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科室工作意见

医院科室工作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科室工作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科室工作意见

医院科室工作意见范文第1篇

高校国防教育创新高校国防教育要发展,根本在于尊重教育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推动发展。作为高校国防教育重要形式的学生军训应切实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军训质量,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深入持久发展。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三个方面试论高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创新问题。

一、当前高校军事技能训练存在的突出问题

1.管理层认知问题

一是部分教育行政领导层对高校国防教育认识不够,对高校国防教育重视不够,集中反映在对军训时间、经费、师资配备上不能落实有关规定;二是认为军训是一项不出效益的工作,甚至是倒贴钱,军训经费难以保证,落实军训工作满足于有则行;三是主次颠倒,偏重军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管理,而将军训的国防教育职责放于次要位置;四是军训各级管理和施训人员对训练安全存有顾虑,怕担责任,故多选择训练难度较小,低强度的科目进行训练。

2.训练场地问题

军训技能训练需要有特定的军事氛围环境,但目前高校大多都在校园内进行军训,而校园环境氛围却不同,一方面高校不能满足军训对场地的要求,实践也表明了军事技能训练中的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内容在高校校园内很难进行;另一方面军训在校园内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正常开展。

3.训练内容问题

训练大纲要求的军事技能训练科目由于场地、教学设施、师资等不足而不能完全开展。高校学生军训开展20多年,军事技能训练仍以队列训练为主,由于学生多,教官少,训练场地受限、训练器械难以保障等等,使得战术、轻武器射击、综合训练等教育部训练大纲要求的训练内容根本开展不了,造成训练内容单一,训练形式缺乏新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4.帮训教官问题

由于高校军训时间段都集中在新生入学的头几周,使教官数量很难保障,加之部队精简,战备训练任务也很繁重,部队中高素质具有大学生军训经验的教官已难于满足高峰时间段参训人数。为了完成帮训任务,不得已将一些刚参军刚半年缺乏军事技能训练教学经验和一定管理经验的新兵没派出训练大学生,所以军训质量和效果就大打折扣。

另外,军事技能训练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榜样示范作用,就是通过战士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军队铁的纪律和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果我们的教官本身的军事和政治素质不高,训练质量势必要受到影响,那么,这种榜样作用就很难体现出来,在短短的几天训练中,教官管理方式较生硬,学生不接受教官的管教,以致发生口角冲突的情况在很多高校都屡有发生。

5.军训政治思想问题

对参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军事技能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实际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跟不上的问题。各高校军训都是由几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的,由于人员都是临时集中,没有长远的管理机制制约,教官军事训练任务很繁重,又缺乏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加之学校无专职政工而使军训过程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能很好的跟进,影响军训效果。

二、军训工作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国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我国建设需要,适应教育发展,充分发挥作用,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后,高校军训科学发展,改革创新,适应形势变化,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

1.是高校军训要进一步持续深入发展的要求

军训要进一步持续深入发展,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训练方式方法,如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学生集中军训大部分都在校园内进行的,学校与军营是截然不同的环境,如果校内军训一味按照军营中的训练要求,在形式和内容上照搬训练大纲要求,而不因地制宜,结合校园教育氛围适必影响军训目的,也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所以应进一步研究依据军训形式调整训练方式内容,使训练内容更科学适应教育发展规律。

2.是适应学生群体的变化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对高校军训工作的要求,军训要改革发展就要研究施训对象的特点,适应学生群体的变化,军训是高校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如何上好第一课尤为重要。

目前大学军训普遍与初高中军训没有太大区别,使学生产生认识误区,不利于学生国防观念进一步提高,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准确把握高校新生特点和成长教育规律,寻求合适的开展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切入点,以达到军训目的。

3.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更深层次,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德智体养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立足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军训工作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不断改革与创新,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合格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深入扎实有效开展。

4.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要求军训创新教育形式内容

网络教育是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具有教学时空的延展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教育方式的灵活交互性等特点。高校军训充分利用网络形式开展国防教育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规律,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高校军训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科室工作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检验医学;医疗模式;医院感染;有效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医学从可测项目范围到技术先进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现代医疗模式中,疾病的准确诊断及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的可靠的检验结果。但同时由于检验科每个实验室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临床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痰液、胸腹水、穿刺液、胆汁等,其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与患者手拉手地采集标本,还要通过多次工序对上述临床标本进行处理,这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做好消毒及个人防护,按照合理流程处理标本,是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基本措施。

