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行病调查报告

流行病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行病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行病调查报告

流行病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食品卫生;结核病;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地直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

1.2 方法 凡受检查者一律在左手前臂掌侧中央皮内注射PPD0.1 mml(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批号为:93-9),72 h检查反应。判断标准:局部硬结直径小于5 mm为阴性;大于或等于5 mm为阳性;大于或等于20 mm或不足,但局部有水泡、坏死、双圈、淋巴管炎之一者为强阳性。阴性反应者接种卡介苗。受检者均做胸部X线透视,可疑者摄全胸正位片,必要时加摄侧位片。胸片可疑者收集连续连天晨痰作痰厚涂片检查。

2 调查结果

调查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应检1192例,实检1145例,实检率96.1%。其中食品卫生从业人员应检769例,实检742例,实检率96.9%;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应检423例,实检403例,实检率95.3%。

2.1 结核自然感染率 凡无卡痕又无卡介苗接种史者,即被认为未接种过卡介苗,其中结素阳性反应者,作为结核自然感染。在检查的1145例种均无卡介苗接种史和卡痕,PPD阳性反应1075例,结核自然感染率为93.88%。其中,强阳性反应424例,强阳性率为37.03%。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结核自然感染率见表1。

2.2 肺结核感染率 本次检查,胸部透视1145例,发现肺部可疑96例,均摄全胸正位片,结核临床表现确诊为肺结核35例(PPD反应均未阳性),患病率为3056.77/10万,35例病例均进行痰厚涂片检查,查出抗酸杆菌1例,涂阳性患病率为87.34/10万。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肺结核患病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结核自然感染率为93.88%,肺结核患病率为3056.77/10万,肺结核患病率是我区1990年第三次肺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97.2/10万的6倍多,表明我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结核病疫情严重。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从业人员(本次检查1145例,来自农村1102例,占96.24%)绝大部分例口密度小,居住分散的农村涌入例口密密集,居住集中的城市,感染机会增多。②本次检查的从业人员均未接种过卡介苗,机构内缺乏对结核病的免疫力。③我区结防工作开展不深入,活动性肺结核病例处于放任自流,大量传染源存在于例群中。④毕节

作者单位:551700毕节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社区居民 高血压病 流行现状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48-01

目前高血压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有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的态势,该病属于慢性疾病的一种,同时该疾病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对当下的流行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将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降到最低,我们将以我社区的22720例35岁以上居民为研究对象,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高血压病的流行现况及其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22720名在我社区内居住半年以上的居民的健康档案,对其高血压病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被调查者均为该社区的常住居民,人群的年龄在35岁以上。

1.2 调查方法 以我社区作为研究现场,选用基线调查的方法,通过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方式,由通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师入户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是现场测量。

1.3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了社区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如居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家族史等),体格检查(如身高、体重、生活行为习惯如饮酒以及吸烟情况)以及相关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检测血糖、血脂等。

1.4 高血压病的纳入标准 由二级或者是二级医院诊断确定的高血压患者;或者是现场测得的居民的舒张压在90mmHg以上,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并且在没 直在使用降压药血压在140/90mmHg以下的居民。

1.5 血压测量 以水银柱血压计作为血压测量的工具,标准参考国际高血压鉴定标准。在检测之前,居民必须保持安静状态5分钟左右,心脏与上臂处于水平状态,取坐立位,持续性测量三次取平均值,每次测量间隔的时间约为两分钟左右。

1.6 肥胖和超重的判定标准 主要是采用体重(kg) /身高(m)2来获得体质指数的,当体质指数在18. 5~24的情况下,则意味着处于正常水平;当体质指数在18. 5以下的情况下,则说明居民处于低体重水平;当体质指数水平在24~27. 9的情况下,则意味着居民身体超重;当体质指数在28以上的情况下视为肥胖。

2 调查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社区为广州市的旧城区,居民以老年人较多,我们对本社区22720名35岁以上社区常住居民高血压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为17.41%。其中高血压病人中男性的为1543名,女性的为2413名,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9.0%和61.0%,调查对象的年龄在35岁以上,平均年龄为(52±3. 2)岁,其中文盲505名,接受高等教育的由598名,其余均为小学、中学、中专或者是高中学历,所包含的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回族、藏族以及其它。

2.2 高血压病患病情况的分析

2.2.1 年龄和性别情况 经调查显示,该社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7.41%(3956/22720),其中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14.51.00%(1543/10634),女性患者的患病率为19.97%(2413/12086),并且患者的年龄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成正比,对患者的年龄分为35~45、46~59、60~85这几个年龄段,其中35~45岁的患病率就已经达到了14.89%,可见患者从35岁开始患高血压的几率较高,将首诊测血压的时间实施在35岁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高血压患者在年龄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体质指数情况调查显示,居民的体质指数也与高血压的患病率成正比(P

