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素质

大学生素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素质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1篇

1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型

1.1工科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应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通过逻辑推理过程,学生还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未曾预见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达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通过实践进行进一步学习的效果。因此,对工科类大学生而言,学习能力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应包括对所学知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目前我国的工程硕士考试已经将逻辑推理作为考试项目之一。在美国的SAT等系列考试中,逻辑推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结构的学习能力子模块中,主要包含专业能力和推理能力两个方面。对于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而言,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以及专门针对推理能力的训练,都构成了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1.2实践中的操作能力是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工程素质水平是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的具体化,其基本内涵包括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等[4]。因此,工科类大学生在工程实训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水平,是其基本素质结构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工程实训往往是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仅依靠工程实训的培养,大学生还难以获得在社会环境中工作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因此,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对工科类大学生进行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在此环境中获得的能力,就构成了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工程实训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工科类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专业技术,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把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合作教育方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率先推进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了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了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始终坚持依托地方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大学生通过实践并结合带教老师的指导,不断习得在实际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践习得新的知识。因此,大学生在产学合作中获得的能力可以细化为业务动手能力,再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与此相对的培养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师生互动的产学合作教育指导体系和包括实训仪器、师资、管理理念、教学技术、研发水平在内的实训中心软硬件建设等方面。

1.3工科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专业上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工作的节奏加速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压力与日俱增,能否在此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身处于良好的状态,勇于面对挑战,对于工科类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成为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因素之一。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细化,工程项目中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工科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成为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另一因素。可以通过测量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了解其团队意识。具体来说,个人心理特征主要是通过卡特尔16PF和UPI进行测定。通过测量,可以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的数据和人格因素的相关信息,这就为教师指导学生(如个人辅导和团体咨询等)提供了参照和依据。同时,对于社会态度主要是通过社会态度的相关测试来进行测量的。工科类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特征及其社会态度的相关数据是不断变化的,这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以及对大学生后续的指导有关。因此,在大学生的培养模型中,大学生心理辅导及成长督导体系的构建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2篇

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由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知识教育和信息能力教育等组成。信息意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道德教育要求大学生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违法犯罪活动:信息能力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现代信息社会,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学习、就业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与基本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图书馆对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启发其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素养,帮助其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2.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基本情况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拥有各类印刷体藏书、电子图书,中外文纸质期刊、全文电子期刊等,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已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基本上能实现根据读者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提供快捷、便利、准确的各自专业领域的信息,特别是最新动态信息,极大地缩减了读者对信息检索、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但是普通院校的学生来源广泛,有的来自发达的大中小城市,获得信息容易,更多的是来自信息资源比较贫乏闭塞的老、少、边地区。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信息意识比较浓厚,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己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传播媒介获取信息,如对电子文献的特点、作用、收集、转换、检索等方面的知识相当熟悉,并目能达到有效使用的程度。然而来自信息闭塞的老、少、边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设备操作不熟练,对信息不敏感、思路不开阔、目的不明确,自觉的评估意识不强,接受信息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且,我国许多高校目前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仅是形式而已,有关信息素质教材与信息课程开设不足;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没有很好的和各学院、各学科乃至专业结合,以至于学生专业课用到时学生还是无所适从;担任信息素质教学的师资队伍年龄老化,其本身的信息素质也相对薄弱。另外,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数量海量,内容丰富,获取和传播信息资源也逐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及时充分发挥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信息量激增造成了信息的无序性增加,导致大学生难以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加上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和随便地信息,缺乏有效监管,造成了信息资源的质量下降,良莠不齐¨。从大学生信息需求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对其影响也是较大的。在信息需求的内容上,高校大学生所需求的信息将向着具体化、个性化和时效化方向发展。在信息需求的获取方式上,大学生已不满足仅仅从图书馆借书等传统的方式来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而是更加倾向于使用资源丰富、便捷的中外数据库数字资源和上网方式来查找获取所需的信息。在信息需求的心理上,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服务向主动获取信息发生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获取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J。

3.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逐渐形成,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的认知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所以,应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既为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稳步走入竞争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3.1学校和图书馆高度重视

学校和图书馆都应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一方面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参加检索课的理论学习外,还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学术活动,激发了自己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检索技能。另一方面,图书馆是学生学习检索信息的最重要课堂,所以,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充足的信息资源,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阅读环境,完善的信息检索工具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信息检索人员,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意识启蒙教育,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意识刮。

3.2增加实践课

信息检索课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性和参与性。一是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教师在理论讲解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检索实例,运用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的信息检索经验和科研实践,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检索实习中,教师通过布置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利用国内外电子资源、搜索引擎、专利网站等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并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研究和加工,撰写综述论文。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多给学生信息检索实际操作的时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的熟练程度。

3.3加强对馆藏资源的宣传

当今不少高校图书馆每年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资金自建或购买众多的电子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高校图书馆要大力宣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除了利用校园网及其他宣传媒体外,同时派出学科馆员到各院系进行广泛的宣传,主动地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沟通,并参与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及信息素质课程设计,融入教学管理活动中,图书馆除了提供信息资源,提供实践基地,还可以做好实践中的指导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调动他们自觉培养信息素质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抓好新生的入馆教育,及时让学生了解馆藏及各类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倡导实施研究型、资源型学习。如某作者所言,合作是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3.4提高合作意识

