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油毕业论文

石油毕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油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石油毕业论文

石油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毕业论文(设计)的制作方案

Yahoo Widget的应用

>>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毕业论文进行时 又是一年春草绿 又是一年芳草绿(节选) 又是一年芳草绿 又是一年 又是一年毕业时 又是一年毕业季 又是一年毕业季(下) 又是一年芳华 又是一年等 又是一年春来早 又是一年盛夏 微话题:又是一年毕业时 又是一年春风绿 又是一年落雪时 又是一年火锅季 又是一年冬来到 又是一年高考时 又是一年春耕忙 又是新的一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ate=8,快车代码:CF0806CMRJ11),接下来,在“任务分类”列表中新建一个“工作”、一个“写论文”分类,然后分别选中相应的分类,在右侧的窗格中将事件一一添加进来,这样提醒器就会自动提醒我们,并且显示进度,从而不让我们误事(见图3)。

(3)

文件方便管理,避免忙中出错

在写毕业设计的时候,往往很多的文件不易管理,比如答辩时用的PPT文件,以及各种图片和毕业设计的Word文件等等,借助于Widget中的minishortcut(下载地址:/gallery/index.htm?cate=8,快车代码:CF0806CMRJ12)和“停靠栏”工具就很容易搞定。安装完毕,minishortcut会以齿轮状图标显示,单击会扩展成莲花瓣的形状,现在只需将常用的文件资料拖放到莲花瓣上即可建立起快捷方式,以后再使用就简单多了。

摘要咱不怕,用好英汉互译是根本

论文的最后还要写上英文摘要,这要怎么办呢?不过不要紧,借助于Google强大的翻译功能就不怕了。在Google页面中单击“语言工具”,在接下来的页面中就可以进行“英汉”或“汉英”之间的互译了。

第三关 打印(限定时间:一周)

教务处通知

请2008届毕业生把毕业论文(设计)排好版,并打印出来,交给各学院答辩委员会审阅,并准备答辩工作。

教务处处长:阿健

由于小李毕业设计中嵌入了许多精美的字体,但是送到打印社之后打印出来的效果却大打折扣,原来是所使用的字体打印社电脑中没有安装,效果自然出不来。如何让打印出来的效果与电脑中显示的一样呢?很多同学往往会使用PDF版本的论文,但打印社的PDF阅读器并没有升到Adobe Reader最新版本,最稳妥的方法是用PRN文件。

用Word 2007打开完成的文稿,单击“打印”命令,在弹出来的打印对话中选中“打印到文件”选项,单击“确定”按钮之后将PRN文件保存到自己的U盘上。

现在将输出的PRN文件拿到打印社,要打印输出就要用PRN文件打印程序:FastPrint(快打) 1.60 Build 070107(下载地址:/soft/40661.htm,快车代码:CF0806CMRJ13)。下载到U盘后拿到打印社,启动FastPrint,然后单击“编辑任务添加”,添加一个打印任务并指定打印机。然后在下方的打印文件列表窗格中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添加添加文件”,将需要打印的PRN文件添加进来,单击工具栏上的开始按钮即可打印输出了(见图4)。

(4)

石油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1、封面。论文封面用A3纸并统一格式,论文装订好后像书一样用封面粘贴好。(班级统一打印、装订)

2、标题。论文题目应该既能概括整个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目。论文题目不要超过35个汉字。

3、摘要。摘要500字左右,一般包括:从事这项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本文研究的结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等。摘要重点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4、目录。目录要有页码,正文要重新编码。

5、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题,一般包括:前言、论证部分(包括理论推理和实证分析)、讨论和结论。正文内容应语句精炼通顺,条理清楚,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前言部分主要论述论文的立项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等(摘要部分已撰写的内容,在前言中应注意避免重复)。结论部分着重总结出论文的创新点或新见解及研究展望。正文层次要清楚,标题要简明扼要。

6、注释。注释采用文后注,文中引用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并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具体所列内容如下:

学术著作:[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学术期刊:[序号]著者.篇名.刊名[J](外文刊名可按标准缩写),出版时间(期刊号).

