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灰姑娘的童话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范文第1篇

英文名:《Cinderella》

类型:剧情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主演:莉莉・詹姆斯,理查德・麦登,凯特・布兰切特

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2015-03-13

剧情简介

母亲离世后,瑞拉的父亲再娶了一位后母。为了支持深爱的父亲,瑞拉热情欢迎后母和她的两个女儿加入自己的家庭。然而当父亲也意外去世后,她才发现自己身陷嫉妒和折磨之境。瑞拉被后母一家当作女仆对待,还被恶意称作“灰姑娘”。尽管受尽折磨,瑞拉还是决心坚持母亲的遗言,“保持勇气,善待他人”,因此她不向绝望投降,也不仇恨虐待她的人。后来,瑞拉在树林里遇见了潇洒迷人的陌生人基特,她以为他是王宫随从,却不知他竟是王子。随着王宫向全国少女发出舞会邀请,瑞拉也希望自己能借机再见基特。但是,后母不允许她参加舞会,还撕碎了她的裙子。可就如所有美好童话故事里描绘的一样……仙女教母翩然而至,借用一只南瓜和一群小老鼠,永远改变了灰姑娘的人生……

影评人语

《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是全球最具知名度的童话故事之一。早在1950年,迪士尼影业就把《灰姑娘》故事拍成动画片。而今年3月,其倾情打造的真人版电影《灰姑娘》也已露出华美真容。

这部影片再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以及各个围绕灰姑娘的角色:邪恶继母与两个坏姐姐、神仙教母、英俊王子,童话中的经典元素包括南瓜马车、华美礼裙、水晶鞋,还有经典的变装时刻也一一亮相。伴随着华丽的皇室舞会的开始,影片的气氛也被推向了。影片在经典中融入创新,以美轮美奂的服装、道具,再现出童话中的梦幻场面。

迪士尼此次真人版《灰姑娘》,没有搞怪另类,剧情上就是温故着那个经典的童话故事,让那曾几何时的童梦仿若触手可及。就《灰姑娘》而言,这是一部无需评论其剧情的电影,一切的发展皆如那往昔的童话,梦幻与华美的交织,一颗善良坚韧的心,令人自始至终皆能感怀灰姑娘那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使得即便是看反派的继母与姐妹那夸张荒诞的表演,也未觉得恶俗,而是令人不禁宛然一笑,好坏善恶在电影中一眼即能辨别,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电影欠缺了份波澜新颖,但一个如此忠于原著的童话故事,简单而纯粹的美好本就是其本态。

电影中支撑灰姑娘一路走来的是母亲临终前告诫女儿的“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面对这样一个不能再老套的美好童话,拾起的不仅是童心,更是那面对生活心若朝阳的初心。

经典台词

1. 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

2. 正常并不等于正确。

3. 有善良的地方就会有美德,有美德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范文第2篇

我要进入《卖火柴的小姑娘》里,当看到那个金头发、蓝眼睛的小姑娘躺在角落里哆哆嗦嗦地发抖时,我会跑过去唤醒小姑娘:“小姑娘,小姑娘,快醒醒!你要振作起来啊!快看,有人要来买火柴了!”随后,我会帮小姑娘卖火柴,并使出全身上下所有的力气吆喝道:“卖火柴喽,卖火柴喽!”虽然我是拇指小人,但是我会努力,不让小姑娘离开人世,然后我才会悄悄地离去。

我要进入《灰姑娘》里,当看到灰姑娘正在因为继母不答应让她去参加舞会而哭泣时,我会走过去安慰她说:“灰姑娘,你不要伤心,我帮你一起捡豆子吧。来,我们一起劳动。”随即就帮起忙来。知道看见灰姑娘变成王子的新娘时,我才会放心离去。

我要进入《狐狸骗肉》里,告诉不知情的乌鸦:“乌鸦乌鸦,待会儿有只狡猾的狐狸会花言巧语地骗你,然后引你唱歌,你千万不要张开嘴巴,不然就上当了。”当看到狐狸垂头丧气地离开时我才会离去。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范文第3篇

心怎么会这么悲凉?坐在电脑桌前,一时不知道写什么,竟在键盘上敲击了这几个丑陋的文字。

心里莫名的难过,莫名流泪,真是廉价的眼泪!再美的语言都被这股莫名的悲伤堵塞,真是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丝毫没有头绪。

你知道所谓的童话故事吗?你读过《灰姑娘》吗?

