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印刷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印刷工程专业;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02-03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印刷业正在高速发展并伴随着印刷业的结构巨大转变。印刷行业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1]。在规划中指出了印刷行业的发展目标,并指出了行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创意人才等的缺乏及加强人才培养来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的急切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以之作指导,积极进行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行业发展需要。
一、确定新形势下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者对所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它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又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实践。它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3]。
我校的印刷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氛围浓厚,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及印刷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我校印刷工程系对印刷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印刷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擅长图文信息处理及印刷复制技术,熟悉印刷设备、印刷质量检测技术、印后加工工艺,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能在印刷及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从事印刷工艺设计、生产操作、质量管理、组织管理、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印刷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印刷及相关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时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印刷工程专业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印刷、制版等工艺、印刷设备维护、印刷质量检测、印刷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3.具有印前图文信息的编排处理以及电子出版物的策划、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具有印刷复制工艺的策划、设计、操作和印刷产品质量的检测、测试以及印刷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印刷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测试和使用以及印刷复制工程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等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印刷以及相关传媒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印刷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理论前沿。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关系到人才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本专业从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各知识层次、各教学环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避免分割过细、简单拼凑、知识脱节和内容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措施,减少课内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以多种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次调研、讨论,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经过调整之后,本专业理论教学总学时数为2356,实践教学环节为43周。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该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的理论教学学时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优化,且扩大了选修课程的范围,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全面发展。具体调整如下。
1.通识类与大类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8%,以突出厚基础的要求,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又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
2.通识课程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形势与政策》等职业素质类及身心健康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促进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3.加大了通识类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分别从原来的6学分增加到10学分和8学分,进行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更好的个性发展。
4.新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了优化综合,综合考虑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讲授,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衔接,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将原《大学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合并成《印刷化学基础》,将《网络印刷出版技术》合并到《印刷多媒体技术A》中;对《印刷设备电路与控制》合并到《印刷设备》等。为了适应印刷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对印前知识及数字印刷等技术方面知识的培养,对部分课程的学时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5.为了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和理解印刷专业的性质及内涵,第二学期就开有专业基础课程,且专业课几乎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为了使课程之间衔接得更好,将一些课程的先后顺序做了一些调整,如将印刷概论、印刷色彩学、印刷信息记录材料等课程提前一学期开出;而电子出版技术由第五学期改在第六学期开出等。
三、层次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印刷工程专业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为了适应市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势在必行。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思路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设有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工程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等几个层次,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我校印刷工程专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建有计算机房、印刷测试、制版、激光、印刷设备、印前图像处理中心、CTP、印刷材料等实验室;建立了株洲外贸包装厂、长沙金沙利、长沙晚报及以东莞包装印刷基地为中心,辐射珠江三角洲的实习基地,能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教学条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国家、地方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教”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重视校内实验平台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具体措施有以下两方面。
1.运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平台,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由校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校外企业先进设备、管理到位等优势,将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到企业中去,通过顶岗实习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择业、就业及毕业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培养能力,并可为毕业设计积累素材。鉴于企业及学生择业的要求,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使学生的毕业课题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这样可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践教学、生产应用、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2.整合专业实验室,使实验室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教师引领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学科前沿,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产学研教”合作,吸引企业为教师、学生提供科研、教学的平台。
四、构建一支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师资队伍
要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教师具备印刷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坚定的基础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建设好一支科研团队、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搞好本专业的根本保证,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进取心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压担子,使之能承担较大的教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出较高水平的成果,上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根据学科、专业和办学发展需要,大力引进人才,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教学和科研梯队。
2.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切实营造学术氛围,加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进修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进行专题进修和课题研究。组建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印刷工艺技术、印刷材料等科研小组,打造科研品牌,不断提高印刷工程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3.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专业进修、培训是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符合规定条件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派各方面素质好的教师到学校、企业进修提高。大力倡导贴近市场,加强产、学、研、教的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进修、培训,充分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师资培养。
五、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也是引导教与学的重要导向。本专业已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通过笔试、报告、作品制作、论文、胶印及柔印模拟系统综合考核等形式,使考核内容更全面、更系统、客观和科学,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核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等。考核后做到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老师,便于纠正教与学的偏差,以促进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工作。
印刷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迫切需要印刷工程专业的人才。在此从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发,针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探索。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结合社会、行业需求,为把湖南工业大学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11,(17):22-24.