2.2.3 居民生活习惯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2.2.4 居民高血压知晓情况 经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对于该疾病的知之甚少,对高血压的预防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并且对于正常血压范围了解的人群也不多。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社区22720名常住的居民进行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和患病率进行调查,我们得出:随着居民年龄的增加,发生的高血压的几率也就越大,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由此可见,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从以上社区的实际情况看来,要想有效的降低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就必须加强对35岁以上社区居民实行首诊测高血压制度。

除此之外,高血压的发病情况也与患者的体质指数具有密切相关性,根据我国的相关体质指数标准对以上调查的22720名35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评估,我们得出,居民发生高血压的几率随着体质指数的上升而递增。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教育以及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效地提升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自身饮食结构的调整,控制自身的体重,加强保健意识,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以上我们以22720例35岁以上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社区高血病流行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我们从中意识到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性,使居民在对高血压相关流行病学知识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对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体重方面的管理,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广东省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

分析[J].广东医学,2002 ,23 (4):417-419.

[2]徐小玲,唐新华,金宏义.浙江省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服药率和

流行病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对钦州市钦南区一乡镇中学发生群体心因性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病10例学生进行调查,填写食物中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食物进行追溯,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结果:自述恶心8人,腹痛8人,头痛4人,头晕8人,发热1人。留样食物及水样未检出任何可疑致病菌。结论:患者以自述症状为主,无阳性体征,是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

关键词 群体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调查 心因性疾病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Shen Ping,Guo Jichang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in Guangxi,535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Methods:10 cases who had symptoms were investigated.We filled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food poisoning epidemiological case.The suspicious food and the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scene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8 cases claimed that they have nausea,8 cases had abdominal pain,4 cases had headache,8 cases had dizziness,1 cases had fever.We did not found any suspected pathogens in food and water samples.Conclusion:The main symptoms of patients are readme symptoms,and there are no positive signs,so this is a group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Key words Group;Food poisoning;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Psychogenic diseases

2012年10月11日2时,钦州市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康熙岭镇卫生院报告,某中学发生一起以恶心、腹痛、头晕、头痛为特征的疑似食物中毒,经临床诊断和流行病调查,证实为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所有住院治疗的学生进行调查,填写食物中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食物进行追溯,并进行现场卫生学和实验室调查。对部分住院学生抽血化验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并作心电图检查。

结 果

基本情况:某中学是一所国立全日制中学,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25人,学生907人,男507人,女400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分别为319人、321人和267人。学校有学生1个食堂,学生就餐人数最多达872。学校水源采用乡镇水厂供应的自来水,每餐向学生供应的食品都有留样,食堂还向学生供应开水。

首例患者发病经过:患者,女,13岁,初中1年级3班学生。于10月10日22:00下自修课后回宿舍,因自觉腹部闷痛,便用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送服保济丸,但10分钟后,腹痛不但未缓解,反而加重,还出现恶心、头痛、头晕的症状,疑是开水所致,并称在倒开水瓶内的开水出来饮用时,曾发现开水中有白色微小颗粒(即悬浮物),认为有人在开水中投放药粉。在她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因为同宿舍的另9名同班女同学下晚自修课后回到宿舍后也饮过同一开水瓶内的开水,于是,她问同宿舍的另9名女同学是否有不适的症状,结果大家一致回答有类似症状。之后,将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即带10名同学到康熙岭镇卫生院就诊,并诊断为“疑似食物中毒”。10月11日1:00,卫生院急诊科呼叫120将其中4名自觉症状稍重的学生转钦州市二医院治疗,其余较轻的6名留在卫生院观察治疗。

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强度:全校共发病10例,罹患率1.10%(10/907)。②人群分布:10例患者均为女学生,年龄13~14岁。③班级分布:全部病例分布在初中1年级3班同一宿舍女学生,占全班总人数19.61%(10/51);占宿舍总人数45.45%(10/22)。其他年级无一例发病。④临床表现及体征:发热1例(体温37.5℃),恶心8例,腹痛8例,头痛4例,头晕8例。根据饮开水至出现症状,潜伏期5~10分钟。其中症状轻度6例,中度4例。全部以自觉症状为主,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阳性体征;对4例症状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的检验未见异常。⑤就餐史及可疑食物追溯:10例患者当天无校外就餐史或自带食物共同进食史。学校食堂供应晚餐的食物有: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等。其中吃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的5例,吃米饭、肉丸、清汤的4例,吃米饭、肉丸的1例。⑥现场卫生学调查:学校食堂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15名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齐全,健康状况良好,食堂卫生硬件设施中等,餐具每餐次均按规定进行消毒,对食堂食品仓库的食品原料进行逐一检查,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均一直使用,未发现过期变质食品。食物原料等采购索证完善,并建立登记台帐。

