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研究对象。
被试来自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61人,其中男教师33人,女教师128人,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为94.40%。调查过程中对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和绥化市私立特殊教育机构4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以了解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教授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量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统计量,第二部分为职业倦怠测验。职业倦怠测验共22题,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是: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感(9~16)、非人性化(17~22)。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从“从未如此”到“总是如此”分别计1~5分,其中9~16为反向计分。如果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整个职业倦怠问卷的Alpha系数为0.863,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三个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73,0.884,0.753。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所用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研究显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水平,其中职业倦怠总均分(2.37±0.55)、情绪衰竭(2.94±0.66)、非人性化(2.47±0.81)三个维度得分较高,表现为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而在低成就感(1.74±0.61)方面得分相对较低,为轻度倦怠水平。从因子分上看,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衰竭最严重,其次是非人性化,而低成就感表现不明显。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等方面职业倦怠的差异状况。
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总均分平均数及标准差男教师为2.47±0.57,女教师为2.36±0.54,情绪衰竭因子男教师为2.85±0.65,女教师为2.96±0.67,低成就感因子男教师为2.03±0.71,女教师为1.68±0.58,非人性化因子男教师为2.53±0.94,女教师为2.46±0.79。经过T检验,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也就是说,男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没有性别差异。在年龄变量中,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F=1.589,P<0.05),但并非所有因子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差异显著的是低成就感因子。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30岁以下教师为1.81±0.83,30~40岁教师为1.82±0.58,40~50岁教师为1.46±0.54,50岁以上教师为1.68±0.97;经过LSD多重比较发现,30~40岁教师与40~50岁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40岁教师的低成就感更强烈,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教师在教学中体验到的教学成就感低于其它年龄段教师。在学历和职称这两个变量中,经过F检验发现,不同学历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程度无论是总分还是因子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预示着不同学历和职称的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程度没有区别,这两个变量不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在教龄变量中,各类型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F=2.366,P<0.05)、非人性化(F=2.104,P<0.05)和职业倦怠总分(F=2.529,P<0.05)差异明显。事后的LSD检验发现,教龄在4~10年的教师与20年以上教龄教师之间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因子分为3.19,达到重度情绪衰竭状态。在非人性化维度上,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与教龄在3年以内和教龄在4~10年教师之间差异显著。教龄为20年以上教师的非人性化程度明显低于后两类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不同教龄教师虽然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程度,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显著。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明显要比教龄在3年以内的教师程度轻。
三、结果分析及研究结论
(一)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本研究显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从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各因子分来看,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的程度。这一结果与郭露露(2008)研究比较一致。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证实,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在内,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如何,研究结论千差万别。从本研究来看,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并没有预期那样存在严重职业倦怠。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人数较少。限于人数原因,本研究并没有对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进行对比研究。在与特殊教育教师访谈中也发现,公立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倦怠状况并没有想象那样严重。访谈中发现,黑龙江省大部分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并不多,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大,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很多学校教学管理相对松散,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高,教师也没有强烈的离职意愿。而私立教育机构教师的倦怠程度相对要严重些。在对黑龙江省绥化市某私立特殊教育机构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离职意愿比较强烈。机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辞职人数比较多,教师频繁更换。私立特殊教育机构的工作环境较差,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而且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许多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此教师除日常教学之外,还要负责照料儿童生活。一些教师谈到“工作一天经常身心疲惫”,而且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个别教师谈到“每逢周一非常不想上班”,但为了这份工作,又不得不去,存在严重职业倦怠。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学历、职称与职业倦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本研究显示,男女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郭露露(2008)、王乐(2009)等研究比较一致,而与王玲凤(2010)的研究不一致。分析其原因,既可能与样本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关。王玲凤采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均更严重。众多研究者对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修订,所采用的计分方法也有变化,有采用5级计分,也有采用7级计分。关于职称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本研究显示,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因子分和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因子中,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得分较高,并且得分彼此接近,高级职称得分相对较低,但差异程度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学历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否存在关系?已有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众多研究者把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分为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及以上三个层次。尽管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同学历的特殊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差异的类型明显不一致。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虽然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结论与其它研究者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构成有较大关系。调查也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小,许多教师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等都已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而学历提高与他们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关系不大,许多教师的学历并非是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而得到的,大部分专科或本科学历也并非第一学历。本次研究的有效样本共152人,中专或高中以下学历教师仅有11人,人数明显偏少,因此统计结果并没有支持学历差异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存在差异的假设。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和教龄与职业倦怠。