[2]龙志军,等.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27-32.
[3]刘志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6):79-84.
【关键词】构建分析 培养模式 目标实践
【Abstract】This article makes a thorough exploration in the way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eam, includ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the main contents, the basic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e. Author puts forward a viewpoint from which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alent team can make effect on not only the growth of talents cultivation of occupation and printing workers, but also the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providing the reliabl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formation of key positions of printing technology team which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Training mode Target practice
引言
在人才高速流动、“快鱼吃慢鱼”的今天,90后员工愈来愈多,浏览网络上关于转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人才培养观点,也不乏会发现诸如此类的描述:“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
纵观此类描述,具有几个特点:一是目标陈述过于“空泛”。目标宏伟、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容易陷入“假、大、空”。二是目标陈述过于抽象和笼统,使人才梯队培养建设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对实际的管理价值有限。三是目标陈述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和个性,缺乏操作性,对人才培养的调节和导向作用也就极为有限。同时,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一个问题非常突出――对人才培养建设的实质缺乏正确理解。
近年来,上海烟印公司胶印生产车间围绕“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依托部门资源,通过带教制、提升型培训制、见习制、大学生岗前培训制等形式,不断丰富培训载体,积极探索印刷人才培养有效途径和激励方法,为培育和形成一支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关键岗位技术领头人队伍提供可靠的保障,曾先后出现过全国烟草行业劳模刘宏、技术能手陆斌、葛巍、胡征、富晓峰、卫刚、叶恺等优秀印刷技术人才,2014年车间领机刘韬和徐俊夏2位同志分别取得了第四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平版印刷、印品整饰(职工组)一等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认真分析寻找基层印刷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进步的突破点和空间,笔者认为,目标引领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的构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口。
1 构建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的背景
1.1 压力驱动,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基层队伍教育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把印刷机的整个操作步骤分解为30多个,其中比较简单的操作是版辊领取、版辊清洗、上墨、油墨过滤等操作,而上版、下版、对版、参数设定等这些工作属于调整性操作,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均经过测评和考核;最为复杂的便是套位、调色、异常处理等操作,这也是一个机长的看家本领,所以培养一名合格的机长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基层印刷车间培养教育就其本质属性来说,既是知识发展教育,又是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随着印刷行业新老职工交替逐年加剧与岗位需求机会、岗位培育时间的紧缺和周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在强大的加速培养压力驱动下,以人才梯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标志,必须寻求在培养模式、载体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自身的培养类型和特色,转变简单的“压缩饼干”式复制和培养上的“断层”。
