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独特问题。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较多,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倍受关注,本文通过查找近7年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期刊论文,并对符合要求的论文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期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同时为后绪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
2.1取样
在中国知网上,以留守儿童(包含“心理”)为主题,通过精确查找,搜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的论文,主要分布在2005—2011年间,一共检索到404篇(搜索时间为2012年8月13日),删除文题不符的文章、字数不足1500字摘要类文章,合并重复发表的文章,综述类文章,剩398篇。
2.2编码
对398篇文章从“研究主题”和“研究单位”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
2.3资料处理
运用SPSS17.0对398篇相关文章按照上述分类标准进行频数统计。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数量的变化
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以前,几乎没有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章,2005年相关研究开始出现,2005年至2011年的7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
3.2留守儿童研究主题的特点
将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概括为3个主题,相关研究主题的统计数据见表2。在3个研究主题中,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最受关注,在398篇文献中,有53.01%的研究者进行了对策方面的探讨;其次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相对较少。
3.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主体的特点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四类单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理健康问题从2005年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何资桥(2006)等[2]人在对湖南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时发现,性别不同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因子和自责上存在差异,女生较男生而言更为敏感,学习焦虑高于男生。段成荣等[3]人(2005)通过对留守儿童比较多的江西省修水县墨田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性格孤僻、胆子较小、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吴承红等[4](2005)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关怀缺失,导致抑郁、不安、惆怅等情绪问题,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敏感,甚至产生过激情绪。刘建波等[5]人(2011)通过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情感抑郁总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也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岳慧兰等[6]人(2006)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量浙江湖州的留守儿童,结果显示8个内容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表明所调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正常的。任运昌[7]认为目前存在人为扩大留守儿童负面特征的倾向,对此他发出呼吁: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钱洁、齐学红[8](2011)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让留守儿童自我言说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留守儿童并不等于问题儿童,他们中有79.9%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62.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赞同和不赞同“留守儿童内心孤独”的比例相当,75.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意志薄弱”。参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援助研讨会”的代表强调指出,目前的研究对于父母外出对孩子行为的负面影响强调过多,事实上,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有所增强就是最突出的正面影响。
4.1.2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①性别:崔丽娟[9]的研究认为,男性和女性留守儿童只是在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适应性各个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岳慧兰等[6]的研究认为,男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高于女留守儿童,而在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与自责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在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上,主要有以下观点:王东宇等[10]的研究也认为留守男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留守女孩。②年级:崔丽娟的研究得出了年级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认为在自尊水平上低年级留守儿童要高于高年级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上,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控制上,高年级要好于低年级留守儿童;殷晓旺等[11]通过对江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因子、偏执和抑郁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焦虑、学习因子、心理不平衡和人际关系紧张或敏感及健康总均分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即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更加严重。③留守时间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崔丽娟的研究表明,留守半年的儿童在自尊水平上、情绪控制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着显著差异。王东宇等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各组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越突出。申继亮等[12]运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留守时间在5年以上的儿童的心理失衡得分显著高于留守时间为1~2年、3~4年的儿童,而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崔丽娟的研究认为与父母经常联系的留守儿童在自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殷晓旺等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偶尔和从不进行沟通的孩子。④监护人情况:王东宇等的研究认为监护人教育能力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高亚兵[13]的研究认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较多,这与监护人教育内容狭窄、文化水平低、与留守儿童不能做到及时和有效的沟通有很大的关系。郑同刚等[14]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李永鑫等[15]的研究认为照看人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照看人为母亲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照看人为爷爷、奶奶等亲戚的留守儿童次之,照看人为父亲的留守儿童最低。
4.1.3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
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但具体方式上存在差异。兰燕灵等[16]运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提高其自尊有良好的效果。古吉慧等[17]提出要创造条件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促使他们结成同伴群体,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王希海等[18]运用问卷法调查出留守儿童更易受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因而建议学校尽量创设良好的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等。张佩云[19]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即重视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抑制心理问题的发生。段宝霞[20]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探索农村办学新模式,净化学校四周文化环境,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周宗奎等[21]建议务工人员要携带子女进城上学,认为这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4.2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03-01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导致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此产生。留守儿童群体出现反映出我国在就业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方面出现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论述