由于年龄与教龄因素具有关联性,研究者多以教龄作为变量来探讨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者一致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龄不同,其职业倦怠水平会有显著差异。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并不显著。本研究也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其情绪衰竭、低成就感、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均分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最严重,这一结论与有些研究比较一致。在教师的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因此分析这一因子对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教龄在4~10年左右的教师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得分较高,与其它类型教师有显著差异。有些研究者对这一阶段教师也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该年龄阶段教师正处于成家、育儿的重要阶段,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使他们疲于奔命,没有更多时间来补充、更新知识。与其他行业相比,特殊教育教师收入不高,其工作往往不被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低,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因此这一年龄阶段教师最易产生知识和技能的枯竭感和工作的挫败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阶段。本研究也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分,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得分最低,与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差异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其年龄因素有关系。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其生理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师往往对工作没有初入职或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对工作的激情,有些教师或面临即将退休,生活的经验和阅历使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很多事情能够很好地应付处理,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大,因此这也是这方面得分较低的原因。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所调查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较少,样本来源主要以公立学校教师为主,因此没有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虽然在访谈中已显示二者有差异,但没有进行统计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研究结论。
论文摘要: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帮助中小学教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育变革下教师的困惑与倦怠
1.教育变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我的迷失、对专业技能的迷茫和焦虑、教学中的角色冲突与模糊、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惶恐。
不断翻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由此带来的复杂、琐碎的教学任务正在日益挤占教师个人的生存空间,教师迷失在日益工厂化和程序化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涌现出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建立在这些观念和理论基础上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呈现出极其多元化的理解,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艰难和迷茫。教师既无法判断自身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劣,又难以对同行的教学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角色冲突导致教师对专业身份认识的分裂,并不断模糊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过去在学生面前镇定自若的教师一下子变得惶恐不安和措手不及了。
2.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人职业中产生。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因而在教师群体中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是一个综合征候群,一般把它看做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背景因素。国外多项研究表明,个人背景因素中的多项变量都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存在着联系,包括年龄、学历等。有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高学历者的倦怠状况更严重,但性别研究尚无定论。
(2)工作压力。产生倦怠的主要压力源包括:缺乏主管支持、缺乏家长和团队支持、工作负荷大、学生的低学习动机和纪律问题。这些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因素。
(3)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倦怠水平有预计作用。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班杜拉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倦怠的中心调节变量。
(4)组织公平。组织公平是指个体或团体对组织对待他们的公平性直觉知觉。报酬公平性、丧失对工作的控制、角色冲突与模糊、缺乏支持等组织因素都被认为是倦怠产生的重要决定条件。有研究显示,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职业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5)社会支持。多项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还不统一。
以上是西方教师职业倦怠近几年主要的实证研究。我认为,上述研究无论是从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分析,还是从个人背景因素及自我效能感等教师角度来分析,都没有能够真正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来看待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教育变革要高度关注教师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要更多关注作为“人”的教师的主体需要,不仅要向教师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还要为教师个体的成长创造条件。
2.重视个体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中的价值。教师专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因而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教师群体共有知识不断整合的过程。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知识的实践性和建构性,关注教师知识产生的经验情境。
3.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说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教育行政、教育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不断反思的教师必然是终身学习型的教师。在持续反思、学习中,教师不仅会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增加无穷的教育智慧,而且能扩大视野,开拓思想,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格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继伟,王金素.引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评价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58-161.
[2]鲍传友.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认同——危机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3]潘世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人民教育,2010.12.
