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第1篇

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摘要】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一、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藕合互联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不同工业型态比较看:传统工业经济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目标体系是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资源状况是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技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新型工业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兼顾和统一。因而,新型工业化是全面统筹资源开发利用的、以信息化带动的、依靠科技创新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构建恩施州生态工业体系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重点包括建设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其中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1.明确生态工业发展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生态工业化建设,恩施州新型工业化应确立四大目标体系: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水能、风能和硒铁磷等矿产资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既是产业开发,更是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优化整个经济结构为目标。从产业结构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调整为41:23.5:35.5,但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组成中相对偏低,并且二产内部本身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目标分别为3%、11.5%、9.5%。从城乡结构看,200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1.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从劳动力就业状况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讲,在二产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按照成熟工业化阶段的要求必须占到15%以上。从所有制结构看,2005年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州总产值的比重为70%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85%以上。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提高人均GDP;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强化科技教育为目标。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要加大科教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圆满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合理使用现有科技专业人才,合理引进紧缺人才,科学配置各类人才,从而使人才结构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态需要;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科技强州和人才强州战略。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生态恩施”。2.重点构建“特色资源开发型”工业体系。为实现生态工业目标,要选择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州域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工业。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__【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第2篇

文化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构想,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它从本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即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及一体化。它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经济发展以文化内容为主导。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阶段,文化经济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来临。在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经济阶段是自然力,工业经济阶段是资本和大机器,文化经济阶段则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文化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甚至知识经济不同的新型经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此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个性,精神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使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人类社会发展正步入一个文化经济时代。

二是社会生产方式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的话;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文化经济内在包含了知识经济,并在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这就使: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影响[3]。

三、如何发展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一种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的经济。因此,发展文化经济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进经济文化一体化。为此,要努力实现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的战略转移,着力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经济文化化”

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东部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经济的国际合作力度,加强省际、市际、县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大开放的战略新格局。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化”,总的来说,要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为此,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牢固确立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思想观念,突出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化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专门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资源上来,走集约化的新路子。(3)加强新型工业化资源的科学规划、协调整合和综合利用,科学统筹生产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控制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建立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使工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枢纽,推进“文化经济化”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由于其生产规模大,市场运作灵活,具有不断再生和扩张的功能。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枢纽,推进“文化经济化”是合理选择。为此,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国家在保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长期积累的资源,从人才和物质技术基础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产业的成长。(2)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用产业化方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盘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提业化运作示范,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使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兼具事业性和公益性。(3)确立文化产业在整个文化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和经济这两个长期分离而相对独立的领域高度融合起来,建造全国文化经济的强大体系。(4)对文化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战略调整。首先,确立“精神产业”战略新理念。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在全社会倡导精神产业的战略新理念。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其次,规划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的支柱产业门类。根据我国的实际,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休闲产业等产业,并加大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扩张和渗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文化产业体系。再次,科学规划和调整全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布局。根据我国精神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和发展的多层次性,按照开展竞争和“适度垄断”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在东部发达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发展优势明显的文化支柱产业。在中西部和山区要集合力量嫁接国内外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发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一批文化名牌产品、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支柱产业,借以形成特色鲜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门类[4]。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经济,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1.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作出了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来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及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所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增强我国在国际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薄弱,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工程教育中产学联合培养环节基本缺失;等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是实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纲领。当前,我国“卓越计划”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学能力强,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工程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坚持就业导向,推进与物流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改革发展来解决问题,突破专业教学资源瓶颈制约。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机制创新,学校与校外合作企业共同成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打造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实现在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2.探索订单驱动、区域特征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学院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一般订单培养的“3+1”办学模式下,考虑我省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以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探索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

3.构建“由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我省物流业特点、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

4.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开放式实训基地

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构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实训实验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整合实习基地资源,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能充分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零距离就业的综合性实习基地。

三、物流对地方经济影响

一个地区物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缘特色,离不开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因此,充分认识地缘或区位优势,找准地方物流经济发展方向,准确定位,明确战略重点,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与手段,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并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是沿海省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沿海各省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辐射和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维护国家安全和周边地区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毫不例外的证明,沿海地区大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重心,对周边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海洋运输向远距离、大批量、时间快、成本低的方向发展,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沿海地区的这种优势更加凸显。 沿海的省区如广西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所处的北部湾沿海区域毗邻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粤港澳,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产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第二、三产业依次排列的落后局面已经根本改观,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GDP中占有的比重不断提高。

