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级会计实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近几年来,会计学专业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但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初级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更需要授课模式的创新。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进行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以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教学模式;会计流程
近几年,在我国甚至在西方,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剧增。会计专业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设有会计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一般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会计学教学往往偏重于会计账务、会计准则的讲授,抽象、枯燥且不断更新的会计知识和概念很难使学生理解现实中的会计实务。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
对于任何学习会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非会计学专业的,初级会计学显然都是会计学的基础课或启蒙课,因此必须做到授课生动、有趣而又浑然一体才能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会计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观念,甚至激发学生对未来会计学习的兴趣。而本人面对的现实却是,学习会计十余载,见证了无数的同学从校园走向社会,当真正从事会计工作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大呼书本与现实的差距。事实上,这些同学至少没有切实掌握初级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因此,基于一个好的视角讲授初级会计学显得尤为重要。讲好一门课需要一本好的教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朱莲美教授主编的《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立信出版社,2008年6月版) 的教材正是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这也是朱老师结合二十年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她认为:“学生刚接触会计,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因此该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核算对象及其流程,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一般会计核算程序,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
基于“会计流程核算”,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安排。第一章总论,简要介绍了会计的涵义、基本职能、会计要素等基本概念。
从第二章到第七章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如图所示)展开: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对于大量的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分类———记账凭证(第三章);对于大量的记账凭证如何进行汇总———会计账簿(第四章);如何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成本和利润———成本和利润的计算(第五章);财务会计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编制报表前必须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第六章);最后是财务会计的最终工作成果———财务报告(第七章)。
2.教材内容
按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让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再逐个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经过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之后,自然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大量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归类。如果不是因为大量原始凭证需要归类的问题产生,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如何归类,对会计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内容的学习也就缺乏主动性。至于如何归类,在第三章记账凭证中,让学生了解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内容,利用真实的记账凭证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类的问题解决之后,问题再一次自然产生:面对大量的记账凭证应该如何汇总?此时阐述“账簿”顺理成章。类似地,最终完成报表的编制。
3.与会计实务训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教材通过模拟工业企业供、产、销等经济活动编制了一套完整的记账凭证,并根据这些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的登记,又利用该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还包括对账、错账更正、结账和编制报表等内容,从记账凭证的填制日期、摘要、编号、书写格式到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会计毕业论文簿、如何利用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以及如何对账、更正错账、结账和编制报表等方面提供了范例。总之,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是“会计核算流程”的思想贯穿始终,这也成为区别于其他初级会计学教材的创新之处。在整个教学完成后,学生至少可以了解会计工作是从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以及其中每个程序需要做什么,如何做。这正是这本教材难能可贵之处,它把会计从复杂的工作变成了简单的程序,而这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恰好能使学生更为清晰客观地了解会计工作,并为日后的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甚至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还是我国迅猛发展的资本市场,都日益凸现了会计专业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想掌握会计学知识甚至成为真正的会计人。《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一书以其创新性的教学视角对初级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新的安排,将更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该书可以成为会计学专业或非会计学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启蒙教材和参考读物。
参考文献:
[1]朱莲美.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核算流程的新思维[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中级会计职称学习计划怎么制定?