1.2 借鉴吸收,汲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纵观在人才梯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借鉴加拿大和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和美国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设置培训课目,组织培养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是以能力标准为基础的、以培训包为课程开发依据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上述各国职业教育模式虽不尽相同,但有其共性,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严格按照职业群集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培训要素。
由此得出的观点是,人才培养实现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目标,需要搭建和实施有针对性、层次性、递进式人才培养平台和管理模式。
2 基层印刷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 实现两个转变,正确认识目标的含义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梯队培养模式,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而能力本位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则以能力和素质为本位,其主要特征是强调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特别是以满足基层印刷生产实际需求的实际能力培养。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由灌输本位向任务本位、内训带教为主转变。任务本位的优点在于在知识与工作任务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并让职工掌握整个印刷操作的工作过程。内训带教强调“教”、“学、”“做”合一,“做”成为员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实际工作过程或情境化的工作过程之上。
2.2 构建培养模型,充实目标实现的内涵
围绕坚持以“素质提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方式,以及工厂“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队伍素质”的课题,车间在人才梯队建设中,加速车间技术人才、多色胶印机机长、设备主修等关键岗位的培养成了重中之重,车间积极探索构建“三纬四阶梯”人才梯队开发和培养模型,助力车间生产一线关键岗位的梯队建设(如图)。
三纬:资源传导、内训辅导、骨干指导。
(1)资源传导。在车间内开展学习交流,譬如参加外出印刷技能的学习培训,必须当好“二传手”,“一人学习、全员受益”,实现资源传导和共享。
(2)内训辅导。车间内训师在一定的区域内开展印刷实操内训授课,要求开展互听课、互指导教学设计,开展内训答疑。
(3)骨干指导。由车间印刷技师、技术能手等骨干开展讲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对印刷机长等关键技术骨干层面进行培训,采取经验交流,专题讲座,充分发挥生产技术骨干的模范带头和辐射作用。
四阶梯:师徒带教助推型、规范化标准模版型、关键技术岗位引领型、复合岗位激活型。
(1)第一阶梯――师徒带教助推型。针对青年岗位技能学习,以应知、实战为考核载体,以师徒带教的结果为导向,以擂台赛方式总结和提炼印刷技能,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强化青年岗位技能学习力。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和提升青年的模拟应变能力。
模版要素:①师傅带教;②应知学习;③实操跟进。
模版特征:通过带教协议的签定、由车间开展岗位知识的闭卷考查,以岗位印刷机台为单位,开展实操考核。
模版型培养对象:近两年新进大学生为主的团员青年。
(2)第二阶梯――规范化标准模版型。针对快节奏、高效率的印刷生产操作岗位职工,如机(副机)长、送纸工,通过技术能手、内训师、资深机长授课,不断提升和运用复制标杆的能力和方法。
模版要素:①分析、分解生产工艺流程;②把正确的操作动作进行合理的编排;③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操作程序;④.固化操作程序,汇编标准手册,开展训练。
模版特征:文字化、表格化、图像化、影像化、实物化。减少依赖,提高培训效率,加快培训速度,形成标准统一的多色胶印、丝网平凹、烫金、模切类各级别培训模版。
模版型培养对象:针对快节奏、高效率的印刷生产操作岗位职工。
(3)第三阶梯――关键技术岗位引领型:建立《胶印车间岗位见习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形成学习激励和岗位见习管理常态化机制,使培训、培养对象系统地掌握本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职工培训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整体提高职工队伍建设水平。基本原则是:学用一致、紧贴岗位,增强培训、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模版要素:①产品质量;②工艺纪律;③现场管理。
其中,产品质量要素主要是:解决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判断产品质量情况的能力、机台质量情况抽查、分析、记录的能力。工艺纪律要素主要是:印刷产品签样、督促、检查机台执行工艺标准能力、上下道工序产品分析、评估、跟踪能力、设备参数设置符合问台生产要求能力、信息及时沟通、有效性。现场管理要素主要是:温湿度检查、定置规范、印品防护。
