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日后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的竞争、信息的竞争,信息技术自然成为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但以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仍处于传统教育的模式,信息技术学习者在走向社会后,也基本很难立刻适应信息技术相关岗位,满足行业的标准,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改变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
什么才是创新型人才?国内的学者通常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1]
南国农先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一文中提到:“新人才是创造型人才,非模仿型人才;是智能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2]其中还提到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个性特色、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和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五种基本素质以及全面+个性、人脑+电脑、智商+情商三个基本特征。
二、信息技术教育现存问题
当今院校在教育上都喜欢提倡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但是大部分院校都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对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也存在着很多观念与实践相脱节的地方。
1.创新沦为空口号,在教学方式上仍旧采用传统的面授课堂形式,应试教育的痕迹依旧很明显。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应试教育,也不能忽视院校在尽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仍旧是更重视知识的传递,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具体表现为:
(1)教育目标与时代要求相脱节[3]。教育目标过分重视知识与节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强调一种固定的职业训练,不能综合应对其他方面的工作,知识面窄。
(2)培养的人才与教育教学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院校重视“学术性”,轻视“师范性”[4],相对于专业课,教育类的课程比例要小很多。
(3)教学实践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大部分院校为信息技术教育类的学生安排的实习时间比较统一,且时间较短,缺乏校外实践机会,缺乏服务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整合的机会。而且大部分学生只接受了就业前一站式培养,缺乏就业后的职后培训。
3.没有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具体规划,缺乏对学习者创新能力的指导。
4.评价方式方法上片面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徐州师范大学的陈琳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一文中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主要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则为‘目标+过程与方式’。”[5]
南京大学的彭洋在论文《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支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中提到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要做到“动脑与动手结合,课程与实验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创新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能力与素质结合,目标与需求结合”[6]八项结合。
结合对文献的整理,最终对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目标首先要具有现代化的国际视野,其次是注重对创新意识、思维、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培养,再次是满足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最后注意培养的应该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和信息技术教师[7]。
2.构建宽松民主、自由开放,分层次、多模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创业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
3.培养方法即教学方法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讲授注入式教学转变为指导启发式教学,从只有传统面授课堂转变为课上课下、传统面授课堂与网络课程、实践平台相结合。
4.课程体系要体现出现代化和综合化,不仅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习者的实践应用做指导,做到文理融合、学科融合、教学与活动融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结合[8]。可以开发具有丰富交互活动的网络课程,或将潜课程纳入培养方案[9]。
5.构建能够提供学习者更多科学实践机会的多维实践平台,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提供给学习者进行科研实验和训练的机会与指导,使学习者学以致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创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个主体相互间评价及自评,不仅对学习者进行评价,还要求学习者对教学进行评价,做到及时反馈和改进。
四、结束语
时代在改变,科技在进步,教学已不仅仅是培养应试的学生,日后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融合了理论和技术的复杂学科更是如此。所以,对培养信息技术的学习者来说,还是要以日后社会上的岗位和行业标准为目标和指导,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思想、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的能力,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8]赵巾帼.任长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倍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1):111-112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4-18
[3]赵巾帼.罗庆云.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501-502
[4]齐峰.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1):12-15
[5][7]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1-27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印钞造币
中图分类号:E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4-0084-04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G Chuan