实验室检查:经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10月10日该校晚餐留样的食物4个(米饭、肉丸、东瓜、清汤)和水样2个(末稍水1个、初中1年级3班女生303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1个)进行检查。结果4个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

讨 论

群体性癔症(癔病),又称群体性心因性疾病或群体性社会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癔症,是由强烈情绪反应或心理暗示激发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碍,多见于情感不稳定的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1]。其发生均是在“特定背景”下由于集体接触某生疏物品或药物、食用某种食物、吸入某种气体、目睹或听说某种恐惧的情景而诱发。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无器质性病变[2]。有学者认为群体性癔症发作,其发病机制与癔症有区别,癔症是以个体性格因素占主导地位,而群体性癔症则以环境因素为主[3]。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①症状的多样性:可出现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肢体麻木、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心慌、胸闷、抽搐、呕吐、肢体痉挛等症状;②发作的反复性:在事件平息前患者的症状可反复发作,如同演员表演几次的表现完全一样;③主诉与体检的矛盾性: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无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无病理反射;④发作的暗示性:在同伴、家人的言语或动作、表情示意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可以诱发症状;⑤症状发作的短暂性:大多数患者发作后的持续时间较短,在数小时或2~3天消失,偶尔也有维持时间较长者。在学校发生的群体性癔症中,女生的反应率显著高于男生,尤其是7~14岁的学生[4,5]。同一年龄阶段女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低于男生,情感脆弱,敏感性较强,恐惧胆小,易受到自我或他人的暗示。

流行因素分析: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和病原学方面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这起事件是首发病例癔症发作为主因,而诱发的群体性癔症。依据如下:①患者症状相同,主要为恶心、腹痛、头痛、头晕等,但症状轻重不一,同时以主观症状为主,无阳性体征。②存在客观的诱导因素,即是首发病例饮用宿舍的开水时发现开水中有悬浮物,认为开水异常,加上同宿舍的女生心理发育欠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为这次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奠定了心理基础。据文献报道,因饮水引起的群体性癔症约2.5%[4]。③在10例可疑患者均为初1年级3班同一宿舍的女生,无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可疑食物就餐史,其他年级学生无一例发病,排除由学校食堂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④在10例中仅1例出现低热,但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对4例症状为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检验未见异常。4个晚餐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不支持由有机磷或微生物因素引起。⑤临床症状与饮水量的多少不成正比,在4例症状为中度的患者中,饮水量约100ml 2人,30ml 2人,而在症状轻度的6个患者中,饮水量约120ml 2人,100ml 1人,60ml 1人,15ml 2人。⑥症状维持时间短。在卫生院治疗的6个症状轻度的患者,于凌晨4:00已恢复正常出院,在市二医院治疗的4个症状中度的患者,也于第2天早上7:00恢复正常出院。治疗时间5~7小时。综上所述,该事件不支持食物中毒,排除水源性疾病暴发,是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突发事件。

对策:群体性癔症患者通过隔离、精神安慰、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暗示治疗,均能痊愈,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群体性癔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体性癔症的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4]。因此,学校医务人员对群体性癔症要有足够的认识:①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应采取正当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消除恐惧,稳定情绪,配合暗示治疗。②当发生癔病集体发作时,应及时疏散患者,相对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切忌制造紧张氛围,扩大影响。③普及卫生知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减轻精神压力,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④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的各种不良心理倾向,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0-263.

2 Jones TF.Mass psychogenic illness:role of the individual Physician[J].Am Fam Physician,2000,62(12):2649-2653.

3 庞天鉴,曾淑芳.集团性癔病57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14(1):35.

