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学各科室实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药学;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学学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行业间的交叉渗透、企业间的并购融合逐步加剧。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院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托中山大学的资源优势,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以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
我院在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上,以全球药学教育基本要求为标准,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因此,改革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培养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上,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加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利用我校强大的文、理、医科的资源,努力构建药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药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药学与医学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培养模式。现代药学学科的特征是:(1)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2)科学技术高度集中,发展迅速;(3)已迅速转向为化学-生物学-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5]。为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我们先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加总学分,体现药学专业自身的多学科特点,同时相应提高专业课学分比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凸现药学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以减少课程门类和减少学分。根据学生发展取向的选择,实行高年级分方向小班培养,并在小班上课中提倡个性化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原有综合性能力训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药学知识的能力,增加综合性大实验内容和学分,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是实习、见习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增设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如药学前沿讲座、药学与社会等)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适应药学人才培养需要。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群
根据药学学科特点,将所有专业课程分化成化学、生物、医学和药学四大课程群,注意每个课程群内部和群之间课程的衔接和交叉,调整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2]。作为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化学课程群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等;生物学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基础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药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理学等。打破课程间和课程群间的壁垒,召开多层次的研讨会,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和目标重新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药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删除各课程间的重复内容,特别关注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合理安排。
三、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
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与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搭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3]1.将药学的基础及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以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的新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实验教学“一体化,多层次”教学新模式。在学生掌握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基础实验的基本实验(第一个层次)原理、基本实验操作基础上,通过对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以及药剂学实验等专业实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与掌握,在药学一级学科层面上统筹安排,创新性地建立与本学科发展前沿或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三门一体化药学综合与创新实验课程,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药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搭建综合与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第三个层次)。2.重点建设国内领先的药学专业三大综合性实验,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与交流、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通过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教材建设、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关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高水平、示范性药学综合实践大平台。3.通过校、院两级支撑,积极拓展与制药企业、医院等医药行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4]。学院跟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活动;学院跟优秀医药企业签订奖学金协议,在本科生中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4.利用我校多家附属医院的优势,突出临床药学教学特色。为满足当前医药行业对于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拟在药学专业中设立临床药学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临床药学人才。借助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与学校各附属医院药房的人力及资源,共同研究临床药学教学计划,集临床药学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于一体,力求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药学知识运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发展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发展志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于2011年在高年级实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在三年级学生按志愿分流为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三个方向。学院为三个方向特设9门小班方向课程(3门双语课程、3门全英课程、3门拓展课程)。目前9门小班方向课程已经在我院本科生中运行5年,并不断改革完善,学生反馈良好。1.全英课程(1学分18学时):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药物化学II》、《药理学II》、《药剂学II》3门全英文课程,旨在高年级本科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增加国际化视野。2.能力培养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合成策略与实例》、《药剂学案例分析》、《药物制剂设计策略与实例》3门双语文课程,以策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结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实战能力。3.拓展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发现中的关键技术》、《药理学进展》,《药用高分子材料》3门拓展课程,拟让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前沿。
五、建立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院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例如课程负责人制度,年轻教师听课制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度等。本科教学中的各门课程逐步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两年一聘,在每次修订教学计划时重新产生。课程负责人组建和领导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实习等的全部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学院要求从教不足五年的年轻老师每学期必须听老教师的课程,希望顺利完成新老教师间教学传统和经验的传帮带。为补充师资力量,学院制定了研究生助教管理的细则,解决了分班上课,尤其是实验课程的带教老师不足的问题。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我院的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运行。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探索,我们优化重建了符合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合理调整了课程群,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发展了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使我院的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作者:袁月梅 黄志纾 徐月红 罗海彬 单位:中山大学
参考文献:
[1]谢海龙.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348.
[2]陈颖,李勤耕,蒋君好.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19-20,28.
[3]张莉,陈振峰,牛丽红,陈莉,申去非,王晓晖.药学相关实验课程整合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16-18.