(People's Bank of China Publish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ools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system compatible with techn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proposes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and query relevance-based retrieval model, and giv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flow. As a example of the management projec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oration,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and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Key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T;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0 引 言
普华永道在一项针对7个国家399家企业财务指标的调查中发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往往具有更高的业绩增长[1]。当今社会,企业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完成从效率型企业到质量型企业、灵活型企业,直到创新型企业的转变[4]。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上的持久优势,就需要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不可间断的过程,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地进行技术积累[3]。但目前企业在向创新型企业转变过程中,普遍面临管理瓶颈,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缺乏。
技术创新管理是管理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其稀缺、有价值并且不可被模仿与替代的技术资源。但是,由于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科学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实现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已成为适应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紧迫需要。要打造现代的创新型企业,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建立创新管理的信息系统。
我国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涉及决策、活动、要素、组织管理诸多方面,如何梳理管理主线、控制管理节点、划分管理范围是构建管理系统的关键和难点。为此,本文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符合我国科研机构特点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管控的模型,给出了深层提炼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共性规律、要素及方法,并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项目为例,进行模型、方法和系统的验证。
1 技术创新管理
1.1 技术创新
20世纪初,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论》中第一个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和理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5]。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2]。技术创新体系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构成要素,图1所示是其技术创新体系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组织体系、人才体系和制度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两级进行评价[8]。
1.2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就是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7]。
技术创新管理内容包括:
(1)技术创新决策管理,技术创新的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中,集中且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技术选择;
(2)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管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及技术转移管理。
(3)技术创新要素管理,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的流派各异,其中对我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类别有[6]:
(1)基于战略分析的创新管理,该流派从战略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管理;
(2)基于能力的创新管理,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能力是决定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基于资源的创新管理,该流派强调企业通过以利益相关者为资源进行创新。
1.3 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
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及资源的管理,信息化就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并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和利用,按约定的准则与规范进行创新活动。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水平、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有效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技术创新管理平台,可以支持所有创新相关人员完成创新活动的有序管理,对提升行业研发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技术创新管理基础模型
2.1 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密切值法、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 [8-12]。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复杂,难以给出评价要素的权重,为此,本文采用单层人工神经网络[13,14]方法来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其具体算法流程如下:
(1)随机使用较小的数初始化权重ω和临界值θ;
(2)对输入样本使用sigmoid函数计算输出值yj,即创新能力评价值:
(3)计算估计误差Δy=y-yi;
(4)使用误差调整权重ω,调整量为:Δωj=ηΔyxj
其中,η为比例系数,这里,我们取0.2。
(5)重复(2)到(4)步,直到所有训练样本训练完毕。
2.2 全文检索模型
自动文本检索和信息检索是进行技术创新支撑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全文检索概念最早出现于文献[4]中,在此之后,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基于查询和文档相关度的模型或算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布尔模型(Boolean Model)[18]、隐含语法索引(Latent Semantic Indexing)[19]、BM25[20]等。本文采用改进的BM算法,其算法细节如下:
(1)对查询q使用斯坦福分词器进行分词,可得到项t1,…,tM;
(2)对每一个文档的标题和正文分别计算:
其中,,N为文档总数,n(t)为所有项t的总数,TF(ti,d)表示ti在文档d中的出现频率, k1和b是自由参数,LEN(d)表示文档长度,avdl表示平均文档长度。
(3)对步骤(2)中求出的标题和正文的BM25值计算排名得分:
score=p×BM 25title+(1-p)×BM 25content
