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疫医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069名艺术类高职学生的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结果表明各因子的均分皆高于常模,且各因子与国内正常人青年组常模相比,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结果P小于0.01),这说明艺术类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水平。
2男女生各因子比较
艺术高职院校女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等方面与男生有差异显著(T检验结果P小于0.05,见表3),其余因子与男生没有明显差异(T检验结果P大于0.05)。通过后续的访谈了解到,很多女生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身材,多有节食的经历,以致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女生之间由于学艺时间长短不一,专业和生活上攀比之风渐长,导致内心焦虑、恐惧,经常失眠,不敢面对现实。还有一些女生的时尚靓丽、活泼开朗的外在,与内心苦闷、目标茫然的心理表现很不一致。
3讨论
3.1结论
通过对1069名被试的调查分析,在本研究的范围内发现:第一,艺术类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7.6%,即有35.5%的学生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7.6%的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第三,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抑郁等症状,在这些症状中,女生的焦虑、抑郁症状显著地高于男生。
3.2艺术类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通过测评,发现这个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焦虑、抑郁、偏执、恐怖等方面,且男女生比较,女生的心理问题出现概率高于男生。究其根本,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内因与外因,生理和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细数原因,一是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价值观的多元化、生活节奏的加速化、顶礼膜拜的个性化,使得现在大学、大专学生普遍面临学业、情感、就业、人际关系、环境适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的艺术类高职学生而言更棘手,若应对处理方式不当,或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他们就会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二是学校与家庭特殊因素的诱发。在艺术高职校园里,女生比例一般较大,缺少男生关注的优越感,容易攀比外在条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他们存在孤独、偏激、渴望爱等心理问题。三是艺术专业的行业特殊性影响。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滑坡,很大一部分外形和专业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面对学业压力和就业困惑,有更多的压抑、自卑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3]。
3.3艺术类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在艺术类高职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偏弱、个性张扬,对心理评估持有抵触、怀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另外,SCL-90量表作为心理问题的筛查工具,要避免将“检出率”等同于“发生率”,因为经过进一步的鉴定和测查,发现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一类学生会远远低于检出率[4]。
3.4对策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智育的附属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耍嘴皮,空对空”的观点还有相当的市场,造成很多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无明确规定,更缺乏长远的经费投入规划。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维持低水平的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研究、教材建设研究、制度建设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有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主要指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不计入教学工作量,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热情。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和针对少数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开展得较少。还没有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课内与课外教育、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专题讲座、宣传栏、心理健康宣传月、宣传日等有助于营造增进心理健康良好氛围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尤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应对的课题。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化倾向
这种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调试”和“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出发点,甚至主张应用药物或医疗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成心理医生。个别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不具备行医资格的情况下,擅自给学生进行药物治疗或仪器治疗。这种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医疗单位专门心理医生的区别,而且背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把多数大学生中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当作疾病对待,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惧。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倾向
价值观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对有关价值所追求的一种观念,具体来说指的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价值评判及其一般看法,它引导人们在时间过程中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二者是相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在党的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有二十四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的理论创造成果,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也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将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式
(一)坚定理想信念,传播正能量
在新的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价值选择多样化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要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重视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丰富教育内容,使他们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依托互联网,开辟新环境
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现代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在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需要重视其思想传播的作用,将这个新平台结合到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加强网络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增强网络服务,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为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而努力,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抗震救灾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分析
(一)抗震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论性和现实性二者相结合,把抗震救灾精神纳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大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高校,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和传播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他们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更好的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起来。
(二)抗震精神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