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人健康管理

老年人健康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健康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人健康管理

老年人健康管理范文第1篇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健康问题日渐被社会所重视,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认为当前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应重视心理治。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沉,多疑,固执,爱发脾气。生病时更加明显,对此医务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惶恐遗弃感:退休,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惶恐感。

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有些老年人,当他们退休,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的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患者自然产生孤独寂寞。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有时觉得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当有病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多疑,自卑感:记忆力下降,听力减退,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

心灵疏导

老年人健康管理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养老 健康管理 公共服务设计 产品设计

眼下以及不久的将来,养老是我国社会难题,它不仅事关个人,更是社会系统工程。关爱老年人,需从个人做起,更需要系统级的社会保障与服务。

一、现实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1],老年人维护好健康将给自身、家人和社会减轻极大负担;注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健康管理,可调动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协助人们有效维护自身健康[2]。

当前,健康管理在我国仍属新鲜事物,对老年群体开展健康管理工作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但我国目前对公共服务设计的研究还很缺乏,能与老年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设计直接相关的研究基本没有。多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位居国内居民死因前位,为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率,需要做好对广大疾病风险人群,特别是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鉴于此,开展对老年人(以北京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为例)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研究意义

对老年群体开展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设计研究工作,是政策要求,更是民生需要。本课题针对北京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调研其健康管理现状,发掘并基于该群体的真实需求与特征研究构建相应的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机构建设老年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提供参照与理论支持,也将一定程度上强化国内公共服务设计研究。

三、研究依据

健康管理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健康促进,这需要基于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然后有效促进健康管理计划的实施,从而帮助管理对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发病危险性,进而预防疾病[3]。

国内现有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缺乏对管理对象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深入考量,健康管理计划以“说教式”居多,导致难以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因而健康促进效果不佳!为构建有效的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须对健康管理对象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作深入考量;也只有基于对目标服务群体相应需求与特点的深入了解,并从公共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才能构建出宜人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及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方式,进而能够强化健康促进效果。

四、研究内容

(一)基础研究阶段,主要通过人物专访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一手资料。

1.人物专访

通过专访北京市健康管理行业带头人北京健康管理协会杜会长,和前线健康管理员朝阳区樱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杜医生,了解到:

在北京,健康管理仍属新鲜事物,其应用层次不高,且核心理念尚未普及,现有行业的发展多集中于体检行业对自身服务内容的深化,即由传统单纯的身体健康检查深化到健康管理综合服务,目前其大多针对专业领域人员或大型团体进行试点服务,尚未发展到服务大众的层次,因其各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总体发展还不成熟,健康管理效果亦不明显。

在北京城区,普通老百姓可以免费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其以家庭为单位,为每位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并管理其健康与诊疗信息;卫生服务站每年还会为辖区内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一次,让他们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再根据其身体状况指导其饮食与锻炼,或者提供一些必要的药物治疗;社区医生在日常问诊活动中,也会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如血压、血脂、血糖等),并利用药物和相应的健康指导,帮助老年人改善健康状况;社区内的健康教育以讲座、宣传页、平台短信、责任人传达和门诊咨询等形式为主,然而其宣传效度不高、信息反馈不佳;总之,社区内的健康管理,尚处于萌芽阶段,其开展形式仍主要为传统诊疗形式,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与管理,也没有明确的开展形式,更没有相应的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机制。

2.问卷调查

以北京城市社区60岁及其以上的户籍人口为调查对象,采取典型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五大核心城区内的五大社区,分别为朝阳区新源里生态小区、东城区和平里社区、西城区百万庄中里小区、海淀区太阳园小区和丰台区蒲黄榆小区,并在各社区内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个人调查对象,每个社区选取70名,总样本量为350份,以访谈式问卷的形式调查该老年群体针对健康、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和文娱活动等特定主题的心理、行为特点及相关需求等信息,最终获取有效样本330份。归纳、分析与总结所得调研信息,提取核心结论如下:

