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2017高校教研室工作计划(一)

为了落实学校有关教学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一、学期工作重点能力,大学化学教研室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1、抓日常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意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抓起,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任务。

2、每两周举行一次教研室活动,交流和探讨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相互听课;针对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而可更好的吸取良好教学经验。坚持开展周一下午的教研组活动,进行集体备课,学进度,对各自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3、开展1-2次教学以外娱乐活动,方式等教研室成员共同商定之后再定。

4、加强课程建设。本学期计划组织1-2次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讨论会,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进行讨论,以使更加科学合理。

5、积极开展新课教师的公开教学和老教师的公开示范课活动,以此形成良好的“以老带新”的局面,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6、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以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7、在本学期最后阶段,组织讨论有关期末考试出题的安排,并总结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等。

二、本学期的活动计划

第几周、工作内容:

1-2 初期教学检查,地区科技局课题申报交流

3-4 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各类大纲的编写讨论;集体备课

5-6 组织年轻教师随堂听老教师课;

7-8 集体备课;教学相长会

9-10 提醒将要进行中期教学检查

11-12 集体备课;开展一次茶话会(或娱乐活动)

13-14 相关课程建设的讨论

15-16 期末试卷的出题的讨论和安排;集体备课;提醒将要期末终期检查

17-19 期末教学检查和下学期教师任务安排等。

2017高校教研室工作计划(二)

根据外语系20XX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大学英语教研室立足于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服务于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学习,努力培养我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为此我们制定20XX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1.精心筛选并培训优秀学生参加20XX年度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0XX年的第七届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XX年全国职业院校英语口语大赛以及20XX年度河南财专“千语之彩”英语演讲比赛。

2.加强教学督导,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量化听课任务,主要采取教研室主任听课,教师间个别听课,教师集体听课的形式。每学期召开一次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明确研讨主题,要求每位教师切实结合财专大英教学实践,宣读个人教学经验报告。随后展开讨论,总结归纳出教学方法的亮点和特色,加以推广。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和指导。每学期召开一次外聘教师教学工作会议,介绍我校有关教学工作管理规程,并听取外聘教师的建设性意见、建议。通过奖勤促怠,发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教师们安心于教书育人,乐于贡献才智。

3.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发展趋势,组织教师研究在我校进行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衔接的前景和可行性。

4.师资队伍建设上,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学发展要求,适当充实、调整师资结构。鼓励年轻教师考研考博和晋升高一级职称,以优化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同时外派部分教师到优势教学资源院校进行中短期学习进修。

5.完善试题库建设。补充大学英语1、2、4试卷,尽快完成大学英语试题库工作。

6.配合教务部门,做好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和大学英语4.6级考试的宣传、辅导工作。

7.以我系两个专业学生为依托,积极谋划促进我校英语角活动的常态化。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要求,整合社会资源,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为服务*区发展、构建和谐*、打造全国最美丽城区做出贡献。

二、工作机构

为使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区劳动保障局、人事局联合辖区大中专院校成立“*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相关各方均为促进会成员单位。为便于促进会日常工作的开展,将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劳动保障局。

三、目标任务

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他们的就业力和创业能力。形成以培训为基础,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相结合,推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主要工作:

本促进会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为宗旨。主要工作为:

(一)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会员各方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宣传。要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尽快实现就业。广泛宣传我市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引导未就业毕业生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办理求职登记,个人的求职择业信息。

(二)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区劳动局和人事局要针对各成员单位的就业需求,有计划、有组织的提供和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进校园活动。人事部门要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落实政策,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服务工作;劳动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办理失业登记的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动向,通过就业推荐、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多种途径,帮助其尽快就业。形成一人就业,全家稳定的和谐局面。

(三)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会员院校要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就业服务活动。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组织有针对性的学生参与,既确保活动质量,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

五、工作内容:

(一)就业政策进校园

成立以区劳动局和人事局为成员的政策宣传小组,定期到会员院校,进行以劳动保障法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宣传,增强就业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晓率,面对面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一是区劳动和人事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组织开展各类毕业生招聘活动。组织有招聘意向的用工单位进会员院校,把求职招聘会办到大学毕业生的身边;实现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提高招聘活动的实效。

二是要充分挖掘就业资源,大力搜集岗位信息,广开就业渠道,重点针对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作为推荐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部门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通过会员院校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予以,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效率,降低求职成本。

(三)鼓励参加创业培训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培养一批大学生创业者,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培训在创业促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实现“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自主创业想法和意愿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如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同时引入创业实训课程,在提升创业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得培训更贴近现实。

(四)提供创业就业平台

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在现有的*市创业项目库中精选一批“年轻化、技术化、小型化”的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秀项目进校园巡回展示,拓宽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推动大学生见习计划工作的开展。鼓励全日制普通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定点见习基地3-6个月的见习训练,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成功率。

(五)公共服务进校园

开展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建立基础台帐,开通*区“大学生创业就业网上服务”、“大学生创业企业QQ群”及“点对点”远程交流等服务平台,完善大学生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动态服务机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资金资助等创业“一站式”服务机制,全面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六、2009年工作计划

本年度促进会的主要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各会员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信息,加强交流,相互配合,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用工就业需求,做好促进会成立工作并确保促进会如期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二)实施阶段:

促进会开展如下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

(1)3月份: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成立及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企业招聘活动、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活动

(2)4月份:开展“就业形势政策”宣讲活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举办就业形势讲座。

(3)5月份:举办“校企对接”活动,组织各类用人单位进入会员院校进行专场招聘会

(4)6月份:开展“暑期见习实践”活动,提供就业见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暑期实习、锻炼的机会,增加实际工作经验

(5)9月份:开展“典型引路、创业演讲”活动,邀请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为在校生做报告,分享其创业历程,提升大学生创业热情。

(6)10月份:开展“创业助我行”活动,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组织一批“年轻化、技术化、小型化”的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秀项目进校园巡回展示。

(7)11月:“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根据各会员院校需要,全面开展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

(8)12月:全年工作回顾,总结表彰先进。

(三)总结阶段:

对促进会本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取得的绩效进行评估,对在此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七、工作要求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新的定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毕业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与之适应,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的学生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做到毕业即就业,毕业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的综合实训,使自己的实操能力、理论知识、团队合作、职业素养都进行一次很好的模拟实训,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模式:“校企合作,真题真做 ”的毕业设计模式,“突出学生创意,天马行空”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都进行过尝试,这两年,我环艺专业、多媒体专业尝试“结合大赛,以赛促教”的毕业设计模式取得一定的效果,这里介绍一下进行初步探索这种模式的一些实践。

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高职学院,特别是艺术类专业而言,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大学三年的综合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完成一个单一的项目制作,而是要整合三年的学习内容,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的一个整体考核。但是由于毕业设计是在大三年级进行,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学生的心理也有很大的转变,浮躁、心神不定,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会想到还没找工作,特别是看到周围有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因此严重影响毕业设计教学的顺利开展。

学生为毕业而设计,应付、敷衍的想法严重。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很多参加了顶岗实习,认为有个工作才是正事,因此,为了能留在顶岗实习单位,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实习工作回到学校专心进行毕业设计创作,把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回来的额外任务来做,因此敷衍的情况比较严重。我校规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每周必须在校和学生面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老师们有时候甚至只能周末回校进行指导,有时候甚至晚上去学生宿舍进行指导。这不仅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最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

毕业设计的主题思想不好,肤浅、搞笑的主题占很大比重

学生毕业设计的立意肤浅,很多学生看到搞笑、打斗、暴力、颓废的作品在网上很流行,自己的创作也跟风学,思想深刻、给人启迪、让人深思的正能量作品越来越少。记得几年前,环艺专业有个学生的酒吧空间设计,居然命名为“酒吧”。

