长超过了80%。由此可见,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各行业、各类别乃至行业内部之间的企业承受能力的差异性更加凸现。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下去,这种差异性将继续分化。

钢铁行业同样存在着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承受力的差异问题。但是,此次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钢铁行业承受力的考量处于特殊状况下。在国际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逐年上涨和美元大幅度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几乎被抵消。加上人民币升值对其进口带来的汇兑收益,其产业对汇率升值承受力的考量也就难以把握。应当说,这只是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暂时现象。如果对钢铁行业出口进行深入分析,钢铁企业乃至行业内企业之间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的差异性依然存在。2007年,我省以建筑钢材为主导出口产品的北台钢铁集团,就是在汇率升值以及关税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出口出现了负增长。这与出口热轧卷板、冷轧板、船板、彩涂板以及重轨等深加工产品的鞍钢集团、本钢集团依然保持出口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已到临界点

从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状态分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出口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占主体地位;二是出口企业处于资本积累偏弱,企业净资本积累偏少,设备加工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状态;三是大多数出口产品尚处于简单加工、挑选整理或粗加工的工艺水平,仍属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四是对农业产业和劳动力就业涉及面广,与农民增收和地区就业关联度较大;五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整个产业的开放度仍有较大差距,其产业竞争力甚至比纺织服装行业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要弱;六是整个产业正处于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兴旺时期,投资者、经营者和广大农民对通过扩大出口,积累资本,增加财富的期望值较高,寻求发展的愿望迫切。由于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具有以上几个主要特征,汇率变动水平与产品国际竞争力两个变量紧密关联的常理就决定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受汇率升值的影响就会更加直接,更加紧密。

(1)样本企业反馈情况

首先看汇率升值对出口利润的影响。自2005年7月至2007年,因汇率升值使样本企业减少销售净利润7.24亿元,按户均计算,平均每户累计减少净利润1 750万元。经统计,全部样本企业区间全部出口在16亿美元左右,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则平均减少净利润0.46元,按2007年人民币汇率计算,每美元出口减少的利润相当于利润额的6.01%。这种描述,至少可以说农产品样本出口企业在其他条件均不变的条件下,出口农产品的每美元必须有超过6.01%的平均利润率,否则将可能产生亏损。如果考虑到企业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应交税金,出口每美元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更高。应当说,对于大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状况看,要达到这样的平均利润水平是并不容易的。我们在与企业交流时,企业普遍认为,5%的利润率已是很理想的订单了。

其次,在调查问卷中,有19户企业预计如果人民币再升值,将在2008年产生出口亏损,占到样本企业的46%。这样的比例明显偏高,说明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汇率升值中被吃净。

再次,在问卷中有56%企业选择了“人民币继续升值,将考虑放弃对外贸易业务”这种无奈的消极态度,其中81%的企业把人民币汇率选定在6.5:1的水平上。

最后,由于利润的下降,引起了企业现金流的下降,虽然不到2亿元,并不算多,但对于这种发展水平的企业,户均减少500万元的现金流,必然衍生出融资困难这一实际问题。而现金流和信贷支持又恰恰是农产品出口企业经营中最大的瓶颈。收购资金不足,现金流不足,足以把企业拖垮。

(2)通过企业了解到的现实情况

如前所述,2008年,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正陷入10年来不曾遇到过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前8个月出口增长乏力,除了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因素外,资金不足、出口检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水、电、运费涨价过快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出口企业悲观情绪,盲然不知所措的惶恐情绪正在蔓延。甚至是那些近几年来在地方财政支持下,一直加速成长的企业也因汇率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出口出现下滑。企业反映,汇率升到这个水平,有单的作不了,差不多够得上的,因不知汇率还会升到什么水平而又不敢接。虽然企业也想通过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避险,无奈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太苛刻。除此之外,资金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收购和生产资金不足,而银行(市、县级)偏紧的信贷政策使企业寻贷无门。这两大因素,已经成为目前多数中小农产品出口企业甚至一些骨干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出描述: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下,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出口换汇成本已到临界点。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在上半年的再次快速升值,汇率问题给农产品出口企业正常健康的贸易发展已带来了实质性的冲击。加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困扰,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始面临着重大决策调整与企业生存方式的抉择。

