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质量工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产品成本控制的概念
产品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控制标准和手段,使劳动耗费及各种费用开支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及时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它是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预算,对企业日常发生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专门方法进行严格的计算、监督、指导和调节,把各项成本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之内。狭义的产品成本控制又被称为“日常成本控制”或“事中成本控制”。
1.2产品成本控制对公司的意义
产品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指标,通过分析便能了解一个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产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和具体成本项目等的分析,便能掌握成本变化的情况,找出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产品成本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产品成本也是制订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因此对产品成本进行良好控制可以保证产品成本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促进、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同时产品成本降低可以削减售价以扩大销售,经营基础稳固才有力量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创新设计,寻求新的发展。产品成本控制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重要保障。
2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2.1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大都停留在事后阶段
企业一直把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的目光紧紧地盯住在生产制造与检验过程,结果精力花费了不少,成本付出了很多,但却是收效平平。其原因就是只注重了制造与检验的环节,而忽视了影响质量与成本的其他环节,其中设计开发便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代设计认为,产品质量的优劣首先是设计,其次才是制造和检验,并提出产品质量的“源流控制”理论,即设计阶段是“上游”,制造和检验分别是“中游”和“下游”。抓好了上游控制,中、下游控制就容易。
2.2企业生产成本缺乏市场观念
生产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的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成本的构成并核算产品成本,通过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样,产量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因此,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误认为简单的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增加效益。这种失真的信息导致生产成本控制觉察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2.3未能及时收集原始成本数据,统计表格也不够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由班组直接将原始数据输入系统,仍然采用填写报表,再由专业人员将报表数据统一汇总或输入微机。有的操作工和班组长不认真填报工时、材料消耗等表格,造成漏报数据和数据失真;有的未能及时随班填报,而是事后补填,由于时过境迁,单凭记忆凑数,很难保证准确;还有的字迹模糊,致使辨认困难。企业在印制统一表格时,要么名目繁多,要么容易产生歧义,不能适应企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填报费力,汇总困难,严重者能引起生产人员厌烦甚至反感,产生应付心理,自然影响填报质量。
2.4产品设计成本意识缺位
有的企业尽管采取措施强化成本统计,如分车间独立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材料和工时消耗等等,但效果有限,成本依然上升。其原因在于没有把好产品的设计关,忽视了产品设计阶段各零部件成本的估算统计工作,致使产品一投产就出师不利。
2.5决策过程成本观念不强
任何领导层决策的失误,都要由整个企业承担损失。由于产品开发、市场选择、资金运作不当,或者优柔寡断、议而不决而丧失的发展机会,都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开支,必然拉动产品成本上升。
中小企业虽然营销渠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道较短,但由于促销活动频繁,人员费用过大,单位产品营销费用一般偏高,产品档次不高,容易过时,有时会陷入要么退出市场,要么降价促销,压缩利润空间,甚至蒙受亏损的两难境地。另外虽然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仍免不了设置或增添若干职能单位,加之对外应酬面广,行政管理费用难以控制,甚至大幅超支,这势必会增加产品的成本。
3产品成本控制的解决对策
3.1注重产品前端的采购成本控制
企业要建立采购计划的制定与采购计划实施相分离的机制。仓库管理部门作为企业各种物资的储存、保管部门,能及时根据内部各单位对物资的需求和仓库的库存情况,较准确地提供企业对各种物资的实际需求情况。因此,每月末各内部单位应将对物资的需求情况列表报仓库管理部门,仓库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上报的物资需求情况,并结合仓库的实际库存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整理,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明细表报管理层批准,批准后交物资采购部门,由采购部门根据计划进行采购。
3.2企业要规范行为,加强材料领用管理,做好材料领用的事中控制
对材料领取、使用加强管理,要采取查看领料单及现场查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从材料是否超范围、材料收发存记录是否规范、对公私两用物品的领用管理是否严格、各部门领用的材料是否及时使用、是否存在小库存等方面进行管理。加强材料使用管理工作考核。主要从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定额消耗执行是否到位、查出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方面进行考核,目的是促进各单位合理组织施工,减少材料损失浪费,发挥修旧利废作用。
3.3企业应彻底改变现存生产过程弱点:从追求产品数量、交货期转变成了在保证产品的质量、交货期前提下,追求数量
这样就使企业不是片面的追求数量上的提高,不顾产品的质量。我们知道中小企业的弱点之一就是片面的认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唯一手段就是最大程度的增加产品的数量,但如果企业一味追求数量上的提高,忽略的产品质量的保证,那生产出的产品只会让消费者对公司的声誉打折扣,提高利润纯属空谈,把保证产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质量作为提高数量的前提,这样既可以使利润合理的提高,又维护了企业的声誉。
3.4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人的因素对生产率有十分深刻的影响,生产过程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各生产要素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人起作用,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要求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技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决定于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企业要不断地创造机会鼓励职工学习新技术、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改进和提高。
3.5企业应该实现现代化的成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管理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高效管理。因此,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更多的应靠技术的投入,从而产生更大的收益,也即现代成本管理中所谓的相对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3.6企业员工要积极配合公司推行各种体制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日趋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公司都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和经济状况,而做出一系列的体制改革。作为公司的员工来说,公司每推行一项体制改革,我们一定要深入的学习、积极的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紧跟公司的步伐,只有这样我们的体制改革才能推进的更快,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徐路宁,张和明.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相关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2,(139).
