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 作为学生引路人的高校辅导员应通过走好专业化发展道路,加强心理学理论学习并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保持自身心理健康方法和途径,以更好地面对实际工作并引导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资本。

美国学者Luthans于2004年提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人的心理资本也存在盈亏,正面情绪是收入,负面情绪是支出,如果正面多于负面便是盈利,反之则是亏损。所以现在教师招聘、公安招警以及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都会特别关注心理资本。因为充分开发人的潜能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的概念给高校辅导员这样的启示,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拓宽视野,掌握帮助自己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积极关注,疏导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学习和生活,并拥有强大的心理资本。本文主要心理学角度入手探寻高校辅导员在工作生活中可行的强化心理资本的方法。

高校辅导员的困境

随着国家对于辅导员工作的重视,高校辅导员工作较之以前已有了很大改观,政策上支持、工作舞台的拓展都给辅导员工作指明了道路,但也存在工作积极性缺失、消极怠工的情况,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诸如:深层次的自身认同感缺失,加之不同层面的地被强调、被熏陶,“要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你们(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是无比高尚的”,找不到职业认同感;大力扩充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大量的非思政、非心理、不热爱学生工作的人进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方法不当、工作难以开展的局面,找不到职业成就感;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面对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且很多变数的学生而主要关注的对象又是困难学生、“问题学生”或者发现学生中存在思想偏差的,在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收集了太多的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的累积,正在大量地消耗辅导员自身的心理资本,而心理资本对于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有很重要的意义,并且学生也会感受到自己老师身上的这种负面情绪、甚至会被迁怒。所以辅导员本身探寻提升心理康复能力强化心理资本的道路就变得非常之急迫。

高校辅导员强化自身心理资本的对策

(一)良好的辅导员协作团队,走好专业化发展道路。

目前高校中的辅导员队伍都是细化到各个学院,一个学院一般情况会配备二到四位专职辅导员,在具体工作安排中,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以及辅导员自身的能力素养,有的放矢的做好辅导员团队建设,分工合作,负责党团、负责资助、负责就业、负责新媒体等等、这样在工作中辅导员本身更加能够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也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成功带来自信,自信继而引发自尊,在这种长效性、稳定性的工作格局中,也能适度地减少焦虑,从多个侧面使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二)注重加强心理学理论学习和实践。

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很多辅导员在进入实际工作中,因为要处理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从而丧失了对于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故步自封。2014年3月24 日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就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就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及危机处理部分专门作出了规定最基本要求是可以很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熟悉常见的一些大学生挫折心理,掌握倾听、共情、尊重等沟通技能,避免或减缓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更高的要求就是具备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可以独立的识别一般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症状并进行初步评估,能协助专业人士开展有效的相关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抛开曾经的工作学习背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需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掌握和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我们也才能拥有强大的心理资本应对。例如:心理咨询中讲求的一大原则“积极关注” 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并引导求助者积极的价自我关注。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这个是很值得借鉴的观念,对于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都应该予以积极关注,这样做有利于疏解不良情绪,从而获得更加稳定的心理内驱力,达到强化心理资本的目的。

(三)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找寻实操应对技巧。

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总是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不顺利,有的人可以奋勇前行而有的人却会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拥有强大的心理康复能力,就应多检试一下自己的观念,看是否存在一些错误信念,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如前文所述深层次的认同感主要是源自我们内心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干辅导员没有出路、我是名校毕业竟然做辅导员等等,只有我们自己转变了观念,正确的认识自我及工作才能拥有强大的心理资本。实际应对技巧当然因人而异,但是根据我国心理学家郭念锋1986年在他的著作《临床心理学概论》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是标准(1)心理活动强度;(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暗示性;(6)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作为辅导员我们可以注重在保持工作生活的周期节律性以及适度的社会交往上找寻突破口,合理规划时间并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加强辅导员队伍中的相互经验交流等。

加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主要强调了采取科学的方式去引导、帮助学生面对和疏导心理问题。作为学生引路人的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强大的心理资本,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保持自身心理健康方法和途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教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自己都尚不具备的知识或技能!

