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摄影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酒店英语;信息化;设计
一、引言
目前,随信息化技术发展,国内不少高校均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信息化教改尝试和探索,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大部分院校对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对象较泛,针对性不强,研究范围也多局限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上,较少有高职院校针对某一特色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二、高职酒店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学好和运用好英语这一对外交流工具,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摆在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的酒店英语教学,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教师虽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语言环境,但总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酒店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岗位中经常遭遇的麻烦以及阻碍学生进入涉外酒店管理阶层的就是运用英语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如:用英语进行订房、接待、解释客房服务、处理外籍客人投诉、餐厅订位与服务、入住与结账,甚至推广促销等各项语言运用技能。酒店业属服务性行业,除基本的岗位业务流程外,真实岗位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因此,用英语处理不同突发事件的能力也不容忽视。传统英语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先学后练等教学模式缺乏较为真实的语境,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这一有利资源整合教学,改革教学,做出符合高职酒店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和专业特色与实际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能充分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也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真实的语言与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酒店专业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英语处理酒店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酒店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建议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教学改革大势所趋,但如何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将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值得认真探讨,笔者对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设计有如下建议:
(一)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酒店工作情境与语境
任杨,何高大(2014)认为:“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组织内部因素,也取决于教学环境、技术和管理的系统性、一致性和协调性”。[1]因酒店业属服务性行业,酒店英语除涉及到相关业务流程外,也涉及到商务礼仪及与人沟通技巧。因此,酒店英语教学设计不仅应以语言知识点为教学目标,更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职场业务流程、沟通与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创设真实的酒店工作语境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根据酒店业务工作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在课堂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听说强化训练,组织课堂讨论,用英语进行酒店工作汇报,进行英语辩论等活动。还可在课后引导学生观摩视频,组织以职场环境为背景的英语角色扮演并制作表演录像,如用英语进行订房、前台接待、餐厅订座、处理客人投诉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能面向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强调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进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缩短认知过程。[2]高职酒店英语教师应具备翻转课堂意识,更新教学理念,逐步改变传统课堂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教学模式,可通将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制作微课,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先自行学习相关微课,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MOOC平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并补充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此外,学生也可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课后复习与巩固。微课,MOOC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得教学时间更为灵活,既有助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教学互动
师生能否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布置学习任务,网上跟踪监测学生学习进度,并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资料与反馈情况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此外,教师也可建立班级微信群,通过微信推送等功能定期学习资源与信息,学生可以在相应板块留言分享讨论学习心得,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互动的目的。
结语
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海量教学资源,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助于创设更加真实的以职场为背景的教学模式,符合职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可以对酒店英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教育信息技术并非是一根魔杖,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性仍需要不断地研究与实践。[3]
参考文献:
[1][3]任杨,何高大.教育信息技术下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3):51.
【关键词】移动学习 高职英语 优化设计
现如今,随着移动设备的更新,无线通讯技术的利用,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尽享移动学习的环境。移动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针对高职英语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的分享,掌握英语的学习方式。我国的高职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注重对社会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加强对高职英语的读写,可以对英语进行有效的利用。
一、移动学习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不断融合,对于英语的运用日益频繁,信息时代,对于高职英语的学习就必须要加强。高职英语的学习,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这个学习环境下,英语的学习现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信息获取及时且丰富。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通过网路,可以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移动学习本来就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虽然学生能够及时或许信息,但是“信息大爆炸”时代,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有效性学习,就显得比较落后。这需要学生对信息获取的时候,有针对性地选择,从这些信息中整合出自己需要的,剔除那些不需要,而且不适合自己的信息,在进一步的整合加工作用下,从而制作出适合自己需求的,进而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2.学生自身英语专业知识有限。网络时代,信息的共享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方便,形式呈现多样化。在学校这个环境下,老师传授知识的时间有限,为了获得更加有利于自己学习的英语知识,适应社会所匹配的人才需要,就要根据自己专业的需求,习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由于学生自身的英语专业能力有限,在知识的获得中,没有辨别那些是自己所需的知识的能力,这就束缚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在时间观念上,英语的学习在移动环境下显得更加充分。由于高职英语的教育本身具有专业性,学生在移动环境的学习情况下就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从而浪费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时间。
二、移动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的优化设计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以高职英语的学科专业知识为核心,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可以进行运用,同时还要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英语语言的展示,在说的同时,还要会进行读写。在读写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并且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有其不同的特色。主题内容的选择,考虑要适用学生的专业要求,又要符合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的学科知识有更好的认知能力。
