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盘县火铺镇沙淤小学贵州盘县561600)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中,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一、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各种物品的价格历历在目,´10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为探索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达到了预先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师生互动。
二、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克和千克的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什么大约重一千克。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几种答案,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让学生从家带来两袋盐,让他们用手掂一掂,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克,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形成感观认识,然后拿称去称一称,实现了他们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关于课堂练习的思考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反馈阶段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
1.重视说理训练,但有点超过"度"。注重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说理,这是贯彻落实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说,要有选择地找学困生去说,不容易掌握的要让学生去说,这样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练习的编排,钻研练习题有点"少"。笔者认为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注重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在听课中,笔者明显感觉到教者对课本习题编排、训练的要求把握不准。
年级组长的指示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即要注重课堂补差,关注学困生;在处理练习方面要加强研究,做到高效合理。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体"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回家后、外出时观察各种各样的物体,还可以动手做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这些"体"的特征。
如学习"利率"前,先调查活动,如向爸爸、妈妈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以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储蓄种类、年利率、本金及存款单、取款单等。学习了"利率"计算后,让学生去银行存钱、取钱(在大人允许或陪同下),填一填存款单或取款单,实践存取钱的操作程序。
又如学习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学校各班人数,或班中同学家用电器的情况、班中同学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图表,用发展的眼光预测结果的可能性(大部分学生能交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有的小干部还给交作业不自觉的同学设计了"一周作业情况调查表",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突破了书本、课堂、学校的局限,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前段时间,笔者看了吴松弟先生著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书中谈到英国的数学,数学目的之一就是重视数学和实践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初 中 课 改 数 学 学 习 下 的 分化反思。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一些网络游戏的影响。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深入,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而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如肖川博士说的: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最佳途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而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教授也提出了老师的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
我认为,新教师教学经验欠缺,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反思性教学能加速其成长,同时对于老教师来说,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1987年在其《反思性实践家:如何思考专业》中,提出了“教师是反思性专业工作者”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专著《反思性教学》中,系统地论述了反思性教学的文化背景、模型、反思性教学主题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教学工具合理性以及反思性教学的完整实践过程。
本人通过学习他们的理论之后结合自己这么几年的教学和探索过程,下面就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根据舍恩的两种反思类型说反思可能发生在行动前或行动后,即“对行动的反思”。在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发生在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计划上或者发生在课后对课堂发生的过程的思考中。同样,反思也可能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当时间工作者在参与改进的努力时,通常也会有与情景的反思性对话,也即实践者试图提出解决当时的问题。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意外的反应和知觉,我们总是要考虑既对行动也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就是“在行动中反思”。
一、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
(二)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其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率。包括:反思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和师生合作和情感交流。
(三)反思教学评价
根据《标准》,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二、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在行动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其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关键要做到:
1、接触学生真实的言行。了解探索过程中师生思维过程(包括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教训)暴露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的先后序列关系与整体结构。
2、要重视行动中的“不确定地带”给它留有充足的空间。
3、适度进行“即兴发挥”,即师生同时面对新问题,共同探索,努力解决问题。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对自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等随时保持有意识的认识和反省,能够敏感地意识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分析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当然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但并不要求反思必须由课堂中产生, 在课堂中结束,这就是说反思的行为可能延续到课外,反思的时间可能如杜威所说是持续的、系统的,也可能是舍恩所提到的短暂的、迅速的行动中反思,即在行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思考正在发生的一切,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教学的主体既指教师也指学生,只有师生的主体都得到恰到好处的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才是最佳的,学会教学要求数学教师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学会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数学教学技术,还要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起来,因为教师“学会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这个融合的过程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既发展教师,又发展学生。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学会教学是直接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学会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因此反思型教师懂得“学会教学”必须以深切体验学生的“学会学习”为前提。即要求数学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向自己的经历学习,不仅能吃一堑、长一智,而且要经一事、长几智,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在这种意义上,反思性教学力图将“教学相长”与“名师出高徒”由观念变为现实,也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习教学,先成为“名师”再带出高徒。也就是说,只有从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学会教学”,才能真正学会教学。而不断地学会教学,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条件下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 9 (4)17-21。