一、新教材内容涉及面更广,要求教师急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的科学科是由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融合而成的,它承担了原来四个科目的教学任务,虽然知识点比原来的单科减少了许多,但总量却大大超过了任一个单科,它涵盖了四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现今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都是原来的单科专业教师担任,如此以来就出现了教学中人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章节,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太熟悉的章节,并且教学优势面少,劣势面多。加快提高科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就成为教育面临的严峻现状,各中小学校长应该充分发挥校内资源网、图书室、教研室等各种教育资源,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快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另外作为教师本人也应该放下脸面、虚心求学。各学科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制定各自的学习计划,在短期内必须尽快地成长起来,各学校也要注重骨干教师的业务提高,确立各校的学科带头人,指定奖励机制,刺激学习积极分子,掀起学习的。时间急任务重,科学科教师决不能拿实验区几千万名中学生的前途开玩笑。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求教师需苦练新的教学基本功。
现代教育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教学基本功也应从传统的向现代的自制课件、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等方面转化。教学手段的日趋先进对广大教师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迫切需要广大教师苦练现代教育的基本功,尽快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迅速转变角色,不要再留恋自己原来所长,应该多花心思,沉下去钻研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当然也应该避免过于相信现代教育手段,全面抛弃传统教学手段的错误做法,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适时适地针对学生实施,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求教师积极钻研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课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对新的学习方法要好好钻研,千万不能照本宣科。科学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重在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科学规律,利用科学的原理去解释科学现象。以往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应试教育,教师也往往采用灌输、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自身独立思维能力的开发,一切由教师讲了算,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题目的答案只有标准和不标准之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而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科学课教师应该好好地熟练掌握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多加引导,善于在教学中把握尺度,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热情,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原来呆板、沉闷的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动起来。
四、教材知识点难易程度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论文摘要】课程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因此,不管内容、模式、方法、结构、管理、评价等方面怎么变,教育质量永远是教学条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是第一位的。中青年教师迫切希望实现由知识传承型向创造教育型、经验技术型向科研艺术型、教育者向同时是终身受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全面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适应“全面素质教育和创造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已经成为中学化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对基础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增强基础教育学生的素质。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思维特点、新的目标体系、新的教育内涵,对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化学教师是化学教学乃至整个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但是新课程体系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重新定位中学化学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学习、比较和分析浙江苏教版高中化学(包括必修1、必修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以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新课标给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正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尺度和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上都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整体设置化学课程结构,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创设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环境,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新教材采用模块教学--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不同模块教材具有鲜明风格、独特功能,采用多种课程设计取向,发挥多种课程设计取向的优势,设置多种水平层次,提供多样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如下:
1涉及的内容全面而详尽,新的化学课程目标鲜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了新课程的总目标。
2重新构建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新的化学课程立足于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改变了过去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提出了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内容标准。
3规划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结果,通过对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的说明和活动建议来体现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4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设置悬念、选用图片等。
5赋予发展性评价具体的内容和方法,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
2、中学化学教学现状及对化学教师素质需求的调查
2.1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我国的化学实验教学历来强调和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化学知识成为课程教学目标认知领域或技能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师生们重视的是实验的结果或结论,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在于获得并记住这些结论。而对实验的探索过程,反而不太引起注意,至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等的培养,在实验中则更少涉及。教师的教学重在对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带领学生得出教材所呈现的结论;学生的任务就是充分理解消化教材的内容,而不能对教材有丝毫质疑。
2.1.1没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部分教师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传递者和阐释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吸收者和接受者,教师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要任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倾听,学生成了课堂的配角、听众,导致学生学习乏味,学习效率低下。
2.1.2教学目标单一
教师只是重视“双基”的掌握,很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认知能力增长而轻知识建构、重解决问题而轻发现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体验知识获得的权利,致使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是应试高手,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
2.1.3教学方式不灵活
中学化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讲授式教学,另一种是探究式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者有利于节约时间和提高知识的传递速率,后者有利于提高知识的传授质量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运用讲授式教学,忽视了探究式教学,课堂没有生机。