学生利用顶岗实习,将企业案例拿来充当毕业设计

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将实习中所做工作深化成毕业设计,实现真题真做,是一种很好的毕业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多毕业设计中应用。但是,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生,往往是直接拿企业的案例套上自己的名字,打印下来。因此,这种“校企合作,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必须要有很好的监管,实行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一体的毕业设计严格指导。

我校“结合大赛,以赛促教”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略有后劲,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与重视,近年来,我校环艺专业、多媒体动漫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赛项融入毕业设计当中,要求学生按照大赛的要求从创作主题思想、创作方向、创作设计、创作过程进行。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由3D动力联合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中国图学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自2008年发起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至第6届,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参赛高校连续超过600所、参赛企业超过1000家,初赛参赛人数连续突破100万人。参加这样的全国性大赛,和全国高校的同学们同台竞技,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参赛方向开始,在毕业设计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始自己组织团队,分工合作、制定工作计划,时间计划,从创意、设计、素材收集、队员分工、具体制作过程,一步一步有条不紊进行,虽然有些团队会有人放弃离开,但是,整个团队还是可以坚持下去,在老师各阶段的指导下,连续两年,我校的学生毕业设计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数字表现方向,拿到广东省特等奖,一等奖。获得特等奖将代表广东队参加全国总决赛。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带领入围团队参加全国总决赛,2012年多媒体专业程冲、钟飞燕的原创动画作品《家,在哪儿呢?》获得数字表现方向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在这过程中,为了鼓励下一届的学生,在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学生中,会特别加入几个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让他们开阔眼界,为参加下一届的比赛努力。同样,通过融入大赛的环艺专业毕业设计,也是屡获佳绩,自2009年连续四年毕业设计参加“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均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的好成绩,2012年,环艺专业刘海南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佛山万科水晶城单栋别墅设计”更是荣获“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高职高专组居住建筑室内设计金奖。

通过这几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总结了一些经验

教师的严格管理和有步骤地认真指导。

指导教师和学生认真研读大赛赛项,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自己明确参赛方向,自由组合参赛团队,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制定周密的时间执行计划,学生工作分工,每周至少一次进行小组集中教师检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比如设计文案问题,学生进度完成情况,组内不同意见协调、制作过程技术问题等等。这里,教师相当于项目的总管理,各参赛小组组长就是项目总监,教师重点抓总监,总监解决不了才由教师解决。大大锻炼了学生专业技能、实操水平、自行解决问题、协调合作、职业素质养成等综合能力,达到了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

学校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有效地监管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问题。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参赛的政策和奖励措施,只要进入总决赛的,一定支持教师带队参加,学生外出费用报销,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学校给与学生不同的奖金鼓励,同时,还可以免修一些相关专业课程。

毕业设计的前期,动员会、学生分组、课题选择、师生见面等搞得轰轰烈烈,每个学生都信誓旦旦、精神抖擞地带着资料奔走在图书馆、书店、指导教师之间。但是,随着春季人才市场或各种招聘会的到来,忙于个人资料、个人包装、个人推介的准备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重要任务,每周一次与指导教师的见面学生越来越少,针对毕业设计学生的管理问题,我校出台了毕业设计网络管理,通过该网络,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毕业进度网络填写,汇报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不填写,毕业设计就没有成绩,这样软硬结合,奖罚分明,起到了很好地监管作用。

学生的积极配合,积极参赛,即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检验了学院的综合教学水平。

“结合大赛,以赛促教”的毕业设计模式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正是学生的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才换来好的成绩。虽然是比赛,但是整个过程和企业的制作要求基本一致,又不是企业那样商业的要求,保证了学生天马行空创意的发挥,特别是各参赛组长,不仅要自己参与整个制作过程,还要管理团队,协调团队的制作进度、人员状况,是难得的技术、管理的综合锻炼。所以,一般对于他们的就业,基本不是问题,而是选择在哪个企业的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一次,指导教师抱着试试的想法鼓励学生参加,后来,通过几次全国大赛的角逐和交流,教师也逐步掌握指导的方法和经验,通过和其他高校的教师交流,拓宽了思路和眼界。