具体实现中,本设计取p为0.75。
(4)根据步骤(3)计算的score值对所有文档进行排序,并返回检索结果。
3 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
本文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项目的研发,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业务需求和各类技术规范为基础来介绍其技术解决方案,该方案应用B/S多层软件体系结构,并基于成熟的J2EE技术平台,因而是一种可靠稳定、可维护性好、可扩展性能力强、安全性很高的实用系统。
3.1 系统设计原则
基于对技术创新管理流派和管理内容的分析,结合对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本文总结出符合科研机构特点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模型,该模型包括四类资源、三种机制、两个导向,即“资源+控制=导向”。其具体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中,四类资源由创新资源分解形成,包括科研项目、人力资源、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系统以科研项目生命周期为管理主线,来同步管理与其对应的其他三类资源。三种机制可以基于创新机制进行分解,包括规划计划管理、绩效考评及激励约束机制,这三套机制可以应用于上述四类资源的计划制定、应用评价及效果激励,从而形成系统中的控制点。两个导向源自创新机构及创新环境,用于体现创新活动中的控制方式及决策依据。
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架的设计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素+三个体系”,即在业务方面对科技项目的流程、经费和知识进行管理,在技术层面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统一的标准体系、统一的集成体系。
3.2 系统结构设计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支持科研战略和计划管理、科技项目管理、创新能力管理、标准管理、环保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业务流程,系统包含查询中心和文档库两个数据中心。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关系如图3所示。
本文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要能适应印钞造币行业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的变化。基于这一要求,本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3.2.1 科研计划管理子系统
科研计划管理子系统包括需求分析库、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管理和年度项目计划管理三个部分。需求分析从企业质量要求、技术层面、上级机关三方面搜集整理,为科研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管理主要根据多方面的需求来源制定并,为年度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权威性、指导性的意见;年度项目计划管理将根据战略规划与行业现状相结合,为战略规划的落实与体现提供助力。
3.2.2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包括项目立项申报、项目预研、立项论证、立项批复、合同管理、过程监控、阶段评审、结题管理等系统模块,可以管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的规划、启动、过程、控制和结束。
3.2.3 创新能力管理子系统
创新能力管理包括研发机构管理、创新指标管理、实验仪器信息管理、科技政策信息、科技人才管理和创新能力评价。其中,研发机构管理包括国家级技术中心、直属研发机构、各企业研发机构管理;科技政策信息管理包括国家、地方科技政策和印制行业科技政策;科技人才管理包括行业专家人才库、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银行科技发展奖评审委员会、金标委印标分委会、行业科技人才库管理。
3.2.4 标准管理子系统
标准管理包括标准机构管理、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查询和标准项目管理等。其中,标准项目管理包括计划征集、计划、立项申报、方案批复、征求意见、送审稿管理、审定会管理、报批管理、、修订废止等基本管理内容。
3.2.5 环保管理子系统
环保管理子系统让科研管理部对各企业进行环保监督检查,统计有关环保指标,在企业内征集、、查询企业环保论文,实现快速的电子,为企业员工提供环保项目信息查询,环保法律法规的查询。
3.2.6 知识产权管理子系统
知识产权管理业务包含三个模块:专利管理、版权管理和商标管理,其中专利管理是主要的业务内容。专利管理包含了专利申请的审查、批复、维护及诉讼、同行专利申请以及进出口或招投标专利事务等四块业务内容,其中专利申请业务内容是核心。版权管理包括论文版权、专著版权以及软件版权的管理。重点解决企业中现有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后期企业新的知识产权的增加管理,包括现有的企业已经申请的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实现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管理功能。
3.2.7 数据管理子系统
数据管理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内的流程数据和基础存储数据为基础,可通过工作流平台的报表工具自定义查询报表,通过授权对系统内数据进行综合查询,查询结果可输出电子表格、Excel、PDF等。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专家信息库、科技人才库、评审标准库、项目信息库、专利信息库、标准信息库、商标信息库、文献信息库等。同时,可通过应用集成方式将所需的外部系统数据抓取到系统内,通过报表工具进行查询输出。
3.2.8 文档管理子系统
文档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可控授权的电子文档安全共享管理系统。文档管理是从以文件为中心、以消息为依存的群件系统向以同时、实时和协作通信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企业成功转化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协同工作的关键因素。文档管理子系统包括文档库管理、文档库、文档地图、权限管理。文档库管理模块可使文档管理员方便地对所有文档目录进行设定、维护,使文档体系能够严格遵循公司的文档管理体系,其他用户可经授权后对相应的文档目录进行维护,自主添加和删除文档。文档库实现对文件的收集、展现、评价、订阅、整理和存储等功能。权限管理实现对文件和目录的权限控制。所有的文档和目录后即成为用户可用的文档中心,用户对有访问权限的文档进行查阅,系统提供强大的挖掘工具供用户自定义全文检索方式,可迅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上。
4 结 语
本文针对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结合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项目,完成了如下的创新性工作:
(1)提出了科技创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并提出“三个要素+三个体系”的设计原则;
(2)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
(3)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集成标准规范,并使用全文检索技术实现检索功能;
(4)给出了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架构,以用于指导该类系统的构建。
参 考 文 献
[1]Tucker , Robert B. Driving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M] . Berrett -Koehler, 2002.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Joe Tidd, John Bessant, Keith Pavitt.创新管理――技术、市场与组织变革的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Kumpe, Ted and Bolwijn, PT . Toward the Innovative Firm - Challenge for R&D Management [J] .January-February , 1994, 37(1): 38-44.
