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新常态”的概念及特点

“新常态”这一词是由主席第一次提出的,他首次提出这个词是在2014年5月前往河南考察的行程中。在这一次被提出6个月之后,主席于2014年11月首次对“新常态”一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的“新常态”主要指的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方面。“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点: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政治呈现“新常态”;社会建设也呈现“新常态”。

(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新常态”一词不仅适用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方面,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逐渐呈现出“新常态”的局面。但是,在“新常态”之外,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存在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些缺点。

1.企业管理分层较多,责任分工存在交集较多

在中国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集中暴露的缺点主要有以下两个:企业管理分层较多,部门、人员分工存在交集过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员工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导存在,而这些领导出现不同意见时,员工的具体工作一般会陷入停滞。另一种影响工作效率的事也会产生:当部门、员工分工不明确、存在较多交集,而出现的问题多个部门、人员都有责任的时候,就会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会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矛盾,并且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2.没有将科学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引入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较晚,这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目前正处于过渡转型阶段,在这阶段,需要一个科学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帮助中国企业在人事管理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中提供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功能,如绩效评估功能、激励管理现状及建议、人力资源的规划。此类软件没有引入,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难以完成高效、科学的目标。

3.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不足

由于中国的企业大多缺乏发展的理念,只注重眼前的生产效率及所带来的利润,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职工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入职后的岗位培训计划,这也就使职工在单位一直使用陈旧的知识、技能,使职工今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企业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不能及时使用成熟的先进技术也同时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

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常态”给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主要影响的是我国的一些外贸企业。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外贸企业也受到了冲击,企业的用工需求逐渐减少,企业在职员工多面临辞退、降薪的压力;许多企业在经营销售方面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这也就导致对企业销售量的预测不准确,也就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加大,从而使企业的运转、资金流转有出现周转不畅的情况;受经济组织整合的影响、大型跨国、跨行业企业的出现,许多大型企业出现了人员、机构的重组;我国相对落后的行业在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面临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压力。以上这些也就是“新常态”给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的众多冲击。

(二)“新常态”的经济也使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新需求

正如上文所说,“新常态”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区域经济上的结构调整、城乡经济上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上的结构调整,其核心就是平衡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一调整必然会带来各区域的劳动力数量分布及劳动力素质结构产生变化,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各区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与区域经济上的结构调整类似,城乡经济上的结构调整也会导致城乡劳动力结构上产生相似结果,按照中国目前的城镇人口比例来看,中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将逐渐提高,城镇的劳动力更加充足,城乡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新的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加快我国传统行业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的制造业持续稳步发展。这种变化将导致创新性驱动的产业中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相反,在各个行业中,企业对整体素质不高的人员的需求逐渐减小,甚至需要通过裁员、削减工资来保持企业的生产成本处在较低的水平。

(三)企业的管理逐渐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

面对“新常态”带来的种种改变,中国的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经过以上的分析,“新常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为了合理利用“新常态”浪潮给中国各企业带来的冲击、影响,中国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将企业管理的核心逐步放到人力资源管理上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人事管理,仅仅注重员工的考核、绩效评估、及与员工的合同管理等最基本的方面。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人已经上升到了资源的高度,因此,意识到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进步之间的重要联系,可以使企业更合理的利用每一个员工。更可以对每一个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构建一个结构更加合理的团队,这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结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管理者忽视企业文化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小微企业主大多是个体创业,企业从白手起家,到小作坊一步步发展起来。在这段过程中企业主依靠个人对市场的判断和家长制的管理获得了创业初期的成功。企业主对自己管理企业的能力充满信心,他们只关心产品、市场和利润;认为企业规模小、员工数量少,能很容易的从劳动力市场招聘新员工应对员工的离职,常常忽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认为企业文化建设耗时耗力,对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凝聚力的增强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企业文化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常被忽视。

2.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效果不明显由于小微企业在规模,财力、薪资福利、社会声誉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型企业抗衡,部分小微企业主逐步意识到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竞争力水平。但由于对企业文化认知的局限性,常把构建企业文化等同于组织聚餐,唱歌、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虽然这些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员工间的了解,增进感情,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这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类似这些活动其他企业也同样可以开展、仿效,没能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特征。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让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去,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而小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重于形式,却忽略了内涵的构建,表面热闹而效果欠佳。