报纸:[序号]著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XXXX-XX-XX).

电子资料:[序号]著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

7、参考文献。列出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查阅的重要著作。所列内容按下列要求排列:[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8、致谢。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或帮助的人士和单位。致谢语言应谦虚诚恳,实事求是。

(二)、论文排版规范

题目:小二黑体,居中

摘要:标题三宋加粗,上空1行,下空1.5行,内容四宋

正文:内容四宋(注释、参考文献为五号宋体),A4纸张(21×29.7cm),行距25磅,双面印,论文页码标示在页面下(居中)。

一级标题:小三宋加粗,上空1行,下空1.5行,左空两格

二级标题:四黑,上空0.5行,下空0.5行,左空两格

三级标题:四宋加粗,左空两格

三、页面设置

上:3.3

下:2.7

左:3.2

右:3.2

石油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比较优势战略 人力资本 智力产业 体力产业

本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难迅速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的就业率不断下降,毕业生的入职薪酬越来越低,学非所用、用无需学的情况日益普遍。为什么在一个鼓吹“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却遭遇“读书无用论”的泛滥?人们不能不加以深思。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述长期以来主导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决定中国经济结构形成的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启示。

一、比较优势战略导致产业低端化发展和内需严重不足

1、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意味着主动产业低级化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战略因其理论简单易行且能充分迎合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而在中国大受追捧。该理论宣称,衡量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标准是看有无自生能力。所谓自生能力,就是指所发展的产业从一开始就具有成本优势,可以各自马上赚钱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成本优势取决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所以中国应依托国际分工主要发展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业区段。该理论否定保护和扶持的意义,反对自主创新和优先发展重工业,主张直接引进适用技术和资本品,从而集中资源用于有自生能力产业的发展。

然而,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科技进步、生产率上升和发明创造涌现都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产物。比较优势战略片面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却极大地损害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使中国掉进粗放式发展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提到人力资本积累,一般人都会关注学校教育的作用,殊不知产业实践更具决定性的意义。产业实践可以将人最终塑造成才,而各种新的知识也只有在产业实践中才能不断产生。因此,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产业实践才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战场。

不过,不同的产业实践积累人力资本的效果也不同。按工作的知识技术含量和创新性,产业分为高端的智力产业和低端的体力产业。高知识技术含量和高创新性的智力产业主要使用复杂的智力劳动,因此需要并培养大量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而低知识技术含量和低创新性的体力产业主要使用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需要并培养很少且低质量的人力资本。所以,一个国家智力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其人力资本积累的广度和高度,智力产业才是人力资本的关键载体。中国要积累人力资本,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发展健全发达的智力产业体系,而体力产业的发展应符合智力产业发展的要求。

可是,比较优势战略割裂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支持的有机联系,错误地要求按自生能力配置资源,其结果必然是牺牲民族智力产业而畸形发展外向型的体力产业。因为高端的智力产业必须在人力资本成熟后才有竞争力,但这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没有效益、需要保护和扶持的学习期,只有低端的对接国外智力产业和市场的外向型体力产业才能各自马上赚钱。因此,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意味着主动产业低级化,意味着对人力资本积累道路的扼杀。而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会逐渐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底端,产业升级将变得有心无力。毫无疑问,产业低级化和人力资本退化会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始终摆脱不了粗放发展模式的根源。

2、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必然造成内需严重不足

首先,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就是一种毁灭内需而依附于外需增长的理论。我们知道,内需的基础是消费,而消费的根本是劳动者报酬,只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报酬不断增长,内需才能充分释放。但是,比较优势战略以廉价劳动力为经济增长的依据,大力发展血汗工厂,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内需发育的空间。并且,该理论本身也不关注内需的培育,而是寄希望于国际市场来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与内需发展的要求完全相背离。