(五)仅靠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难以解决贸易顺差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集中表现在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上。巨额的贸易顺差不仅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带来了压力,而且也对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矛盾。中国的贸易顺差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中国多年来实行的鼓励出口战略,建立起巨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正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伴生出这种失衡现象。准确地说,近10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由快速发展逐步走向过快发展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和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推动出口的行政干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过多关心出口增长与GDP增长这一政府“政绩”的关系,轻视、不注意进口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长远发展的关系的基本态度,使进出口失衡进一步加剧。笔者认为,进行贸易政策调整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是必要的,但不应当过高地依赖用人民币持续大幅度升值的手段来解决。

(六)短期内的人民币持续大幅度升值,无法解决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这一重大课题

按照一般的贸易与产业发展理论分析,一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是贸易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基础。国内的粗放型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结构特征: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为了改变这种结构,多年前,我国就提出了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外经贸发展战略,并通过品牌扶持,财政政策促进等多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其占出口的比重连年提高。但是,其出口产品的主导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究其原因,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决定我国当前出口产品结构的经济结构。另外,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发展定式思维,习惯性的增长方式,特别是地方领导对增长“业绩”的渴求,巨大的经济集团的利润再分配,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积累过程与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条件的约束,也客观上决定了这一转变和升级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和需要时间的历史过程。汇改3年以来,还没有数据能充分地证明转变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一改革目标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效。笔者认为,把汇率政策作为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并采取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的强力手段来达到快速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一重大战略性目标,是不现实的。

三、汇率政策与企业应对措施的思考

(一)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在增加浮动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的出口企业不仅仅是面临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国内CPI的上涨,用工成本的上升,贸易政策的从紧调整等多种不利因素,同时制约出口企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建国以来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虽然这些政策的不断约束可以抑制出口,并推动进口,从而使外汇顺差减少,缓解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均衡,减轻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但这样下去,会使出口企业生产受到破坏,使我国经济社会的细胞受到大的损害。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制约,一旦我国出口市场丢失过多,企业生产与经营受到的打击过重,我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仍然坚持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不仅仅是不利,而是有害。另外,我国的GDP增长的结构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的依赖性,如果出口过快下滑,会增加我国的经济滞胀风险。这不仅仅是我国对外贸易是否能实现科学稳定发展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能否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在增加浮动特性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这正如中国古人治水之策,可疏而不可堵。

(二)发挥政策导向和聚集作用,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

对加快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当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国家在政策上,不仅是一般号召或给予支持。通过加强贸易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的相互协调,切实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政策聚集作用,像当年扶持出口那样扶持企业创新项目,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产品升级的主体。对此,为了节约推动工作的政策“成本”,可以先采取有选择、有条件的示范试验。虽然提出这样的思路,或许会使人有“远水不解近渴”之感,但在目前维持人民币强度升值的价值基础已发生明显变化的形势下,发出这样明确而有实际动作的信号,不仅对减轻人民币汇率持续再升值的压力,坚定企业做强出口贸易的信心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国经济的今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提高竞争力是出口企业增加承受力的根本之路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无论是何种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都会面临市场环境对企业承受力和竞争力的考验。企业的承受力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而竞争力则是发展问题。承受力是竞争力的基础,竞争力则是承受力的条件。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2005年汇改以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今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贸易摩擦增加,而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资金成本上升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偏紧的相互共同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出口企业要应对这种环境,仅仅采用金融工具避险,进一步压缩经营成本等一般性的技术手段已远远不够。企业要应对市场和政策环境风险,增加其承受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应突出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压力挑战,企业合纵连横是必须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是以资源最优化组合和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为主要发展特征。这种资源组合不仅包括企业以重组、兼并、互相参股等方式的资本组合,而且还包含了经营管理模式、营销决策、重要资源以及劳动力调配的组合。通过这种组合,形成行业集中度高、优势资源互补、加长产业链和避免相互竞争,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企业应对市场竞争风险和政策环境风险的回旋余地,从而以最大便利获取自己的资源,降低企业整体价值链的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客观上会迫使企业实现企业间这种合纵连横的战略选择,而且中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也要求出口企业必须作出这种选择。

