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核心论文

经济核心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核心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核心论文

经济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就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价值的演化途径而言,知识作为核心竞争的唯一源泉,通过对知识管理系统相关要素的管理不但有助于促进企业竞争核心的提升,还有助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内涵的扩展,因此,正如知识价值链体系的结点功能所需要的与企业核心价值力及相关属性所想吻合的对应关系,企业核心价值在演化的过程中,其高价值性、知识的难被模仿性,以及在知识共享模式下对延展性的支持等,与知识集成支持体系一起按照知识的隐性发展规律将逐步转化和演变成为企业的核心加智力。而其演变的途径也主要突出在将知识经济背景下与契合核心价值力相关的各个要素、子系统结构以及系统边界差异等要素向演化动力和演化动力的组分、结构方向演变,进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所需的知识价值链管理平台。由于工业经济背景下传统型核心价值竞争力的模型在改革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在知识驱动、知识价值链演化、企业新核心竞争力模型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及资源不断拓展的前提下,企业的主体生产资料和竞争环境等均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性为前提不断的进行演变和拓展。当然,完整意义角度的核心价值力转化和演变需要从概念模型角度在传统核心竞争力模型范围进行剥离,基于知识驱动的理念,在进行模型演化和趋向解析时必须要考虑到知识价值的背景依赖感和其深入知识核心竞争力之后所出现的动力组分及相互间的制约关系。

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策略分析

(一)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合理构建在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确定合理有效的构建之前,企业必须就自身核心价值改革需要进行重新定位。首先要明确企业目前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否已经定位成定制化,是否可以走标准化战略模式。如果使用标准化模式的企业其服务和产品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转变,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提升核心价值为主导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编码化的战略模式。而使用定制产品作为日常服务和产品供应策略的企业由于其标准化的程度比较低,将工作的重点做放在对特定客户需要的满足方面,极大的需求差很容易影响到编码知识的应用,因此可以考虑使用个人化战略模式。如果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较为成熟,一般会考虑编码化的战略模式,并因对编码产品服务的开发机应用,其员工对编码与工作的糅合会更为熟悉,而相对服务和产品的成熟度较低的企业,包含使用创新型服务和产品的企业,建议使用个人化战略模式,以确保员工可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之时共享需要,并防止此类知识的被散失。

使用现行知识即依靠市场数据或者软件代码的企业其使用编码化的战略模式更为实际,而属于隐性知识的使用类型,此类企业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为关注,可以适当的采用个人化的战略发展模式。

经济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

贵州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经济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模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开采资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过程,任何企业一旦投入运营必将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应把恢复和治理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应积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然而环境会计虽然在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理论和实务尚不成熟,尤其是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信息披露理论和特色。在企业层面、系统地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也正在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企业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不仅需要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在财务报表中,还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将环境成本在使用同一环境资源的不同企业、单位和部门之间予以分配,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由于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实务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使得企业很难反映和控制其环境资源及耗费和补偿情况。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传统会计核算只考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货币信息局限于能够按以货币计量的业务和事项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于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这将直接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3.会计准则的制定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传统会计理论对产品生产中环境成本未加考虑,在宏观层面上虚增国家财富,为此,建立一套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对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的耗费和补偿进行反映非常必要。但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子确认,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也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给环境信息的披露带来一些困难,现行的会计制度中,仅在企业“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缺乏相应的核算体系。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准则,建立与我国环保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让企业如实记录和反映环境管理活动,充分披露其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

4.环境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利于运用环境会计披露。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发生矛盾时,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多数企业不会主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也不会自觉地增加环境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企业也因怕损害其环保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仍不愿意主动向社会披露其环境信息,近年来,我国虽相继了一些与环境要素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法规体系仍不健全,内容笼统,与实务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立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执法的力度都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这些因素不利于在实务中运用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缺陷,无法完全适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现代会计应考虑环境信息的披露

在传统会计核算中,资产负债表对部分环境负债未作确认,利润表中同样未确认企业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发生的支出,最终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此,现代会计应增加环境信息的披露内容:

1.环境信息应纳入会计报表范畴。大量的环境信息,如环保经常性支出,环保研究开发费用,环保治理费用等可以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负债的确认,以及利润表中成本与费用的确认,应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尽管环境成本如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被认为是社会成本部分,而非个别企业生产成本部分,但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接受环境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构成,企业应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其目的是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的转变将使环境信息被纳入会计报表范畴。