论文摘要:本研究对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不足五年的新手教师与从业五年以上的熟手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特点进行了测查和比较,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两类教师均未表现出较严重的职业倦怠,但从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来看,熟手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2)两类教师职业承诺水平存在差异,其中新手教师职业承诺总体水平偏低,而熟手教师则具有非常高的规范承诺,但两类教师的继续承诺水平均偏低;(3)随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增高,其职业承诺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其情绪耗竭程度随教龄增长亦显著增高。
一、问题提出
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专长发展研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职业倦怠的界定,目前引用最广的定义是:“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并据此形成了有关职业倦怠的三维度模型:情感耗竭(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去个性化(又称“人格解体”,指个体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感受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同情心降低)、个人成就感降低(指在工作中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做消极评价的倾向增长)。不难看出,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使自身心身健康受到不良影响,而且会因其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而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当前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群体。
职业承诺指个体对职业的认同感.是否愿意承担角色应负的职责、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它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又可以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现在广为接受的职业承诺三因子模型包括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承诺指个人愿意从事某职业的强烈愿望:规范承诺指个人从事某职业的义务感:继续承诺则指对离开某职业自身代价的认知。当前我国对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亦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群体。
综上可见,当前我国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研究都比较少。本研究拟对教龄不满五年的新手教师和教龄五年以上的熟手教师在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两方面的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群体为研究的切人点.是因为这两个群体乃幼儿园一线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一是受生育高峰的影响,幼儿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幼教师资不断扩充,新手教师的数量迅速增长.有必要关注其人职后的职业心理特点;二是工作五年以上的熟手教师通常都已经成长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他们的职业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值得予以高度关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上海市不同级别幼儿园的教师292名(均为女性),其中一级园127名,二级园103名,民办园62名。按其从业年限.将这些教师为两组,其中教龄不满五年者为新手教师。共167人,平均年龄23.8岁,平均教龄1.9年;五年以者为熟手教师,共125人。平均年龄31.5岁.平均教龄11.0年。另外还调查了107名上岗2个月的实习教师(亦均为女性)归人新手教师组。
以连榕等编制的《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为蓝本,对之进行修订以符合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该量表共21道测题,分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成就感缺乏三个维度,采用从“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的6等级记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高。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3,分半信度为0.801.
以连榕等编制的《中学教师职业承诺量表》为蓝本,并进行修订以符合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该量表共22道测题,分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维度。记分采用从“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的6等级记分制。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分半信度为0.769 .
使用上述量表,采用集体测试方式,按照统一的指导语指导被试答题。所有数据录人计算机,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两组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程度表1两组教师在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上的总平均分及各维度上的均分(M土SD)
从表1和表2可知,两组教师总体上都未表现出较严重的职业倦怠,除熟手教师在情绪耗竭维度上的均分高于该维度的中值3.5外,其余均分都低于相应维度的中值。以中值3.5为参照,对熟手教师的情绪耗竭程度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结果(t=3.32 , P=0.001)显示熟手教师的情绪耗竭程度显著偏高。在职业承诺方面,两组教师总体而言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两组教师在继续承诺维度上的均分都低于中值3.5。以中值3.5为参照分别对两组教师的继续承诺水平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新手教师的继续承诺水平显著偏低(t=-4.74 , P0.05 ) .
(二)两组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差异比较表3两组教师在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两组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平均分上无显著差异,但从三个具体维度来看,新手教师的情绪耗竭程度极其显著地低于熟手教师,而在去个性化和缺乏成就感两维度上新手教师的得分则远高于熟手教师。在职业承诺方面,新手教师的总平均分显著低于熟手教师,其中规范承诺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熟手教师,在情感承诺与继续承诺两维度上尽管新手教师的均分低于熟手教师,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三)职业倦怠、职业承诺与教龄的相关分析
从表4可知,总体而言,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职业倦怠程度越高,职业承诺的水平越低;从各维度来看,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亦呈现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与之不同的是,继续承诺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4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相关(N=399)
为了解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随教龄增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职业承诺与教龄的相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情绪耗竭、继续承诺、规范承诺与教龄相关显著(r情绪耗竭=0.258 , P
四、讨论
(一)新手与熟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比较
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整体比较严重的状况不同,本研究显示幼儿教师总体上并未表现出严重的职业倦怠,这主要得益于两组幼儿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缺乏两维度上有着尚佳的表现。去个性化与成就感缺乏分别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和自我评价维度,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较低得分说明幼儿教师是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的,具有较强的爱心;另外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能体验到较多的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倾向于做出积极评价,且从这一维度与教龄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来看,这种状况会随着幼儿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经验的丰富愈益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尽管熟手教师在上述两维度的表现比新手教师更令人欣喜,但值得注意的是,熟手教师情绪耗竭程度偏高,并极其显著地高于新手教师。情绪耗竭维度作为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代表的是职业倦怠的个体压力程度。熟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得分显著偏高,说明随着对教学常规工作的熟悉和熟练,熟手教师的工作负荷也有所增加,他们大部分成长为幼儿园教学骨干,压力感较新手时期明显增强,疲于应付,加之对工作的新鲜感已不复存在,由此容易导致工作热情和兴趣的明显降低。这一情绪耗竭状况若得不到及时缓解和消除,不仅会严重影响熟手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使熟手教师以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幼儿及教学工作,从而大大提高教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对工作五年以上的熟手教师所承受的压力,管理部门应予以关注和重视,并尽可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情绪耗竭。