模版特征:①硬性指标与自主选择相结合:除给见习培训职工设定最低学分标准和必参加培训项目外,培训对象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实际技能、岗位和个人发展意愿开展自主式教育培训。②多修奖励、优中选优:通过将见习岗位学习培训与职工职业发展和晋升挂钩,激发职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学分完成情况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和岗位调配、晋升的重要指标。
模版型培养对象:关键技术岗位、机长。
(4)第四阶梯――复合岗位激活型:根据车间生产产品结构和人员情况开展实践类培训。
模版要素:①岗位技能等级;②不同工序岗位培训;③后备印刷人才梯队的培育。
岗位技能等级:以平版印刷工、印品整饰工、通用岗位为类别开展高一级岗位技能等级的学习培训。
不同工序岗位培训:根据生产实际和产品结构,由值班长安排到不同机台、工序岗位培训。
后备人才培育:车间申报、工厂办公会确认的后备干部对象,按照培育计划开展实施。
模版特征。
岗位技能等级:按照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鉴定要求参加培训,获得证书后备案。
不同工序岗位培训:确认不同工序岗位带教师傅,带教期限ERP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累计时间为1月以上。
后备人才培育:实践政治素养修炼×管理技能培训×职业资质积累×岗位见习实践×导师带教提高×项目实施锻炼×内训师培养提升的工厂“人才乘法”培养模式,半年小结,年度评价。
模版型培养对象。
岗位技能等级:平版印刷工、印品整饰工、通用岗位。
不同工序岗位培训:操作类岗位。
后备人才培育:后备考察对象。
3 基层印刷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的实践目标
作为工厂主体的印刷生产车间,近两年车间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人数44名,达到梯队培养目标21名。然而,根据车间印刷人才“青黄不接”的实际,人才梯队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车间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加快技术、技能人才梯队培养必须先行,必须加速,提升精益制造实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车间人才梯队建设培养的行动定会带来一分惊喜的色彩。
目标一:知行合一、浸润体验,着力人才梯队建设培养目标的设计与方法的改进。
结合企业发展需求,根据车间培养目标,不断丰实培训计划内容。坚持做细计划、做精实施,聚焦目标定位,以增强实践性知识为载体,达成规划目标与任务的统一,夯实“专业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反思”三大平台,落实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
目标二:以学定教,嵌入跟进,以此促进内训队伍专业成长、成才。
建立以车间印刷技师、内训师以课堂嵌入式培训为依托、跟进式练习为支撑,设计为主要培训手段的“以学定教”新范式。
目标三:项目攻关,实践探索,关注过程发展问题与解决。
形成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印刷操作中的小问题,从小问题中总结提高反思的质量,有效经验应用与传播,即“实”字为特征的项目攻关人才梯队培养方式。
目标四:搭建平台,实现个性发展,全力打造有作为的人才梯队。
坚持有品德保障的个性特长发展,继承传统,努力培养梯队个性项目,逐步完善特色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一技、一强、一特、一品”的特色培养发展格局。
一技:每位职工都要修炼印刷技能;一强:每位机长、副机长都要参加技能比武;一特:有兴趣、有能力的职工参加项目课题或参加创新改善,提高专项能力特长;一品:企业文化理念在岗位上的践行。
目标五:机制创新,文化引领,丰富人才梯队建设的内涵和路径。
车间将探索着重从学习、实践、研究三层面进行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之一――(四个层面的)学习机制。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一点课情境学习;以课题为驱动,开展项目攻关行动学习;以团队为基础,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以经验提升为目的,开展课题类反思学习。
机制创新之二――搭建人才梯队建设两大载体平台。
机制创新之三――建设自主性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机制。
项目调整机制:定期开展目标引领下基层印刷人才梯队建设项目筛选、动态调整。
策略实施机制:车间人才梯队建设常规工作的督导重点与专题专项督导相结合的推进制。
评价反馈机制:实施梯队建设过程监控与反思提升一体化的管理。
4 问题思考
(1)本文主要着眼于解决“基层印刷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与目标引领的构建与探究”对策问题,对于“向行为体系成果上转化”的问题仍然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2)印刷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模式由传统型逐步迈向目标导航的创新型,但开放性的培养问题本论文虽有涉猎,但也欠深入,今后应强化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党的十报告.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3]郭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改革创新及教育质量考核评估标准实务全书(第二卷).
[4]姜大源.“行为”、“活动”与“行动”辨.
[5]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
[6]他们是不是“有毛病”――浙纺院28名大学生退出顶岗实习引发争议[N].