总结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特殊环节,是架设在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高职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应以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更好适应企业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大赛为主题,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行,通过团队合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有步骤有针对的指导,使作品更完整成熟,通过获奖,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砝码,检验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此“结合大赛,以赛促教”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一个兼顾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利益,是毕业设计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15日,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410,完成年目标3000人的 113.6 %;实现新增转移就业收入 5867.57万元,完成年目标4000万元的 146.68 %;组织技能培训943人,完成年目标任务905人的104.2%,创业培训105人,完成目标任务105人的100%;举办了“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春风行动”等6场现场招聘会;持续加大对口帮扶工作力度,累计提供寻甸县就业岗位 15531 个,累计转移寻甸县贫困农村劳动力就业 1550人,完成目标任务1400人的 110.7%,其中建档立卡 1310人,完成目标任务1120的116.96%。

二、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和动态更新。

为进一步真实准确的掌握西山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不断完善信息系统数据录入更新。年初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为及时调查了解西山区农村劳动力返乡返岗情况,紧急召集全区58名农民信息员加入微信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基础信息调查,在人员无法入户调查情况下,以 “手机APP”、电话、QQ邮件等方式,对辖区返乡务工人员情况进行调查,并每日及时通报进度,按照省市级要求,于3月底全面完成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数据更新。5月28日,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核实跟新农村劳动力力资源实名制数据库相关信息的通知》要求,西山区再次组织58名农民就业信息员及各街道办事处农促就业专干进行业务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数据的核查、修改、更新,确保6月30日全面完成《云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农村劳动力子系统》全库人员信息核实更新。

(二)应对疫情,创新招聘模式,大力开展线上招聘服务。

西山区原计划于2020年1月上旬至3月中旬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暨春风行动”、 “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系列招聘会活动。1月14日西山区就业局在西山区海口街道举办了2020年“就业援助月暨春风行动”、 “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现场招聘会。有10家辖区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1400余个,当天进场求职共计1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人,免费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多份。

疫情发生后,区就业局第一时间暂停2020年的春风行动、百日行动等大型招聘活动,大力开展线上招聘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大力推送岗位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依托农民信息员微信推送“就业彩云南”、“昆明智慧就业”“西山人社”等信息平台,通过这些线上渠道加大用工岗位的推送和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同时以微信方式西山区复工企业急需的一些招聘岗位,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家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实现线上查询就业岗位,了解创业政策,电话咨询完成就业招聘。将企业复工和农民工就业连接起来,不间断提供就业服务。疫情期间,通过微信、网络平台共岗位信息12848条,点击次数超过560次,预计为200人提供了线上推荐服务。

(三)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促就业。

为进一步做好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组织适合于一类项目的群众参加培训,根据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如育婴员、美容师、茶艺师、保健按摩师等适合当地生产发展的培训专业引导群众自主创业发展,围绕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把老百姓需要的培训送到家门口。真正实现送培上门把培训效果和致富增收紧密连续在一起,发挥培训的指导作用。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及返乡农民工、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重点开展不少于10天的创业培训。截止2020年12月15日,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943人。

(四)大力开展区级创业创新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引导和鼓励更多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乡村振兴,按照《昆明市西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西山区农村劳动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试行)》(西人社通〔2019〕31号)文件,西山区开展区级农业创业园、农业创业示范村、创业之星的创建。年初经过广泛的宣传动员、项目申报、现场调研,对昆明耙齿山农业创业园、昆明黑箐水果种植创业园、西华社区古莲小组农业创业示范村、团结的两名创业之星五个申报项目进行创建。在创建过程中积极给予创建项目业务指导,开展了创业培训、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组织导师帮扶等活动,9月9日至10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由区农业农村局、区科技工信局、区财政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商务投资促进局、区劳动就业服务局相关工作负责人组成的评审小组,深入到五个创建项目场地进行评审。评审小组按照评审流程,听取汇报、查阅台账、核实原始凭据、实地勘查种植项目,逐一对创业项目进行了考评验收。