参考文献

[1]燕晓霞.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生挫折心理[J].山西农经,2016/11.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2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认识的过程均是从自然、心理方面的因素逐步地形成一种思想方面的意识,进而激发起全体社会的思考,然后慢慢地发展成较为成熟地思想,最后由思想支配,对心理产生影响;容易得知,心理方面的活动则是思想活动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实施政治教育前提。第一、有着心理道德的人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作用由个人生理以及个人心理共同影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一定得具备健康心理。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他才会具备好地思想品质;同时,他还必须具备一定地交际能力,可以适当发泄自身内心情感,仅有如此,他才可以接纳教育人员提出的要求以及观点;第三、心理比较健康的人通常均具有奋斗的目标以及高尚地情操,健康心理才可以反作用于思想道德素养。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二者有着相同的目标,并且他们均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趋势,然而他们侧重于不同地方面。心理教育倾向于心理,它重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则较为倾向于思想方面;并且它们具有近乎相同的内容;然而具体来比较,它们的内容又有着区别,侧重不同方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渠道以及方法不仅存在不同,同时又存在交集;心理健康教育较为侧重自内到外得感悟。如今高校通常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以及讲座等途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与提升学生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以及个人调节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倾向于理论方面的指导以及宣传,注重自外到内引导;通常借助于榜样的示范以及动手实践等若干方法来改变学生思想模式,提升个人思想素养。将二者加以融合,不但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以往的教育模式,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信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育观念上的整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融合,第一步要做的是概念的整合;广大教职工应当深入地来了解目前高等院校里两种教育的特征以及当前的具体状况。教职工要认识到只有具备好得心理素养,才有可能具备好得道德品质。同时,只有好得道德素养,才可能具备健康的心理。高等院校在教育学生方面,要充分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且,还能进一步地提升高校所有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结合的过程里,高校相关人员应当将以往的教育观念加以创新,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地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里,让它们彼此协调,共同促进。

(二)目标与内容上的整合

两种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是一致的,然而各自所侧重的地方又存在不同;高校相关人员应当充分地了解两种教育所侧重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之上,围绕着人才的培育目标,把它们紧紧融入一体。除此之外,它们不但存在交集,同时还彼此关联;比如说,它们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相同的地方。如今,大学生周边的很多问题都是思想与心理共同交织才形成的,处理这些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结合,彼此渗透,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加有利。

(三)方法与手段上的整合

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教育手段又有所区别;在融合的过程里,应当充分地吸收二者中的优点,剔除劣处,更加有效地体现出两种教育手段的综合性优点;高校在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要吸收、学习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技术,而且还要了解高校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以及一些心理活动特征,再加以心理辅导等一些手段,来创造一些更加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将心理学的教育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里,高校相关人员可以更加容易地了解高校学生内心的心理,更有利于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师生信任,这样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愈加有利。在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高校老师要有机选取、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逐步发展。

三、总结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足球裁判员;心理状态;主观及客观因素

    一、引言

    在实践中,由于高校足球裁判由于经验等各方面均与国际级裁判有较大差距,在执法足球比赛时常常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高校足球裁判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以及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的主、客观因素做出分析和总结,旨在有效促进裁判员能够控制和调节在执法时的心理状态,发展和巩固积极性心理活动,提高自控、适应、应急综合能力,为培养合格的高校足球裁判员创造良好的条件,为高校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影响高校裁判心理状态的主观因素

    (一)足球裁判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高校裁判员普遍存在平时裁判的机会少,而且业务能力不高,进而在所执法的比赛中大多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突发事件心理准备不足,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作为基础。所以高校足球裁判员普遍存在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能力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其注意品质方面存在缺陷。足球运动对裁判注意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要求裁判员有较大的注意广度,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以及迅速转移注意的能力,裁判员通过自己本身的洞察能力越强,对场上队员动作观察的越多,才能更准确的作出判断,对于比赛的进程就有很好的主动权。因此,良好的视觉注意广度是裁判员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足球裁判应具备比赛掌控能力

    高校足球裁判员运用规则和掌控比赛的能力是影响心理状态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高校足球裁判员一般都是由学校的体育老师,以及高年级的足球队学生组成,日常的学习、工作很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去研究新规则,甚至有一部分人都不了解新规则的实施情况,并且很多裁判员对于旧的规则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当双方队员提出异议的时候还表现的很固执,这就很容易迅速激起场上队员的不满,是自己的在场上执法的地位受到挑战,局面失控,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压力,从而影响自己心理状态的稳定性。

