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学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后进行的一项实践训练,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生产实践的基本知识去解决工艺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先修课程的知识,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联系工程生产实际和零件的具体工作条件,设计合理的工艺工装,同时需要查阅大量的机械设计手册、国家标准等相关资料。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要求学生能独立编制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其中一道工序的工艺装备(夹具),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在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运用设计资料、进行经验估算、考虑技术决策等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机械CAD技术[1]。

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学改革方法,以适应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2-3]。

1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及存在的不足

1.1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

我校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对象为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学生,课时安排为两周(28学时),具体内容是编制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机器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其中一道具体工序的工艺装备(夹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确定生产类型,分析零件工艺性。(2)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零件毛坯图。(3)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包括: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计算各工序切削用量;计算时间定额;绘制工序简图等。(4)填写工艺文件。(5)设计某一道工序所使用的专用机床夹具,绘制夹具装配图。(6)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1.2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

根据我校机械相关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采用传统设计模式,即主要体现在绘制二维工程图环节里采用手工绘图。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创新点更为欠缺,因此学生的设计结果质量不高,具体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主要体现在:

(1)从课程设计的内容分析

从上面分析我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内容来看,与国内大多数高校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一致,设计题目较成熟,与之配套的指导书、参考资料等也较完整,形成设计过程规范化的一种模式,因此,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和参考资料上的步骤进行设计计算,并撰写设计说明书,也正是因为这种教科书式的模式下导致学生的设计理念单一,设计的产品缺乏创新性。

(2)从设计手段分析

设计手段主要是人工计算和手工绘图,人工计算不仅浪费了大部分时间,而且容易出错,发现错误返回修改等工作比较繁琐复杂,大大影响了设计效率。同样,手工绘图效率较低而且返回修改也很累赘,这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违背,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的要求。手工绘图导致学生出现局限于二维设计、空间想象能力无法拓展的情况,仅从二维空间去了解设计过程,无法提升到三维空间层面,对夹具体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运动关系等认识不充分,由此对夹具体的整体设计与装配过程缺乏全面的了解。

在这种设计手段模式下,学生与专业软件(如CAD、UG、Pro/E等)的应用脱节,同时对整个设计方案和结构创新设计的考虑较少,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软件知识的掌握及将专业软件应用于工程设计的能力培养,更加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从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去解决工艺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实际问题,并需要查阅大量的机械设计手册、国家标准等相关资料,而部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却不够扎实,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为薄弱,导致最后完成的课程设计质量不高。

2课程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我校机械相关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几个改革措施:

(1)改革课程设计内容

在保证工作任务要求、设计难易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扩大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增加学生自主选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结合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竞赛主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以参赛作品的某些零部件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对象;第二,结合校企合作项目,以广州圆大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主要部件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对象。由于设计内容对象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工程项目,因此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更能挖掘学生对工程设计的创新能力。

(2)改变设计手段

充分利用专业软件工具,在绘制二维工程图环节要求学生利用CAD或UG,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CAD、UG两门课程,学生已经掌握CAD和UG操作的基本技能,为了能使二维工程图与三维实体的关联性,推荐使用UG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和制作二维工程图。

UG是Unigraphics的缩写,是一个交互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于一身[5]。UG具有强大的工程制图功模块,依据三维实体模型可制作出符合国家标准的二维工程图,此外通过UG的装配模块能实现对产品进行模拟装配和干涉检查,以检验零部件设计的合理性。将三维设计软件UG应用于课程设计,使三维建模与二维工程图紧密结合,大大提高学生使用三维软件进行自主设计的能力,并改善设计质量,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由于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因此,在开展各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从理论教学和践教学上严格要求,同时多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案例,以培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进行课程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3UG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以CA6140车床后托架为例,其三维模型,该零件安装于CA6140车床床身的尾部,起到支撑的作用,以防止丝杆和光杆下垂,保证在工作循环中,保持水平,托架的结构形式同活动钻模版相似,但其作用仅在于支撑丝杆和光杆,托架不起直接保证加工精度的作用,但它却直接影响机床能否正常的工作。在完成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参数计算以及设计两道工序的夹具(镗φ40+0.02050孔、钻φ6和M6孔)之后,运用三维软件UG对两副夹具体进行三维设计。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综合化

科学的发展正逐步从分离走向综合,这种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越来越显现出优势。面对这样的形势,现有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是综合化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知识发展的完整性、丰富性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从容面对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积极推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的改革,对三年制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综合化。我院从2004年开始实施两年制课程改革,现在第一批两年制学生即将毕业。回顾两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从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职业能力需求与课程综合化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生产、维护调试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主要就业岗位在机械设计领域,从事CAD/CAM设计与制造,次要就业岗位在生产领域,从事机械设备操作、维护与管理工作。因此,这个专业要求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处理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需求,必须对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革。

课程综合化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化学习;不仅是课程结构的综合,也是课程内容的综合;不仅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也是其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应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突出了学生走向社会将要解决的大部分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关联性,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世界、生命与科学的统一性。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综合化课程

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设置。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知识间的衔接,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

