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和特征
1.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为目的的人类社会活动。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交融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
1.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分类主要是以活动内容与形式来划分。以歌舞伴乐为形式的称之为娱乐类;以对抗竞争为形式的则称为竞技类。娱乐类。
1.2.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制约。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民族传统体育如同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一样与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同样受到政治、经济的制约。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哪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振兴,那么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就得到发展。
1.2.2 民族传统体育集文化、娱乐、体育于一体。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不同,它的活动内容涵盖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这些体育活动多在喜庆节日或丰收农闲、恋爱社交、宗教祭祀中进行。因此它具有多方面特点。
1.2.3 民族传统体育古朴粗犷,独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生活,来自民间。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不断交流、传承并逐步发展,它反映了生活,锻炼了身体,得到了保留。
1.2.4 民族传统体育简便易学,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场地就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手拿起农具或生活用具即可加入到活动行列中。可见其简便易学易于开展。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之间的比较分析
2.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当前世界文化体系中两个重要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往来不断加剧,国际间的合作及交流更为频繁,特别是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2.1.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
2.1.3 在体育形态、内容、手段上。
2.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需要丰厚的历史积淀、浓郁的人文气息,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2.2.2 中西方国家对优秀的运动项目都有所相互移植。
2.2.3 在长期的发展与整合过程中,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中国所认可。
三、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这种矛盾存在体现了人类体育文化的丰富和世界体育文化的非成熟发展状态。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五、词汇语言的文化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the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六、文化等级观念
中(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秘书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进入WTO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模式; 地理位置; 文化维度; 《易经》; 宗教信仰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我们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产性企业很难跨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之中?为什么西方倡导个性和自由,而我们推崇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为什么美国有91%的公民信奉宗教,而我国信奉各类主流宗教的总人口比例还不足10%?下文通过从三个角度对中西方的思维模式的对比分析,依次回答这三个问题。
1. 从地理位置看中西方思维模式
从地理位置看,中国处在北半球的温带--暖温带地区,气候适中,雨量充沛,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中国便成为了文明的发祥地和繁盛之区。但按地理环境中的濒海性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生活在东亚大陆上,这里东临古人难以横渡,与地中海这样的内海完全不同的茫茫沧海--太平洋,北面是草原和戈壁,西北横亘戈壁和沙漠,西南耸立世界上最高、最险峻的青藏高原,还有珠穆朗玛峰等高山大川。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有相当空旷的环境,造成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这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于是便以黄河长江为中心,形成了中国农业的核心地带,从而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带。中国地理位置的多山造成交通阻隔,限制了文化交流的规模。由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绝机制,使得中国文化在缺乏与外界大量交流的情况下,磨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得以自成系统的独立延续和发展。
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希腊、罗马、斯堪底纳维亚诸国、英吉利等都是典型的海洋性的国家,人们栖息在半岛或群岛上,享有海运之便,因而商业发达较早;又由于这些岛屿或半岛屿腹地比较狭窄,更促成了人们向海外开拓。因此,海洋民族的文化心理比较外向,文化系统也处于一种动态和开放的状况。同时,海洋还使濒海民族之间得到较充分的文化交流。埃及、巴比伦于希腊间,希腊与罗马间古代多次发生规模巨大的文化交流现象,使得这一海上走廊沟通了地中海沿岸各国,使它们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正是这种海洋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西方文明的开放性,古希腊时代的开放性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更有了空前的外向性要求,于是沿海国家,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尔后是意大利,再后是荷兰和英格兰、法兰西。于是从远洋航海开始,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契机,揭开了西方近代文明辉煌的一页。
从以上对中西地理位置的对比,我们可以回答前文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产性企业很难跨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之中?中国的文化主要是在封闭的黄河流域土地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封闭状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使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自我满足感,缺乏奋发进取的精神;而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它是海上竞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一开始就充满了自由竞争的精神与思变精神。故而在竞争中也善于做强者。
2. 从文化的维度看中西方思维模式
2.1从《易经》所崇尚的道德品质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从道德角度来说,中国人较为崇尚《易经》所提及的六点道德品质。《易经》所提倡的道德品质概括起来为:1)仁义思想;2)刚柔相济的思想;3)至诚思想;4)礼敬思想;5)谨慎的思想;6)谦虚的思想。