一、 把握关键时间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2017年刚开始的时候就要按照时间轴做好一年的中级会计职称备考规划。中级会计职称3月1日起开始报名,9月9日—10日考试。中间不过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再加上自制力不够强的逛街游玩再占用掉一部分,留给复习备考的时间就更短了。对于本身是会计专业出身,或者已经通过初级的考生来说,报名完成后投入到复习状态是完全可以通过中级考试的。但对于会计基础不是太好的考生来说,一定要尽早开始复习。
小编建议大家在教材下来前先根据听16年基础班的课件,提前熟悉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尤其是像中级会计实务和中级财管管理这样的科目,知识点比较多,一定要尽早开始预习。等万题库的基础班课件开讲的时候就可以完全跟着老师的进度走,不用担心跟不上,以致出现学习吃力效率不高的情况。
相对实务和财管来说,经济法科目稍微简单一些。大家在每一阶段要分清主次,小编建议大家复习初期以实务和财管为主,复习后期要加强经济法科目的学习。当然复习过的科目要一遍遍加强练习,避免浅尝辄止,考场上出现看着很熟悉就是做不对的局面。
总而言之,每一阶段要做每一阶段的事情,基础阶段要夯实基础,强化阶段可以根据重难点进行强化训练,冲刺阶段要融会贯通查漏补缺。
二、合理的科目搭配
中级的考试科目只有《财务管理》、《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三科,相对注会巨无霸六科来说已然好多了。对于大龄考生、妈妈级考生和工作繁忙的考生来说,第一年可以选择报考财务管理+经济法或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是因为财管和实务两科同时报考的话所需的复习时间会很多,所以对于没有太好基础又没有太充足时间的考生来说,尽量两科不要同时报。
对于基础好而且时间比较充足的考生,建议三科一起报。中级会计职称毕竟是职称类考试,只要跟着老师一遍遍的复习,相信一次过三科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中级会计职称学习计划
备注
第一周
(12。01—12。09)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存货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总论
1.《经济法》共有8章内容,公司法、合同法涉及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科目重在理解、强化记忆、战略性复习。
2.《中级会计实务》从整体上侧重于考生基础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业务处理能力的考核。学习时应注重理解、反复练习、总结归纳。
3.《财务管理》这门课要注意各章之间的联系。计算性内容所占分值较大,记忆公式较多。学习本科目事应注重全面复习、重点强化、梳理归纳。
第二周
(12。10—12。16)
第三章 固定资产
第二章 财务管理基础
第一章 总论
第三周
(12。17—12。23)
第四章 投资性房地产
第六章 无形资产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四周
(12。24—12。30)
第五章 长期股权投资
第四章 筹资管理(上)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五周
(12。31—1。06)
第七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八章 资产减值
第五章 筹资管理(下)
第三章 其他主体法律制度
第六周
(1。07—1。13)
第九章 金融资产
第十章 股份支付
整体复习前五章内容
第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七周
第十一章 长期负债及借款费用
第六章 投资管理
第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1。14—1。20)
第八周
(1。21—1。26)
第十二章 债务重组
第十三章 或有事项
第六章 投资管理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九周
(1。27—2。02)
新春佳节,可适当放松,闲暇之余重温教材和习题
第十周
(2。03—2。09)
第十四章 收入
第七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十一周
(2。10—2。16)
第十五章 政府补助
第十六章 所得税
第七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十二周
(2。17—2。23)
第十七章 外币折算
第十八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八章 成本管理
第六章 增值税法律制度
第十三周
(2。24—3。01)
第十九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八章 成本管理
第六章 增值税法律制度
第十四周
(3。02—3。08)
第二十章 财务报告
第九章 收入与分配管理
第七章 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十五周
(3。09—3。15)
第二十章 财务报告
第五章 长期股权投资
第十章 财务分析与评价
第七章 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十六周
(3。16—3。22)
第二十一章 事业单位会计
复习整理一下整本书框架以及公式
第八章 相关法律制度
第十七周
(3。23—3。31)
第二十二章 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
休息调整
复习整理一下整本书的概念
提示:
关键词:新经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创新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只靠学校的“一次教育”根本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因此,终身教育成为必然,必须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一、新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推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的特征是:新经济是知识化的经济、创新化的经济、全球化的经济、网络化的经济、科技化的经济、持续化的经济。
会计是经济的反映和监督,决定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新经济时代,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一)新经济的科技性和创新性,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创新能力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另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科学家研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到90年代为70%-80%,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提高到90%。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二)新经济的知识性和全球性,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职业判断能力
无形化是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经济的无形化对传统会计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表理论及实务造成巨大冲击。由于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比重越来越大并呈加速趋势,在相当多的企业已超过有形资产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主力军。因此,如果不能准确、及时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企业的无形资产,就不能给经营者和所有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多样性,对其会计处理必然会比传统会计更加困难与复杂,会计人员所面临的选择的难度更大。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多。国际政治、经济剧烈动荡,对宏观风险的认识与防范、对微观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成为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能,这要求会计人员要提升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具备科学、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善于利用复杂的会计资料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国家政策、法规以及针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作出有预见性的理财决策,控制财务风险,有效地维护国家、单位的经济利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及保值增值。
(三)新经济的信息性和网络化,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新经济是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经济形态。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数字化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企业的交易、决策信息在瞬间完成,“媒体空间”“网上实体”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这就决定了在新经济时代里,会计人员要具有专业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敏锐的接收、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新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调整。随着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管理的不断变化和创新,一方面,会计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会计人员的适应性、灵活性、知识更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的空间拓展越来越广阔,对会计人员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会计不再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更多地作为一个有效管理控制的手段和工具,会计人员要在资本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管理、人才资源管理、跨国投资决策及长远发展规划等方面出谋划策。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不仅精通会计理论,而且必须精通外语、熟悉法律法规,成为具有超前意识和敏锐眼光的全方位的知识型人才。
