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科学试题及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外科学; 教学改革; 临床思维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的临床专业课,属中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着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就业与工作。纵观国内多年的教学实际,《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养的学生对《中医外科学》中规定的疾病的诊治能力与水平不高,甚至很差。这一方面与《中医外科学》在多数院校不受重视,被边缘化,学生不认真学有关,但主要还是与《中医外科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有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高兴趣在于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将教学的目的落实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中医外科临床思维与技能上来。考试是指挥棒,改革考评体系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从2007年起,我校中医外科学不再以期末考试一试定终身,而只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由临床见习作业(4%~6%),平时作业、考勤(6%~4%)及期中测试(20%)构成。期中测试成为测试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的有效平台,试后的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于临床的。现将我校2004级中医学本科的期中测试及问卷调查介绍如下。

1 测试目的

应用临床图片、病例分析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临床诊治的能力,引导教师重视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督促教师大量收集使用临床真实病例的照片、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同时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物化为影像,不断再现临床,构建知识与临床的桥梁。

2 测试内容

包括《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七章疮疡、第八章乳房疾病、第九章瘿、第十章瘤岩和第十一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等在期中测试前已完成的授课内容。

3 题型与方式

全部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教师将图片、病例资料用PPT进行组卷,根据不同考查目的进行提问、资料展示,学生在一定的文字提示下选择正确的答案,模拟临床诊疗过程。试题举例如下。

看图片3回答问题4~8:(投影播放PPT第2张,参见图1,时间2 min)

4)图片中有那些继发性皮损?多选( D,E )A.红斑 B.丘疹 C.水疱 D.结痂 E.糜烂

5)患者诉剧烈瘙痒,最可能的诊断是?( C )A.慢性湿疹 B.蛇串疮 C.急性湿疹 D.黄水疮 E、疥疮

6)患者舌苔黄腻,脉弦滑,该病辨证属于那种证型最为恰当?( A )A.湿热浸 B.湿热毒聚 C.血虚风燥 D.热毒蕴结

7)结合证型,其治则应为:( C )A.健脾利湿 B.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C.清热利湿 D.清热解毒

8)最适宜的内服方剂应是( B )A.当归饮子 B.龙胆泻肝汤 C.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D.消风散

图1 图片病例分析测试PPT第2张

4 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目前考评体系的评价,对开展期中图片病例分析测试的看法及收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进行了同步调查。调查表设计如表1: 表1 问卷调查

5 结果

5.1 图片病例分析测试结果图片病例分析测试成绩与期终考试存在正相关。图片病例分析测试主要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能力,而期终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知识的记忆、对疾病的理解,从122位学生图片测试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间存在正相关(R=0.485,P=0.0001),但相关系数并不是很高,一方面可能与图片测试是新的测试方法,反映出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反映学生学习的侧重点有区别,同时也提示仅用期终考试一次的成绩来评价学生不尽合理。

5.2 问卷调查结果

5.2.1 对中医外科学教学的总体评价满意。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122位学生对我校中医外科学教学总体评价较满意(参见图1),提示我们的教学改革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

5.2.2 学生对中医专业已考科目的考核模式评价一般本次调查对象为大四本科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学习,已经参加了中医专业多个科目的考试,从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已往的考核方法不满意(参见图2)。

5.2.3 学生对目前常用的三种考核模式对促进学习的反映不同我们的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形成性考核最能促进学生学习,还有26%的同学认为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最能促进学生学习(参见图3)。提示目前多数课程只用期末1次考试作为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不合理,这也是学生对已往考核的科目的考核模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进行考核模式的改革,以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性考核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值得推广与深入研究。

5.2.4 绝大部分同学认同将平时成绩计入总评参见图4。

图3 哪一种考核模式最能促进学生学生?

图4 你对平时成绩计入总评有何看法?

5.2.5 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很有必要调查发现,28.5%的同学认为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非常重要,65.1%的同学认为重要,只有5.7%的同学认为不重要(图5)。

5.2.6 你对本次图片分析测试有何看法只有4.1%的同学认为本次图片测试不好,图片测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图6)。

图5 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重要吗?