其次,比较优势战略奉行自生能力和自由贸易,逼得国内资本无法考虑长远利益,只能追逐短期利润。由于资金、资源、人才和倾斜政策等都纷纷转向外向型的体力产业,中国已初步建立但远未成熟的智力产业顿时陷入困境;同时幼稚期的产品无法匹敌发达国家成熟的智力产业又使其进一步失去市场的哺育。在前后夹击之下,中国的智力产业迅速衰败了。但是,智力产业是迂回生产方式的核心和内需的引擎,它的衰败必然使得庞大的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内向型部门随之瓦解。而因为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和附加值少,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体力产业对其他部门的带动牵引作用很弱。所以,在比较优势战略的作用下,一方面外向型体力产业迅速扩张,另一方面民族智力产业和内向型部门纷纷破败消亡,国民经济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难以相互提供需求,无法交互促进而实现内需的循环扩大。随着这种畸形产业结构的形成,就业紧张和内需不足的问题自然尖锐起来。

最后,比较优势战略片面发展低工资的外向型体力产业,由于民族智力产业和内向型部门的破灭,失去出路后只有都挤到这个狭小的低门槛领域展开最为惨烈的“竞次”。在上游,生产所需的重要技术、资本品以及某些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而在下游,制成品高度依赖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低端生产结构和恶性竞争使得中国企业彻底失去市场定价权,上游被迫支付垄断高价,下游被迫接受自相残杀形成的产品低价,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产业附加值不断遭受挤压。在产业升级困难和劳工最为弱势的条件下,企业必然不择手段地削减人工成本来挽救其利润空间,这就导致中国本来就很低的实际工资水平不仅提升无望,反而陷入节节下滑的泥沼。据报道,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83年的56.5%逐年下降到2005年36.7%,22年间竟然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后续的变化更是不容乐观。而随着劳动报酬占比的不断下降,居民消费当然持续疲软下去,内需严重不足的存在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政府刺激内需的压力诱发高校过度扩招政策的出台

因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在高校连年大幅扩招之后才出现的,所以,很多人都指责高校过度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祸端。而事实上,高校扩招的确过度了。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普通本专科招生数据,自恢复高考以来,从1978年的40万到1998年的108万,高校招生整整用了20年才增加68万人。但从1999年起,平均每年扩招56.7万,到2005年时,大学普通本专科招生已达到505万人。之后扩招幅度虽逐年收窄,但到2010年仍然上升为662万人。不仅如此,随着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紧张,为了分流压力,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也先后出现了大幅扩招。从2000年到2010年,硕士招生由102923人增加到474415人,博士招生则由25142人增加到63762人。但研究生大幅扩招的结果并没有有效缓解本专科生就业难的困境,反而自身也陷入身价大贬和求职艰难的泥潭。

供求规律告诉我们,供给必须与需求相适应,脱离市场需求的供给过快增长必然会引发一场灾难。大学是培养预备人才的工厂,这些预备人才在进入生产实践之后,能够迅速成长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但如前所述,比较优势战略造就了中国低端的产业结构,这种低端的产业结构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很差(这一点后文将进行专门理论阐述),尽管经济在高速增长,可是市场对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并未增加。因此,如果仅考虑市场法则,在这种微弱需求下高校连年大幅扩招无疑是很不明智的。