1)仁义的思想。《说卦》中有这样一段话"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礼,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周易》将仁义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纲领,可见其对仁义的重视。其中"仁"指的是源于血缘之亲,本于尊重他人的博爱情怀,一种内心崇高的道德境界。"义"则是对"仁"的补充,是维护社会循序的一套待人接物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合理的社会规范。
2)刚柔相济的思想。《易经》的六十四卦中第一卦是"乾",性质为"健",是纯阳之卦,也是《易经》最为推崇之卦。象征刚健、进取、热情等阳性的东西。但《周易》同时认为,有刚无柔,只健不顺;有动无静,只进不退,这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坤"是来辅佐"乾"卦的,是纯阴之卦,象征柔顺、宽厚、忍让。《周易》认为刚与柔在具体应用时应视情况而定。刚健中正是内在的准则。但也需随机应变,因时制宜。这就是所说的"外柔内刚","刚柔并济"。
3)诚信思想。《周易》认为无论何时,都应坚守诚信的美德,以报吉祥。"诚"即真心实意;"信"即真诚无欺。《周易》认为诚信相互发明,为天之大道。为人伦之诚,为圣人境界,可是人穷尽万物性理,使人经纶济世,泽被天下。
4)礼敬的思想。我国是闻名全球的礼仪之邦。"礼敬"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一整套制度,在我国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起着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作用。在《序卦》中有这样的记载"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在社交场《履》,履者,礼也"。所以在社交场合如能对他人"礼敬"有加,则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5)谨慎的思想。《周易》十分强调人要谨慎戒惧,敬畏无妄,要有充分的忧患意识。《系辞下》曰:"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意思是要始终保持谨慎戒惧的高度警觉之心理,居安思危,免于祸害。
6)谦虚的思想。《周易》十分重视"谦"这个道德需求。在《谦 .彖》中提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应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2.2从霍夫斯泰德文化划分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霍夫斯泰德将文化划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1)权利距离。指某一社会中地位低的人对于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在这个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不是很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而亚洲国家由于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
2)不确定性的规避。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激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规章制度少,在哲学、宗教方面他们容许各种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该维度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关心大家庭,牢固的族群关系可以给人们持续的保护,而个人则必须对族群绝对忠诚。
4)男性化与女性化。主要看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职能的界定。男性度指数(MDI: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 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大。
5)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是某一文化中的成员对延迟其物质、情感、社会需求的满足所能接受的程度。这一维度显示有道德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追求的,而不需要任何宗教来证明其合理性。长期取向指数与各国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关系。20世纪后期东亚经济突飞猛进,学者们认为长期取向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此我借用霍夫斯泰德对文化维度的划分中提到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来回答前文中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西方倡导个性和自由,而我们推崇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国人较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注重整体的和谐一致,而西方则较为注重个性的发展,崇尚自由民主。
对于文中提到的其他四点文化差异,中西方也是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的:中国人的权利距离较高的,而西方人较低;中国人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而西方人较高;中国人的男性化倾向较低,而西方人较高;中国人具有长期取向而西方人是短期取向。这些都是导致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导致中国人较为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则较为注重个性的发展,崇尚自由民主。
3. 从宗教信仰的取向看中西方思维模式
中国是长期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其宗教信仰是以祖先宗教和信仰为核心。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夏、商、周三代传统宗教具有国家宗教的性质外,历代王朝都以儒学为治国之本,但君权始终大于神权。中国人认为:人生来自父母,因此人生在世就有孝敬父母的义务,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道德观。儒家倡导折中主义--即中庸之道;道家提倡辩证思维。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关、互为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独立的存在。中国人面对大自然也只有欣赏、崇拜和体验,没有刻意去挑战大自然。
而在西方的主要英语国家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圣经》对西方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经宣称人来自上帝,而又与上帝无血缘关系。上帝是高高在上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和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上帝创造了整个宇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受宗教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绝对主义的。
这里又回答了前文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即为什么美国有91%的公民信奉宗教,而我国信奉各类主流宗教的总人口比例还不足10%?虽然我国信奉宗教的人数较少,这只是指信奉如佛教、印度教等主流教派的人数较少。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明;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等。可见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多元化的。
综上所述,本文从地理位置、文化维度和宗教信仰三个角度,对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中国人较为保守,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更加关注集体利益,注重血缘关系,并且在道德标准上以儒学和《易经》为基础;相对来说西方人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注重个性与自由,更加注重法律的约束力,在宗教上受《圣经》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贵州民族报,纳光舜,gog.com.cn/gzrb/g0504/ca922633.htm.
中国宗教概况,中央政府网站2005年6月22日,gov.cn/test/2005-06/22/content_8406.htm.