课程内容的增删在确定进行课程综合化之后,首先要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精减,删除原有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脱离生产实际的部分,然后及时补充职业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方法与技能,最后根据课程的任务、性质以及教师、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要求,以课程综合化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或范围确定采用学科内或学科间的课程综合化,还是采用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主要的综合化课程见下表: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课程综合后,课时大大压缩,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教学,显然完不成任务。综合后的课程应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出现更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减少书写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演示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加工过程,弥补实验教学设备的不足。

讲、演、练结合的现场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现场讲解、现场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学用结合、以学带练、边学边练、以练促学的授课方式,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教学效果非常好。《机械制造技术》课约有50%的课程可以通过现场教学完成。

考核方式

综合后的课程考核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以题目为主线把所学的内容串起来。例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的课程设计可给学生出一个加工零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分析加工这个零件所需的机床、机床的切削原理、加工零件所用的刀具、夹具及其加工工艺性等内容,这样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课程考试课程考试包括两方面,即理论知识考试与实际技能操作考试,不同于过去只考理论不考实践的考核方式。理论和操作所占的比重因课程而异,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

课程综合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具体实施高职课程综合化改革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课程综合化压缩了课时,但并未降低教学难度课程综合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因为综合后的课程概括了几门课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要对相关课程加以深入研究,所以教学难度增加了。对于学生而言,课时压缩了,每堂课的内容就增加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就增加了,所以学习的难度也增加了。

课程综合化不是课程的简单叠加高职课程综合化不是对课程专业化的否定,不是对课程的机械叠加或简单综合,也不是对课程简单的删繁就简,更不是削弱文化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含量,而是在专业化的前提下,优化组合了相关内容的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思维整体性的构建。

课程综合化要避免盲目性高职课程综合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不断优化的过程,课程综合化现在仍处于尝试阶段,综合后的课程可能会存在教材的问题。因此,在实施课程综合化时必须有所考虑,最好是自己编写教材,避免出现有课程无教材的尴尬局面。

回顾两年来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我院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正确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9).

[2]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训课程;课程改革;职业素养

前言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且还要满足当前的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院校机制专业应该强调理实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不断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就能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使得机制专业的学生以“职业人”角色主动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中职机制专业课程的现状分析

1.1教学方式跟不上步伐。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中职院校的教师还过分依赖书本,照本宣科,这样就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1.2.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

由于受到财力和物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材的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跟不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脚步,使得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

1.3.课程内容、门类众多

中职院校里面机制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性较强。基本上都要开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等课程。

1.4机械课程与市场呈现脱节的现象

由于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纷繁复杂,机械教材的开发较落后,使得机制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严重脱节。

2.搭建机制专业的合理的课程平台

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指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用人情况,再根据中职的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修定和完善课程体系。

2.1要突显“应用性”

在搭建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将理论课、实训课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同时要重视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应该占总课时的60%以上,这样才能显出中职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合理培养,这样也就符合了中职教育理论课和实训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2.2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中职机制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应该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岗位胜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具有本专业技术的应用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职机制专业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基础教学、软件的应用、课程设计、和综合性四大部分。这四部分是呈现递进的趋势。基础教学包括机械制图、钳工实习、专业认知等。这会使得学生对机制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软件方面的有CAD和上机实操、CAD/CAM的应用训练、数控加工仿真与维修以及相应的软件,Proe等设计软件。这些软件教学要求中职学生能熟练应用。并且相应的软件方面的实训内容要熟练掌握。课程设计包括减速器的设计、台式虎钳的设计等。综合性教学包括机加实习、数控中级车工考证,CAD高级证等。这种递进式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石具有实效性的。如果学生取得了双证,对于其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整合课程内容

为了更好适应中职的理论和实训教学的要求,有必要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使其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有机结合,保持着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比如说cad和机械制图可以整合成一本书,这样既锻炼了制图基本功,又熟悉了CAD的应用,还有就是数控车和维修进行整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时间,使其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

3.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机制理论和实训课程

工学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她结合了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种优势,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

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核心课程开发计划,共同开展企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职工培训计划与方案;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共同研讨 “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规划,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与措施,充分发挥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优势,开展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采取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措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育共评的作用,开展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4.改革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以任务为驱动、以设备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岗位工作内容分解为多个任务,课程内容在任务引领下实施项目教学,充分利用具有真实工作情景的创新实训室,营造职业情境,真正实施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开放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参与基地的管理与设备维护.