[7]陈宇.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N].中国教育报.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首先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然后才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教育和训练,逐步形成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逐步实现众多艺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进而提高国民素质。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人才教育的发展,从全国来讲参差不齐,老校老专业教学条件比较好,基础宽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高;新校新专业包括非专业院校的艺术类教育的教学条件比较薄弱,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从生源来讲艺术类生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上扩招工作不断走向饱和,教学设施投入较少,使艺术人才教育的教学条件不足而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随着全国各高校的不同程度不断的地发展,落后地区高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就业的衡量条件却相同,特别是来自边穷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特别是艺术类人才教育费用较高,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绪如学费、学习材料费用,设计类的专业还必须有电脑等学习条件,才能适应学习需求,这些都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开支高得多。为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贷款、勤工助学的事务很多,无型中牵动着教育管理者的很多精力,在落后地区高校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增加太多,导致落后地区的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无法与发达地区学生的素质教育相比。此外,长期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养成了比较散漫的习气,在落后地区高校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再没有紧迫感,再不尽快使他们成才,面对竞争就更难以就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更多的是重视利用特长生开展课外活动,轻视课程建设,轻视全体普通学生主要是通过艺术素质课程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能力,这将会影响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来衡量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普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才效率,努力弥补不足。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竞争,而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愿望。
二、从落后走向先进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客观现实中,好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好的结果,坏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由不全面到全面、由落后到先进的认识过程。从落后走向先进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规律,对艺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各项管理工作有别于其它专业大学生,特别是艺术实践能力训练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时刻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坚持实践出真知,做好理论上、思想上的引导工作。在这方面的工作,从大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对大一学生全面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让每名大学生学会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断规划调节自己的艺术人生路;对大二的学生要全面进行跟踪了解,充分让他们学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充分让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理论课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校园内外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健康活动,让学生逐步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陶冶情操,特别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利用假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归校后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班主任特别是教师要全面加以指导;对大三的学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着重进行能力训练,凡是有机会都组织他们制作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比赛活动,在参赛活动中开阔视野,查找自己的不足,增加紧迫感;对大四的学生要全面引导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创作的规划实施,特别是加强毕业后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让大四的毕业生尽快提前就业,尽而实现先实践先真知。
二是坚持培养好学生干部,点面结合,先进带后进,后进变先进。选好、培养好、用好各个工作岗位的学生干部,实现在校生中的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联的自主管理,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相处、和谐发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人才,需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是学校各个工作岗位的领导和教师的问题,大量的工作还要依靠学生来完成,这就需要每年选好、培养好、用好各年级各班级的学生干部。
三是坚持培养优秀分子入党,评优、表彰先进,严格把好利益关口,全面树立良好的学风,使他们在学生群体中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从知识走向实践
实践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使人的感性的本质得以生成和实现的活动,也就是人的感性的本质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活动。人们每次的成功实践都是来至于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知识做指导,从知识走向实践,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艺术人才,必须以艺术文化为核心,这就只有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综合知识的学习教育,我们才能把培养科学家和艺术人才不再对立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素质的艺术人才,通过以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对综合素质的形成将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人才的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走向实践:
一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渗透,促进学生行为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艺术形式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生动活泼的,而且能从意识层面进入无意识层面,学生的作品在不同级别参展中获奖率较高,让学生在成功面前烙印深刻、终身不忘,增强信心,追求健康,追求先进。
二是坚持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学生的感觉活动也会丰富学生的智力认知素质。在进行频繁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加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与动作记忆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自然性、整体性,促进艺术训练的加强与深入。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以及全身。就脑的活动来说,它是左右脑的交替运动,因此,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自然素质的形成,诸如,脑的灵活性、视野的灵活性、手的灵活性。促进视觉型、动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等的发展。
四是实施艺术文化素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促使学生创造新意识能力的形成。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均有创新特色,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艺术活动还能在无意识的层面上推动学生的艺术兴趣、审美需要、自我社会实现需要的发展,不断丰富学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坚持科学教育的艺术教育,会促进学生理性素质的形成。在这类重要的素质系统中,不仅包括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逻辑思维力,还包括高层次的需要与情感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人生观与价值观。并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积淀性与意涵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使低层次的感性素质系统与高层次的理性素质系统产生不可分割的互补性。
四、从个体走向社会
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技巧,而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首先是从个体开始的,这种个体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着群体的发展,不断转变为提高全体国民的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国民整体素质是每个国民素质的集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从而提高每个国民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说,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多种素质方面特别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方面,显示出多样的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曦主编.《寻求未来的足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 次印刷。