[2]叶渭川.产品设计开发中质量控制要点[J].质量工程卷,2006,(43).
[3]李彦军.控制新产品开发成本高企业竞争力[J].冶金财会,2006,(27).
[4]孙琦红.浅谈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时代经贸,2008,(118).
[5]袁广.设计开发环节是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的重点[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3).
[6]牛立群.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学理财,2008,(9).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企业质量管理没有有效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是造成现状的基本原因;评析了进行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几种方法。
一、质量管理:难堪与反思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次浪潮中,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突破,出现了诸如6sigma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国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持续压力,使管理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诸如供应链管理等能够快速、明显的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商业目标的业务上。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的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的质量活动只能在管理决策的主流之外彷徨和徘徊。面对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方法的成功,回忆往昔的辉煌,质量管理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难堪并陷入了反思。
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
二. 质量管理发展之路:必须看到经济效益
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而计量损失的大小,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对应企业管理而言,无质量就无经济,无质的量就等于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数量即使再多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质量问题始终是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在企业的管理领域,管理方法的创新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因此,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相比较于其他的技术方法而言回答的更加直观,也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不能用企业统一编码的语言例如利润与决策层对话,在双方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质量管理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质量工作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效果做出说明,将质量管理工作看成是经济性和技术性并举,经济分析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并行的业务,把创造质量的过程看成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实现使用价值的过程。把质量改进项目的必要性与改进后产生的经济效果用财务语言与管理层进行准确,及时的沟通。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关注的是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确定出企业的最佳质量水平。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可以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2.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是否有效,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质量管理就是无效的。由于质量经济效益将专门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因而开展质量管理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是否有效,便很容易理解。
3.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仅仅依赖于研究和推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片面注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4.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正是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相关人员掌握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提高和改善质量是迅速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三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提高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产品质量分别给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效益。产品质量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是企业质量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收益就是社会质量经济效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以其在改善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1.质量成本分析
最早研究质量成本的著作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1951年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朱兰博士认为,质量与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好的质量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他在书中提出的“矿中黄金”的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朱兰的质量成本概念仅仅局限于不良质量产生的损失上。1956年,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应用质量成本概念来分析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对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划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理论体系。对质量成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企业经营观念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评定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手段,而且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质量成本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企业质量标准反映用户需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一段时间内反映多数用户需要的质量标准在另一段时间内可能只反映少数用户的需要。另外,没有考虑到质量成本各部分发生时间的差异,而且预防成本的界定是很困难的。因此,质量成本理论需要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拓展。