健康层面——需要强化调查群体的疾病预防意识,强化健康教育的宣传内容与力度,扩大健康管理的开展范围;健康管理层面——需要强化健康管理的“信度”建设,强化个性化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扩大公共体检服务的开展范围,提供便捷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维护层面——需要为老年人引导适宜的、触手可及的和个性化的锻炼方式,在健康管理中加强对科学锻炼的宣传与指导,强化目标群体“科学饮食与锻炼”的思想观念;文娱学习层面——需要开发便捷舒适的社区健康管理活动,开发应用“实用方便”的健康管理电子产品,而且老年人倾向于电话、口头传达、告示、宣传栏、宣传页等(由强到弱)现有信息传达方式,还倾向于电视、报刊杂志、书籍、广播、互联网、讲座等(由强到弱)现有学习方式。

以上这些一手资料为后期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定量参考与定性依据。

(二)深入研究阶段,为研究构建良好的目标服务系统,需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故首先着重开展了用户研究工作,进而深入理论研究,相应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1.用户研究

通过社会观察[4-5],在社区、社区门诊、体检中心和老年人家里分别观察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就诊、参与体检及观看健康类电视节目时的行为方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家里和户外分别观察其自行监测血压并反馈信息和用药(以降压药为主)的行为方式,再依据这些行为方式翻译其相关需求;在体检中心和互联网上考察了解现有体检报告与健康指导的常见形式,以及健康管理相关应用技术。

依据高血压五大主要危险因素[6]高盐饮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选取分别拥有上述不良生活方式的5位老年高血压风险人员和5位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10位,对其进行深入访谈[4],以了解目标服务群体(北京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风险人群/患者)相应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等特点,及其在健康管理上的切实需求和自身相关特点。

整合归纳问卷调查、社会观察和深入访谈所得用户需求,依据健康管理中的“知信行”理论[6],从用户体验角度考量用户需求层次[7],并建立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如图表1所示。

基于群体文化学[4],依据用户需求层次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社会观察和深入访谈所得目标服务群体相应生理、心理、行为、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特点构建用户角色模型,

2.理论研究

因篇幅所限,以及部分研究工作尚未完成,现仅对如下研究内容作简要描述。接下来,依据图1所示的健康管理基本流程,结合用户角色模型与社会现实条件,构建服务场景模型,以期概括而立体地描绘出相关服务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等,进而可为目标服务系统的构建提供综合感知与感性参照。以国家公共服务政策[8]为导向并兼具一定前瞻性的前提下,基于服务设计、健康管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理论,结合用户需求层次模型,针对目标服务群体设定相应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的目标与内容,以此明确目标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的具体开展范围、着力点与容量。基于用户角色模型、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和服务场景模型,研究构建目标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的流程与方式,以为目标群体打造可用且好用的健康管理服务。综合前述内容,提出整体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并拟定整个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的软、硬件构架,该构架可为后期具体设计工作提供设计方向与要求。

(三)产品设计阶段,发挥工业设计特长,设计相关硬件产品。

该阶段基于目标服务系统的软、硬件构架,结合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和服务场景模型,着力开展核心硬件服务接触点的设计,酌情完成一两个或者一系列关键产品的设计,如智能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设备、智能血压仪、个人智能健康管理移动终端、智能药盒和均衡膳食谱等等,以此完善整个服务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现因具体设计工作尚未完善,在此不做展示。

五、小结

目标公共服务系统的构建源于深入的用户研究,且最大程度上融入了服务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可在相关实际应用中发挥指导作用,也可为其它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相关研究结果可帮助健康管理师制定更加实用有效的健康管理计划,还可辅助开发更加优良的健康管理产品。

作为一项大型社会应用研究,本课题探索了一个很有前景与意义的发展方向,但因涉及内容庞大,研究工作耗时耗力,加之个人精力有限,以至撰写此文这一刻仍尚未完成全部工作,在此悉数展示已有成果,未完成的做前瞻性概述,目的就是想全面展示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更进一步来说是想引发世人对当下老年群体的关注,更是对自身未来的关注。实际研究工作也让笔者深刻认识到,真要构建如此庞大的服务系统,少不了数行业的通力合作与协同创新,本课题也仅仅是从公共服务设计研究的角度做下浅层探索。

六、写在最后

当初,为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设计研究能力,导师强烈要求笔者着手系统级的设计研究工作,尽管工作量巨大,我亦欣然接受。因笔者学识短浅,加之时间有限,在坚持把握好主体方向与系统构架的情况下,细节之处难免会有不足或疏忽,欢迎有识人士前来交流指正,在此也诚恳地感谢导师孙苏榕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感谢女友莉丽的热心支持与帮助,感谢父母亲朋的热切关心与担待。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1)28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1.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141-147.