《周易》与现代教育管理,高亮,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关键词:东方人 西方人 交往沟通 差异 比较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们应该了解,在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交往沟通上的障碍;但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时,往往会出现误解或发生冲突,影响到交往与沟通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本文拟从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差异方面进行比较,以使我们了解哪些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差异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便于我们知己知彼,才能避免中西方交往沟通过程中的误解和障碍,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差异是各种各样的,经过我们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最为显著,下面进行分别阐述与分析。
一、心理卷入度差异
交往沟通中的“卷入度”即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的心理卷入度,是指人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程度。心理卷入程度过高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对方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过分地关心对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等;心理卷入程度过低则相反。在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心理表现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人卷入度偏高而西方人卷入度偏低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由于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对方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如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如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个人行为动向如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当然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再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亦即人际心理卷入度高。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男或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
上述实例都是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东方人非常重情重义,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西方人在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在此类情况下习惯于人挨人、人挤人,视为正常[1]。
了解了这种差异,我们在与西方人交往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卷入度不要过高,以免引起误解而造成沟通的障碍。
二、行为方式差异
交往沟通中行为方式(包括思维方式)的差异包括很多方面,下面从几个典型方面来进行阐述分析。
在沟通的方式上,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习惯委婉迂回。“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中国人大多不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而是采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人际交往中这种传统方式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倾向直接提出他的观点,甚至用辩论的方式来交流。在会议结束后双方不影响相互情谊。可是在东方社会特别是在中国,倾向于间接婉转及话中带话、旁敲侧击的方式沟通。另外,在双向沟通中,形体语言、表情动作是最重要的讯息。若是在沟通中表情严肃,沟通的氛围让别人感觉是在被训斥、责备,则更易引起对方的抗拒。
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维,一种思维、观点,总是先全盘否定前人的,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鸣惊人,在争论中再逐渐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被人们接受,成为流行的新理论新观点,存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等,莫不如此。他们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往往好走极端且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击”一点不及其余。待理论建立起来后,再来进行修正。如是有新精神分析学派,新行为主义,如此等等,反正不新不“偏”的东西是没有市场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必弄个是非曲直,绝不含糊。在国际关系中也如此,经常使用偏激语言或偏激行动[2](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可为典型事例)。
在与人相处时,我们总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等。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中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或东方人的行为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三、自我表现差异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的是,中国文化则提倡谦虚谨慎,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无论任何时候谦虚都是一种美德。
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四、人格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的人格差异在儿童期就有显著差异。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而中国家长受封建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无责任感”的,家长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所以自然就以孩子的“主人”自居,而且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
从人格发展方面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使中国人更内向、抱负水平较低、依赖性强、笃信权威、求同、保守等不足,但相对地比较能吃、任劳任怨、忍受能力强等优点;西方人明显地更加外向,抱负高,从小注重雄心壮志的培养,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但责任感略差,忍受力较差。中国由于生产力低下,老人们靠人抚养,故衍生了长辈的绝对权威观念,子孙们绝对服从长辈。中国文化上的这种“长上文化”严重阻碍后代人独立、健康的发展,挫伤青年人的蓬勃锐气。
从做人做事风格来说,在古代中国,无论做人做事都带有表演性质。中国人发明“做人”一词一向很绝妙。它意味着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做出来的,而且是做出来给人看的。中国人生活得比较封闭,人际交往圈子小,所以非常注重选择交往对象的品质,总想和人品好的人交朋友,故有时显得很孤僻。从人格方面来讲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与古代差别并不太大。西方人做人做事都比较直接(国际关系除外),内外基本一致,生活态度开放,交往圈子大,不拘小节。
西方人办事有计划性,时间观念强。他们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拼命干,休闲时也应尽情潇洒。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美国人在休闲时从不谈工作。在工作中,经理与下级保持一定的等级距离,对下级的工作过错极为认真与严肃。但在休息时,下班后或一起在酒吧、高尔夫球场时,上级和下级之间毫无等级距离,关系融洽,热情友好,经理也会虚心地向下级讨教经验。这说明西方文化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分。在私人空间里,无人可以入侵。在公共空间里,每一成员应受公共空间区域的限制。但如果再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经理如没有认识到美国的这种文化。而是以中国的文化来对待美国的文化,就会产生冲突[4]。
综上所述,中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差异在合资企业中屡见不鲜。这种非管理因素常常造成误解和关系恶化,甚至导致商务活动和决策的失败,严重影响合资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即使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据《华尔街杂志》估计,每年因为跨文化沟通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也高达几十亿美元。文化差异与冲突已成为国际商务沟通和文化交流的绊脚石,值得我们大家深入思考,多方面进行研究比较,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使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强大[5]。
参考文献:
[1] 敖登.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J]. 前沿, 2005年第10期
[2] 郑晓辉. 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年第5期
[3] 徐晓丹.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J]. 理论探讨, 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