然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逻辑,高校过度扩招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的决策失误,而是比较优势战略绑架的不得已。根据前文的分析,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必然造成内需严重不足,只要不转变发展战略,这个问题就会愈演愈烈。但是,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转变战略其实是最不容易的。因为战略一经推行,它就具有自我强化的特性,不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机,转变战略就缺乏足够动力。对于危机积累过程中的问题,人们总是采用修修补补的方法来应付。在比较优势战略下,修补内需问题的方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寻求外需突围,即通过出口扩大来弥补内需不足,为此,本世纪初中国政府选择了不惜代价地加入WTO;二是国家干预短期刺激内需,或者通过大量举债扩大投资,或者抓住民众软肋刺激消费,或者兼而有之。而高校过度扩招的做法正是当时政府刺激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有的修补手段都只能暂时掩盖或拖延问题,都是不可持续的,反而会使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危机变得更加深重。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主要是依靠内需发展经济,但自1992年开始,以大力引进外资为契机,外向型经济变得突飞猛进。这种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使得全球逐利资本纷纷把血汗工厂搬迁到工资低地的中国,从而严重地冲击了之前走同一道路但名义工资已经上涨的东南亚各国。因为产业外迁又无力升级,泰国等国的产业空心化最终酿成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危机导致国际局势恶化,中国被迫承诺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出口顿时受困。与此同时,多年来比较优势战略的作用使得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内向型经济走向瓦解,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改制,高达五千万工人下岗失业,农民工式待遇成为就业群体的主流,以消费为基础的内需由此急剧萎缩。在内忧外困的局势下,为了维持经济的增长,政府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内需。于是,赤字财政政策、教育产业化等措施纷纷出笼,而高校大幅扩招正是教育产业化的基础和核心。

自古以来,中国民众就十分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扩招前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社会地位又恰好佐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宣传。因此,在初期不能预见后果的情况下,高校扩招几乎被当成一项福利,尽管过去读书几乎不花钱,而现在则要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由于阻力相对较小,所以承载着拉动消费厚望的高校大幅扩招政策在1999年被政府迅速推出,并在以后多年惯性运行,直到2010年后因难以为继才逐渐趋于停滞。

由于教育支出是家庭的刚性支出,所以,从短期来看,教育产业化下的高校大幅扩招有利于撬开中国老百姓的钱包,使得消费总额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刺激内需的扩大,同时升学会推迟求职还可以暂时缓解过大的就业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和提高实际劳动报酬(这恰好击中比较优势战略的死穴),扩招的结果必然是教育消费挤占其他消费、高校所在地消费挤占全国各地消费和当前消费挤占未来消费,从而给国民经济制造更多难题、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形成报复性的消费萎缩,最终将让内需不足的问题变得更加难解。

三、低端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低下

尽管高校大幅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比扩招前增加巨大,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离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而大学生的人口占比就更是极为低下。比如,在25—64岁劳动力中大学生的比重,美日等国多在40%以上,但我国2000年只有4.63%,即使经过10年的高校过度扩招,到2010年也才上升为9.68%。据报道,中国的GDP按汇率计算在2010年已经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甚至接近于美国。并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30多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几乎达10%,本世纪后甚至连续多年高于13%,远超世界各国。因此,相对于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高速的经济增长而言,高校大幅扩招只不过是极低大学生比重的一个补偿而已。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时代,这种补偿理论上似乎还不够快,即使有再多的大学毕业生也应该被万分饥渴的经济所吸收。换言之,由于存在各种有利因素,高校大幅扩招并不一定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至少不会极为艰难。

可惜,因为排斥性的低端体力产业结构,表面光鲜的中国经济根本消化不了多少大学生。虽然是在极低的基数上进行扩招,但扩招依然演变成了一场就业的灾难。

大学生属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他们的优势是懂技术、会管理,应该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和高创新性的智力工作。在国民经济中,这种智力性的工作岗位密集地存在于高端的智力产业,而在低端的体力产业中分布稀疏。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概括地说,一个国家智力产业发展得越好,其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就越强,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就越光明。