但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和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某市曾对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和工作水平进行了实际调查。前者的调查结果是:被调查的308人中硕士研究生1人,占总数的0.3%,本科生25人,占总数的15.26%,高中生59%,占总数的19.15%,高中以下21人,占总数的6.8%。后者的调查结果是:在同样的308人中既会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写报表分析、又能参与管理和参与决策的只有4人,占总数的1.3%。另据有关专家推测,目前所学知识的60%已过时,到2020年人类要应用的知识大约90%现在尚未创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这需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地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既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会计人员自身能力培养的必然过程。
二、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备、统一和有效的监管体系
现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运作模式是,由财政部培训省级财政厅人员,由省级财政厅培训本省级师资并委托培训机构具体组织本地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由财政部门负责发证。这种模式造成了管理与培训脱节,加上对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进而影响教育培训的实效。
(二)认识不到位,学习自觉性不够
据统计,一个人所需知识5%-10%来自于学校,另外90%-95%是通过工作和继续教育取得的。但现阶段,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到位,视继续教育为应付会计证年检而不得不为之的事情。
(三)培训流于形式
按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会计人员每年要接受20-24 h的培训。但目前的培训却往往流于形式。每年安排三天的脱产学习,其中最后半天是开卷考试。但会计人员通过培训,听懂了多少,有多少成效,没有人跟踪、评价,反正考试人人及格。所以在继续教育的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第一天上午来的人比较齐,主要是报到、溜一溜情况;下午开始人就少了一半,到差不多放学,老师点名的时候人就齐了;第三天下午考试时人最多,教室内座无虚席;考完了,听到会计人员骂,继续教育只是为了让培训机构收费赚钱罢了。
(四)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我国经济组织众多,规模、大小、性质千差万别,会计人员从事的工作岗位也不尽相同,每个经济组织适用的会计制度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组织、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需要不同的教育课程。而且我国会计人员从来源上看有其特殊性,一部分是各大中专院校毕业,另一部分是自学成才。对于从学校毕业的会计人员,需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践中去,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处理复杂经济问题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对于自学成才的会计人员,需要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总结、感悟、提炼、抽象等过程,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把实践中的个案总结成一般规律。但当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单一,几乎全是会计专业知识,没有涉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如金融、证券、管理、信息技术等最新知识,未能照顾会计人员的实际需求,无法满足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日益高速发展的需要。
(五)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面授的形式进行。过百个会计人员集中在一个大教师,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降低了会计人员学习的热情。所以在继续教育的课堂上常常可看到:老师在开大会,学生在下面开小会,睡觉者、听歌者皆而有之。
三、应对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创新
(一)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
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中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培训机构资格的审查;培训教材的确定和编写;培训计划的制订,包括长、短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培训效果的分析和评价。
(二)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应建立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控制体系。具体为:事前引入公开招标的竞争机制,包括对培训机构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社会信用等的综合审定来确定最终的承办机构。事中根据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按一定比例随机抽查培训课堂,对培训单位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方法、效果进行实地检查,并开学员座谈会了解情况。事后实行专家评审制度,对培训效果、培训机构进行评估。
(三)明确继续教育的目标,准确定位
新经济时代最本质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表现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上,就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造型的会计人才。因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定位于:不仅教会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创新精神,培养能力,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四)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建立多维度的会计知识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首先要具有先进性。即着眼于新世纪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未来会计职业要求及会计学科的发展来明确体系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与会计紧密相关的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课程的比重,使其为会计学科发展服务,既强化会计知识的教育,又突出会计思维、工作艺术等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具有实用性。会计工作是一项强调理论、突出实践的工作,为了适应会计改革的深入和解决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多维度的会计知识结构体系要与会计改革和会计实务工作紧密相连,既反映当前会计改革实践的成果,又能指导会计实务工作。最后要具有科学性。多维度的会计知识结构体系应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并根据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强调工程技术知识与会计专业知识相结合,从专业技术教育向综合教育转变。
(五)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
在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必须分类、分级进行。对于高级会计人员,他们的工作职责属于经营管理型,他们所要处理的问题涉及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组织管理体制。因此,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为:系统的会计理论、高级会计实务、会计设计、会计组织、内部控制设计、财务管理、法律、税收、金融、证券、国际贸易、管理、审计、计算机、外语等知识。中级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属于会计主管型,他们通常不仅要具体处理会计实务,而且要对小型会计系统的整个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为:中级会计实务、会计设计、税收策划、融资投资、管理学、经济学、行业知识及信息技术。初级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属于具体业务操作型,他们通常只需要对具体会计事项进行处理,而不需承担整个会计工作系统的管理职责,因此,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重点应为:基本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及与其岗位相关的知识,如票据、结算的法律知识、金融知识、计算机知识等。