关键词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113-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Desig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ZHOU Tao, ZHANG Ruimin, LIU Qiao, LI Shuanming, ZHONG Furu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method, examination method and teaching effect. The reform of the integrated design cours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integrated desig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thinking
1 引言
随着石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人才目标要求的提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成为当下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实训类课程,是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成长的必由之路。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和自行调试电子电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综合模拟、数字、高频电路知识,解决电子信息方面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电子电路设计与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调试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开展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2 现状
以往的教学安排中主要侧重电子电路的设计和仿真,留给学生自己用于思考和设计的时间有限,设计基本停留在纸上和计算机上。因此,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虽然W生在参加接下来的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大学生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毕业设计时理论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但实际设计和调试时却出现大量问题很难得到快速解决的现象。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目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提出的要求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3 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主要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实施、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
课程目标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将学生已学过的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高频电路等课程的知识综合运用在该课程中[2],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选择,电子电路仿真和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以及实际应用电路项目的开发、管理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切实经历从原来课本上的电路到EDA软件的仿真电路再到实际看得到、摸得着的电路的实现过程。该课程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补充[3],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级SRP(Student Research Project)活动、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以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专业竞赛的兴趣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教学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基本知识验证、专业知识综合、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安排,主要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电路系统设计方案提出、论证、设计、元件焊接、系统调试;撰写总结报告、答辩等。
1)常用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主要讲解电阻、电容、电感、电位器、变压器等常用元件的区分,还包括一些电子常用术语,比如单面板、双面板、焊盘、焊接面、虚焊、桥接等。
2)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包括万用表、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使用方法。
3)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主要讲解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的使用。
4)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实现:Altium Designer软件中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PCB图的绘制方法。
5)电子电路系统设计方案提出、论证、设计、元件焊接、系统调试: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四个人一组,每组一个设计题目,每组经过方案的提出、讨论、修改、教师审核、论证后设计出电路仿真图,仿真没有问题后设计PCB图,然后制成单面板进行元件焊接、调试。
6)撰写总结报告、答辩:系统设计完成后,每组撰写总结报告,提出系统的优点和设计不足,以及设计过程中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制作幻灯片进行课程汇报答辩。
教学实施 在完成各个教学内容时,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分为4个项目进行,通过项目的完成,学生逐步完成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
1)基本元件及电路测试项目。教学内容的前两部分讲解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基本元件参数的测试、电路虚焊、双面板线路测试等。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电子元件与电路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2)电子电路设计和仿真项目。在该项目中,教师首先讲解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的使用方法,然后以实例设计一个两级晶体管放大电路。在此过程中,教师从元件参数的选取、放大倍数的计算、系统测试和修改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讲解。讲解完成后,学生参考实例设计一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晶体管放大电路作为练习。练习完成后,全体学生设计一个波形发生电路用来产生方波、三角波信号。学生设计过程中可相互交流,碰到问题可询问教师,最终完成项目预期目标。该项目完成后,学生可以掌握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3)电子电路制板与焊接调试项目。前两阶段的项目完成后,教师讲解电路制板软件Altium Designer的使用方法和手工腐蚀法制作单面电路的流程,讲解和制作过程以上一个项目中的两级晶体管放大电路为例,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有问题可随时提出,教师进行解答。最终要求学生自己实现一个两级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印刷电路板的绘制,以及电路的腐蚀、焊接、通电调试。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了电子电路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到实物实现的过程。
4)C合设计与总结项目。学生按学号进行随机选题,题目内容涵盖模拟电路(如连续可调直流稳压电源)、数字电路(如循环彩灯控制器)、高频电路(如小信号阻容耦合放大电路设计)。题目选定后,题目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组成员提出设计方案,经过理论论证,设计完成仿真电路和PCB电路,然后采用手工腐蚀法实现电路系统的板面布线,最后进行元件焊接和调试。系统完成后,整个课程基本接近尾声,每组学生要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答辩。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了复杂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团队合作完成项目设计、管理、总结的过程。
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理论课程完全靠教师讲授以及实验课程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模式,采用教师讲授、项目训练、学生参与设计和讨论、分析讲解和答辩的形式。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充分调动积极参与的兴趣。
考核方法 课程的总评成绩由5个部分组成:考勤10%+课程表现10%+项目完成情况30%+课程答辩情况20%+课程报告30%。新的考核标准打破原来课程总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的模式,主要以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完成度作为考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 经过两周的项目驱动训练和实践环节的总结,学生对于测量仪器的使用更加熟练,对常用电子元器件的选用和封装了解得更为清楚,对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更加有信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结论
课程改革和实践在石河子大学电子信息工程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为期两周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中进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安排和各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欢迎,加大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侧重基础能力培养,将项目管理理念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加大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后续的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凸显了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大鹏,黄沛昱.“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6):41-43.