    裁判员是足球场上的法官,规则是裁判员临场执法的唯一依据。一名好的裁判员不但要学习规则的条文,还要领会法则的精神和实质,更重要的是在临场工作中,灵活运用规则,贯彻其精神和意图,正确运用“有利”“无利”等原则,还要做到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犯规地点,能占据最好的观察位置,选择最好的角度。例如:对于进攻方来说在掌握有利原则的前提下,虽然一名队员遭到对手的侵犯,但是球权还在进攻方,这个时候裁判员不要轻易鸣哨,如果犯规严重可以在此次进攻结束后进行追加判罚,射门的可能哪怕在挣扎中,也不要轻易响哨,即使稍晚响哨也可补回,再有就是根据前后场队球门的威胁程度上来判断红黄牌,不要轻易出牌。

    (三)足球裁判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高校足球裁判员在执法时由于身体机能和状态较差,会影响自身心理素质的稳定。身体疲劳给判罚带来不便,在大型比赛中经常出现,这不仅直接影响到裁判的判罚,也会因此造成双方队员及观众的不满,激化矛盾,使比赛的进程受到影响。拥有充沛的体能是保证裁判员在场上正常执法的基础,反之,因体力降低,跑到不及时,就会出现漏判或错判。只有平时系统的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才能保证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去,这是保证正确判罚,做好裁判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保证足球运动竞赛的节奏、速度、对抗性更强的必备因素。

    三、影响高校裁判心理状态的客观因素

    (一)来自各方激烈情绪对足球裁判的影响

    参赛双方的运动员,裁判员以及场下观众的不合作行为,是影响高校足球裁判员心理状态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在比赛过程当中,由于对判罚产生分歧,教练员会对裁判出言不逊、场上双方队员之间也会因为某些判罚发生争执、语言冲突。有很多高校的比赛场地周围没有看台,这就使比赛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场下观众随时可能冲进场地影响比赛。这种赛场气氛会对裁判员的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来自规则的理解分歧对足球裁判的影响

    足球裁判员对规则上理解的分歧,是指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同时对同一种情况的不同理解所得出的不同评价。球的整体是否越过球门线,故意手球还是无意识手球,是否遵循有利原则,越位和违约犯规的判定等,裁判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不违背规则和原则的前提前掌握好尺度,控制好比赛,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必要的时候就某一判罚可以口头和场上的个别队员进行交流和解释。例如:同样的一个球在A队身上出现了裁判员没有判罚,反过来在B队身上裁判进行了判罚,裁判员虽然是根据情况等诸多因素才做出的该判罚,但是被罚方却把这种判罚理解为错判,与裁判员进行理论,从而对裁判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来自大型比赛规模的压力对足球裁判的影响

    足球比赛是一种直接通过身体接触且对抗性极强的体育竞赛。赛场情况瞬息万变,竞赛规则看似简单,但在执行过程中又有它的灵活的一面,这在裁判法中是找不到的,但却是场上裁判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有一些重要的比赛如:小组赛的最后一轮,半决赛,决赛等,这些比赛都关系到场上双方的生死,所以这样的比赛,一开场就十分激烈。运动员处于运动情绪的振奋状态,在某些球的争夺上表现的动作比较大,其实这也是场上队员在试探裁判员的判罚尺度。所以裁判员一定要掌握这样的动向,控制好比赛。如果一方进球比分发生变化,这时比赛气氛会更加紧张,争夺球、奔跑更激烈。这就会使裁判员心理压力增大,这个时候就要求裁判员要更加的注意力集中,跑动更积极,视角更准确。

    四、形成良好执裁心理状态的对策

    (一)提高裁判员对于比赛的判断能力

    良好的体能和奔跑能力是优秀裁判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在场上跑动积极,跟进及时,选位合理,视角清晰,才能做到判罚准确,才会有说服力。裁判员应该熟悉和了解高校足球技战术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具有运动实践感受,对运动员可能出现的犯规倾向有着合理的预见和辨识能力。特别是高校裁判员,平时执裁的经常是大学生运动队,更应经常观看其他各级别比赛录像,尤其是着名裁判员的经典案例,开拓眼界从,提高临场判罚的能力水平。