(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根据岗位需要,使受教育者带着问题来学习,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到会计执业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本”转变,将学生需求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出发点,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吸收知识,有选择、有侧重、创造性地接受知识,激发发散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还应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快速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开展与实务联系紧密的案例研究、交流讨论、情景模拟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合作,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淑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70-71.
[2]魏承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J].财会通讯.2003.16-18.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岗位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 课程体系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
(一)会计职业岗位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体现层次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随着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关系的日益密切,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深入,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向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业务规模大,组织机构庞杂,具有海量会计数据,数据处理体现跨区域、多元、快捷、个性化特征。为了满足报告使用者深度分析的需求,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及高级语言的发展,企业已从单纯使用财务系统转变为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使用面向供需链管理的ERP系统,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日趋融合。同时,随着国家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作为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披露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语言将在大型企业全面采用,财务报告的内容将大为扩展,并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披露,会计岗位也将以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过程的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工作为主。反观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却由于管理观念陈旧、资源有限、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决策过程随意,加上本身业务规模小、会计数据量少、实时性要求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步伐依然缓慢,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仅仅停留在手工模拟的EDP阶段。有些小型企业甚至刚刚实现由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变,会计岗位仍以简单重复的技能型工作为主。正是由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大型企业ERP系统功能结构的集成化需要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该类人员必须要熟悉各业务部门具体的运作流程,要能从传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分类、报告提升到从海量会计信息中快速选择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动态性与多元化披露。因此,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需要充实更多的软件操作知识,除应具备传统会计人员和一般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会计信息化的专项工作技能,还要增加必要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贸易往来等相关领域知识,从而完成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价值的重任。而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则是中高级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该类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较为熟练的电子会计档案维护与管理能力、一定的职业判断力,以及熟练的office办公系统处理能力。
(二)层次性的信息化人才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年至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地,要顺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教育。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几乎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该课程既是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也体现了社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财政部会计电算化证,甚至初级会计职称证的学生进入企业会计信息化岗位后,其胜任能力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于对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对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传授,教学做过程中主要讲授对会计数据进行电算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下会计职业岗位的变化性需求。高职会计教育并非只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减少教学与实务的差距,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同类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层次性,除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应加强对学生岗位复合和职业转换的方法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意识、往来应对的社会能力培养。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这种变化带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势必对高职院校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也是关系到高职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以下简称“我院”),在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思路。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提出了以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为本位,结合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共有2个平台,即职业素质课程平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平台。前一个平台由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财经职业入门、管理学基础等在内的13门通识课程构成,后一个平台由包括会计基础操作、初级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税收基础操作等在内的12门专业通识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在内的15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包括毕业设计(校内)、毕业实习(校外)等在内的5项综合实践训练三大模块构成。该课程体系中涉及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见(表1)所示。我院会计专业这种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现行课程设置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增设《财经职业入门》课程(第一学期,2节/周),向刚入校门的学生介绍财会专业性质、财务岗位设置、财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技术发展及就业前景,帮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能尽早感受职业氛围,及时把握会计职业岗位发展动态。