图6 你对本次图片分析测试有何看法?

5.2.7 学生对本次图片分析测试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有较好的认同见图7。

图7 本次图片分析测试能考核哪些能力?

5.2.8 90%的同学支持采用人机对话软件组织临床图片、病例进行中医外科学考试参见图8。

图8 你对采用人机对话软件组织临床图片、

病例进行中医外科学考试有何看法?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范文第2篇

1.关注科技发展前沿

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埃博拉病毒感染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西非爆发疫情以来,全球各国都在研发快速检测法,中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理综卷第29题以研究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作为情境,向考生展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分子、从科学问题的发现到解决的过程。历年高考中类似的情境还有“酿酒”“嫁接”等。由此可看出,生物题目选材视野广阔、立意深远,引导考生关注当代社会科技的前沿与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思维习惯,发展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终生学习中受益。

2.掌握基本概念原理

(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 刺激机体产生 性免疫反应。

正如科研论文的开篇会有“文献综述”一样,生物试题的第一问落点常在于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本身。实际上,本题设置的第一小题旨在考查免疫应答的基本原理,考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本题的考点不在于“EV-GP”,而是上述蛋白对于机体免疫应答而言的共同属性,即“异物大分子”,往年的试题曾经从“激素”“反射”“碳反应”等多个不同的基础知识点切入。

3.重视思维方法习惯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EV-GP抗体的水平。据图1,应选取 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抗。

(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 。

科学研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需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科学研究还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本题的第二、第三小问呈现了研究结果中对数据处理后构建的数学模型,要求考生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逐步使用比较法与归纳法进行模型分析,基于实证和科学推理提出观点。这就由第一问考查的知识积累推进到了考查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与习惯。类似的设问还有很多,如“豹群数量的变化分析”“豌豆植株14C量的分布比例分析”“接穗新叶中的核酸检测结果分析”等。

4.重点聚焦思维过程

(4)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图略)

①请将图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 、!ごΓㄌ睢A”或“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一种即可)。

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 。

设置“对照”试验、控制“单一变量”是本题的考点,难度不大,但是推陈出新的试题呈现形式让有解题套路化和思维模式化倾向的考生寸步难行。第四小问以一个未完成的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并作出准确预期的能力,对考生的假说、演绎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与严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荧光标记蛋白”的技术在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基因工程表达产物检测等情境中均有运用,本题将这个知识点迁移运用到“抗原-抗体特异性”的新情境中。

A、B结合“位点”是否相同?从“干预”的角度说,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可谓是“实验组”;而同一种抗体,先用未标记抗体处理(位点被占据)后,再用荧光标记抗体处理,会是荧光值最弱的“对照组2”;而先用未标记的无关抗体处理(位点不受影响)后,再用荧光标记抗体处理,则会是荧光值最强的“对照组1”。若A、B结合“位点”相同,则实验组的荧光值比对照组1弱,与对照组2无显著差异;若A、B结合“位点”不相同,则实验组的荧光值与对照组1无显著差异,比对照组2强。经典句式“若……则……”是高考理综生物试题非选择题目中的高频设问形式,将逻辑推理的意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5.鼓励思维个性创新

(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理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EV提供两种思路: 。

“完成实验方案(一种即可)”“提供两种思路”,这样的试题表述形式提示解题思路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去年的高考就已经出现这样的开放性试题了。2015年北京理综生物试卷第29题最后一问中的“等”字意在引导考生全面反思实验的严谨性,思路不能停留在单一影响因素上。今年的29题同样为考生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题目鼓励考生从埃博拉病毒基础研究中寻找启迪,让学生畅想将研究成果用于治疗疾病的多种思路。

因为每种抗体都与抗原具有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可以提出“单独使用”的思路;因为两种“抗体”的结合位点不同,可以提出“A、B抗体同时使用”的思路;结合“单克隆抗体”的优势特点,可以提出“靶向治疗”的思路;结合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可以提出研制具有抗体特异性结构“新药”的思路……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设问角度选取巧妙,有利于选拔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考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往年题目中某个重复出现的“知识”考点,或许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而记住答案,可是,诸如上述这些旨在展示考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开放性问题,纵然“记住”去年试题的全部答案也无济于事。唯有在学习时常常亲历问题的提出、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才有可能在这类型的问题中出彩。这样的素养不会因为考试的结束而归零,它是学习者在生物学课程中养成的理性思维习惯,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能力。

