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种信息呈爆炸性增长,信息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每个人拥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信息化教学,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工厂、学校、银行、家庭等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有实质的区别,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通过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课件”中所呈现的内容,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信息技术就不再只是课堂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随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地再现,也可以将人的眼睛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脱;有些内容适合农村学校,有些内容适合城市孩子,有些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合实际。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油菜花开了》、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秋冬季的生物》、第五课《动物的栖息地》、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三课《做一个生态瓶》等课,这些知识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信息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秋科季的生物》一课,由于要求学生对秋天和冬天的动植物进行观察,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动植物的种类太单一,如果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内容也不够丰富,所以我要求学生课下坚持对生物进行观察.在网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对疑惑不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记录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21世纪人类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岩石的组成》一课时,课上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细化、处理,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掌握岩石的名称、形状、颜色、硬度等信息,通过网络搜集每种岩石的产地、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等资料.并在网站讨论区里记录下岩石的这些信息.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形成总结性报告,一节课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各不相同,学到的知识也更多了,在整节课中运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材料进步的历程》时,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一种你感兴趣的材料,总结材料进步的历程,形成书面报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了大量资料,有的学生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超导体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防弹材料很感兴趣,专门找了防弹材料的发展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掌握生物科学、天文科学、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帮助学习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对各科知识的最新资讯能够及时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把握科学发展的最新脉膊,以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比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由于实验误差导致通过光照后,有的种子发芽快,有的种子发芽慢,为了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通过网上查找,得知这与种子的习性有关,不同种类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时,经过光照后发芽快,有的则相反,另外还得知,不同颜色的光线对种子照射,发芽的快慢也不一样,通过学习,正确解答了学生的问题。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信息技术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2月至7月)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一名教导处副主任、专业音乐教师三人、专业计算机教师二人,课题组成员要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整理,要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章、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学习并制作出冀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十册各单元音乐欣赏的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乐曲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与乐曲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作曲家的图片、背景文字资料等。

2、实验研究初级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这一阶段为初级探索阶段,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对这种欣赏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实验方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修改。

3、实验的深入阶段(2006.2——2006.8)

定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讨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定期进行形成性的检测和阶段性的小结,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典型的课例,教案、总结经验。

4、总结思考阶段(2006.9——2007.1)

六、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七、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八、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安市柳城小学的教师陈小萍。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申请电子邮箱》。

一、说教材分析:

《申请电子邮箱》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能够浏览网页。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输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免费资源与他人进行远距离友好交流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要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体验友好交流的愉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会申请免费电子邮箱,为下一节课学习《编写电子邮件》作铺垫。

二、说学生学情:

五年级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所以,我将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拥有了电子邮箱,甚至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的经验。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连注册资料的填写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考虑适当的小组讨论、协作学习,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完成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

能力目标:通过自我探索、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与他人交流。

本节课主要围绕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展开教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填写注册资料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导致申请不成功,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注册资料的填写。

四、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和“小组谈论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而开展教学。

1.直观演示法: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当然,直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演示,也可以让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任务驱动法:

根据学科特点,我用“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贯穿本课,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去发现、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将一个个任务击破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小组谈论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拥有电子邮箱,甚至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的经验。因此,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谈论中,重新看待问题,这样能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课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告诉学生,老师要参加2010年南安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说课比赛,文件要求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名。接下来提问:为什么要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名?让学生讨论,从而总结出电子邮件的特点是:传递速度快、范围广、收费低、环保等。揭示课题:既然它有这么多优点,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电子邮箱呢?老师今天就送给大家每人一个,不过要自己去把它拿回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申请电子邮箱》。(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突出电子邮件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哪里可以申请到免费电子邮箱?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知道哪里可以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如126、雅虎、新浪等)。]

第三环节: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教师演示申请电子邮箱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着重让学生掌握申请电子邮箱的步骤及注册资料填写的注意事项,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分享经验。

首先,我让学生分组合作申请电子邮箱。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全体学生,请会的同学上台演示,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学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了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了敢于尝试、不怕困难、积极思考、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

第五环节:观看展示,巩固新知。

首先我将自己在“yeah.net”申请的电子邮箱地址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老师的邮箱地址,同时告诉学生,@前面的是用户名,@后面的是邮件服务器,许多大型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在不同的网站上申请的电子邮箱,@后面的服务器也不一样,让学生认识邮箱地址的格式。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牢记自己的邮箱名,同时能够对邮箱地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六环节:自主探索,拓展知识。

拥有了电子邮箱,就可以通过网络与远距离的朋友进行通信、交流。那如何收看其他人给自己发送的电子邮件呢?请学生看书自主探索,如何阅读电子邮件?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正确地进入电子邮箱,并完成电子邮件的阅读。]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为了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回家后每人发一封电子邮件给老师。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较好的总结,能与同学或老师分享其劳动成果。]

六、说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91-02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性的课程,实践探究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如果只是单纯教授操作方法,将会使得学习流于形式,即使掌握了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学习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因此我们尝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以这些问题作为实践探究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样的带有主题化拓展的活动中,全程参与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系统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下面笔者就以“光盘行动”为主题,谈谈在五年级信息技术幻灯片的教学中,如何开展主题化拓展教学探索。