[3] 吴克明,朱兰,王剑波,刘德安,鲍勇.基于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社区健康管理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年12月,第6卷第6期:421-422.

[4] 罗仕鉴,朱上上.服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戴力农.当代设计研究理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老年人健康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老年人;护理干预

临床上,高血压、糖尿病属于慢性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调查数据显示[1],我国>60岁者每月发生慢性病的概率在43.8%左右,其中农村34.8%、城市53.4%。因慢性病的发生可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还需注重老年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以尽可能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剖析社区健康管理和护理干预在老年人高血压与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160例,采取自愿参加方式,对160例病例进行分组。研究组(n=80)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60~79岁,平均(68.24±3.17)岁;病程2~13年,平均(6.8±1.3)年。对照组(n=80)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60~80岁,平均(68.41±3.26)岁;病程2~15年,平均(7.0±1.4)年。比较各组的家庭状况和文化水平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两组都予以为期6个月的社区基础护理,研究组同时加用社区健康管理与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如下:①加强健康档案管理,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危险因素、健康问题及家族史等,录入宇信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中,为患者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对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健康体检表,发现主要问题,进行健康评价,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②综合分析患者病史、查体、诊断、治疗等情况,并结合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全科医师将患者纳入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每年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心理干预、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小组活动、家庭保健员培养等措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③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鼓励患者主动参加并配合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向其提供日常饮食、心理、运动等方面指导,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嘱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健康自我检测表”发给患者,同时护士向患者示范相关指标的测量方式,包括腰围、臀围、血压、身高、血糖、体重。教会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与血压计,告知检测次数,指导填写自我管理卡。④告诉患者适当运动的好处,视其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运动方案。叮嘱运动时应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高强度运动损伤机体组织。鼓励患者参与户外活动,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学会倾诉,促使良好心态的维持。观察指标:经连续6个月的护理干预之后,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糖和血压水平。统计学方法: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比较血糖水平:研究组干预6个月之后的空腹血糖水平(6.59±0.73)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9±0.86)m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餐后血糖水平和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见表1。比较血压水平:研究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比对照组的低,两者之比为(129.03±8.26)mmHgVS(137.64±7.48)mmHg、(81.21±6.25)mmHgVS(90.23±6.31)mm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老年人健康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年人;精神关爱;心理健康;对策分析

根据2010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笔者对大庆市农村三县14个村屯、油田企业四个集团公司13个社区老人活动室、共计1044名老人所做的调查分析发现,人在刚刚退休或进入老年时,突然离开繁忙、紧张的工作劳动岗位,没有了上班或农田劳作时各种要求、约束和压力,多数人不能够很快地适应。尤其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人,没有了别人的恭维、没有了专车、没有了这样那样的酒会应酬、没有了各种会议,大都有一种失落感,有时会产生比较负面的情绪。从调查情况来看,许多人在退休或进入老年后,健康状况不如以前,日常生活变得单调、休闲时间过多、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人际交往越来越少、家庭关系较为冷清。其中多数老年人认为情绪对自己的生活、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许多老年人身上,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负面情绪、不健康的心理反应较为普遍,需要有关部门和广大离退休工作者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老年人主要心理及健康问题

针对部分老年人情绪消沉、好发牢骚、不善交际、健康不佳等现象,笔者对大庆市城乡部分老年人做了问卷及访谈调查,发现在城乡老年人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一些老人身体状况不太好,在农村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从下面这个对比表中的部分数据就可以发现农村老人身心健康的问题更为突出些。外,城市内有些社区里缺少老年人活动站,农村的村屯里基本上没有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不能够从硬件上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港身、交流、娱乐和卫生保健等精神关爱方面的需求。