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发现,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逐渐扩大,这引起了社会广届的重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主要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民外出进行经商或者务工,导致很多儿童留守在农村。很多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很多农民因为自身生活方面的压力,进入城市务工,很多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儿童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正常的成长阶段中,很多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缺少家庭关爱,这些儿童都处于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早期,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并不常见。但是,据最近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开始关注农村儿童留守问题,说明这已经成为大众所关注的对象。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进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逐渐增加,而他们的子女也就逐渐被迫成为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的问题,我国不但需要在人口流动以及就业方面加快进程,还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呵护。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分析
2.1完善学校建设: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义务教育的主要阶段,这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几年。在这个阶段内,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内,因此,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上,完善学校对于寄宿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自立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初中学校来说,学生对于寄宿制的学校接受能力更高。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能够有效帮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关爱,在学校的监督下,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关注并解决。因此,呼吁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对策。在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不仅在心理上能够得到有效帮助,还能够更多地接触新朋友,在增强自立性和交际性方面也大有裨益。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方面的建设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案。
2.2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预防和干预:学校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留守儿童的“家”。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疑需要借助学校教师和领导的力量来完成。学校方面首先需要组织建立全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档案,档案当中应该详细记载留守儿童自身总体的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而农村留守儿童处在特殊的生长环境下,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很高。例如,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发现的过程中及时财务有效措施,具体可以是邀请学校专门的心理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开导,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问题。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出现的产生的负担和压力,教师应该在了解了事实之后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其次,学校还可以增加设置一些趣味性课堂,在在趣味课堂中适当涉及到心理辅导以及法治方面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具体可以是教师在课前搜集心理辅导和法律知识普及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在课程开始之前向学生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处在好奇心较强的阶段,他们在被视频资料吸引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心理辅导和法治学习的状态中。
2.3加强班级管理和教学设置: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本身生长环境特殊,再加上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出现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因此,教师作为接触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重要人员,在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是最为合适的教育主导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学习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师应该付出更多努力。在课堂的管理上,教师应该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将课堂管理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例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准备一些心理知识方面的趣味故事,将讲述故事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在听取小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动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教师在讲完小故事之后,引导学生对于故事的情节和结果发表意见,以此了解每个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不同看法,进而发现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成几个小组,选出组长将本组的意见统一表达。最后,教师引导每个小组组员对于对方组的意见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在表达自身意见的过程中,不但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在理解故事情节的环节中受到了有效的心理辅导。
结语: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属于一个比较长期的现象,其中涉及到很多教育以及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的努力。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范围的扩大表明我国在教育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更加突出。笔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论述,并且对于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改善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华强,徐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02).
[2]张连生,杨洁,朱玉婷,向安莉.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02).
[3]曹会.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J].才智.2012(07).
[摘要]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建立留守档案、开通心理咨询渠道、共享教育资源、提供适时援助等都是一些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只要教师具有高级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理解、平等、真诚,走近家长,读人心,读社会,会倾听,一定能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共识,使留守儿童的世界充满阳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心理健康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目前2~6岁的“留守儿童”占幼儿园幼儿总人数的14.0%,其中,55.5%的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6.5%的留守儿童是母亲外出,38.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44.4%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7%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那么,留守儿童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又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呢?