二是,将阶段性实训调整为同步式训练课程。例如:在《会计基础操作》课程(第一学期,4节/周)的同期增设了《会计基础操作实训》(第一学期,2节/周),在《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第三学期,3节/周)的同期增设了《成本会计实训》(第三学期,2节/周),改变了传统的将实训单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学期结束前最后2周进行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协同一致,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并消化理论知识,摆脱了因提早求职、扎堆考证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窘境。三是,针对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会计与审计、税务等相关领域的衔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础上,在《税法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纳税申报软件实训》(第四学期,2节/周),以网上纳税申报系统为背景,模拟企业包括流转税在内的各税种的税费计算和完成申报资料的全过程;在《审计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审计软件实训》(第五学期,2节/周),运用相关知识对软件中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形成审计工作报告。这些调整反映出专业教育对信息化认识的提高,既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基本业务流程的训练,也考虑到了相关复杂业务的岗位实训。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分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信息化会计职业岗位,我院会计专业只开设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软件技能实训》两门课程,以某一个特定版本的主流财务软件为蓝本让学生进行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教具基本是单机式,教学内容基本上定位于对系统初始化以及账务、报表等常用财务模块的应用,缺乏对网络财务软件、ERP集成管理系统的深入阐述和实战演练;未能充分实现会计信息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侧重于围绕出纳岗位、基本会计业务岗位,还没有有效地渗透到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其他执行或管理等岗位中去;也缺乏针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拓展课程,无法体现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全面信息化特征。然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对专门的会计软件操作员岗位需求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失去了专门化的必要性。此外,信息技术类基础课开设较少,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对于网络、数据库系统,以及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也没有开设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会计资讯能力的培养。(2)缺乏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整合。我院会计专业虽然已经意识到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岗位复合性的培养,但缺乏与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适当的课程或者实践训练项目,以实现对学生基本的管理操作实务能力,制定销售、成本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的能力,利用电子商务平成在线款项结算、商品销售及客户管理的能力,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在于将会计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粗浅地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财务软件操作。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一)主要就业岗位和服务面向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院会计专业应将会计信息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结合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现实需求、会计信息化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将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系统掌握现代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第一线工作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即主要就业岗位应有的信息化职业操作的专业能力,达到相应的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考试所要求的能力。(2)方法能力。即应有的计算机与网络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能力,在海量数据中收集、归纳、整理关键数据和有用数据的能力,经济统计与分析的能力,安排工作过程和评价工作结果的能力,系统化思考、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力。(2)社会能力。即具备责任、团队、法律、探索等社会能力,并明确了与能力要求相匹配的包含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知识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与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设计理念,从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入手,以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课程体系总体目标,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设计方法,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将达到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整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立起与上述方面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构成,见(图1)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方案解析 (1)对部分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将《财务软件应用》和《财务软件技能实训》重新整合为《财务软件应用Ⅰ》和《财务软件应用Ⅱ》,分设在连续的两个学期,分别以不同软件公司的财务软件为蓝本,使学生发现并掌握不同财务软件相同的操作流程和设计原理,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改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增加有关计算机及网络常见故障解决、网络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职业格式文档处理》课程,以常用商务文档的电子化处理为主线,主要涉及office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ffice套件制作、编辑会计、商务、贸易、工商行业中相关文档和表格;掌握数据操作和图表制作技巧,以及函数应用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掌握更多快捷而实用的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和方法。(2)增设适应层次性岗位需求的课程。针对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议增设ERP系统相关的课程。第一,增设《ERP系统应用》课程,重点填补学生面向Web的,在财务管理及分析、全面预算、资金运作、成本控制、审计及内控,购销存管理、项目管理以及ERP软件全方位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缺口;第二,增设《企业ERP沙盘模拟实训与竞赛》课程,通过角色分派和职能定位、模拟企业基本情况描述、对抗规则约定、沙盘初始状态设定、企业经营竞争模拟、模拟企业剖析与总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在企业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运作,培养学生用战略眼光解决问题及做出有效的资源规划及决策的方法,分析不同决策方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同时将XBRL技术应用到信息化教学环节中,可以增设《网络财务报告XBRL化》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采用讲座的形式,通过XBRL的技术基础、规范、分类标准、财务报告解决方案等内容,培养学生对XBRL的基本认知,以及利用XBRL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能力。针对中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技能要求,应当设置Excel应用能力系列课程。现有的诸如《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在从事手工训练的同时增加Excel建模与应用项目。