2.质量损失理论
质量损失函数是田口玄一博士在开发针对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经济性的三段设计法时提出来的。其数学表达式为:L(y)=k(y-m)2
m为理想的目标值,y为实际值,当y偏离m越小时,质量损失越小。质量损失函数为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方便和易于操作的工具。该函数在本质上表达了质量波动和质量损失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质量特别是质量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仅仅表示了偏差会带来的损失,而没有把在质量上的投入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质量损失理论主要是站在用户和社会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有时是生产者所不能接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
3.过程分析方法
过程分析方法是产品技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从质量的变化和其所发生成本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研究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取得产品质量与其费用支出之间的正确组合,以确保投入能够获得期望的产出。过程分析方法的内容包括从产品设计,制造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就是要做到设计出的产品即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又考虑到技术、生产、设备、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它包括新产品研发的质量经济分析,寿命周期的质量经济分析,质量改进的分析,质量工序能力的经济分析和可靠性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制造过程的经济分析,力求以最小的生产费用生产出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高于或低于设计要求的产品都是不经济的。具体包括不合格品率的经济分析,返修的经济分析,质量检验的经济分析(检验方法的选择),工序诊断调节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质量经济分析,主要研究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和销售利润的综合分析,产品质量与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费用的关系,最佳保修期和最佳保修费用,交货期的经济分析,广告费用的经济分析等等。
4.价值工程方法
价值分析也称为价值工程,它是以产品的作业为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用最少的成本或费用来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价值分析的基本公式为: V=F/C。
F表示产品的功能,C表示产品制造的总成本或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总费用,V表示产品的价值。当V>1时,表示功能较重要而成本支出偏低,即产品或作业给生产者能够带来额外的效益。价值分析法是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促使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寻求最佳质量经济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把功能数量化,质量货币化的工作进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只有部分功能可以直接计算,大部分不能直接计量。
四 结束语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原理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质量成本。其指导思想是有效的利用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满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合格的产品决不仅限于产品按技术特征来设计,制造并达到要求,而应该在客户需要时,以合理的价格和最短的时间,能够提供给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将质量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的结合,质量管理在企业中才能更有效发挥其潜能,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张欣 基于质量链管理的质量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05
2.钱娟萍 质量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方法的探究 商业研究 2001.09
关键词:课程体系;质量功能展开;质量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59-05
一、引言
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并有效实施是一切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此领域内的研究与实践都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从如何确定培养的目标,到课程设置,再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各自规划,不能够很好地将各个部分进行系统的整合,这就导致在教学的各环节又会无法和目标相对应,本来应当是一个结构严谨的完整体系,结果却成了各自为战,这站在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来看无疑是非常糟糕的。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缺乏一整套系统的方法对此进行规划,在构建这样一套方法之前,首先需要对本科教育的性质进行重新的认识。本科教育从实质上来讲是一个产品,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2008对产品的分类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大学教育当属于其中的服务类,其属性上是无形的,是服务提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ISO9000中对于产品的界定是“过程的结果”[1],那么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就是将输入的具有一定认知和知识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大学自身所提供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过程)使得最终通过教育学习的学生得到一个价值的提升。在对大学教育性质新的认识基础上,认为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实质就是产品的系统性开发,那么就必须使用产品开发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的研究采用质量功能展来设计这一系统性的方法。
二、质量功能展开的理论回顾