【关键词】工程硕士 实践能力 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15-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企业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企业必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多样化的专门人才。我国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以研究型和学术型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多元化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从2009年起提出了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改革的思想。
近几年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工程硕士是与工程职业资格相关联的专业学位,其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是所有工程类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衡量指标,所以本文希望通过探讨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考核指标,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提供支持。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是我国成立最早并开展印刷包装类高等教育的院系之一,具有印刷专业本科及硕士授予权,以及印刷包装技术与设备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起在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印刷工程方向)招收工程硕士,2010年起招收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本文所提出的考核指标就是总结多年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和轻工技术与工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上提炼而来,提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能力考核。
一 学位课程建设,从课程理论体系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一样都是在学校完成所有的学习过程,但又比学术型硕士的实践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就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校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学位课程,从课程学习理论体系方面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现有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上课的方案是学科各位老师根据三个方面制定的:(1)自身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2)学科的特色。(3)学生将来长远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综合这三点考虑讨论制定的,我们学院通过几年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尤其是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后,认为课程设置是很适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学习可以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也会紧密结合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特色与自己所从事的实际研究课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模拟解决问题,将教学内容理论性与应用性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工程实践研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初步锻炼。
二 通过实验室学习,锻炼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动手能力
轻工技术与工程是关系到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重要领域,它包括制浆与造纸工程、制糖工程、发酵工程和皮革化学与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对于学生的材料、工艺、设备、检测等多个学科都有涉及,我们学院现建有陕西省印刷包装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印刷包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提供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两个实验室涵盖了印刷行业从印前处理制版到印后加工等相关的实验器材,如罗兰MP94四色胶印机、美国X-Rite公司生产的MA68五角度分光光度计、德国力士乐无轴传动实验台、ZYHD490B混合式折页机、QZ1300数显切纸机、印能捷(Prenergy)CTP数字化工作流程等。丰富的设备资源可以让学生上机学习并操作练习,模拟真正生产实践中的场景,以往的实验室的操作都是根据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现在将这些操作进行汇总编辑成一个专门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室考核体系。目前我们学院就开设有专门的图像处理综合实验课程,全部让学生上机器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操作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打好基础。
三 通过跟生产实习基地的企业沟通调研,建立一个印刷行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能力要求的共同标准,并作为实践能力考核的依据
全日制工程硕士国家明文规定:“在联合培养基地或实习单位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不少于1年”,由此可见企业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要远远高于普通硕士。我院有多个实习单位,如上海金汇通创意设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汕头东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新乡市新机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通过在企业的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如2010级一名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赴潍坊华光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实习期间,直接参与企业科技团队和研发项目,经过半年的科技攻关,设计出可自动完成墨量调节的
――――――――――――――――――――――――――
*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考核探索与研究”
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研究*
宁东玲 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
【摘 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职业基本能力内涵基础上,界定职业基本能力的含义,构建职业基本能力结构要素,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职业基本能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能力 培养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16-02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跨行业、无边界,职业流动加快,转岗、换岗越来越普遍,对职业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有些职业院校存在技能至上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培养的学生后劲不足。另外,有些职业院校侧重专业课程改革,忽视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导致职业基本能力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边缘境地。
一 职业基本能力的内涵
国内外对职业基本能力内涵的界定不统一,国外把职业基本能力称为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普通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 Skills)、核心能力(Core Skills)、可迁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等。我国把职业基本能力称为职业通用能力。目前,有的研究认为职业基本能力是发现、成功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的普适性能力,有的研究又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混同,职业基本能力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其内涵界定的不同。因而,对其内涵的研究仍然还没有形成严谨、完善的体系。
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认为职业通用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德国职业能力理论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时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美国SCANS提出的能力包括基础能力和工作场所能力。