2.教学方法。移动学习环境下,对高职英语的读写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有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一堂课的演讲,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式的互动,回答问题的结果,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英语的教学,多采用情境教学法,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学生之间的互动,口语的有效利用,达到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目的。
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采用,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实施。教学手段呈现三点:第一,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通过视觉的传达调动学生对读写的兴趣。第二,创设学习环境的模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交流场地,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第三,利用通讯设备实现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语言的读写。
4.教学评估。早期的教学评估方式,多采用试卷的考核模式,显然如今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对学生的全面性评估。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读写教学的设计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为导向,对内容的依托,建立适应学生特点的全新考核机制。这种机制形式要多样化,评定要有过程,内容要具有综合性。学生的教学评估可以通过口语测试和书面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考核。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移动环境下高职英语的教学设计,在读写教学设计上面,依靠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达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对高职英语而言,顺应社会发展的移动学习环境,学生获取知识方便及时的同时,对专业知识的加强尤为重要。针对高职学生对英语的读写,不但是简单的认知,而是更专业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萍.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高职移动英语学习现状研究――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7(6):102-104.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 概念 特点 应用策略
早期的教学设计理论热衷于教学过程模式、目标分解、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的阐述方式、教学策略的选择方法、媒体选择方法和媒体材料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除了研究上述问题之外,还应提供学习任务的设计方法、学习行为的分析与设计、教学问题根源分析、学科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等。
1.信息化教学设计(IID)的概念及特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又称IID,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学习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卓有成效的自我成长者。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E-learning[1]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学习内容是交叉学科专题,所主张运用的教学模式是研究型、资源型、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是以星期甚至学期为单位,教学评价是学生的电子作品。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适应信息时代多样化教学目标的要求,其主要特征是:以学为中心,丰富的资源,强调任务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协作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但“信息技术的支持”仅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表面特征,它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特征: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关注学习过程。这两大特征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中,形成了更具指导意义的设计原则。
2.信息化教学设计(IID)与传统教学设计的比较
在我们周围,有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很确定的,可以直接套用计算法则或公式,称为结构良好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s)的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前沿却常常没有这样的规则和确定性,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需要面对新问题,有时甚至问题都没有成型,不但答案是开放的,解决手段也是多样的,这就是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s)(或劣构领域)的问题[2]。我们认为:结构良好领域问题和结构不良领域问题的讲授应该依据相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所属学习性质。不同类的问题,其传授特点总结如下表:
任何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出现,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需要博采众长,综合利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合中国的国情,传统教学设计还有它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提倡信息化教学设计并不是要否定或者取代面向“知识传递”教学设计(传统教学设计),而是为了补充高级学习的、“意义建构”教学系统(环境)设计的不足,给教育一场温和的革命。
从教学的历史发展看,发现式学习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接受式学习也并非弊端累累,而是二者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永恒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3]。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赵勇博士曾经指出:“东方人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因此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比较系统,但是比较死板,缺乏创造性;而西方人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因此很有创造性,但是基础知识不够。东西方教育改革都希望能走到太平洋的中间,寻求东西方的最佳结合。”
3.应用策略探索
要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升学压力很大、教育水平不高的内地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无异于“南花北植”,如果盲目地大面积推行,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所冒风险太大,也可能得不到行政领导的支持。我曾经与黎加厚老师一起探讨过绵阳与上海基础教育的主要差距,认为:经济文化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更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差距、教师信息素养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的要求、发展的必然;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始水平各地都差不多,出成果的空间较大;三是绵阳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具备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水平;三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推行,教育市场的竞争和教师能力的竞争加剧,有利于课题项目的实施。所以,在本市内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信息化教学设计,重要的是信息化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我市城市、县城以上中小学都正常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中学生及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部分学生具有电子灯片和网页制作能力和网上浏览技能,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学生,其信息意识和水平优于教师。
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还特别提出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无疑这是对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法规性支持。但就现有中小学学科分类及知识体系而言,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完全体现“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4],事实上是很困难的。所以,选准切入点,适时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多地表现为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型学习,与现实的课堂集体授课教学形式有较大差别。但是,三种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采用集体授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示范,最大限度地扩大受益学生的数量。但集体授课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来说,个别化学习能弥补集体授课[5]的不足。但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进度,将影响学习效率。并且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理解和高级的认知技能,个别化学习不如小组学习有效。所以,我们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合使用,使三种教学形式优势与缺点互补,既要让天才学生得到极致发挥,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在协作化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黎加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电子报告,2001.
[4]“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启动.中国教育报第一版,2000.7.29.