理综生物试卷题目数量不多,“非选择题”第29题比较突出地体现出科研特征。一方面,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必修3中的“体液免疫”、选修3中单“克隆抗体制备”等不同模块的主干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把握问题、现象、解释及结论的科学研究脉络。这就对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体现科学课程的性质”的基本要求,要在“知识综合”和“理性思维”两个维度上发力。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范文第3篇

诊疗技术是灵魂选用教材较关键

学习中兽医的目的就是为了诊疗动物疾病,保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动物病证治疗是中兽医学习研究的最终目标和中兽医各门学科的归结点,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浩瀚而宝贵的资料。在目前已经问世的高职高专教材均对病证进行了有益探索,其目的还是为了便于大家掌握、应用,更好地理解中兽医学。

作为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中兽医学,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兽医学,应该按照传统分科模式教学较妥,我主编的《中兽医诊疗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21世纪高职高专畜牧兽医类专业规划教材,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2011年1月第二版、2012年8月第三版)就是在继承于船(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已故教授)主编的《中兽医学》教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农业出版社1987年5月第二版、1979年7月第一版)内科、外科、胎产(产科)、幼畜四科基础上增加温病、虫证两科(合并胎产、幼畜两科)并侧重犬猫病证,由于中兽医内科是中兽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还按照犬猫、猪禽、马牛顺序进行病证介绍,同时简略介绍了各分科发展历史,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兽医学,提高大家对中兽医学习的兴趣。

“中兽医诊疗技术”在已经公开出版的各种层次《中兽医学》教材中均有内容,如高职高专教材《中兽医学》(“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8月、2006年8月第二版、2014年8月第三版)、《中西兽医结合应用技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4月)、《新编中兽医学》(全国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业部兽医局推荐精品教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8月)、《中兽医防治技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2012年2月第二版)、《中兽医应用技术(中兽医学)》(高职高专畜牧兽医类专业系列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2010年11月第二版)、《中兽医》(高职高专“十一五”系列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中兽医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3月、全国农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宠物中医诊疗》(全国农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本科教材《中兽医学(精简版)》(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1月)、《中兽医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中兽医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三版、2011年6月第四版)、中职中专教材《中兽医学(中兽医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2月、2009年4月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中兽医学》(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材,农业出版社1979年8月、1995年10月第二版;全国农民中等专业学校试用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涉及病证的教材只有内科、外科两种三本,即中兽医专业教材《中兽医内科学》(中等农业学校试用教科书,农业出版社1961年8月;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材,农业出版社1979年6月、1998年5月第二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中兽医外科学》(中等农业学校试用教科书,农业出版社1961年9月)、《中兽医外科及伤科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此外,科研院校编印的病证中兽医防治专著也值得参阅,个别虽然出版时间相对较早,但中兽医特点相对较强,如:《中兽医诊疗技术》(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民技术员培训教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7月)、《中兽医诊疗手册》(金盾出版社2006年3月)、《中兽医治疗学》(农业出版社1963年1月、第二版1972年7月)、《新编中兽医治疗大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12月)、《中兽医临证备要》(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中兽医临证要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实用中兽医诊疗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6月)、《家畜常见病中兽医诊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9月)、《中国兽医秘方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8月)。