一、开展主题化拓展教学的准备

1主题的选定。主题化拓展教学的“主题”将会贯穿学生的整个实践探究过程,因此选择一个合理恰当的主题显得尤为重要。选用的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且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例如选择学生身边的各种现象,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学校整体规划的特色项目,或者结合学校德育处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作为探究的主题。

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理顺其前后脉络。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主题化教学,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其中一个内容来设计主题,也可以挑选多个具有连贯性的内容进行单元式的主题化教学,或者设计具有综合性的操作任务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如五年级下学期幻灯片的制作、美化、自定义动画以及播放是本册教材的操作要点,笔者选用最后一个内容让学生开展探究:用3~4课时制作一份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宣传演示文稿。

2资源的准备。确定好主题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一套与主题相应的资源库,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资源。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搜集信息、提炼关键词、筛选内容,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或者帮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主题学习网站一览表。

3小组的形成。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后,以班级为单位,每4人一组,选出组长,每组成员操作学习能力尽量做到平衡。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安排,做到课堂上主题操作有序,课外主题实践有效。组内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配合,使整个主题的实践式教与学活动有目的、高效率地进行。

二、实施主题化拓展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将学生熟悉、有情感共鸣的主题带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因此,创设引入主题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借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问题与生活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即生活。如课前笔者准备了学校“光盘行动”的宣传海报以及一些相关的照片:满是饭粒的餐桌、盛满剩菜的泔水桶、遭受饥饿折磨的儿童等。通过课件进行课前演示,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浪费问题如此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和思考,随后提出“光盘行动”这一主题,明确了活动的意义。

2分析问题,深化主题

明确了活动意义之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对主题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性,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主题活动紧紧围绕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而非单纯的为主题而活动。在“光盘行动”主题化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能,以“宣传节约,倡导‘光盘’”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制作一份精美的演示文稿,对同学、亲人、朋友提出倡议。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组内成员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光盘行动”的来由、节约的好处、光盘口号等,教师组织学生在班内进行交流,再由组长把任务分配给组员,及时向教师汇报活动进展,包括阶段性目标、完成活动计划书等。

3搭建平台,服务主题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资源一部分是教师准备的,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搜集而来,因此,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平台非常重要。资源的搜集可以来自于网络,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主题,在组内讨论并按照制定的活动计划书,利用周末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组织主题调查,利用信息手段,如数码相机拍摄图片和视频信息,用笔记录自己所看、所听、所思的信息。活动前,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过程中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课堂中着重教会学生如何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存储。本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本校食堂进行调查访谈,结合春季综合实践活动或雏鹰小队假日活动去绿色基地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收集到丰富的实践素材,最终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资源平台共享。

4课堂制作,探究主题

在多课时的课堂制作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活动计划书的阶段性目标,督促各小组完成作品。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中期演示,分享小组成果,借鉴交流制作经验等。过程性的交流与评价能够促进小组间的互相学习,建立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同时教师还能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完成进度,以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三、展示主题化拓展教学的成果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115―01

小学科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验意识,虽然小学科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在简单中发现科学规律,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科学教学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科学教学在量和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需要长期观察才能得出的结论,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原本有危险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得到结论。同时对知识量的积累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扩充和完善,从而大大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科学的知识含量

在传统教学时,通过教师的“讲”往往并不能对知识进行极大的拓展,相关知识仍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而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有效融合,则可以最大化地扩展知识面,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还能够结合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新技术、新科技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培养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让学生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到科学探究中来。在教学预设时,教师可以将所学知识的相关信息在课件中建立链接,当展示到相关内容时进行扩充与拓展,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探究欲望更强烈。

二、信息技术将长期观察变得直观化

小学科学中有好多知识是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发现的,如春夏秋冬的星空,种子的发芽与成长等。这些知识的获得既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还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展现,这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难题,有的内容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就进行布置,而中途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一教学缺陷,通过视频或课件展示可以将长期观察的过程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看的同时进行思考、总结,从而得出结论。但是这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实践,这只是教学的补充,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和观察才是科学教学的有效方式。

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时,对于我们来说,观察得出结论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不可能的事件。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地球运行的规律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将长期观测的结果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年四季季节的交替和一天24小时的道理。同时利用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天文的常识,如古人云: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这是对天文现象的总结,也是激发学生更好地向太空探索的动力。

三、信息技术避免了实验的意外发生

科学实验有好多需要接触到危险的化学药品,有的实验还会产生有毒的气体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还不强,有的同学甚至将老师的有效提醒当成耳旁风,所以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而对于这样的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看”与“思”来得出相关结论,这比亲自实验要安全得多,对于规范学生实验操作流程、掌握实验步骤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这只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毕竟科学实验需要的就是亲自尝试,但是通过将实验步骤和方法向学生展示也就为下一步动手实验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让学生在实验时不出现意外,保证实验的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