论文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从教学设计原则、教学环节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延伸几个方面提出了英语课堂设计的有效策略,以期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员用英语处理与解决边防执勤执法工作中所遇到的涉外问题和情况的能力,更好地树立边防警官的良好形象,边防院校开设了英语课程。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新形势、新任务下教学的课堂设计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做好课程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员的人文素养,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员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员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员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关注课堂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效果
1.合理开展语音教学,提高学员的听说能力。“听不懂,开口难”历来是学员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听不懂”主要是因为学员听得不多,语音知识不扎实,而“开口难”这种现象则是学员过多地自我抑制、自信心不足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安排时间让学员听,同时尽量多地为学员提供开口的机会,运用多种形式让学员开口,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英语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主题班会和展览等。
2.掌握单词和语法,练好基本功。在词汇教学中,要注重将记单词的质和量相结合,学的词汇越多,搭配使用就越广,联系性、系统性也会随之而加强,巩固和熟练程度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在授课过程中要侧重讲解记忆词汇的技巧而不是单词本身,比如构词记忆法、形音联系记忆、联想记忆等。
3.在语法教学中,根据不同语法现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有的语法规则采用句型或句式套用的方式比单纯讲练效果要好,而且节约时间,比如强调句式、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等。在列句式之前要引导学员观察和分析例句,并讲清各部分的语法功能及意义。学员理解后,再进行套用,并进一步在教员设计的情境中练习,熟练以后,模式就牢牢地在学员的头脑中定型了。有的语法规则用英语叙述很难使学员准确地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事例、简图、表演等手段使其形象化,把语法还原成实践。而对一些简单零乱又不好记忆的项目,用图表概括就会一目了然。比如人称代词的格和物主代词,用图表展示会给视觉以强烈的刺激,使学员更容易记忆。在讲解可数名词变复数时,可把语法规则编成口诀,这样学员背起来就朗朗上口。
4.不断培训学员的阅读技巧,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除了听、说之外,学员在英语学习中的另外两大难关就是阅读和写作。为了快速提高学员的阅读能力,在充分利用课文讲解阅读技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给学员,鼓励学员课后阅读,不断扩大词汇量,一定的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此外,要想提高学员的写作水平,除了在课堂上对写作技巧及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进行认真讲解外,还要举例示范,让学员仿写,以加深印象,提高写作水平。
三、作业设计
在英语教学中,作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验教学成果和学员学习情况的途径”。因此在作业设计方面应在与教学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力求新颖、合理,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作业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适量、适度、适时。传统意义上的英语作业可分为书面作业、口语及听力作业两部分。在我校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适时对作业进行设计,通过改、编、演教材中的对话,一方面可以使学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给学员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比如在进行《边防英语》教学中,我要求学员根据课本内容,将对话改编成小剧本,让学员扮演inspector(检查员)和passenger(旅客)两个角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种新型的作业方式给学员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表演展示,学员不仅掌握了各种情境中应使用的语言,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而且在相互的合作过程中学会了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四、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课外学习软环境的开发,为学员搭建合理可行的课外学习平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1.发挥军校管理优势,渗透英语学习策略。军校学员实行统一管理,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减少,课外学习常与军事训练或其他的勤务发生冲突,因此要尝试将军事英语与学员的日常军事训练相结合,在训练间隙让学员练习英语口令,使英语学习更加贴近学员的生活。此外,在学员中尝试“课外互助法”,即发挥“学习三互小组”的作用,将学员按成绩好坏分为若干小组,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注重情感策略,增强学员学习信心。在情感策略中,调动情感积极因素,克服消极情绪,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形成友好信赖的师生关系。通过了解,我发现学员普遍存在这样的偏见:在处理涉外事务时,大活动有外交人员,小场合有随队翻译,加上英语学习在短期内很难看出效果,因而英语学习好坏不重要。这种模糊的学习目的直接影响了学员学习英语的信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员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员必须用心用情地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员,走到学员中间,缩短和学员的距离。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的积极性。
3.依托认知策略,提高操作技能。首先从学习资源上将课堂教材按模块科学分类,将一部分内容有计划地延伸到课外,并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易于操练的辅助内容。比如,让学员使用电子有声词典或mp3等电子设备进行听力练习。课外选取英汉双字幕或汉语字幕的经典影片,让学员边看边记笔记,以掌握纯正地道的英语发音。通过“积累知识—培养毅力—养成习惯—取得成效—提升自信心—升华学习素质”六个过程,最终可达到建构完整的语言体系和提升人格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天仁.当前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十大热点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研究:基础教育,200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技术工具;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53-03
目前,在大中专院校以及中小学,很多教师已经有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尚存在不少误区,误区的存在无疑会偏离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初衷,甚至会影响、阻碍日常教学的顺利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归纳并予以剖析,从而及早发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具体应用中的问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误区
1.误区一:满足于教学手段的改变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用计算机、多媒体代替了黑板,鼠标代替了粉笔,课堂教学中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了,但教学的实施依旧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和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课堂教学是单一甚至枯燥的。同时,由于过于关注内容的完整性,呈现的内容多以文字居多,形式相对单一,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这些无疑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此外,现实中还有一种极端:在教学设计中,过分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而忽略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接受能力等实际水平,导致了课堂上学生在技术面前无所适从的局面,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资源。
2.误区二: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使用了信息化资源和工具来开展教学,组织教学活动,但仍然是以方便教师的教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更多关注的依旧是知识本身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使技术工具功能单一化,忽略了技术工具的其他功能,缺乏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无非是传统教学设计的翻版,并没有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