当然,小时候的睡前故事,直到现在,我仍能记得。妈妈曾经拍着我的背,在床前温柔的给我讲悲惨的灰姑娘,可童话里灰姑娘的最后幸运的结局总是会伴我进入梦乡,做一个甜蜜的梦。小时候的我,也曾经怀着成为灰姑娘的梦,拥有属于自己的水晶鞋,成为最美丽的公主。

长大后,我渐渐知道,那是童话!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童话故事 幼儿教育 魅力

童话故事之所以具有那么好的魅力,与童话故事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故事有关。它适合于儿童的趣味,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良好形式。《安徒生童话》的扉页这样写道:“如果人的一生中没有或多或少的看过一些经典童话,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完全的。”可见世人已经公认童话故事的魅力是无限的。

一、童话故事的三大特点

1.富于幻想。列宁说:“童话里如果没有神仙宝物,孩子们听起是不起劲的。”比如:《灰姑娘》里的老鼠、南瓜在神仙的指挥下,一到十二点钟就变成马车,拉着美丽的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这种作者的幻想往往使读者跟着幻想,让自己跟着灰姑娘一起喜怒哀乐。

2.内容单纯明白,人物善恶分明,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在童话故事《小狐狸变身法》中,小狐狸学会变身法,他变成蘑菇捉弄小兔,又变成石头捉弄小狗,小兔、小狗都不理他,不跟他在一起玩。最后,下起倾盆大雨,小狗、小兔没带伞,在危急时小狐狸变成一把大伞,为小狗、小兔挡住雨,他们又成了好朋友。

3.富于教育意义,通过幻想形式表现人们纯朴的传统美德、创造精神和智慧,也包含各种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

二、传统童话故事内容的分类

1.动物故事。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体多用以解释动物的形状、特点。在童话故事《太阳和小鱼》中灰色的小鱼把沉睡的大海里的太阳娃娃用哈痒的方式把太阳托起来,而其他全世界的人所想的办法都不能把太阳从海里捞上来,而小灰鱼由于用身体给太阳哈痒把身体染得鲜红鲜红的,最后变成人们喜欢的小金鱼。

2.童话故事是精灵故事。动物成了精,有了人形,但其动物的本性未变。这类妖精故事,教育孩子们勇敢机智,善于识破狡猾的敌人的伪装并战胜它们。在童话故事《小红帽与狼外婆》中,老狼变成了慈祥的外婆骗吃小孩,把外婆和小红帽都吃到肚子里,猎人经过它旁边,把小红帽和外婆从狼肚子里救出来,最后把狼弄到井里淹死了。

3.童话故事是魔法故事。此类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宝贝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宝贝是劳动的产物或是对好人、好事的报答,它常常是劳动人民本身,是歌颂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在童话故事《渔夫和鱼》中,渔夫用渔网打到了一条金鱼,这条金鱼请求渔夫放了它,它能满足渔夫的三个愿望,渔夫答应了那条金鱼,但是他那贪婪的老婆却欲望强烈,最后小金鱼生气了,仍然把渔夫的家变回原样,什么也没有。

4.童话故事是人物童话。以现实人物为中心,但仍穿插了很多幻想和夸张的成分。人物童话多说儿童自己的故事,读来亲切易懂,有的带有寓言性,富有教育意味。如《一半的故事》中,教育幼儿要懂得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故事中,小猴是小朋友的化身,他爱帮助别人,可就是贪玩,做事总是只做一半,结果让别人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小猴就再也不贪玩,小动物们又都爱请小猴帮忙了。

三、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中尽显童话的魅力

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是学习与玩乐结合的,利用童话故事让幼儿懂得一些道理,明白该如何做,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1.利用童话故事,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5分钟,15分钟,能够集中到15分钟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所以在上课期间,一般是采用童话故事给幼儿讲一些故事,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幼儿在听故事中不断锻炼集中注意力。

2.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在幼儿园的3―6岁的幼儿,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逐渐形成发展的。在幼儿园里,一般利用童话故事,就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如给幼儿讲《一半的故事》,那只小猴,乐于助人,但是有做事只做一半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多数小朋友都具有,讲这个故事时就能引发幼儿的共鸣,他们就找到想说话的理由,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幼儿们想想如何帮助小猴改掉只做一半的习惯。

3.利用童话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每篇童话故事都蕴含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在幼儿听童话故事的过程就能明白过来,因为童话故事具有富于幻想、内容单纯明白、富于教育意义的三大特点。童话故事通过幻想形式表现了人们的纯朴的传统美德、创造精神和人们的智慧。这个道理幼儿听懂了,在他以后的言行中就会不断地用这个标准看事物,运用思想分析,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观察世界。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范文第5篇

不过,在心理分析的视角下,《灰姑娘》并不是一个多么有利于少女身心成长的故事,不仅如此,自《格林童话》诞生200多年来,那些深入人心、陪伴着很多孩子成长的童话故事包括《小红帽》、《白雪公主》、《莴苣公主》等,这些年都一直面临着心理学家、女权主义者和童话研究者们的反思甚至批判。 我们心底的欲望和梦想