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9月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报告中,对职业技能做出三个层面的划分:(1)专业特定技能,(2)行业通用技能,(3)所有行业都需要的关键技能,即核心能力技能,并将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八项能力。国内学者们也对职业基本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对职业基本能力的内涵界定:职业基本能力是任何职业中都需要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普适性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岗位的迁移而迁移,是种内化的综合能力,不易模仿,需要不断学习提升。
二 职业基本能力的结构要素
本文构建了“企业看重、教师认同、学生欠缺”的职业基本能力结构,其中包括几大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汉语言口头表达、汉语言书面表达以及英语口头表达等能力
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思想沟通和关系协调的过程,与人交往就必然要进行语言的表达与思想、情绪的沟通。另外,还需要较熟练、流畅地使用一、二门外国语。
2.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现代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和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能力
目前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上十分欠缺。其主
要表现是:不会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安装,简单的硬件系统故障不能排除,基本的办公软件应用未能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外设的使用基本不会。
3.社交能力包括基本礼仪能力和沟通能力
比如,我们会经常看到乘电梯时一拥而上、穿着拖鞋进教室、上课时随意接电话、教室里大口吃早餐等各种各样的不文明现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强调讲文明懂礼貌,然而大学里却没有礼仪的课程,缺少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
4.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是由拥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以及不同知识的人员所组成的,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团队协作能力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协作能力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三 职业基本能力培养的途径
1.构建提升职业基本能力的课程体系
第一,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应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基本能力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其存在难以测量性,因而,其培养和测量应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与公共基础课模块和公共选修课模块有机融合,并与专业课模块衔接和补充。并不是课程的集合,而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优化。职业基本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突破传统的学科和专业限制,构建能力本位的体系,根据行业协会、本地企业需求,以项目为载体,将问题或考核要点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进行测评,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确保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因而,将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与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课程有机融合,并与专业课模块形成衔接和补充,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依托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程,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重新设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开设面向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职业认知与学习规划,以及贯穿两年的人文素质训练、英语听说、综合英语。这些课程的实现目标是使一年级的新生规划未来职业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技能要求、反复练习、总结考核、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开设英语实务课,侧重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重新设置公共选修课,开设职业发展模块,包括汉语言、英语、计算机等类型,不仅可满足就业学生职业基本能力的需求,还可以满足考研、出国的需求。如通过开设应用文写作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经济应用文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方法,获取必备的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使总体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为今后就业后更好地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行业需求,开设银行实务英语、会计实务英语、旅游实务英语、会展实务英语、文秘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针对出国和实际英语交流需求,开设出国际交流英语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
凭借真实场景的模拟训练,开设实践性课程,训练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如职业礼仪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自行组成8~10人小组完成时长约8分钟的礼仪视频,不仅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职场基本礼仪技能,而且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加强课程建设
第一,注重课程内容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面向职业活动和工作实际,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应体现实用性、职业性。教学内容可以模块化,也可以是任务导向化,而不必片面追求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如应用文写作涉及的文种很多,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一一讲授,需要根据职业领域或岗位需要,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模拟公务活动情景的文书,如请示、函(复函)、会议纪要、通知;结合求职所需的文种,如推荐信、求职信、简历;结合校园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文种,如策划文书、邀请函、请柬、致辞、演讲稿;结合就业工作岗位的文种,如经济合同、劳动合同。再如平面设计与应用可按照任务导向化思路设置课程内容:设计个性化界面、设计画框、设计包装、制作百叶窗、设计海报、处理婚纱照、创意图像合成、特效制作等几大类任务,这些任务与实际生活和工作情景很贴近,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创作才能。
第二,转变教学实施方式和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实施方式,形成以任务实施、项目实施、模块化实施的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知识点的考核方式,通过考核学生全过程的学习效果,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统一起来,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如应用文写作,可采取模块化考核和综合训练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课堂和课后的反复训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训练,以及依据工作情景,通过团队协作,综合运用多种文种解决工作问题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再如职业礼仪测试采用团队礼仪情景视频考核和多媒体教室观看视频纠错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熟练掌握职场的基本礼仪。另外,平面设计与应用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按照每次任务要求所创作的作品来考核学生。
四 结束语
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把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培养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校本教材建设,增强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智武、陈珠琳、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26):252~254
[2]唐朝莉、谭宏.试析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J].经济研究导刊,2009(4):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