1 建立留守档案
在开学初,幼儿园各班级通过填写家庭联系册、家庭问卷调查、家长会、家访以及其他途径掌握了解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从中再筛查出留守儿童对象,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而建立较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我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样式如下:
2 开通心理渠道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从心理上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名声”。社会上有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将留守儿童定义为时代的产物,归纳进“弱势群体”,太多的关注和议论使部分家长存在心理顾虑,以至于在正常与他人交往时或入园之后,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歧视或欺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说自己是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从小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有的是怕老师因为孩子是留守儿童不给予孩子关心或照顾等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家长个人心理上对“留守”的拒绝和对孩子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不太愿意填写老师发放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不乐意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专题讲座,不乐于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游戏活动等。在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尤其以祖辈的这种心态最为突出。
“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那就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考别人的问题是做好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地基础。要想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同理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既会教孩子又会帮助家长,能与家长沟通的教师才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既能同理学生又能同理家长,教师能和家长形成共识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身上所存在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先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入手,从“心”入手是开展工作最关键的第一步。主要策略如下:
2.1 积极开通幼儿、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让大家正确认识留守儿童问题,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后,使教师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科学化,从而有能力建立幼儿园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2.2 沟通是最优先的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络沟通都是途径和方法。日常工作中,教师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利用来园、离园时间、电话的形式、家长会、家教知识宣传栏、网络聊天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亲切地与家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加强心理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园信息,并注意留意家长的性格、心理状况、家教观念等,做到对家长情况心中有数。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感受到集体中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教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传递给家长之后,一般会解开这部分家长的顾虑和心结,向老师敞开心扉。打开了第一个大门,教师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
2.3 关注留守儿童,实施科学教育,落脚点在幼儿,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掌握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教师摸清班级留守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观察了解这些孩子,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孩子个性特征、性格爱好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获得了家庭之外的幸福体验,在和谐的集体中身心健康成长。
3 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智力发展、身体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其他儿童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笔者对黄冈老城区留守儿童调查和反馈的信息,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善于与人交往,不独占、不自私、独立能力强,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智力发展正常,与其他独生子女或非留守儿童并无差距甚至发展更好。幼儿园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鲜活事例,让其他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享这些教育的资源和成功的家庭育儿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借鉴和启示。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的现身说法:举行班级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幼儿园家长学校专题交流活动或举办育儿成功经验交流专刊,让家长主动参与学习;邀请优秀家长担任教育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上课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效果最大化。
4 提供适时援助
“留守儿童”是社会现实,是有别于非留守儿童的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环境、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生活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使不同的孩子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使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援助”策略。尤其是在留守儿童中有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有的明显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 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缺乏安全感等;有的自私霸道如专横跋扈,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等等。而造成这些特殊儿童的原因与家庭环境和监护人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援助”方法,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家长建立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4.1 观念上的“援助”。人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尤其是老年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孩子年龄小,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于是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可怜,对孩子给予无限关爱,把一切事务都包办下来,过分保护和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有的老人从安全原因出发,觉得孩子在自己手上责任重大,万一有什么事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于是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外出玩耍,缺少正确引导。说教、包办、溺爱、过度保护等等。
针对这些家长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家长学校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从理论上对家长进行引导,从为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案例进行剖析。②以年度评选“优秀爷爷奶奶”、“优秀爸爸妈妈”的形式,表彰科学教子的家长。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有科学家教理念,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③教师针对问题、针对个体,采取一对一专门指导。观念上的“援助”是最根本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援助。
4.2 方法上的“援助”。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家访或电话,提醒孩子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经常用电话或其他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是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则要注意弥补另一半亲情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利用节假日增加相聚的次数。有的家长因独自带孩子,缺少教于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教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让家长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导致孩子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有的还可以让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孩子的活动,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学习观摩教师的教育方法。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父母教育缺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父母教育的缺位,父母为了生计,长期与子女分离,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与生活经验的传授,在遇到突发状况或者新问题的时候,留守儿童非常容易不安与焦躁。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脱离父母教育,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情感的交流,因此会有极为严重的心理创伤。