海口街道的西华社区古莲小组进行创业示范村的建设,创业氛围浓厚,创业环境良好,社区牵头成立了三个农业合作社一个协会,10名村干部9人带头创业,以草莓等果蔬种植为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总户数369户,创业户数120户,创业人数230人,带动就业人数460人,村民创业热情高涨,带动经济效益效果明显;云南耙齿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农业创业园,以果林种植为主,农林业为载体的观光体验型的农业创业园,种植面积1000多亩,建成400余亩的樱桃园、200亩的李园、400亩桃园,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60多人就业,对周边经济带动较大;昆明黑箐水果种植有限公司建设的农业创业园,以苹果种植为主,种植面积达150亩,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53人就业,具有良好的创业示范带头作用。两名创业之星--云南丘山农副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法人孙成都,创建的云南丘山农副产品种植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花卉、蔬菜种子生产及销售,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达286多人,年营业收入达390多万元.累计培训800多名周边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动业绩非常显著。昆明市山之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严芝,是蔡家社区的农户创业带头人,承包100多亩土地种植核桃,魔芋,带动周边30多人就业,每年创造经济价值100多万元,带动创业就业成效显著。经评审,最终得出全部考核为合格的评审意见,圆满完成了这次创建项目评审。按照文件精神分别为五个创建项目落实了一次性补助,这些创业项目将进一步推动西山区乡村振兴。

(五)举办6场现场招聘会,加大对寻甸县贫困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帮扶。举办现场招聘会一直是主城区精准帮扶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今年1月19日上午,西山区就业局组织云安会都、中石油,一心堂药业等8家企业,携带客房服务、辅警、卫生保洁、机电操作等732个就业岗位,到寻甸县甸沙乡召开现场招聘会。当天甸沙乡组织“三下乡”活动,组织了约150多名农村劳动力参加了活动和招聘会,现场达成意向共11人,取得良好的招聘效果。

后来疫情爆发,西山区就业局第一时间暂停2020年的春风行动、百日行动等大型招聘活动,也暂停了对寻甸县的现场招聘活动,先后分三次,提供寻甸县5711个岗位信息,通过寻甸县农民信息员工作群岗位信息,以微信联系方式开展转移就业人员和岗位的匹配,疫情期间不间断提供岗位推荐服务。2020年3月24日,西山区就业局带辖区7家用人单位工作人员赶到功山镇,利用赶集的时机开展了现场招聘,招聘会现场提供了1210个岗位,为几十位老乡进行了岗位推荐,达成意向约11人。3月25日,西山区再次组织用工企业深入寻甸羊街,举办了现场招聘会,当天达成意向8人。4月3日,西山区再次组织辖区八家用工企业,携4780个岗位信息深入到寻甸县先锋镇举办现场招聘会。当天的招聘会得到市级的高度重视,市就业局万正文局长、谢承先副书记亲自参与并做了动员讲话,进场参加招聘会的当地农村劳动力近500多人,初步达成意向23人。4月21日,西山区组织辖区13家用工企业,携1252个岗位,深入到寻甸县倘甸镇举办精准帮扶、沪滇劳务协作暨易地搬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招聘活动共吸引当地群众400余人参会,初步达成意向21人。

(六)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把帮扶工作下沉到被援助各乡镇社区。为充分发挥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优势资源,帮助寻甸县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西山区制定奖励措施,拿出扶持资金,对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给予职业介绍补贴。3月24日,西山区就业局带领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昆明厚致百盈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在寻甸县就业局的帮助下,与功山镇的16位农民信息员及劳务经济人进行了座谈,并与之签订劳务合作意向书,明确合作的内容和具体操作办法,由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帮助寻甸县贫困农村劳动力向省外及昆明主城区现实有组织输出。4月3日,再次组织西山区另一个合作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昆明玄同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深入寻甸县先锋镇,与乡镇分管领导和9名农民就业信息员进行座谈,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有组织化转移输出。