(2)家庭非优化环境带来的影响

我国约94.5%以上的老年人为居家养老。因此,家庭环境的优劣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据调查,城市里有10.48%的老人认为自己家庭关系不够融洽,在农村有25.64%的老人对子女们的精神关爱行为不太满意。有少数子女把老人特别是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负担,对老人生活和健康缺少关爱,甚至采取冷关爱;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或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关心老人。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和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老人有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或关爱。上述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家庭环境处于非优化的状态,难免使老人产生孤独、伤痛、失望、不满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到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2.老年人认知滞后带来的影响

由于个体受自身教育程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影响,一些老年人认知改变比较滞后,对退休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正确认识退休和进入老年后的生活,对原工作单位和企业依然存有依赖思想。认为自己过去的单位和企业应当继续负责照顾自己。于是提出健康体检、外出旅游、发放慰问品、慰问金等福利方面的要求,一旦得不到解决就认为关爱不到位。于是发牢骚、骂街,甚至上访。而农村老人一旦不能够下地劳动后,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没有用的人,成了别人的负担。不论是城市老人、还是农村老人,认知滞后必然使自己在较长的时期里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3.机构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服务能力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从调查来着,一是养老机构和社区活动站工作人员偏少,平均比例为1:10。多数社区活动站每天仅有一名工作人员,所要做的基本是值班和看护,不能为老人们提供有效的精神关爱;二是养老机构和社区活动站工作人员学历偏低,平均达不到高中学历。知识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工作人员正规培训的时间太短,平均为两周,甚至有的只是自己单位培训几天后就上岗,不能完全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心理学、社会学、保健救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工作人员基本素质不足,使其不能有效满足社区老年人对健身、交流、娱乐、心理援助等方面精神关爱的需求,难免给老人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在农村村屯里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因此,农村老人身心健康问题更为严重些。

4.许多老年人缺乏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

对于老人来讲,精神关爱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安抚的行为主动。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许多养老机构和

二、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有82.39%的老人希望能得到别人精神方面的关爱;有67.79%的老人认为情绪对身心健康影响比较大。

情绪影响健康是现如今被许多人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道理,事实上,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

1.精神关爱环境不够优化

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需要优化环境条件,否则可能造成个体挫折的感受,从而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卫生和心理障碍问题。由此可能会导致疾病、影响到老人的身体健康。

(1)精神关爱的硬件条件非优化造成的影响

以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城内现有政府主管部门办福利院两个,个人办托老院、所34个,医院办托老院1个。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办的福利院外,其他个人办的托老院、所由于种种原因在医疗、健身、娱乐、楼台、卫生、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对比较差些。另社区老年人活动站都还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普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服务职能。多数老年人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农村老人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为缺乏。这就使得许多老年人平时不懂得如何去做才能使自己拥有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尤其在遭遇一些恶劣事件时,不知道、也不能够实施心理自助或对他人实施有效的帮助,从而消除不良情绪,由此可能会使一些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

5.疾病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到老年后,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但如果久病不愈很容易使老人产生紧张情绪和恐惧、自卑心理。此时尤其需要别人的精神关爱,特别是来自子女和亲人们的关爱,否则会使老人丧失对生活的自信,不利于继续治疗,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而在农村,由于当地医疗卫生、子女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一些老人有病后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也缺少来自子女和亲人们必要的精神关爱,只能在家里面简单地治疗或任其病情发展。这样的老人一般情绪比较恶劣,对生活几近失去信心、甚至绝望,由此,导致健康状况持续恶化。

6.缺乏人际交流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有38.56%的老人认

为退休进人老年后自己活动范围减少了;有70.42%的老人感到自己很少与朋友交往;有62.86%以上的老人几乎不串门。在城市里由于多数社区有老年人活动场所,为老人们交流沟通创造了条件,而在农村由于村屯里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老人们的交际范围多限于子女和亲属之间。即便是在条件比较好的城市里,有许多老人很少去活动室,其实是认识缺陷。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联系,等于失去来自他人的精神关爱,会使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地释放出去,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很容易使老人失去对生活的自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三、老年人精神关爱与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办法与措施