2.2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现状
目前,课程改革后中学化学教师亟待培养的科学素养的主要是:指导学生课题研究能力、教育理念、化学前沿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能力、实验的设计与改进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化学史知识、互联网的使用能力,教师敬业精神和师德水平、开设选修课、指导活动课的能力、深钻教材、辅导奥赛学生的能力等。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化学教师科学素质现状已难以适应课程改革趋势,必须尽快地从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对化学教师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高层次、多途径的培训和提高。
2.2.1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面“窄”“旧”。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中化学专业知识面窄,缺乏对相关学科、人文知识、技术工具类知识等的了解。教育信息陈旧,缺少对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技术的了解。
2.2.2教学能力
教师仍然停留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水平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很低。有的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会制作课件,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创造。
2.2.3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良好教学方法效能的发挥。教师不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想用“探索法”进行教学,但又不了解探索学习方法的内涵。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也就无从谈起。
2.2.4开设选修课
教师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能力薄弱。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有待提高,信息积累不够,信息资源缺乏,课题无法确定,没有建立科研引导机制等。
3、实施素质教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3.1高尚的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不仅包括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有执着的敬业精神,还应包括信念、情操、智慧与人生价值,治学精神及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人格魅力等。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是第一位的。师德修养需要通过“悟”才能达到,这种提高是永无止境的。
3.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高中化学教师要掌握现代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努力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相当的自主意识,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正规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能从事,要通过自身实践和研究推动本专业理论向前发展。不断积累和创造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经验。
3.3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即教师的专业能力,既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智慧等。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新手向专家转变的过程,是合格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变的过程。
3.4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会引起教育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将使学生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使学生的研究型学习的天地极大地丰富,为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3.5很强的教育研究能力
化学教师要有很强的教育研究能力,为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进行各种研究与试验,懂得教育科研的一般理论与方法,选择适当的科研课题,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完成研究,获得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解决素质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4、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创新和实践
4.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到校教书,学生到校念书。显然这是只重视了“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如:我讲胶体时,上课铃响后,学生发现我叼着烟走向讲台,并大胆的吞云吐雾。从不吸烟的我做出这些行为,让学生感到惊讶,全体同学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我拿出激光教棒,让激光束通过我吐出的烟,引导学生观察光亮的通路。这时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我在做气溶胶的丁达尔现象实验,而不是故意违反课堂教学常规。我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将在本课中涉及,讲完课后将请学生解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探究谜底的好奇心,使本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2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这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贻害学生的一生。教师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有悖人才培养的规律的。既然人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也应是有差异的,多形式的。对于化学学科,进入高中以后记忆性的内容比较多,很多同学课堂听课效率低,又没有养成良好的课下复习的习惯,对知识欠下的债越积越多,直至最后上课像听天书一样,产生厌学心理。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基础较差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无论多么荒唐的构思,多么奇怪的想象,甚至多么没水平的问答,所得到的都应该是教师真诚的帮助和鼓励。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时,设计如下问题:①常温下,酸、碱、盐溶液的ph是多少呢?nacl、na2co3水溶液呈什么性?②为什么盐溶液的ph不都是7呢?③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哪些盐会水解呢?⑤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⑥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呢?然后,让c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a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弄清盐类的水解的相关知识,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这样的个别化教育使困难生对化学不仅没有反感,反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4.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是课堂教学两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因此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海水中的氯----盐酸” 导入时,教师拿出一个收集氯化氢气体的医用盐水瓶,用注射器把几滴稀的石蕊溶液注入瓶内,这时水便自动喷出形成红色喷泉,这一奇观使学生兴趣倍增,惊讶不已,异口同声地提出问题:溶液为什么会变成红色?水为什么会自动喷出来?老师笑着说:“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请继续研究下面内容,便知分晓”。 设置悬念式的实验情景,使学生感到怪异,急切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学生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重视学生思维策略的训练,要传授一些知识理解策略,展学生的想象力,能激起师生间情感共鸣。
总之,化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必须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尽早进入角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的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彰显智慧的舞台。尊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和学生一起感受化学的魅力,预约精彩课堂。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那么,我们的化学课堂定会激情澎湃,火花闪烁,个性张扬。
参考文献
[1]杨光晓. 温州市苍南县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调查及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1-48
[2]张久龙;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师的素质研究[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135-137