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故事都在对我们成长造成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巨大影响,包括小时候母亲在枕边耳语的童话故事、民俗传说,花花绿绿的连环画、漫画,以及长大后那些让我们不忍释卷的文学作品―总有一些是你特别喜欢,甚或一而再地被感动的。这些对我们特别重要的故事,诉说的正是我们心底的欲望、梦想、我们认同的行为模式以及命运脚本。

童话是尤其特别的一类故事,不仅因为它是说给孩子听的,更因为它来自于源远流长的口述传统。通常,童话在民间流传的时候,属于每个口述者个人的东西会在转述时被人略去,最后只剩下非常简洁的故事,反映的往往是人类心理最原始的部分。

还记得《灰姑娘》里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后妈吧,她凭着强大的气场演技和华丽造型以反派形象杀出,秒杀主角莉莉・詹姆斯,可说并不令人意外。毕竟,从去年安吉丽娜・茱莉霸气演绎《沉睡魔咒》开始,迪士尼已毫不掩饰其决意为“坏女巫”和“后妈”们的姿态了。

这无疑是个令人欣喜的趋势。我们都知道童话故事里除了王子和公主外,邪恶女巫和恶毒后妈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女权主义者将其看作被男权妖魔化的女性形象,目的是以其悲惨命运恐吓和教化涉世未深的无知少女。

而心理分析则提供了一个更具纵深度的视角: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生命最早期并不具有心理整合能力, 这时的婴儿处于“非白即黑”的心理分裂状态。当他感觉“好”时,觉得当时的妈妈和自己都是“好”的;感觉“坏”时,觉得当时的妈妈和自己都是“坏”的(就是这个坏妈妈才喂了我有毒的奶水,所以现在我才会肚子疼)。“好妈妈”爱自己并保护自己,自己也爱她;“坏妈妈”用恶毒的方法让自己难受,自己想摧毁她。

这个时候,童话就像体贴的仙女教母,它创造出可怕的女巫和后妈形象,承接了婴儿对“坏妈妈”的攻击与投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成人将其无意识的担忧、 内疚和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现出来;儿童则可以依靠犹如梦一样的童话,宣泄自己的不安、恐惧、仇恨等消极情感,在这个幻想世界里,好坏双方必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如此他们在宣泄对“坏妈妈”的愤怒和攻击性时,才不会波及内心的“好妈妈”及其所保护的自己。

所以,在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故事里,亲生母亲都是温柔善良却早逝的,后妈都那么可怕而恶毒。然而曾经的女孩们可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曾有过那从被照顾的小公主,成长为一个开始被要求独立承担家务的小女孩的阶段,当母亲严厉地要求自己把碗擦干净时,内心深处曾否也觉得她像个冷酷无情的后妈? 格林童话为什么“躺枪”

2012年12月20日是格林童话第一版出版200周年,从这一天起,德国对其开启了持续一年的纪念活动。说是纪念,倒不如说反思和批判的力度更大:暴力意识、性别歧视、男权思想、反犹主义等指控,纷纷射向靶心。

是的,儿童需要童话,那童话对成人的意义呢?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把童话称作“被成人遗忘的语言”,不过他认为这种遗忘只是意识层面的,童话采用象征语言呈现的心理内容,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儿童的无意识之中―这意味着其叙事方式对一个人心灵的影响可能贯穿其一生。

对童话有深入研究的汉斯・迪克曼(Hans Dieckmann)更指出,人们最喜欢的童话,往往描述了其最主要的情结以及相关行为模式,有时,那些有神经官能症的人活脱脱就是一个童话中失败的主角。

这就意味着,理想的童话是那些描述了人类基本的心理处境后,能够在故事中找到整合方向和出路的。

恶女巫和后妈的故事蓝本中,当孩子能够逐渐接受妈妈的时好时坏时,他心目中的妈妈形象便能整合成为一个人,于是孩子自己也能渐渐整合好坏两个自己―这里的“坏”指的并不是社会道德教条下的坏,而是每个人内心必然具有的阴影面―成为一个自我功能完整且有弹性的成熟的人。

童话《不幸的公主》里,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被坏心肠的命运女神莫伊拉诅咒的公主,一路跋山涉水背井离乡,在坏莫伊拉的纠缠下,无奈伤害了很多帮助过她的人,幸而最后得到善良的王后帮助,凭着自己的善良与坚持,用面包向莫伊拉换取了象征了好命运的丝绸,与王子结为佳偶。

这个故事里,因为公主的勇敢、坚持、不放弃,以及“好妈妈”王后的帮助,象征坏妈妈的莫伊拉最终与其和解,“好命运”的来临也解决了从故事一开始就出现的父亲及丈夫角色缺失的困境。