初学者,建议首选中职教材(浅显易懂),有一定基础后才选用高职高专教材(侧重操作技能),如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则可购买本科教材(理论较强)参考。执业兽医资格应试者,首选中国兽医协会当年组织编写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在四五月公开发行,一般分上下两册),因每年需按照新的要求(如法律法规的变化、兽药使用的变化、考题的侧重变化等)进行适当修订,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均出自该书。笔者浏览了农业部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历年印发的《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中兽医学部分相对稳定:2014年版与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相比,内容完全一样,考试均涉及中药151种、方剂54个、常见病证10个,与2009年版相比,针灸方面虽然少了猪的常用穴位及常见病针灸处方,但方药方面已全部覆盖。纵览2014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全科类)书籍来看,中国兽医协会依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组织编写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兽医全科类)》被确定为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唯一指定用书,部分出版社联合有关院校兽医专家根据此书衍生了许多辅导用书,如中国农业出版社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用书总计10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分上、下两册),并且针对不同考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按照系统复习、强化弱科、考前冲刺、考前模拟四个阶段进行分类,紧扣新考纲的变化,每本用书均有防伪标识;其中《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单元强化自测与详解(临床兽医、基础兽医、预防兽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点精讲与答题技巧》均随书赠送考前冲刺模拟题和培训视频。化学工业出版社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必备丛书共计5册,其中《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关宝典》三册(临床兽医学部分、基础兽医学部分、预防兽医学和法律法规部分)和《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模拟题及考前冲刺》、《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各科目考点试题解析与实训》。在已出的辅导用书中,题解类占了很大部分,其中以陈明勇(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主编本为主,2014年就有5种:《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仿真模拟试卷》(中国农业出版社)、《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点精讲与答题技巧》(中国农业出版社)、《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前自测模拟试卷》(中国农业出版社)、《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真模拟标准试卷》(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及《执业兽医资格考试7天考点速记本》(中国农业出版社)。此外,还有孙卫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主编的《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模拟题及考前冲刺》(化学工业出版社)、孙永学(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主编的《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各科目考点试题解析与实训》(化学工业出版社)、刘娟、黄庆洲(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主编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点解析及考前冲刺练习题》(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几种。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

【Abstract】Pathophysiology, a bridge communicating clinic and basic medicine, contacts closely with multidisciplinary. Team based learning (TBL) was used in the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proces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lso, TBL ca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team cooperation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Key words】Pathophysiology; Team 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1 病理生理学学科特点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同时又与多学科密切交叉联系。病理生理学很多章节涉及到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各种临床问题,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上述特点决定了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好课本上的有关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学习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及科研素质等的培养,为其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与创新,对医学生就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医学教学的要求,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加以完善。

2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 TBL)教学模式

TBL教学模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教授正式提出[1],目前TBL教学模式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病理、解剖、微生物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已得到普遍认可[2-4]。但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尚处起步阶段,仅在一些学科中进行初步的尝试,如在局部解剖学[5]、耳鼻咽喉学科[6]、儿童保健学[7]。TBL强调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倡导互动式和讨论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以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2]。

3 T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我们将TBL教学模式用于病理生理学部分章节的教学过程,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探。学生在团队基础上,围绕各教学单元中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机制及机体功能代谢的基本变化展开主动学习。

TBL开展前的准备:设计TBL教学内容(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教学对象为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分组并形成团队(10人一组)、设计评分方案。

TBL的实施流程三个基本阶段[8]:

第一阶段,预习准备过程。学生在预习参考资料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过课前的个人独立预习,熟悉掌握心功能不全及呼吸功能不全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及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第二阶段,准备评估过程(Readiness assignment process, RAP)。包括个人准备评估测试(Individual readiness assignment test, iRAT)和团队准备评估测试(Team readiness assignment test, tRAT)。iRAT题目由选择题、判断题和名词解释组成,难度较低,学生能在书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独立完成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iRAT后马上进行tRAT,tRAT题目由A1和A2型选择题组成,难度较高,完成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得出小组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能力。

第三阶段,课程内容实践运用过程。在此阶段,小组成员将准备阶段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即应用练习(Application exercises, AEs)。完成临床病例分析,小组成员分头查找资料,最后汇总,经团队内讨论,每组同时提交总结报告,包含临床病例解析、诊疗思路分析等。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老师总结该章节的学习情况和进行同行评价。

4 TBL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如何使TBL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顺利进行,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

4.1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除了熟练掌握病理生理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熟悉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等。同时,由于病理生理学又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教师还需具备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临床课程的知识。所以,确保TBL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顺利进行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2 精心准备预习参考资料和测试试题

