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学硕士论文

社会学硕士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传统的弱势地位、政治性敏感地位与旅居海外等原因,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语境下的特殊基督徒群体如妇女基督徒、教职人员以及海外华人基督徒的现状研究或忽略、或顾忌,或鞭长莫及,出现研究单薄或者成果寥寥无几的情况。运用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方法,侧重研究特殊基督徒群体的经济、政治生活以及与海外华人基督徒与中国内地的全方位联系与影响,应成为今后研究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妇女基督徒;教职人员;海外华人基督徒;现状研究;述评

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妇女基督徒、教职人员群体以及海外华人基督徒,或者处于传统的弱势地位而为人所忽略,或者处于政治性敏感地位而为人顾忌,或者居于海外而为人难以触及,他们成了一群特殊的基督徒群体。本文试图对此三类中国式特殊基督徒群体十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评述,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妇女基督徒现状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未见有妇女基督徒现状研究的专著。不过,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倒有数篇值得称道。陈玉英的博士论文《基督教信仰对妇女婚姻满意感之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11)采用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妇女基督徒的婚姻满意感,发现:基督徒妇女信教年数越长婚姻满意感越高,基督教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婚姻满意感越低,基督徒妇女婚姻满意感显著高于非基督徒妇女,基督徒妇女婚姻满意感最低的相关因素是冲突处理、休闲娱乐和性关系。信教10年以上的基督徒妇女婚姻满意感却在六个维度上显著提高,包括男女角色、子女教养、姻亲关系、金钱管理、冲突处理和感受关爱,原因是妇女信教后在认知层面发生改变,或者深层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婚姻满意感提高。

王邦虎的硕士论文《乡村妇女的“天堂之路”》(安徽大学,2010)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安徽怀远新河地区的妇女基督徒进行了田野调查,认为妇女归信的直接诱因是疾病与家庭苦难,信教妇女在仪式中释放压力得到解脱,同时在祖先崇拜、丧葬仪式中坚持不跪拜的基督教原则,但最后又不得不参与其中,表现了基督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折中。刘延飞的硕士论文《一个农村女性的基督教信仰研究》(中南大学,2011)通过对一个农村妇女基督徒的生活进行长期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发现农村妇女选择基督信仰深受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文化影响。同时,信教以后的农村妇女有着向亲戚、朋友、邻居甚至陌生人传教的相当热情,这成为农村基督教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瑾瑾的硕士论文《女性宗教认同研究》(郑州大学,2007)对郑州市佛教女信徒与基督教女信徒在宗教认同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许春燕的硕士论文《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压力知觉及社会支持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通过心理学的专业测量,发现男女基督徒在心理幸福感、社会支持、压力知觉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基督徒的心理幸福感、社会支持、内倾宗教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基督徒的压力知觉、外倾宗教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基督徒。常薇的硕士论文《中国基督教宗教性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发现在基督徒和慕道友中,女性的宗教性总分显著高于男性,且女性在宗教性上比较趋同,而男性的个体差异较大。另外,也有学者对农村妇女信徒总体情况、某一地区的妇女基督徒的调查、残疾妇女基督徒见证叙事以及基督教关于妇女的观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花传国,易水霞,2011;赵银侠,2000;张蓬,尹宏,1988;林连华,2009;王晓春,1991;王美秀,1995)。

二、教职人员现状研究

李峰的《乡村基督教教职人员的社会阶层分析――以浙南Y县X镇基督教为个案》(晋阳学刊,2006年第3期)以浙南X镇为个案,参照陆学艺教授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阶层划分的成果,考察并发现了该地教职人员的阶层分布:基本遍及乡村社会的各阶层,尤以家庭小工厂主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雇工以及私营企业管理者此五阶层为最,作者认为乡村教会存在着形式开放性和实质封闭性等特征。

刘建忠的硕士论文《论宗教教职人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新疆师范大学,2011)将教职人员与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认为宗教教职人员是沟通人神及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关系的“双重桥梁”。他们不仅支撑着宗教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通过日常的讲解经活动和自身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周围的信教群众,从而对信教群众的思想言行、各宗教间以及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的关系发生影响。宗教教职人员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然优势,协助党和政府开展基层工作、倡导并先行对陈旧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教义教规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协助解决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时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宗教教职人员在带领信教群众发展经济、开展国际民间交往从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海外华人基督徒现状研究