首先,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天然场所,智力产业构成了经济吸纳大学生的主渠道。智力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其大部分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很高,通常只有大学以上文化者才能胜任。建立与壮大智力产业有利于提高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密度,而大量高素质大学生的加入又反过来推动智力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一个发达的智力产业体系可以源源不断地吸收大学生,并形成智力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其次,只有强大的智力产业才能支撑以内需为基础的所有体力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进而以国民经济整体的力量创造出海量的大学生就业机会。作为提供先进技术与资本品、新的知识与创意的部门,智力产业可谓是国民经济的大脑和心脏。民族智力产业的崛起意味着独立自主生产与消费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争取平等的国际经贸秩序,掌握市场定价权,防止经济增长的利益外流,从而为内向型发展开辟道路。智力产业迂回的生产方式,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且其高附加值可以实现高工资、高利润和高税收的三赢。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智力产业拉动各种体力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支撑具有无限发展空间但要以内需为基础的服务业的扩张,体力产业则反过来又强化智力产业的进步。通过国内经济大循环,各种产业相互依赖又交互促进,同时就业不断增加,工资持续上升,城市化快速挺进,系统协调效应导致内需生生不息。在这种内需型经济中,尽管单个的体力产业企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较弱,但13亿高购买力人口形成的最广阔内需将使各行各业无比繁荣,由此成为消化大学生就业的又一重要力量。

然而,比较优势战略瓦解了中国的智力产业和内需型经济,制造了畸形的外向型体力产业结构。这种低端的产业结构无疑是最为排斥大学生的,因为其大量需求的是年轻力壮和吃苦耐劳的简单劳动力,是拿着微薄工资还能任劳任怨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农民工,但对知识技术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水平却非常之低,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密度。

不仅如此,由于具有丰富内容和无穷潜力的内向型部门的破败消亡,体力产业失去最主要的发展空间,只能挤在出口领域竞次谋生,其狭小的规模造成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广度也非常狭小。因为外向型体力产业的发展潜力基本取决于有购买力的发达国家市场的大小以及能获得的份额,但人口数量决定市场的潜力,全部发达国家才8亿人口,中国则超过13亿,这意味着整个国际市场的潜力都远低于国内市场,何况在全球激烈争夺下中国只能分享其部分份额,且很不稳定。

由于既没有吸纳密度,又丢掉吸纳广度,低端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十分低下,当然无法消化高校扩招后大幅增长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就成为必然了。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低工资的优势再难维持,企业倒闭、资本外逃和产业外迁渐成趋势,外向型经济面临倾覆之危,这对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四、结语

大学阶段是个人和国家积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起点,经过巨额的教育投资,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而且意味着国家人力资本积累进程的中断,以致前期积累损失殆尽,科教兴国的目标付之东流。只有彻底否定比较优势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国家保护和扶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民族智力产业的重新崛起,进而创造国民经济大繁荣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获得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 贾根良: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J].研究,2010(12).

石油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强调个人化的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消费者为主导。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满足品,不受地域限制。通过进入感兴趣的的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消费者可获取产品的更多的相关信息,使购物更显个性。

这种个性消费的发展将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其营销战略以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作为提品及服务的出发点。但是,要真正实现个性营销还必须解决庞大的促销费用问题。网络营销的出现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企业的各种销售信息在网络上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以以极底的成本发送并能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庞大的促销费用因而得以节省。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

网络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是实现全程营销的理想工具

传统的传统的营销管理强调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组合,现代营销管理则追求4C(顾客、成本、方便和沟通),然而无论那一种观念都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企业必须实行全程营销,即必须由产品的设计阶段开始就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

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往往难以做到。原因在于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缺乏合适的沟通渠道或沟通成本太高。消费者一般只能针对现有产品提出建议或批评,对尚处于概念阶段的产品难以涉足。此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缺乏足够的资本用于了解消费者的各种潜在需求,他们只能凭自身能力或参照市场领导者的策略进行产品开发。

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状况将有所改观。即使是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布告栏、线上讨论广场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极底成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即时的信息搜索,消费者则有机会对产品从设计到定价(对采用理解价值定价法的企业尤为重要)和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意见。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企业的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网络营销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

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已使消费者用于外出在商店购物的时间越来越短。在传统的购物方式中,从商品买卖过程来看,一般需要经过看样棗选择商品棗确定所需购买的商品棗付款结算棗包装商品棗取货(或送货)等一系列过程。这个买卖过程大多数是在售货地点完成的,短则几分钟,长则数个小时,在加上购买为购买商品去购物场所的路途时间、购买后的返途时间及在购买地的逗留时间,无疑是大大延长了商品的买卖过程,使消费者为购买商品而在时间和精力上作出很大的付出。同时,拥挤的交通和日益扩大的店面更延长了消费者购物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越来越珍惜闲暇时间,越来越希望在闲暇时间内从事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并充分地享受生活。在这中情况下,人们用于外出购物的时间越来越少。