1.质量功能展开的原理。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将产品的开发、制造与质量控制等与顾客需求紧密相连。根据COHEN的界定其是一种结构化的产品规划与开发方法,该方法能够使产品开发准确地确定顾客需求,并能根据所开发的产品与服务的性能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系统的评价[2]。而水野滋站在企业系统性管理的角度认为质量功能展开是利用一系列的目的和手段,把形成产品质量的功能和业务按各个阶段和步骤进行具体展开[3]。这一方法建立在将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演绎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工具,也就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可以进行和实施产品设计的质量特性,把需求落实到研发和生产的每一个过程中。从广义来理解这一方法也是一种采用矩阵的形式量化评估目的和手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工具,已经成为了先进生产模式及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CE)环境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应用中更要求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方法强调了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考虑质量保证的要求以实施质量保证的措施,是CE环境下面向质量设计的最有力工具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顾客满意度有极大的帮助[4][5]。这一技术首先是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的神户造船厂在1966年进行了初步的使用,随后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赤尾洋二和水野滋对此进行了扩展及深化。这些工作又推动了在日本企业的应用,从制造业扩展到建筑业、服务业、软件业和医院等领域,在应用中大量减少了设计变更次数,将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了1/3,成本降低1/2,后来在更广的范围内为欧美企业所接受[6]。
2.QFD瀑布式分解模型。调查和分析顾客需求是QFD的最初输入,而产品是最终的输出。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顾客的需求后,必须要将顾客的需求一步步地分解展开,分别转换成产品的技术需求等,并最终确定出产品质量控制办法。相关矩阵(质量屋)是实施QFD展开的基本工具,瀑布分解模式则是QFD展开方式和整体实施思想的描述。图1是由四个质量屋矩阵组成的典型QFD瀑布式分布模型。瀑布分解模式其基本原理是一个“什么如何”的转换过程,每一步的展开与转换都是基于将解决问题的“如何”变成“什么”,然后到下一层面提出新的“如何”来解决。但是,针对具体的产品和实例,可以根据不同目的按照不同路线、模式和分解模型进行分解和配置。下面是几种常见的QFD瀑布式分解模型:
(1)按顾客需求产品技术需求关键零件特
性关键工序关键工艺及质量控制参数将顾客需求,分解为四个质量屋矩阵,图1即是这种方式的示例,本文研究即基于此模式。
(2)按顾客需求供应商详细技术要求系统详细技术要求子系统详细技术要求制造过程详细技术要求零件详细技术要求,分解为五个质量屋矩阵。
(3)按顾客需求技术需求(重要、困难和新的产品性能技术要求)子系统/零部件特性(重要、困难和新的子系统/零部件技术要求)制造过程需求(重要、困难和新的制造过程技术要求)统计过程控制(重要、困难和新的过程控制参数),分解为五个质量屋矩阵。(4)按顾客需求工程技术特性应用技术制造过程步骤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步骤在线统计过程控制成品的技术特性,分解为六个质量屋矩阵[7]。
3.质量屋。质量功能展开将顾客的需求进行逐步的展开中,所用的基本工具是质量屋,此工具由J.R.HAUSER和D.CLAUSING于1988年提出,基本形式如图2。图的左侧是对顾客需求的描述,同时还包括了各项需求的权重,是质量屋的“什么”;上部的产品技术需求是对产品工程技术特征的描述,是质量屋的“如何”,作用是从产品的技术特征上满足顾客需求的手段;中间位置是顾客需求和工程技术特征之间的关系矩阵,描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右侧是产品竞争性分析,从顾客需求的满足角度来评价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下侧是技术评估是用来测量技术的竞争性、特点和目标值;上部的三角形屋顶是产品技术特征之间的相关或相互冲突的关系矩阵。对于关系矩阵中的关系,可以采用诸如“、和”这样一些符号来表示关系程度,也可以采用9-1的数字来表示[8]。
三、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分析
从产品开发的视角来审视,高校向社会提供的教育是产品,是一种服务型的产品。对于这样一个产品的开发,就必须基于产品开发的专业工具来对此进行规划。在前述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先进行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分析,这一过程是根据瀑布式分解模式来展开的。
第1阶段是构建产品规划矩阵,首先需要明确大学本科教育的顾客是谁。应当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根据ISO9000的界定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9]。大学通过大学自身所提供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过程)使得最终通过教育学习的学生得到一个价值的提升,而这一切结果的接受者(顾客)包含面较广: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学生父母乃至于整个社会,可以说这些对象都会接受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都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并且他们通过使用而受益。作为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第一步就需要用一定的方法从这些顾客这里来提取他们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作为学校就需要提出自身的产品技术需求。这两方面的对应关系就形成了相关矩阵也就是形成了产品规划矩阵,这也是第1个质量屋。这个产品规划矩阵是将顾客的需求转换成了通过高校所提供的课程体系的教育所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结果特性,将顾客需求转化成为服务最终的技术需求特性,同时通过顾客需求的竞争性评估和技术需求的竞争性评估,确定各个技术需求的目标值。
第2阶段是构建零件规划矩阵,在进行此项工作之前,先需完成产品整体设计方案,这个工作在常见的有形产品中,一般体现为产品整体结构与主要组成部件的设计与选择。在本科教育这样一个服务产品中,主要体现为针对专业教育的课程群的规划。这些课程群构成了整个大学对学生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产品结构,以课程群的组合来实现教育服务的功能。
第3阶段是构建工艺规划矩阵,工作就是从前述的零件规划矩阵中选择关键的特性配置到工艺规划矩阵中,成为工艺规划矩阵的输入,然后根据生产要求布局针对关键零部件的工艺规划,这些工艺过程是否合理,工艺路线中的关键步骤是否正确,相应参数选取是否得当,这些都是实现相应输入的保证。这个过程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表现就是在确定关键课程群的课程设置基础上,规划相应课程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这些课程的逻辑程序安排,各个环节活动的合理性分析,完善性分析、各环节活动的功能实现分析都是需要在此阶段考虑的。这些活动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可能会包含不同课程的课程设计、模拟训练、参观实习、见习实习等内容。同时还要在矩阵中确定这些内容所达到的相应要求。
第4阶段是构建工艺控制矩阵,由工艺规划矩阵确定的关键工艺布局,在随后的工作中都需要进一步对每个环节进行工艺控制规划,如对工艺参数、控制点、控制方法、检验方法等进行确定。这些工作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就会表现为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案例设计、作业布置以及考试方法等众多内容对各个环节、关键点、方法与技术手段等进行确定来保证每个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这些内容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问题以及隐患,同时通过质量工具查找原因,应用专业知识来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根据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特征,提出了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性方法的过程分析,这一过程遵循了瀑布式分解模式,按照规划分为了4个相应的阶段。通过这一过程规划将最初的顾客需求一步一步逐渐转化到了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每一环节,使得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有了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的系统方法,使教学工作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性,每一个环节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指向了顾客的需求,而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明确的顾客需求来服务的,这样的框架使得本科教学工作成为一个严谨的系统过程,不再像以前每项工作的开展没有一个目标性,同时所有工作的开展无法呈现出系统性,更没有办法把高等院校的所有部门的工作进行整合。