[5]约瑟夫・ 阿罗斯・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6]陈劲,郑刚.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 2004(1):119-125.
[7]杨建君,李垣. 国有企业与合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比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36-39.
[8]冯岑明,方德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6(5): 31-33.
[9]Hamel.G C K,Prahalad. Competing for Future[M]. Boston (MA): Harvard Bursiness School Press,1994.
[10]Gronhaug, Kjell and Kaufmann. Innovation: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M]. Oslo(Norway):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1998.
[11]Kohli A K, Jaworski B J. Market Orientation: the Construat,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54): 1-18.
[12]李文博,郑文哲.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 57-59.
[13]Zeidenberg, Matthew. Neural Network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Ellis Horwood Limited, 1990.
[14]Hagan, Martin. Neural Network Design[M]. PW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15]Lawrence, Jeanette. Introduction to Neural Networks[M]. California Scientific Software Press, 1994.
[16]鲁松,李晓黎,白硕,等.文档中词语权重计算方法的改进 [J].中文信息学报, 2000(6):9-14 .
[17]Luhn H P.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the mechanized encoding and searching of literary information[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57, 1(4) : 309- 317
[18]Baeza-Yates R, Ribeiro-Neto B.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R]. Addison-Wesley, Reading(1999).
关键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43-02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了能有效地探索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策略以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就得先分析研究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现状,找出差距,从而提出提升知识与能力的策略来缩短差距,较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国家教师教育及培训机构关于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中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标准》中关于具体的课程设置,要求在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对在职教师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程,这两门课程正是对师范教育中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了强制要求。
从以上两点来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在校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现状
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现状 通过相关的问卷及走访调查得知,许多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意识淡薄。有10.17%的师范生对《标准》有所了解且比较关注,9.41%的师范生对此《标准》了解但不关注,50.55%的师范生对此《标准》既不了解也不关注,29.87%的师范生表示不知有此《标准》。
调查还发现:
1)大多数师范生迫切需要多掌握一些信息技术,而忽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2)对常用的教学软件掌握不熟练,如大多数师范生对PowerPoint等只达到了解的程度,难以达到熟练使用的状态。
同时,他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能满足需求。大部分师范生期望能改革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比如:
1)针对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脱节,大多数师范生希望能做到边听课边上机,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2)多数高师院校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公共课开设,师资不足,只能开展大班教学,但是大班授课难于掌控,师范生希望有所改变;
3)针对课程内容单一,目前的师范生一般只会使用PPT进行备课讲课,手段单调,他们希望多学些课件制作方面的软件。
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过程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
在问卷中,只有22%的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需要;有74%的学生能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教学中简单地使用信息技术。师范生在校期间能够合理利用资源者占调查人数的不足50%,这50%的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能有限地、片面地利用;调查中60%以上的学生并不知道课程整合的真正含义和意义,他们普遍认为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会使用一两个软件就行。
3 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目前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探寻相应的提升策略。
改革现有的教育技术相关课程,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意识与知识范围 修改“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职能技能必修课程。由于上述各种问题的存在,要想真正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意识与知识范围,就得改变现在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授课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结合起来。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重复,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增加实践动手机会,培养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多方位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 目前,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活动还没有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处于闭门造车阶段,与社会需求脱节。
1)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增强信息技术动手能力。指导学生成立各种项目小组,如动漫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微电影制作等,学生选择的题目可以是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在活动中自编自导自演,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和提高知识和业务水平,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充满了热情。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是观众和评论员,学生是制作者和讲解员。
2)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竞赛,提高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以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为指导,在校内开展大学生课件制作比赛,参赛学生展示作品并作讲解,由学生互评,教师作指导,推荐优秀作品到“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参赛,在校园形成一个课件制作的氛围,以课件制作比赛带动广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参赛前后要做大量资料准备工作,迫使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的资源应用能力。
3)加强见习与实习,增加师范生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当地各所中、小学合作,深入了解各科教学中的重难点,从实际出发,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做好教学设计,把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知识点用多媒体表现出来,如中学物理中运动的受力分析等,历史课里插播一些历史资料片等。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与制作,提高师范生与各级学校师生的沟通能力,同时增强中小学的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4)加强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组织学生在讲课比赛中运用信息技术,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尤其在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微格教室讲解时使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走出校门前就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提高,形成一个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意识。
5)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师范生课外自主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个别化的过程,鼓励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成立相关的课外活动小组及学生社团,吸收各学科的学生加入,在课外活动小组和社团中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交流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是为了提高师范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普及不断地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充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时代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这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提高信息社会中国家建设人才综合素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益龙.特定信息技术知识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3:76-79.