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强调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协作和合作。信息素质教育应把信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使用的教材要适合本校学生具体情况,各授课教师应电子世爨12012.01/与各专业的专家、教授合作,把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科研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科研活动中能利用所学到的检索知识找到相关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此外,信息素质教育还需要联合全社会的力量,力争做到图书馆与家庭、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与国内各教育机构或者其它社会团体协作,充分调动全社会信息素质教育的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3.5培养素质教育授课老师的后备人才

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提高的必备条件,教师的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的现象。如果不注意后备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断层,势必会影响到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高校图书馆应尽早培养年轻的、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人才可以从自身馆员中择优选用,还可以引进优秀人才。平时注意教师队伍的检查培训,随时随地了解教师队伍的质量及工作效果,择优录用。同时可聘请教授或学科带头人做兼职信息素质教育人员,这对于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多渠道获取所需文献信息,解决大学生遇到的疑难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需求;素质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外患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大学专业教育更侧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忽略了其它方面如人文素养、心理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综合协调。

2007年秋,某学校大一几个班的班长先后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通知,说要为同学们做一次讲座,希望各位班长组织同学听讲。主讲人自称是某综合素质能力培训学院(以下简称为培训学院)的讲师,讲座的主题是人生励志方面的。主讲人鼓动性的言语,活泼的活动游戏,让很多在座的大一学生备受鼓舞。讲座临近结束时,主讲人发给他们每人一张听课卡,统一时间地点再次授课。只是这次授课是在校外,而且每人要交20元钱。第二次听课的同学又被鼓动报名参加一年的课程培训,缴纳一千多元培训费。辅导员得知该情况后及时找学生了解详情,及时劝止了很多学生盲目参加这种校外社会培训(尽管这个机构后被证实是合法注册的培训机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想参加或已经参加这种培训。

二、为何大学生会参加这种素质能力培训

这种培训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大一学生参加,可以从培训机构和接受培训的学生两个方面分析。

(一)从社会培训机构的角度,他们的宣传方式和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动了很多学生的心。就宣传方式而言。该培训学院首先把宣传的对象上定在大一新生身上,就是抓住了大一新生刚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的特点。另外,他们充分利用班干部的组织能力,直接与班干部单线联系,让班干部组织同学参加在校内的培训宣讲。据一位听过课的学生回忆,在校外的那次讲课中,主讲老师主要给他们讲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口才不等于公众展现力。2.沟通。3.意识。(忧患意识、自我投资意识)4.我们每个人必须养成自我决策的能力,要有主见。5.交际。6.怎样规划时间。7.目标。8.抗压。9.情绪掌控。10.领导。11.自信心。这一切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不断锻炼才行,而锻炼一方面需要自我摸索,一方面需要教授,培训正是一种教授,至此,这就为参加该学院的培训找到了理论上的正当性。

(二)就学生自身而言,受当前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生都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之外的能力,他们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如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等,但是对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学校的课堂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强烈的改变自我、提高自我的欲望促使学生接受了来自校外的这种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培训。至于培训的效果如何,他们不得而知,也许培训学院的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们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学生辨别力有限的情况下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这种社会培训的商业性特点,培训服务质量究竟如何保障,如果不能达到先前的承诺,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都是大一新生未曾想过也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

三、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外患

(一)了解到了外患,也就说明了必然有内忧。这个内忧就是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必须反思怎样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不断成长。培训学院之所以能够轻易进入学校内招生,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但是最根本的是大学的教育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们的需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不想成为失败者,但是现实的残酷性使得大学生们必须面对,他们渴望成功,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老师给他们以系统的指导。而社会培训机构的内容正好弥补了这一点,至少从宣传的内容上来讲会让每一个大学生为之心动。正如该培训学院在宣传时所发出的质问――当前大学教育缺失了什么?缺失的是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关爱教育、历史教育。目前,在大学课堂还不能完全做好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所以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便以此名义来吸引学生。

(二)如何应对大学教育的缺失

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当前的很多教育措施和管理方法并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还不能反映他们的需求。因此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我国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必然要求,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当场教育过程中的“产品”。随着这几年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大学也被人戏称为教育工厂,学生成为了批量生产的产品,而且产品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为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弘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十分重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因势利导,根据需求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应以此为根据。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从大一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从上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可以看出都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都是注重个人修养和习惯以及品格的培养。而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实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识教育则是一条必由之路。大学通过这种教育来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增强他们辨别是非与善恶的能力,引导他们对社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再次,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不能仅停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还应该是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此作为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走上讲台,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所关心的话题,这在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师生比例并不合理的今天更为需要。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与班主任与学生生活中的交流相对较多,但是对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事务性工作的比重加大,对学生的教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时甚至难以为之。为此,辅导员应该利用讲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不是一对一的辅导,但是这样做至少可以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同时也能比较集中地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