3.将传统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特别是儒家文化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思想对国人影响较深,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小微企业主在管理中也常常遵循传统文化的指引,无形中把传统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推广。常常出现人情关系与规章制度的冲突,工作规范与作业习惯的矛盾,不按规则办事,小团体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正常管理。同时小微企业主的处世方式、经营理念者等随着企业主创业的成功逐步形成了企业主个人的行为、思维习惯,影响和感染着企业的员工,甚至也产生了个人崇拜。尽管这些能将员工团结在企业主周围,也能激发工作热情,但也为企业后期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企业文化不是个人崇拜,个人的领导才能和魅力不可能取代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小微企业初创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必然要依靠企业的核心团队,而非个人文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融合

1.坚持制度文化建设,维护公平原则公平运作的平台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前提,制度文化的建设又能不断巩固已有的公平机制。因此,坚持制度治理应当成为小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小微企业管理者通过自己言行向全体成员传递企业的公平价值观,公平对待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尊重员工,严格执行岗位薪资分配及奖惩制度,制度为先,反对人情化的干扰,形成人人关注,互相监督,维护企业公平大环境的氛围。

2.强化行为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企业间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国内外成功的企业会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上,通过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行为文化建设可以从员工行为着手:强化以身作则,事必争先的工作作风,强调遵时、惜时、守时的工作态度,培养员工学会服从,勇担责任的性格和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信息化时代,各企业都在积极导入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从办公系统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逐步推进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但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统筹规划,,没有实现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紧耦合”业务的系统一体化,造成各信息系统之间无法互享信息。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代表着一种管理理念的革新,是一种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与创新。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有效支持企业的战略管理。人力信息化没有建立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基础管理、核心职能管理、领导决策支持三个层面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为7:2:1。如果全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时间分配比例可转变为2:4:4,主要服务企业的决策层,围绕企业的战略方向,分析、部署和落实人力资源战略,确保支撑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价值。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能全面管控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有效监控和共享服务,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是信息化将人力资源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完善的信息数据库系统,随时为各级决策层提供实时的分析数据并对下级单位人员变化的实时监控。二是信息化将业务规范由细节控制转变为核心监控,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制订全系统的人力资源核心战略和管理规范,在保障统一基本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灵活性的管理模式,实现规范管理,发挥整体优势。三是信息化将有效建立人力资源的共享、协同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培训课程资源、绩效方案资源等的共享,统一调配,发挥整体优势。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难点

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国情因素导致信息化难度大。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导致许多集团公司短期内无法建立跨地域、跨文化的统一信息管理。二是不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质是仍处于基础数据汇总、统计阶段,信息管理软件甚至只是人力资源部门一个汇总、查询的工具,还无法为管理层决策的服务。三是复合型人才匮乏,真正既懂软件开发又懂人力资源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四、发电企业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e-HR)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1.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回顾。一些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较早,出于保护IT投入的考虑,仍可保留这些系统,为了实现一体化应用,可以选择建设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SOA(面向服务架构)作为先进的IT基础架构,已经成为发电企业信息集成应用关注的重点,SOA的基本思想是:在“松耦合”的信息集成环境下,以服务为核心,将IT资源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标准的服务,使其能被重新组合和应用。我国发电企业形态以发电集团为主,集团公司一般由集团总部、二级区域公司、三级电厂等管理层次构成。集团公司和二级公司信息化属于集团型应用,通过建设集团信息系统,提高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而各发电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一方面通过加强以设备为中心的生产运行管理,提高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管控一体化,提高对生产运行状况、实时运行成本的掌控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敢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达到“人企和谐”。其次,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有用便是人才”的理念,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同时,要推行科学绩效观。实现从“单一工资性报酬”向“科学的综合分配”的转变。在传统工资、奖金报酬的基础上,向学习、培训、休假等薪酬性激励扩展,如强制带薪休假等。实现从“岗位决定分配”向“业绩和能力引导分配”的转变,全面激励员工努力敬业。

3.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策略。发电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信息化模式。首先应当做到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具体实施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着力提高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包括行政事务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和薪酬福利管理,这几部分工作占用管理者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首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第二步,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包括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和培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将相关的工作职能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且能将经过优化后的流程体现在系统中。第三步,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员工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成本评估和人力资源战略决策,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向高层次迈进,推进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化解风险。最后,企业需要针对其实际情况发掘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数字化方案解决的,哪些问题需要通过管理方法来解决。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实现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度,二是企业信息化手段的实现程度。而两者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现今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更为重要,只有管理水平具有一定高度后信息化的手段才能真正与之结合,从而进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企业绩效的阶段。