(二)新手与熟手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特点及比较
职业承诺方面,本研究的结果与有关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程度总体而言亦属中等水平,其中规范承诺的程度较高,情感承诺次之,继续承诺相对较低。尤其是新手教师,其继续承诺水平显著低于该维度分数的中值,这表明新手教师在刚刚人职的阶段,尽管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有一定的热爱,但对是否继续从事乃至终身从事这一职业仍有一些犹豫和困惑。这使新手教师的职业情感不稳定,在教学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沮丧、成就感低、无助、无奈等消极状况。另外,在规范承诺上,新手教师的表现也显著低于熟手教师,表明熟手教师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具有更强的义务感,这或许正是熟手教师继续承诺水平更高的原因。
(三)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关系
[论文摘要]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编制方法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初始问卷,并对随机选取的132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个人职业成就感、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工作热情衰减。初步研究表明,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5—0.898之间,分半信度在0.769—0.864之间,重测信度在0.598—0.634之间,量表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初步编制的幼儿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测量工具。
1引言
目前,对于职业倦怠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后仁‘〕,该现象就一直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重视。1980年,首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将职业倦怠研究领域扩展到包括教师职业在内的众多助人行业后,教师职业倦怠就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近几年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中小学教师展开[Cz-s7,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涉世不深的孩子,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和全面素质教育的铺开,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承担着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倦怠的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教师正在逐渐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为了能够使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走向深人,突破“很多现实条件制约了深人研究和探讨教育者的职业倦怠问题,其中一个因素是缺乏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C}7的限制,本研究拟在借鉴国内外职业倦怠量表较新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一份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以满足当前幼儿教师教学与管理的迫切需要。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f表的编制与施测
2.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Blase和Ricken认为,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最终导致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即形成倦怠。Maslach和Jacson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人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在此,我们将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界定为:因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导致幼儿教师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从而出现身心疲惫状态和对工作以及工作对象的疏离感。
2. 2研究方法
2. 2.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初始问卷的形成
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收集:一是访谈。选取参加成人本科函授学员中的5名幼儿园教师和2名园长进行访谈,主题是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具体表现。研究者详细记录访谈结果,并认真分析和归类。二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工作倦怠测量与结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收集工作倦怠的具体内容和条目。本研究主要参阅的量表有:Maglach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8}、王晓春等的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以及国内已有的其他职业倦怠量表〔s-io7。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的意见以及自己对职业倦怠的感受,初步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初始问卷由5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记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界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2. 2. 2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初始问卷进行检查
先是研究者自己根据经验进行筛选,删除意思重复或者意思不明确可能产生歧义的项目。然后在2名幼儿教师、1名园长、1名心理测量学老师的主持下对问卷进行论证,对存在明显漏洞或问题的题目进行删除、修改或补充。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最后保留43个项目。将项目的顺序重新排列,形成正式预测间卷。其中7, 9, 19. 20, 21, 22,23, 25, 26, 27, 28题共11个项目为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2. 2. 3施测
随机选取温州市区7所幼儿园进行预测,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被试详细情况:幼儿教师高中学历(含中专)34人(25.800),大专92人(69.7 % ),本科6人(4.5});无职称62人(40.7%),低级职称31人
2. 2. 4间隔一个月后抽取第一次预测的5。名幼儿教师进行重测
2. 3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for windowsl3. 0和AMOS4. 0统计软件,主要的分析方法是差异显著性检验、因素分析、相关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
3研究结果
3. 1项目分析
对11个反向记分项目进行重新记分后,计算43个项目的总分。将总分由高到低排列,选取前27%的被试组成高分组(36人),后27%的被试组成低分组(36人),然后比较高低分组在43个项目上的反应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显示,43个项目均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高低分组的反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
3. 2探索性因素分析
3. 2.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