1检验科内区域划分及消毒内容

区域划分:按工作作业可分为普化实验区,生化实验区、免疫实验区、微生物实验区等;按污染情况可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内容广泛:如污染检验单的消毒、空气消毒、检验器材的消毒、手的消毒、废弃标本的消毒、室内一般环境表面消毒等。

2安全防护问题及预防措施

2.1 防护问题

目前检验科的房屋设置包括通风、标本及人的流向等均值得重新思考和改进。检验科虽然有区域划分,但检验科内没有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等标志,人们都习以为常。例如污染区工作台上(柜内)可以看到工作人员的茶杯、碗筷,甚至买来的生、熟食品等。检验科值班人员吃饭也找不到一个清洁区域,以至在检验科内吃饭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安全防护观念薄弱。因此我们首先要严格按照实验室内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要点,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观念,在科室内部醒目的地方悬挂各类管理制度进行制约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2.2 实验室内安全防护措施

① 实验室入口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禁止非工作人员进人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

②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③ 制定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规程。

④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⑤ 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⑥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防漏的容器内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

⑦ 如有条件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

⑧ 将生物安全程序纳入标准操作规范或生物安全手册,由实验室负责人专门保管,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阅读规范并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⑨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⑩ 人员暴露于病毒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

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将以上要点归纳至实验室内务管理、尖锐器具安全使用、实验室消毒防护、标本采集运输、废弃物处理、工作人员防护、差错事故处理等规章制度中。

2.3 消毒方法及措施

① 污染检验单的消毒:用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距检验面不高于3.0cm缓慢移动,照射3秒~5秒,要双面照射。也可用甲醛消毒器熏蒸,熏蒸时间大于2小时。

② 空气的消毒:对污染区内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这样可极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③ 污染区各种表面消毒:桌椅等表面的消毒:每天开始工作前用湿布抹擦1次,地面用湿拖把擦1次,禁止干抹干扫。抹布拖把各室要专用,不得混用。下班前用250~500mg/L有效溴或0.1%~0.2%过氧乙酸抹擦一次。地面的消毒:用2倍浓度上述消毒液拖擦。 检验地带网

④ 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应进行毁形,消毒。薄膜手套用后应放污物袋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用后乱放会形成二次污染,起不到保护个人的作用。

⑤ 手的消毒:工作前、工作后或检验同类标本后再检验另一类标本前,均须用肥皂水洗手2~3分钟,搓手使泡沫布满手掌手背及指间至少10秒,再用流水冲洗,若手上有伤口应戴手套接触标本。

⑥ 纺织品:无纺布帽子,工作衣,口罩,等用后放污物袋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棉质工作服、帽子、口罩等集中送洗衣房清洗,污染严重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夜,作用30~60分钟,或压力蒸汽121℃20分钟。

⑦ 废弃标本:尿、胸水、腹水、脑脊液、胃液、关节腔积液等每100ml加漂白粉5g搅匀后作用2~4小时倒入厕所。痰、浓、血、便,以及其他固形标本焚烧或加入2倍量漂白粉搅匀后作用2~4小时、肝炎,TB标本要延长至6小时后倒入厕所。

3结果

在医院检验科(临床实验室)内规范院内感染管理及消毒流程,有助于帮助检验科工作人员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建立合理的消毒观念。加强对检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的警觉性和知识水平。制定切实符合医院临床实验室或检验科实际情况的安全防护措施及遵照合理的消毒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对实验室的风险级别进行评估,保证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尤其对检验科内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如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室予以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人员和环境被感染的可能。严防因管理不善而造成医院交叉感染,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方平.血液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

[2] 张之南,沈 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9.

医院科室工作意见范文第3篇

严格按操作规程规范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受仪器、试剂及检测方法的影响,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各实验室的结果可比性较差。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各实验室应尽量采用《全国操作规程》推荐的方法,以缩小各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差异,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室内质控是提高检验质量的基础,每次测定标本的时候都要用已知的定值物来监控本次测定结果的质量,只有所得的质控结果在规定的范围内,所测定的临床标本结果才可靠;否则,就必须先校正好仪器,再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对于无定值质控物的检测项目,要注意试验的反应曲线,以及结果的精密度是否良好。室间质评是衡量本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存在的差距,是对检测实验室结果准确性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各检验人员要认真对待,争取取得好的成绩,这项指标可以证明自己实验室的技术水平。

所选择的质控物质量一定要过关,并且做好每日室内质控工作,同时参加全国权威机构举办的临床室间质控活动,并且所有参加的项目都要达到标准要求。实验室要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体系并进行严格实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是两个重要环节,它控制着从接受标本到获得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整个过程,是保证高质量实验操作的必要措施。检验科向医生和患者提供的所有临床检测项目都应有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工作来把关。