教师在课前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准备学生的预习参考资料,让学生明确该章节的重点、难点,需要掌握、熟悉或了解的具体内容,在课前对该章节内容有个整体把握。选取心功能不全和肺功能不全相关的临床典型病例,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在课前可以查阅资料。此外,课前教师还要精心准备试题,iRAT和tRAT两个测试环节中试题主要涉及重要的、权威的问题,并有明确的唯一选项,每个同学面对相同的问题,并同时上交。

4.3 合理安排各个阶段的时间

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TBL教学内容,也是教师需要把握一个方面。在120分钟(每学时40分钟,心功能不全或肺功能不全的教学时间为3个学时)的课堂上,RATs(包括iRAT和tRAT)大约安排20分钟,讨论20分钟。在课程内容实践应用时,小组成员针对临床典型病例,参考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汇总提交,安排约50分钟。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各阶段的时间可以根据课堂上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4.4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TBL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问问题的过程和意图要开放和透明。第二,教师要营造一个安全环境,学生可以在不担心被嘲笑或指责的情况下能正确回答问题。第三,教师可以考虑使用随机原则(随机团队和随机成员)让学生回答问题。

总之,将TBL教学法引入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既可避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过于分散所致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缺点,又避免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授课为主体的缺陷。TBL是一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协作为基本运作方式,以教师为引导的授课模式。该法是一种倡导互学、互教、互助的新型拓展式教学,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都需要教师正确的解答,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无形中也促进了病理生理学教师的学习。因此,TBL教学法应用于病理生理教学过程可使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受益。

【参考文献】

[1]Michaelsen LK, Watson WE, Cragin JP. Team learning: 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arge group classes[M]. Exchange: Organ Behav Teach J, 1982, 7(1): 13-22.

[2]Thompson BM, Schneider VF, Haidet P, et al. Team-based learning at ten medical schools: two years later[J]. Med Educ, 2007; 41: 250-257.

[3]NIEDER GL, PARMELEE DX, STOLFI A, et al. Team-based learning in a medical gross anatomy and embryology course[J]. Clin Anat, 2005, 18(1): 56-63.

[4]Davidson LK. A 3-year experience implementing blended TBL: active instructional methods can shift student attitudes to learning[J]. Med Teach, 2011, 33: 750-753.

[5]景玉宏,尹洁,刘向文,等.TBL教学法在局解教学中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96-98.

[6]孙亚男,朱丹,任敬远.TBL模式在耳鼻咽喉科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09.

外科学试题及答案范文第5篇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困境

1.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缺乏导致教学难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决定了教学是否有创造性,并左右着培养的人才是否有创造能力。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重视学生双基的掌握,这本身没有错,但在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形成与创新人格培养错过了最佳时机,加之他们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接受的依然是给予式教育,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致使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创造力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造性教学的能力。没有创新精神、缺乏创造性教学的教师行为只能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由此导致学生的表现当然是死记硬背、缺乏兴趣、不能质疑。在如此困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显然是句空话。所以,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才有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僵化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加工以极具创新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乐于探索,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2.素质教育的课程被加工成“应试”的课程

在学校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课程内容与课程开设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我国这些年来之所以不能培养出大批的杰出创新人才,与现行的课程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长期被忽视有很大的关系。基础教育的课程是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的课程往往被冷落。课程方案中规定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家课程,如社会实践、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被学校给消减了或冷落了,甚至被边缘化了。实践类课程本来就少,又不开设,或开设不受重视,学生哪里有机会锻炼动手能力?这些课程的被忽视,等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素质培养的不重视。在当前中小学,学生在学校学的都是与考试相关的课程,与考试无关的课程很少涉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为了考试,学校、家庭创造的各种条件都是来保障学生的好成绩。学生在这应试的学习空间里,思维越来越狭隘,结果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形成。

3.“应试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急功近利

学生的价值追求不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学生如果有着正确的努力目标,对学习探索有一种渴求,也就为创新精神的产生提供了前提。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应试”一直在影响着学校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多还是在应付各种升学考试,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其他知识暂时用不上就不去学。有的学校和家长根本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志趣,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只关心孩子能否考上大学和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学生只能整天埋头苦读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和正确学习目标的确立,也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4.学生的自主时空不能弹性