(七)继续在寻甸县贫困村开发乡村公共服务性岗位安置特殊困难就业人员。

继续做好寻甸县部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转移困难人员的就业安置,2020年西山区计划投入资金120万元,用于在寻甸县开发乡村公共服务性岗位安置220人,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特殊困难人员的就业难题。

高校促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地名管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一项基础工作。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强化地名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我县地名工作服务水平和区域发展品牌,根据《山西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市民政局关于下发全市乡镇驻地和农村地名设标工作标准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地名管理的工作机制

县民政局是我县地名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坚持“政府主管,民

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各部门间的地名工作职责,建立县地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民政局牵头组织,城建、公安、园林、邮政、文化、教育、交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地名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成员单位的联系,及时通报地名信息。规划部门要贯彻地名管理“适度超前”原则,在拟定县城道路规划时,应吸收地名主管部门参加。

二、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工作

1、规范命名程序。地名的申报按照“谁建设,谁申报”的原则办理,地名的命名由民政部门负责承办。凡新建的道路、桥梁、隧道,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命名方案,提交县民政局审核,经公示和专家论证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市民政部门备案;新建的大型建筑物和住宅区的命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房地产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向县地名主管部门申报,并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2、严格命名原则。地名命名必须坚持系统性、层次性原则。为强化县城道路的方位识别系统,增强地名的方位感和指位性,原则上东西走向的命名为“街”,南北走向命名为“路”。住宅区及楼盘的命名由建设单位根据楼盘的规模、建筑风格和特色及所处的地理位置,选用名副其实的名称,反对使用崇洋复古,新奇怪异的名称。

三、进一步做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

1、做好县城地名标志设置。今年要在原已设立街路牌标志设置的基础上补缺和增加密度,特别是对新开发的道路(神农路、东大街延长(东)段、丹朱街延长(东)段、慈林大街、精卫路等)和住宅区增设新的道路牌和小区牌。2010年完成县城巷、楼门户牌设置工作。

2、做好乡镇、村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今年是落实全省地名管理工作精神的重要之年,按照市政府要求,要在全县399个行政村设置村标,在14个乡镇(办事处)驻地设置街路巷牌,在部分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推进村(全县20个)完成村标、街、巷、楼门户牌的标志设置任务,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街、巷、楼门户牌设置任务。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强化地方各级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领导责任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组织开展本地区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结合本地区的就业任务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要继续强化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发展。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三)实施创业就业工程,推动创业促就业。广泛开展舆论宣传,营造创业氛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倡导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和谐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等方面取得的新经验,培育和宣传全民创业中涌现出的新典型,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向纵深发展。

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创业促进就业。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城乡各类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应小企业聚集的场所,建设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顺利创业。2009年内,太原市、大同市、晋城市要建成1-2个创业孵化基地,2010年底前其他市力争建成1-2个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四)加强失业调控,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就业的影响,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要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问题突出的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制订失业调控方案,实施失业预防、调节和控制。实行裁员报告制度,凡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减员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要向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后方可实施。

(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巩固和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将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每年全省要自上而下逐级对政府完成上述指标的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查,及时督促各地工作进度。要制订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的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六)政策扶持的对象和范围。2008年底前,下岗失业人员继续凭《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证》享受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2008年底前已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且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期限未满的人员,可继续享受扶持政策至期满。2009年开始,持《再就业优惠证》但仍未实现就业的人员,可凭《再就业优惠证》换领《就业失业证》,享受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其他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按规定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证》,凭《就业失业证》享受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七)税收扶持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及《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6〕4号)规定的各项税收政策继续有效,审批截止日期为2008年底。2009年以后的税收政策另行规定。

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八)收费减免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具体政策由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制定。

(九)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政策。

规定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下发前已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当地人民政府有明确规定的,可根据在岗时间相应延长享受扶持政策的期限。

(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各市要结合当地就业状况和创业促就业工作的需要,加大对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投入。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提供担保。