参与临床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医疗卫生权威机构颁发的相应专业人员上岗证书,定期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知识学习,各种操作的技能培训,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同时要培养检验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用于临床检验的仪器必须是经过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审批的,持有正式械字批号。在使用仪器前,所有的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掌握理论知识,并进行实际操作,合格者才可进行临床标本的检测。仪器的使用、保养、记录必须由专人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定期检查,仪器的使用要具备良好的实验环境。

用于临床检验的试剂必须是经过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审批,持有试药字批号。对所有购置的试剂要先在本实验室进行检测,做好实验记录,在保证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做好的前提下,再运用于实验室各项检测工作。同时对试剂、质控物、标准品要进行定期检查、更换,保证试剂的储存条件。不使用失效、过期或变质污染的试剂,否则将直接影响检验质量。

严格要求检测标本

检验人员每天要面临各类大量的临床标本,其中有一部分如溶血、脂血、凝血是不合格的标本,还有一部分如黄疸、病理性的乳糜血等标本,对检测结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检验人员在标本离心后,吸取标本时应仔细观察标本的外观和形态。不合格的标本,能够重新抽取的就重新抽取,对于不能再次采集的要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并在申请单和登记本中注明,以备日后对这次结果作出解释

复查可疑报告

临床检验中,对于数值类的检测报告,如血液常规、生化项目等的检测,结果特别异常的,首先与临床医生联系,若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合,必须重新检测该标本;如再次测定的结果与前次无明显的差异,则把这两次的测定结果一起回报给临床医生,并在复查的结果报告单上注明复查结果,以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必要时重新抽血进行复查。若结果与前次相差较大,表明自己工作中存在失误或仪器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后,才能发出检验报告。对于所检测的结果都要认真地逐一登记,以便在报告单发生丢失时,能及时给予补报。同时也是我们查取检测结果的原始资料,也是患者在下次检查的一个参考依据。目前部分医院检验科已经上了LIS系统,基本解决了检验结果丢失的情况。

妥善保管检测标本

为了避免检验结果是否有误,检验标本至少保留3天。尤其是定性类检测的标本,如肝炎、艾滋病等病原体指标的测定,阳性结果的标本至少要保存7~10 天,以便患者对检测结果有疑问时,能够重新取出进行测定。避免因标本错取等原因而导致检测结果的错误及对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同时要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

加强与临床医生的联系

实验室人员应不断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及时反馈标本留取是否合格,检验结果异常时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核实结果是否与患者病情吻合。检验科每项常规、每个环节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与临床医生定期交流,交换意见,可将医生的建议和专业问题深入阐述,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检验科可将各项检验的目的、用途、意义、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以及送检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整理出来,发给临床科室,以便正确地留取标本送检,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及时将临床反馈的信息认真加以总结,用来改进检验的质量,才能有所发展。

医院科室工作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导向 高职高专 人力资源 专业课程

高职高专教学方向应以学生学习和实际工作相一致为标准,即有效实施订单培养,研究顶岗实习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进而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对此,想要构建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就需要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将实践性的知识作为重点,理论知识则为辅助,从而满足职业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流程

第一,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剔除原有学科性质的课程体制设定观念,以实际工作为导向,重新对其课程体系进行认识与制定,使其能够符合现阶段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

第二,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使得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加之受到“以工作为导向”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即以学科特点为主导、以专业知识点为主体、以实际就业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标,设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第三,对教学方式的转变。关于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其课程主要以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从而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抑制作用。对此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应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即采用学生主体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四,营造良好地教学环境。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以工作为导向”教学理念的提出,促使教学内容愈发接近实际工作,从而为教学环境的营造提供有利条件。

二、新形势下以工作为导向构建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运用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块进行确定

首先,教学模块。通过对行业市场,以及相关企业人员的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块以具体工作类型的不同,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即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大模块。

其次,工作岗位。在针对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其学生的岗位职责主要由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协商而定位,以招聘岗位为例对岗位职责进行阐述:对该工作岗位的实际市场需求度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数据对其进行分析与统计,结合企业制定的人事政策,对岗位招聘方案进行确定,之后进入具体的岗位招聘工作(包含岗位招聘信息的、对人员的筛选以及人才的录用),最后对岗位招聘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最后,行动教学课程的设置。对于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行动教学课程的设置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教学任务的整合:即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流程与具体工作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行动领域:对常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问题处理的能力;能力分解: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决策反馈能力以及市场调研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分解。