流行病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为了解该病流行病学特征积累数据。

调查对象

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聚集性病例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例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调查内容和方法

个案调查发现病例后,应当及时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家庭及居住环境、暴露史、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转归情况等,并采集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开展检测(见《实验室检测方案》)。

基本情况包括病例的年龄、性别、民族、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

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经治医生及病例、病例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疾病进展、转归等情况。

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及其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等。

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劳动、旅行或可疑暴露史,了解其是否到过有蜱生长的场所,是否有蜱叮咬史。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与类似病例的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方式、地点等。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在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应当注意调查感染来源。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通过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感染、发病等危险因素。选取实验室确诊病例为病例组,一般按照1:2的比例在同村同性别同年龄组(年龄相差

宿主媒介调查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环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家畜及啮齿动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况,采集动物血清标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以查明可能的动物宿主和生物媒介。

调查要求

调查者及调查对象应当由经过培训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现场调查时,应当尽可能直接对病人进行访视、询问。

如病人病情较重,或病人已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调查时,可通过其医生、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或补充。

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应当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应当填写完整,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人转归等情况应当及时填补到调查表中,以完善相关信息。

调查者的个人防护在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过程中,调查者应当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尤其应当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和利用

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当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流行病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糖尿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逐年增高,患病率与死亡率在不同的地区有一定差异。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随年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遗传因素、肥胖(或超重)、体力活动不足、膳食因素、早期营养、社会经济状况、呼吸与饮酒、高血压、年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都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关键词】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1亿人,然而,到2007年,该数字已经迅速增长到2.46亿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亿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第二大国。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最新完成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人口中,糖尿病患者约有4100万人,在20岁~70岁的人群中,男性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2%,比女性和总人口的发病率均高出约2%。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每天约新增3000例,每年约增加12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约95%为2型糖尿病患者[1]。

1 流行病学

1.1 患病率 2型糖尿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是不同的[2]。我国曾组织过5次大规模的糖尿病横断面调查,按时间顺序,分别是1978~1979年全国14省市40万人口糖尿病调查[3-4],患病率为1.21%;1994年全国19省市25万人口糖尿病普查[5],患病率为2.28%;1996年全国11省市4万人群(20~74岁)糖尿病抽样调查,患病率为3.62%[6];2002年全国平均患病率为2.6%,其中大城市患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升高[7]。2007年6月-2008年5月对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48431名20岁以上人群进行OGTT血糖检测显示,目前我国城镇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6%,男性为13.3%,女性为10.6%。从上述几次全国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糖尿病在30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8]。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高明显上升[5-8]。国内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明显升高,其患病率可达到40岁以下人群的6.39倍[9]。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0]。糖尿病患病率在不同的地区有一定差异。1996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结果显示[11],各省市糖尿病标化患病率最高为北京(4.56%)和四川(4.37%),最低为浙江(1.99%)和宁夏(2.28%),其余省在3.25%-3.48%之间;糖耐量异常(IGT)标化患病率最高为四川(8.21%)和山东(6.48%)。最低为宁夏(2.33%)和甘肃(3.52%),其余省在3.70%~5.35%之间;按抽样层分析,我国糖尿病标化患病率大城市(4.58%)高于中小城市(3.37%),富裕县镇(3.29%)高于贫困县农村(2.83%)。有人做过比较[13],发病率较高的北京、辽宁和最低的贵州、新疆之间相差达10倍。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1~4倍。IGT标化患病率虽然大城市(5.78%)高于中小城市(4.29%),但经济迅速发展的富裕县镇和农村IGT患病率分别为5.74%和5.02%。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显示,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依然明显高于农村[7]。2007年调查表明,我国糖尿病总的未诊断率为56%,其中城市为52%,农村为68%,农村明显高于城市,这为将来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移向农村提供了依据;IGR数量的增长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趋势相似,也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总的IGR患病率为15%,已超过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峰值的年龄也是在70~年龄段,且增长迅猛。

1.2 死亡率 糖尿病的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人群差异,从0~200/10万不等。近30年来资料显示[5-16],糖尿病死亡率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国家多在20/10万-50/10万之间,发展中国家大多低于10/10万,城市一般高于10/10万,农村多低于10/10万。不同种族间糖尿病死亡率明显不同,一般是黑人高于白人。我国糖尿病死亡率在近20年内增长迅速。1990~1999年糖尿病死亡状况的统计结果显示[17],10年间城市和农村糖尿病死亡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1.89倍和1.71倍,平均递增速度城市为7.35%,农村为6.17%。采用灰色系统GM(1,1)所建立的城市和农村糖尿病死亡预测方程计算,在没有其他特殊干预因素的前提下,预测到2005年糖尿病的死亡率将分别达到25.24/10万和8.15/10万。糖尿病死亡率地区分布特征差异显著,城市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1990年城市糖尿病的死亡率是农村的2.71倍,1999年城市是农村的3倍。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村,某些地区农村糖尿病死亡率的年增长率已经明显高于城市[18]。

2 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18]。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19-20],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20]。国内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的患病率要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