二是再造出口企业价值创新。创新是微利时代获取较好利润的法宝。首先,创新的内涵不仅包括技术、产品的创新,也包括了管理模式、营销决策、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创新。企业必须要由成本战略转向技术和服务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和更完善服务的提供,并加快实现从“原产地加工”到“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经营的升级。其次,有实力的出口企业应抓住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有利时机,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进行跨国资源配置,开辟多元化市场。生产初级产品和常规产品的出口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部资源、劳动力成本以及当地政府政策的成本优势,通过资本重组、兼并、产品生产转移等方式,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再次,出口企业必须实现“我生产什么”到“我有什么核心技术”的价值观念转变。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当代,生产什么并不是价值转移并实现价值增值最有力的企业竞争力,而拥有什么核心技术,采取什么“创新”则是创造企业发展空间的核心价值。当然,基于我国出口企业组织结构多层次、产品多元性,且中、低端产品过多的现实特点,要真正实现这种价值创新还需要走过一段艰难的路程。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一实际压力,已告诉我们的企业家,只有加快企业“价值”创新的建设步伐,才是最有效的应对之举。

课题组组长:林国军 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副组长: 姚建华 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成员:王觉 东北财经大学

张华 辽宁省对外贸易学校

姜明群中化辽宁公司

葛 伟辽宁佳益五矿股份有限公司

段敬东辽宁时代集团公司

郭鹏任辽宁对外贸易会计学会沈阳分会

毕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盐城纺院 商务英语 人才需求 培养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工作适应状况、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我系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我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而希望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我系以后毕业的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我们“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组”于2010年10月份至2011年10月份对04~08届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作了跟踪调查。

二、调查情况综述

1.对毕业生的调查情况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组”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个人跟踪调查,主要是要求填写《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和《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调查表》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从调查的情况看,做到98%的反馈,学生对调查和内容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和充分的肯定。从学生就业和毕业实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很快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对工作均表现出比较大的满意度,对学校也十分感激。

2.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情况

我们采用走访、电话访问等形式,与部分用人单位就毕业生情况进行了沟通交流。这些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非常满意,特别是对我系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我系毕业生专业知识较全面,素质较高,岗位适应能力强,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对企业的调查情况

同时,我们还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各企业对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意见,各位专家和一线的技术人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很中肯地给出了建议。因此,本专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授课模块、课程的内容及有些课程在每学期上课的顺序,校企合作展开了新篇章。

三、调查情况分析

1.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

(1)希望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2)希望学校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学校应注重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并不一定非要专业对口,只要学生掌握知识即可。

2.企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

(1)在校内。学校所授课程,应少些单纯的理论,多些实践,应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能空洞喊叫、应付上面的检查,应付诸于实践中,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在就业初的束手无策、彷徨无助期。

(2)在校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前提下,增加校外实训的时间,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熟悉行业,提高认识。

四、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从整个调查情况来看,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各企业,对我们学校教学工作的成绩还是肯定的,专业的长期建设还是寄予了厚望。我院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加强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索,更有赖于学校的大环境。学校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体活动,融素质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各类活动也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互结合,要注意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全体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意识,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自信心,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2.适当调整课程的设置

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专业调整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课程要按照“三人”的教学体系来设置,即从“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的角度出发,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即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强化“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打造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加强,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要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用于探索的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的主题的高尚精神境界。要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在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知道,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4.要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的宣传工作

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首先要有考取职业资格证的意识,然后,根据个人自身的学习状况,主动考取相关的就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证多(技)能”,是我们今后的育人方向。

5.要不断开拓就业市场

我们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辟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积极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不断开拓就业市场,主动与一些用人单位建立稳固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和质量。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