关于海外华人基督徒的现状研究,至今大陆还未见有专著出现,仅见美籍华人杨凤岗的《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一书。该书通过对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华人教堂的田野考察,发现,美国华人基督徒既没有放弃族群认同被动地接受同化,也没有拒绝融合而简单地固守其族群认同,而是同时圆润地建构和重构美国人认同、华人认同和宗教认同(叠合认同)。在叠合认同模式之外,杨凤岗还发现另外两种不成功的或适应不良的认同模式:碎片融和、融化融合。

此外一些期刊论文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参考借鉴,如张云《北美华人基督徒影响力分析――基于“软权力”的视角》(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5期)、万晓宏《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李爱慧《当代美国华人基督徒的构成》(世界民族2009年第4期)、方文《叠合认同:“多元一体”的生命逻辑――读杨凤岗《皈信、同化和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曹云华《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华桦《巴黎华人留学生信仰基督教特征研究――以巴黎部分华人基督教会中的留学生为例》(青年研究,2009年第6期)、新哲《旅美华人教会活动见闻》(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第2期)。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CDA 语言 权力

《实习医生格蕾》是一部以医学为主题的获得艾美奖、金球奖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剧中通过描述实习生及住院医师之间的工作、生活状态,深刻地反映了7年外科实习的高强度训练,以及人性之间的关怀与情感。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指出语言源于社会,同时由社会调控。本文通过对台词的分析,旨在揭示剧中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变化。

1.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概述

辛彬(2006)指出,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来自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即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王洪颖(2010)认为CDA是一种分析形式,通过分析语篇的形式,进而研究语篇、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探究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下话语的产生,以及该话语反映的权力、控制权及不平等现象,并将之合理化。

“批评话语分析”(CDA)一词由福柯在《语言与权力》一书中最早提出。Durst(1999)提出:“最初基于社会学理论的批评理论旨在揭示社会阶层及各方不平等权力关系。同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部分学科如修辞与写作均有所交叉。”很明显,批评话语分析是建立在这些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上的。因此,通过话语分析,能够反映深刻的社会意义及不同身份和不同权力阶层人物之间的复杂社会关系。

George Yule(1996)陈述道:“话语分析涉及之面非常广泛,如在教育或政治实践层面,可始于对日常对话中诸如‘oh’和‘well’的研究,又或于文化中的主导意识形态的研究。”

CDA的研究基础源于社会理论,因此权力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研究中的一个中心话题。权力与语言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权力趋于与等级阶层、身份相关。不难推断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均有显著的不同。再者,语言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语言交际,因而基于社会、职业关系的相关权力上建立起来的层次等级便产生了语言差异。徐品晶(1996)提及,话语分析更多的关于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的对话:电话中朋友的通话内容、餐桌上朋友之间的对话,诸如此类。

至于权力,Caja Thimm,Ute Rademacher和Lenelis Kruse(1995)认为在权力情境下,对于话语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日常言语互动中权力的“强势”与“弱势”风格的不同。事实上,日常对话中的语言使用最能明显反映出说话者的身份、权力和地位。正如福柯(1992)提出,权力隐含于广泛分布在社会生活中各个阶层的日常实践中。权力并不是否定那些受支配者,而是起到配合支配者的作用,为了迎合支配者的需要,帮助其进行语言权力导势。权力是福柯著作中的核心概念。当“权力”一词被用于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有以下两种理解:一是“行为的能力”,二是“支配他人的能力”。前者指的是人们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或实现某种目标而诉诸行动的能力。后者则指因一方的地位高于他人,处于一个制衡地位,而他人必须表示服从。

2.《实习医生格蕾》中对话的批评话语分析

韩礼德的概念功能是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通过及物性系统来实现。及物性系统包括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因而对话对象不同,过程也截然不同。

“Nurses will page you, you answer every page at a run ... Your first shift starts now and lasts forty-eight hours... you run labs, write orders,work every second night till you drop and don’t complain.” Dr.Bailey对实习生们的开场白,多为物质过程,主要用以表示命令、安排,如Nurses(Actor)will page (Process) you (Goal),详述作为实习生的职责及任务所在,在众人面前时刻保持作风严谨、精益求精的导师风范。

“You're interns, grunts, nobodies, bottom of the surgical food chain”,此处句子精短,为关系过程,认定值为“interns”,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实习生们的现实生活与地位。“grunts,nobodies”让这些实习生们认识到自己在这所医院是没有任何权力的,没有地位而言,处于外科食物链的最底端的他们是不能有任何优越感的。