    (二)提高裁判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裁判员除了技术业务上要过硬之外,还应注意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应真正树立为足球事业贡献力量的献身精神,做到敬业、爱业。自觉抵制物质诱惑和来自外界的舆论压力,做到廉洁奉公,洁身自好。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严重违反纪律的裁判员和干扰裁判员执法的人员一查到底。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的前提下,裁委会应加强对裁判员的监督。

    (三)保持裁判员的临场注意力

    在紧张的执裁过程中,判罚和处理不当的情况会时有发生,作为场上的裁判,应尽可能避免反复回想,更不要将工作和生活中的不稳定情绪带到比赛中,防止破坏注意力的稳定性。在平时多学习和积累心理学相关知识,随着裁判经验的日益丰富,能够更好地应对体能下降时保有较好的意志力以保持适度的注意紧张性。

    参考文献:

    [1]牟红伟.高校足球裁判员执裁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的多维分析 [M]. 2009.(4)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大学生通往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殿堂的垫脚石,是促进河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要在体育课堂上渗透文化教育,不单单要教会学生运动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更要把体育当做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教给学生,培养他们全面的体育文化素养。因此,河南省高校体育课教学在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欠缺,导致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相对缺失。于是,本人专门对河南省大学生文化素养进行研究,找出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二、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词,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它是指一个人“平时的修养”,是一个人隐含的内在品质,所谓平时的修养,说明它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表现。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后天养成的品质。因此,素养可以归纳为: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下经过自身长期的学习与实践,逐渐养成的具有稳定性、渐进式发展的、可塑的品质,这种品质对其自身发展起积极作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大学生从高校体育课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文化素养,这些包括身体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要素。这些分别为体育技能、体育能力、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品质、体育行为、体育个性等八个方面。

三、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这八个方面都做好,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河南省大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技能方面,体育技能是人有意识的通过身体的运动表现出一定的动作。在体育能力方面,体育能力就是人们通过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训练方法手段,自我完成各类体育活动的能力。在体育知识方面,体育知识是人得大脑意识对体育活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支配人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基础。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必须要加大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把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体育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这些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保健知识、运动技术知识等。在体育意识方面,其实质是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对体育的特点和重要性的认识,还包括由于参加体育运动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还要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而加快学生良好体育素养的形成。在体育精神方面,它是人类在体育运动锻炼中自我归纳、总结所形成的心理、思维和观念的综合,是体育运动的最神圣的东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在体育行为方面,它是高校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能直观的反映出该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道德方面,它是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中把体育伦理中的“行为应当”转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在经过自己持续的行为追求,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德。体育道德是衡量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标准,是其体育素养的真实表现。在体育个性方面,它是高校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习惯性表现出来的并且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于他人并具有自身独特的行为、思维。体育个性包含有体育兴趣、习惯、态度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展现他们的个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4):73

[2]刘绚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129~131

高校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5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及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健康教育导师,就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在新形势下,辅导员采用哪种方法和手段可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应是辅导员重点思考的问题。

目前,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知,探析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1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健康的实施手段和途径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又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效应。

研究已经证实,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减轻抑郁和焦虑状态。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进行中,尤其是集体活动特别利于增强大学生间感情上的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加彼此间的亲密感、安全感,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项目,这又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研究提示,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的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比参加个人项目的大学生得分低,且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经常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经常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

2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健康手段的要点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重要的手段,可有效的提高或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在手段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项目的选择: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辅导员可联合体育老师给出针对性的活动项目。整体以集体项目或混合类项目为主,宜选择那些娱乐功能较强的项目,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满足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活动的形式:宜以非竞争性的方式开展活动。邱新宇等的研究显示,娱乐、健身等非竞争性活动可双向调节心境;黄志剑等的实验表明,竞技性活动的结果对学生的心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失败会使活动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受到影响。

(3)活动时间、频率:研究显示,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激烈、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理想。叶景山的实验研究表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上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下(平均每天不足0.5 h)的学生。提示每次1 h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改善效果比较好。

3 总结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