石油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源;旅游专业;中职生;流失

一、河源地区旅游专业的中职学生毕业后改行的现状

旅游行业曾经是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也是欣欣向荣的无工业污染的行业,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各大高校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专业,从中职学校、大专学院到本科都有旅游专业。河源最早是在1999开设旅游专业,每年河源的中职学校都会为河源旅游行业输送大量持有国家导游证的旅游专业人才,学生刚毕业时,就业方向基本上都是旅行社的导游员,但是,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到一年时间,都会纷纷转行,一个班的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做导游只有几个而已。

二、中职学生毕业后转行问题的原因

1.学生目标不明确,抱着好玩的心态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会读旅游专业纯粹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学生们认为只要考取了国家导游证,就可以全中国去旅游不用花钱买钱门票,就算是带团的过程中,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免费去旅游,还可以领工资,是一份令别人羡慕的工作。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别人说这专业好,他们就读这个专业,有些学生甚至于连导游的具体工作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2.学生缺乏吃苦精神,承受不了这份工作的压力

学生们一旦毕业离校出去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份工作与他们之前所想象的情景相差甚远,每天睡不饱,吃不好,日晒雨淋,客人难相处的,还要担心工作没做好被投诉。工作时要时刻关注游客的需求和安全,根本不要指望去玩,带团出去旅游和自己旅游是完全两种心态。工作即辛苦又要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家被伺候惯了,根本吃不了这种苦,也承受不住大压力。部分家长甚至不让他们的孩子去吃这种苦,都让孩子转行不要做了。

3.旅游行业存在许多弊端,工资待遇差

众所周知,目前旅游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工资待遇差,有些甚至于没有基本工资,五险一金得不到保障。导游的收基本上都是靠回扣,这也是导致旅游行业乱的原因。相对于其它地区,河源的旅行社还有基本工资,但也不高,平均数是450元左右,甚至有些旅行社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不发基本工资,原因是他们还是实习生,没有转正,而且又要跟老导游的团学习一段时间才能正式上岗,这也是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转行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刚毕业出来工作,即要在外面租房住,又要承担平时的日常开支,因此,他们根本没有钱支撑过实习生这段时间。另外,基本工资低,主要靠拿回扣来生活这种极不稳定的收入方式也是造成学生转行的原因。特别是旅游淡季,更是难熬。

三、中职学生毕业后转行问题的对策

1.加强专业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学生毕业后转行,不仅埋没了他们所学的专业,也浪费了社会培养这些人才的成本。面对这一问题,中职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个专业能学到什么,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旅游行业每个岗位的具体内容。另外,也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不要让学生抱着读旅游专业将来可以全国去旅游的心态去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清楚做导游时和自己去旅游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导游这个岗位是要难吃苦的,并且需要很难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工作的难度和压力。

2.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质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旅游专业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就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在储备做导游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学生灵活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让学生能适应导游基层服务工作。

3.激发职业情感和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

要想学生在旅游行业做得好,做得长久,就要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让他们热爱这份工作,以这导游职业为荣。这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是无法办到的。所以中职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专业活动,如:导游技能比赛、校园小导游、校外实地实践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讲解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职业素质。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要做一份职业规划,不要让学生觉得导游就是青春饭。

四、建立合理的薪资制度

导游的主要收入是靠拿回扣生活,如果没有团带或团的购物量差,没有了回扣,导游仅仅靠基本工资和旅行社的一点补助,难于维持生活。特别是对于刚离校的学生,旅行社不仅没有基本工资给,而且没有团出,学生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很难再在旅游行业立足。因此,旅行社应建立合理的薪资制度,才能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