2.会计的作用在于提供企业经济和财务信息,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环境管理部门需要了解企业执行了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二是由于环境问题预示着未来的受益和风险,联系着未来的负债和费用,因而,许多投资者愿意将传统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能力与环境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而且,近来有些国家的投资者出现了将收益与环境并重地看待而不能只看中收益,投资对象的“绿色投资”趋向。三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有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信贷决策依据,甚至有的还成立专门的“绿色银行”了,把环境问题作为首要的方面考察。四是消费者与社会公众随着环保教育水平的提高,日益注重企业的环保形象。会计为了能使提供的信息符合上述各方的需要,势必被要求向国家各职能部门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若会计消极对待环境信息的报告,与那些注重环境并在环境改善方面有所支出的企业相比,在对外报告中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不很理想,但无疑破坏了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不利于环境保护。

三、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目前,会计学界提出的绿色会计、生态会计或可持续发展会计,其目标就是解决会计如何向外界提供企业环境信息问题。由于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出台,因此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尚无统一的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采用独立报告披露和专题报告分析两种模式。

1.采用独立报告披露模式。选择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上市公司作为试点,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重污染企业一般可以按照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如某地区污染企业数量,总量比重法、万元产值平均法等方法进行判断。中国证监会应要求企业在上市时将企业是否属于重污染企业重点披露。在会计核算上,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可以暂不纳入日常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取得与环境会计有关的资料,直接形成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可用一些准确的数据指标或货币指标予以披露,并可辅之以文字说明;如果在日前状况下,不能获取相对准确的数量信息,则可用文字加以叙述。独立报告披露模式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保方针、政策,环境标准如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以及环境业绩信息如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和环境审计报告。

2.采用专题报告分析模式。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并通过报表分析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评价环境污染程度。通过报表分析如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反映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环保法规,并充分发挥其环境执法的效力;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资源产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反映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逐步消除实务操作中的主要障碍,如环境信息计量障碍、环境成本分配障碍等;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实现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制定出统一的环境审计标准,实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高雅军 信小娟 试论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林业科技情报 2004.3

[2]林光侨 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煤炭经济研究 2004.6

[3]安庆钊

环境信息披露模式探析

经济师

2004。2

[4]蔡荣芳 尹玲燕

试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经济师

经济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

a14投资收益率

2a2风险控制能力a21偿付能力

a22财务稳定系数

a23市场占有率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

3a3策略规划a31流程设计的规范与合理性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

4a4创新力a41新险种开发比率

a42新产品产值率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

5a5市场环境及内部运营a51顾客忠诚度

a52产品赞誉度

a53企业凝聚力

表1中a31为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价和调查问卷完成;其余指标为定量指标,根据余明江,简金平定义的计算公式如下:

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的总营业收入;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新经营领域合计营业收入/营业总收入;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投资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a14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总额;

a21偿付能力=净保费/股东权益;

a22财务稳定系数=保险赔偿额的均方差;

a23市场占有率=一个保险企业拥有的经营资源价值数/同业业务总量;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上市产品所包含的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新技术总数;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数目/每年投资决策数目*100%;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某时期用于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总额/某时期企业保险产品销售总收入;

a41新险种开发比率=(在研险种数+储备险种数+新险种投产数)/现有开发险种总数;

a42新产品产值率=同期内新产品的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的总产值;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一定时期内保险业务品种的种类/新增业务种类;

a51顾客忠诚度=100名顾客购买本企业某险种产品数量/100名顾客从其他同类产品供应处购买同险种产品数量;

a52产品赞誉度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社会、对客户的贡献程度,由“对企业产品依赖或有好感的人数/对企业产品认知的人数”来衡量;

a53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3保险企业集对分析指标评价模型

3.1集对分析概述

集对分析(SetPairAnalysis,简称SPA)理论[4]是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被研究的客观事物的确定性联系和不确定性联系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同异反关系,建立联系度表达式:

式中:N——集对特征量;

S——集对中相同的特征量;

P——集对中相反的特征量;

F——集对中既不相同又不相反的特征量,F=N-S-P;

i——差异度标识,i[-1,1];

j——对立度标识,一般j=-1。

而,,分别称为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在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集对同一度是指定问题背景下趋同程度的一个刻画。