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首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检验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参与因素分析的项目为43个,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1953. 873,KM()系数为0. 864,比较适合作因素分析。从碎石图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符合陡阶检验,而且最适合抽取的因素是三个,所以本研究指定抽取三个因素,称之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一级因素。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的三个一级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53. 178%。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因素负荷矩阵见表1}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抽取出来三个因素,项目的最高负荷值为.850,最低负荷值为.550。第一个因素包括9个项目,涉及“我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我完成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在我看来,我擅长于自己的工作”等关于个人工作成就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个人职业成就感”;第二个因素包括11个项日,涉及“我对工作经常感到负荷很重,耗尽心神”、“整天工作对我来说确实压力很大”、“我常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筋疲力尽”等关于职业负荷、压力感受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第三个因素包括6个项目,涉及“我觉得教了这几年书之后,我对人对事比以前要冷淡了”、“我觉得幼儿教学工作使我变得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我xCT.~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等关于工作热情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工作热情衰减”。
3. 2.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三个一级因素的因素分析结果
因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结构的每个因素又包含较小的因素,所以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三个一级因素再进行因素分析,抽取出来的因素称之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二级因素。
第一个因素“个人职业成就感”参与因素分析的是9个项目,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647.352, KM()系数为0. 862,表明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2个因素,抽取出来的两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67. 143 0 o 0第一个因素主要包括“我觉得我在为幼儿园作有用的贡献”、“在我看来,我擅长于自己的工作”、“我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等关于职业自我价值感受方面的间题,因而命名为“职业自我价值感”;第二个因素包括“我很容易就能理解儿童对事情的感受”、“在工作中,我能冷静地处理一些涉及情绪冲突的情境”、“我能有效地处理工作上或儿童的问题”等工作中涉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职业人际关系”。
第二个因素“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参与因素分析的是11个项目,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570.215, KMO系数为0. 889,表明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2个因素,抽取出来的两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57. 028% o第一个因素主要包括“我觉得我的工作耗尽了我的精力”、“我觉得幼儿教育太辛苦了”、“我常对教育儿童或班级管理感到筋疲力尽”等关于工作精力消耗感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精力枯竭感”;第二个因素主要包括“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工作时,我感觉非常累”、“工作让我有快要崩溃的感觉”、“我每天早晨起床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工作时,就无精打采”等关于工作负荷感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工作负荷感受”。
第三个因素“工作热情衰减”参与因素分析的是6个项目,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309. 802 > KMO系数为0. 806,表明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2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72. 773 0 0。第一个因素主要包括“我对工作不象以前那样热心了”、“我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有贡献越来越不关心”、“我觉得幼儿教学工作使我变得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等关于工作热情投人和贡献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工作热情投人衰减”;第二个因素主要包括“我经常感觉自己不愿意儿童来找我,虽然从理智上我知道不应该有这种态度”、“我觉得幼儿教育这份工作使我对人逐渐产生冷漠的感觉”等关于回避工作感受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回避工作”。
3. 3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信度检验
运用三种方法检验问卷的信度:一是重测信度,时间间隔为一个月,对预测对象的一部分进行重测;二是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三是分半信度。
表2显示,总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 870,分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界于0. 825-0. 898之f7;总问卷分半信度系数为0. 769,分问卷的分半信度系数界于0. 796-0. 864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 643,分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界于0. 598-0. 634之间,说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及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稳定性良好。
3.4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效度检验
3.4.1内容效度分析
本研究对预测问卷的编制遵循以下几点:(1)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2)文献中国内外研究者编制的、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关联的测验;(3)对幼儿教师的访谈;(4)请教和听取专家的意见。综合以上意见删除或修改被评定为不好的项目,最后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问卷。以上措施保证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 4. 2结构效度分析
表3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一级因素之间的相关矩阵,从表3看,相关系数最高的是第二个因素和第三个因素(0. 619),最低的是第一个因素和第二个因素(0. 310 )。总体来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一级因素之间的相关为中等偏低的水平,说明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全符合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
3. 4. 3预测效度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本研究用心理健康作为效标,检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心理健康的预测能力。心理健康测验使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PP.31-35)。结果显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级因素与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以及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界于0. 21-0. 53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3. 5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结构的理论模型,可以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从而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本研究采用AMOS4. 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关键词:职业;倦怠;中职;教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61-02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在中职院校中职业倦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它的存在带给中职院校的教师、学生许多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方面,自1973年弗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观点以来,当前国内在这一方面或方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简单转译,从研究角度上说还是不够深入的,而对中职院校这一具体的群体研究则更是一片空白。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的范围不大,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理论体系。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国香、刘长江和伍新春做了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修编的研究"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不能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王豫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5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研究6中对331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有关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现状的问卷调查。