根据调查,有32.05%的老人认为自己不能够安心养老,有76.65%的老人认为当自己得到别人的关心、关爱时心情会很愉悦。因此,精神关爱工作开展的优劣与否,不仅会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老龄群体的思想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与文明进步。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在物质上的需求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他们所需要的正是来自社会和他人方方面面的精神关爱,通过精神关爱帮助老人们树立自信、感受价值,从而快乐、健康和有尊严地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1.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老年人心理自助能力

养老机构、离退休老人管理部门、村委会等,应当定期在老年人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自助方法培训,并经常发放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宣传教育资料供老人自己学习研究,尤其要加强针对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有计划地教育和培训使广大老人能够认识到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自身健康,并且学习掌握一些心理健康保健知识与心理自助方法与技能,同时还能够为别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

2.发挥好管理部门在老年人精神关爱中的主导作用

老年人管理部门应当在老年人精神关爱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在城乡建设全面覆盖、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需要的养老机构;二是在城乡社区、村屯建有能够满足老年人康乐、交流需要的活动场宣、心理咨询室,农村尤其要加强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鼓励个人在社区、村屯开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积极开展上门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提供陪伴式护理服务;四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检查、监督和管理;五是养老机构、社区、村屯和企业要有计划地开展好各种生日祝福、保健服务、节日慰问、心理调查、心理咨询、身体检查等送温暖活动,尤其要关爱那些久病不愈、子女不在身边和患有重大疾病的老人;六是要经常教育和鼓励老年人广交朋友,多与朋友往来沟通。

3.搭建平台、发挥特长、尊重老年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许多老人在几十年的工作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生产管理经验,管理机构应当认真地进行调查、登记、分类,每年定课题、定目标,鼓励有兴趣的老人积极地去著书、讲座、撰写论文;鼓励有条件的老人出去旅游,并且把自己旅游纪实编写成书;鼓励老人发挥自己特长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老人们现实感受自身的价值,重新激发和继续坚定生活的自信,同时又影响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进来,将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管理机构要对积极参与活动的老人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同时要做好典型的宣传工作,使其产生广泛的正面影响。

4.强化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精神关爱能力

管理机构和有关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老年心理学知识、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老年人管理学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因此,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制订相关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与专业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城乡老年人管理机构、社区老年人活动室的管理服务人员、乡村干部和社会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城乡管理人员精神关爱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以使其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地为广大城乡老人提供有效的精神关爱服务,为确保老年人身心健康做贡献。

5.加强爱老、敬老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调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占到77%以上,城市空巢老人则占到85%左右,有58.05%的老人认为在子女参加工作和成家后家里不如以前热闹了;有72.65%的老人希望子女能经常回家看望自己;有73.41%的老人希望能与朋友经常在一起。由此可见,许多老年人平时从子女和朋友那里得到的关爱远远不足。老年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子女和周围朋友们的精神关爱,这就说明子女和朋友的孝心关怀不仅仅是一种需要和满足,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因此,精神关爱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全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对老人精神关爱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

6.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课题研究

加强和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原因、制订措施、解决问题、服务老年人群体。有关部门应当把课题研究作为老龄工作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目标任务抓好、做好。要结合实际制订研究计划、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要成立研究组织、落实研究经费、确定研究负责人深入城乡调查;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制订办法措施、提出意见建议、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推广落实研究成果。

老年人健康管理范文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员月一12月对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中抽取60家进行现场调查。在进行专家咨询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召开专题讨论会’建立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备选库。于2013年9月一10月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咨询专家包括院0家社康中心的主任和医务人员,以及市、区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专家,确定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和具体步骤。

1.2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各区社康中心按照服务社区性质(城市住宅型、工厂型、城乡结合部)及社康规模(一类社康、二类社康、三类社康)分层,按照约10%比例,最终在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中抽取60家,现场调查包括如下内容:社康中心开展老年人保健、重症精神病人和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精神压力)、2013年度服务量。现场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有专人对问卷进行复核,保证调查质量。