3.2评价模型

3.2.1评价矩阵

设所评价对象为A1,A2,...,Ap共p个保险企业,每家企业有a1,a2,…,am共m个一级指标,Ai企业的一级指标ai对应的二级指标属性值为dij(i=1,2,…,m;j=1,2,…,n),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目标方案评价的决策矩阵D:

D={dij}(i=1,2,…,m;j=1,2,…,n)

理想方案A0=(d01,d02,…,d0k,d0n)

其中d0k为A0方案第k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D矩阵中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

用决策矩阵的指标值dij分别与理想方案A0中对应的指标值d0j相比较,比值用cij表示,这样可形成被评价保险企业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H:

H={cij}(i=1,2,…,m;j=1,2,…,n)

其中,元素cij称为被评价保险企业指标值dij与A0对应指标d0j的同一度,有:

cij=dij/d0j

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相同程度,1-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对立程度。

3.2.2由指标的判断矩阵求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9位标度法[5],求得判断矩阵Mi={bij}(i,j=1,2,…,n),其中bij为各二级指标值aij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bii=1,bij=1/bji。

用wij(i=1,2,…,m;j=1,2,…,n)表示二级指标aij的权重值,其中:

(1)

bi=(i=1,2,…,n)(2)

用wi(i=1,2,…,m)表示一级指标ai的权重值。根据9位标度法,求得判断矩阵M={uij}(i,j=1,2,…,n),其中uij为各一级指标值ai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uii=1,uij=1/uji,其中:

(3)

ui=(i=1,2,…,n)(4)

3.2.3综合评价

评价保险企业Ai与理想方案A0的带权同一度矩阵R:

R=H×WT

二级指标对应的Ri中的元素aij(i=1,2,,,m)就是第i个评价保险企业的二级指标与理想方案A0的同一度。用ri表示一级指标对应的ai指标属性值:

ri=(i=1,2,…,m;j=1,2,…,n)(5)

根据同一度矩阵Ri中aij值大小确定出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一级指标属性值ri优劣次序,ri值大者说明某家保险企业在该一级指标方面表现为优。

再由:r=(i=1,2,…,m)(6)

确定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的优劣次序,r值大者为优。

3.3应用举例

基于表1指标体系,通过对某一地区三家保险企业的调查,得到评价的指标值

于是得到以下综合实力排序:丙甲乙

说明在三家保险企业中,丙企业综合实力最强,乙企业最弱。

4结语

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三家保险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说明该方法在保险行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保险行业发展和评价的理论基础,为该行业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andG.Hame1.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an,1990

[2]施建祥,赵正堂.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8):22-24

[3]余明江,简金平.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钢陵学院学报,2004(3):14-16

[4]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

[5]叶义成,柯丽华,黄德育.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

经济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湖南;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集群即指在某一集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目前,国内学者对集群概念尚有多种理解。在某些特定产业湖南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长沙的工程机械装备、广播电视、食品。浏阳的花炮制造,醴陵的瓷器,株洲的轨道交通、服装,岳阳的石油加工,湘南的有色金属等。而且这些产业在地理上已经有集聚的趋势。湖南地处内陆,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远不如沿海发达地区。因此如何培育湖南企业集群竞争力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湖南产业集群的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

(一)集群已进入成长期

湖南属中部省份,工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但最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从最早的“一点一线”,到2008年长株潭“两型社会”特区的批复,以及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崛起,“3+5”城市圈的确立等等。湖南的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经济结构有其自身特色,真正结合了湖南省的省情,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几年湖南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如长沙周边的工程机械。浏阳的烟花,岳阳的石化产业,湘潭的槟榔产业,常德的食品产业等等。这样一些符合湖南特色产业的崛起,带动了相关企业在一定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发展,最终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迅猛发展成了湖南经济的亮点,与沿海一带的加工贸易不同,湖南许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也有湖南本土的文化因素。因此,许多湖南企业集群的产品、品牌优势较为明显,在一定时期内湖南的企业集群还将继续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目前属于企业集群的高速成长期。

(二)集群特色较明显

集群特色决定了集群的生命力。实际上,我国集群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加剧,在某些整体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集群往往是具有特色的集群,这种特色不完全表现在制造成本的最低,还体现在产品的独特性、技术含量,集群的文化,集群整体营销策略等。湖南的一些集群特色比较明显,在国内外形成了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的竞争力。比如,以传统技术形成的浏阳烟花、醴陵陶瓷集群;以饮食习惯形成的湘潭槟榔、常德农副产品集群;以交通优势形成的株洲服装集群;以计划经济工业基础形成的株潭轨道交通集群;还有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长沙工程机械集群等.湖南的企业集群总的来看,特色比较明显,集群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企业集群化发展渐成趋势