综上分析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结构发展现状及特点,可以知道物流作为第三产业对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现在教育的形式就是在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背景下,如何高效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培养极具社会竞争力,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整个应用型本科院校未来改革的关键和发展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7.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可持续性发展;城镇;永续发展

1. 常德市城镇化的发展态势

城镇化增速推进,格局有所优化,伴随国际城市化潮流,跟随全国城镇化行进足迹,常德市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就。预计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8%左右,城镇总人口约为310万,中心城区100万,6个县域中心城市和津市市100万以上,一批重点小城镇100万以上。年均城镇化率提高2%左右,年均转移农村人口不低于12万,其中中心城市年均吸纳人口5万以上,县域中心城市吸纳人口5万以上,重点小城镇吸纳人口1~2万。 “九五”时期,中国的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到“十一五”的时期,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32个百分点,但是我市城镇化水平仍然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且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纵观同类别城市株洲、湘潭、衡阳和岳阳,在这一阶段,都达到或超过了0.8~1个百分点的增速。在东部沿海有的城镇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3%。(常德城镇化发展见图1)。

2. 新型城镇化结合永续发展

2.1新型城镇化结合永续发展理论设想

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是在现代化建设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原有体制框架下,忽视了城乡有机联系,孤立地进行城市和乡村建设,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只有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并且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进而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 ;我们只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才能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而走出一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2.2新型城镇化结合永续发展的道路

初步思考可以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 四化”协调;城镇人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在空间布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各具特色城镇的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永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最重要的区别,我认为还是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也就是实现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应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3适应当代的城镇化

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是有自己风格和规律的,人文社会环境更有其演变规律,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就是应该在认识到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每个地区规划有着不同的变化。坚决要防止3到5年内建设后反复修改,而且不能不结合人文历史去发展容易导致到最后发展失去原有的目的和原有的自然规律。中国城镇发展的几个核心要素:理念、资源、制度。造成上面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城市发展的制度、理念和资源这三个核心要素来考虑。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理念。因为城市化的核心应该 是人的全面的现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等等的现代化还有就是城市化涉及到的资源。目前关心的是资源配置的科学化问题,这里面包括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科学化,城市规划的变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创新等等。

3. 新型城镇化必须结合实情

3.1工业的新型城镇化改变

工业转型需要提升园区承载力,对于具有工业园区、工业集聚效应较好的地区,要进一步推动园区提速、提质、提量、提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力,对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具备承接工业产业转移条件的地区,要加快镇区扩容提质,加强招商引资,积极与沿海地区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对接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化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支撑力度。推行节能减排。在选择项目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更加注重技术含量、自主创新;在项目选址上,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江北地区原则上不落户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要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倡导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淘汰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上马治污项目,扩大节能减排的成果。推进产业集聚。要分利用公共投资的导向作用和基础设施的牵引作用,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中力量发展一批产业集聚、集约经营、规模经济显著的工业园区和特色小区,主要是要结合城镇体系布局,加快常德工业走廊、澧水工业带建设,全力打造德山开发区、创元工业园、灌溪工业园等“百亿园区”。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工业增长带动城市扩容提质、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3.2农业的新型城镇的改变

对于特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变特色资源为主导产业,利用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在乡村直接建立农业生产基地的机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约化种植、养殖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以此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新型农业促动。对于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精品农业、庄园农业等新型农业,以此带动城镇化建设。是调整农业结构,促产业体系化。积极发展“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规模化特色经济,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一体化组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地制宜扩大畜牧养殖、林木、果蔬栽培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

4. 新型城镇化道路结合永续发展的道路的需要

4.1四化协调。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是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是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城镇带动。四是农村文明延续。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常德地区发展方向模式可能会有一定的缺陷,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文明的传承。

4.2生态平衡发展。

以建设“旅游大市”为目标,围绕城市休闲度假游、世外桃源观光体验游和环城市乡村游三大旅游产品集群,加快推进我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升常德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把常德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游客集散中心、休闲服务中心和会议会展中心。主打桃花源旅游品牌,突出桃花源景区和柳叶湖景区两大重点,争创国家5A级旅游区 。按照城市建设、文化名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品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方针,全力打造“双十工程”。在总体布局中打造两条旅游发展主轴线:沿常张高速、常荆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的陆路发展轴线;沿夷望溪、沅江、澧水的水上旅游发展主轴线;构建五大类型主题旅游功能区:中部常德城市旅游区、南部世外桃源风景旅游区、北部中华文明史脉寻踪旅游区、东部河湖水乡湿地生态旅游区、西部山水景观生态旅游区。