1.3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3.02软件双人录入核查,数据分析使用SPSS22.0及Excel201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学检验。

2.结果

2. 1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及工作时间(表1)

60家社康服务人口105.7万,占全市人口的11.1豫(105.7万人/952.6万人),调查的60家社康与全市609家社康的规模、性质、人员配置情况基本一致,可比性较好。实测60家社康服务总时间3411390.8澡其中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间854202.9澡调整工作时间为856141.9澡。工作强度得分=体力劳动得分垣脑力劳动得分+精神压力得分;工作强度调整系数=某项目工作强度得分/所有项目工作强度得分的平均值;调整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曾工作强度调整系数。60家社康201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实测工作时间为80397.5澡调整后工作时间为82519.6澡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实测工作时间为16187.9澡调整后工作时间为17945.8澡社区康复服务实测工作时间为8987.6澡调整后工作时间为9293.7澡。

2.2 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成本(表2)社区老年人、精神病人和残疾人健康管理服务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试剂耗材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

2.2.1人力成本每名工作人员一年法定工作时间为2004h,按不同收入标准可计算出每小时的人力成本价格。本项目提出4种人力成本价格,供决策部门参考:(1)调查社康在编人员平均收入:2013年调查社康中心在编人员平均收入为15.1万元/年,人力成本价格为75.3元/小时;(2)全市所有社康在编人员平均收入:2013年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在编人员平均收入为15.3万元,人力成本价格为76.3元/小时;(3)基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平均收入:公共卫生机构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经费由财政予以全额保障。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样具有公益性质,故可作为参考。2013年深圳市基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平均收入为17.3万元,人力成本价格为86.3元/小时;(4)专家建议“以事定费”购买服务标准:综合考虑深圳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含量、医疗卫生机构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并参照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专家建议当前人力成本价格定为100元/小时较为适宜(20.0万元/年)本研究按照人力成本价格为75.3元/小时,60家社康201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时间82519.6h,人力成本合计为621.4万元;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时间17945.8h,人力成本合计为135.1万元;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时间9293.7h,人力成本合计为70.0万元。

2.2.2试剂耗材成本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含老年人体检项目,体检一人次需血常规试剂、尿常规试剂、采血针及采血管各一套,单价7.8元,2013年调查社康共体检老年人28048人次,试剂耗材成本合计21.9万元。此项目需由财政拨款,其余项目试剂耗材由居民自费;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及社区康复服务过程涉及到的试剂耗材均由居民自费,故不计入试剂耗材成本。

2.2.3运营管理成本调查社康2013年运营管理成本合计2889.3万元,其中按工作时间所占比例(2.2%)分摊至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营管理成本为62.5万元;按比例(05%)分摊至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的运营管理成本为13.6万元;按比例(0.2%)分摊至社区康复服务的运营管理成本为7.0万元。以上3项成本相加,按照人力成本价格为75.3元/小时,60家社康中心201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总成本705.8万元,按服务人口105.7万人计算,人均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成本为6.7元/人年;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总成本148.7万元,人均成本为1.4元/人年;社区康复服务总成本77.0万元,人均成本为0.7元/人年。

    2.3 社区健康管理单位成本(表3)60家社康中心系统中登记注册的65岁以上老年人数为86388人,已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34131人,管理率为39.5%,其中规范管理老年人28408人(规范管理包含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及每年1次健康查体,若有部分环节未能达到规范标准,则视为一般管理),规范管理率为32.9%。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单位成本为“某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总成本/一年中规范管理的老年人数”。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单位成本可使用“某年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总成本/一年中管理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数”计算。社区康复单位成本可使用“某年社区康复服务总成本/一年中管理的残疾人数”计算。

2.4 社区健康管理经费分配60家社康2013年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时间为856141.9h,其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时间占9.6%,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时间占2.1%,社区康复服务时间占1.1%。2013年深圳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40元/年,则应分摊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经费为每服务人口3.8元/年,应分摊至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的经费为每服务人口0.84元/年,应分摊至社区康复服务的经费为每服务人口0.4元/年。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