多年来,教师们一直努力探寻着能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好方法,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他们所奉行的依然是和盘托出、全部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是教师通过精彩的表演所呈现的需要识记的结论性知识,不用也不必思考所要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也很少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得出结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注入,懒于动脑独立思考,学会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对行为的循规蹈矩,也就彻底没有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首先,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被剥夺。实际上,我国许多中小学在“应试”的指挥棒下,剥夺了学生大部分的自由时间,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一定要减负,然而在现实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反而加重了许多,学生在学校要加班加点,回到家还要去上各种补习班。为了能考取高分,进名校,进实验班,高考能上一个好大学,家长与学校都在给学生加码,逼迫学生拼命地识记大量的与考试有关的知识。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也许成绩上来了,可能力必然低下了。其次,学生质疑挑战的机会被减少。敢于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东西,讲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尝试别人没有尝试的事情,在尝试与探索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现行教育中,往往把教材上的知识看作权威,不鼓励学生对权威的知识加以质疑,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甚至有些教师害怕学生提问题、质疑和标新立异,因为他们怕自己不能应对而陷入尴尬。在不鼓励标新立异的学校课堂中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是必然的。

二、走出困境,实现突围

1.强化教师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本身要具备创造性教学的素质。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要再认为把学生仅培养成博学多才的人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部,而要把学生培养成见多识广、会学习且能终身学习,富有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的现代化人才。其次,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做教学活动的创新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知识内容,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社会新问题和学科前沿新理论,将新理论、新问题、新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在这个基础上学会创造性地教学。教师在平时应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广泛涉猎各种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在学习与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会在继承他人的成果时,善于发现、欣赏、理解他人的成就,然后在他人的基础上把理论研究或社会实践推向新的阶段。

2.落实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

创新离不开实践,而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缺乏实践机会,动手能力不强,学生就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多参加实践,积极开设并认真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另外,对于理、化、生等课程本应加强实验教学,但实际上,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如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或实验设备少,或实验药品不足,或怕出现危险情况等,几乎是纸上谈兵,黑板或课件上实验。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实验步骤与结果。这种做法不仅完全剥夺了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机会,更丧失了这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有创新精神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就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落到实处,让学生从小在科学实践与实验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创新人才。

3.改革目前的考试制度与方法

现实的评价机制导致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提高应试成绩,这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导向有很大关系。家长发现学生只有考出好成绩并读上名牌大学,将来才有机会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就为了考试,整个学习阶段学生都在应对考试。家长、学校齐努力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得高分、进名校,其他影响学生成绩的活动都被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无法受到重视。所以,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应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进行考试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如在试题设计上增加开放性问题,在考试内容上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核,从而引导一线教学由注重对现成知识的识记转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一纸文凭就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制度,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使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逐步认识到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拥有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从志趣出发,充分调动其学习与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潜能。

4.还给学生自由探究的世界

现行的中高考评价机制的弊端,决定了从家长到学校教师都在为了学生的分数而奔波,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业余时间都是在繁重的课业任务中度过,较少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课外时间,当然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现状,就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教学中还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探究的世界,营造一个开放、自主、宽松的创新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创新。

首先,给学生自由思考问题的时间。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或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往往通过补课或多留作业等形式,占用了学生除吃饭睡觉之外几乎所有时间,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也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不独立思考何谈创新?所以,呼吁相关学校和教师,为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请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课堂上,少讲精讲,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自习和课后时间也不要再成为灌输的课堂。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自己的探索领域,在自由探索中增长智慧,培养能力。其次,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学习与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实践与理论结合中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些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的方法教给学生,如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但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摸索来掌握,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目光由课本引向探究的世界,让学生知道,知识是需要经过努力探索才能获得的,生活就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如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习中,不能只让学生进行抽象的理论学习,应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探索,去进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也不要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和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如数学教学中,应改变学生只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定理、公式来解决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创新性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江明.创新就是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国教育报,2011-09-26.

[2] 张旺.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五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11(1).

[3] 陈雨亭.创造型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11(1).

[4] 上官子木.创造力缺失在基础教育中.教育科学研究,2004(8).

[5] 傅维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国教育学刊,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