但不是只设置一门Excel财务应用的课程,而是要将Excel与统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甚至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多门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本会计实训》改为《Excel成本会计建模与应用》,增设《Excel财务管理建模与应用》、《Excel管理会计建模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比率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分析与决策、财务计划等各种分析与决策模型,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用人单位灵活、实用的需求,弥补通用的财务软件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具体或特殊要求的缺陷。(3)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主要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基本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技能,应用互联网完成基本的网络信息收集、、推广,网店开设、商品销售、安全支付结算及客户管理等工作。在《银行会计实务》同期增设《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主要介绍银行柜台业务组织和管理、银行柜台业务规范,让学生模拟银行柜台储蓄、对公等业务操作,并传授点钞、小键盘等银行柜台基础业务技能。在《管理学基础》之后增设《企业运作仿真(中小企业管理方向)》课程,让学生模拟企业创建时风险计划制定、经营场所和设备选择、资金需求确定和筹集,企业运行时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存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学习安排见(表2)所示。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打破了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把会计信息化教育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强调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职业拓展课程适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结论
高职会计专业为了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信息化能力的要求,应当在了解ERP环境下会计的工作模式以及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塑工学结合新课程,积极主动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然,优化的教学项目体系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复合型师资队伍、实用配套的教学资源,规范化的教育管理,以及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基地的坚实保障相互配合,才能把人才培养规格落到实处。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6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小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职教论坛》2009年第6期。
关键词: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申报;评审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只设置了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高)三个级次,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相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职级。这种不够完善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待遇、职务级别、晋升空间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实际申报评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熟悉申报条件和基本要求,没有能够及早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影响了正常的申报和评审。笔者在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取得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结合接受财会同行咨询问讯的经验,指出在申报评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拟申报参评人员借鉴参考。
一、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意义
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开展高级会计师(副高)全国统一考试和评审工作。随着取得副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财会人员对于更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正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级别,相当于高校教师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辽宁、河北、江苏、内蒙古、云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900多人通过申报和评审获得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这是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结束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没有正高职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将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加快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奠定了基础,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二、申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硬性)条件
(一)可以申报参评的人员范围
从多数省份试点情况来看,本省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报参评,但不包含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专技人员也不属于参评对象。
(二)学历和资历要求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是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二是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三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达到破格条件外,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不能申报参评,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年限及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应由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
(三)其他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报者参加当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如重庆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数省份不要求考试或考核;二是履现职(聘任副高级会计师职务)期间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试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外,要求取得职称外语考试A级合格证书和计算机考试(正高级)合格证书,有的省份已取消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要求
(一)总体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申报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精通本专业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熟悉国内外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指导(副)高级会计师工作的能力与经历,是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会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人认为这一要求比较“虚”,难以具体体现和提供相应材料。实际上评委专家是很容易从申报者的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中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显得非常重要,拟申报者应当提前3-5年潜心研究并积极发表成果,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准备和组织科研学术材料。
(二)科研学术材料的具体要求
以云南省为例,一是要求独立出版专著1-2部;二是在省部级以上財会类专业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会计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必须是会计专业方向,的载体是财会类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以时的“北大目录”为准,专著应有ISBN统一书号,字数不少于10万字;的刊物应当具有ISSN或CN刊号,在增刊和论文集发表的一般无效,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实践证明,仅仅达到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完成的科研成果应当是质高量多比较好。
