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空巢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空巢老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空巢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范文第1篇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农村空巢老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陕西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A11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中青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直接造成了农村中空巢老人的大量增加,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十分迫切。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那些没有子女,或者虽有子女但没有与子女一起生活,只剩下自己或老两口生活的家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空巢老人占这一群体的50%。陕西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为了改变现状,越来越多的农民迫于生计的压力或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外出打工,使得陕西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境遇越来越糟糕。

经济来源少,生活举步维艰。陕西农村空巢老人多靠种地为生,由于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不在身边,很多空巢老人生活在贫困线上,生活异常艰辛。

缺乏医疗保障,使得陕西农村多数空巢老人的生活雪上加霜。许多空巢老人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可是有病往往还是自己负担,但住院的门槛是他们无力负担的。生了病只能在家治疗,治疗的结果不好,治疗的费用使得本不富裕的生活难上加难。

空巢老人大多不能享受低保。笔者对陕西咸阳的户县,渭南,陕北清涧县,各抽取100户空巢老人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平均只有6户有低保,94%没有低保。农村低保有规定,无子女户可享受低保,而大多数陕西农村的空巢老人都有子女,只是子女不在身边多在外打工,接济老人有限或者对老人根本不管不问,有的老人碍于面子不愿让人知道,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

缺乏日常的照顾和精神的安慰。据不完全统计,在陕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和部分不能自理的占老人群体的25%,这其中大约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有效的照顾,比非空巢老人高出9个百分点。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养儿防老。但现实是,儿女外出打工无法养老,老人精神受挫,幸福指数大大降低。子女与老人缺乏交流,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疾病,生存状况面临严峻的挑战。

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由于农村空巢老人收入途径只是微薄的土地供给,存款很少,在中国的养老保障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大病会造成全家致贫。再者,有些空巢老人防御风险的能力很差,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分子把罪恶的手伸向了单纯而又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这类事件不是个案,如何保证农村空巢老人的人身安全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加快陕西农村养老制度建设,推行居家养老模式

从制度上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进行保障。加快建立陕西农村养老保障的全覆盖体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只要身边没有子女,就应纳入居家养老机构,提高空巢老人的幸福指数。同时,降低合作医疗的报销门槛,让更多老年人看得起病。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居家养老保障模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农村养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村为单位尽快建立居家养老机构,把65岁以上的老人聚集在自己家附近,就近就地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法律服务,形成住养和活动分开、定点和服务相结合、互帮互助的养老保障模式。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以村为单位,把老人以能不能行动为中心划拨几组,积极倡导邻里互助,志愿者帮扶和老年人互助,制定紧急事件的有效应对办法,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与子女签订养老协议。特别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农村空巢老人(在陕西农村尤其普遍),在子女去打工前要签订养老协议,让他们拿出一部分资金与集体的资金一起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机构。对子女来说,能安心在外打工,免去了对老人无法养老的担心。

引入社会资本,使得居家养老的资金渠道拓宽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是一条好的渠道,但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做保障。农村空巢老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集体依靠把空巢老人土地向外出租的办法提供一部分资金,儿女通过协议提供一部分资金,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也积极向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捐助等,共同支援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改善养老环境,使他们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延续,精神在这里得到慰籍。

在家附近开展居家养老是老人的首选

使老人生活在熟悉的农村环境中,邻里关系和谐。比如在地方比较大的老人家里,或者在废旧的学校等场地比较大的地方,老人白天聚在一起娱乐和生活,晚上回自己家里,既避免了去养老机构的高昂养老费用,又不用远离家乡,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乡音更有利于老人的适应和身心健康,无疑是居家养老最好的养老方式。用收集的资金聘用一些年龄较大的妇女作为服务者,给他们提供简单的服务,用村委会和村卫生室的设施来提供医疗服务,用于一些小病的治疗。社区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来构建社区服务网络,对老人的活动情况和疾病情况进行监控, 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文化活动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可以在社会上招募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岗前培训后上岗。加大宣传力度,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这项服务,不但有利于解决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传递了正能量, 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要提供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还有赖于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既包括衣、食、住、行、医等日常生活照顾,又包括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可以借鉴办幼儿园的经验,对于子女长期不在家、行动不便,居住比较远和分散的空巢老人在村里创立空巢老人托管中心,实行全托制,省去了远离家乡儿女的牵挂和照顾的麻烦;对于身体健康, 行动自如的空巢老人来说,可以实行半托制,自己白天走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享受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晚上回家。这样能够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所以居家养老对陕西农村的空巢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理想的养老模式。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讲师)

【注: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陕西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15JK2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方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浅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8期。