4.3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内涵。

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3+5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常德市、常德所辖的县级市与村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展现地区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二是在空间布局上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因地制宜。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四是注重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既不“邯郸学步”,又不“闭门造车”。展现武陵文化、文明自信,突出的是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出武陵风采和力量。

4.4发展需要人性化。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的城镇化。在其中有四层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四是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发展,突出城镇化的长远愿景和奋斗方向。从我国中长期发展看,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这是我们的最大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城镇化能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新型城镇化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张泽洪;基于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工业化;主成分分析;工业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047-03

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现实基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差异,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非常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工业发展上表现得特别突出,由此形成的区域间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断增大,并有加速扩大的趋势。因此,笔者结合国情选取几项指标对中国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1.指标选择

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过程。工业化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过程存在不同的阶段,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夫曼(Walthe Hoffmann)、钱纳里、罗斯托、库兹涅茨等。从他们的研究来看,分析工业化的核心指标有两类:一类是收入水平指标;另一类是结构指标。中国著名学者李京文等选取了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等4个指标(李京文,1995),并且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对应的工业化阶段是对中国当前工业化水平较为恰当的判断。笔者在分析区域工业化水平时,在对上述指标作了一定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现实,又增加了贸易依存度和信息化水平两个指标。

1.1 人均GDP

这是反映工业化水平(阶段)的直观指标。H.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按照H.钱纳里的分析,现代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实现阶段(包括工业化初级、中级及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表1反映了对应于不同阶段的数量特征。

1.2 非农产值比重

衡量工业化的水平,主要是看工业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通常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据此可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准工业化阶段(20%以下)、工业化初级阶段(20%~40%)、工业化中级阶段(40%~60%)和工业化高级阶段(60%以上)。各国工业化发展历史及相应研究均表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1.3 非农就业比重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工业化之前,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占绝对比重。工业化过程开始后,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开始过剩,于是大量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国工业化发展历史及相应的研究均表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将逐渐降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将逐渐提高。在实证分析过程中,目前通常采用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这一指标。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工业化的三个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都是减少的,但递减速度有很大区别。在工业化初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速度较慢,工业化中级阶段速度最快。在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该指标的标志性数值大体为:50%、30%、20%和10%。

1.4 贸易依存度①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及中国加入WTO后各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增多,因此还应有对国际贸易的分析。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加速工业化或完成工业化中都制定了“出口导向战略”。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正如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所揭示的“贸易与工业化是相互加强的。对外贸易促进技术发展和工业生产,反过来,新技术的出现确定了专业化格局和贸易格局,为工业化铺平了道路”。为了反映世界经济的潮流和对外贸易对工业化的这种巨大推动作用,我们采用了贸易依存度来综合反映各地区的工业化参与国际贸易的水平。

1.5 信息化水平②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新型工业化道路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于信息化的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便于交流等特性,有可能打破传统工业化“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信息业”的线性产业演进模式,实现战略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跨越式非线性组合。同时在技术方面也有可能不用走传统工业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老路,而通过发展嵌入式软件及其应用系统和先进的生产过程制造软件,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装备制造水平的提高,从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我们考察了信息化水平这个指标,意在反映各区域工业化的发展潜力和其区域竞争力。

1.6 城市化水平③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新型工业化道路概括为:“坚持以城市化水平是一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结构性特征,也是衡量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相应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表现为两者之间相互推动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工业化初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水平变动很小,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后是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在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该指标的标志性值大体为:10%、30%、70%和80%。

2.实证分析

从上述经济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和相关指标中选取人均生产总值、非农产值比重、非农业就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和信息化水平六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其中“人均生产总值”、“非农产值比重”、“非农业就业比重”、 “外贸依存度”值是从《中国统计年鉴》(2004)的有关指标计算所得;“城市化水平”使用城市化率来反映,它是指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所得;“信息化水平”采用了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课题组的有关结论。(原始数据略)