最后,“两课”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需经一步改革。“两课”即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现在的学生对此类课程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这与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的个人授课技巧密切相关,所以“两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需要增加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结合理论进行讲解,淡化纯粹的理论灌输与说教,增强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 [EB/OL].北京.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探讨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大学生道德现状,提出大学生就业不应忽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提出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一、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关系

根据有关部门估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32万,比2007年增加37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等道德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上海青年报》也在报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而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中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

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转变观念,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的大学生道德状况

就目前而已,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及自律意识较弱;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功利性趋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协调发展。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有敏锐的感受力,但同时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又决定其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产生思想道德上的困惑;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在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从笔者所做的学生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评价不高,认为“好”的只有11%,7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9%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或者很差。85%的大学生对“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表示认同,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只有46%的大学生表示“痛恨,坚决不作弊”,同时却有26%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虽然不对,但有机会自己也会作弊”,更有28%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在大学里是常见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找些潜在的考试作弊者总计达54%。当被问及“当您发现坐在旁边的同学考试作弊,您会怎么办”时,只有5%的大学生会向监考老师揭发或者暗示他在作弊,却有78%的大学生虽然看不惯,但碍于情面不表现出来,或者事不关己,干脆不管不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小事上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认知是不符的。学生应该怎样做,愿不愿意怎样做,应不应该负责任等问题时,其认同率达到87%。又例如,愿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学要重视学习、不虚度光阴;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但当问到你是否这样做了,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时,认同率仅占38%。道德责任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不相统一、不协调。 转贴于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凸显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民族精神,最核心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其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苦难斗争历史的教育,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正视困难,消除消极的心理。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形成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道义上的人格的最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一是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二是要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平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三是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群体的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三)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把自己的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上述各方面工作的实践,提倡德育创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发展,为社会造就合格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邹海贵,周玉林,就业思想教育:高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一期.

大学生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素质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88

中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礼为基础的中华文明。身处礼仪之邦,我们应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做到讲文明、守秩序、知书达理、以礼待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高低是高校伦理教育水平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然而现阶段大学生正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这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滑坡,礼仪素质的质和量大幅度下降。乌申斯基曾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我们应该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礼仪素质培养的具体目标,不断丰富大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策略,完善大学生礼仪素质体系。

1 大学生礼仪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礼仪素养。然而大学生不懂礼、不守礼的现象却十分普遍。一方面,思想上藐视礼法,不尊重他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接人待物上缺乏基本的礼节观念;另一方面,行动上不合礼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污言秽语、着奇装异服、考试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庭礼仪教育缺失

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独生子女问题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90后大学生深受父母的宠爱,享受了最丰富的物质条件,却没有从小接受礼仪教育。另外,有的家长本身不懂礼仪,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注重礼仪的规范性,他们总是以成绩好坏作为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小就对合作与交际缺乏深刻的理解,以致其养成不守礼的行为习惯。

1.2 学校礼仪教育不到位

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在礼仪专业设置上、礼仪教学上存在不足。一方面,我国的中小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没有完全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估也主要是通过分数;另一方面,各相关高校没有聘请专业的礼仪教师,也没有开展专业的礼仪教育教学,即使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部分礼仪课程,但是礼仪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与90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大学生在独立处理社会问题时,他们就往往显得盲目,容易做出失礼的行为,以至于违反道德规范与法律。

1.3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注重效益、讲究实效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受此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将主要精力用在自我专业能力的提高上,而忽视自身礼仪素质的发展。另外,开放的市场在激活各经济主体的同时,也带来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发展中的大学生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这些不良思想影响,从而导致其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事情。所以,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只注重自身利益,唯金钱是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

2 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策略

2.1 设置礼仪课程

一是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促使礼仪教育进大学。目前,礼仪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仍然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许多高校没有真正推行礼仪教育,以至于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无从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公开讲座的形式,将礼仪教育引入大学,并逐渐将其稳定为选修课,将礼仪教育全面铺开。

二是将礼仪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礼仪课程,将专业学习与礼仪教学结合起来,采用案例分析法、小品演示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促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运用于专业学习中,使其既具有知识,又具有文化素养。

2.2 教师言传身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教师的影响力,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促使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参与模仿,并从中提升自身礼仪素质。另外,为更好地推动礼仪教育,高校行政人员、管理人员都应该在衣着打扮、语言表达等方面严于律己,为大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促使大学生不断向文明礼仪靠拢。

2.3 依托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子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高校礼仪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并以此为主要阵地,组织专门人员挖掘新媒体的礼仪资源,将专业的礼仪教育网站与校内网连接起来,从而构建礼仪教育的大网络体系。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特点,不断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使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无缝对接;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竞赛、礼仪辩论赛等,拓宽大学生的礼仪思维,促使其形成明礼、知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4 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社会风气对高校礼仪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全社会应该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不良风气渗透到高校,从而以高校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媒介、活动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标语等宣传礼仪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礼仪素质的自我提高上来。另一方面,学生会与各社团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以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为基础,不断构建良性的校园文化。

礼仪本质上是人们在交际与独处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这套行为规范的核心是尊重他人与自尊,用它可以衡量一个人教养中的尺度价值。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礼仪素质的提高也对大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交际观,以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礼仪素质,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