2.2 肥胖(或超重)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易患因素之一。许多研究发现,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中,超重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者显著高于非超重者,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5倍。我国11省市的调查发现,DM和IGT患病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上升,超重患DM的危险(RR)为正常人的2.36倍,而肥胖的RR达3.43。对比印第安人的随访亦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随体质指数的增加而呈线形增加趋势,体质指数40者高达72/1000人年。国内的研究结果显示,BMI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一些研究还发现,WHR比体质指数可能对2型糖尿病的预测更有价值,尤其在亚洲人中。肥胖的时程也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以色列对2000名40~70岁的人群进行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与其10年前较高的体质指数有更大的相关性。

2.3 体力活动不足 许多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6倍。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及体育锻炼可增加胰岛素活性标志物的效应,从而改善糖代谢和脂代谢。马林茂等对我国11省市的糖尿病调查结果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体力活动与休闲时的体力活动减少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4 膳食因素 高能饮食是明确肯定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与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百分比成正相关,与膳食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百分比呈负相关。日本相扑运动员每日摄能达4500~6500千卡,比一般日本人的2500千卡高得多。他们中40%发展为2型糖尿病。

2.5 早期营养 有人提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和增加发生IGT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母亲营养不良或胎盘功能不良可以阻碍胎儿胰岛β细胞的发育。

2.6 社会经济状况 糖尿病与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富裕国家的糖尿病患病高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明显高于穷人。我国1994年的调查亦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且经济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低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

2.7 吸烟与饮酒 国内的有关糖尿病的研究中,单纯用吸烟、饮酒与否来分析其与糖尿病的关系时,并不能看到它们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而是戒烟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吸烟和不吸烟的人群,但经过年龄进行分层排除了年龄构成差异的影响后,可以确定戒烟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比吸烟者及不吸烟者高。当采用吸烟与饮酒指数来分析吸烟与饮酒与糖尿病的关系,可以看到吸烟、饮酒指数与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大量吸烟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吸烟年限与吸烟量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生也越多[22]。Rimm-EB等报道一项美国114 247名护士的12年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吸烟者相比,每天吸烟25支以上的妇女发生2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42(经调整肥胖及其它危险因素后);对美国中老年男子进行6年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每日吸烟25支及以上者较不吸烟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94(经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后)。

2.8 高血压 许多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血压者高,然而这可能与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血压者的2.5倍,糖尿病患者至少1/3以上合并高血压并发肾脏损害者,高血压患病率达70%~80%。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报告,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子。除了以上因素外,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它相关的因素还有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无论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参考文献

[1] people’s daily online.china has annual increase of 1.2 million diabetes patients[EB/OL].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200011/14/eng2000114_55162.html,2008-02-29.

[2] 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8-433.

[3]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协作组.上海地区十万人口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1980,60(6):323.

[4] 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1):678.

[5] 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1994年中国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6):384.

[6] 王克安,李天麟,向丁红,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5):282.

[7]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年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60.

[8] Gulliford MC.Controlling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Int J epidemiol,1995,24(suppl):53.

[9] 穆 凯,应方微.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相关因素调查综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20(20):44.

[10]Chi Zhisheng.some aspects of diabe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perspective from Beijing.In :Mann J I,Pyer3/413/4K,Teyscger A (Eds).diabetes in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 [M].churchill livingstone publisher,edinburgh,london,melbourne and new york,1983:78-86.

[11]向丁红,吴 纬,刘灿群,等.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3):131.

[12]田凤华.中国糖尿病现状及初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6):361.

[13]Morgan CL,Currie CJ,peters JR.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es and moretality:a population study using record l indage[J].1Diabetes Care,2000,23(8):1103.

[14]彭 绩,周 华,程锦泉,等.中国城乡1985~1995年糖尿病死亡趋势特点与预测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5):221.

[15]Linda s.Geiss,William H.Herman,Philip J.Smith.Mortality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A]1In: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Diabetes in America [M].12ndedition.NIHPublica2tionNO.96-1468,1995:233-257.

[16]Swerlow AJ.Jones ME.Mortality during 25 years of follow–up of a clhort with diabetes [J].int J Epidemiol,1996,25(6):1250.

[17]李 锐,王振果.1990~1999年我国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分析及预测[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5):2161.

[18]武忠弼主译.病理学总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888.

[19]Rotter J,Rmoin DL.The genetics of the glucose intolerance dis2 orders[J].Am J Med,1983,70:1161.

[20]Permutt MA.Genetics of NEDDM[J].Diabetes Care,1990,13: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