一、单科综合复习时要突出对知识结构的整合
对历史学科进行专门的复习时,教师应注重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使之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以达到使学生整体把握、宏观理解的目的。例如,对于世界近现代史,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进行复习,复习时并不是按上新课时的一章一节“深挖掘”,而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复习。
1.构建知识体系。以世界近现代史为例,纵向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可分为四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汽时代、信息时代,学生可按照这个线索来掌握。横向有五条线索贯穿始终: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关系、文化。而且,我们可以把过去的五六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进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主义的准备或酝酿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商业城市等。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的两大条件的具备:一是政治变革促成民主政治制度的开始建立;二是早期殖民扩张促成世界性市场的逐步形成。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引发的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如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世俗化等,还有价值观问题、自然环境问题等等。第四阶段,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展,主要表现为随着西方现代化走向成熟并逐步自我调整,现代化浪潮逐渐波及全球,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五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被知识经济取代,服务业比例越来越高,超国家、超民族机构的建立,国家概念的动摇等等。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发展中现代化方兴未艾。
2.进行知识归类。复习时并不急于每章每节复习,当知识体系架构好后再按课本目录按节进行归类。如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属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一枝,列强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属于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一枝,工人运动和诞生属于工运与社会主义一枝,维也纳体系、资本主义扩张、列强争夺霸权属于国际关系一枝,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并存属于文化一枝。
二、注重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
复习时每遇到一个问题时都要前后联系一下,进行扩展挖掘以加深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
首先,遵循学习规律,采取分轮复习的方式。第一轮可采用“纲目结构复习法”。在“全面进攻,方阵渐进”战略指导下,教师应抓住历史阶段特征,按“知识块”整合章节结构,适时地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会贯通,有计划地将可比历史现象进行对照分析,恰当地让政治、地理等科知识介入。第二轮可采用“专题线索复习法”。这轮复习从1月初开始到3月中旬完成,与全市调研考试衔接,以强化考点知识,培养迁移能力为目标。在“全面进攻、纵队突进”战略指导下,教师应采取“国别知识立意拉线,专题内容分段点评”的方式,构建突破课本“常模”的新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历史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第三轮可采用“强干弱枝复习法”。这轮复习从4月中旬开始到5月底结束,与高考衔接,以强化主体知识和热点知识,提高综合应试能力为目标。
其次,综合考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与单科试卷相比,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在学科内综合题上注重考查知识体系上的框架结构。它常常在一个专题内容上连续发问,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外延;试题更多地突出时代感,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题目增多,大量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成为综合性命题的载体。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综合考试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重视复习方案的制定
学科个性的发挥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当学科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时,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才能实现。这就关系到如何优化教学,高效完成学科内综合,兼顾跨学科综合复习的任务。我认为,教师只有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在有限的时间里,突出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才能做好教活学活的结合文章,做深做透优质高效的效益文章。
从客观上看,五本书一百多万字,教学内容是系统而复杂的,因此,教师必须把握这几年以来的文综考试的试题特点和命题趋势,吸取和交流几年来文综复习经验和教训,并根据这些制定好复习的方案。从近几年的文综考试试题看,历史题考查范围狭窄,难度要求低;从指导思想看,必然求稳多于求变。再加上综合试卷题量少,知识点多,命题者选择余地大,难、偏、怪可能性极小。因而,教师在实际复习中应狠抓主干知识,以教师劳动减少学生劳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此外,教师应重视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做好专题规划,划分几个专题,并在每个大专题下突出几个小专题,然后进行复习与训练。一般说来,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理清大专题(板块),由“网”到“面”,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再由“面”到“体”,每周着重突出一到三个小专题,在滚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应加强史地政三科的集体备课,三门学科的教师共同找热点问题,运用各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调动一切非智力的积极因素达到最好复习效果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组织了中外20多所大学的外语教学专家、教授,根据2003年教育部指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设计和开发了“新理念大学英语全新版网络教学系统”。教育部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验收会上,专家组一致同意该系统通过验收,并建议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推广使用。从此,大学英语教学试探着走向了一个网络化英语教学的新时代。
经过数年时间的大学英语改革试点,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要求高等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高教部高等教育司 2007),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正在从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逐渐走向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辅助,强调语言综合运用的个性化和学生主动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原来单一的对教学效果的测评开始被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和评估所取代。教学、考试等评估方式也在从原来的以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向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不少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迎接这一大势所趋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利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已势在必行,但要使计算机,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以及多媒体成为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通过研究和实践来加以完善。基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本文就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进行探讨。
一、现代化英语教与学