四、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质量屋构建与规划
在上述对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性方法的过程分析基础上,就需要将瀑布分解模式的每一个阶段的质量屋在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具体落实,也就是对每个阶段质量屋的构建与规划进行研究,这是这一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下面以理论分析结合实例示范的方式对此进行分析。
1.第1阶段。第1阶段是构建产品规划质量屋,这一工作先从大范围的调研开始。需要获得用人单位、学生自身、学生父母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相关需求。采用的形式可以是面对面的访谈、小组讨论、观察法或者问卷等,采用的方法可以是自显性(Self-explicated Methods)表述、联合分析法(Conjoint Analysis)、KJ法、层次分析法(AHP)、功能分析法(Function Analysis,FA)等。对于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是针对未来对此专业人员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来分析;对于学生自身需求调查可以从服务质量评价评价模型如SERVQUAL等涉及到的有形要素、可靠性、响应性、信任性和移情性等纬度来获取;对与父母与社会的需求可以从学生所体现出的品行等方面来考察。而高等院校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最终体现出的技术需求是通过其提供的教育活动所能在学生处体现出的相应能力、素质和知识的特征,也就是对通过教学所达到的效果的要求,同时也是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了通过教学过程而满足这些需求的特征。质量屋形式如图3。其中关系矩阵中rji可以用符号“、和”表示,也可用数字9~1来表示,用数字表示的形式下,可以对相应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继续进行分析。
矩阵的右侧是竞争分析区域,这里可以从顾客需求角度,将本校在需求满足方面的能力可以与国内乃至于世界上优秀学校,以及同档次的不同学校进行比较,并基于自身基础提出改进计划,再来判断相关改进后情况。矩阵下侧是技术评估区域,用来评价本校和其他学校在最终教学效果所体现出的在学生能力、知识和素质塑造方面的比较。
2.第2阶段。第2阶段是构建是零件规划矩阵,在进行此矩阵的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完成产品整体设计方案,从产品整体结构上完成其概念设计,在前述分析中,这个环节对于高校就体现为专业教育课程群的设计与规划,这个规划实质就是完成了教育产品主要功能结构组成部件的设计与选择。这个过程需要高校各专业教研室、学院、学校教务、招生就业处等各环节、各部门的人共同参与完成,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之所在。以市场营销为例说明此矩阵的设计如图4,在产品规划矩阵中先确定了为了符合顾客需求所提出的技术需求内容,如市场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营销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人际交往、团队配合能力,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营销管理的惯例知识的掌握,和诚实、守信等多方面的技术需求特征,而为了实现这些技术需求特征,就需要完成整体课程结构的规划,也就是完成总的课程群的规划,在此例中就设置了市场运营与维护课程群、信息采集与分析课程群、市场拓展课程群、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等多个课程群,而这些课程群的设置则会和前述的技术需求特征相关联,其中的关系即可以用相应的关系矩阵所表示,同样可以采用符号或数字的方式。同时根据实现技术需求特征的要求与不同课程性质可以做出不同课程群下相应课程的规划。
3.第3阶段。第3阶段是构建工艺规划矩阵,在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其体现形式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设计,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也就是说通常在硬件产品生产中的工艺过程在本科教育中就体现成为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设计。每一个环节设计是否合理,关键步骤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和目标相匹配,采用的形式是否能促进目标的实现就成为这个阶段的重点。这个环节中首先将相应课程群下的特定课程拿出,将其转化为此矩阵中的“什么”,为了实现此目标就需要规划教学活动,从大纲制定、课前准备、课堂授课,一直到课后辅导、考试和实践环节都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同时还需要将各个环节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规划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进行相应的规划构建,如图5。
4.第4阶段。第4阶段是构建工艺控制矩阵,在本科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其体现出来就是必须要规划出前述的工艺规划矩阵中所提出的各个教学活动不同环节所有控制规划。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点进行控制,只有这些关键的点把控住了,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同时在相应的环节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用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或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等工具对相应过程与环节进行分析,不断对过程质量进行改进。图6是针对商务谈判课程的模拟谈判活动进行的分析矩阵。
五、结论与建议
以往高校本科教育中对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实施等都是站在各自孤立的环境中来进行分析,由此带来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缺乏相应的目的性和整体的安排。本论文的研究站在产品开发的角度,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理论针对此问题提出一整套系统性的方法设计,按照瀑布式分解模式将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分为4个相应的阶段,并为每个阶段构建了相应的质量屋的规划方法。这一系统化方法的提出,使得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总体的规划指导,同时使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进行都会有明确的目标与导向,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9000-2008:2005.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COHEN L.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how to make QFD for you[M].Reading,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YOJI A.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integrat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into product design[M].London:Massachusetts Production Press,1990.