考虑到指标之间有可能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本文选用处理此类问题时较为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来测度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指标约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进而通过对新指标的计算处理达到分析目的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些称为主成分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出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主成分分析的优点在于:通过对指标的线性变换,将原来的多个指标组合成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能充分反映总体信息的指标,从而在不丢掉主要信息的前提下,避开了各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l)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4)计算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5)根据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

(6)根据主成分的特征与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主成分;

(7)根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计算综合得分。

我们使用SPSS11.5 for windows来处理有关计算问题。所实际得到的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

由表2中得知,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因而有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必要性。表3为KMO检验和球形假设检验表,用于判断样本数据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表中第一行是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其数值为0.884,说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样本数据较适合于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二行为球形假设检验的结果,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球形假设被拒绝,各变量间并非相互独立,这与表1中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所提供的信息相一致,表明对样本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是较为合适的。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为确定具体提取多少主成分合适,一般要求所提取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在85%以上,特征值大于1,以此来决定所提取的主成分的个数。由表4得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解释度已达到85.038%,已可解释85%以上的总体变异,且特征值为5.102>1,而其余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小于1,故决定提取第一主成分以进行后续分析。图1直观地表明,这样做是较为合适的。进一步地分析表明,各变量指标在该主成分上的载荷均较大,说明第一主成分已较充分地体现了总体信息,对各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反映较为综合全面。

S=0.947X1+0.826X2+0.972X3+0.895X4+0.942X5+0.943X6 (1)

式(1)中,表示主成分得分值,X1、X2、X3、X4、X5、X6分别表示人均生产总值、非农产值比重、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外贸依存度、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城镇人口比重等变量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值。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这一得分值的高低已可综合反映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故可将其称作工业化水平综合得分值。

经过计算,可得出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得分值(见表5)。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运算过程中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所得出的综合得分在20个地区出现了为负的情形,为了符合习惯,我们参考有关文献的做法(崔向阳,2003),对综合得分先使用规格化变换的技术方法,即:规格化数据=(原始数据一原始数据的最小值)/(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一原始数据的最小值),规格化变换后,规格化数据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其中,最大数值为1,最小数值为0;之后,再将规格化变换后的数据乘以10,使反映各地区工业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处于[0,10]这一区间之内,即最大值为10,最小值为0。显然,这一处理对各地区的排名顺序不会造成影响,只是为了使得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得分值更加符合习惯。

为了对所得结果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我们进一步使用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来达成目的。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按照样本间的距离和相似系数,把相近样本归为一类,然后再逐步合并,直到所有样本合并为一个大类为止。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恰当地对样本进行分类,避免了主观分类的随意性。运用这一方法,我们按照各地区工业化水平综合得分值对其进行了分类。

运用分层聚类分析法(Hierarchical Cluster), 进行Q型聚类,以欧氏距离平方(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衡量单位间距离,进行聚类计算。聚类结果产生的图谱(图略),形象地反映了各类地区之间的异同。

根据聚类分析所得到树形图,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类:上海、北京、天津可归为一类,属于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列。(天津在树形图中可单独归为一类,其工业化水平略低于上海、北京等一类地区,但又稍高于其他省份,为了分析方便把上海、北京、天津归为第一类。)

二类: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福建等可归为一类,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三类:黑龙江、山东、山西、吉林、湖北、陕西、宁夏、重庆、河北、内蒙古、青海等可归为一类,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工业化水平中等的地区。

四类:新疆、江西、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甘肃、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可归为一类,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

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东部的北京、上海、天津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后期阶段,而绝大多数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我们还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内部领先的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这一发现昭示着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门类众多、分工齐全、迂回生产的制造业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而这正是在一个地区形成产业集群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向大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各省与直辖市)开始聚集,同时,也正是这一情况才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总之,区域工业化水平与区域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注 释:

①文中所指的贸易依存度指标是采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本地区GDP的比重来进行计算所得。

②信息化水平这一指标采用了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课题组的有关结论。

③通常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武义青等.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 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3] 崔向阳.中国工业化指数的计算与分析[J]经济评论,2003(6):44-47.

[4]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A].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C].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 文玫.中国工业和城市的地理分布:工业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性研究[A].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C].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6] Wei shangjin and Wuyi,2001.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Within China.working paper 8611,NBER.

[7]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7).

[8] 程漱兰.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