各市要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创新贷款模式。对当地没有受托担保机构的,可采取“担保基金直接担保”的方式;有条件的市,可实行由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向经办银行统一贷款,由就业服务机构对贷款对象核贷、收贷、还贷的“统一担保、统贷统还、上贷下借”的贷款模式;对在一些大商场从事经营活动的下岗失业人员,可采取由商场为贷款对象提供担保、经办银行对商场进行贷款额度授信的“捆绑式”贷款模式。要继续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扶持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创业就业。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按照实际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各地人民政府要建立对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创业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将支持创业人数和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度作为对各市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要拓宽贴息资金的使用渠道,加强贴息资金管理。对承担小额担保贷款的经办银行,可将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不含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失业人员和其他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对其他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证》的人员,因提高利率增加的利息,给予50%的贴息(中央和地方各承担25%)。

要积极推动信用社区建设,完善信用社区认定制度。对信用社区推荐的贷款对象,由担保机构承诺担保后,经经办银行审查,可免除反担保手续。要完善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对参加创业培训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且完成创业计划书并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可免除反担保手续。有条件的,可采取创业人员之间“联保”的形式,互相提供担保。对2007年底前核准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仍按原政策执行。

(十一)就业服务补贴。

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持《就业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可按介绍成功的人数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要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适当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对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补贴可分期拨付。对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由同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先拨付60%补贴;其余40%按六个月内实际就业人数给予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和单项职业能力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能力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对向省外、境外输出劳务、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职业中介机构,给予劳务输出补贴。要根据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服务的成本和质量,完善就业服务补贴与促进就业效果的挂钩机制,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就业服务的各项补贴标准和办法由省财政、省劳动保障等行政部门共同制订。

(十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促进就业工作。上级人民政府在安排补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时,要与地方就业补助资金投入情况、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就业工作完成情况挂钩。对地方没有就业补助资金投入的,上级财政将不给予转移支付资金的补助。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特定就业政策需由各地逐级上报,经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财政、省劳动保障部门制订。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十三)各地要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制度,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

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十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建立综合场所,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要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流程和标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建设规划。2010年底前,全省要建成不同层次、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省级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筑面积要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市级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筑面积要达到1500-2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太原市、大同市要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县(市、区)要达到500平方米以上;街道和社区分别达到2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以上,乡(镇)机构达到100平方米以上。

(十五)全省要建立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的具体办法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登记失业人员要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

对登记失业人员,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发放《就业失业证》,凭证享受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要在证件上予以标注。《就业失业证》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订,并统一印制。

要建立和完善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加强对《就业失业证》的管理和使用工作。2009年上半年,全省要建成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及提供就业服务和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信息全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科学化管理。

(十六)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3个月以上、12个月以内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七)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要深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和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对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进一步落实有关部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要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对家庭困难、靠借贷上学的农村高校毕业生,要比照零就业家庭的政策提供就业援助。

四、加强就业援助,建立面向所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

(十八)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各地要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其中,“4050”以上人员,给予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总额(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2/3的补贴,其他人员给予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总额1/3的社会保险补贴。

鼓励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对企业招用原属国有企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2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个人带头创业开发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各地可根据实际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补贴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付,具体标准由各市人民政府确定。

对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开发的后勤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要按规定为招用人员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并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

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的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计算其年龄的截止时间为其开始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时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十九)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各地要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申请。要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帮扶至少一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在认定后一个月内实现就业,并帮助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要加强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情况的动态监控和跟踪检查,提高其就业的稳定性。

(二十)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地方优势资源,培育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对因资源枯竭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转移支付就业补助资金时给予倾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五、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各项扶持政策

(二十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各地要根据当地就业工作的需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十二)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和省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政策,宣传各地各部门和单位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典型经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十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抓紧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使法律的原则、要求具体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要加强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及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十四)各地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建立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要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建立申请人员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要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相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街道、社区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制订工作方案,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组织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等活动中,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其积极就业。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省民政、省财政等行政部门制订。

(二十五)各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本《实施意见》的具体办法,确保本《实施意见》的落实。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请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

—2008标准设置,绝不允许自定规格、自定材质,必须在民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在全国地名标志指定生产单位制作。

四、完成时限和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