现代化英语教学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等手段从事英语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强调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现代英语教学环境下这种方式构成了现代英语教学的主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由教师用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英语来指导或引导学生学习该语言,引导或要求学生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完成自我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它与数学、物理教学等不同的是,在数学和物理数学中教师不是用数学或物理本身来教数学或物理,学生也不存在去学习教师在讲述课程时所用的语言本身。而外语教学则不同,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本身也是学生要习得的语言。Vivan Cook在描述外语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时曾指出,外语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完成对该语言的教学过程(Vivan Cook 2000)。这一观点概述了英语教学是一种用英语来从事英语教学的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以语言本身为特征的,称之为“语言特性”;第二个概念是以教学法为特征的,称之为“教学特性”。这两个特性可以被概括为英语教学的“双重特性”(任锡平,1999),其中语言特性主要解决学生在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本身的问题,如语音、语词、语句和表达方式等,它由教学语言和学习语言构成;而教学特性主要涉及学生对教学法的实施,以及教与学的合作过程,它由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构成。这就是说,英语教学的双重特性始终是同时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
作为教学特性,在现代化英语教学手段的支持下,其侧重点是利用计算机来贯彻和实施教学法,学生在这一点上是作为对象而存在的,计算机是英语教学的媒介,英语本身是学习和掌握主要内容。然而,作为语言特性,它的侧重点是在被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英语本身。在这一点上原来作为对象的学生,继而成为教学行为的主体,而主体学习行为的依据就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英语本身。学生一方面要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这一语言来学习和掌握英语本身。事实上,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英语本身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
二、学生个性化学习
英语教学的双重特性是英语教学本身所决定的,但是不能轻易地来强调其中一个特性而轻视另一个。无论是教学特性还是语言特性是不可能在没有学生这一条件下而独立存在的,它们与学生是一个联体,并共同搭建了英语教学意义上的学生个性化学习。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是一个有意义的对语言的自我学习行为。换句话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本身是不能形成一个实际的对语言的行为,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依附于教学特性而产生的行为过程。这就是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在有计划、有目标,并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佐藤正夫,2001)所谓“真正的学习过程”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英语教学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对语言的自我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自我活动”,就是有“学习过程”,也很难说学生就能实现或实施个性化学习。
另外一点,学生个性化学习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教师或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以及教学法之间仍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传授某一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开始,而学生对此作出的反应更是在“接受那种语言的多样性或真实性”(Rod Ellis,2000)的变化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是“那种语言的多样性或真实性”变化的基本表达式。教师借助于教学特性,并以教学语言的方式将语言知识传输给学生。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化学习的开始。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法和使用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引导行为,是学生产生个性化学习的动力来源。所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术语,而是一个教学过程与个性化学习相统一的教学概念。从这意义上说,现代化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取决于学生”(Elaine Tarone,George Yule,2000)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行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
三、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涉及到人(学生)和语言、教和学等方面的关系。赫尔德对前一个关系作过一个定论,他认为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J.G.赫尔德,1999)如果把这一观点放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现代化英语教学中,就意味着学生与所学习的英语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来自于人的本质,它不是人为地或通过教学来制造的。可以这样认为,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际上就是对该语言的运用行为在教学中的自然体现,也是英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与个性化学习之间建立行为关系的重要方面。
David Nunan在研究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时认为,学习一门课程应该以“what is”而不应该以“what should be”(David Nunan,2001)的方式来实现。这不仅是课程设置上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学生与英语,即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当“what is”和“what should be”确定了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同时也确定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模式。假如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以“what should be”来实现的,那就意味着学生与所学语言的关系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要学习的语言实际上并非是语言本身,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某一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换一种方式,如果教学过程是以“what is”来完成的,那就意味着学生在教学中有一个自我判断和表现语言特性的行为过程。这时,教学起到了学生与语言之间的桥梁作用。虽然,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但对英语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来说,是由学生“自身的手段生成的”(J.G.赫尔德,1999),即“what is”所代表的一种语言特性在个性化学习上的实际体现。个性化学习过程是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转换过程,但学生要达到对英语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以及将此转换为有计划、有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决非依赖于“what should be”就能完成的,它取决于学生自己对“what is”作出的相应认识,并在认识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方式和方法。
事实上,现代化英语教学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等手段从事英语活动的一种方式,虽然在现代化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所能传导给学生的语言信息量要远远超出课本的信息量,但要将学生要学习的所有内容以信息流量的方式全部传输给学生是不太可能的。(David Nunan,2001)确切地说,绝大部分的信息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自觉行为来判断和获取的。从另一角度上说,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如现代化英语教学中使用的媒体手段所能展现的教学内容是以课文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摆脱这种局限性,有计划、有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以课堂为基础、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自我的学习一种方式。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教学行为的补充,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语言信息的传输和学生对此所采取行为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了现代化英语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上述图1显示了现代化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着教和学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通过计算机等提出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而学生的作用是发挥自我意识,针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达到理解和操练语言。这一模式无论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都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个性发展。虽然,教与学往往表现为两大分离的甚至对抗的方面(蔡龙权,2000),但这种“对抗”在现代化教学中,往往集中在学生如何按课堂上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来完善个性化课堂学习,以及课外个性化自主学习这两个方面的对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