如上所述,Dr.Bailey在对实习生们宣布五条规则的时候,各小句多使用的是物质过程,这些都是表示命令的下发。同时,此类话语中多以“you”为动作的承受者,表明了实习生的被支配地位。如“you answer every page at a run... Rule number five. When I move, you move. Bailey:You are the first person they see in the morning. You say please. You say thank you.You apologize for waking them up.”。

人际功能的实现与情态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话中情态词量词的区分,能很好地分析出会话中两人的权力关系。如“should/will”为中量词情态词,表示较强烈的意见。作为院长的Richard在回答关于器官移植的问题时,表达了强烈的专业意见,而作为权力阶梯下段的Bailey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与认同。

Richard: 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the patient.If, medically, he's at the top of the list, then he should get the heart. Hypothetically.

Bailey: Thank you, sir.

Richard: But practically? Whoever removed the patient from the LVAD, I expect to be given names and there will be severe, severe consequences.

Bailey: Yes, sir.

3.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权力并不源于语言,但是语言能够用来体现权力,甚至挑战权力,权力可以用于限制语言的使用。权力与语言是密切相关的,支配者与受支配者均能选择适合的词句,在字里行间,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社会阶层及权力地位的显著性。正如彭丽(2004)指出的,权力关系能够产生、存在并再生于语篇之中。

参考文献:

[1]Caja Thimm, Ute Rademacher and Lenelis Kruse, Power-Related Talk: Control in Verb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14 No.4, December 1995 382-407 Sage Publications,Inc.

[2]Durst, R. K. Collision Course: Conflict, Negotiation,and Learning in College Composition.Urbana,IL:NCTE,1999.

[3]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4]Yule G, Pragma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彭丽.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媒体语篇的批评性研究[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4.

[6]王洪颖.美剧――绝望的主妇中冲突话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5.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相声 草根 中产阶层 身份认同

2005年岁末,在相声陷入谷底的时刻,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纲似乎成为相声这一传统艺术的拯救者。他倚重传统,扎根民间,贴近群众,高举回归剧场,注重娱乐性的旗帜,张扬了当代“草根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致形成了文化界的“郭德纲现象”。[1]可是,郭德纲真的是一个被人称颂的“草根英雄”吗?他的相声真的是为底层大众服务的吗?我认为这是人们对郭德纲及其相声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有调查显示,郭德纲的“钢丝”中,很大一部分是白领、大学生,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中产阶层或准中产阶层。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本来代表“草根文化”的郭德纲的消费群体应是底层大众,但实际上,他的消费主体却是中产阶层,二者也能很好的适应彼此,达到文化消费上的平衡,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相声在创立之初是一种在露天场所引人发笑的口头表演,是典型的民间文化。而今天的相声,表演中渗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相声演员也成为表演艺术家,长期的脱离底层社会,使得这个传统表演形式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主流相声界的不景气反而突出了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郭德纲将相声表演回归到传统的表演形式,演出内容也多脱离意识形态,贴近生活,他标榜的口语化,大众化,得到观众的青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郭德纲就是草根界的英雄。贴近现实生活并不等同于底层文化,郭的相声同当下最为时尚、最受关注的话题紧密相连,譬如整容、感情问题、富二代等话题,这些都不是底层群众所关注的问题。底层人民更关注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不会关注郭德纲相声中的时髦问题,可能他们连郭德纲相声中的调侃之意都无法理解。而且,德云社一场相声的票价大约在1000元左右(北京除外),甚至被炒到接近万元价格,这也不是底层民众所能接受的。除此之外,德云社还借助网络和媒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一点也是底层群众不能引起共鸣的,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更多的是依靠平面媒体――报纸等,了解相关信息。种种迹象表明,郭德纲的相声与草根已经没有更多的联系,郭德纲这位大众捧起的“草根英雄”其实已经与草根无关了。

现代人逐渐从过去忽视休闲转变为重视休闲、注重休闲方式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社会阶层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城市中产阶层浮出水面并逐渐壮大,已经被认为是决定中国未来各个方面的主导力量,而中产阶层也是培育与支撑休闲产业的最大消费群体。[2]“德云社”正好为中产阶层提供了一个放松休闲的场所,这种小剧场,为中产阶层高压力的工作之余提供了精神上的放松,使得快节奏的、缺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中产阶层的生活得到舒缓,填补了他们精神上的空虚感和孤独感,他们在郭德纲的相声中不仅寻找到乐趣,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添加到相声中去,带来的是新的意义上的构建,郭的相声恰好在庸俗和高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迎合了中产阶层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品位。