国外方面,自弗登伯格首次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职业倦怠”这一观点,即觉得付出是持续的,而因此获得回报确是有限的,也因此失去了积极性。随后,国外就开始了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热潮,有关职业倦怠的维度、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都有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积累。其中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过分追求由来自各方面高期望所设定的不现实目标,自己的付出又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而导致的一种受委屈或精神疲惫,是过分努力去想达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期盼的结果。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诗勒和佩斯认为职业倦怠是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期盼过高或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情绪性、社会性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不良状态。按照组织学观点,奎内思认为组织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认为职业倦怠本质上是由个体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等所导致的。
3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列出“我市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具体的方法和有益的经验,查阅我国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以及对策的相关内容,为本研究提供大方向上的背景支撑。
3.2逻辑归纳法
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学术观点进行总结、演绎和归纳,归纳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共性和不足。
3.3 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历史进程、实际状况、存在问题、采取措施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并对比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为我国更好地解决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支持。
3.4问卷调查法
为了做好此项研究,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惠州市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在我市中职院校中任教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调查内容主要是个人信息,任教情况、职业倦怠情况等,最后,运用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5访谈法
本文对中职院校部分教师就有关职业倦怠的话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以更全面地了解中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
4 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4.1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因为教师“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思想辅导和关爱会在无形中降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会积极地备课、授课、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会随之松懈,学生的心理跟踪,日常活动没有认真跟进。
4.2对中职学校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学校的教学活动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影响中职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率或继续升学率,低就业率导致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少,形成恶性循环。
4.3对社会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 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导致中职学校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性人才,会形成社会上技术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5 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
5.1政府、社会等仍不重视中职院校的发展
目前,社会上对中小学生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也是备受关注,而中职院校大多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学习的地方,在历史的偏见下,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撑和资金扶持,还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教学环境还得不到根本改善。这又进一步加重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中职教育是二三流教育。
5.2学校内部管理不科学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官本位现象较重,广大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民主意识不强,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归宿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进而产生倦怠。
5.3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不当
目前中职教师绩效体系中,考核结果会与工资福利、职务晋升,职称提升,评优评先等挂钩,有的还成为解聘教师的依据,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焦虑感。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加,部分学校薪酬、福利的减少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5.4中职教师工作压力和强度的增加
教师工作本身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一个教学的内容,教育对象千差万别,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叛逆性较强,不爱学习、爱捣乱的学生,容易与教师形成冲突。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师用于备课、讲课的时间就增多,加上学生的早读和晚自习,加之还要迎合各种各样的评审,不少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8小时,每日平均工作时长有增无减。另外教师群体还需要考取各种证书和,这就极容易造成中职院校教师心理的失衡和焦虑。
6 解决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6.1完善中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
中职学校建立健全好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完善中职学校绩效考核机制,真正把绩效考核落实到实处,为绩效工资改革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实绩和贡献。
6.2加大政府、社会的支持力度
政府制订的有关教师权益的法律法规在中等职业学校认真贯彻、实施,加大对中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氛围。
6.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中职学校应大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尊敬教师的人格和个性,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推行民主的学校管理。
6.4科学规划时间,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师本身在日常工作中合理安排好教学和休息的时间,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自我调节好心理,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7 小结
从逻辑结构上看,本文区分了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中间变量和结果变量并作出验证。教师教学效能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在职业倦怠之间具有中介或者调节作用,是职业压力与压力反应之间的中间变量。对职业倦怠的良好认知和评价可以提升工作满意感,工作满意感是职业倦怠反应的正向考量。
从研究角度上看,本文从个体因素方面提出如何适应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积极视角。教师可以通过对职业倦怠的积极认知,不断提升适应能力,积累对职业倦怠的应对经验。与以往研究相比,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之下提出针对个体压力的应对策略,对于减缓压力影响,调节个体身心状态更具操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