3.误区三:学习资源缺乏实用性
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基本的搜索工具,网络上的资源就可以辅助我们进行教学设计,但很多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过多地依赖现有资源,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进行筛选、修改和再加工,忽略了将搜集到的资源和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匹配,以至于学习资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误区的原因剖析
造成上述误区的原因因时因地而异,很多时候,一些客观因素是导致问题的直接原因,如现有资源的匮乏、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时间仓促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但从教师主观原因上分析,以下是造成误区的两个主要原因。
1.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解片面,流于形式
很多教师以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是教学手段、知识传递工具的变化,这显然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误解。例如,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有位教师在讲解第14章文件处理第一节课时,完全按照PowerPoint的顺序,先讲磁盘驱动器,接着讲列表框驱动器,最后是文件列表框,即便在讲解实例时,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PowerPoint上演示一下,这显然是不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从概念的描述可以发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利用技术和资源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让学生在丰富的技术、资源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双优化。
2.过分依赖技术工具,忽略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工具为教学提供了便捷,如通过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如思维导图)把知识组织起来,方便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Google、Baidu等搜索工具可以快速查找资源;QQ、MSN等聊天工具使快速通达的交流成为可能……这些工具的优越性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然而,正是这些技术工具的多样化功能使很多教师过于崇拜技术工具在课堂中的功用,而把自己推到了课堂的边缘。
学习环境的改变促成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生命力,但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教学设计、实施以至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涉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等多个组成要素,要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必须综合考虑所有要素。因此,作为学习环境组成之一的技术工具只有在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符合学习者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适当使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而如何达到“适当”,使技术工具的作用真正得以施展,这些都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和进行协调的。因此,不管是传统教学设计,还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始终要把自己摆在教学设计的“主导”地位,切不可让技术工具“越俎代庖”而失去自身的设计思维。
针对上述误区的应对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创设资源提供支持。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真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型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避免片面理解所导致的误区。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实施来加深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同样是《VB程序设计》课文件处理这一章第一节课,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的,整节课几乎没有用到PowerPoint。他首先复习了上一章讲解的打开、保存文件,打开字体颜色对话框等操作。强调了这里字体、颜色的设置只能应用于richtextbox中的字。而对应于计算机硬盘中的字就爱莫能助了!
这一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本节课的讲解内容:文件的打开和保存,首先讲解了顺序文件的保存问题,即写操作。接着讲解了顺序文件的打开问题,即读操作。整个课程的讲解均在Visual Basic中度过的,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自己操作一下,并及时到学生中了解掌握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解决问题。最后还留了思考题,让学生在巩固中有所创新。
在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同时,深入理解其理论基础,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所谓“厚积薄发”,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打好理论基石,才能在教学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得心应手。此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线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积累实践经验,在不断的“教中学”过程中,修炼自己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2.合理定位技术工具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角色
技术工具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了支持和助力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工具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黑板和粉笔,当然,与之相比,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媒体、内容、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二是信息工具、效能工具、情境工具、认知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三是具有“拟人”和“拟物”作用。从本质上来说,技术工具是教学双方的中介,是促进优化学习的工具。
作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技术应用观,在技术工具的选用上要本着符合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使用为原则,以优化学习过程和最终的学习效果为目的,这样才不会在丰富的技术工具面前茫然失措。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精心地利用技术工具将学习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为知识的呈现、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最终的评价等提供支持。此外,各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在技术工具的选择上,教师要学会在充分把握学科知识特点的基础上去选择技术工具。
3.注重学习资源的设计,促进有意义学习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应该服务于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习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和实验情境等,这些情境一方面可以构建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经验产生有意义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产生链接。
例如,在VB中讲解变量、控制结构、数组这三章时,用一个计算器的例子贯穿始终。当讲解变量时,用一个简易的加法器作为实例(如图1),先给学生演示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去编写出错的加法程序,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当讲解控制结构这一章节时,将前面讲的简易计算器稍完善一下(如图2)。在这里面用到了分支结构,先让学生用if语句编写一下+、-、*、/和=的程序,看看他们的掌握情况。最后简单说明在用if语句时遇到的问题和对应解决的方法,再用select case语句编写稍复杂计算器中的分支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升华。
当讲解数组这一章时,可以再将稍复杂计算器完善一下。提示一下学生可以将界面中出现的command控件做一个简单的分组,让学生试着编写。最后对完整的程序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