维持郭德纲和中产阶层之间的平衡的首要原因是郭德纲顺应了当下文化消费的潮流。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由此造成的生活压力绷紧了人们的神经,他们渴望摆脱这种压抑,内心产生的反主流、反权威的心态使得郭德纲“应运而生”。郭的相声在坚守传统、发扬相声讽刺批判的同时,在相声内容中增添了许多当下的时髦新词、新事,极大的满足了现代人张扬个性,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特征。其次,中产阶层在郭德纲的相声中得到极大的身份认同感。他们通过消费郭德纲相声这一“商品”,在表明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同时显示了自己在文化消费中的审美情趣和对现实、对权威逃避或者反叛的文化倾向,从而获得身份上的认同和内心欲望的极大满足感,证明了自己在消费上的实力和能力,也就是说,可以在闲暇时间花几千块钱来消费一场郭德纲的演出,成为中产阶层表明身份地位的象征。最后,新媒体对郭德纲的炒作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郭德纲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宣传自己,扩大了影响力,而中产阶层也大多是通过网络来接收新鲜事物,二者之所以能达到一种“共识”可以说,新媒体这一平台很好的平衡了二者的关系。

郭德纲及德云社的发展早已不是当代社会草根的代名词,他几乎完全成为中产阶层表明自己身份地位和获得身份认同感的象征,两者无论是在文化的沟通上,还是在经济消费上已经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可能也为社会带来一种新的意义。

注释:

[1]苑秀杰:《“郭德纲现象”的意义与缺失》,《艺术百家》,2007年第2期

[2]张香兰:《城市中产阶层休闲消费行为分析》,《管理探索》,2010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苑秀杰:《“郭德纲现象”的意义与缺失》,《艺术百家》,2007年第2期

[2]张香兰:《城市中产阶层休闲消费行为分析》,《管理探索》,2010年第5期

[3]陈东冬:《当代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伦理解析》,《商业时代》,2012年第9期

[4]王岩:《我国中产阶级消费时尚的社会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史铮:《中国城市中产阶层消费特征――一个消费社会学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一)广告表现的男女形象使用频率上:

广告创意有个3B原则之一便是玩皿勿—美女。有调查显示,广告中出现一个以上女性角色的广告占35.8%,比男性角色多6.9个百分点;在角色总数中,女性占角色总数的54%,女性角色亦比男性角色多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在电视广告中更为明显,根据首都女记协对中央一套、北京一套、上海新闻娱乐频道等10个电视台,2005年8月至n月晚间播出的写作硕士论文电视广告进行了监测,发现电视广告偏爱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广告中出现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广告中出现了男主角);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镜头。广告中出现一个以上女性角色的广告占76%,比男性角色多23.6个百分点;全部以男性角色出现的广告,比例为22.8%,全部以女性角色出现的广告,比例为46.4%。7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电视广告更倾向于使用女性符号,男性形象被忽视,因为使用女性形象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男女两性出现的环境与场合上:

广告中男女比例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男女形象使用频率上的悬殊,也表现男女两性出现的环境和场合的迥异。国外研究者schneider(1979)发现:广告中34%的女人形象出现的环境是在家庭里,而只有22%的男人出现在同样的地方;Bretl和。扭tor(1988)也发现,在针对成年人的广告中,与女人相比,男人通常出现在远离家的地方。中国学者刘小红和卜卫(1997)在对1994年全国十大城市的电视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时,也发现50.8%的女性出现在家庭,男性只有36.6%出现在家里,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从上面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广告中男女所处环境有很明显的特征,即男性多出现在室外,女性多出现在室内,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的广告表现是比较一致的。

另外,广告对男女的社会角色定位相对来说也比较定式,主要表现在男女代言的广告类别上。根据2加3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曾对全国大城市的电视广告进行抽样调查和研究,共取1197个广告样本,并从广告类型、声音、角色和性别观念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第一、从广告类别上分析:在食品、服装、饮料、美容、家用电器、科技、电子、机械等八类广告中,女性在服装、美容、家用电器等广告中出现较多,而男性则在科技、电子机械广告中出现较多。