5.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指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用人情况,再根据中职的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修定和完善课程体系。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且还要满足当前的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院校机制专业应该强调理实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不断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就能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使得机制专业的学生以“职业人”角色主动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中职机制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要建立属于中职教育的知识体系,提高中职机制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相应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的一线工人。

参考文献:

[1]张玉兰等.谈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20-21

[2]杨晓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12-13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培养我国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专业,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机制专业在装备制造企业又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所以我院机制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尝试:

    1.1细化专业基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上课模式

    在专业基础课程上,我们将机制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细化,学生不在使用多本书整合的教材,将一些能够独立成为一门课的知识单独设置成一门课程,分别是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金属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与应用,这些课程在授课形式上均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的授课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

    以前的传统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后只掌握了有限知识的理论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后不会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目前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将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进行编撰,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的生产一线,所授课内容和企业紧密相连,学生边学边练,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如机械设计与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机械加工车间的压力机为课程的学习载体,整个教学任务都围绕着压力机进行展开,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十分的贴近,学生通过去实习车间就可以观测到压力机的基本结构,避免了以前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会公式计算,到机械零件计算时出现不知如何应用的局面。我院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实现了学生基础的夯实,学生知识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得到了扩展,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了学以致用。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机制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采取了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机制专业工作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专业岗位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归纳出16个典型工作任务,20个学习领域。针对职业岗位任职技能要求,归纳行动领域,融入机械制造行业企业标准,转换学习领域,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一体化实训室、生产车间为实施地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贯穿工作流程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终形成了8门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分别是设备控制基础、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特种加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数控机床及数控编程、CAD/CAM应用技术。每门课程都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如CAD/CAM应用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了六个学习情境,如学习情境五平面零件铣削加工包含2个学习任务,这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定心模的加工和卡座的加工,这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所以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

    3专业拓展课与职业资格考试和素质教育相挂钩

    在专业拓展课方面,我们将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拓展课内容相挂钩,我们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选取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仿真应用软件、高级车工、高级铣工、设备维护与保养等五门为机制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根据需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个学生至少选取2门的专业拓展课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后就可以掌握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理论知识等内容,不仅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顺利的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我们在五门课程中开设了一门与机床维护和保养有关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到车间亲身经历,使学生慢慢养成对机床维护和保养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实现职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课程体系;机械制造

基础北部湾作为中国大陆对接东盟海上桥头,国家“一带一路”重要城市集群,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钦州学院是广西沿海地区唯一一所公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广西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在这样的浪潮里,学校围绕“转型发展”与“创建大学”的中心任务,把钦州学院建成服务地区发展的应用型大学。学校办学的思路和中心任务对课程体系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1]。机械制造基础作为机械类和近机类学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的地位不言而喻。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把材料变成零部件乃至机械部件的一门学科,本身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就很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制造的加工方法、加工路线、影响质量的因素,同时要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既能满足对零部件加工所需求的理论知识,又能制定符合工厂现有条件的工艺路线,以及对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进行分析,改进加工方法的能力,而且又懂得实际加工,同时对某些加工具有创新改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2-5]。

1启蒙实践教学

大多数刚踏入大学没有太长时间的机械类学生来说,虽然机械无处不在,但是什么是机械、机械如何制造、机械如何操作、如何进行售后服务基本上一无所知。在课程进行之前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是那么的必要。参观钦州港及港务集团,学习港口机械的日常运行和维护,了解机械的作用,对机械有基本的认识。参观保税港区,了解机械设备和汽车的销售,通过客户需求对产品功能和外观设计,具有机械美学设计。参观中马产业园,实地了解零部件加工的各个工序,以及不同产业对机械的功能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销售、运行、维护有整体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机械制造的美学和创造性制造的能力。在课程中间,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构造虚拟教学实例,对于各种加工方法给学生以视觉印象,对于加工工艺流程,选取典型零部件,给学生把整个加工流程和用到工具和加工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演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对零部件制造的整个流程有整体印象。

2验证实践教学

在学完各种加工方法理论时,会安排学习进行为期四周的金工实习,让学生实际去体验各种加工方法,同时具有丰富加工经验的师傅也会把各种加工方法的整体流程和制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会跟学生进行交流,在学习制造基础验证性过程的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在学生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加入学院现有协会,如机械创新协会、汽车协会和机器人协会,各个协会每年都会多次的交流比赛,让一部分学生跟着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在围绕比赛主题的制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考虑满足大赛组委会的要求,还要进行创新,拿到名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要在现有制造能力的前提下,按时加工出相应的零部件。使得学生把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论知识细化的零部件的整个流程中。

3总结实践教学

在结束课程学习以后,学生还要进行总结性实践学习,使得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的培养方案上明确规定学生有一周的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创新性设计实践紧扣当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以小组模式,每个教师带一两个组的教师指导方式,进行创新性设计。学生在此过程中,利用虚拟软件进行仿真制造的整个流程,加深学生对制造流程的深化。在整个流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制造过程,最后进行课程答辩。整个流程中,学生对制造以及制造注意事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细节的理解。对于较好的作品,利用协会现有条件,把其加工出来,进而组队,走出去跟其他高校进行交流,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学习完制造基础课程体系,同时经过各个协会的历练,少部分学生会进一步的通过各个协会不同等级的比赛,对机械制造的实践有更加深入的训练,同时对创新性能力进一步的培养,满足应用型大学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4结论

在服务地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教学“三部曲”,不仅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袁雪鹏 单位:1.钦州学院 2.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宇晨,吴彤峰,刘渊.北部湾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钦州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4(2):43-45.

[2]丁淑辉,李学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126-127.

[3]李峰,吴波,曹建树,等.基于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323-32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