五、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展望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将继续深化,一体化系统应用将成为主流,系统应用将表现出“三个平衡”的发展趋势,即总部信息化建设与下属单位信息化建设趋于平衡;不同电源类型信息化建设趋于平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趋于平衡。在新的电力行业格局下,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是由各方面建设内容构成的一个系统、完整的架构。该架构需要根据不同发电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业务需求出发,以服务于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不同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佳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以构建,包括应用功能架构、信息资源架构、应用系统架构、系统平台架构、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信息安全架构、信息化组织架构。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与下属单位信息化建设趋于平衡。发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之一是层级越往下信息化水平越高,生产单位的信息化水平明显高于公司总部。随着各发电集团完成集团层面信息化规划,集团总部的信息化建设将加快进行。

六、结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能否取得最终的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能否进行培训全过程监督和系统化的培训效果评估。实际工作中,个别分管工作的管理者根本不去,或是很少到培训现场进行指导。对培训过程完全不过问不关心,监督制度得不到落实。更不重视后期培训效果的跟踪,致使受训员工在工作技能水平等方面没有得到实际的提高,对于再次接受培训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而不愿意再次接受培训。

2.对培训效果控制力度不足

电力企业中个别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缺失,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对本职培训疲于应付,对非本职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不够,有待提高和加强。存在培训部门的积极性最高,其它部门的响应比较差的现象。并且在员工教育培训中,缺乏奖罚分明的教育培训制度措施,员工参加培训与待遇并无任何关联,致使培训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强。

3.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资源和组织部分。个别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片面减少培训资金的投入量,使企业无法得到一定的回报。个别单位管理层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意识不强,将全部或大部分资金投放到现实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中,片面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投资,没有现实意义,可有可无,甚至开展相关培训,会影响到企业的实际效益,在思想上的不重视,不利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甚至就不开展相关工作。

二、管理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1.提高单位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视力度

为了给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人力资源和对企业有利的人文力量,教育培训工作是单位发展的关键环节,想要提升此项工作,就要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作用。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投资,培训效果的回报对企业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管理中只有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培养,合理减少企业成本,降低培训的成本,才能实现提升综合素质,保证达到良好的生产质量的目的。因此,各单位应注重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理念,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2.建立完善培训评估体系实现培训效果的现实转化

教育培训结束,应重点强化培训考核与评估工作的落实。在培训之初要制订科学的、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包括明确培训主题、培训方式、参训人员,以及培训需求;准确核算培训成本。其次是切实明确培训目标与完善培训体系的有机结合与运用。培训评估体系方法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控制小组法、成本收益分析法、事前事后测试法和目标评价法等,可以通过了解学员对教育培训的看法、员工经过培训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受训人员在专业技能的提高程度以及培训后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采取不同层次的培训考核,实现培训的科学合理评估。

3.建立培训激励与人才离职约束制度

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不论培训中,还是培训结束后,都应不断完善跟踪与反馈机制,争取为以后开展培训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工作经验。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能促使其自觉地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因此,组织培训的企业可以在培训结束后结合培训效果,对参与培训的员工表现较为突出的,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除上述奖励外,可以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予以鼓励。同时,从心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爱员工,让其有足够的心理满足感,或运用其他有效手段不断完善人才离职约束机制,以避免企业优秀员工外流,增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约束的效果。具体的措施可以是岗位内以高薪任用人员,岗位外通过限制离职后就业选择等手段,留住优秀的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其充分体现人才的自我价值,得到自我定位,来为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选择合理的教育培训方法

选择合理的培训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电力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教育培训过程中,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合理诉求。在培训上坚持“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培训理念,通过反复论证,选取最佳的、最合理的、最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案,以确保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的培训方式可以通过自学、示范、模拟、实习、研讨、角色扮演、视听教学和小组讨论等不同方法展开。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形式,如单位资金运转相对紧张,也可以采取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员工自我培训、培训外包等比较灵活方式方法进行培训。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方法,其目的是唯一的,就是将单位与员工的发展紧密结合,荣辱与共。

5.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强化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