关键词:书法;教学;提高;能力
俗话说:“字无百日之功。”让学生首先意识到书法练习的长期性,对现在社会上宣扬的一种书法速成,让学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形和神的理解,相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一个过程。
一、初一年级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楷书。从自己喜爱的柳体字出发,先选上自己其中漂亮和清晰的字体,根据书法的偏旁和结体特点,编成相应的字帖。如,单人旁、走之底等。约在76类偏旁部首中,每一偏旁部首示例两个汉字。这一阶段训练书法的重点是:写好笔画,提高和提升驾驭笔画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记住在一个方格里,每一个字体的起笔和收笔的位置。化繁为简,开始每节课两个字,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慢慢书写,直到老师满意为止。
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笔画不能重复,用铅笔书写的话,不能用橡皮擦。让老师判定是否达到老师的教学要求是,以最后一个字为准,不能以学生圈的字为准。这样做有两个好的效果,一是提高学生对笔画的控制能力,也就是学生的书写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意识。对于一个字,自己为什么能够合格,老师要点评的,为什么不合格,老师会说出一两个理由的。这样,学生的书写意识提高之后,又会对下一字的书写起到好的作用。
当学生把一个个字写成之后,是不是就成功了呢?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汉字的合成训练。发现的问题,一个字内部结构合理,笔画能够照应,但字与字之间的协调却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其中字的高低是最突出的。这段时间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书法比赛,但效果不理想,只有一个学生获奖。
二、初二年级
开始转变教学的目标,自己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于相当学生已经能够掌握笔画和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对学生进行诗句的练习,七言的五言的都可以,最后逐渐增多,但不能让学生感到是一种压力,在其间要让学生享受书写的成功感和喜悦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初二上学期期末左右,相当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作品创作要领了,在学生反复训练一首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作品。对于学生这一书法创作过程来说,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一些喜悦,并且能够掌握书法创作的一些技法。我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把语文课本中的一些重要诗句写进作品,这让我第一次享受到学生让书法回馈语文教学了。
一幅完整的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应有落款、印章之类。对于落款的要求,起码字体不同于内容,也就是要学生会两种书法,我当时简单地让学生临摹行楷,但效果都不是很好的,但起码学生的行楷书法意识已经产生了。这一阶段也带学生参加了书法比赛,现场书法比赛的效果不是很好,送交作品的比赛效果要好些。很多学生的落款也为楷书字体。
三、初三年级
在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练的字和作业本上的字不是一样的。这也是一直困扰我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内容被安排在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算法,如何让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的算理和算法呢?笔者采用分层指导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分层指导,理解算理
师(出示7.65÷0.85等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现在大家想想,怎么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生1:把除数0.85转化成整数85,就是扩大了100倍,由此也要把7.65扩大100倍。
生2:把7.65扩大100倍,0.85也扩大100倍,这样就是整数除以整数了。
(能提出这样方法的只限于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全班学生都能掌握呢?为此我费了一番心思,准备了助学素材,其中有基本算理的推理和转化过程,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算理上把握“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为下一步算法的探究奠定基础)
师(出示下表):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计算后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扩大10倍、100倍,商不变。由此,对于7.65÷0.85,有的学生认为可将7.65和0.85同时扩大100倍,变成765÷85;也有的学生认为可将7.65和0.85同时扩大10倍,变成76.5÷85。
师:那么,哪种算法更为合理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究。
……
反思:计算教学在数学中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关键和难点,究其原因,在于算理和算法缺一不可。学生若只是掌握算法,不能从算理上理解,便会一叶障目。为此,在算理的学习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分层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使学生从简单直接的生活问题入手获得算理的理解,并逐步深入探究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为下一步算法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探究,掌握算法
师:下面的竖式计算哪个正确?大家讨论一下。
生1:结果得9是正确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9是正确的?
生2:可用验算来判断是否正确。除数0.85乘9,算出的结果是76.5。
师:后面三个竖式的问题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发现:将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是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所在)。但是在计算的时候,要清楚展现小数点被抹掉的过程,这样每一个步骤都清清楚楚,看起来很方便。
……
反思:认知心理学认为,从表象的积累到理论的建立,需要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才能获得抽象的认知。为此,我采用分层探究的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算法,掌握算法。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不同算法的展示和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错误所在,最终获得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分层反思,优化方法
出示判断题:
生1:第(1)题是对的,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小数点都抹去了,看得很清楚;第(2)题也是对的,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0倍,除数变成整数就好计算了;第(3)题不对。
师:如何计算0.756÷0.18呢?
有的学生认为将0.756÷0.18转化成75.6÷18计算更方便,也有的学生认为将0.76÷0.18转化成756÷180计算更好。“那么,到底哪种计算方法更好呢?”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下,看哪种方法更好些。学生通过反思对比,发现756÷180在书写上不好计算,由此得出结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而同时扩大多少倍,则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
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对算理和算法有深入的理解,我采用分层反思的模式加强学生的认知,优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