[4]邵家骏.质量功能展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7]杨晓英,王会良,等.质量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力EPC总承包工程质量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质量形成过程的设计、采购、施工三个阶段,对质量控制要点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加强工程总承包工程的过程质量管理工作,减少并尽量消除总承包工程中的质量风险的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工程EPC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rit Construction),就是结合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承包制度。电力工程的EPC总承包模式目前已成为行业内广泛采用的工程建设模式,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工程总承包单位并对电厂的工程质量全面负责。
1 目前电力工程EPC总承包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
1.1 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总承包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中都建立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0族标准管理体系的认证,对工程实施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流于形式,质量记录文件、表格缺失,施工方案或验收文件签字不完善,质保监察不能监督到位,程序文件升版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
1.2 对设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差
设计部门往往受工程进度的影响,在设计输入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开展施工图纸设计,造成设计深度不够、专业间提资偏差、物资采购技术条件偏差、现场设计变更多等问题;同时,不良的制图习惯、专业间缺乏沟通、套图以及设计接口不清晰,往往对工程的质量造成潜在重大影响。
1.3 设备监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到位
总承包企业对重要设备的监造一般委托专业监造公司实施。但过程缺少对监造公司工作监督和管理,对制造厂家的质量信息了解不充分,对设备的制造过程和分包采购缺少检查、监督,对出厂验收监督不到位等等。
1.4 对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仍有很多问题
工程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可变性、多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总承包单位虽然会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措施,但仍然会因为监督和验收不到位、技术交底不明确、质量通病防御措施不到位、材料控制不严格、工序错误、隐蔽验收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各种工程质量问题。
1.5 低价中标项目往往从开始就是“低质”项目
总承包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往往采用低价或超低价报价策略,中标后为平衡工程的成本,采取所谓“优化”设计、控制采购成本、压缩施工费用等措施,造成项目的性能指标不达标,设备质量差,施工缺陷多等问题。
2 影响工程质量因素分析
简单来说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方面为:人、机、物、法、环等五个方面。
2.1 人的因素
人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最关键因素。参与项目建设过程的人的文化专业水平、决策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操作水平、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决定着工程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性能要求、施工质量是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标准要求等各方面,从而对项目规划、决策、勘察、设计、采购和施工的各阶段、各方面工作质量产生影响。
2.2 “机”的因素
“机”是指确保项目实施的工具和机械设备。它包括用于工程勘察设计的软件、计算工具、分析及勘探设备等;用于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机具设备等等。“公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精良、可靠的工具和机械设备,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必要条件。
2.3 “物”的因素
“物”主要是指用于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建筑材料、构件以及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它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工程材料和设备型号选用是否合理、设备及材质检验是否合格,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质量。
2.4 “法”的因素
“法”是指工艺方法,包括设计图纸、技术方案以及施工管理措施和施工方案等。设计方案是否先进、合理,施工管理措施是否到位,施工方案是否合理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2.5 “环”的因素
“环”是指工程的技术条件和施工、管理环境条件,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施工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照明通风、管理体系及组织制度等等。环境条件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加强“环”的管理,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转贴于
3 EPC工程的质量计划
针对质量计划,许多国外较为大型的工程公司的做法是在合同正式开始生效的30天内,由项目的质量工程师分阶段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制定出整体的项目质量计划,上报给项目经理和项目质量经理批准后准予以实施。项目质量计划不仅对项目的整体质量策划进行了明确,而且对项目的设计审查进行了详细说明,而且还包括了设备供应商的监检、相关施工的监督等工作。项目质量计划包括文件控制、计算审核、设计评审、现场施工、项目交流等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障EPC总承包项目的相关工作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从而进一步降低项目的隐性质量风险。另外,设备的供应商和EPC工程的分包商也应该制定一个分包工程质量计划SQP,其形式、内容与总承包商的计划大致相同,只是供应商的质量计划更加具体。当然,项目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质量计划也必须满足EPC工程总承包商的质量计划。
4 设计、采购、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4.1 设计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EPC项目总承包是非常系统化的工程,它包括市场分析、市场销售、项目评估、项目投标、工程设计、设备采购、施工阶段等一系列环节。我们国家当前大部分的EPC总承包商都是由各地方的勘察设计企业转变而成的。针对这个特殊情况,在认识上一定要清楚:EPC总承包项目与先前的纯设计工作有着较大的差别。EPC总承包项目中的设计工作并不是项目的全部,它仅是整个项目链条中相对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准备好项目启动中的各项工作,而且还要为之后的设备采购和施工阶段提供具体要求和数据参数。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的重点如下:基础文件的管理、计算书的管理、设计变更的管理、供应商图纸评、设计的审查、项目结束评审等内容。
对于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着重注意对于“设计假设”的处理。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需要进行一些设计方面的假设。这些根据假设而得出的假设结果,在验证通过之前,很可能被应用到之后的设备采购阶段和施工建设阶段当中去。进行相关记录并保证记录随时可以拿到,从而使相关人员直观的看到设计假设的状态和存在风险,从而力争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这也是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有效保证。另外,由于设备供应商的图纸众多,国外许多公司都是通过自己公司的图纸软件对供应商图纸及数据进行审核,进一步保证EPC总承包工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
EPC总承包商的设计工程师在进行质量审核时应注意:首先,对供应商图纸和数据进行核实,看其是否符合采购合同之中技术附件一栏里的相关要求。其次,对各个供应商的图纸和数据进行核实,保证各供应商的图纸和数据的接口是合适的。第三,确定供应商图纸和数据是否与电厂实际BOP设计存在矛盾。在审核结束之后,要安排专人汇总各审核意见,然后落实设备供应商图纸和数据的更改工作,保证最后符合EPC总承包商各项设计的要求。
4.2 采购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设备及材料的采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但和工程造价、施工进度有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采购中的质量管理包括供应商资格评定、实施检验试验计划等工作。大多数电力设备都是非标产品,所以各方面俱佳的设备供应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国外大型工程公司都已建立设备分包商数据库,原则上只有数据库中已有的厂商才具备供应资格。通过数据库,工作人员可以很快捷的获取曾经合作过的所有设备供应商的资料。