监护人教育不当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来源于监护人教育的不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就其性质可以分为隔代的祖辈监护和上代的亲属监护。隔代祖辈由于通常是祖父辈,在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过程当中,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时代的脱节,容易产生代沟,祖辈在思想以及生活习惯方面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早期社会化,使留守儿童很难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其次,祖父辈对孙子辈会非常溺爱,通常情况下是“要星星不给月亮”,致使留守儿童形成极端的个人病态心理。上代的亲属监护的主体主要是亲戚或者朋友,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样会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就是亲属为了生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以做到尽心尽责,在教育孩子方面难以很好地把握适度原则,如果对待留守孩子过度溺爱,会造成孩子不良的性格;如果过于严厉,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他们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但是我国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办学理念以及教学设备等多方面的条件受制于当地经济水平的影响,并不能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必需的教育资源。为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教育缺位的现状,最好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使他们可以获得朋友的情谊,但是我国农村的学校却缺乏住宿的必要条件。农村学校的课程设计很少会涉及到心理引导方面,教师更是缺乏相关的心理教学理念,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社会教育不良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针对于留守儿童的社区服务教育团体极为稀少,使得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处于空白的状态。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处于社会化的初期,各个方面极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留守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且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庸俗的或者暴力小说,或者漫画的影响,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不足,留守儿童极容易走向犯罪的深渊。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要尽量完善家庭式教育,需要父母或者监护人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为了让留守儿童切实体会到家庭的亲情以及父母的关怀,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就必不可少。实现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及塑造,需要父母对他们实行综合方面的教育及关爱,其范围可以是单纯的情感交流,亦或亲情互动。此外,还要明确监护人的角色定位,真正做到教育和抚养孩子的责任,要准确把握爱与严的教育尺度,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利用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尽可能地利用小学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的堡垒作用。第一,学校要设置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监管,并实现对他们心理的实时疏导;其次,完善家庭访谈制度,学校可以不定期地根据学生的心理表现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访问,使他们能够了解子女现阶段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掌握与子女正确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教育方法;再次,组织留守儿童开展社交联谊活动,在社交联谊活动中,使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不同的快乐,共同承担并解决彼此的郁闷。
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的发展及成长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构建长期有效的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使整个社会的力量起到引擎支撑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当明确责任的划分,农村的村委会以及街道委员会必须承担对留守儿童的辅助监护的职责,就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深入了解;其次,要积极邀请留守儿童参加青少年的集体活动,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体验父母工作以及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之类的公益项目,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异常频繁,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致使许许多多的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因为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没有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教,往往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感,行为上出现一些偏差。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关注和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当前教育的一大重要事项。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01),在271名被试留守儿童中,78人(28.8%)有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6人(2.2%)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中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生阳性检出率的20%。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别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偏执等。在某县600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48人(91.3%)“会”或“有时会”出现心情烦躁或忧郁;有219人(53.2%)认为因为父母外出,自己“会”或“有时会”被同学欺负、孤立。对亲子教育缺失组(留守儿童)和对照组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不良的人格因素、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密切关联,互相加剧。
3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1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父母的教育观念偏差。由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无力指导子女的学业,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的家庭教育职责更多地表现在监督学习上,而由于长期在外又使他们无法很好地行使督促学业的职能,教育管理方式上容易简单粗暴。另有一些家长关心最多的是子女的生活,尽量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无形中使一些孩子养成了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坏习惯。还有一部分家长把学校视为子女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既然让孩子到学校学习,一切问题就应该以学习为重,忽略了孩子的思想教育。
3 2学校教育力度不够
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首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有学校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缺乏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心理教育。其次。学校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农村,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学校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学习不好的留守儿童很容易被教师忽视。另外。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落后的办学条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3社会环境差
农村文化环境、治安环境较差,对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引诱、教唆、强迫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4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还容易导致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因此,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障碍。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同正常儿童一样去学习、去生活、去追求梦想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首先,父母要有完整的责任意识。意识到父母不仅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应该给子女必要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这种完整的责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家长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责任意识而导致了孩子诸多问题的产生。
其次,父母一定要坚持定期、不间断地保持与孩子各方面的联系,随时掌控孩子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家长的要正确面对和引导。
第三,要学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并接受你对他的关爱。儿童年龄越小,情感支持的需求越强烈也越重要。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有关。
第四,打造“支持系统”。所谓支持系统是指一些能够向孩子提供帮助的人际关系。参与到这个系统中的有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还可以是老师、托管机构和政府援助机构。在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又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可启用“支持系统”,给孩子快速提供帮助。
第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团聚。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节省开支。不愿把钱花在路费上,因此尽量少回家。实际上,回家看孩子一次,胜过买百样东西。
最后,就是每位家长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价值,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有必要用观念去抗衡现实,用道德去超越现实,用努力去完善现实,避免纯粹个人本位的幸福观和商业价值的泛滥损害家庭的凝聚力。
当然,除了家庭的努力之外,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