通过适当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可有效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从而形成相互合作、互相竞争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以此促进工作提高效率。当前是信息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时期,作为单位领导层应该不断鼓励员工,自觉形成创新思维,强化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专业水平。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和培训手段,为新入职的职工提供短期业务技能培训和长期综合素质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可以采取出外考察、旅游或其他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等方式。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学等科技手段进行培训,以此增加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人性化教育培训,加速本行业的又快又好的长效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交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施工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及决策过程,具有协调和统领功能。在企业建设和自我完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独有的战略性和先导性,在企业整体的目标实现和发展战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为目的,以确保企业在人才的需求方面达到饱和,以此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和员工利益。同时,人力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第一,资源不可随时获得性;第二,资源预测具有前瞻性。指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全面掌握交通施工企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可对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进行很好的储备。

另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部门中最关键部门,同时,人力资源策划是企业战略实施管理的最重要构建部分。企业的整体资源部署和规划包括了施工工程中劳动关系规划、激励与薪酬计划、教育培训管理、人员晋升与接替规划以及人员补充使用部署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施工企业增加了很大的潜能资源,并以高战略角度对施工工程起着掌控作用,是具有高标准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从长远利益出发,为企业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交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施工工程的主要影响

交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施工工程中的影响主要包括绩效考核、人才精选机制、薪酬管理、资源配置以及施工水平五个方面,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交通施工企业的施工工程具有显著作用。

1.有利于施工工程绩效考核机制的科学合理制定

加强对交通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可有利于施工工程中绩效考核的制定及实施。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对企业的高层领导实施产业经营分任制、对项目部门实施成本目标责任制以及施工企业职能部门实现目标管理;第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施工工程各层次目标设定,有效的抓住重要性绩效指标。在交通企业的技术创新、文明施工、施工质量、利润以及施工安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按照绩效考核要求设立考核标准,其中包括业绩评定表及质量考评表,以此提供施工工程绩效考核依据。

2.有利于健全施工工程中以能力为向导的人才精选机制

现阶段,交通施工企业中存在人才选拔力度不高、选拔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资管管理人才缺失,对企业长远规划造成一定影响。而对交通施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可有利于施工工程中人才精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公开招聘、能力评价、任职资格等系列人才管理制度,使社会各界人才更好地发挥特长,明确能力型向导人才的重要性及其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健全施工工程人力精选机制,科学合理的加强了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使选拔的人才在施工企业中能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的完成施工任务。同时,资源管理模式下,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树立了典型的人才选拔机制。吸引了更多项目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以及高技能人员和岗位能手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施工企业的人才力量,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3.有利于施工工程内部薪酬管理多元化机制建立

交通企业薪酬方面对内应具备激励性,对外则应具备竞争性,通过薪酬机制的制定和管理,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好的留住人才发挥其专业技能。而人力资源管理在薪酬管理多元化机制的建立上有着重要作用: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可对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调研,了解现代多数交通施工企业的薪酬水平,从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一定比例对骨干级别或紧缺人员应用超市场水平的薪酬策略,对普通员工则使用市场水平的薪酬策略。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可将施工工程内部考核机制与薪酬机制有机结合,建立新型的薪酬制度。同时,在年度绩效和基本薪酬的基础上,对公司领导实施年薪制;对只能岗位部门实施工资绩效制,并将工资按照季度或月度发放;对特殊岗位部门实施竣工考核和节点考核薪酬制。再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对施工工程内部设立特殊薪酬奖励机制。主要是对施工工程中施工管理创新、质量创优、科技创新以及经营开拓等方面优秀人才专设奖励机制,以此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增加施工进度,整体提高交通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

4.有利于施工工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交通施工企业施工工程中存在施工材料浪费、施工人员专项技能与施工岗位不符,导致施工企业施工质量差,施工技术进程慢,严重的影响了交通施工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立,在施工企业的资源管理中起着基础调配作用,对施工工程中各项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调配,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在施工工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施工工程的特性,施工需求以及施工的难易程度等情况,分别调配技能程度不同的专项人员进行施工。以此实现施工任务细化目标,减少施工工程中的材料浪费现象,使施工人员专项技能与施工岗位相协调,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减少施工成本,增加施工企业的整体利益。

5.有利于施工工程中施工人员施工水平提高

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根据,因此,使用企业中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交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单独的管理功能,很大程度上对施工工程中的施工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以施工水平作为施工企业施工质量的主要保障。通常情况下,施工水平一般由施工人员技能、施工基础设施以及施工进程规划决定。因此,在施工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技能素养以及施工规划科学的基础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施工企业应用,有助于施工工程水平的提高,加快施工工程竣工进程,提升交通施工企业整体利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最大化。

三、结束语