(二)按照实际需求,对教学方向进行确定

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了解,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正在不断增加,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航天类公司工作的学生占据33%,其他行业公司工作的学生占据63%,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据3%,在事业单位或机关单位工作的学生占据1%。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岗位主要包括人事主管和分析专员,员工招聘以及绩效专员,培训专员与薪酬专员等,其中人事主管占7%,分析专员占13%,员工招聘占33%,绩效专员16%,培训专员17%,薪酬专员14%。

(三)根据教学内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设计

依据工作过程对知识内容进行划分,即将工作过程作为参照标准,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陈述知识以及过程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只是在适度进行改变,其排序方式和总量未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不再属于静态学科,而是根据工作过程,对其进行动态优化,从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加强学生自身职业能力,进而满足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公共课(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性课程(人力资源职业基础课程、人力资源财务基础课程与人力资源经济分析课程)、专业课程(人力资源调查与统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和开发等课程)、拓展课程(ERP沙盘模拟、员工劳动关系处理等课程)。

三、结束语

总结上文,在对现阶段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可知,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能力的提升,还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在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喻玉峰,张义先,李一平,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2013(32):58-59

[2]史军杰,徐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265-267

医院科室工作意见范文第5篇

产后访视出院产褥期妇女是医院与产妇、医院与社会之间进行沟通的良好途径,能有效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产妇在住院期间对医生、助产士、护士的满意度,医院各部分的工作情况及出院后的康复情况,对我院医疗、护理、后勤等工作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效益。我科由一名有丰富育儿经验、善于沟通,能吃苦耐劳的助产士对市区出院产妇出院后7-10内进行一次上门跟踪回访服务,家住较远的产妇进行电话回访。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的2530例出院产妇的回访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同期出院的2510例患者,有效回访2490例,未回访成功的产妇为电话号码不正确或停机。

1.2方法由专门家访的助产士对出院产妇在办理出院手续后一周内在市区的进行上门家访,对居住较远的产妇进行电话随访[1]。随访内容:新生儿的体重测量,母乳喂养及脐带护理,皮肤护理,黄疸观察;产妇的恶露,切口恢复效果及坐月子的科学指导及宣教,有无情绪抑郁,对病区及产房环境、与医疗护理有关的病区管理、技术、服务态度、沟通、责任心、服务主动性等的感受,并征询患者对我科服务、卫生、管理、医疗、护理等各方面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2效果评价

通过回访,给产妇解决了母乳喂养指导1683例次,饮食指导1602例次,科学坐月子指导2250例次,新生儿喂养指导及生理性黄疸健康宣教,发现新生儿斜颈1例,及时纠正睡姿及指导家属正确按摩手法,提醒和督促新生儿采血筛查108例次,督促早产儿及时补种疫苗,发现侧切口排线反应5例,给予正确护理指导,消除了家属及产妇的顾虑,宣教产妇42天复查及新生儿按时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还有为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积极预防产后抑郁症350例次。通过指导,产妇及家属改变了陈旧的坐月子意识,及时观察婴儿的异常情况,并再一次提醒家长特殊的新生儿及时早期筛查。并教会产妇及家属早期新生儿的智力开发训练。提高了产妇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够更科学的坐月子,帮助新爸爸新妈妈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及适应手忙脚乱的生活。大大减少了产妇及家庭的矛盾。及时预防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而且还无形中扩大了我院的知名度。

3讨论

产后访视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了解了科室需要改进的工作意见48条,科主任、护士长逐条查找落实,加大了科室管理工作力度,对临床工作起到了监督作用,使科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促进了临床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每次访视产妇都能清楚的说明具体某位医护人员的技术、业务等情况,从而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科室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助产士主动向孕产妇介绍自己,产程中和产妇良好沟通,把产妇当邻居一样对待。医护人员主动与产妇交流,及时了解其所需,出院后能及时得到访视员的健康指导,解除了后顾之忧。

拓展和稳固了医疗市场[2]。通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体现了对产妇的人文关怀,满足了产妇的更多需求,提高了孕产妇的满意度。通过调查,满意度达99.46%,选择再次来我院就诊及住院人数的增加,使我院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产后访视是产科工作的一项延伸服务,通过双方的沟通和信任度的增加,不但化解了许多潜在的纠纷,预防了许多潜在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二年内产妇提出了建设性合理化建议18条,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产后访视工作的开展,缩短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使医患双方都真正得到了实惠,改变了科室的服务理念,科室的管理思路更加贴近广大孕产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