有着类似光明结局的还有安徒生童话里的《冰雪女王》、《野天鹅》及《拇指姑娘》。

然而,童话里令人印象深刻的血腥结局同样也有很多,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白雪公主》里坏皇后被罚在烙铁上跳舞直至吐血身亡;《灰姑娘》里小鸟把两个姐姐的眼珠啄掉的恐怖场景。显然,在这两个故事里,美好的结局只是表面的,不仅坏妈妈没有被整合,故事深层反映的俄狄浦斯(恋母/恋父)情结更是完全没有得到化解―公主/灰姑娘最后成功找到承载了对父亲幻想性投射的王子,并凭借其力量光荣完成弑母大业。

这一点都不是危言耸听,现实生活中,有美人鱼和灰姑娘情结的女孩很多:前者总是沉溺于无节制的奉献精神中,把自己的情感生活搞得惨兮兮毫无自我;后者性心理和情感都固着在恋父幻想时期,不仅在两性关系中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对方,且极其容易卷入以嫉妒为核心的三角关系。

好妈妈坏妈妈握手言和

当然,格林童话遭遇反思和批判的原因并不在于此―毕竟,各种原型性的情结困境,本来就是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人们之所以对这些故事产生警惕,是怀疑格林兄弟在将它们收集并印行出版时,篡改了很多属于人类集体性的内容,加入了自己和当时社会主流的一些价值观。

如今,这些怀疑已经得到了证实。据统计,插图版《格林童话》的86个故事中,有50个描绘了“柔弱而不听话的女主人公因所犯错误招致严厉处罚”,“女孩好骗无脑、男孩拯救一切”的情节更是无处不在;而和格林兄弟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希昂韦斯搜集到的德国民间童话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希版的故事里,智勇双全者有男有女,很傻很天真者有公主也有王子,而大名鼎鼎的白雪公主居然是位王子。

不过,心理学家们在揭示童话情结对人的潜在影响同时,也给了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就是―改写那些有未完成情结的童话,让柔弱地等待王子拯救的公主拥有独立面对困境的勇气,并与他们恶毒的继母和女巫和解。

迪士尼近年改编的童话电影里,《长发公主》被认为是成功的开端。在这个改编自《莴苣公主》的故事里,被女权主义者嘲讽为“傻白甜”的莴苣姑娘摇身一变成为勇敢而有历险精神的公主,男主角也不再是王子,而是性格丰满的大盗。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相信都会记得男主一爬上高塔就被公主用平底锅打晕的爆笑场景―故事主旨不是拯救与被拯救,而是男人和女人共历磨难、相互救赎,这个过程中,恶被消融,善得到激发与升华―整合善恶和化解情结的同时,更融入了现代性别平等的价值观。

2013年,《冰雪奇缘》的出现更是令女权主义者欢呼,它与2014年的《沉睡魔咒》都显现出与全球女权主义发展氛围的契合。尤其后者对《睡美人》颠覆力度之大,可说令人匪夷所思。它的主角不再是美丽温柔的少女与勇敢的王子,而是原作中最大的反派女巫玛琳菲森,影星茱莉以强大的演技呈现了一个天使如何受伤堕落成恶魔,又如何因爱重生的故事。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里的“爱”不是男女之爱,而是玛琳菲森与被诅咒的公主之间的爱―新生命诞生和成长唤醒了沉睡的母爱,诅咒被祝福取代―一直在童话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男人靠边站了!

至此,好妈妈(仙女教母)和坏妈妈(恶毒女巫)彻底被整合了。 “他”也是“她”

然而要警惕的却是:矫枉过正的问题是否同时存在呢?

如果说《冰雪奇缘》里的“两个女人一台戏”里,男人只是从主角沦为了配角,尚保留了他的敦厚与温情,那么《沉睡魔咒》中王子之吻的失效,则包含了对男性和两性之爱裸的嘲讽。对两性关系如此解构,偶一为之,对受够了格林兄弟那种陈腐价值观的现代女性来说,确实是挺解气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后,却又让人感觉有点用力过猛。

如前所述,童话使用的是无意识的象征性语言,仅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它是远远不够的。童话里的异性,他/她之于主角来说,既是客体,从深层心理的角度来说,也是自性的其中一部分。

每个人,不论生理性别上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同时具有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也就是荣格所说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只是社会性别观念要求我们过度发展其中一面而压抑另一面,造成了种种刻板印象―这与女权主义长期秉持的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

童话主角需要依靠异性的帮助摆脱母亲的强大控制,这里并不是说他/她必须在身外找到一个血肉之躯的异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内部激活自己的异性特质,只有我们的异性特质觉醒并且进入生命之后,才能走上真正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