从质量角度来讲,对设备的供应商进行预审时应该注意:设备供应商是否具有相应质管程序;检验试验计划是否运转正常;设备制造工序是否规范;运输跟踪记录是否齐全;如何对分包商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等等。另外,还应注意对设备供应商特殊工序(如焊接、油漆、无损检测、热处理)的控制。在制定质量计划时,还应该制定检验试验计划。检验试验计划对供应商制造过程中的监督审核、设备性能、出厂验证检验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设备供应商的综合实力、操作经验及合同中的特殊要求等,在检验试验计划的具体操作上主要包括:组织生产制作前会议、监检整个生产过程、见证设备试验过程、审查文件记录、监测特殊工序(焊接、热处理、无损检验以及油漆过程)、最终检验等。
4.3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EPC总承包工程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环节即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这个阶段将直接体现设计阶段和采购阶段的工作成功。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还可以控制工程的质量并达到预期目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施工质量计划管理包括检验试验计划(ITP)、培训阶段、相关监督工作以及项目竣工移交等众多内容。样板工程ITP内容中很特别的一部分,它为确保ITP中质量控制的方式,对重要项目的开工前先做一个样本工程,经验证之后,全部同类项目按该样板的质量标准执行,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
在施工阶段中,质量管理涉及到设计图纸、原材料、部分项施工等等,范围非常广。相关人员必须掌握施工中质量管理的范围和重点,这样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受控制的状态。质量管理的范围及重点为:会审设计的图纸;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抓分部、分项工程;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质量管理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涉及到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相关管理。对于施工中容易发生的质量隐患,应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起点。
5 结语
电力EPC总承包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员,涉及的专业知识多、持续时间长、工作流程复杂,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工程质量的控制风险。因此,国内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应该灌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加强自身建设,为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更大市场份额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立强.充分发挥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的优势努力打造精品工程.2006(5).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Abstract】“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course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specialty, this cours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 common physical quantity measurement,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principle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experimental data.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class hour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generally the traditional static measurement data processing teaching more, the modern error theory, uncertainty evaluation and dynamic testing of the data processing is involved less, this has not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age.In recent years, our research group work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in many aspect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 to carry out the effective reform,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Error theory and data processing
1 课程建设的背景及思路
1.1 课程建设的背景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几何量、机械量以及其他有关物理量的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的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课时、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往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静态测量的数据处理讲授较多,对现代误差理论、不确定度评定及动态测试的数据处理讲述较少,这已经明显落后于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理论内容讲授,没有设置实践性环节。在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中也提到主要教学内容都是原理及算法,内容有些枯燥。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该课程和前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以及后续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精密测量技术等课程联系较为紧密,所以也需要从整个知识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高度对其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行统筹规划。
1.2 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本课程教学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和教学目标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讨论,从信息化的视角并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全面理清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技能点;二是,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包括各单元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学时分配、考核评价方式、实践教学内容等;三是,着力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授课教师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实验指导、大作业以及毕业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多层次、全方位、反复训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四是,以教学改革、科研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
2.1 教学内容建设
2.1.1 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总体上遵循“理论够用、强化应用”的原则,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以不同的测量方式下的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为主线,层次主线清晰,结构科学合理,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遵循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充分考虑了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了数据处理实际应用方面的训练,做到思路开阔,注重应用。增加了现代误差理论、不确定度分析和动态测量的误差处理方面的内容。在讲授系统不确定度评定时,就以实际的测量系统为例,结合传感器、转换电路、A/D转换等环节的精度分析,进行系统的总体精度评定,把“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就会了解这些课程及教学内容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具体作用,为后续各环节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有所侧重。在讲授应用举例时“检测技术与质量工程”方向突出产品质量检测中的精度分析与数据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方向突出测量系统集成设计中的不确定度评定和系统特性分析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的讲解。