(三)怎样做好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
正高级职称对于参评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说大多数拟申报者就是在这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条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却步。当然,撰写专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报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开展研究;所谓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又找不到地方发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拟报评人员应当提前3-5年积极撰写和发表财会专业论文或专著,并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省、厅、市等各级财会课题研究。如果论文或专著能够获得省部级奖项,也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四、申报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经历与工作业绩
申报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有较高的专业分析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经历。这项要求从总体上看也比较“虚”,难以提供比较具体的支撑材料。但是,这项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你在单位组织或参与过公司上市、企业改组改制、重大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或组织指导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中型单位开展财务会计业务工作,或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大会计科研课题,或被聘担任过省级以上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论证、咨询专家,或负责主持起草地方性会计法规、全省性财务会计管理办法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绩突出、成效显著、获得较高评价的,就可以总结出来经所在单位签章证明后作为支撑材料提交。
五、申报参评材料应当全面完整
申报评审材料是评委会评定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重要依据,拟参评人员应当慎重对待这一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申报者用足够的时间来认真梳理、组织、撰写、整理和报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参评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报材料应当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整理和装订报送。
(一)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主表
要求填写和报送一式二份,手写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据实填写。其中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难点,要求撰写聘任副高职以来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情况,因有字数(一般2000字以内)限制,应当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分层次列出小标题予以总结,主要反映申报者的工作业绩、能力水平、突出贡献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目的在于让评委会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评价。
(二)各种学历证书、奖励证明及反映个人业绩能力的材料
提供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职称)部门审验公章,按照目录顺序编制页码,制作封面单独装订成册。在向评审委员会报送该册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三)科研论文及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此项材料一般较多,宜单独装订成册。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职以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成果复印件,每篇文章均应复印期刊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每页均需加盖单位职改部门审验公章,并在报送该项材料时提交期刊杂志原件和成果结题证明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六、申报评审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根据各省份当年的关于报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可直接组织材料申报参加评审。各省份评审委员会一般按照“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评审表决-授予资格”的程序来安排并通知申报人员参加各阶段的评审。资格审查在报名参加评审时由评委会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环节和程序由评委会按期逐项开展。
(一)参加面试答辩
面试答辩是多数省份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考评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自我简介和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申报者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自我简介应当简明扼要,主要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等,突出介绍自己的亮点和重点,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答辩组专家结合申报者的自我介绍和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一般提出3-5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求申报者就自身情况、申报材料、论文观点和当前财会热点等主题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般不超过30分钟。对于国际国内涉及财会领域的经济热点问题,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广泛的新闻阅读是难以应对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报者应着正装参加面试答辩,切不可随意应付,这既是对评委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举止仪表的一个综合反映。
(二)评委组织考察
面试答辩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者得分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同时评委会人员将分组到申报者所在单位对报评者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申报者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在单位及行业的影响力,以及申报者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考察组到达申报者所在单位后,主要走访单位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部门、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等,最后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评审委員会。
(三)评委会表决评审
根据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单位考察等环节的综合评分和评价情况,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最后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由该省份本届正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全体成员参加,通过对每位申报人员的测评和考量,最后由评委会对申报人员进行投票表决,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评委投票同意的则通过评审,授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从表决评审通过之日起算,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兑现相应待遇则应从所在单位聘任之日起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保厅,财政厅.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试行)[M].云人社发[2013]143号.
[2]蒋建林.教授级高级会计师是怎样炼成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6).
[3]耿成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2(03).
[4]余红燕.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有望出台[J].中国会计报,2010-0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