[2]罗云.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0):23-26.
[3]荆卫星.“1+1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15-17.
[4]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48-52.
[5]邹应贵,黄甫全,邓文杰.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兴起、概念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14(3):33-34.
[6]林众,罗良,王沛.教育学视野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进路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0-52.
[7]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北京:2011.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开题报告范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M[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关键词】信息消费 互联网 高校大学生
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信息消费已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为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国务院已制定相关政策,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加强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建设,实施网络文化信息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鼓励各类网络文化企业生产提供健康向上的信息内容。”]当前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对信息技术极为敏感,易于接纳与吸收新鲜事物,又具有娱乐和学习等多重需求,信息消费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变化。因此,本文将唐山市各大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以期了解唐山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现状,剖析目前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行为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相关对策。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2]。大学生信息消费类型大致分为娱乐消费、科研消费、信息获取以及电子商务等几个方面。娱乐消费其中包括:电影、视频以及游戏等方面的消费;科研消费包括:为完成学业、论文从网上获取专业信息,或者获得图书文献资料,以及为考研、出国等活动而准备的信息等;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主要是通过PC电脑端、移动互联网、广电传媒、广播、图书、报刊等方面获取资讯性信息;电子商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生活消费,其集中体现在以淘宝、美团等为代表的各类app上的购物消费,二是经营消费,体现在利用微信、淘宝等网站进行的经营行为,也作为本次调研的一个新指标,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的活动,反映出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背景下信息消费行为的新变化。此外,信息消费时间与信息消费金额等也构成了此次调查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的基础指标,反映其信息消费行为的现状及特征。
1.调查方案与数据收集
1.1调查方案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唐山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河北能源技术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网络调查,应用SPSS等相关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1.2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500份问卷,调查对象是这些高校在校学生(其中包括专科生,本科生还有研究生)。最终回收有效问卷是482份,有效回收率为96.4%,符合样本分析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从被调查者的性别上来看,男生占243人,占50.5%。女生占239人,占49.5%。从被调查者学历上来看,硕士生占77人,占16%,本科生人数占207人,占43%,专科生198人,占41%。从被调查者专业背景来看。文科类学生为171人,占35.6%,理工科类学生为311人,占64.4%。从抽样的整体情况来看,可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2.数据分析
在本次回收的482份样本中,我们运用了SPSS软件将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存在以下现象:
2.1信息消费类别分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消费与高校大学生密不可分,已经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信息获取是唐山大学生信息消费类别中比例最大的,达到了89%;以网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生活消费部分达到了79%;以游戏、电影/音视频、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娱乐类信息消费分别达为29.5%、75.5%和51%;科研部分中获取专业知识、图书资料、考研/出国等分别占到26.5%、21.3%、20.8%;而以做微商,开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经营类消费也达到了4.9%(见表1)。
其中,唐山大学生主要从新闻类网站、社交类网站、以及资讯网站上获取资讯类信息,主要类型分布比例为:新闻资讯(85%),好友动态(72%),好友转发文章(69%,心灵鸡汤、科技前沿、时政军事、养生保健等)、招聘\招租信息(32%)等。总体而言大学生信息获取主要围绕时事、好友和就业,表现出大学生心系时政注重社交,关心就业的特点。另外,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中娱乐占比较大,需要引导,防止荒废学业,沉迷游戏。电子图书馆、教育专网等基础设施的建立,使学生们更加方便的获取知识。以网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生活消费已经是校园中主要购买商品的渠道之一。在本次调研中的新增指标――电子商务经营消费,比例已经接近5%,反映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确实有一部分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在课余期间进行创业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和锻炼为走出校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