2.1.2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在很多高校都一直定位为理论性强的课程,很少有学校设置实验,考虑到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学生的就业走向,我们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一是,我们开发了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系统,直接在课堂演示,弥补了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同时为学生实验打下一个基础。二是,我们充分挖掘实验室现有资源,精心开发设置了多个实验项目,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是,我们设置了大作业环节,以其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给出测量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总体精度,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元器件相关参数,选择合适的器件进行总精度评定;或者给出某一个工件,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器具进行测量,并进行测量误差的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设计或测量分析报告。这样的大作业类似于一个课程设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解决关于精度评定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注重在实践中进行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训练,我们自行开发了基于MATLAB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系统、基于LabVIEW的精密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
2.2 教学条件建设
课程组编写了高质量的教学讲义,既有纸质稿,又有电子稿,自编了多媒体课件,编写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指导书》、《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习题集》,建成了本课程的辅助教学网站。目前在毕博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安排表、学习指导书及教学参考书等各类辅助学习资料等教学文件,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实验等电子教学资源,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指导手册、大作业实例等实践性教学资源;课后习题、试题库、模拟试卷及相应的参考答案等考核性资源等。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课后的进一步学习,有效地弥补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讲教师也可以通过网上授课系统、网上答疑系统和网上考试系统的交互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用MATLAB和LabVIEW制作了误差与数据处理系统和精密测量数据处理系统,直接在课堂演示,弥补了实验学时偏少的问题。
2.3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采用了多层次、全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要求学生掌握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同时,更加着重实践能力的训练。我们将实践能力分别通过实验课程、大作业、毕业设计三个层次进行全过程不断线地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这部分内容后,随即就在布置了相关的实际操作大作业中,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把课堂知识和实际应用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学生感觉课堂学习有针对性,学习兴趣提高了。近几届部分学生在完成误差理论课程学习,实验、大作业的锻炼后,基本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在毕业设计中,学生进行系统设计或者测量方案选择时,仍然需要用到这部分知识,课题组老师会继续跟踪进行指导。这样通过多层次、全过程的反复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有关测量误差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测控系统设计与检测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这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奠定较好的实践基础。此外,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中的习题、自测试题、虚拟仿真实验等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并且能够针对自己的测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教师收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通过整理和分析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4 主讲教师队伍建设
利用课程建设的契机,课题组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课程组人员热爱、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甘愿为之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的精力,敬业乐业。备课认真,从不马虎。上课前都做到必备的几个基本教学元件: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案、讲稿、平时成绩记录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极强的全局观念,使课程的各项建设顺利进行。第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我们一贯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认为具有深的理论知识和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必须的,但同时必须要有高超的教学方法。我们采取同行听课的方式,共同磋商教学方法,使教学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主讲教师还开设其他相关课程,有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这样能切身体会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的作用,更能知道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如我们有的教师承担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课程的讲授中非常自然的将这些课程联系起来。通过多年的努力,课程组核心成员的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获得江苏省高校多媒体课件一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教师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教师主持的课程建设项目获江苏省精品课程1门、校精品课程7门;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项,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15项,出版教材7部;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3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目前教学中所用教材是部优教材,但由于编著者多为研究型或教学研究高校的老师,所以内容偏理论,部分内容讲述过深,而实践应用部分内容相对较少,实例也较少。可以考虑和其它同层次相近专业老师合作编写适合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以便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测控、由离线测量转向在线测量,因此需要加大这方面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的讲述,或者进一步开设配套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宋爱国,崔建伟,符金波.“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12-13.
[2]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范锦彪,马铁华,杜红锦,等.“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5):140-141.
[4]吴石林,张^,刘国福,等.《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4(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