第二、从声音分析:1197个广告样本中,77.9%画外音是男声,只有22.1%画外音是女声。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1)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多种定义。威廉斯认为流行音乐“1)意味着为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2)处在高级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比较之中。3)用于描述一种人们自身自定的文化。4)意味着大众媒介通过商业利益对人们的强力”。《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认为流行音乐的形式在于“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综合以上界定,我们认为流行音乐,专指那些在我们当今生活中广泛流传、内容通俗、贴近生活,主要为青年人所喜欢,且伴有较强商业目的的音乐作品。(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指的是吸收、借鉴和利用了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具有意境美、语言美特点,高雅含蓄的流行音乐歌词。

2新时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产生与发展。古典美歌词是伴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较早的有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个人专辑《淡淡幽情》(1983),收录的12首歌曲的歌词全部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里的名作。此外,还有香港的词作家黄霑的作品《沧海一声笑》和《梁祝》等。20世纪90年代有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和黄安作的词作《新鸳鸯蝴蝶梦》等。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词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乐人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词,如《千里之外》《东风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现了霍尊的《卷珠帘》,被刘欢誉为“具备大家闺秀风范的中国风”。(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特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长处,语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体化、人文精神大众化,给人带来独特的美感享受。与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毫无意义,创作低俗、浮躁、无病、没有逻辑、无聊烦琐,意义表达模糊、感情表达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鲜明对比。(3)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中,不少词作者尝试着将古典文学、古典文化运用于歌词的创作中,不仅提高了歌曲的艺术欣赏价值,也从侧面间接地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种形式:1)直接运用古典文学诗词。这类形式以邓丽君为代表,如《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独上西楼》的歌词出自《相见欢》等。在这之后,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歌曲,如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谱写的歌曲。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散发着浓厚的古典文学的清雅意境,最终成为经典歌曲而广为流传。2)化用古典文学诗句。作词家在创作中,将古典文学中的美词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优美,更符合时代特点。例如,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借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3)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或意境。词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意境进行创作,把中国文学含蓄、委婉的特点,巧妙地用于现代的白话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黄霑作词的《沧海一声笑》《上海滩》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学的形式与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词,《发如雪》《千里之外》《台》《青花瓷》《东风破》等。这类歌词通过词中的意境或情境,体现了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的关联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研究现状

根据掌握的文献,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邓丽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曲上。由于研究点处于文学和音乐的交叉领域,研究者们有从音乐学角度出发,有从文学角度出发,还有从文化学或社会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的。而对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研究者们大多从文学角度来加以研究。对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章分类后,可以得到关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曲的研究现状。对于邓丽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音乐方面的研究,如杨艳丽《从城市民族音乐学视角看“邓丽君现象”——关于邓丽君歌曲在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黄金蝉、揭冰《邓丽君音乐形象的建构与塑造探析——以古典专辑<淡淡幽情>为例》、陈奕虹《邓丽君音乐中的美学研究》、彭英姿的硕士论文《邓丽君音乐对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影响研究》等。二是文学方面的研究,如陈湘辉《淡淡幽情声律兼美——邓丽君与张晓农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庄宏道《一缕芬芳,几丝情愁——聆听<邓丽君歌曲精选80首>的随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国风”歌曲的研究性论文,有以下几类:(1)音乐学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国风”——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学研究。例如,宋秋敏《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赵澜涛《日月潭洗青瓷——浅析周杰伦歌词对古典诗歌的传承》、罗涵的《从文学与语言的角度分析周杰伦成功的原因》、段丽的《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艺术质感》等文章从古典诗词出发,阐释中国古典诗词对以“中国风”为代表的现代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以及“中国风”歌词如何继承古典诗词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3)文化学研究。例如,黄彩萍《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释》、曹军英《论方文山歌词中的文化意蕴》等论文认为方文山创作“中国风”歌曲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4)社会学研究。例如,马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赵[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 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朴的《从“西北风”到“中国风”——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影响刍议》等论文,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和文化环境、传媒、明星影响力、听众的审美趣味、创作者的观念以及音乐方面分析“中国风”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综合以上,从文学角度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文献还很缺乏,尚存在较多的研究空间。参考文献: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会的词汇山.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35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艺术评论,2007(7).

晨枫.中国当代歌词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刘芳智.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湘潭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