农村空巢老人范文第3篇

(一)本应安详晚年现实却是辛劳每一天

(二)生活寂寞最盼过年团聚

(三)精神压力大教育子孙伤脑筋

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建新村的尹朝平老人无奈的告诉笔者:“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心声

(一)孤独寂寞

人老了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条件下,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尤其是子女外出务工将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连最后一点精神寄托也化为“肥皂泡”。特别是独居老人,有话没处说,有苦没处诉,精神抑郁。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廖生活。

(二)生活无照料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最怕的就是生病,在家中生了病,没有年轻人替请医生,卧病在床,身边无子女照顾,端茶送水的人都没有,生活极为不便和困难,孤独无靠。

(三)安全隐患多容易受到伤害

随着空巢老年人身体肌能减退,有的记忆力下降,行动不便,甚至身患疾病(残疾),常因日常生活行为导致安全隐患;加之农村空巢老年人文化,生活环境因素,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犯罪,包括人身伤害、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如:某些保健品到农村的推销,导致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事件时有发生。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老龄工作”的要求,针对我县农村老龄工作的实际,为搞好农村老龄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老年法》的宣传

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全社会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宏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二)基层政府应实施及时补位养老服务

农村外出务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务工时限没有固定性,基层政府应实施动态补位养老服务。“好钢用到刀刃上”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把贫困老年人救助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既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拓宽集中供养范围,建立有偿服务机制

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孤儿。空巢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特别是对农村高龄空巢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提供生活补贴,让高龄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外出务工人数多的地区,绝大部分是贫困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无致富门路。基层政府应因地制宜,为村民找准致富门路,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特别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减少空巢老人数量。

(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

农村地区大多数房屋散居,特别是空巢老人重病后无力上医院,甚至无人知晓。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定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一定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六)建立党员、干部义务监护、帮护制度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安慰,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之苦,又防止受到犯罪分子的伤害。

农村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这决定了她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她们安享晚年的愿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农民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就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毕竟,构建和谐社会的春天已经来临!

农村空巢老人范文第4篇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地区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老年人防范和对抗犯罪的能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二是多数老年人受到侵害后不会主动报警,通常是告知子女,由子女决定怎样处置,也有些老人出于害怕报复、不愿让子女担心等原因,往往不敢声张,不愿报案。三是受经济状况等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房屋比较简易,犯罪嫌疑人很容易就能侵入作案。四是很多村庄、社区没有安全保障措施,有的即便成立了治安联防队,但青壮年大多外出力量,导致巡防、联防不足甚至形同虚设。

保障老年人生命财产安全是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现实问题。当前空巢老人已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遭受不法侵害的高危人群,公安机关要深入村庄、社区,做好空巢老人的基层基础工作,要对空巢老人开展经常性的入户走访,了解其实际困难,开展心理疏导,做好服务工作,掌握其动态信息。

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以村庄、社区为主导,以群防群治为依托,通过吸纳治安积极分子、社区平安义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共同参与的防控体系,构建群防群治的整体格局,压降各类案件的发生,为预防犯罪建立坚固的社会屏障。

农村空巢老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据全国老龄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亿人,占总人口的12%。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老龄化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据全国老龄办2007年12月17日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空巢家庭为38.3%,其中单身孤老户为9.3%,夫妻户为29.0%。通常所说的空巢老人即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包括两类:一类是无子女的老人,另一类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

    一、农村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年轻人外出时间越来越长,跨省流动越来越多,年轻子女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而现今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根源在于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可以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大量农村空巢老人出现最重要的原因。

    (二)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子女的减少,家庭功能被分化;其次,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购房或建房能力日益增强,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家庭功能的分化动摇了传统大家庭的基础,家庭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联合家庭逐渐发展为核心家庭,而空巢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核心家庭的必然趋势。

    (二)年轻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冲击了我国尤其是农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孝道逐渐丧失,现在的年轻农民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因为赡养老人问题而出现的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虐待老人的现象;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愈来愈突出。老人与子女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老人们常常选择独立生活。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

    (一)经济状况方面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大都由外出打工的儿女提供或者靠自己种地维持,一些老人由于子女自己的收入也很低、子女要供孩子上学花销很大等多种原因而获得子女给予的生活费很少,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我国医疗合作虽然规定了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然而起付线和补偿比却成为很多贫困老人进行医疗的门槛,他们的收入根本付不起开始需要共付的医药费。

    (二)生活照料方面

    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空巢老人口常生活照料缺位的现象日益加重,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安乐生活的农村老人仍然需要从事繁忙的体力劳动,甚至不少老人还需要挑起教育第三代的重担。另外,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较差,大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日常生活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很多老人遇到身体不适时随便找药应付,患病后也得不到及时护理,普遍存在着叼、病拖、大病熬”的现象,卧病在床时,身边无子女照顾,生活极为不便和困难。

    (三)精神慰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