随着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分工的加剧,企业向集群化发展逐渐成为趋势。企业在湖南集群化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集群正以地区为中心集中;一是各地区企业集群又向工业园区集中。企业集群化发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说明湖南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稀缺资源正被市场有效调配,企业集群化的发展可以说是湖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企业集群的种类、数量、规模、增长速度、竞争力强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湖南的整体经济活力。

二、湖南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集群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集群的创新体系与单个企业组织的创新体系是有差别的。它必须将集群内的所有创新资源集中调配,最终产生1+1>2的效果。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但目前湖南的绝大多数集群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差距。在技术创新体系方而.不仅是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合作.还要联合相关的科研院所,共同构建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体系能够使技术可以在集群内的企业组织间扩散流动,但又不在集群外溢出、外泄。而事实上,湖南的绝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未能形成这种体系,所以,整体科研实力并不强。

集群的制度创新体系则可以尽可能的降低集群内的制度成本,促进集群内各种组织之间的合作,减少冲突,统一协调。目前,湖南的制度创新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集群内的各种组织参与较少。如政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或某项政策来指导集群的发展。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但集群制度创新体系的主角应是集群内的所有组织。

(二)集群文化有待建设

集群文化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是集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风格,不可模仿。正是由于它的不可模仿性,所以,它才是打造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集群在湖南的发展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文化,但离真正能够转化为集群强而有力竞争优势的文化还有距离。湖南绝大多数集群的文化还有待建设,目前基础还很薄弱。集群文化究竟由谁去建设、怎样建设,这是湖南的产业集群现阶段发展所要思考问题。

(三)集群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

尽管湖南最近几年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发展,也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但整体而言,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表现在产业类型雷同、产业结构类似、过于倚重低成本劳动力、部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一部分集群的竞争力地域性很强,走向全国就会出现问题,这正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还有一部分集群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并不一定是自身竞争力非常强.这里面有市场的原因。如果市场开始萎缩,或者竞争加剧,那么问题就会暴露。

三、提升湖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一)培育对稀缺资源的获取能力

集群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各种关键性资源实际上都是稀缺的。稀缺资源包括有形的、无形的以及人力资源,在集群同质化的今天,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显得异常激烈。提升湖南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加强对获取稀缺资源能力的培育。每一种稀缺资源的获取方式是不一样的,如对某紧缺原材料的获取和对高级人才的获取显然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根据集群目前的特点。如有的集群科研创新能力比较强,那么就应该注重在对人才资源的获取上。有的集群是市场驱动型,则应注重对市场一线信息的获取等。湖南的产业集群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培育对稀缺资源的获取能力。

(二)逐步建成集群的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依赖于集群内各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并将这种合作进行到实质阶段。如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维护集群长远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协会需要政府的一定参与,为了集群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发展政策。之所以需要政府的参与是因为政府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协调集群内各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不能完全由市场的力量去调控集群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集群的内部损耗,最终建成集群的制度创新体系。集群内的企业组织还应多进行技术交流,可以组建共同的研发机构,促进集群内的技术共享和流动。但也应建立相应机制防范技术的外泄,最终形成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集群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集群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它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群的发展规模、集群的发展方向都应该由市场需求决定,否则就无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目前,湖南产业集群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集群内的企业组织都希望集群做大做强。希望是好的,但并不代表符合经济规律。有些集群的发展在没有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前规划,规模超前,这样是比较危险的。要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经过大量的、长期的市场信息收集,了解市场的需求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好集群的长远规划,这样集群的发展才会比较稳健。

(四)形成独特的集群文化

只有独特的集群文化才能不被轻易模仿,只有独特的集群文化才能形成集群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要形成独特的集群文化必须要有长远的文化建设战略,必须记住集群文化是集群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不是短短几年集群的快速发展就会有的。但我们必须要有长远的文化建设战略,在集群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首先要对集群内组织的各种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其次要对一些日常经营活动制度化,最后还要对一些日常经营活动习惯化。随着时间的累积.最终就会形成独特的集群文化。独特的集群文化则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